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陶淵明其人,蘇軾曾經說過:
“欲仕則仕
做官便做官
,歸隱便歸隱,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這便是陶淵明。陶淵明性情率真坦蕩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但別人寫田園詩
他人寫田園詩
陶淵明則不然
正因如此,其詩其人都流露出一股愜意
、舒適,自然而然。梁啟超曾評價陶淵明:“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
,常常對著他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世人皆羨慕陶淵明
,常常因內心少了一份恬淡從容,卻活不成陶淵明。1
放得下
那首《歸園田居》
,人人都耳熟能詳,這也被認為是陶淵明的“明志”之作: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
曖曖遠人村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
久在樊籠里
前兩句自述:我自小就不戀俗世
實際上陶淵明的前半生
陶淵明年輕時
然而時局混亂,官場爾虞我詐
與其終日如履薄冰,還得穿戴規(guī)矩去拜見督郵“鄉(xiāng)里小兒”
此番遠離
畢竟,同時期的阮籍
但那些理想只是嘴上說說
唯有陶淵明的避世,真徹底
正如朱熹所評:“晉
他不僅“高于晉、宋人物”
史書記載,阮籍等人皆無善果
世人均知“有舍有得”
少年時為了理想,中年時為了生活
一切皆是順從內心。
陶淵明舍下了官場的功名利祿
這份“舍得”,更大的智慧在于:不苛求
人生在世
2
想得開
陶淵明的歸隱
結廬在人境
問君何能爾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此中有真意
他依然如常人般,追尋夫妻相伴
并且
,他也有普通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夙興夜寐,愿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但就像高知父母未必生出天才兒女一樣
,才華橫溢的陶淵明,并沒有養(yǎng)育出同他一樣優(yōu)秀的子女。于是,他做了一首《責子》詩自嘲:白發(fā)被兩鬢
,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
,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
雍端年十三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雖有五子
這要是放在現在,多少父母得愁白了頭
可是陶淵明,頂多就是作詩發(fā)發(fā)牢騷
五子“總不好紙筆”,陶淵明不僅沒有半聲責備
,還自嘲說“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如果天命如此
,那就隨他去吧,還不如干了這杯酒,來得痛快。何其灑脫!何其豁達!也許有人會說
,時代不同,現在的孩子競爭激烈,高考壓力大,與古時怎可同日而語。其實古時寒窗苦讀
、考取功名,是唯一改變命運的途徑,“應試教育”的氛圍之濃烈,比之今日有增無減。但陶淵明卻能對子女做到不苛責、不苛求
,一則是其心性使然,二則他深知“兒孫自有兒孫福”的道理。人生的幸福與否
、成功與否,讀書功名從來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陶淵明的“親子教育”理念
,早已先于當今之父母。對子女都不苛求,對自己就更不苛求了
。且更善于自嘲。當了“農民”的陶淵明,在種地這事兒上
,其實一點兒都不專業(yè),盡管辛苦耕耘,卻還時不時帶著妻兒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換做常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大詩人勤勤懇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種豆”這個事兒,可謂盡己所能,然而結果卻是“草盛豆苗稀”。此番畫風
,莫名透出一種喜感,讓人不禁莞爾。而這
,正是陶淵明內心豁達幽默的外在呈現。種豆“二把刀”,自嘲且自樂。嘲笑別人
,未免尖酸。嘲笑自己,則是一種做人的態(tài)度,更具人生智慧。大有一種“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的“無所謂”。人生煩惱
,煩惱人生,常常源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無能”,或子女不能如己之意但人無完人,要承認“有所不能”
何不學陶潛
3
看得透
陶淵明愛酒
衰榮無定在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
達人解其會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在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時代
,做官可獲得良田二頃,而他將其中的五畝地,都種上了可以釀酒的糧食。此后歸園田居的日子里
,飲酒成了他最大的樂趣之一。而他的本真,也正體現在飲酒。“忽與一樽酒
,日夕歡相持”,不期然得來一壺酒,那就痛快暢飲、一醉方休好了如此隨遇而安
世人常把飲酒當做暫時忘卻煩惱的“法門”,因此有“何以解憂
但陶淵明飲酒,卻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愛
他與朋友飲酒
他喝多了
“真”在陶淵明的字典里
人生充滿了真真假假,何必在意別人的看法
歷史長河中
而陶淵明拋出另外一種態(tài)度:我改變不了世界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人活一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wenhua/43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一人一茶不畏將來活在當下
下一篇:
布置一間自己的茶室短暫開溜空明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