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莆仙歷史上同屬于興化軍、興化府,所以
,莆仙方言也稱為興化話。要真正了解莆仙文化的特色,是離不開對莆仙方言、地方民俗
、特產(chǎn)風(fēng)味的認識。也許
,這些內(nèi)容有助于人們揭示莆仙文化的神秘面紗
,探究出個中真諦。
莆仙地區(qū)民諺、熟語:
民諺<div id=)
、熟語.png" />
1、打狗茶聊主人
。
2、老鼠甩牛角
。
3
、老婆生騷,吃飯黃使配飯檜
。
4
、老鼠到鐵釘?shù)耆ビ懯场?/p>
5、回頭蛇
,咬無改
。
6、老牛吃幼筍。
7
、子婿頂半子
。
8、布袋盛香菇
,名芳
。
9、老鴨使子子使孫
。
10
、未學(xué)走,卜學(xué)飛
。
11
、老虎也有三個兄弟。
12
、有三更
,無半冥。
13
、地瓜屎佐一褲頭
。
14、田園萬頃
,不如薄藝隨身
。
15、老鼠顧后只
。
16
、正月蝦蛄二月蜞,三月瘦支支
,四月填糞池
。
17、吃一節(jié)
,剝一節(jié)
。
18、死目狗
。
19
、扛棺阿厄硬死人。
20
、四兩甘草開藥店
。
21、本地牛吃本地草
。
22
、老鼠屎會做藥
。
23、甘草和百藥
。
24
、有死人,無死貨
。
25
、老虎哭都不聽見。
26
、打石阿遇著石鉆
。
27、死豬不驚開水燙
。
28
、有聽見聲,無看見影
。
29
、半路修行。
30
、討柴仔賣跟放牛仔
。
31、半冥拉屎無人承認
。
32
、老人變呆子。
33
、老連炕耳鍋
。
34、有嘴講別人
,無嘴談自己
。
35、古董兌身價
。
36
、頭叫尾應(yīng)。
37
、未曾燒香
,先苛佛手。
38
、有靈位,無死人
。
39
、百般江湖不如鋤頭翻土
。
40、半目睜
,半目瞌
。
41、死豬肉占砧
。
42
、目珠里不貯一粒沙。
43
、有鼻的牛
。
44、打一支牌給滿
。
45
、子兒人心肝。
46
、打賣起槌
。
47、未吃三遒屎
,卜想做狗王
。
48、老鼠睡趴祠
。
49
、田螺尾黃齋甚生彎。
50
、未講頭
,先知尾。
51
、未生子
,先號名。
52
、老爺老爺講
。
53、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
。
54
、石頭浸久生綠苔。
55
、百步棋百步改
。
56、死豬肉抬舉祖客
。
57
、有話當(dāng)面講
,有屁當(dāng)面放。
58
、羊肉押人生食
。
59、吃過頭糧
。
60
、死阿婆確賺吃山糕。
61
、有吃是臉
,有順是身。
62
、田歹一季
,姆歹一世。
除了過年要貼對聯(lián),放鞭炮,除夕要守歲 等傳統(tǒng)文化還有哪些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有:
過小年
臘月二十四為小年
,這一天民間有“祭灶”習(xí)俗。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
,磨豆腐
。”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fēng)俗
。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后
,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
,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
,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
,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
,沒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饑等)
。
接玉皇
舊俗
、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
,查察人間善惡
,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
,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
、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
,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
,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
,民間多嫁娶
,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shè)計的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
。歲末年終
,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
,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
。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
,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
,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xí)俗
。臘月
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
,火焰旺則預(yù)兆來年豐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jié)
千燈節(jié)是蒙古族
、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jié)日
。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jié)
。臘月二十五這一天
,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
。這一節(jié)日習(xí)俗
,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dāng)?shù)厝罕?br>在這天吃烤牛羊肉
,舉行傳統(tǒng)的體育游藝等活動
。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
,割刀頭”
,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
,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
,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
、洗衣
,除去一年的晦氣,準(zhǔn)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
臘月二十八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fā)”
。所謂貼花花
,就是張貼年畫、春聯(lián)
、窗花和各種春節(jié)張貼之物
。
其中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
,《典術(shù)》曰:“桃者
,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搅宋宕鷷r,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xué)
,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
,成為后世春聯(lián)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
,嘉節(jié)號長春”
,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lián)”。后來
,隨著造紙術(shù)的問世
,才出現(xiàn)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biāo)志
,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
。上墳請祖的時間
,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jù)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
,躬率妻孥
,潔祀祖禰。及祀日
,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
,無大無小
,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
,稱觴舉壽
,欣欣如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說明
,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jīng)是春節(jié)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是什么
?
除夕前一日
,叫“小除夕”,家置酒宴
,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
。焚香于戶外,叫“天香”
,通常要三天
,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
,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
;易
;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
,人們都要除舊迎新
,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
,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
。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
,皇宮里要舉行“跳鐘馗”
、“大儺”的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
,稱為“逐除”
,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
;除夕為大除
,即大年夜。
貼門神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
,掛在人的旁邊
,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
、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
,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唐代以后
,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
,還有畫關(guān)羽
、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
。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 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zāi)、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亦名“門對”
、“對聯(lián)”、“桃符”等
,是對聯(lián)的一種
,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而得名
。它以工整
、對偶、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
,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xué)形式。每逢春節(jié)
,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
,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xí)俗起于宋代
,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
,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
,依其使用場所
,可分為門心、框?q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橫披
、春條、斗方等
。“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
;“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
,貼于相應(yīng)的地方
;“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
,多貼在家具
、影壁中。
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
,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
,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fēng)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
也和春聯(lián)一樣
,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
,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
,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迎春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返染涞牟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 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
,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各具特色
。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
、趙飛燕
、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
。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fēng)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
。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
。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
,至今風(fēng)靡全國
。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xí)慣,俗名“熬年”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
,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
,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志》:除夕之夜
,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
;酒食相邀
,稱為“別歲”;長幼聚飲
,祝頌完備
,稱為“分歲”
;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
,稱曰“守歲”
。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
年后具體習(xí)俗
編輯
正月初一
早起
有的人認為
,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
。所以要早起
。
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
,先放爆竹
,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
,碎紅滿地
,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
,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
,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
,舊稱拜年。漢族
拜年之風(fēng)
,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
,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
,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
,故名片又稱“名刺”
。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
,專收名帖
,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
,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guān)系
,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到本家
,初二到岳父家
、須帶禮物
。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
、牌位各行三叩首禮
,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远毫舫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jié)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
、朋友拜年,一進屋門
,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
,仍應(yīng)主動跪拜
,主人應(yīng)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
。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
,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
,應(yīng)擇日回拜
。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
、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
,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
,但見面都能說得來
,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
,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fā)財”
、“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
,無甚過多禮節(jié)
。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如今
,有些機關(guān)
、團體、企業(yè)
、學(xué)校
,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拜年的習(xí)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
,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
給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
,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
,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
,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xué)習(xí)長進
,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
,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
,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
。其說始于漢
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
,一日為雞日
,二日為犬,三日為豬
,四日為羊
,五日為牛,六日為馬
,七日為人,八日為谷
。如果當(dāng)日晴朗
,則所主之物繁育,當(dāng)日陰
,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習(xí),認為初一至初十
,皆以天氣清朗
,無風(fēng)無雪為吉
。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
,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
,初八不打谷的風(fēng)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qū)鬼怪邪氣
。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
,說是當(dāng)太陽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
,天雞就啼鳴了
。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
。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
,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
。據(jù)說堯帝時
,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
,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
,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
,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
,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
。因重明鳥樣類似雞
,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shù)的源頭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
,稱它為“五德之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俄n詩外傳》說
,它頭上有冠,是文德
;足后有距能斗
,是武德;敵在前敢拼
,是勇德
;有食物招呼同類
,是仁德;守夜不失時
,天明報曉
,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
,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
,否則會掃走運氣
、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
,招致霉運
。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xí)俗
,大年夜掃除干凈
,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
,備一大桶
,以盛廢水,當(dāng)日不外潑
。
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
,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
,老人家看兒孫滿堂
,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guān)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
,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
祭財神(開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
,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
,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
,俗稱“元寶湯”
。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
,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
,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
、整羊
、整雞、整鴨
、紅色活鯉魚等,祈望到來的這一年要發(fā)大財。
姑爺節(jié)
正月初二是傳統(tǒng)的姑爺節(jié)
,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
,就是吃午飯的意思
,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qū)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并吃完飯)。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
,以示年已過完
,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
,個人尋生理”
。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
,且禁食米飯
。
小年朝
即天慶節(jié)。宋代宮廷節(jié)日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
,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
,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
,不掃地
、不乞火,不汲水
,與歲朝相同
。
正月初四
羊日
正月初四是
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
,人們不能殺羊
,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
,羊會養(yǎng)得很好
,養(yǎng)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
。在老皇歷中占羊
,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
,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