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陸羽集《茶經(jīng)》以來
茶美在形
當(dāng)一撮茶從郁郁深山來到小小的茶杯,看到那條索狀的茶葉在沸水的沖灌下翻滾奔騰
。小小的葉片慢慢舒展開來
,簡直就是一種歡愉的跳躍,心兒也隨之綻放。慢下來
,是茶與水相遇,一芽一葉在慢慢回旋中隨水上下沉浮,鮮嫩得如同枝頭再生,仿佛是整個(gè)茶之生命的釋放。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感染著你
,整個(gè)身心便也飄在那種被無限生機(jī)滋潤的空氣里。茶美在味
“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記得兒時(shí),家中每有客人來
及至成年到京求學(xué)
待到有了更多時(shí)間品茶時(shí)
,茶的醇厚慢慢滲透舌尖,其味渾然天成,讓人回味久久。時(shí)事境遷,當(dāng)心漸歸于平淡后
,再復(fù)去朋友茶館飲茶,在那寧靜的午后,茶之味又是那么淡而平和。真的是“淡茶溫飲最養(yǎng)人”
,一杯茶里竟然飄出了生命的淡泊與寧靜。茶美在韻
茶之韻在清心
,在隨性。茶“可以清心也”,一杯清茶在手
,便舌底朝朝茶味,眼前處處詩情;千山萬壑在眼前,白云清風(fēng)入心中,萬千氣象一壺茶,從來煩惱何處尋。茶可隨性也,可大口喝
,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可小口飲,冷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fēng)弄紫霞。正所謂
,清心一杯茶,隨性到天涯。茶美在境
茶是一種禪意的味道,一種無言淡然的境界
。茶境在內(nèi)為心靜靜中
茶境在外為緣
相對(duì)而坐即茶
,此處無語即禪,人生因你而安然。此是茶之四美,與君把盞來細(xì)品,如是如是。
古人給茶的別稱,簡直美成詩
(1)茗
唐代后許多詩文中指茶
。唐朝宋代蘇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唐朝詩人皎然《陪盧判官水堂夜宴》中寫道:“愛君高野意,烹茗釣淪漣”。(2)茶
苦茶也,也是用的比較多的茶的代稱
。首見于《詩經(jīng)·鄴風(fēng)·谷風(fēng)》:“誰謂茶苦,其甘如莽”。(3)槚
原意指楸樹,后代指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4)蔎
原指一種香草
(5)荈
也是茶的一種別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队衿げ莶俊氛J(rèn)為,是“茶葉老者”
(6)云華
華俗話說“好山好水出好茶”,生于山顛云霧處的茶,不受污濁,故為上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A”指事物最好的部分,所以古人稱好茶佳茶為“云華”
(7)森伯
宋·陶谷《清異錄·茗》:“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然嚴(yán)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
(8)鳳團(tuán)
宋代貢茶名,團(tuán)狀,印有鳳紋
(9)金葉
茶葉的美稱
(10)靈芽
唐·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zèng)酬之以詩》:“復(fù)此雪山客晨朝攝靈芽
(11)龍芽
宋·楊萬里《過平望》:“午睡起來情緒惡,急呼蟹眼濡龍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ぶx宗可《茶憲詩》:“萬縷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牙”
(12)露芽
宋·梅堯臣《和答宣城張主簿遺鴉山茶次其韻》:“纖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宋·陸游《起晚戲作》:“云子香炊熟后,露芽甌淺點(diǎn)嘗初”
(13)茗飲
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lán)記·正覺寺》:“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
(14)甌蟻
甌中的茶沫,借指茶
(15)日注
宋·歐陽修《歸田錄》:“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為第一
(16)山芽
宋·曾幾《述侄餉日鑄茶》:“寶胯自不乏,山芽安可無?子能來日鑄,吾得具風(fēng)爐”
(17)水芽
宋·楊萬里《謝木掘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淳熙錫貢新水芽,天珍誤落黃茅地”
。(18)兔毛
細(xì)嫩的茶葉上的自毫,借指茶葉。唐·呂巖《大云寺茶詩》:“兔毛甌淺香云白,蝦眼湯翻細(xì)浪俱
。”(19)先春
茶的異名
(20)仙芽
茶葉的美稱。胡懷琛《春日寄家兄閩中》:“海扇占春信,仙芽問武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21)香茗
香茗指香茶
(22)乳茗
剛冒出嫩芽的茶
(23)紫筍
唐·白居易《題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韻》:“茶香飄紫筍,膾縷落紅鱗
(24)茶旗
對(duì)茶的喻稱。與上面的“茶槍”相對(duì),是茶葉沖泡后的樣子茶葉泡開后茶的嫩葉展開的芽如一面面小旗
(25)雀舌
對(duì)茶的喻稱。茶芽似鳥雀的舌頭,故稱雀舌
(26)云腴
宋·黃庭堅(jiān)《雙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霏霏云不知
(27)玉芽
上等的芽茶美稱為“玉芽”
(28)甘草
對(duì)茶的喻稱。茶喝之甘甜怡美,故稱
(29)嘉木
簡單卻親切,可見對(duì)茶這種樹木之愛
(30)瓊液
唐代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焙》:“初能燥金餅,漸見甘瓊液”
(31)香葉
出自元稹《寶塔詩》:茶,香葉
(32)陽芽
宋周必大《茶》:“還向溪邊尋活水,閑于竹里試陽芽”
(33)甘露
劉宋《宋錄》: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34)藍(lán)英
唐陸龜蒙《煮茶》:時(shí)于浪花里,并下藍(lán)英末
(35)綠華
唐陸龜蒙《茶篇》:昨日斗煙粒,今朝貯綠華。
(36)茶槍
對(duì)茶的喻稱
(37)水厄
出自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lán)記》:時(shí)給事中劉,慕肅之風(fēng),專習(xí)茗飲。彭城王謂編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倉頭水厄
(38)翹英
出自(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
(39)靈草
出自(唐)陸龜蒙《茶人》:天賦識(shí)靈草,自然鐘野姿。
(40)流華
出自(唐)顏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聯(lián)句》:流華凈肌骨,疏渝滌心原
(41)玉蕊
出自(唐)呂巖《大云寺茶詩》:玉蕊一槍稱絕品,家造法極功夫
(42)愁草
出自(唐)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竇濺濺通石脈,濾塵愁草春光色。
(43)嘉草
出自(宋)王安石《試茗泉》:靈山不可見,嘉草何由啜
(44)瑤草
出自(元)倪珊《龍門茶屋圖》:不與世人嘗,瑤草自年年
(45)仙掌
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閑與故人池上語,摘將仙掌試清泉
(46)鳥嘴
對(duì)茶的喻稱。因茶葉狀似鳥嘴,故稱鳥嘴
(47)荈本
指粗茶,粗茶并不是指粗劣的茶,指的是比較成熟的茶葉因?yàn)椴烧獣r(shí)間晚,所以又被稱為老茶,即茶的老葉,后來粗茶泛指茶
(48)玉爪
對(duì)茶的美稱
(49)葉嘉/清友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有“葉嘉,字清友,號(hào)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詩云:“竹里延清友,迎風(fēng)坐夕陽”
(50)茶荈
唐·皮日休《茶中雜詠》:“生于顧渚山,老在漫石塢語氣為茶辯,衣香是煙霧”。
(51)碧霞
對(duì)茶的美喻
(52)云霧草
出自(清)吳嘉紀(jì)《送汪左嚴(yán)歸新安》:千年云霧草,早春松蘿芽
(53)不夜候
古人對(duì)茶的擬人戲稱
(54)苦口師
宋·陶谷《清異錄·茗》:“皮光業(yè)最耽茗事
(55)冷面草
宋·陶谷《清異錄·茗》:“符昭遠(yuǎn)不喜茶,曰:此物面目嚴(yán)冷了無和美之態(tài),可謂冷面草也”。
(56)草中英
唐·鄭愚《茶詩》:“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57)滌煩子
古人謂茶能消除煩惱,故稱。唐·施肩吾《句》:“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58)清風(fēng)使
宋·陶谷《清異錄·茗》:“大理徐恪見貽卿信錠子茶茶面印文曰“玉焊膏’
(59)琉璃眼
唐·李泌《賦茶》:“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
(60)凌雪芽
元代楊維楨《煮茶夢(mèng)記》稱茶為“凌霄芽”
(61)瑞草
唐·杜牧《題茶山》:“茶稱瑞草魁”,后因稱茶為“瑞草料”。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茗曰酪奴
、瑞草魁。”(62)麒麟草
盛唐朝廷科舉時(shí),很多人將茶稱為“麒麟草”,不僅借以寓意祝福,而且還用來助發(fā)文興情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63)忘憂君/苦節(jié)君
蒙古人入主中原的元代,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漢族士大夫階層中有許多有志氣
、有才學(xué)的文人,不事權(quán)貴,退隱山林茶便成了這些文人苦中求樂的朋友,而被稱為“忘憂君”;他們以茶解憂時(shí),茶也成了這些人表示清節(jié)的工具之一,而被稱為“苦節(jié)君”。(64)消毒
臣唐·曹鄴《飲茶詩》:“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
。(65)余甘子
宋·李郭《緯文瑣語》:“世稱橄欖為余甘子,亦稱茶為余甘子
。因易一字,改稱茶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66)水豹囊
宋·陶谷《清異錄·水豹囊》:“豹革為囊,風(fēng)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
(67)玉川子
唐代詩人盧全好茶成癖
(68)漏影春
其實(shí)是一種大約出現(xiàn)于五代或唐末
(69)晚甘侯
宋·陶谷《清異錄·晚甘侯》:“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
(70)橄欖仙
宋·陶谷《清異錄·茗》:“猶子彝,年十二歲。予讀胡嶠茶詩
(71)王孫草
出自(唐)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借問王孫草,何時(shí)放碗花
(72)雞蘇佛
對(duì)茶的喻稱
(73)嘉木英
出自(宋)秦觀《詠茶》:茶實(shí)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74)紫云腴
出自(宋)陸游《晝臥聞碾茶》:小醉初消日未哺,幽窗催破紫云腴
。(75)白云英
出自(明)朱諫《雁山茶詩》:雁頂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
(76)離鄉(xiāng)草
出自(清)《崇陽縣志》:茶初山則香,俗呼離鄉(xiāng)草
。(77)玉川先生
出自(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葉嘉,字清友,號(hào)玉川先生
。清友謂茶也。(78)龍芽鳳草
出自(宋)吳潛《遏金門·和韻賦茶》: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
。我們都知道茶葉放置時(shí)間長久,或者存放不當(dāng)容易導(dǎo)致發(fā)霉
,那么怎么看茶葉發(fā)霉呢?有的可能是霉,有的可能就是美--黑茶里頭的益生菌“金花”。怎么看茶葉發(fā)霉
怎么看茶葉發(fā)霉
?一般我們可以通過聞氣味、看顏色、觀外形這三種方法來辨別。辨別茶葉發(fā)霉的方法1
、看顏色鑒別茶葉是不是發(fā)霉,可以看茶葉的顏色
,茶葉的正常顏色是嫩綠或者是墨綠,光澤鮮潤的,如果出現(xiàn)黑點(diǎn)、灰白色等類似霉點(diǎn)的則是已經(jīng)發(fā)霉的茶葉。辨別茶葉發(fā)霉的方法2、聞氣味
鑒別茶葉是不是發(fā)霉
,可以聞茶葉的氣味,沒有發(fā)霉的茶葉會(huì)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已經(jīng)發(fā)霉的茶葉會(huì)有一股霉味辨別茶葉發(fā)霉的方法3、觀外形
鑒別茶葉是不是發(fā)霉
以上是3種鑒別霉的方法
,在六大茶類當(dāng)中,黑茶里面的有一種真菌和霉比較相似,就是圖上的“冠突散囊菌”也就是金花,經(jīng)常被誤認(rèn)為是霉,其實(shí)是對(duì)身體有益的益生菌,這種益生菌是顆粒狀的,霉是菌絲狀的!各位茶友們
,千萬要切記,平時(shí)泡茶之前一定要注意觀察茶葉有沒有發(fā)霉,發(fā)霉的話就不要飲用了。禪之精神在于悟
,茶之意境在于雅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wenhua/61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