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龍井新茶,杭州西湖龍井村原產(chǎn)地臻品
日本鹿兒島:一杯清茶禪意悠遠
香飄屋內外
,味醇一杯中。塵慮一時凈,清風兩腋生。這樣的心境,對于大部分喝茶的俗人來說,恐怕只是一念,然而佛家又說,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鹿兒島品茶
到日本的第一站
,不是東京,也不是北海道。大船清早停在了鹿兒島
,經(jīng)過環(huán)海的美麗公路,翠綠的島嶼徐徐展開街上人很少
味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內的余味
喝茶,在日本已經(jīng)上升為一種嚴謹?shù)乃囆g
茶之禪悟
深入一個日本人的真實生活
有一種便捷的了解日本的方式,就是飲茶
正式的茶會鄭重繁瑣
正式的茶會鄭重繁瑣
關于我最感興趣的茶道的問題
每一次茶道都要事先確立一個主題
日本茶道的過程繁雜而漫長,讓參與者沉浸其中而能體味其中的深意
此外,擦拭茶具是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還要先進行絹巾的操演。主人從腰里拿下白色的絹巾,仔細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開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茶勺,橫擦一次,豎擦兩次濃茶點畢,炭火已衰
這個繁雜漫長的飲茶過程,讓所有觀者自然而然屏神定心
形式上的頗具禪意
竹久夢二聊起他最喜愛的一位江戶末期的茶人井伊弼。井伊弼寫過一本論著《茶湯一會集》
日本的茶室和庭院往往刻意追求自然荒蕪的審美趣味,濁世中的凈土
竹久夢二認為
,最能體現(xiàn)茶道本質的,是茶庭與茶室的設計。茶藝大師往往完全控制茶室的建造,反映出他們的思考,而不愿意請建筑師甚至是一個熟練的木匠。他的茶室就完全是自己設計的結果。他站起來
,一一指點給我看。日本茶室由茶室本身、水屋、門廊和連接門廊和茶室的露地組成,因其外形與日本農家的草庵相同,且只使用土、砂、木、竹、麥稈等材料,外表亦不加任何修飾,因而又有“茅屋”“空之屋”的稱呼。用周圍的野草扎起茶室,這些野草隨時都會因為被松綁而回到原來的荒野里。茶室中的茅草屋頂通常用纖細脆弱、沒有分量的竹子來支撐。這些看似漫不經(jīng)心選擇的平凡材料,實際上顯露出能讓簡單環(huán)境生輝的只有精神的微光。我感受到,這里有的只是寂寥
。在正式進入茶室之前竹久夢二說,茶室的美妙意境首先需要柔和的光線
,而室內的色彩也必須淡雅。因此,看似粗陋的茶室窗戶,加上小天窗,使光線可從各個角度射進來。日本茶道界還有“不飲夜茶”的說法日落之后不舉行正式茶會為了達到這個效果
有光才有影
我正在冥想中
壁龕是茶室中規(guī)格最高的部分
外表不再強大
,內在卻蘊含厚重之美。清幽茶室,十年修行茶圣人
品茶就是品人生
。竹久夢二給我講了一個在日本流傳已久的小故事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名門牧野伯爵的孫子赴英國伊頓公學留學。老師請他介紹自家府邸的情況,少年就當眾朗讀了一篇作文,其中寫到“我家有一片美麗的花園庭院,保持著自然荒蕪的樣子。我爺爺非常珍愛這片祖?zhèn)鞯耐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其實
在日本,佛教禪宗和茶總有不解之緣
被后世尊為日本茶道開山鼻祖的田村珠光
,是奈良本地人,俗名茂吉,11歲就成為了日本凈土真宗的僧侶。19歲的時候,因為討厭寺廟的清規(guī)戒律,因此出走至京都參悟禪理。當時恰恰是這種簡約古樸的建筑風格,卻令珠光仿佛一下子悟到了什么
“佛法存于茶湯”
以此為指導思想
當珠光步入三十歲的門檻時
數(shù)載之后
,珠光勇猛精進日本茶道源遠流長
由茶悟道的珠光從此愈發(fā)堅信“佛法存于茶湯”
,并寫下了著名的茶道論文《心之文》。大意是這樣的:得到一件好茶具的時候
,應該先好好玩味其中的妙處,然后根據(jù)自身修為來營造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來。照此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不斷深入更深厚的境界之中,這樣的過程才是有意思的。即使得不到好茶具,那也是沒什么關系的,索性不必拘泥于茶具的優(yōu)劣,這同樣是一種好的境界田村珠光就是通過這樣一種總結來展示自己對于茶道的理解和對禪的領悟。茶與禪在他的頭腦之中已經(jīng)融為一體
有時候握著一盞茶,不敢想太多
讓我頓悟的
日本茶道從中國傳播過去
,而這個傳播途徑一般認為是通過佛教人士傳播的
日本茶道的歷史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興起(室町時代)
日本茶道歷史上半部分
,講清了茶是如何被傳入日本,又如何開始變得有日本味的。但為什么茶道對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觀、審美觀、價值觀等等具有重大影響呢?來,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發(fā)展的高潮要從日本戰(zhàn)國時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說起。前面說的茶道
,主要還是遵循著中國傳來的禮法,而開始成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要從茶道“開山始祖”村田珠光說起。村田珠光曾經(jīng)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侶
,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稱之為草庵茶。為了更貼近日本人的風土,珠光創(chuàng)建了像是一般鄉(xiāng)間農家風格的有別于書院茶的茶室模式,質樸簡素但是對于民眾而言卻是相當有親切感的茶室,這種茶室風格后來被稱為草庵。這時茶道已經(jīng)從貴族文化逐漸與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珠光扮演了開創(chuàng)者的角色
。他喜愛幽靜、樸質、古拙的“侘“的氣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稱之為“侘茶”、雖然不知道這與他學習佛法與禪理是否有直接關聯(lián),但曾有此一說,身有為僧侶的珠光是為了改革茶道而學習佛法的。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與名僧一休宗純(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個機智的一休和尚吧)學習禪并受到他的啟發(fā),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證明其已經(jīng)開悟的圓悟禪師的墨跡。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來發(fā)型了原來“禪理也在茶道中”茶道中有禪理?好像很玄吧?其實珠光主張茶道也該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樣:客人來了,需要誠心準備一服茶
珠光還將圓悟禪師的墨跡掛在茶室中最重要的位置“床之間”到訪的客人需要對其行禮。以往茶室多半放的是佛像或是中國來的花鳥或是山水畫作
。唐物雖然珍貴,但在珠光之后,有德禪師的墨跡也開始被使用在茶室中的掛軸上。珠光領悟出茶道中也有禪理存在
,提出了“禪茶一味”的觀念,他的弟子們或多或少也都學習參禪,禪意與精神在茶道中越來越重要。關于草庵茶還有一種說法,(山東文化時代的“同仁齋”是依照珠光的建議建立的)當時珠光向整理“東山御物”的天才藝術家能阿彌學習中國器物的鑒賞與插花,受到能阿彌的賞識而被推薦稱為足利義政的茶道師范在這一時期,珠光將茶道的風格從形式化轉為精神化
武野紹鷗的侘茶(室町時代后期—安土桃山時代)
現(xiàn)在在日本體驗茶道
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