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廟,是后人供奉祭祀祖宗神主牌位之地
在福建漳州南靖縣
逶迤遠去的兩座大山
張氏族人自明朝初期
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
當時的峽谷之內(nèi),遍地荒草
,滿目荊棘,他率領家人開墾荒地,披荊斬棘,辛勤耕作勞動,經(jīng)過數(shù)代近百年的努力張家后世之孫感念于祖先開拓之功
此時距離張小一郎遷徙的時間,已有近180年
張氏家廟的主殿,便是“德遠堂”
德遠堂
傳說
,在清朝康熙年間,塔下村一位名叫張石敢的村民,他家境貧寒,卻又碰上災荒之年,在隆重的除夕夜,由于無錢而向村中富有的屠戶賒了三斤豬肉過節(jié)。他本想過完春節(jié)之后
,再想辦法還錢,沒想到屠戶在除夕當晚,沖向張石敢家中,逼他還錢。落魄的張石敢身無分文
,如何還錢?屠戶竟敢二話不說,將燒熟的豬肉從鍋中拿走,還喪盡天良的把土灰撒進鍋中,羞辱張石敢。堂堂七尺男兒,如何受得了這等窩囊氣
,次日大年初一,張石敢悲憤交加后來,張石敢的后裔不負眾望
,在臺南修建了一座“德遠堂”,并且在漳州的德遠堂歷次重修之時,都曾來到此地認祖歸宗,并捐資助修。1947年德遠堂第五次重修之時
,著名抗戰(zhàn)名將,有“鐵將軍”之稱的張發(fā)奎親筆題寫了一副對聯(lián):“清河著望載祀數(shù)千
,綿綿瓜瓞蔓引枝聯(lián)”。當時的愛國將領,有著“和平將軍”之稱的張治中
,也題了“源遠流長”四個大字贈予德遠堂,塔下張氏后人的興盛可見一斑。張氏家廟坐落于村中東面山麓之下,其形制格局深諳風水之道
,在家廟前,是一汪半月形池塘,在石子鋪陳的彎道上,是蔚為壯觀的二十多座蟠龍旗桿。蟠龍旗桿為歷代張氏子孫中,有過杰出貢獻之人
,方能在家廟前豎立旗桿,在民國以前,多為張姓文武官員所立。在十多米的旗桿之上,文官會在頂端雕刻石筆
如今
2019年
【版權聲明】轉(zhuǎn)發(fā)分享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swh/134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一份張氏族人的手抄檔案" onerror="nofind(this)" >
!300年來
!張氏族人在此繁衍七百年而不衰……" onerror="nofind(this)" >
,救下兩條人命
!張家18年前走失的兒子找到了!"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