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顯而易見,而其本生平之最得力以契緊為人者
。則默如縮、動
、
平、欄四字決
。語簡而意該
,真千古不易也。厥后于新會蘇村得虎山,以葬祖父伯叔
,不數(shù)傳而出文介公
,學行政績照人耳目,又于鶴山樓沖得龜山以為壽穴
,迄今
我子孫之幸紹書香悉數(shù)牛眠。至于為人尋地
,所得名山不可枚舉
,此莫非太祖之識力所至,即莫非太祖辟徑集所言縮動平欄者之操券而獲也噫
。是書也,雖不能駕古
人而上之
,而融會古人之意簡練以出之
,于山龍巒頭、穴法砂水
、性情順逆,誰禍誰福
,當棄當取
,了如指掌。洵足步楊曾廖賴之后塵
,而為尋山覓地者之津梁矣
,
是為跋。
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秋月十七世孫海晏頓首拜跋。
跋: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斯言也
,圣賢大道固然
,即堪輿小道亦莫不然,在夫?qū)W之者
,得其道與不得其道耳
。學得其道,以龍脈為本
,巒頭為體
,砂
水為用,察其駁換俯仰
、順逆生死、陰陽緩急
,動靜向背之性情
,則真龍正穴自不難知
,不如是則愈明道以濟世,幾何不反塞道以誤世哉
。我八世太祖默齋公,痛先
人捐館未有葬地
,屢從時師游
,跋涉經(jīng)年,疑似莫辨,輒取輒棄
,規(guī)其所習之數(shù)
,聽其所發(fā)之論,不以山川氣脈為本
,專以天星理氣生旺之說利口惑人。理原顯著而
故為隱微
,說易詳明而偏歸暗晦
,將蕩平大道而茅塞之,此固不知之過與亦由學之未得其道矣
。我阻心竊傷之,于是博覽群書
,以楊曾廖賴為正宗潛心研究
,寢食與
俱,如是者有年
,踏砂步嶺
,認脈尋龍
,不以險峻遙遠而少退其步
,如是者又有年
,迨至學力久而體認自精,閱歷多而真?zhèn)瘟Q
,遂于新會蘇村獲虎山葬祖父伯叔
,
又于鶴山樓沖得龜山為身后之基,人謂我祖于堪輿之道
,可謂學之精知之明
,將永為獨得之秘矣
。顧我祖竊幸己之與知深,憐人之不知
,欲以己之所知
,公諸眾所共
知
,本生平所學
,著集四卷
,名曰辟徑
,于其兇頑癖戾閉塞堪輿之道者
,辟除而開導(dǎo)之,此五俗三畏三弊所由作也
。于其純粹精明闡發(fā)堪輿之道者
,指引以啟迪之,
此千金四字決
,暗中三寶
,雜者十段,所由作也
,是書也,當年恐有固陋
,未敢問世
,但抄錄流傳信從者頗有成效,若省垣之東海
、珠琵
、州塔其顯然較著者也,迄
今二百余年信者愈眾
,咸以付梓為囑冠等從之
,非敢謂能指迷途歸諸大道,聊以彰我祖**一得云爾
。道光十四歲次甲午秋月十七世孫冠章頓首拜跋
辟徑集目錄
卷一
*五俗
一曰盡龍
二曰龍虎鉗口
三曰兩水合襟
四曰主峰正頂
五曰闊大明堂
*三畏
一曰到頭硬直
二曰穴前傾瀉
三曰順砂過堂
*千金四字決
一曰縮
二曰動
三曰平
四曰欖欄
*暗中三寶
一曰來龍
二曰官鬼禽曜
三曰水口
*三弊
一曰任己
二曰任人
三曰循跡
卷二
*雜著十段
一論逆水
二論石
三論五星五行之大概論之不必執(zhí)泥
四論天星地曜
五論騎龍
六論補山
七論點穴葬法
八論理法
九論心田福地
十論龍之大勢各有不同
*五俗
地理依于古法,無不盡善,為后去古浸遠,其法埋沒無傳,而庸師以俗眼參之,世俗翕然從之,啄啄爭鳴,莫可窮極,斯理遂晦,故曰依古法者,必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不依古法 ,學者去其舊習
,直追古喜然后可,故揭五俗以示戒焉
。
一曰盡龍
余初看山,見一枝龍 ,或十節(jié)五節(jié)
,定跟到頭乃止
,以為穴必在是,不知龍盡則星多散漫硬直
,龍虎不包裹
,明堂必蕩,水口必直
,全無吉地
,疑龍經(jīng)曰,君如尋得
干龍窮
,兩水相交穴受風
,風吹水劫不是穴,需知此地是疑龍
,又曰大地多從腰里落,回轉(zhuǎn)余枝作城郭,又曰大富大貴之地
,斷不在大窮大盡之處,又曰余氣不去數(shù)
十里
,斷然不是王侯地,又曰脈盡處需防氣絕
,皆此謂也
。譬之人身,有心腹必有手足
,譬之屋宇
,有堂廳必有廊廡
,善辯者當自知之
,余屢格大家祖墳,腰結(jié)者甚
多
,金取諸善,腰結(jié)者亦十居八九
,然后知古人之言
,信不謬也。亦有居盡頭者
,不可以干龍格局論,終不若有余氣之妙也
。
二曰龍虎鉗口
龍虎鉗口,在立穴之處,兩邊伸開二小臂彎抱即鉗口也。地之有龍虎,如人身之有手足護衛(wèi),孰能廢之,亦有不盡然者,每見大地多下手一邊兜轉(zhuǎn)或有龍無虎,或有
虎無龍或邊長邊短,或駕左駕右,無不可者,為庸師俗眼每每多尋龍虎鉗口,見一鉗口若龍虎之狀,不問龍脈有無,砂水順逆,即于此點穴安葬,所以古今許多吉地
每每在龍虎身之旁,彼既以鉗口取穴
,其不對鉗口者,穴尚宛然
,非明師莫辨
,故予以俗眼之海,惟鉗口為第一
。又遍觀今時葬地,凡龍虎均停
,明堂闊大
,為千萬
人所慕者,無不立見敗決
。惟剪著下手一邊,或不見明堂
,全無砂水
,大非人情所喜者,無不發(fā)福
,予非閱歷二三十年
,在在皆然,斷不敢為駭俗之言也
。此風水之
死生關(guān)焉。學者能破此關(guān)
,乃有上進之路
,不然終身墜坑坎中耳。古人曰:兩弓齊到
,人皆道好
,卻主殺傷
,反生煩惱,又曰兩弓齊到忌當面之傾流
,一穴當中,忌
兩邊之尖射
,又曰君若識穴不識怪只要左回右抱良,左回右抱未必吉分明怪穴生賢良
。皆言鉗口之患也
。又曰,也有形好理不好
,也有形怪理不怪
,又曰欠缺不齊
,
乃天地之奇
。皆言龍虎不必登對也。學者于此數(shù)語
,豁然貫通,始有終身著腳處
。
三曰兩水合襟
予初年看地只在兩水合襟處 ,極力搜求,務(wù)期必得
。若似當然不易
,后多覽故墳,遍歷山川情意
,乃知大謬不然也。往往水合前則山嘴必尖
,流神必直,龍虎必長
,
真氣蕩然,無一可者
。除是合于左轉(zhuǎn)右以出而得右砂稍欄合于右轉(zhuǎn)左以出而得左砂稍截
。庶幾穴中可裁,若不論龍穴結(jié)作
,而以合水為期
,則送龍枝腳,三條五條亦
有合水者
。行龍橈掉
,長或三節(jié)五節(jié),亦有合水者
。此皆可以作穴乎
。又有大龍結(jié)作于群山軸輻之中,登穴則見群巒簇簇
,而分毫不見田水
,此亦可以合襟論乎。古
人曰:也有真龍無朝水
,只把案山為近侍,案外潮水暗循環(huán)
,此穴定非中下地。又曰兩水合處莫當中
,流水傾瀉嘴為兇
,翻身逆轉(zhuǎn)朝來脈,發(fā)福綿綿為坐空
。又曰,
兩水合處莫當前
,不在左邊在右邊,仙人倒杖宜橫下
,下手雖寬也進田。夫坐空與下手寬處
,堪輿之大忌也
。合水直流,寧倒朝橫下
,而不以為嫌,則古人低昂之
意
,確有在矣
,豈無故而漫語耶。故予以鉗口合水為風水家之大魔障
,非纏繞數(shù)年不能脫灑
,非至人指示不自省覺到覺悟時,便為轉(zhuǎn)動之機矣
。學者其無障于迷途
乎
。
四曰主峰正頂
古人曰,若是正逑需正下,若是駕折兩邊安。又曰情顧左右,穴居兩邊,又曰龍從右來,穴居左裁;龍從左來 ,穴居右裁。又曰誤葬只因求正面
。仙人多是下偏坡
。
又曰金虛不可中心下,土實正當角上裁
。又曰左奶為南,右奶為北
。又曰側(cè)裁如把傘
,平觀合提盤。又曰扁大臨弦出
,粗雄向側(cè)尋
,皆言作穴之法,有正有側(cè)
,亦不
可拘拘正頂也
,蓋穴之有正有側(cè),自古皆然
,予謂山宜正葬者
,其法有二
,其一審示來龍
,其一裁度砂水。凡山之小者
,可正下
,頂之平脈之緩者
,可正下,以其龍
無煞
,并美意不瀉于兩邊。故不以頂正為嫌也
。至于山形稍粗大硬直傾泄者
,皆是死氣,皆名為煞
,當頭直下,必至傷人
,龍之不善者
,宜姑置之,若來龍奇特
,砂
水秀異,斷不可舍者
,宜細閱其兩旁身邊稍緩稍平處
,此即美意所鐘
,宜于此處圖之
。凡此皆審示來龍之意也。至于砂水意不可遺
。山雖可正下
,然砂水太直,豈敢
毅然當中
。宜挨左挨右扦之,剪去水一邊尤善
。左砂有煞
,點于右,右砂右煞點于左
,拘拘于正頂
,不亦乖乎。凡此皆裁度砂水之意也
。稽于古法
,尤有真的
。如跳
墻虎之爪,穴飛天龍之耳
,穴太陽之金角
,太陰之月角
,鳳形鶴形之眼角
,皆側(cè)下之。至于龍身粗硬
,斷不敢下兩邊,出有龍虎者
,又宜于龍虎臂動處平處求之
,如
鳳形當面太硬直
,則點鳳翼。啊人形當面太硬直則點在肩井
,肩井為咬虱穴
,咬虱之下,為扇肉穴
,扇肉之下為曲池
,倘臂太直,點于盡頭平處
,為掌心穴,臂若飛
揚如舞之狀
,則點于略平坦處,為袖口穴
,今之俗師,每見一峰端正
,即頭下穴,不論是非以此誤人十常八九
。哀哉。
五曰闊大明堂
夫明堂于風水關(guān)系甚大 。所以聚后龍之氣,界穴前之水
,皆需此也
。葬經(jīng)曰,乘風則散
,明堂太闊
,風不乘之,以散吾真氣乎
。又曰界水則止。明堂太闊
,何所憑
籍
。以界止脈之水乎。常見公卿大地
,俱有山丘砂水,逆轉(zhuǎn)橫欄
,以翕合聚堂氣
,堂氣既聚則真氣自凝,人丁無不昌盛
。若山砂懶散
,堂氣蕩然,如勇將統(tǒng)弱兵,乎
之不應(yīng)
,策之不前
,萬事垂首,聽其敗壞
。設(shè)使山砂緊拱
,堂氣周回,如武夫?qū)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聽合于大將之前
,叱咤可生風云,運動可驅(qū)山海
,凡所營度
,何底成功也。此皆
應(yīng)于影響
,非臆見也
。又常見大家之山,千巒萬嶺
,必擁于前
,雖不見水與田,而氣象軒昂
,驟登顯貴,以闊大明堂論之
,彼何有也,若有闊的明堂
,除是得一砂緊
拱,內(nèi)局自成家務(wù)乃可當之
,所謂汪汪千傾明堂外內(nèi)局周圍如轉(zhuǎn)環(huán)也
。若無內(nèi)局水口十分交鎖完固,亦可無確
。但發(fā)福差池
,不如內(nèi)局尤善,所謂明堂能容萬馬
,水
口不容一舟也
。非此二者,即后有清龍真脈
,前有秀異朝善,亦主貧窮孤寡
。五六代方能發(fā)福
。然亦暫貴而不富,有官而無祿
,或剎時富貴
,而不能長久,蓋真氣既
散,力量自減
,定主有頭無尾
,得一失三也。若龍穴不真明堂又蕩
,又無內(nèi)局水口則一敗涂地,無疑矣
。今之俗師與庸劣主人
,見明堂闊大,則視之如寶
,極力圖
謀
,即敗亡踵至,猶然不省
,殊可悼也
。又曲說以寬人之憂曰
,明堂大朝山遠,則受福必遲
,更二十余年
,食出外洋
,則大富大貴矣。又改歌決以或其主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