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的那些茶:菰稗為飯茗飲作漿
唐代的茶尚局限在隱遁或閑適的領(lǐng)域
。況且在其他的主題上(美人、塞外等)茶都沒出現(xiàn)。即使作為官僚飲茶,也只是在自家的書齋里或在送別的宴席上(1)《洛陽伽藍記》卷二有陳慶之誣蔑吳人之詞“菰稗為飯
(2)《宋高僧傳》卷八《唐兗州東岳降魔藏師傳》云:“釋藏師,姓王氏
(3)《茶經(jīng)》的煎茶法當(dāng)時一定是最精練的方法
(4)《陸文學(xué)自傳》(《全唐文》卷四三三)云:“始三歲
(5)《清異錄》為宋代書
,所記為唐末五代之事。“生成盞”為“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于金鄉(xiāng),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這就是點茶,可知唐末的點茶也從佛門開始興盛的。同書的“茶百戲”、“漏影春”飲茶法基本是點茶,流行于唐末(6)《清異錄》“吳僧文了善烹茶
(7)唐百丈懷海作的《清規(guī)》已不傳
(8)在《入唐求法巡禮記》中列舉了細茶、蒙頂茶
(9)《爾雅》釋木“槚
,苦荼。”郭璞注“可煮作羹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10)《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引《晉中興書》:吳興太守陸納招待謝安時“納所設(shè)唯茶果而已”
。(11)《茶經(jīng)》七之事引傅咸《司隸教》說“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食療本草》“煮取汁
,用煮粥良。”(12)《聞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報恩寺》:“然燈松林靜
,煮茗柴門香”;《群齋平望江山》:“庭樹純裁橘,園畦半種茶”。(13)《送陸士倫宰義興》:“淺流通野寺
,綠茗蓋有春山”;《奉和杜相同長興新宅即事呈元相公》“當(dāng)山不掩戶,映日自傾茶”;《秋曉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nèi)弟閻伯均歸江州》:“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14)《寄贊上人》:“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15)《陸文學(xué)自傳》“洎至德初
,秦人過江,余亦過江,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比陸羽年長許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16)《封氏聞見記》:陸羽在御史大夫李季鄉(xiāng)之前表演煎茶,僅給予三十文錢
,因感到悔辱而著《毀茶論》。(17)《六羨歌》“不羨黃金疊,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唐國史補》記載這是陸羽悲悼智積禪師之死而作的望鄉(xiāng)歌。(18)《茶經(jīng)》五之煮將“湯之華”的厚薄度分為沫
、餑、花。從此在唐代煎茶中,華成為最顯著的外在特征。(19)《茶經(jīng)》七之事:“陶弘景雜錄
,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20)在《全唐詩》中“拍”作“怕”。在《茶經(jīng)》三之造中有“拍之”
,乃是將茶葉搗爛裝入模子中成為塊狀體,故正之為“拍”。(21)在歐陽修的《歸田錄》說:小團茶二十個一斤
,一個值黃金二兩(22)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天子曾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至尊之余合王公
(23)《酬柏侍御聞與韋處士同游靈臺寺見寄》:“各自具所需,竹籠盛茶甌”
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 一
、社會環(huán)境:其主導(dǎo)旋律是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自信心十足。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一位重要人物陸羽,他提倡以“和”為哲學(xué)的中國茶道打下了基礎(chǔ)。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nèi)表現(xiàn)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fā)展到了唐代,吃飯和飲茶被嚴(yán)格區(qū)分開來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起源于中國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和茶道
茶藝是指品茶的過程,它包括選茶
茶道則是在茶藝活動中的心靈享受和升華,通常稱為修身養(yǎng)性
茶藝和茶道的關(guān)系猶如唇齒相依
茶道是通過茶藝來體現(xiàn)的
另外
第一
第二
第三
,茶客要氣味相投,舉止得體有教養(yǎng)。除了茶藝和茶道之外
,我們對茶經(jīng)和茶詩也做個簡單了解。茶經(jīng):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最為著名
,是世界第一部關(guān)于茶的著作。茶詩:《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茶詩約有400多首,其中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詩》最為有名
。
中國茶文化是一種高雅文化
,它博大精深,有著47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禮儀的一個體現(xiàn),要想深入了解,可能需要把它當(dāng)作一個專業(yè)去學(xué)習(xí)。
?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
,而不重形式
?茶道不同于茶藝,他不但講求表現(xiàn)形式
,而且還注重精神內(nèi)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呢?日本學(xué)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
,敬 清 寂 ”,即為茶道的四諦 四則 四規(guī) 。“和”不僅強調(diào)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那么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臺灣中華茶道協(xié)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 敬 怡 真 ”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
;“清”是指“清潔”,“清廉”“ 清靜” “清寂” 。茶道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鏡清寂 寧靜 明廉 知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 大陸學(xué)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
“ 武夷山茶癡”林治克生認(rèn)為“和 靜 怡 真” 應(yīng)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wenhua/70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岑參《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茶詩品鑒
下一篇:
云南白族三道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