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寫景和懷古
晉代陸機(jī)在《文賦》中說:“遵四時(shí)以嘆逝
由此可以看出
以唐朝張繼的七絕《楓橋夜泊》為例:
七絕·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詩
,在寫景的同時(shí),也隱含了作者的感情,因?yàn)樵娭杏昧恕敖瓧鳚O火對愁眠”一句,這七個(gè)字把作者的感情包含在里面了。再以描寫春景的詩詞來說,各家的寫法是不一樣的
。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之所以是一首好詩,因?yàn)閷懙檬制降匀弧?/p>七律·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亂花漸欲迷人眼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又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踏莎行
(宋)歐陽修
候館梅殘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這首詞開始是寫梅殘柳細(xì)
厲以寧還指出
,蘇軾的《蝶戀花》通過描繪一幅生動(dòng)活潑的春天景象,表達(dá)了詩人雖在失意之中,但依然心情開朗、不愿隨波逐流的愿望:蝶戀花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shí),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還有黃庭堅(jiān)的《清平樂》,則通過春天的逝去
,表達(dá)了自己的寂寞哀感:清平樂
(宋)黃庭堅(jiān)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fēng)飛過薔薇。賀鑄的《青玉案》
,在當(dāng)時(shí)是傳誦一時(shí)的名作。這首詞雖然寫的是江南春景,卻表達(dá)了詩人政治上的抱負(fù)不得施展、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賀鑄晚年退居蘇州,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閑愁”的傾訴,來寄托心意: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
,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shí)雨。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陌上柔桑破嫩芽),作于被撤職后閑居農(nóng)村時(shí)
,通過描寫田園生活來舒緩心情。詞題是“代人賦”,其實(shí)表達(dá)的正是辛棄疾自己的心情:鷓鴣天·代人賦
(宋)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xì)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diǎn)暮鴉。山遠(yuǎn)近
,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他的另一首《鷓鴣天·代人賦》(晚日寒鴉一片愁)同樣是寫農(nóng)村景色
,卻飽含了對人間離恨的嗟嘆。鷓鴣天·代人賦
(宋)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腸已斷
,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詞中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兩句至于南宋劉克莊的《卜算子》
卜算子
(宋)劉克莊
片片蝶衣輕
朝見樹頭繁
宋亡不仕的蔣捷和張炎
一剪梅·舟過吳江
(宋)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
何日歸家洗客袍
清平樂
(宋)張炎
采芳人杳
,頓覺游情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去年燕子天涯
,今年燕子誰家?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從厲以寧舉出的這些例子不難看出
,描寫景色的詩詞中浣溪沙
(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
酒困路長惟欲睡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宋)辛棄疾
松岡避暑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七八個(gè)星天外,兩三點(diǎn)雨山前
厲以寧指出,這四首詞都是清新
周邦彥的《蘇幕遮》和李清照的《如夢令》也是這樣
蘇幕遮
(宋)周邦彥
燎沉香
故鄉(xiāng)遙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dú)w路
好一幅夏日荷塘景色
但是
以寫秋景為例
七絕·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一句
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掉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
、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六朝舊事隨流水厲以寧對王安石這首詞鐘愛有加
采桑子·王安石詞《桂枝香》讀后
厲以寧
六朝往事東流去
又聞商女歌遺曲,舊憶新愁
厲以寧認(rèn)為
,除了王安石的這首《桂枝香·金陵懷古》外,宋元寫金陵懷古的詞中,還有三首可稱為優(yōu)秀之作,分別是周邦彥的《西河·金陵懷古》、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和《念奴嬌·登石頭城》:西河·金陵懷古
(宋)周邦彥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
?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fēng)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空余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
?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滿江紅·金陵懷古
(元)薩都剌
六代豪華,春去也
,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思往事,愁如織
,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念奴嬌·登石頭城
(元)薩都剌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指點(diǎn)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離宮,東風(fēng)輦路
,芳草年年發(fā)。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f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厲以寧認(rèn)為
七絕·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
淮水東邊舊時(shí)月
七絕·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shí)王謝堂前燕
七絕·臺城
(唐)劉禹錫
臺城六代競豪華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七絕·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商女不知亡國恨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破陣子·薩都剌詞《滿江紅·金陵懷古》讀后
厲以寧
細(xì)雨頻添愁緒
寂寞江潮打岸
,西風(fēng)又轉(zhuǎn)秋涼。縱使山川多變故,明月依然過女墻南鄉(xiāng)子·薩都剌詞《念奴嬌·登石頭城》讀后
厲以寧
回首亂紛紛
何處可招魂?誰為無辜撰祭文
十幾年之后的1971年
七律·江西歸來
厲以寧
都城空負(fù)好山川
輦路東風(fēng)無遠(yuǎn)志,樽前歌舞失邊關(guān)
深宮那見春潮急,玉樹從來血淚斑。
吳楚天低應(yīng)自省
如此一唱三嘆,可見無論是對于薩都剌的詠史詞
詠史詞中的佳作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
應(yīng)念嶺海經(jīng)年
同樣于景色之中寄托政治觀點(diǎn)的佳作還有辛棄疾的《太常引》: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
乘風(fēng)好去
以上
比如
五絕·竹里館
(唐)王維
獨(dú)坐幽篁里
深林人不知
五絕·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五古·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
五律·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
,蓮動(dòng)下漁舟。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厲以寧最喜歡的則是王維的《桃源行》,他把它列為唐宋詩中的最佳作品之一
。七古·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yuǎn)
,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
,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
,日出云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
,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
,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
當(dāng)時(shí)只記入山深
,青溪幾曲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處尋。厲以寧用大量的實(shí)例說明了描寫自然景色的詩詞的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他認(rèn)為
,由于藝術(shù)性和現(xiàn)實(shí)性不一定能統(tǒng)一,所以欣賞詩詞應(yīng)從詩詞本身入手:既然是詩詞,藝術(shù)性畢竟是第一位的。總之
,詩詞中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是詩詞形象思維最為明顯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常常結(jié)合著政治抱負(fù)、游宦生活、游子蹤跡和鄉(xiāng)土之思。即使景物背后的寓意并不明確,這也無損于對詩詞的欣賞。何況,景色與感情之間往往是一種或隱或現(xiàn)的共生關(guān)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詩人的感情往往自然地顯現(xiàn)出來。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
,厲以寧也是一個(gè)擅長刻畫景物的詩人。他最早填寫的一首詞,便是描繪水鄉(xiāng)風(fēng)光的。相見歡·儀征新城途中
厲以寧
槳聲篙影波紋
,石橋墩,蠶豆花開一路水鄉(xiāng)春。長跳板
,小河岸,洗衣人,綠褲紅衫都道是新婚。這首詞作于1947年,厲以寧剛剛17歲
再如他寫于1948年的《浣溪沙·偕沈家杰
、浦大昌游南京清涼山》:浣溪沙·偕沈家杰
、浦大昌游南京清涼山厲以寧
冬盡春來綠草生,荒丘原貌伴京城
,凄涼處處夕陽橫。山下百年苦難多
,空中歸雁有哀聲,朱門誰給卜前程?這是厲以寧就讀金陵中學(xué)期間寫的一首詞
。這首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初春的蕭瑟景象,勾勒出了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在風(fēng)云變幻之際的動(dòng)蕩情形。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采桑子·汨羅江畔》(1994年)、《漁歌子·福建泰寧》(1996年)
、《浪淘沙》(2000年)三首詞。采桑子·汨羅江畔
厲以寧
農(nóng)家母女蓮塘去,蝦活魚肥
,菱角累累,堆滿前倉蕩槳回。歸途好景知多少
,楊柳低垂,細(xì)雨霏霏,野鴨成雙貼水飛漁歌子·福建泰寧
厲以寧
兩岸青山霧漸收
浪淘沙
浙江諸暨道中
厲以寧
天外掛稀星
溪畔草青青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91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