•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豪放詞代表作鑒賞

      大道家園 2023-07-31 02:46:08

      念奴嬌①赤壁懷古②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③

      故壘西邊④,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⑤。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⑥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⑦
      ,雄姿英發(fā)⑧

      羽扇綸巾⑨,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⑩

      故國神游(11),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fā)(12)

      人生如夢(13),一尊還酹江月(14)

      【注釋】

      ①念奴嬌:詞調名

      。念奴,是唐天寶中著名歌妓
      ,因其歌聲高亢
      ,遂取為調名。又名大江東去
      、酹江月
      、赤壁詞、壺中天
      、百字令
      、千秋歲等。雙調
      ,有平韻
      、仄韻兩種,體頗多
      。此詞一百字
      ,前段九句四仄韻
      ,后段十句四仄韻。

      ②赤壁:三國時“赤壁之戰(zhàn)”所在地

      ,孫權
      、劉備聯(lián)軍曾在此大敗曹操軍。其址歷史上記載頗有歧異
      ,有漢陽
      、漢川、黃州
      、嘉魚
      、江夏諸說。其中江夏(今湖北武昌縣西南)
      、嘉魚(今湖北嘉魚縣東北)二說迄無定論
      ,其他各說已被否定
      。蘇軾所游的赤壁
      ,是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赤鼻磯,并非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所在地

      ③淘:沖洗

      。風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④故壘:舊時營壘

      ⑤周郎:周瑜

      ,字公瑾,三國時東吳大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龂尽侵尽ぶ荑鳌份d:建安三年,周瑜“自居巢還吳”
      ,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
      ,“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一作“亂石崩云

      ,驚濤裂岸”

      ⑦小喬:漢末喬玄的女兒,周瑜的妻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龂尽侵尽ぶ荑鳌份d:周瑜從孫策攻皖,“得喬公兩女
      ,皆國色也
      。策自納大喬
      ,瑜納小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⑧雄姿:指儀表堂堂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說“瑜長壯有姿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l(fā):指談吐見解卓越不凡。同上書《呂蒙傳》載:孫權與陸遜論及周瑜
      、魯肅和呂蒙
      ,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呂蒙“可以次于公瑾
      ,但言議英發(fā),不及之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⑨綸巾:一種用青絲帶編的頭巾。羽扇綸巾

      ,指便裝而非戎服

      ⑩檣櫓:船上的桅桿和槳,此處代曹軍的艦船

      。檣櫓一作“強虜”
      、“狂虜”。

      (11)神游:精神往游

      。故國:指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

      (12)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13)人生:一作“人間”

      (14)尊:同樽

      ,古代的酒器
      ,酹:見《荔枝嘆》詩注⑩

      【評析】

      在北宋的詞壇上,對詞的發(fā)展做出特殊貢獻的

      ,一個是柳永
      ,另一個便是蘇軾。柳永的詞基本上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婉約詞風
      ,但他創(chuàng)制了大量的長調慢詞
      ,并使詞的內容和語言轉向社會的下層,從而使詞的形式有所發(fā)展
      ,題材也有所開拓
      。而蘇軾的詞作,則沖破了一百多年間關于詞的種種陳舊的觀念
      ,在詞史上發(fā)動了一場空前的革命
      。他“以詩為詞”
      ,不受聲律的束縛,題材廣闊宏富
      ,格調挺拔豪邁
      ,筆勢縱放,氣象恢宏
      ,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
      ,開了“豪放”一派的先河。自從蘇軾的豪放詞出現(xiàn)以后
      ,人們對詞的看法才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詞這種歷來被視為“艷科”
      、“小道”,似乎是一種文學小擺設似的抒情詩體
      ,才第一次具有了自己廣闊的疆域
      ,成為一種能夠和古體詩、近體詩分庭抗禮的詩體形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
      ,蘇軾的豪放詞確實是詞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而在蘇軾的豪放詞中
      ,最杰出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便是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根據(jù)宋代傅藻的《東坡紀年錄》

      ,是元豐五年的七月(王文誥《蘇詩總案》編于元豐四年十月
      ,二者皆無具體考證)。這是詩人貶謫黃州的第三年
      ,詩人已經(jīng)四十七歲
      。這一年的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客游于黃州城外長江岸邊的赤鼻磯
      ,面對如畫的江山
      ,緬懷古代的英雄人物,追念他們當年建立的豐功偉業(yè)
      ,詩人的心潮如同長江的波濤
      ,激蕩不已。他在這首詞中以熾熱的感情
      ,歌頌了祖國壯麗的河山
      ,抒發(fā)了對于歷史上建立了輝煌功業(yè)的英雄人物的向往和仰慕,表現(xiàn)了自己希望像他們一樣建立一番偉大事業(yè)的理想
      ,同時也訴說了因政治上受到打擊而虛度歲月
      ,報國無路
      、功業(yè)無憑的苦悶和不平。其瞻顧歷史的立足點之高
      ,抒寫胸中感情之波瀾壯闊
      ,描繪歷史人物神采風韻之精妙,在詞史上確實是空前的

      詞的一開始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這兩句
      ,橫空出世,一下子超越了歷史
      、超越了時空
      ,詞境極其高拔曠遠:長江大浪,滾滾東去
      ,千百年來
      ,多少風云一時的英雄人物,都被這長江大浪沖刷淘洗
      、消失在這滾滾的歷史洪流之中了
      。這個開頭,真可謂上下千年
      、縱橫萬里
      ,一起奔赴詩人的筆端,其意象之闊大
      、氣勢之雄渾
      、形象之飛動,簡直無可比擬
      。詩人在這里
      ,不僅面對浩浩江水,抒發(fā)了人生有限
      、歷史無情的深沉感慨
      ,同時也表達了對歷史上那些建立過輝煌功業(yè)的英雄豪杰的深情緬懷。我們在“千古風流人物”的“風流”二字(注意:不是“風云”!)中
      ,正可以看出他的這種感情傾向
      。而這種感情,就成為引出下面內容的一種內在的依據(jù)

      下面兩句

      ,是對這個開頭的一個非常從容的承接,其藝術上的難度,并不亞于開頭的兩句
      。因為此詞的開頭境界極其闊大
      ,托意極其高遠,要想承接這樣的開頭
      、轉入具體的描寫而又不顯得窘促
      ,是很不容易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窃娙藚s舉重若輕
      、化難為易、隨手輕輕點過:“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谶@里
      ,“大江東去”這個大背景,轉換成了“故壘西邊”這個具體的場景;“千古風流人物”這個大題目中
      ,也引出了“三國周郎”這個具體人物
      。好像在一曲轟鳴的交響樂中,突然傳出了一支悠揚悅耳的小提琴曲——樂曲的主旋律就這樣出現(xiàn)了
      。而這一切
      ,作者卻做得神閑氣穩(wěn),十分自然
      ,好像毫不經(jīng)意似的
      ,這正是看出作者藝術功力的地方。

      另外

      ,這里的“人道是”一句
      ,也是很有趣的文字。黃岡城外的赤鼻磯并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zhàn)的所在地
      ,這一點,作者未必不知道
      。但詩人在這里不過是為了借題發(fā)揮
      、懷古抒情而已,而不是學術考證
      ,所以對是否赤壁的問題
      ,采取了“人云亦云”的態(tài)度,用“人道是”三字——人們傳說是
      、有人這樣說——含蓄地點明
      。像這種處理方法,既表現(xiàn)了作者的嚴謹,也表現(xiàn)了他的瀟灑和通脫

      接下來的三句:“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是在詞中描寫祖國江山壯美的名句
      。江岸陡峭的巖石,高聳入云
      、刺破青天
      ,江中洶涌的怒濤,拍打著江岸
      ,激濺起雪浪千疊
      。作者在這里,以他的如椽巨筆
      ,描畫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長江勝景圖”
      ,景色極其雄偉壯麗,這就使歇拍很自然地引出了“江山如畫”的結論

      過去有的本子

      ,將“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二句
      ,刊作“亂石崩云
      ,驚濤裂岸”,意謂“亂石象崩墜的云
      ,驚濤象要把堤岸撕裂”(用劉逸生說)
      。這種因版本不同而出現(xiàn)的異文,在古代詩文集中是常見的事
      ,本可不論;但我認為從審美效果的角度看
      ,后者卻比前者差得遠。理由有三:一
      、“穿空”為仰視
      ,“拍岸”為俯察,在這俯仰高下之間
      ,正可看出作者憑吊懷古時的情態(tài);而“崩云”“裂岸”
      ,皆寫江岸,作者的視野就未免顯得有些局促
      。二
      、“亂石穿空”與“驚濤拍岸”句式和語法結構完全相同,對仗十分工整;而“崩云”為比喻句
      ,“裂岸”為動賓句
      ,語法關系不一致,給人的印象也不那么明快。三
      、“穿空”寫形
      、“拍岸”寫聲,加上下一句的寫色彩
      ,這是一幅豐富而完整的畫面;而“崩云”“裂岸”
      ,實際上都是寫江岸巖石在江濤的沖擊之下形成巨大罅隙,意象顯得有些重復
      。因此我們覺得
      ,從審美效果的角度講,以“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為更好

      歇拍的兩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是對上片內容的一個收束
      ,同時也是引出下文的一個過渡。作者面對如畫的江山
      ,不由得贊嘆道:就是在這里
      ,當年曾出現(xiàn)了多少英雄豪杰!頗有“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的感慨
      。這兩句從承上的角度講
      ,“江山如畫”呼應開頭的“大江東去”和上文的“故壘西邊”,“一時多少豪杰”呼應開頭的“千古風流人物”和上文的“三國周郎”
      ,分別扣準了詞題中的“赤壁”
      、“懷古”兩層含義,形成了兩條非常鮮明的線索
      ,貫穿上片
      。從啟下的角度講,這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
      ,由對江山勝跡的憑吊贊美
      ,轉入對歷史人物的緬懷贊嘆,為引出下片中“周公瑾”這個具體的人物形象做了重要的輔墊
      。所以說在全詞的結構上
      ,這兩句具有重要的轉折銜接的作用。

      過片后的前五句

      ,“意脈不斷”,緊承上文的“豪杰”二字
      ,集中地
      、生動地描繪塑造了周瑜這個英雄人物的光采照人的形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里的“遙想”,是懷想
      、追念的意思
      。作者當然沒有見過周瑜,這個遙想
      ,實際上是寫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
      ,是一種想象,這就使這一段描寫帶上了作者極強的主觀感情色彩

      請看

      ,在“遙想公瑾當年”一句的后面,作者忽然接上了“小喬初嫁”這樣一個細節(jié)
      ,然后再補上“雄姿英發(fā)”一筆
      ,這真是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試問赤壁鏖兵,與小喬何關?況且周瑜娶小喬為妻
      ,是漢獻帝建安三年皖城之戰(zhàn)的事
      ,而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建安十三年,距“小喬初嫁”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十年!然而作者是在寫詩
      ,而不是寫歷史
      。他懂得從什么地方落筆才最能突出人物的風韻神采,因而在詞中出人意表地插入了小喬這樣一個角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靶坛跫蕖边@一筆,不僅寫出了周瑜燕爾新婚
      、春風得意
      、少年英俊的風貌,更重要的
      ,是把他的事業(yè)置于愛情幸福的襯托之中
      ,使他的英雄業(yè)績更富于詩意、更有光采
      ,因而顯得更加輝煌
      。這一層含義,確是用其他的文字難以表達的
      ,而作者卻用出奇之筆
      ,輕而易舉地完成了

      下面兩句,“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是對周瑜的風流俊雅形象的進一步描繪和勾勒
      。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
      ,曾聯(lián)合劉備,北拒強敵
      ,親率三萬精兵
      ,用火攻將曹操的八十萬大軍燒成灰燼,這是何等輝煌的勝利!可是作者在表現(xiàn)這個人物的時候
      ,卻并沒有從他的英勇威武
      、叱咤風云這些方面去落筆,而是著意寫出他非凡的風采氣度
      ,塑造出一個風流儒將的形象:他手持羽毛扇
      ,頭戴青絲巾,從容閑雅
      ,運籌于帷幄之中
      ,似乎完全沒有把強敵放在眼里;而談笑之間,曹操的號稱八十萬的大軍已經(jīng)“灰飛煙滅”
      、葬身魚腹了
      。這種寫法,與上文的“小喬初嫁”一筆
      ,有相映生輝之妙
      。作者在這里,愈是寫周瑜在決戰(zhàn)關頭的從容瀟灑
      、指揮若定
      、談笑風生,則他取得的勝利就愈富有神奇的色彩
      、愈令人贊嘆
      ,這位“千古風流人物”的形象也就被塑造得愈加生動和鮮明。

      過去有的本子

      ,將“檣櫓”二字刊作“強虜”或“狂虜”
      ,我以為遠不如“檣櫓”好。因為“檣櫓”在這里代指戰(zhàn)船
      ,實際上即代指曹軍
      。用“檣櫓灰飛煙滅”來描寫曹軍的覆滅,不僅很含蓄
      ,而且富有詩意
      。它使我們可以想象大江上煙焰漲天
      、一片火海之中
      ,曹軍的艦船頃刻間化為灰燼的令人驚心動魄的情景
      ,而“強虜灰飛煙滅”就難免有沈際飛所說的“死尸狼籍,臭穢何堪”(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卷上引)之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恫萏迷娪嗾吩美畎住冻啾诟杷蛣e》中“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zhí)煺赵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詩句,來說明“‘檣櫓’二字優(yōu)于‘強虜’”的道理
      ,是很有說服力的

      全詞至“灰飛煙滅”這里,懷古的一層意思已經(jīng)說盡

      ,下面的“故國神游”一句
      ,則將作者的思緒由對往古的沉思冥想,扯回到現(xiàn)實人生之中

      “故國”

      ,這里指赤壁古戰(zhàn)場,“神游”二字
      ,呼應前文的“遙想”
      ,是寫作者追憶當年的英雄豪杰時,那種心馳神往
      、神思飄逸
      。在這“神游”中,包含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多少仰慕和向往
      ,表現(xiàn)出他多么熱切的
      、像他們一樣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抱負!然而,當作者從“神游”回到現(xiàn)實中時
      ,他所面對的卻是“早生華發(fā)”的冷酷現(xiàn)實
      ,這不能不使詩人感到悲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岸嗲閼ξ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便是詩人的一種痛苦的自嘲。他的理想是要建立輝煌不朽的功業(yè)
      ,而現(xiàn)實卻是非罪獲譴
      、遠謫荒州,年近半百一事無成
      。理想和現(xiàn)實相距竟如此遙遠
      ,簡直成為一種絕大的諷刺
      ,所以詩人才有這凄然的一“笑”。在這一笑中
      ,我們看到了詩人理想破滅的痛苦
      ,也看到了他對自己橫遭打擊迫害的憤懣和不平。這種情緒
      ,在全詞結尾的兩句中表現(xiàn)得就更加鮮明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兩句詞,過去絕大多數(shù)的解釋都把它說成是表現(xiàn)了作者的“虛無思想”
      、“消極態(tài)度”
      ,因而加以否定。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不公允的
      。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字面上有“人生如夢”幾個字,就簡單地得出否定的結論
      ,而應當從它與上文內容的聯(lián)系
      、從它所包含的感情上去理解它,去把握它的精神實質
      。我們不能不看到
      ,作者在構思此詞時,是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與歷史上英雄人物的輝煌功業(yè)對比著來描寫的
      ,全詞前后感情的巨大落差
      ,正突出地表現(xiàn)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距離。詩人把理想寫得愈遠大
      ,那么理想破滅之后的現(xiàn)實就愈可悲
      ,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感嘆的。這與其說是表現(xiàn)了“虛無”
      、“消極”的思想
      ,更不如說是由于報國無路、功業(yè)無憑而發(fā)出的悲憤的呼喊!這中間所包含的沉痛感情
      ,是需要我們用心靈去細細地領會的

      關于“一尊還酹江月”一句,在過去的解釋中

      ,幾乎無例外地都忽略了一點
      ,即“江月”這個事物的象征意義。這輪明月究竟代表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把酒灑入江中來祭奠明月?這是應當作出合理的
      、具體的解釋的
      ,而人們卻往往把它遺漏了
      。在這里我們提出自己的看法,供讀者參考

      我們覺得

      ,這一輪明月,首先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一個見證
      。我們可以想象
      ,詩人在江邊憑吊懷古、感慨萬千
      ,激蕩的心潮久久不能平息;他長時間地徘徊著,漸漸地
      ,暮色降臨
      ,明月升起來了。他想到
      ,這一輪明月曾經(jīng)照見當年周公瑾火燒赤壁
      、大破曹軍的輝煌功業(yè),也照見了自己此時此刻內心的無限痛苦
      ,因而成為聯(lián)系昨天與今天
      、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一個永恒的見證。他的熾熱的感情只有向這輪明月去訴說
      ,他的悲劇和不幸也只有這輪明月可以作證——這就是作者為什么要灑酒江中
      ,祭奠明月的原因。在中國古代的詠史詩中
      ,以月作為歷史的見證
      ,這是常見的藝術手法,如李白的《蘇臺覽古》:“舊苑荒臺楊柳新
      ,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就是以明月作為見證
      ,寫出吳王夫差煊赫一時的權勢功業(yè),以及身死國滅之后蘇臺的破敗荒涼
      。劉禹錫的著名詠史詩《石頭城》也是這樣:“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此畺|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城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里的“舊時月”
      ,也是歷史的見證
      ,它目睹了金陵過去的一切:當年的“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
      ,當年的雕梁畫棟
      、歌兒舞女,當年的巍巍權勢
      、赫赫功名
      ,當年的名利場、榮華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沁@一切在轉瞬之間都已風流云散、隨著滔滔的流水消逝了!當月亮又一次升起來的時候
      ,它所照見的只是一片冷落荒涼
      。作者因此而抒發(fā)了一種歷史無情、富貴無常的深沉感慨
      。我們覺得蘇軾的“酹江月”很可能便是借鑒了前人的這種表現(xiàn)手法
      ,以明月作為見證,來觀照歷史與現(xiàn)實
      。只不過在李
      、劉詩中,明月是歷史的無情的見證
      ,而在蘇軾筆下
      ,明月則是有情的見證。正因為如此
      ,蘇軾才會將心曲向明月傾訴
      ,才會灑酒江中、向明月表示敬意了

      另外

      ,“江月”這個事物,也可能還有一層涵義
      ,即是作者的理想和情操的一種象征
      。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中,明月總是作為“高潔”的事物來表現(xiàn)的
      ,常常用來代表或象征人們高潔的理想和情懷
      。南宋向子湮的《虞美人》詞云:“人憐貧病不堪憂,誰識此心如月正涵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按诵娜缭隆保撬邼嵭闹镜囊环N自白。這種感情
      ,我們覺得與蘇軾寫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的感情是相通的
      。蘇詞中的“江月”,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理想的一個象征
      。祭奠這輪明月
      ,實際上就是在哀悼自己的理想,在抒發(fā)壯志難申的痛苦
      、表現(xiàn)悲憤抑郁的情懷

      上面這兩種分析,不管取哪一種

      ,都將“酹江月”三個字落在了實處
      ,同時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事實,即詩人感情的痛苦
      ,最根本的原因
      ,仍然在于對理想的執(zhí)著!正因為詩人在遭受挫折打擊的情況下,始終沒有放棄理想
      ,所以他的精神才這么苦悶,他胸中的感情波瀾才這么洶涌澎湃——這才是我們理解他的悲劇的關鍵!假如他真的相信“人生如夢”
      、他的思想真的已經(jīng)“虛無”了的話
      ,他就決不會在前面那么“多情”地去歌頌歷史上英雄的業(yè)績,也決不會在結尾表現(xiàn)出那么深沉的
      、幾乎無法排遣的痛苦了
      。所以我們認為,此詞結尾部分的苦悶情緒
      ,與前文的昂揚奮發(fā)
      、樂觀豪邁的精神,是相反相成
      、對立統(tǒng)一的
      ,它是全詞感情在一個更深層面上的繼續(xù)。我們不能把結尾與全詞割裂開來
      ,孤立地理解“人生如夢”一句的含義
      ,更不能用結尾的苦悶去否定全詞的積極進取精神。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是北宋詞壇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是他豪放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詞中所描寫的壯麗的河山
      、英偉的人物
      ,所表現(xiàn)的闊大的境界、磅礴的氣勢,以及所使用的挺拔剛勁
      、“橫放杰出”
      ,“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的語言,都完全沖破了一百多年間關于詞的種種陳舊的觀念
      ,以全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詞壇上
      ,使天下人耳目一新。它集中地代表了蘇軾豪放詞的成就
      ,對于宋詞的發(fā)展和豪放詞派的形成
      ,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意義。

      清人徐釚在《詞苑叢談》中評論這首赤壁詞

      ,曾經(jīng)指出它“自有橫槊氣概
      ,固是英雄本色”,我們今天閱讀此詞
      ,感受最深的大概也正是這一點
      。這首詞藝術地再現(xiàn)了赤壁之戰(zhàn)這個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描繪了一場決定千百萬人命運的威武雄壯的激烈戰(zhàn)斗
      。通過這一歷史事件的描寫
      ,作者把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抗敵報國的決心
      ,把英雄的風采和勝利者的豪情
      ,以及對祖國壯美河山的歌頌和對愛情幸福的贊美,都巧妙地交織在一起
      ,譜寫了一曲激動人心的戰(zhàn)斗勝利者的頌歌
      。作者在詞中以無限的深情,塑造了周瑜這個在詞史上前所未有的雄姿英發(fā)
      、風采絕倫的英雄形象
      ,而這個人物,實際上正是作者的自況
      。元好問即曾指出:“東坡《赤壁詞》殆戲以周郎自況也
      。”(《題閑閑書赤壁賦后》)黃蓼園也認為“題是赤壁
      ,心實為己而發(fā)
      。周郎是賓,自己是主;借賓定主
      ,寓主于賓”(《蓼園詞選》)
      。我們讀過此詞也不難發(fā)現(xiàn),在周瑜這個人物身上
      ,確實傾注了作者自己的理想和感情
      ,他寫周瑜的蓋世之功
      ,實際上正是抒發(fā)他自己“書劍報國”的遠大理想,和殺敵戍邊的壯志豪情
      。這在長期積弱
      、人們渴望戰(zhàn)勝北方強敵遼和西夏、渴望看到振奮人心的勝利的北宋時代
      ,具有十分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詩人的“橫槊氣概”、“英雄本色”
      ,他在詞中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勝利感和自豪感
      ,以及熱愛偉大祖國、追求英雄事業(yè)的火一樣的激情
      ,都成為鼓舞人民斗志
      、堅定勝利信念、振奮民族精神的那個時代最嘹亮的音符
      。從這一點上講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不啻是詞格卑弱的宋初詞壇上的一聲春雷!

      這首詞的語言是豪邁縱放的

      ,它完全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只有“香軟”字面才能入詞的傳統(tǒng)
      ,猛力地沖刷了詞壇上的脂粉氣,“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宋胡寅《題酒邊詞》)
      ,使詞的語言形式得到空前的解放
      。作者用寫詩的筆力來寫詞(即所謂“以詩為詞”),雄文健筆
      、氣格挺拔,充滿了英雄氣
      ,表現(xiàn)出一種陽剛之美
      。黃庭堅曾說蘇軾詞“挾海上風濤之氣”(見王士禎《花草蒙拾》),劉辰翁也說:“詞至東坡
      ,傾蕩磊落
      ,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
      。”(《辛稼軒詞序》)證之此詞
      ,確實是極其準確的評價

      為了增強詞的雄健頓挫、曲伸自如的氣勢

      ,使詞的語言更加慷慨縱放
      、遒勁有力
      ,蘇軾在此詞中多處改變了詞調固定的格式。如清王又華在《古今詞論》中引毛稚黃語云:“東坡‘大江東去’詞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論調則當于‘是’字讀斷
      ,論意則當于‘邊’字讀斷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論調則‘了’字當屬下句
      ,論意則‘了’字當屬上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嗲閼ξ以缟A發(fā)’
      ,‘我’字亦然……文自為文,歌自為歌
      ,然歌不礙文
      ,文不礙歌,是坡公雄才自放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文自為文,歌自為歌”
      ,就是指沖破音樂格律的束縛
      ,更自由地表達思想,決不為音律而犧牲內容
      。這種大膽的突破
      ,在當時確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晁補之說:“居士詞
      ,人謂多不諧音律
      ,然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復齋漫錄》引)陳廷焯也說:“昔人謂東坡詞非正聲
      ,此特拘于音調言之
      ,而不究本質之所在。眼光如豆
      ,不足與之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白雨齋詞話》)都充分肯定了蘇軾注重詞的文學生命、而不拘泥于格律的態(tài)度
      ,對蘇詞的革新方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當然

      ,一種與傳統(tǒng)文風迥異其趣的新的文學風格的出現(xiàn),一開始總是很難被社會普遍接受的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問世之后
      ,也遭到了不少的非議。據(jù)宋俞文豹《吹劍續(xù)錄》載:“東坡在玉堂
      ,有幕士善謳
      ,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
      ,唱楊柳外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
      ,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珵橹^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段話
      ,今天人們往往只看到它形容蘇軾此詞的“橫槊氣概”、“英雄本色”十分生動的一面
      ,卻不知在當時這話是暗含著嘲諷的意味的
      ,過去很多詞論家都指出這是所謂“銅琶鐵板之譏”(見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賀裳《皺水軒詞荃》
      、徐釚《詞苑叢談》等)
      。事實上,就連被稱為“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
      ,也認為蘇軾的豪放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后山詩話》)可見像《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豪放詞在誕生之初
      ,曾經(jīng)遇到了多少阻力!也可以想象蘇軾是在怎樣的藝術環(huán)境中,堅持探索著這樣一條嶄新的藝術道路
      ,終于以自己卓越的藝術成就
      ,為宋詞的長足發(fā)展“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雞漫志》)。

      宋代胡寅在《題酒邊詞》中說:“眉山蘇氏

      ,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
      ,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
      ,舉首高歌
      ,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于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臺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段話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高度贊揚了蘇軾豪放詞的創(chuàng)新意義和深遠影響
      ,對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做出了正確的評價和總結。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80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姑蘇臺榭
      ,牢落暮靄初收" rel="prev"> 三吳風景,姑蘇臺榭
      ,牢落暮靄初收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雍正
      、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藝術這東西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
      ,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流高格調[3],共憐時世儉梳妝[4]
      。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嗪弈昴陦航鹁€[6]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既簡省干凈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烏賊魚也有戀愛
      。在海藻的草坪上
      ,在珊瑚的森林中,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
      。烏賊魚以十只手
      ,——熱情的手,顫抖地摸索著戀愛
      ,在溫暖的海水的空氣里
      。但這是徒然的,雖有十只手也無濟于事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一路蹦蹦跳跳
      ,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