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修身與棄惡揚善·

      荊十三 2024-05-30 17:47:58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是“心學”的核心。

      稻盛先生說:“我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學到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致良知’

      ,就是達致良知
      ,按良知辦事。遵循良知判斷事物
      ,將良知付諸實行
      ,就是至今我所有事業(yè)成功的最大原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微信圖片_20240530182843.png

      稻盛和夫一生篤信“提高心性

      ,拓展經(jīng)營”。當面對“什么是提高心性”的追問時
      ,他說:“人有良心和私心
      ,有利他心和利己心,兩者同居
      。抑制私心
      、利己心,發(fā)揚良心
      、利他心
      ,就是提高心性。”

      圣經(jīng)中說

      ,魔鬼原本是一個天使
      ,但他“沒有在真理中站穩(wěn)”。兜住惡的底線
      ,提升善的上限
      ,通過正能量場來弘揚人性中好的、積極的那一面
      ,來遏制自私
      、懶惰或是壞的那一面。

      《國語·周語下》講道:“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
      。”是說
      ,順從良善如登山一樣艱難
      ,屈從邪惡如山崩一般迅速。時至今日
      ,善惡的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
      ,越來越不好把握。

      善惡兩分

      。善與惡
      ,有時候就在念想的轉瞬之間轉換,能夠及時把不好的
      、邪惡的念頭打消
      ,是人善德的厚積所致。人身肉體
      ,都有七情六欲
      ,不論身處鬧市還是偏僻山谷,免不了因身
      、因情
      、因事等生些雜念,但必須及時消滅
      ,保持清醒
      ,把惡的念頭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這也是一種善
      。這種消滅惡念
      ,是一種養(yǎng)成,高尚情操和道德修為的養(yǎng)成
      ,需要克服種種困難
      ,日復一日
      ,持之以恒。是練心
      ,也是練志
      ,很苦,但是人道
      。否則
      ,惡念出,瞬間
      ,從人到獸到魔
      ,最終跌入地獄。善惡兩分
      ,不以惡小而為之
      ,不以善小而不為。

      揚善棄惡

      。善登
      ,是一種仰望,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讓人看到陽光
      、看到藍天
      、看到一切美好
      。給人一種追求最美的沖動和力量,放置于現(xiàn)在
      ,就是對美麗世界的探索和美好未來的展望
      ,是對先進文化的弘揚和道德正義的伸張。它就像火車頭
      ,縱然萬斤如負
      ,依然高歌猛進,是一種駛向珠峰的精神牽引
      ;它是舉旗人
      ,縱然篳路藍縷,艱險坎坷
      ,仍然義無反顧走上向道德制高點進發(fā)的征程
      ,它是一切美好的源泉。惡崩
      ,形如雪滾
      ,情如煉獄。前進不易
      ,但入善門
      ;后退不難
      ,甚至易如反掌,但頃刻間
      ,跌入深淵
      ,萬千俱毀。人有惡念
      ,必須消除之
      ,世有惡行,必須拋棄之
      。棄惡揚善
      ,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高尚的道德品質
      、健康的生活情趣等等美好的東西引領人們做對的事情
      ,拋棄和制止錯誤的行為,不斷規(guī)范優(yōu)化社會秩序
      ,促進社會關系更加和諧
      、融洽。

      到東晉

      ,韓康伯利用歸根由宗
      、以靜制動的玄學思辨注解《系辭下》的這一段話,主張“安其身而后動”
      ,唐孔穎達發(fā)揮說:

      “言欲利己之用

      ,先須安靜其身,不須役其思慮
      ,可以增崇其德
      。言“利用安身”,是靜也
      ;言“崇德”
      ,是動也。此亦先靜而后動
      ,動亦由靜而來也……云“利用之道
      ,皆安其身而后動”者,言欲利益所用
      ,先須自安其身
      。身既得安,然后舉動
      ,德乃尊崇
      。若不先安身,身有患害
      ,何能利益所用以崇德也
      。云“精義由于入神
      ,以致其用”者,言精粹微妙之義由入神寂然不動
      ,乃能致其用
      。云“利用由于安身,以崇德”者
      ,言欲利益所用
      ,先須自安其身,乃可以增崇其德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孔穎達對于以靜制動的玄學思辨大致是認可的,其注解的重點

      ,是將作為原因的“利用”放到了結果一邊
      ,即需要“安身”才能利益所用以崇德,而安身的要訣在靜
      ,靜安其身
      ,不妄作思慮,才能避免動作可能帶來的禍害
      。在此基礎上再發(fā)動施用
      ,德行便能光大弘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追f達的思路
      ,依循的是韓康伯的歸根由宗之說,歸根即是靜
      。靜在道家是道的本來狀態(tài)
      ,但它同時也是儒家預設的人性的先天狀態(tài),所謂“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
      ,性之欲也”(《禮記?樂記》)
      。鑒于“悖逆詐偽之心”、“淫泆作亂之事”都是動而后生
      ,反推靜的本性為善也就不難理解
      。從此出發(fā),利用靜而善的本性的自然發(fā)動走向“增崇”德行之路
      ,便可以看作立命的過程

      微信圖片_20240530183011.png

      從而,“致命”與“立命”雙方

      ,就如同屈伸相感
      、利用安身以崇德一樣
      ,也是交養(yǎng)互發(fā)的關系。正是因為如此
      ,孔子將“見危授命”(《論語?憲問》)的德行視作了“成人”的一個基本要求——而“授命”亦即“致命”也
      。不過,儒家在嚴格的意義上言“立命”者
      ,還是應當以孟子為稱首
      ,于此,孟子頗有點鶴立雞群的味道
      。孟子講安身立命
      ,從一開初就是從德行安放的修身角度下手的,由此對儒家的安身立命說第一次作了較為全面的闡發(fā)
      。當然
      ,孟子講“立命”并未言“安身”,他所使用的詞語是“修身立命”

      立命之本”概念的提出

      ,強化了修身對于立命的意義。所以是如此
      ,在于夭壽之命屬于先天所定
      ,后天人為是無助于事的,所以不可能強求
      。人之立命的意義
      ,在于以健康的心態(tài)去安然面對天命的必然。人在德行層面的立命
      ,雖然不能改變他的夭壽之命
      ,但卻可以保全上天已授予他之命。其反面的例證
      ,就是商王德行敗壞
      ,不能修身立命,結果導致了天命的喪失

      回到孟子

      ,以“修身”或“誠身”修飾的“立命”,就不是一個靜止的心靈安頓
      ,而是表現(xiàn)為動態(tài)的心性修養(yǎng)過程
      。人之主觀“立”命與無處不在的客觀天命流行,是相互發(fā)明的關系:人誠知天命便能安然順受
      ,得到的便是正命
      ;知命立命的君子,就不會做違背天命而立于即將垮塌的危墻之下的蠢事
      。相應而來
      ,人的道德踐履
      ,完全循于天道終老其身的是正命,違背天命以至遭刑戮桎梏而死者就不是正命

      同時

      ,孟子所舉的“巖墻”之例也說明,他的安身立命說并不都囿于道德性命的范圍
      ,而是也有自然天道及其規(guī)律的意義:“天之高也
      ,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
      ,千歲之日至
      ,可坐而致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祗w和星辰運動的規(guī)律即所謂“故”同樣也屬于天命的范疇
      。“知命”的君子能夠認識其規(guī)律而把握千年之后的夏至冬至時節(jié)
      ,說明在孟子“修身以俟”
      、“盡道而死”的安身立命觀中,也有依循把握客觀規(guī)律而贏得自由的意義
      。從孔子的“聞道可死”到孟子的“盡道而死”
      ,儒家的安身立命觀帶上了更多的積極和現(xiàn)實的色彩。

      思想淵源的角度說

      ,《周易》的“利用安身以崇德”和孟子的“修身立命”說為儒家學者討論安身立命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義理框架
      ,它實際上決定了儒家安身立命說的道德主干和其非宗教性、非信仰性與世俗化的特色

      安身立命作為人生修養(yǎng)的現(xiàn)實過程

      ,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體現(xiàn)為終生不懈的追求和實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芤住非浴断筠o》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斓聞偨。苄胁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依循于天道的君子的安身立命,也就必然是“自強”不息
      。在儒家
      ,其安身與立命二者雖然未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的概念,但在實質上它們又都是以修身為核心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過程
      。人所立之“命”不是冷冰冰的客觀必然
      ,而是與人生密不可分的道德天性
      。所以安身“安”在德行上,立命也“立”在德行上
      ,安身立命實質上都是“安心”立命
      。從而,使安身和立命在道德創(chuàng)造的意義上整合了起來

      安身立命既是道德修養(yǎng)的現(xiàn)實過程

      ,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標。但作為德行培養(yǎng)來看
      ,它是修身工夫水到渠成的結果
      ,其德盛仁熟的境界又非人力強求所能取得。在實踐中
      ,安身立命可以說是自覺和自然的統(tǒng)一
      ;而作為境界,它又不可能有一個確定的終點
      ,其最終結果體現(xiàn)于過程之中
      。但是,只要在修身以俟天命的正確方向上努力
      ,就是值得肯定的
      ,即過程更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在這里
      ,人與人之間的素質差別無疑需要考慮
      ,但這并不影響以圣人為榜樣的安身立命目標的確定和朝著這一目標努力的德行實踐。人只要盡心了
      ,即使沒有達到最終的目標
      ,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此過程與結果的相互關系
      ,北宋周敦頤提出的“圣希天
      、賢希圣、士希賢”道德進步的三級目標和“過則圣
      ,及則賢
      ,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的對修養(yǎng)過程的肯定,已作了較為充分的發(fā)明
      。之所以是如此
      ,是因為其安身立命的全部實踐操作,都是圍繞著“主靜立人極”的原則去進行的

      微信圖片_20240530181204.png

      那么

      ,人應該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地“安心”“靜修”,培育擴充內(nèi)在的仁德善性
      。用其后繼者劉因的話說
      ,就是“修而靜之,勉而安之
      ,踐其形
      ,盡其性,由思入睿
      ,自明而誠”
      ,于是可以修身以俟,盡道而死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uzibaijia/1580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灰姑娘》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再善良這三件事不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