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的:道教“承負”理論 中國本土的因果報應思想并不是簡單的“種瓜得瓜 “承負”的思想源出于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 “承負”之說,源自道教《太平經(jīng)》 例如,某家的祖輩一生為害不仁 這就是道教的承負論 其對“承負”的解釋可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承負是建立在先人與今人、今人與后人之間跨越時間范圍的報應手段。 經(jīng)曰:“承者為前 翟灝《通俗編·卷一》寫了一句俗語“今年種竹,來年吃筍 其二,究其本質,承負強調的是自然循環(huán)之理,是建立在物極必反基礎上的育人之方。 經(jīng)中又云:“三統(tǒng)共生 這段其實是在敘述承負產生的緣由 不可否認的是 這便如同祖輩積財后輩享受 用比較流行的話來理解,“承負”所闡述的哲理非常類似于蝴蝶效應 所謂“承者為前,負者為后” 比如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 同樣 道教承負說認為,如果一個人今世的善惡行為如果超過祖先遺留下來的功德與罪過 后來《文昌帝君陰騭文》吸收了承負的思想 三 因果強調的主題是個人,承負則把施受對象擴展到了同一個文化話語體系下的每一個人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 與儒家所強調的“慎獨”思想類似 因為個人所背負的不僅是自我造就的禍福 為了避免出現(xiàn)“一損俱損”的情況 作為一種宗教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因果報應與天承負:自然法則的智慧
下一篇:
道家所說的”羽化”是怎么回事?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