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tǒng)稱
,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以“說、唱”為主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既包含著說1
(1)說類:主要有相聲
(2)唱類:主要有鼓詞
(3)韻誦類(介乎說唱之間):主要有山東快書、數(shù)來寶
(4)敘說為主,兼有唱篇的(既有無伴奏的說
2
(1)南路主要有:蘇州評彈
(2)北路主要有:各種大鼓
曲藝中的說書、相聲
1
、相聲相聲是普及面最廣、最受群眾歡迎的曲藝品種之一
,以滑稽、諷刺見長,充滿戲劇性。它大約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廣大北方地區(qū)廣泛流傳,尤以京津一帶最為活躍,至今已傳到第九代。相聲的表演最初分兩種
,在帷幕中表演的稱“暗春”,以口技類節(jié)目為主;公開表演的稱“明春”,以語言類節(jié)目為主。屬于“明春”的相聲演出形式包括單人表演的單口相聲、兩人表演的對口相聲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體表演的群口相聲三種,而以對口相聲最為常見。在對口相聲的演出文本中,演員分為甲、乙兩人,甲負責逗哏,乙負責捧哏相聲的傳統(tǒng)段子異常豐富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為中國廣播藝術團,相關傳承人為姜昆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為天津市,相關傳承人為馬志明、常寶霆。2
、東北二人轉(zhuǎn)二人轉(zhuǎn)是一種廣有影響的曲藝唱曲形式,因表演時載歌載舞
、曲舞相襯,故舊名“蹦蹦”,主要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用東北方音說唱表演,一般認為約在清代中期由東北大秧歌與關內(nèi)傳來的蓮花落融合而成。它在發(fā)展中廣泛吸收東北民歌、太平鼓、東北大鼓等姊妹藝術的音樂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調(diào)異常豐富。二人轉(zhuǎn)不僅有作為主體的“雙玩藝”及多人唱敘演出的“群唱”形式
,還有屬于小戲體裁,由演員扮演角色的“單出頭”和“拉場戲”形式。作為曲藝曲種的二人轉(zhuǎn)“雙玩藝”及“群唱”,表演形式或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載歌載舞,分行當說唱表演,或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樂器分行當輪遞坐唱。二人轉(zhuǎn)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以《藍橋》
、《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游春》、《豬八戒拱地》等最為著名。新中國成立后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為遼寧省黑山縣、遼寧省鐵嶺市
3、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是非常典型的韻誦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
,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武松又行二,故俗稱之為“武老二”,藝人被稱為“說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因為其所表現(xiàn)的主人公武松身軀高大魁偉,人們又將藝人稱為“唱大個子的”。后來在不同時期這一曲藝形式還曾有過“竹板快書”、“滑稽快書”的名稱。1949年6月藝人高元鈞在上海大中華唱片廠灌制《魯達除霸》唱片時,正式將其定名為“山東快書”。山東快書主要流行于以山東為中心的華北地區(qū)。其表演采用山東方音
,以韻誦為主,間有說白。唱腔為典型的韻誦體,早期偏重“吟誦”,后來趨向“板誦”。唱法上有所謂“平口”、“俏口”、“貫口”和“散口”之別,說白所使用的“白口”又分為穿插說明性的“表白”和打岔議論性的“過口白”。唱詞是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具有口語化和形象性的特點傳統(tǒng)代表長篇有《武松傳》。20世紀中期以來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為山東省
4
蘇州評彈包括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在流行地區(qū)
(1)蘇州評話
蘇州評話是采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
表演以第三人稱即說書人的口吻來統(tǒng)領敘述
蘇州評話的傳統(tǒng)節(jié)目約有五十多部
(2)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
蘇州彈詞的節(jié)目以長篇為主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為江蘇省蘇州市
1、以“說
2
3
4
、曲藝演員具備堅實的說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摹仿力,表演中能夠?qū)⑷宋镄蜗罂虅澋梦┟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曲藝作為中國最具民族民間色彩的表演藝術
首先
其次,曲藝是中國古典章回體長篇小說和許多戲曲劇種所以形成的橋梁與母體
最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uzibaijia/1582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華夏傳統(tǒng)文化·中華非遺之傳統(tǒng)音樂
下一篇:
華夏傳統(tǒng)文化之剪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