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兩會代表敢指責皇帝 總投贊成票可能被查辦
兩會正在北京召開。兩會
,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人大是中國國家最高權(quán)力和行政監(jiān)督機關(guān),政協(xié)則是中國政治協(xié)商和民主監(jiān)督的機構(gòu)。那么,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表達民意的?古人有提案一說嗎?古代中國的兩會很注重民主氣氛, 代表們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會上當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古代兩會是什么樣的會議
從制度層面來說
古代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自稱天子
,其實他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一個人拍腦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參和集議。朝參又叫朝會,集議也稱議會這便是古代中國的兩會制度。朝參由皇帝親自主持,是小范圍的
。原本是百官進入皇帝的辦公大廳(朝廷)參拜皇帝的一種形式,古裝戲中常出現(xiàn)的君臣在朝廷上問答的場景,其實就是朝會。一般在進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頒布時,皇帝都會開朝會。有資格參加朝會的都是相當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級別的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廳級的正五品官員。朝參實是一種御前會議或內(nèi)閣會議,有點類似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時間不長,但相對頻繁。到了唐代,朝參變成了常參集議則由三公們或地位相當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參加
古代朝會代表是些什么人
集議也分中央和地方
,與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相似。但與今人大代表都是普選出來的不同,參加集議的人員都是由官方?jīng)Q定和領(lǐng)導推舉,代表中并沒有普通群眾。那么
,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從史料上來看,主要有四類:一是相當于今天省部級高官的二千石以上駐京大臣才有資格,實為官僚和利益集團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達到一定級別的列侯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實為貴族和特殊階層的代表,這部分代表是不能參加朝參的;三是專業(yè)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另外,在需要時還會有基層代表
雖然這些代表并沒有代表性
古代兩會議案很難一致通過
古代中國的兩會很注重民主氣氛, 代表們敢直抒胸臆
,有人甚至敢在朝會上當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在集議上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集議是鹽鐵會議。會議時間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
會議由時任丞相的田千秋主持
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響最大
古代共商國是
與集議相比
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
,諫議制度其實早在先秦時便出現(xiàn)了西漢中早期皇帝都重視諫議制度的建設(shè)
白居易當諫官左拾遺最窩囊
到了唐代
,諫議制度趨于成熟,諫官的地位被進一步抬升。唐太宗李世民規(guī)定,諫官可以隨宰相入朝議事,可見,諫官事實上已進入了唐代中央政權(quán)的決策層。但是,古代中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并不好當。諫官的權(quán)力是皇帝給的
,因而皇上想聽時會納諫,不想聽時便會拒諫。所以,遇到開明的好皇帝,諫官便很瀟灑,連皇帝都敢罵。唐太宗是個好皇帝,主政期間涌現(xiàn)出了魏征、王圭、姚思廉、褚遂良等一批著名人士。魏征本是太子黨集團中的成員,為太子李建成洗馬官
。唐太宗并未因此冷落他相反若遇到昏君庸主便不好當
,或遭貶或丟官,搞不好自己還得主動把老命交出來,美其名曰尸諫。如隋煬帝楊廣就不喜歡兩會制度這樣的諫議,他當皇帝時竟然將諫官全部廢除。當然,聽不進民意的隋煬帝結(jié)局很慘。實際上,即便皇帝很開明
,也很難不被暗箭中傷。如西漢時的賈誼古代諫官中
,當?shù)米罡C囊的大概是中唐時的著名詩人白居易。白居易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被唐憲宗李純破格提拔為諫官左拾遺,當上了從八品的副科級干部。白居易當時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大事小事都建言,李純要提拔寵臣吐突承璀,他堅決反對,結(jié)果被李純斥罵為小臣不遜,貶為江州司馬宋代以后,諫議制度變成了擺設(sh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yeshi/145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下一篇:
秘聞:慈禧懷孕生子要多少人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