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
王弼
目錄
提要
上經(jīng)乾傳卷一
乾
坤
屯
蒙
上經(jīng)需傳卷二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上經(jīng)隨傳卷三
隨
蠱
臨
觀
噬嗑
賁
剝
復(fù)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下經(jīng)咸傳卷四
咸
恒
遯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下經(jīng)夬傳卷五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
歸妹
下經(jīng)豐傳卷六
豐
旅
巽
兌
渙
節(jié)
中孚
小過
即濟
未濟
系辭上卷七
周易系辭上第七
系辭下卷八
周易系辭下第八
說卦卷九
說卦第九
《周易·序卦》第十
《周易·雜卦》第十一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序
明彖
明爻通變
明卦適變通爻
明象
辯位
略例下
卦略
附錄
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對朱熹的影響
論王弼易學(xué)與老學(xué)的關(guān)系
王弼哲學(xué)的方法論探究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提要
《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撫采進(jìn)本)。
《上、下經(jīng)》注及《略例》
,魏王弼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断缔o傳》
、《說卦傳》、《序卦傳》
、《雜卦傳》注
,晉韓康伯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鍟そ?jīng)籍志》以王
、韓之書各著錄,故《易 注》作六卷
,《略例》作一卷
,《系辭注》作三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杜f唐書·經(jīng)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皆載弼注七卷,蓋合《略例》計之
。今本作十卷
,則并韓書計之也
。 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傳
。此據(jù)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所引)
,則并王、韓為一書
,其來已久矣
。自鄭玄傳費直之學(xué),始析《易傳》 以附經(jīng)
,至弼又更定之
。說者謂鄭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
。然鄭氏《易注》
,至北宋尚存一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冻缥目偰俊贩Q存者為《文言》
、《說 卦》、《序卦》
、《雜卦》四篇
,則鄭本尚以《文言》自為一傳,所割以附經(jīng)者
,不過《彖傳》
、《象傳》。今本《乾》
、《坤》二卦各附《文言》
,知全經(jīng)皆弼所 更定,非鄭氏之舊也
。每卷所題《乾傳》第一
、《泰傳》第二、《噬嗑傳》第三
、《咸傳》第四
、《夬傳》第五、《豐傳》第六
,各以卷首第一卦為名
。據(jù)王應(yīng)麟 《玉海》
,此目亦弼增標(biāo)
。蓋因毛氏《詩傳》之體例,相沿既久
,今亦仍舊文錄之
。惟《經(jīng)典釋文》以《泰傳》為《需傳》
,以《噬嗑傳》為《隨傳》,與今本不 同
。證以《開成石經(jīng)》
,一一與陸氏所述合。當(dāng)由後人以篇頁不均為之移并
,以非宏旨之所系
,今亦不復(fù)追改焉。其《略例》之注
,為唐邢璹撰
。里籍無考,其結(jié)銜 稱“四門助教”
。案《唐書·王鉷傳》稱為“鴻臚少卿邢璹”,子縡
,以謀反誅
。則終於鴻臚少卿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短綇V記》載其奉使新羅
,賊殺賈客百馀人,掠其珍貨貢於 朝
。其人殊不足道
,其注則至今附弼書以行。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蜀本略例有所注
,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
,文與此同,馀皆不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撬未杏幸粍e本。 今則惟此本存
,所謂蜀本者已久佚矣
。弼之說《易》
,源出費直
。直《易》今不可見
,然荀爽《易》即費氏學(xué)
,李鼎祚書尚頗載其遺說
。大抵究爻位之上下
,辨卦德 之剛?c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已與弼注略近
。但弼全廢象數(shù)
,又變本加厲耳
。平心而論
,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shù)數(shù)者
,弼與康伯深為有功
。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莊者
,弼 與康伯亦不能無過
。瑕瑜不掩,是其定評
。諸儒偏好偏惡
,皆門戶之見,不足據(jù)也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周易注》
上經(jīng)乾傳卷一
乾:元 、亨、利
、貞
。
初九:潛龍勿用(1)。
(1)《文言》備矣 。
九二: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1)。
(1)出潛離隱 ,故曰“見龍”
,處於地上,故曰“在田”
。德施周普
,居中不偏,雖非君位
,君之德也
。初則不彰,三則“乾乾”
,四則“或躍”
,上則過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袄姶笕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唯二、五焉
。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1)。
(1)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修上道,則 處下之禮曠。故“終日乾乾”,至于夕惕猶若厲也。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因時而惕,不失其幾,雖危而勞 ,可以“無咎”。處下卦之極
,愈於上九之亢
,故竭知力 而后免於咎也。乾三以處下卦之上
,故免亢龍之悔
。坤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龍戰(zhàn)之災(zāi)
。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1)。
(1)去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乾道革之時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剛之險,而無定位所處,斯誠進(jìn)退無常之時也。近乎尊位,欲進(jìn)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欲靜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猶豫未敢決志。用心存公,進(jìn)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於果,故“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1)。
(1)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故曰“飛龍”也。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興,德以位敘,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睹,不亦宜乎?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
,吉(1)。
(1)九,天之德也
。能用天德,乃見“群龍”之義焉
。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
,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
,則佞邪之道也
。故《乾》吉在“無首”,《坤》利在“永貞”
。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1)。保合大和,乃利貞(2)。首出庶物,萬國咸寧(3)。
(1)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無虧,為物之首,統(tǒng)之者豈非至健哉!大明乎終始之道
,故六位不失其時 而成
,升降無常,隨時而用
,處則乘潛龍
,出則乘飛龍
,故曰“時乘六龍”也
。乘變化而御大器,靜專動直
,不失大和
,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2)不和而剛 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3)萬國所以寧,各以有君也
。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
,陽在下也
。“見龍在田”
,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
,反復(fù)道也(1)
。“或躍在淵”
,進(jìn)無咎也
。“飛龍在天”
,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
,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
(1)以上言之則不驕,以下言之則不憂,反覆皆道也
。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干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
,元、亨
、利
、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1)
,不成乎名
,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
(1)不為世俗所移易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
,閑邪存其誠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住吩唬骸婟堅谔铮姶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乱病
!?/span>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
。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yè)也
。知至至之
,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
,可與存義也(1)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2)。故乾乾因其時而惕
,雖危無咎矣(3)
。
(1)處一體之極,是“至”也。居一卦之盡
,是“終”也。處事之至而不犯咎
,“知至”者也
。故可與成務(wù)矣。處終而能全其終
,“知終”者也
。夫進(jìn)物之速 者,義不若利
,存物之終者
,利不及義。故“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夫“可與存義”者,其唯“知終”者乎
? (2)居下體之上
,在上體之下,明夫終敝
,故 “不驕”也
。知夫至至,故“不憂”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3)惕,怵惕之謂也
。處事之極
,失時則廢,懈怠則曠
,故“因其時而惕
,雖危無咎”。
九四曰“或躍在淵 ,無咎”
,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
,非為邪也
。進(jìn)退無恒
,非離群也。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
,欲及時也
,故無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1)。賢人在下位而無輔(2),是以動而有悔也(3)?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1)下無陰也。 (2)賢人雖在下而當(dāng)位,不為之助。 (3)處上卦之極而不當(dāng)位,故盡陳其闕也。獨立而動物莫之與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肚の难浴肥撞徽摗扒倍?說“元”
,下乃曰“乾”,何也?夫“乾”者統(tǒng)行四事者也
。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者
,故首不論“乾”而下曰“乾
、元、亨
、利
、貞”。馀爻皆說龍
,至於九三 獨以“君子”為目
,何也?夫易者象也
。象之所生
,生於義也。有斯義
,然后明之以其物
,故以龍敘“乾”,以馬明“坤”
,隨其事義而取象焉
。是故初九、九二
, 龍德皆應(yīng)其義
,故可論龍以明之也。至於九三“乾乾夕惕”
,非龍德也
,明以君子當(dāng)其象矣。統(tǒng)而舉之
,“乾”體皆龍
,別而敘之,各隨其義
。
“潛龍勿用”,下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耙婟堅谔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時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敖K日乾乾”
,行事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盎蜍S在淵”
,自試也
。“飛龍在天”
,上治也
。“亢龍有悔”
,窮之災(zāi)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1)
。
(1)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陽也
。陽
,剛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剛直
,放遠(yuǎn)善柔
,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
。故“乾元用九”
,則“天下治”也。夫識物之 動
,則其所以然之理
,皆可知也。龍之為德
,不為妄者也
。潛而勿用,何乎
?必窮處於下也
。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
。以爻為人以位為時
,人不妄動,則時皆可 知也
。文王明夷
,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
,則國可知矣
。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耙婟堅谔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天下文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敖K日乾乾”,與時偕行(1)?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盎蜍S在淵”
,乾道乃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帮w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翱糊堄谢凇保c時偕極(2)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扒镁拧保艘娞靹t(3)
。
(1)與天時俱不息。 (2)與時運俱終極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3)此一章全說天氣以明之也。九
,剛直之物
,唯“乾”體能用之,用純剛以觀天
,天則可見矣
。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袄憽闭撸郧橐?1)
。乾始
,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fā)揮
,旁通情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皶r乘六龍”
,以御天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霸菩杏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天下平也。
(1)不為“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