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理論框架之易學 >> 易學應(yīng)用

    堪輿名著《地理辟徑集》明李默齋著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地理辟徑集
    辟徑集道光十四年鐫 欖溪李世德堂藏板英文堂發(fā)兌 集文書局印行
    自序:地理之說何所盼乎
    ?大抵本于仁人孝子之用心
    ,而開自神靈元通之哲士也。后世邀福心勝目茲
    ,不惟識見已陋,并孝道已虧
    ,遂有棄親于壑而顙
    ,不知滅者無 他,彼非不知不擇地之患
    。不知擇地而不精其術(shù)之患也
    。故世之不堪輿者,吾無怪矣
    ,愿有目而不見星書
    ,而輒自立說
    ,足不履丘垤,而擅談龍家
    ,故為有識者所竊 笑,適亦自誤其宗親
    ,此所謂孽由己作,殆不可活也
    。予業(yè)斯道有年,未敢信操術(shù)可以利人
    ,乃深知無術(shù)實以禍己
    ,故與其灘談而不精孰。若置而不講
    ,諺云,有病 不治常得中醫(yī)
    ,又云,家家說岐黃
    ,人口多夭亡。正謂此也
    。后有獲是書者,茍非虛心研究
    ,實心體認
    ,大發(fā)愿力,不惜身家
    ,遲以歲月,亦安知不如農(nóng)者之獲石 田
    ,耕之無補
    ,適以毀其耒鋤也哉
    。戒之戒之。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歲次戊申香山小欖默齋李 秩謹識
    序易曰
    ,俯以查于地理,堪輿之說所自盼
    ,興堪輿之學
    ,儒者當知然非可易知也,夫形氣理數(shù)四者缺一不可以言堪輿
    。太上理,其次氣
    ,其次數(shù),其次形
    ,然形未理 之體,氣即數(shù)之用
    ,形其顯而理其隱
    ,數(shù)有常而氣無定。河圖書尚矣
    。青囊一經(jīng)言理不遺氣
    ,天元五歌言氣不遺形,陽宅指南諸書言數(shù)非遺留理
    ,蓋理寓于形
    ,氣寓 于形
    ,數(shù)存乎形,舍形無以為理與氣數(shù)之體
    ,則理與氣數(shù)皆為形之用也。后世識見淺陋
    ,偏駁日滋
    ,欲挾術(shù)以眩人,未能讀書窮理
    ,妄求利益,未能登峰步峽
    ,謬指 福田
    ,堪輿之數(shù)日多,堪輿之理日晦
    ,此默齋先生辟徑集所由作也
    。先生姓李氏
    ,居小欖鄉(xiāng),世為香山望族
    ,生平博覽群書
    ,遍游名岳,憫世人之多愚而妄也
    ,于是 本其閱歷。釋精語詳
    ,切指迷途,歸諸大道
    。其曰五俗三畏
    ,言形言氣也,其曰五星五行
    ,言數(shù)言理也,論形不論理不備
    ,論理不論形不詳
    。然先生之契緊為入
    ,尤 在縮、動
    、平、欄四字決
    ,特從形勢上指出龍穴砂水意態(tài)性情
    ,語簡而確,意精而顯
    ,豁人耳目
    。此尋山覓地者之津梁,孝子賢孫之寶筏也
    。孟子所謂,山徑蹊間介 然成路
    。先生誘民覺世之功豈有涯哉。余于堪輿未嘗學問
    ,不能窺先生之奧
    ,顧昔為先子營葬地
    ,嘗讀先生之書,竊謂言近旨遠
    ,服膺久之
    ,今館欖山得交先生裔 孫,奠川
    、孝廉、茂林
    、明經(jīng)
    ,將以先生遺集登諸刻劂,囑付一言
    ,愧無裨于高深,用識生平所學云爾

    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秋九月順德何太青拜撰。
    序:地理山龍巒頭與穴法并重
    ,然必講到精細,方識龍真與穴真
    。余自弱冠后
    ,先子授以堪輿秘傳,讀之津津有味
    ,后見各家藏本,亥豕魯魚
    ,傳抄日錯
    ,近晤溫秋 瀛太史
    ,乃得善本,詳對因參觀而互訂
    。數(shù)十年來
    ,博覽群書,如天元歌之方便覺
    ,指迷之分歙、向背
    、仰覆、合割
    ,皆從精細中發(fā)明巒頭穴法
    ,此處豁人心目,簡 而明典而要者
    ,莫如香邑小欖李默齋先生辟徑集四卷
    ,所云縮
    、動
    、平、欄
    ,五俗、三畏
    、三寶、三弊
    ,蓋本生平閱歷契緊為入處,精細立論
    ,援引哲言證實己見
    , 俾孝子順孫家藏戶誦,得明道以庇本根
    ,非挾術(shù)以炫,當世洵堪步楊曾廖賴之堂與沾沽焉
    。剿集舊本者
    ,迥乎大異,我輩果能熟讀是書
    ,多覆名墓,積以學力
    ,磨以 歲月
    ,從此尋龍點穴,擇地安親
    。庶乎其可。若胸無成見
    ,目無慧珠
    ,或輕心以掉
    ,或委任于人,誠如先生所云
    ,非愚即妄矣。閑嘗過欖山相宅
    ,訪先生家世
    ,人丁 財?shù)撏d發(fā)非常
    ,子孫科甲鼎盛。悉數(shù)牛眠
    。余嘗觀先生葬太祖新會蘇村虎山
    ,及自立壽基鶴山樓沖龜山
    。山龍穴法具見一斑,我生也晚
    ,弗克親灸門墻躬承面喻。 今讀其書如見其人
    。爰跋數(shù)言付之刻劂
    ,以志景仰之意云爾。
    道光十四年歲在甲午秋九月南邑后學馮之彥拜撰
    跋:堪輿世皆稱楊曾廖賴
    ,謂無能出其右者,然吾以為學無先后
    ,亦視其人之識力何如耳
    。使識非真識,則龍穴砂水莫能細辨
    ,力非真,則古今名岳未嘗遍游
    ,徒以 口誦印板古籍
    ,輒為人扦葬
    ,此但知求利而不知禍人
    ,良可慨也
    。余八世太祖默齋公,于堪輿群書專心研究
    ,閱歷名墳數(shù)十年,寢食與俱
    ,則識以練而愈到力,以用 而彌
    ,果因刊除陳言
    ,獨標新論,作為辟徑集四卷
    ,所言五俗
    、三畏、三寶
    、三弊
    、雜者十段
    ,皆顯而易見,而其本生平之最得力以契緊為人者
    。則默如縮、動
    、 平、欄四字決
    。語簡而意該
    ,真千古不易也。厥后于新會蘇村得虎山,以葬祖父伯叔
    ,不數(shù)傳而出文介公
    ,學行政績照人耳目,又于鶴山樓沖得龜山以為壽穴
    ,迄今 我子孫之幸紹書香悉數(shù)牛眠。至于為人尋地
    ,所得名山不可枚舉
    ,此莫非太祖之識力所至,即莫非太祖辟徑集所言縮動平欄者之操券而獲也噫
    。是書也,雖不能駕古 人而上之
    ,而融會古人之意簡練以出之
    ,于山龍巒頭、穴法砂水
    、性情順逆,誰禍誰福
    ,當棄當取
    ,了如指掌。洵足步楊曾廖賴之后塵
    ,而為尋山覓地者之津梁矣
    , 是為跋。
    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秋月十七世孫海晏頓首拜跋

    跋:孟子曰,夫道若大路
    ,然豈難知哉,斯言也
    ,圣賢大道固然
    ,即堪輿小道亦莫不然,在夫?qū)W之者
    ,得其道與不得其道耳
    。學得其道,以龍脈為本
    ,巒頭為體
    ,砂 水為用,察其駁換俯仰
    、順逆生死、陰陽緩急
    ,動靜向背之性情
    ,則真龍正穴自不難知
    ,不如是則愈明道以濟世,幾何不反塞道以誤世哉
    。我八世太祖默齋公,痛先 人捐館未有葬地
    ,屢從時師游
    ,跋涉經(jīng)年,疑似莫辨,輒取輒棄
    ,規(guī)其所習之數(shù)
    ,聽其所發(fā)之論,不以山川氣脈為本
    ,專以天星理氣生旺之說利口惑人。理原顯著而 故為隱微
    ,說易詳明而偏歸暗晦
    ,將蕩平大道而茅塞之,此固不知之過與亦由學之未得其道矣
    。我阻心竊傷之,于是博覽群書
    ,以楊曾廖賴為正宗潛心研究
    ,寢食與 俱,如是者有年
    ,踏砂步嶺
    ,認脈尋龍
    ,不以險峻遙遠而少退其步
    ,如是者又有年
    ,迨至學力久而體認自精,閱歷多而真?zhèn)瘟Q
    ,遂于新會蘇村獲虎山葬祖父伯叔
    , 又于鶴山樓沖得龜山為身后之基,人謂我祖于堪輿之道
    ,可謂學之精知之明
    ,將永為獨得之秘矣
    。顧我祖竊幸己之與知深,憐人之不知
    ,欲以己之所知
    ,公諸眾所共 知
    ,本生平所學
    ,著集四卷
    ,名曰辟徑
    ,于其兇頑癖戾閉塞堪輿之道者
    ,辟除而開導(dǎo)之,此五俗三畏三弊所由作也
    。于其純粹精明闡發(fā)堪輿之道者
    ,指引以啟迪之, 此千金四字決
    ,暗中三寶
    ,雜者十段,所由作也
    ,是書也,當年恐有固陋
    ,未敢問世
    ,但抄錄流傳信從者頗有成效,若省垣之東海
    、珠琵
    、州塔其顯然較著者也,迄 今二百余年信者愈眾
    ,咸以付梓為囑冠等從之
    ,非敢謂能指迷途歸諸大道,聊以彰我祖**一得云爾
    。道光十四歲次甲午秋月十七世孫冠章頓首拜跋
    辟徑集目錄
    卷一
    *五俗
    一曰盡龍
    二曰龍虎鉗口
    三曰兩水合襟
    四曰主峰正頂
    五曰闊大明堂
    *三畏
    一曰到頭硬直
    二曰穴前傾瀉
    三曰順砂過堂
    *千金四字決
    一曰縮
    二曰動
    三曰平
    四曰欖欄
    *暗中三寶
    一曰來龍
    二曰官鬼禽曜
    三曰水口
    *三弊
    一曰任己
    二曰任人
    三曰循跡
    卷二
    *雜著十段
    一論逆水
    二論石
    三論五星五行之大概論之不必執(zhí)泥
    四論天星地曜
    五論騎龍
    六論補山
    七論點穴葬法
    八論理法
    九論心田福地
    十論龍之大勢各有不同
    *五俗
    地理依于古法
    ,無不盡善
    ,為后去古浸遠,其法埋沒無傳
    ,而庸師以俗眼參之,世俗翕然從之
    ,啄啄爭鳴
    ,莫可窮極,斯理遂晦
    ,故曰依古法者,必不入俗眼
    ,入俗眼者
    ,必不依古法
    ,學者去其舊習
    ,直追古喜然后可,故揭五俗以示戒焉

    一曰盡龍
    余初看山,見一枝龍
    ,或十節(jié)五節(jié)
    ,定跟到頭乃止
    ,以為穴必在是,不知龍盡則星多散漫硬直
    ,龍虎不包裹
    ,明堂必蕩,水口必直
    ,全無吉地
    ,疑龍經(jīng)曰,君如尋得 干龍窮
    ,兩水相交穴受風
    ,風吹水劫不是穴,需知此地是疑龍
    ,又曰大地多從腰里落,回轉(zhuǎn)余枝作城郭,又曰大富大貴之地
    ,斷不在大窮大盡之處,又曰余氣不去數(shù) 十里
    ,斷然不是王侯地,又曰脈盡處需防氣絕
    ,皆此謂也
    。譬之人身,有心腹必有手足
    ,譬之屋宇
    ,有堂廳必有廊廡
    ,善辯者當自知之
    ,余屢格大家祖墳,腰結(jié)者甚 多
    ,金取諸善,腰結(jié)者亦十居八九
    ,然后知古人之言
    ,信不謬也。亦有居盡頭者
    ,不可以干龍格局論,終不若有余氣之妙也

    二曰龍虎鉗口
    龍虎鉗口
    ,在立穴之處,兩邊伸開二小臂彎抱即鉗口也
    。地之有龍虎
    ,如人身之有手足護衛(wèi),孰能廢之
    ,亦有不盡然者
    ,每見大地多下手一邊兜轉(zhuǎn)或有龍無虎,或有 虎無龍或邊長邊短
    ,或駕左駕右,無不可者
    ,為庸師俗眼每每多尋龍虎鉗口
    ,見一鉗口若龍虎之狀,不問龍脈有無
    ,砂水順逆,即于此點穴安葬
    ,所以古今許多吉地 每每在龍虎身之旁,彼既以鉗口取穴
    ,其不對鉗口者,穴尚宛然
    ,非明師莫辨
    ,故予以俗眼之海,惟鉗口為第一
    。又遍觀今時葬地,凡龍虎均停
    ,明堂闊大
    ,為千萬 人所慕者,無不立見敗決
    。惟剪著下手一邊,或不見明堂
    ,全無砂水
    ,大非人情所喜者,無不發(fā)福
    ,予非閱歷二三十年
    ,在在皆然,斷不敢為駭俗之言也
    。此風水之 死生關(guān)焉。學者能破此關(guān)
    ,乃有上進之路
    ,不然終身墜坑坎中耳。古人曰:兩弓齊到
    ,人皆道好
    ,卻主殺傷
    ,反生煩惱,又曰兩弓齊到忌當面之傾流
    ,一穴當中,忌 兩邊之尖射
    ,又曰君若識穴不識怪只要左回右抱良,左回右抱未必吉分明怪穴生賢良
    。皆言鉗口之患也
    。又曰,也有形好理不好
    ,也有形怪理不怪
    ,又曰欠缺不齊
    , 乃天地之奇
    。皆言龍虎不必登對也。學者于此數(shù)語
    ,豁然貫通,始有終身著腳處

    三曰兩水合襟
    予初年看地只在兩水合襟處
    ,極力搜求,務(wù)期必得
    。若似當然不易
    ,后多覽故墳,遍歷山川情意
    ,乃知大謬不然也。往往水合前則山嘴必尖
    ,流神必直,龍虎必長
    , 真氣蕩然,無一可者
    。除是合于左轉(zhuǎn)右以出而得右砂稍欄合于右轉(zhuǎn)左以出而得左砂稍截
    。庶幾穴中可裁,若不論龍穴結(jié)作
    ,而以合水為期
    ,則送龍枝腳,三條五條亦 有合水者
    。行龍橈掉
    ,長或三節(jié)五節(jié),亦有合水者
    。此皆可以作穴乎
    。又有大龍結(jié)作于群山軸輻之中,登穴則見群巒簇簇
    ,而分毫不見田水
    ,此亦可以合襟論乎。古 人曰:也有真龍無朝水
    ,只把案山為近侍,案外潮水暗循環(huán)
    ,此穴定非中下地。又曰兩水合處莫當中
    ,流水傾瀉嘴為兇
    ,翻身逆轉(zhuǎn)朝來脈,發(fā)福綿綿為坐空
    。又曰, 兩水合處莫當前
    ,不在左邊在右邊,仙人倒杖宜橫下
    ,下手雖寬也進田。夫坐空與下手寬處
    ,堪輿之大忌也
    。合水直流,寧倒朝橫下
    ,而不以為嫌,則古人低昂之 意
    ,確有在矣
    ,豈無故而漫語耶。故予以鉗口合水為風水家之大魔障
    ,非纏繞數(shù)年不能脫灑
    ,非至人指示不自省覺到覺悟時,便為轉(zhuǎn)動之機矣
    。學者其無障于迷途 乎

    四曰主峰正頂
    古人曰
    ,若是正逑需正下,若是駕折兩邊安
    。又曰情顧左右
    ,穴居兩邊,又曰龍從右來
    ,穴居左裁;龍從左來
    ,穴居右裁。又曰誤葬只因求正面
    。仙人多是下偏坡
    。 又曰金虛不可中心下,土實正當角上裁
    。又曰左奶為南,右奶為北
    。又曰側(cè)裁如把傘
    ,平觀合提盤。又曰扁大臨弦出
    ,粗雄向側(cè)尋
    ,皆言作穴之法,有正有側(cè)
    ,亦不 可拘拘正頂也
    ,蓋穴之有正有側(cè),自古皆然
    ,予謂山宜正葬者
    ,其法有二
    ,其一審示來龍
    ,其一裁度砂水。凡山之小者
    ,可正下
    ,頂之平脈之緩者
    ,可正下,以其龍 無煞
    ,并美意不瀉于兩邊。故不以頂正為嫌也
    。至于山形稍粗大硬直傾泄者
    ,皆是死氣,皆名為煞
    ,當頭直下,必至傷人
    ,龍之不善者
    ,宜姑置之,若來龍奇特
    ,砂 水秀異,斷不可舍者
    ,宜細閱其兩旁身邊稍緩稍平處
    ,此即美意所鐘
    ,宜于此處圖之
    。凡此皆審示來龍之意也。至于砂水意不可遺
    。山雖可正下
    ,然砂水太直,豈敢 毅然當中
    。宜挨左挨右扦之,剪去水一邊尤善
    。左砂有煞
    ,點于右,右砂右煞點于左
    ,拘拘于正頂
    ,不亦乖乎。凡此皆裁度砂水之意也
    。稽于古法
    ,尤有真的
    。如跳 墻虎之爪,穴飛天龍之耳
    ,穴太陽之金角
    ,太陰之月角
    ,鳳形鶴形之眼角
    ,皆側(cè)下之。至于龍身粗硬
    ,斷不敢下兩邊,出有龍虎者
    ,又宜于龍虎臂動處平處求之
    ,如 鳳形當面太硬直
    ,則點鳳翼。啊人形當面太硬直則點在肩井
    ,肩井為咬虱穴
    ,咬虱之下,為扇肉穴
    ,扇肉之下為曲池
    ,倘臂太直,點于盡頭平處
    ,為掌心穴,臂若飛 揚如舞之狀
    ,則點于略平坦處,為袖口穴
    ,今之俗師,每見一峰端正
    ,即頭下穴,不論是非以此誤人十常八九
    。哀哉。
    五曰闊大明堂
    夫明堂于風水關(guān)系甚大
    。所以聚后龍之氣,界穴前之水
    ,皆需此也
    。葬經(jīng)曰,乘風則散
    ,明堂太闊
    ,風不乘之,以散吾真氣乎
    。又曰界水則止。明堂太闊
    ,何所憑 籍
    。以界止脈之水乎。常見公卿大地
    ,俱有山丘砂水,逆轉(zhuǎn)橫欄
    ,以翕合聚堂氣
    ,堂氣既聚則真氣自凝,人丁無不昌盛
    。若山砂懶散
    ,堂氣蕩然,如勇將統(tǒng)弱兵,乎 之不應(yīng)
    ,策之不前
    ,萬事垂首,聽其敗壞
    。設(shè)使山砂緊拱
    ,堂氣周回,如武夫?qū)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聽合于大將之前
    ,叱咤可生風云,運動可驅(qū)山海
    ,凡所營度
    ,何底成功也。此皆 應(yīng)于影響
    ,非臆見也
    。又常見大家之山,千巒萬嶺
    ,必擁于前
    ,雖不見水與田,而氣象軒昂
    ,驟登顯貴,以闊大明堂論之
    ,彼何有也,若有闊的明堂
    ,除是得一砂緊 拱,內(nèi)局自成家務(wù)乃可當之
    ,所謂汪汪千傾明堂外內(nèi)局周圍如轉(zhuǎn)環(huán)也
    。若無內(nèi)局水口十分交鎖完固,亦可無確
    。但發(fā)福差池
    ,不如內(nèi)局尤善,所謂明堂能容萬馬
    ,水 口不容一舟也
    。非此二者,即后有清龍真脈
    ,前有秀異朝善,亦主貧窮孤寡
    。五六代方能發(fā)福
    。然亦暫貴而不富,有官而無祿
    ,或剎時富貴
    ,而不能長久,蓋真氣既 散,力量自減
    ,定主有頭無尾
    ,得一失三也。若龍穴不真明堂又蕩
    ,又無內(nèi)局水口則一敗涂地,無疑矣
    。今之俗師與庸劣主人
    ,見明堂闊大,則視之如寶
    ,極力圖 謀
    ,即敗亡踵至,猶然不省
    ,殊可悼也
    。又曲說以寬人之憂曰
    ,明堂大朝山遠,則受福必遲
    ,更二十余年
    ,食出外洋
    ,則大富大貴矣。又改歌決以或其主曰
    ,明堂容 萬馬
    ,富貴傳天下。久之終當發(fā)福
    。彼轉(zhuǎn)身后
    ,發(fā)與不發(fā)何與哉
    。智者當自有主持
    。不可茫然聽其鼓動也。
    三畏
    風水所以趁吉避空,夫吉可趁
    ,空可避
    ,故先求無禍,乃可希福
    ,非知其不可而辨之
    ,即良法美意,何從入手
    ,故此三畏次五俗著焉

    一曰到頭硬直
    凡作穴之處務(wù)要平正稍硬直,皆謂之煞
    。大能傷人
    ,所誒斗脈者死,斷不謬也
    。今之庸師
    ,見一山下來,如臂之直
    ,即謂之有脈
    ,輒為人遷葬。主人亦利其有脈
    ,而 銳意從之
    ,不知死絕之禍,捷如影響
    。古人曰
    ,槍頭莫下,鼠尾休扦
    ,又曰勸君莫下槍頭穴
    ,葬下人丁絕。又曰血脈平和人少死
    。無非闡明斯理也
    ,故予以為第一可 畏。莫甚于此
    ,非惟硬直如槍頭者
    ,不敢亂下,或一邊直來略無停息
    ,或巒頭粗大如飽腹之狀或體勢稍直
    ,如覆鐘之形又有棚面金星如橫幾者,又有直體金星
    ,如臥 梳者
    ,俱為死氣
    ,并能傷人,見此宜斷斷舍之

    二曰穴前傾瀉
    古人曰
    ,砂主人丁水主財,水聚則財聚
    ,水散則財散
    ,古今不易之理也,蓋水乃無情之物
    ,以就下順流為性
    。有物以阻之則其勢自橫,無物以阻之則百理順流而去
    。 墳宅之前若見水去即萬頃田莊
    ,無不破盡,所謂明堂如箕米
    ,子孫窮到底
    。又曰龍虎似推車,田地不流些是也
    。非惟長流水直乃可敗人
    ,至于穴前陰流之水倘直瀉無 歸,其禍尤速
    ,可不慎乎
    。所謂陰流不顧家,葬下事如麻也
    。然流神之曲直亦能掩人之耳目
    ,多至自欺。水雖直流
    ,未有若竹竿之順者
    ,轉(zhuǎn)左轉(zhuǎn)右之間,一丈五尺 者
    ,其常也
    ,時師見此則語其主曰,如生蛇之屈曲
    ,可無患矣
    。不知自水邊觀之
    ,若右屈曲之勢
    ,登穴觀之,只一望而蕩然也
    。何有尺寸之間哉
    。必得一砂關(guān)欄
    ,一 水曲左歸右可十余丈,又自右轉(zhuǎn)左亦十余丈
    ,出水成橫水樣
    ,乃可謂之屈曲。古人曰
    ,山有大曲水有大轉(zhuǎn)
    ,必有王侯居此間,又曰三橫四直過東西
    ,九曲鳳凰池
    ,又 曰左插笏,右插笏
    ,不是真龍無此出
    ,左排衙,右排衙
    ,不是真龍無此砂
    ,皆不欲其直瀉也。
    三曰順砂過堂
    夫順逆二字乃地理開卷第一義也
    。此二字不明總是說夢而已
    。發(fā)微論曰,今之俗師有看山四五年
    ,而懵然不曉順逆者
    。竟與盲葬何別也。不止地理之順逆
    ,只以水口 去
    ;來為主,如水倒左
    ,凡左邊有高山高隴
    ,或圳墳樹木,下至田之層級
    ,凡一級高一級
    ,皆謂之下砂,謂之進神
    ;出愈長而福愈盛
    ,若上水邊有此,不論長短
    ,皆 謂之順砂
    ,謂之退神,竄而過堂
    ,尤為至毒
    ,即萬頃田莊
    ,無不破盡。古人于來水去水
    ,論得甚嚴
    ,以其有關(guān)順逆也。故曰天門欲其開
    ,地戶欲其閉
    ,又曰所喜者三 門寬闊,所以愛者五戶閉藏
    ,又曰水來自左
    ,無左亦可,水來自右
    ,無右亦就
    ,又曰寧剪下砂莫剪上砂,寧剪進神
    ,莫剪退神
    ,皆謂是也。蓋山水性情
    ,水來這邊
    , 定是逼窄,山高田高
    ,水去這邊定是闊曠
    ,山低田低,此山水自然之性也
    。倘能扭轉(zhuǎn)山川性情
    ,使水來邊一步寬一步,水去邊一步緊一步 ,則頗有神解之妙
    。其于地理思過半矣
    。古人曰,兩水夾一案
    ,定作退田斷
    ,又曰退官退田筆,尖尖隨水出
    ,進官進田筆
    ,彎彎兜水入,又曰東宮竄過西宮
    ,長房敗 決
    ,右臂尖射左臂,小子貧窮
    ,皆言順砂過堂
    ,禍之慘也。夫見順砂固難堪矣
    ,況過堂乎
    ,稍有知識者必畏焉,至若龍逆局逆則一枝順砂不妨

    千金四字決
    夫五俗三畏既明
    ,則地理之大概可知,貳山易尋矣
    ,然其中必有妙法
    ,非四字決,又何以悉微旨而為入手工夫乎
    。所謂縮
    、動、平自尋龍點穴言也
    。欄之一字
    ,自裁剪收氣言也。于此融會于心
    ,則大地不容秘矣

    一曰縮
    此尋山之密旨也,識此則易
    ,昧此則難
    ,每見一洞,峰巒稠密
    ,砂水盤旋
    ,四山秀麗,中必有山
    ,然富貴大地
    ,必結(jié)于群山輻軸之間,斷不在近水平田曠野平疇之 外
    ,故宜縮后三五節(jié)求之
    ,何也,縮后則龍虎纏護俱覺齊全
    ,而納氣必深
    ,若太出太露則山岡不繞,四無遮護
    ,納氣必淺
    ,所謂真穴藏假穴現(xiàn),又謂天子之堂深九 重
    ,又謂穴如美女藏蹤跡
    ,豈肯拋羞見外人
    ,皆其義也。有一種大龍雖到頭盡處而四面手足纏繞多
    ,隔水群山又來遮護湊合
    ,此則盡而不盡,露而不露
    ,故不以為 嫌
    ,若稍見四面山稀,明堂闊蕩者
    ,終為散氣之局
    ,亟宜向后圖之。余初年看山
    ,每見山之集亂
    ,則眩惑不能分析
    ,輒惆然不樂
    ,意地必在盡頭也。屢出曠野求之
    , 竟爾湊泊不成
    ,茫然無得,如此逗留十五年
    ,乃一旦默悟其旨
    ,若有神明啟之,稍見集亂之山則超然以喜
    ,縮入數(shù)節(jié)推求
    ,皆迎刃而解,所獲甚多
    ,不知者每謗予得 山易而速
    ,豈知其把柄在手,自有不言而喻之神
    ,在我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蓋以十五年之難,而成一朝之易
    ,或者知其易而不知其難
    ,所以詆毀無忌也。所謂下學而 上達
    ,盈科而后進
    ,深造而自得,不有固然者哉。喜人又以貴人之出入
    ,論山之擁從
    ,尤親切有味,謂人必無挺身獨行之理
    ,雖小小丞尉
    ,亦有隨從數(shù)人,自是官愈 尊而擁從愈眾
    ,若帥府總戌則二三百皆其部,曲山之擁從多少而大小分數(shù)頓殊
    ,豈異是哉
    。予謂必縮入數(shù)節(jié)以取來從龍虎之多正謂是也。古人有龍怕孤單
    ,穴怕寒之 說
    ,又有獨立無依,切忌當頭下穴之說
    ,又有風吹水劫
    ,是謂不知所裁之說,皆此義也
    。然此可為知者道
    ,難與俗人言也。
    二曰動
    此尋山點穴之法也
    ,與下文平字不宜分拆
    ,當合而觀之,始盡其妙
    。凡到穴處
    ,動而平則其穴為真矣。既縮后尋覓
    ,但見真龍住處
    ,有極好星峰既宜以此法求之,或 中間或閃左閃右
    ,或結(jié)于頂或垂于末或有摺紋動處
    ,即觀其是窩是乳,是坡是坪
    ,細細取之
    ,于略動處而觀其陰陽變化何如。蓋行龍星體有陰有陽
    ,至于結(jié)穴之處
    , 又有少陰少陽,星體陰陽,人或知之
    ,至少陰少陽
    ,能知者千中無一,時師能語及此
    ,當改容禮之
    ,不可作凡常也。何謂少陰
    ,千窩坦之中
    ,微微作動,略有些隆起 處是也
    。何謂少陽
    ,于硬突處,微微作動
    ,略有些平坦處是也
    。然所謂隆,所謂坦
    ,只在二寸三寸多至四寸五寸之間
    ,不宜看得太粗,所謂恍惚高低
    ,依稀繞抱
    ,遠 看似有,近看似無
    ,正謂此也
    。在學者識見高明,心目之竅
    ,詳察而自得之
    。昔人曰寂然不動君休問,又曰先看來龍動不動
    ,又曰山體靜
    ,妙在略肥略突,臼者為略 瘦略歉
    ,于稍突稍歉中
    ,稍分動靜,于略動略靜中
    ,稍分陰陽
    ,亦善于發(fā)揮造化,闡明元旨也
    。此動之精義
    ,儼乎可想,確乎不易也。至于塊然一片無作動者
    。皆純 陰純陽
    ,未經(jīng)變化,而氣不中和也
    。知者當舍而去之耳
    。可拘拘求穴哉
    。此動之一字
    ,非惟庸師不識,即素號高明
    ,朗談元妙者
    ,亦懵然也。惟羅紋土宿
    ,三十余 遐
    ,穴山老人一寸金穴法
    ,乃與此相表里互發(fā)明耳
    。學者熟讀而詳辨之,方有得也

    三曰平
    山既作動或窩鉗或乳塊
    ,俱宜于平處求之,動而平者
    ,穴乃天成
    ,動而不平者,終難取穴
    ,此亦陰陽之義也
    。凡山之硬直者。皆謂之陰有寬緩平坦處
    ,乃謂之陽
    ,平 洋之地,若鋪氈
    ,然此純陽也
    。故以突起為貴,葬于純陽者
    ,固無不絕
    ,至于山谷之地,多硬直粗頑
    ,陰常有余
    ,陽常不足,點穴者不患其無陰,而患其無陽
    ,必得 六分陽
    ,四分陰乃為合式,陰多陽少
    ,突兀不平
    ,即為斗煞定主傷人,久之必絕
    。此一定不易之理也
    。縱十分來龍秀異
    ,山水環(huán)繞
    ,亦必葬下傷人,否則三代孤獨伶 仃及后昌盛
    。古人曰惟有乳穴最難裁
    ,又曰乳長不堪作穴,又曰直沖中氣不堪扦
    ,堂氣裁歸在以便
    ,正脈稍離三五尺
    ,個中作法最精元
    ,又曰直丁直扦
    ,有氣要安無 氣
    ,又曰饒與小人從耳入
    ,接迎君子從腦沖之
    ,皆言穴之貴平也
    。有一種地
    ,來龍砂水俱好獨是脈直
    ,有倚左倚右之穴
    ,又有粘穴拋穴離穴,皆于傾中取平
    ,硬中取 偏
    ,不敢斗煞之意也。奈何俗師正犯此忌
    。每見一山陡然直下
    ,若掉臂然,則喜其有脈而斗煞插之
    ,至于死絕相踵
    ,猶懵然不悟。然亦不僅時師之過也
    。以山臂乳直 下為有脈者
    ,吾廣東之通弊也
    。至于山之稍緩稍平者,則謂之無脈
    ,而搖頭不葬
    ,時師安得不投主人之所好而叢中窺利乎。禍福于彼何干
    。古人曰
    ,來不來,坦中 裁
    ,住不住
    ,平中取,又曰
    ,人眠山上龍方住
    ,水聚天心穴始安,又曰作穴處端正可坐
    ,展席可臥
    ,皆以平為貴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蛘哂衷蝗缱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平者皆可作穴矣,何事勞 求而后得乎
    。豈知理本無偏
    ,言各有當
    ,純陽之不可葬
    ,猶純陰之不可葬也。二者何差毫厘
    ,但平中一突
    ,人所易知,而斗煞直下者
    ,人多不識
    ,吾粵地勢卑下,山 中之地十倍于平洋
    ,故于此言之極詳耳
    。豈平洋地皆可作穴耶。所謂平
    ,自山中之稍平者言之
    ,非指平洋也。若平洋則各有家數(shù)
    。何故又貴于平
    ,合古人之言觀之則 無弊也
    。古人曰斗脈者死,離脈者絕
    ,不斗不離
    ,乃為真穴,又曰純陽葬了純陽絕
    ,純陰葬了純陰絕
    ,陽龍須要下陰胎,陰龍須要安陽穴
    ,又曰緩處何妨安絕頂
    ,急 來不怕葬深坭,皆言陰陽不可偏勝
    。如劉白頭十絕穴
    ,如覆箕,如犁嘴
    ,如馬眼
    ,此指純陰言也。如鱉裙
    ,如山坡
    ,如草坪,皆言純陽也
    。其海不為均乎
    。余見世人 每葬平地,或山腳余氣之中
    ,不旋踵而水蟻滿棺
    ,坭漿黑骨,傾覆敗絕
    ,甚可哀也
    。豈曰平地可葬,而弗辨于陰陽也哉

    *四曰欄
    欄者阻也
    ,此裁砂裁水千古不傳之秘也。愚者暗昧不明
    ,智者卓識獨覺
    ,古人曰雖有好龍穴而不善于裁剪砂水,依舊不發(fā)
    ,龍穴雖不甚真的而砂水裁剪得宜
    ,亦能發(fā) 福三代,此至言也
    。蓋水性善流阻
    ,則住
    。無阻則千里直瀉,水既聚而財亦聚
    ,水任其直流
    ,財何能聚,所謂砂飛水走
    ,財散人離
    。又曰一水去,二水去
    ,眾水眾山 一齊去
    ,山山隨水不回頭,失祖離宗無助救
    。又曰穴前之水忌直流
    ,水流百步十年憂,若是水流千里遠
    ,一十四年退敗休
    ,又曰穴前之水怕流長,明堂傾瀉響當當
    , 真氣盡從流水散
    ,出入散敗似驅(qū)羊,又曰蕩然直去不關(guān)欄
    ,定主外亡并敗絕
    ,皆言無以欄之其禍至此也。此雖開卷第一義
    。然人犯者甚多
    ,時人多好大明堂,堂大水 必直
    ,水直氣必散
    ,欲其不亡而敗得乎
    。此皆善緣未到
    ,天地鬼神陰有以奪其魄。故至此耳
    。不然非盲非聾
    ,何砂直水直不覺也。然欄之義不一而足
    ,若得近案回 環(huán)
    ,此上吉之地也。其次得龍虎嘴長
    ,剪向下手一邊
    ,亦發(fā)福無量
    ,其次得田級圳瑩在下手兜起,將內(nèi)水押歸一邊
    ,然后出合外水
    ,隨下砂腳逆轉(zhuǎn)而去,此亦大地
    , 皆謂之下關(guān)也
    。合古人論明堂論近案論下砂三者觀之,則欄字之義
    ,當不言而喻矣
    。論明堂曰內(nèi)窄外寬方是福,里頭包里外平洋
    ,又曰最嫌側(cè)狹平懶坦
    ,又忌元辰直 去長,又曰明堂是個虛名
    ,砂水乃是明堂實用之物
    ,有逆砂以收水,則謂好明堂
    ,砂順水順謂之不好明堂
    ,若論明堂而不論砂水,論砂水而不論順逆
    ,論順逆而不論 交互之淺深
    ,皆不足與議明堂也。又論近案曰
    ,凡點穴
    ,看近案,臺案分明值萬貫
    ,高要齊眉低齊心
    ,莫合坐下山岡亂,又曰吉地須有逆流案
    ,有案直須生本干
    ,干 上生來過我前,諸峰籍此為護捍
    ,更有羅星塞水口
    ,定作王侯,山水斷又曰
    ,如人坐
    ,如人臥,只是胸前有手過
    ,又曰古人一字值千金
    。高要齊眉低齊心
    ,又曰外拱 千重,不如眠弓一案
    ,又曰欲求真的
    ,遠朝不如近朝,又曰伸手摸著案
    ,定作發(fā)財斷
    ,又曰伸手摸著案,稅錢十萬貫
    ,又曰一要富
    ,二要富,案山手摸到
    。至地理集 解
    ,論近案更嚴,必欲百步內(nèi)兩水送一近案
    ,直到穴前
    ,乃為上吉之地。地理探奇亦甚重近案
    ,其品評大地
    ,第一第二第三格俱曰橫案周遮,至第四格乃曰雖無近 案
    ,若得龍虎回抱
    ,亦為大地,又論下砂曰
    ,有地無地
    ,先看下臂,有山無山
    ,先看下關(guān)
    ,又曰尋地有何難,先看下手山
    ,又曰未看后龍來不來
    ,先看下砂回不回, 未論作穴穩(wěn)不穩(wěn)
    ,先看下砂緊不緊
    ,又曰一山橫轉(zhuǎn)不虛生,定為真龍作股肱
    ,盤柜收盡源頭水,宜于此處尋佳城
    ,又曰下砂收盡源頭水
    ,兒孫買盡世間田
    ,又曰惟有 下砂救得人,子孫世代不教貧
    ,又曰下手無砂
    ,枉說當年富貴,夫明堂要逆砂
    ,欲其欄水也
    。穴前要近案,亦欲其欄水也
    。下手要回頭砂皆是
    。合三者之論觀之,則 欄字之義
    ,不為地理樞要乎
    。茍無欄阻,則蕩然傾瀉
    ,欲其不敗亡得乎
    。予用心于地理三十余年,于此若有神啟其機
    ,遂擅為終身長技
    。故取地近案當居十九,雖穴 前不見砂水
    ,無不大發(fā)也.但案山不可逼近高壓
    ,經(jīng)曰明堂寬闊氣寬大,案山逼壓人兇頑
    ,案來降我人慈善
    ,我去伏案人下*,此又不可不察也

    *暗中三寶
    夫縮動平欄乃尋山要法也
    ,然皆顯而易見,隱而難見者
    ,未嘗道也
    ,然不見之中關(guān)系尤重,福澤遠近
    ,發(fā)越大小
    ,恒必由之。故曰明拱不如暗拱
    ,又曰不貴其見
    ,而貴其不見也。此暗中三寶所由著焉,故學者窮幽索隱
    ,地理無遺術(shù)矣

    *一曰來龍
    凡看地理者,必曰龍穴砂水
    ,若四者均重
    ,無差別焉,不知龍為極重
    ,居地理十之七八
    ,與砂水咸附屬于龍以成就其美也。古人曰穴似閨中美女
    ,貴*從夫
    ,言穴之 美惡本于龍也。又曰上智尋龍觀氣脈
    ,指望高山散蹤跡
    ,又曰富貴只在龍身上,何會砂水出高官
    ,又曰作下若無真氣脈
    ,眼前空有萬重山,又曰真氣做下正龍位
    ,縱 少朝山也尊貴
    ,又曰但看富貴之祖墳,必得龍脈之真正
    ,又曰識穴不識龍
    ,葬下子孫窮,又曰好龍常出怪穴
    ,真龍不吐惡水
    ,皆言龍之至重也。凡公卿之地分毫皆龍 身帶來
    ,或大貴大富或小貴小富
    ,或貴而不富,富而不貴
    ,或富貴暫而不長皆于本龍身上帶來
    ,所謂貴龍行帶印帶誥,富龍行帶庫
    ,此其大略也
    ,于此有特見,乃謂 真識
    。故每見星峰聳拔
    ,皮毛秀異或穿障或跌斷而來
    ,必有貴地,其星峰圓厚無的卓異者
    ,出富而已
    ,分毫不爽
    ,于此有地二穴
    ,一砂水奇卓,登穴可觀
    ,然而局勝 于龍
    ,無甚粹美,其一砂水平常無甚可喜
    ,然龍勝于局
    ,來落甚佳,畢竟龍勝者福澤龐厚
    ,其砂水美者亦暫福而已
    ,此龍之所以重也,然審龍之輕重美惡者
    ,不在落 頭一節(jié)星峰
    ,當在出身發(fā)跡之時,凡來龍四五節(jié)
    ,多則十數(shù)節(jié)
    ,后必有發(fā)祖大山三條五條,俱從此出
    ,當觀其所出是干龍是枝龍
    ,是正是旁,果是四面纏護他
    ,抑彼 去纏護別龍
    ,若果重重穿帳過峽跌斷,又中出正出而星峰秀異
    ,枝腳纏護太多則結(jié)大貴之地無疑
    ,所謂龍以特達為貴,又謂土貴有支
    ,又謂起家須用好公婆
    ,皆指是 也。非是則旁出或為他龍護送
    ,雖有結(jié)作
    ,力量亦小,如一郡之中守為至尊
    ,僚佐次之
    ,首領(lǐng)又次之,自有尊卑也。一邑之中
    ,宰為至尊
    ,次而丞而簿而尉,其差等 亦彰彰別也
    。要之出身時
    ,各自異也,龍之優(yōu)劣大概如是
    ,彼庸師之流不足與語
    ,其有審識獨覺之士必欲搜求大地,不屑小安者
    ,此法其可廢乎
    ,然龍之與穴通為一 體,室相表里
    ,談龍而不及穴
    ,言之雖精終無收成歸著處。予以龍固難識
    ,穴尤當知
    ,千里來龍到頭入手,不過五尺
    ,有穴在初落而龍去尚遠
    ,有穴在中落而余氣甚 長者,有穴在盡頭而駕出外山者
    ,又有閃左閃右在高在低
    ,非常情可測者,所謂五尺者
    ,安知結(jié)在何所
    ,又何法揣摩而捉摸乎。則縮動平欄之法所當參閱也
    。非穴法 太精
    ,雖上格正龍,亦終歸于茫然而已
    ,所謂望勢尋龍易
    ,登山點穴難,又謂千里來龍的的真
    ,到頭點穴笑殺人
    ,正謂此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蛘咧^天施地生
    ,余以為龍施而穴受 也
    。砂水所以輔佐而成其龍也,因并及之

    *二曰官鬼禽曜
    夫龍穴砂水俱得
    ,亦可葬矣,彼官鬼禽曜竟為何物
    。古人談地理者
    ,何拘拘至重乎,此雖登山不見而龍穴清奇貴秀一佐驗也
    。平穩(wěn)富貴地
    ,不以此拘
    ,至若顯貴大 地
    ,科甲之盛,品秩之隆
    ,數(shù)者缺一不可
    ,俗眼觀之若砂礫然,無大駭異
    ,唯超越之士
    ,視為山川之異骨,天地之瑞徵
    ,偶一遇之
    ,不啻南金大北之琦瑰,必欲因末 以求本
    ,溯流以窮源
    ,務(wù)得貴顯大地,然后快也
    。蓋非峰巒秀拔者
    ,不能至貴,然必峰巒秀拔停蓄極盛者
    ,而后余氣奔逸四出
    ,散步而為官鬼禽曜,龍非極貴者斷斷 無此也
    。古人曰問君何者謂之官
    ,朝山背后逆拖山,問君何謂之鬼
    ,主山背后撐者是
    ,問君何謂之禽,龜魚生在海中心
    ,問君何謂之曜
    ,余氣生在兩腋后
    ,如旗如蛇 生水口,至于水口去處有山突起田中
    ,高而大者為獸
    ,低而小者為禽,圓而星散或三或兩者則為羅星
    ,此皆清貴之極
    ,翰林及第之徵也。至于曜星尤異
    ,或見于來龍 山上
    ,或見于龍虎前后左右或見于官龜之余,如茅葉之飛揚
    ,如戈(卓戈)之硬直
    ,有二三十丈或者愈長愈佳,非極貴之龍
    ,不能有此也
    。古人曰生曜生官王謝之風 可望,又曰或如槍或如劍
    ,隨水順流飛
    ,冉冉時師只斷主離鄉(xiāng),豈知內(nèi)有真龍占
    ,又曰龍虎遍身尖而利
    ,此是龍身鍾秀氣,忽然左右貼身生
    ,定作王侯一品地
    ,又曰 鬼星公祖侵云漢,若箭若槍出公相
    ,皆言曜氣之貴也
    ,至于水口之外或起高大石山巍然峙立嵯峨者,謂之北辰星
    ,又曰禁星
    ,內(nèi)必有王侯大地,禁者止也
    。時師不得 輕言也
    。至于水口去處澗溪江河之邊,生有石曜石禽石梁石洲尤為奇特
    ,當出一甲
    ,萬不逢一,學者于此知其意而不泥其跡
    ,斯善于作用矣

    *三曰水口
    夫水口去學穴甚遠
    ,禍福何與而視為至寶乎。山之有水口猶人家之有門戶
    ,城郭之有關(guān)鎖也
    。所以收拾來龍之旺氣,蓄聚明堂之余氣
    ,可不重乎
    。然有以外山湊成 者,有自龍與朝山龍虎來交互者
    ,一脈結(jié)成尤佳
    ,所謂朝余卻作水口,與我后頭來相湊也
    。又有大會明堂逆水
    ,橫水十余條皆聚于前,總由一門而出,必極貴大地 也
    。楊公曰
    ,假如十條山同聚,必有十條水歸一
    ,處其間一水是出門,九山同來作門戶
    ,又有華表捍門塞水口者
    ,有虎豹犀象截水口者,有石龍橫起鎖斷者
    ,謂鐵板 閘
    ,城門高大而交互審者,為福極厚
    ,設(shè)以兩山言之
    ,彼此皆來龍秀異明堂端拱,一則水口單薄
    ,一則水口深厚
    ,自一代二代觀之,兩芬之福澤無大異別
    ,及行之漸 久
    ,美惡殊,水口單薄者
    ,一發(fā)即衰
    ,水口深厚者福澤久而愈熾,此必然之理也
    。古人曰山無水口發(fā)福不久
    ,又曰水口一山如覆鐘
    ,其間必定有真龍,又曰尋龍先看 水口山
    ,一重山是一重關(guān)
    ,關(guān)門若見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
    ,又曰大地水口多在百里外
    ,中地四五十里,小地二三十里
    ,以此視之
    ,無水口者斷不成山也。今之時 師于登穴時見下關(guān)疏闊及下手無砂者
    ,猶溟然不覺
    ,況望其于穴中不見之水口,能一省會哉
    。余謂欲尋大地者
    ,須自己明得地理乃戮力悉心,不輕易放過
    ,或倚*他 人非愚則妄
    ,安望希冀于萬一幸遇彼至人哉。
    *三弊
    夫循彼古法
    ,地本易尋
    ,世人每不遇吉地者,未可盡委諸福祿未至或自固執(zhí)偏見而坐井以觀天
    ,或誤信庸師
    ,而命賊以把柁,或溺于陪祖與附葬于大家祖墳
    ,而刻舟以求劍
    ,三者意向不同,然橫于胸中均之不能得地
    。此三弊鎖由述也

    *一曰任己
    地理之術(shù)揣造化于有形之外,計禍福于無形之中
    ,毫厘千里
    ,咫尺云泥,自昔難之
    ,術(shù)之至精至微
    ,信無逾此,世人知其大旨者
    ,千中無一
    ,乃確確自信
    ,莫不皆 然。而斯理竟難深造
    ,識此故也
    。余嘗以身親歷者語人曰,地理非讀一柜書
    ,非覆二三千穴古墳
    ,非二十年窮搜極討于山水間,斷斷不知其妙
    ,世人果不辭煩苦磨以 歲月
    ,即任己何妨,為涉獵于萬一
    ,剽掠于皮膚遂自圣自神
    ,以為斯理無難,在吾掌握中
    ,輒自恃
    ,曰必合吾意然后取之,吾意不合
    ,即楊曾無用也
    。時師巧投其 意,竟以俗眼形穴投之
    ,以此求山
    ,猶兒曹自為軍賊,而喧呼以聞
    ,會不當識者之一哂,于實事何有哉
    。余每見今人取山
    ,殊無深識,偶見一峰聳出
    ,略似鉗口
    ,兩 水合前有三兩朝山,有闊大明堂
    ,即視之如寶
    ,略不計直一人期必在此山,達之千萬人
    ,期必亦在此山
    ,此穴之外上有千萬形狀,或奇或正或隱或顯或險怪而不可以 常情料度
    ,接懵然不知矣
    。不猶井蛙見一席之天
    ,即以為天盡于是乎。昔夫子矣稼圃之事為不知
    ,老農(nóng)老圃非夫子之知不若也
    。彼固素習,我則未學也
    。誠見不如
    , 雖圣人不能自信,況地理之事通于造化
    ,入于無形
    ,大非農(nóng)圃比也。平生未嘗學者
    ,而悍然自信
    ,溟然自用,亦賢于圣人遠矣

    二曰任人
    地理之任師猶國之任相
    ,治亂成敗恒必由之,可不慎與
    ,或曰
    ,非,惟善地有緣即明師相遇
    ,亦有緣
    ,故曰主人有福明師入屋,主人當衰庸師進來
    。吾嘗見富家銳志 得山者每館谷一師
    ,十年五年,惟彼言是信
    ,他人莫擾
    ,山必當彼意,然后成買
    ,稍不欲者
    ,即王侯入也。終而捐棄或有信任其朋友亦專篤若是者
    ,使得其人
    ,固可 也,或誤信庸劣之人
    ,無所知識
    ,遇有大地,彼所駭愕蒙暗者,輒斥置不取
    ,有花假穴形與俗眼宜者
    ,則在在取之,貽災(zāi)于主人無窮也
    。外人見彼專權(quán)欲送山者必厚 利蹈之乃可有成
    ,賣山之人非矣半價許之,則難見售
    。此皆任人之弊也
    。術(shù)極精而心極正者始可無虞,術(shù)雖精而心稍不正者
    ,此弊亦終難免
    ,所謂偏聽生*計,獨任 成亂媒也
    ,然欲任師
    ,在稽其實而已,彼以珍秘過夸勿聽也
    。唯與之尋求山水
    ,十日五日,多至二十日
    ,稽其所得如何
    ,多得吉地則為明師,一無所得
    ,惟勿詆毀欺 罔則為僉夫壬人而已
    ,館而谷之何益。次則觀其取法去怯亦可知其大略
    。今之時師
    ,果畏來龍硬直而學道欲平,知畏上手突起而下關(guān)欲緊
    ,此先生有二三分矣
    。又知 龍之閃左穴右,閃右穴左
    ,穴有少陰少陽或駕折龍虎或剪對下砂,不拘拘于盡龍而必求合于砂水不鎖鎖于鉗口而務(wù)水當中則有五六分先生矣
    。倘于群山繚亂之中
    ,眾 龍擁出之處,審其大會之情而知其正脈結(jié)作
    ,高出云霄而不失于孤寒
    ,低近泥涂而不淪于卑下,或結(jié)于至斜至側(cè)至隱之處而不失于險誕,雖余氣或左或右或前或后
    , 數(shù)里奔逸而不為嫌
    ,雖穴前無水無田無朝無對,一臂掬專而不以為異
    ,如前所謂順騎龍(門歇)虎下
    ,皆了了于心目中而安然有主,則有八九分先生矣
    。過此則為道 眼仙風
    ,豈可以常情例論哉。
    三曰循跡
    循跡有二
    ,一曰陪祖
    ,二曰附葬大家祖墳,龍穴之竅者千里來龍到頭不過一席之地耳
    ,惟橫
    ;龍與平鋪之龍,乃可葬三五穴
    ,今不問是非
    ,一以陪祖葬主,人人吝嗇 而憚于求山
    ,時師狡猾而捷于窺利
    。二者相值,無不為是謀者
    ,各持此心
    ,無有更得好地之理,此俗相沿之常態(tài)也
    。每有祖山
    ,則四面環(huán)起陪之,有多至百穴
    ,遠出 界水之外者
    。敗亡相踵,猶悍然不顧
    。時師每見祖墳之側(cè)
    ,有方寸余地則哄主人曰,此穴天留也
    ,某某陪者竟不如爾
    ,如不吝,當與某房某某圖之
    ,主人遂厚許其 師
    ,悉心竭力
    ,務(wù)在必成。又有見一穴撮高科登顯官者
    ,時師即視為奇貨
    ,見富貴人即要之曰某山某進士之山,彼葬此猶是旁穴
    ,正穴天然猶在
    ,庸劣之主人,遂不 惜重價圖之
    ,有費至百金而無分毫地者
    ,固所甘心也。余見陪祖與附葬大家祖墳者
    ,非脫脈余氣則左右死硬之土
    ,前后左右無不挖傷連祖墳亦終衰敗,此二者乃吾粵 之通弊也
    。古人曰山雖吉而葬多兇
    ,又曰毫厘千理,一指萬山
    ,何為其太緊也
    ,古葬法妙人無形,有一種山
    ,高數(shù)尺
    ,則可葬,低數(shù)尺則絕者
    ,有低葬則吉
    ,而略高 則兇者,有若閃左則得脈
    ,歸右則水蟻頻侵者
    。有高則露風,低則脫脈
    ,而高點深藏者
    ,有放棺于墳堂后一位為吞葬者,有半月葬角
    ,滿月葬魄
    ,蛇形葬氣,而爭在 毫厘方寸之間者
    ,所謂三年尋山十年點穴
    ,又曰東山有穴西山觀南山有穴北山看,皆指二三尺間言也
    。又謂一個崗頭十穴墳,一墳富貴九穴貧,是所爭至微而所系甚 的也
    。今陪祖附葬者
    ,使其皆知此法,豈不寒心哉

    辟徑集卷二
    *雜著十段余所著地理書
    ,自五俗而揭綱領(lǐng),凡十八疑
    ,若無可言矣
    ,顧斯理干涉甚大,一時之言或未足以盡千古元微之旨
    ,故又旁搜遠求
    ,或得之親見,或采諸人言
    ,衍而為雜著十段
    ,以輔前言之未備者。

    *一論逆水
    地之速發(fā)者
    ,莫如逆水
    ,然易興易敗者亦莫如逆水之穴,多在山之盡頭處
    ,龍虎常不足
    ,而下砂常若疏闊,若逆水得數(shù)節(jié)回轉(zhuǎn)之龍左右有山砂旋繞
    ,水口有大山關(guān) 鎖
    ,又水源長流,三五枝翕聚明堂
    ,此為上吉之地
    ,萬不逢一,其次得一二節(jié)回龍
    ,一餓二砂兜收乃可取用
    ,極少亦要一節(jié),否則易興易敗
    ,古人曰逆水來朝不許內(nèi) 堂之泄氣翻身
    ,作穴切須外從之回頭,逆水喜忌斯言盡矣
    。逆水之小者
    ,若澗溪若田級,猶易裁度
    ,逆水之大而急者
    ,若江河若海潮
    ,尤當慎受之,稍失毫厘
    ,禍何 底止
    ,水急直而當面正來者謂之水破天心,稍迫穴者
    ,謂之割腳
    ,稍向穴前左右,謂之射肋
    ,稍蕩龍虎臂者
    ,謂之撞城,皆主禍烈
    ,太直而急者
    ,則為禍甚速,曲而 緩者
    ,為禍稍遲
    。古人曰,為絕祀
    ,皆因水破天心
    ,又曰撞城者破家蕩產(chǎn),又曰水去直固堪傷
    ,水了
    ;來直亦不祥,射肋沖胸不可當
    ,正謂此也
    。若得近案近砂欄 之,乃為盡善
    ,不然水不當中
    ,以便逆下,乃為合式
    。古人云
    ,若無近案橫遮腳管取錢財自消瀉,又曰水來砂外號洋潮
    ,子孫為官更富饒
    ,此近案近砂之義也.又曰 大江逆水一邊關(guān),朱紫滿朝端
    ,此一邊逆水之義也
    。予初看山,見逆水龍輒有上手案
    ,上手砂
    ,心頗不悅
    ,然審其家,無不慶盛
    。及觀發(fā)微論
    ,有曰惟有逆山逆水, 雖順關(guān)順鎖無妨
    ,然后頓釋胸中之疑也。又見逆水之龍
    ,凡水大而來遠者
    ,后龍宜大,點穴宜高
    ,方能控制逆水
    ,為我作福,若穴低水仰
    ,即有沖胸蕩臂之虞
    ,不惟 無福,實有奇禍
    。此格人多不知
    。切記切記。然逆水亦有多端
    ,有龍逆而水逆者
    ,有龍逆太長,到頭只些些逆局
    ,而無逆水者
    ,然局外之水,亦必皆逆也
    ,并為上 地
    ,又有逆龍結(jié)作,龍虎出水俱長
    ,初若順勢而終從外逆轉(zhuǎn)者
    ,亦為上地,但發(fā)作稍遲耳
    。有橫龍而適湊逆水者
    ,有無逆水而向逆局者,有兩水合處
    ,傾瀉太長
    ,翻 身逆轉(zhuǎn)朝來脈者,有大龍纏繞到頭適兜一洞逆水逆局而結(jié)于水口者
    ,有大龍跌斷太長
    ,平田初若非逆而實逆者
    ,凡此皆是逆水,但來龍奇特
    ,穴包裹深厚
    ,則福澤綿 綿,其余福之分數(shù)
    ,俱視二者為差也
    ,初穴者必閱歷二三百逆水之墳,乃言之親切有味

    *二論石山
    石山之有石未必皆兇
    ,然卻要趨避得宜與穴無礙,古人曰
    ,石骨入相
    ,不怕崎嶇,又曰本身有石朝
    ,有石不怕黃并赤
    ,又曰也有怪穴在大石間,又曰土山石穴溫潤為 奇
    ,又曰石前石后石左石右
    ,蓋石者山之骨,火星起祖類多有之
    ,山之近海旁者
    ,石山尤盛,古謂來龍有石人石馬石旌者
    ,必出王侯
    ,得成印笏戈戟之形,亦主清 貴
    ,但作穴處要平正藏聚耳
    。大抵龍吉穴吉,則石為我用
    ,雖刑殺顯露如勇夫猛將之流
    ,皆為我用之爪牙也。雖凜烈何妨
    。若龍穴卑*而四面處有石禽石曜石印或石 嘴十余丈
    ,皆至奇至貴地也。至大師兄口有一高大石山
    ,名曰北辰星
    ,主出王侯之貴,至大師兄口有粗惡石山,如人立之狀
    ,名曰辦錢鬼
    ,亦曰捷報鬼,作用甚奇
    ,誠以下手 有石
    ,無論名狀,無不可者
    ,惟本身有石
    ,則宜合式,如批發(fā)羅頭
    ,將軍掛印
    ,將軍披甲,金龜卸寶
    ,駱駝卸寶,鳳凰卸印
    ,黃龍吐珠之類皆有石入相而可卜也
    。神 而明之,在乎人耳

    三論五星
    五行之說
    。大概論之,不必執(zhí)泥
    。山有五星有九星
    ,變化無窮,皆以五星為主
    ,五星金木水火土俱有穴
    ,惟火星少作穴,間亦有之
    ,如旗形令字穴
    ,火尾剪焰穴,麒 麟章光穴
    ,皆火星穴也
    。火星雖少作穴
    ,惟祖龍必用火星
    ,所謂大地若無廉作祖,為官終不到三公
    ,又謂公孤大地
    ,必有獨火來龍是也。五星行龍
    ,固貴相生
    ,然亦 不必太泥
    ,但四旁有相生相救之星,即宜取用
    ,獨到頭星體出乳
    ,則宜順下,不宜相克
    ,否則以人力裁之
    ,如金星有水窩可下,平面水可下
    ,垂小珠可下
    ,略頑以人 力打開,為開金取水之穴
    ,如大鼓如大旗
    ,如覆鐘,太粗頑
    ,若天罡孤曜者
    ,則無可開之理,不可強為
    。如一邊扯長作火嘴
    ,宜挨金剪火,大開水穴扦之
    ,則金生 水
    ,水克火,其尖者反為貴曜
    ,如兩邊俱出火腳中有鉗口
    ,宜揭高下之,不見火嘴為妙
    ,如中間火嘴太長太硬
    ,絕無停處,則不可下
    。大凡火嘴之地
    ,穴上俱宜平, 穴下宜砌起兜金
    ,盡遮火嘴
    ,登穴不見火腳,乃為吉地
    ,如金星木乳
    ,本為不吉,然有法以扦之,古人曰
    ,金頭木腳葬下銷削
    ,又曰木腳金頭,葬上封侯
    ,何也
    。葬 于木上,金則克木
    ,銷削何疑
    。惟金之下,木之上
    ,大開水穴葬之
    ,則金生水,水生木
    ,又何害乎
    。又有陰金葬角者,有側(cè)金葬旁者
    ,有三腳金葬頂者
    ,皆古法也。 顧人之取用何如耳
    。木星則有直木,倒地木
    ,交枝木
    ,摺肘木,彈弓木
    ,皆主清貴
    ,多出文士,聳直之木有開鉗成窩者
    ,有中間少停如紗帽級者
    。天然貴穴也。又有 聳直而下
    ,至于盡處方平者
    。則下粘穴拋穴,如人形下陰穴
    ,鳳形下尾穴之類
    。又有自頂而下,山脊嶙嶙
    ,略無平處
    ,則中間不宜下穴,惟在龍虎臂上動處平處求 之,如鳳之翼阿
    ,人之曲腕
    ,亦正穴也。非此類者
    ,亦當棄之
    ,所謂有峰勢崢嶸,而不結(jié)穴者也
    。交枝木星
    ,即倒地金釵形也。有窩鉗則于鉗中高處下之
    ,不宜見腳 太直
    ,亦有一邊者,如側(cè)今釵
    ,宜近穴有山環(huán)抱
    ,不見水直,俗云釵形以梳盒為案
    ,即此意也
    。倒地木尤為奇異,一木必出顯貴數(shù)人
    ,所謂倒地星辰長百丈
    ,不問橫 直皆可葬也。但要來落分明夾輔緊拱峻峭伶俐乃可下之
    ,多有大龍曜氣官鬼亦長二三十丈
    ,形似倒地木者,此則求無特意
    ,穴無正情不可下也
    。黑囊經(jīng)曰,大凡官曜 及禽鬼皆是貪狼眠地底
    ,此語可細玩也
    。作穴處名目多端,有中間略起金泡者
    ,宜泡下求之
    ,有開平窩者,宜窩種求之
    ,有中開小枝者
    ,為靈芽穴,宜于開處求之
    , 有盡頭略開小丁平坦者
    ,宜于平坦處扦之
    ,諸樣皆太直太峻,然的為倒地木不可棄者
    ,或于旁邊處葬之
    ,為鍬皮穴,或土木則于橫面肥處大大打開葬之
    ,為琴形 (山+微)穴
    ,劍形把穴,無不可者
    ,皆宜依古法以目力心神參之
    。土星作穴尤難營度,小耳方者
    ,為平頭土
    ,為棋盤土,高而大者
    ,為巨門土
    ,御屏土,聳而直 者
    ,為冕旌土
    ,清細倒地
    ,如梳如月者
    ,為輔弼土
    ,龍之肥厚平滿者,多出巨富
    ,至于來龍峻拔奇峭出身高大如御屏之類
    ,出身清巧,如輔弼之類
    ,皆出大貴。平頭 土棋盤土
    ,多葬正面
    ,輔弼二土,多葬兩角
    ,在貪巨山下面平者宜貫頂下之
    ,如盤形葬心,鑼形葬響之類
    ,所謂貪巨若無輔弼下
    ,高領(lǐng)如何住得龍是也。巨門御屏與 冕旌
    ,作用不一
    ,有土角垂金者
    ,有土腹藏金者,有土出金唇者
    ,有土角平厚
    ,即扦角者,有土星蕩角
    ,即扦其蕩者
    ,有出水乳火乳,而動處即扦者
    ,或謂土不宜葬 水穴
    ,寸金穴法曰,上星角好角上扦
    ,兩角齊好就窩弦
    。楊公變星篇曰,巨門不變窩中求
    ,此非窩穴乎
    ,宜多覆古墳,活法而取之
    。至于水星
    ,結(jié)穴尤妙,蓋水性至 動
    ,行龍未止
    ,故穴難成,然有雙金扛水穴
    ,有平田帶蓮穴
    ,有曲池穴,有截蕩穴
    ,有泛水穴
    ,有連珠穴,有水泡穴
    ,水星多是行龍
    ,宜巧法取之,只要來龍真的
    , 砂水盤桓
    ,水星喜金星相伴,為金水相涵
    ,喜木星間錯
    ,為水木相生,見火星土星者
    ,多難取穴
    ,如扛水帶蓮
    ,曲池泛木,力量尤重
    ,可出清貴
    。至于截蕩連珠水 泡,僅可小裁而已
    ,惟有金水帳幢
    ,高大掀天,貼身水泡串下
    ,中有平處可扦者
    ,為極貴之地,古人曰
    ,簾帳之山最為貴
    ,貼身隨落串珠勢,若還左右更均停
    ,必作 王侯宰相地
    ,如此之地,萬不逢一
    。要之五星名目雖多
    ,不外陰陽二字而已,明得陰陽分類則胸中有主
    ,如網(wǎng)之有綱
    ,容易收拾,于此不明則散亂無統(tǒng)
    ,若逐馬奔于 沙
    ,傷耳競何所得,五星既明則所謂九星者
    ,即五星之變也
    ,可緣類而推,貪狼屬木
    ,文曲屬水
    ,武曲屬金,廉貞屬火
    ,巨門屬土,破軍屬金
    ,即金星之粗打大者
    ; 祿存屬土,即土星之蠢而濁者
    ,輔弼又屬土
    ,即土星之清而細者
    ,又有燼金頭而兩邊本腳嶙聳者,謂之天罡
    ,有土頭而木腳粗大臃腫者
    ,謂之孤曜,此皆五星之變 也
    。凡此必多其見聞
    ,積以歲月,然后豁然省悟
    ,恍然有得
    。豈可以旦夕計功哉。學者毋持躁急之心
    ,毋窺便捷之徑
    ,毋作聰明以亂舊章,庶可以語此

    *四論天星地曜
    四論天星地曜
    天星地曜之名目雖多
    ,五星之外有九星,有天罡星
    ,要之
    ,五星為主。使龍穴砂水一一皆精乃可旁及他說
    ,舍龍穴砂水而以別說為宗
    ,鮮有不敗事者。諸家以天星為 正
    ,然以龍穴為主
    ,龍真穴正,而合于天星
    ,固無不可
    ,其有不盡合者亦不為害。如覆古墳
    ,登穴之頂
    ,何有天星,然體用合式
    ,自知其為大地
    。如砂水走竄自知其 敗絕。何容掩也
    。予見人專泥天星
    ,謂其得秘傳也。天星云
    ,亥龍一步能致貴
    ,巽水一勺能救貧
    ,彼之祖山五六處,非無亥龍巽水者
    ,而卒分毫無補
    ,日就陵替。予 嘗細考天星
    ,辰戌丑未乾坤寅申之龍是極兇
    ,四垣與亥龍謂之極吉,其余俱可安葬
    ,即丑未龍亦有可者
    ,亦有葬辰戌龍而大富貴者,其各位分金
    ,戊己為龜甲兇亡
    , 乙癸為陰虛,壬甲為陽孤
    ,俱謂不宜坐向
    ,惟以庚辛丙丁四位分金為吉,凡坐與向
    ,必欲用之
    ,自謂確然不易的然可據(jù)也。然欲向在東莞中
    ,以羅經(jīng)歷試諸家祖墳
    , 其禍福吉兇,分金坐向有不必盡然者
    ,始知術(shù)貴變通
    ,理難執(zhí)著。要之論天星者
    ,不必太泥
    ,只以凈陰凈陽為主可也。蓋卯巽巳丙丁亥庚酉辛艮丑未此十二位為陰
    , 甲乙辰午坤申戌乾壬子癸寅
    ,此十二位為陽,凡三吉六秀
    ,四垣吉星
    ,俱隸陰龍,惟丑未劣耳
    ,今得來龍是陰
    ,向與水口俱陰,則為凈陰,來龍是陽向與水口俱陽
    , 則為凈陽。天星之龍
    ,只辰戌乾寅甲五位最兇
    ,其余則凈陰凈陽俱可葬矣。天星又有暫福之穴
    ,有速達之穴
    ,有直流之穴,惟直流之穴
    ,極宜慎之
    ,水直而長,即天 星何能救也
    。今以天星二十四龍吉兇
    ,各位分金宜忌,俱開于后
    ,學者參考可也

    *五論騎龍
    地理之有騎龍,乃古法也
    。為福最厚
    ,但末世庸師,泯泯無傳
    ,遂使后人以騎龍為諱言
    。予本邑有一二騎龍穴,自幼詳觀
    ,頗盡其奧旨
    ,自后見邑中有騎龍穴法,則 用意推求
    ,凡古墳有騎龍仙跡則注目研審
    ,旁搜遠求,凡得騎龍古墳二十余處
    ,中有三穴是倒騎龍
    ,皆名家始祖之墳,子孫千百
    ,福澤悠久
    ,系宋時名師所下。予參 之名義
    ,積以古跡
    ,惟騎龍秘旨,彌為精微,與親朋所下
    ,無不協(xié)吉
    。嘗謂騎龍有三義,其一
    ,在審視來龍
    ,凡后龍三五節(jié)俱極清貴,惟到頭一二節(jié)變?yōu)榇执啦豢白? 穴
    ,乃向后極好星辰平正有穴處下之
    ,即以前山為案,俱要兩邊夾輔
    ,到頭登穴
    ,案山齊整,雖前山去數(shù)節(jié)無害也
    。其二在緊湊龍虎
    ,如三枝龍出,兩邊稍短
    ,中枝 長二三節(jié)
    ,欲于盡頭處取穴,則龍虎縮后
    ,纏護空虛
    ,只著縮回三四節(jié),湊龍虎夾緊處下之
    ,此之謂夾穴
    ,乃騎龍之必有也。其三在避出水長直或上砂走竄
    ,如一枝 龍出甚好
    ,到頭前山亦美,但不合
    ,當頭穴迫
    ,砂砂水斜飛,全不入眼
    ,遂縮后一二節(jié)平處求之
    ,以前面一山為近案,凡砂水之不吉者
    ,前案周遮殆盡
    ,此趨吉避兇 之義也。但三者于古法有證佐
    ,古人曰
    ,神龍盡處生突兀,并無元微及巢窟,退后插取作騎龍
    ,插下明堂填補出
    ,此則審來龍之義也。又曰
    ,外洋休問有來無
    ,但看 藩垣與夾輔,左右夾龍并夾水
    ,周環(huán)衛(wèi)拱正龍居,此則縮湊龍虎之義也
    。又曰單提兩穴
    ,何妨水走砂飛,言單提一臂掬轉(zhuǎn)
    ,不見外洋
    ,此則近案盡遮飛砂走水之義 也。此雖不是騎龍法
    ,然其理可以相通
    ,近時看山徒從俗眼,不依古法
    ,非惟騎龍之理湮沒無傳
    ,凡見一山近案在前,遮了明堂
    ,而不見田見水則呼天動地以驚
    ,若 似駭世之物,雖老于堪輿者
    ,亦懵然不悟
    ,予從事于此,三十余年
    ,未見一人破此關(guān)
    ,何怪乎好地之不多見也。此法載在籍中
    ,不啻千言
    ,難以枚舉,惟古墳與今墳 之可證而易見者
    。姑舉一二言之
    。所謂一臂掬轉(zhuǎn)不見外洋,而絕無田水者
    ,福建有楊文敏公之地
    ,江西有夏桂洲之祖地,泰和有楊東里之祖地,蔡九峰之自葬者
    ,其 孫亦入相
    。至于近案掬轉(zhuǎn),遠朝橫列
    ,而分毫不見田水者
    ,在吾廣猶的的可稽。昔梁閣老之祖芬
    ,在番禺抱旗崗
    ,方閣老之祖墳在省城四金山,王尚書之祖墳在增城 之醴峒
    ,霍尚書之祖墳在南海之西樵
    ,黃詹事之祖墳在吾邑城之壽星堂,其余士大夫之祖墳前有近案者尚三十余所
    ,不能盡述
    ,彼未經(jīng)閱歷而漫不加意者,豈宜朗朗 輕談也
    。未論其他
    ,但以書中所易見者稽之,如官星在前
    ,鬼星在后
    ,既有官鬼星,能無近案乎
    。所謂龍身生案者
    ,須要環(huán)如肘腋,既龍身生案
    ,面前得無山乎
    。所 謂龍抱虎,似彎弓
    ,虎抱龍
    ,如半月,既得龍抱虎抱
    ,安得盡見田水乎
    。因騎龍之形與近案相表里,故并及之
    。予自括發(fā),存心地理
    ,以此為的法正案
    ,自后尋山略 有見焉
    。視之如南金大貝,無不沾沾喜也
    。故余所得之山近案常居十九
    。諸人葬者,咸無悔吝
    ,亦以見斯理素明
    ,務(wù)期合式故耳
    。彼有視為砂(石樂)
    ,反如誚譽, 亦其見之未及此也
    。今人見淺
    ,但知有田有水,謂之明堂
    ,不知無田無水之明堂,福澤尤加十倍
    ,此古人喋喋之嘉言。古跡鑾鑾之寶徵也
    。胡不在在察之
    ,以自大其 井中之見也。然此亦古法俗眼之一關(guān)未破
    ,竟墜迷途
    ,終身無超出之理。因騎龍與近案相表里
    ,同為俗眼所驚吒。故并及之
    ,然騎龍之語尤多
    ,學者所宜備覽。古人 曰
    ,也有異穴騎龍脊
    ,龍住貴無敵。龍住兩字最好
    。又曰騎龍定要官星轉(zhuǎn),官星不轉(zhuǎn)莫安墳
    。不轉(zhuǎn)兩字
    ,最忌
    。又曰鳳凰叼印龍吐珠,天馬昂頭蛇過路
    ,言騎龍形 穴
    ,大都如此。又曰
    ,無龍無虎無明堂,水去悠悠數(shù)里長
    ,元武雖衛(wèi)去還遠
    ,時師那敢妄評章,又曰
    ,三十六座騎龍穴
    ,不是明師誰敢說,水分八字兩邊流
    ,俱是穴 前傾又跌,言騎龍之怪難認也
    。又曰
    ,何人下得騎龍穴,百子千孫非浪說
    ,狀元及第此中生
    ,將相公侯盈帝闋,言騎龍福澤之大也
    。今人見騎龍之穴,而了然無疑
    , 則有五六分明師矣
    。能尋騎龍穴而葬無不吉,則有八九分明師
    。而凡穴皆可取矣
    。茍缺此疑,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蟛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安得謂之明師哉

    六論補山
    天非人不平
    ,地非人不成,地理之有人力
    ,孰能廢之
    。發(fā)微論曰
    ,其始也目力之巧心力之具。其終也奪神功改天命
    ,與自然者不殊。又曰
    ,土有余當辟則辟
    ,土不足 當培則培,皆此意也
    。然有穴上作用之功
    ,有砂水剪裁之義,砂水剪裁不粗一著
    ,穴上作用,則精妙入神
    ,非素精地理不能脫手取山
    ,何敢妄議分毫也。此乃以心力 之余智補造化之不足
    ,能尋山者
    ,未必能通其奧妙,況未知山者可妄議其纖悉乎
    。如開金取水
    ,如挨金剪火
    ,如斬木之芽,揪木之皮
    ,如開孤截蕩
    ,又如坐下平坦, 嫌于無陰
    ,則培起墳瑩
    ,以少補陰氣,坐下硬直
    ,嫌于無陽,則打開一二級以翕受陽和
    ,或穴前傾瀉
    ,則高砌一級,作一欄水以欄阻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蛑烊缸扉L
    ,則作一兜金以 盡遮長嘴掩護之
    ,或于此開穴而吐葬吞葬不同
    ,或于此定穴而挨左挨右不一,此皆點穴作用之功夫也
    ,非神妙不測
    ,不能措手。至于上手略長
    ,近穴太肥而逼
    ,宜用 法以消之
    ,所謂當辟則辟也
    。如下手略短及穴太歉而薄,宜以法補之
    ,所謂當培則培也
    。如兩邊或有低凹,易于風動
    ,則培起低處
    ,補以松篁
    ,務(wù)使藏聚
    ,如平洋龍 虎太弱,不能衛(wèi)穴
    ,則筑高其龍虎以作其形勢
    ,或穴前堂水直則近穴處多置屋宇以橫欄之或水口空曠闊蕩則于水口去處筑墩植木塞之。此皆裁剪砂水之功也
    。雖比穴 上工夫稍粗一著
    ,然亦非至人莫措也
    。予嘗歷覆古墳
    ,見其作用,信有可奪神工者
    。有一古墳
    ,于高頂略開一窩,然兩腳卻陡然直下
    ,中間傾瀉如槽
    ,乃于拜臺下筑 砌二級
    ,每級高丈余
    ,深丈余
    ,培以客土,密植柏株
    ,久之四勢平和
    ,亦出富貴,三四人
    。又有一墳,來龍甚秀
    ,朝列三臺亦秀
    ,左水倒右,獨右邊空曠無砂
    ,而上 手左邊山腳級級直竄過堂
    ,殊可駭愕,所幸穴前余地甚多
    ,乃于穴前留數(shù)丈作一丙名堂
    ,余外四圍密植松株
    ,鱗次節(jié)密
    ,環(huán)抱如城,登穴則松株盡遮
    ,砂水一毫不 見
    ,惟于樹木上,見三臺朝列而已
    ,其家世出科甲官階亦顯
    。又有一墳
    ,本身遠朝俱好
    ,但兩臂直出明堂水俱長
    ,初甚不利
    ,后于明堂略近墳處起屋數(shù)間遮了明堂大 半,不見水直長出
    ,后亦富貴無窮
    。又有一墳,于大山之頂
    ,兩臂直下,于臂之略平絕高處作穴
    ,坐下兩腳即斜擺
    ,左邊展一臂
    ,中間見一門,見海外朝山
    ,然展案 之山腳亦條條斜奔
    ,殊不入眼
    ,乃于離穴四五丈起屋一座
    ,若一近案,盡遮面前山腳
    ,登穴獨屋面前見一展案
    ,案之外見海上諸峰,其家亦富貴無比
    。又有一墳
    ,作 穴處略起一突
    ,其余氣平鋪直瀉
    ,若牛舌形,長十余丈
    ,乃挨突下立穴
    ,四圍大開一圈,圈內(nèi)作墳
    ,三級拜堂
    ,又鋤平二丈,二丈之前又略培起作一鵝眉案
    ,案外余 氣尚長,盡遮不見
    ,其家亦興隆
    。又有一墳,是翻身作穴
    ,登穴時只見四圍橫抱
    ,無少欠缺,左水倒右
    ,而右砂兜轉(zhuǎn)亦甚有情,久之四圍巡過
    ,則右邊一凹
    ,可一丈 高,盡以泥基培起,密植竹大若一山然
    ,右邊兜轉(zhuǎn)一砂
    ,亦培一二丈,及觀之
    ,俱若天然
    ,無可議者
    ,審其家亦富貴
    。此皆古墳之可考者,而今非至理攸存也

    七論點穴葬法
    地理有兩截工夫
    ,尋山居半點穴葬法居半,尋得好山
    ,而向坐不宜
    ,高下淺深不中
    ,亦不發(fā)福
    。嘗譬之煉丹,得山是藥材
    ,葬法是火候
    ,而火候分毫差忒,亦不成 丹
    ,所謂傳藥不傳火候之說
    。昔人曰
    ,山吉葬兇與棄尸同
    ,又曰多少真龍并正穴,墓中虛葬及千秋
    ,又曰只象一只木馬兒
    ,不得明師翻闕了,皆指葬法言也
    。尋山與 葬法雖易
    ,淺深自是不同
    ,尋山雖四五分地理
    ,皆可有得
    ,點穴葬法非有六七分地理,莫臻其妙,所謂定穴工夫也
    。至于開壙放棺尤精細
    。古人曰,吞吐浮沉
    ,務(wù)依 葬法
    ,心目不明,如何措手
    ,吞者入墳瑩一位放棺
    ,龍穴寬者宜下,吐者出墳瑩一位放棺
    ,龍穴峻急者宜下
    。浮者淺葬之謂,四尺五尺不等
    ,或平洋地低,或山平脈 露者
    ,宜此法
    。深者深葬之謂,八尺九尺至丈余不等
    ,翻山高土厚
    ,脈峻而粗者,宜此法
    。又尤以朝對論淺深者
    ,四應(yīng)高則淺葬
    ,以乘其氣
    ,四應(yīng)低則深葬以避其 風。此亦一理
    。但只以龍脈為主
    。又曰陰脈沉潛深處取,陽脈浮露淺中藏
    ,又曰穴形大小
    ,亦各有宜,山大局寬
    ,大開墳瑩,以收堂氣
    ,山小局小
    ,則惜土如寸玉
    , 墳大則氣泄無歸矣。又曰后天雨水分毫不宜流入墳瑩
    ,宜略鋤分開兩邊去
    。至于點穴尤難,千變?nèi)f化
    ,不離高低左右。望勢尋龍易
    ,登山點穴難
    。又曰一年尋地三年 點穴,此語可深思也
    。今人以粗心浮氣乘之,或以私智小術(shù)參之
    ,但見一山來
    ,未諳其全體性情,即謬為點穴
    ,十常差其八九
    ,竟何異于隔靴瘙癢乎。大抵點穴有 二
    ,其一在葬上方向,其二在穴之高下左右
    ,與葬之或淺或深方向無他
    。既參砂水之向背,后復(fù)顧來龍之陰陽
    ,又睹朝山之喜忌
    ,有天然不可易餓而正向者。有龍虎 圓凈緊兜逆水而對龍虎中腰
    ,若今案然
    ,謂之駕折向下手邊龍虎嘴長,或田級墩墳在下手兜轉(zhuǎn)墳前
    ,則當其嘴角向之
    ,謂之剪向,或龍虎與向不相宜
    ,則內(nèi)作以向以 受生氣
    ,外作一局以聚堂氣,亦是古法
    ,或近案低
    ,遠朝高
    ,則棺遷低處以受內(nèi)局
    ,穴立高處以控遠朝
    ,亦甚相宜
    。此皆之中深淺出入之宜
    ,不外陰陽二字而已。于 陰陽之中
    ,能識其少陰少陽
    ,則元之又元也。予于四字決平之下已悉言之
    。凡見一山雖峻,然高峻之下
    ,有窩如仰掌
    ,坦如平地,有一二丈寬處
    ,則雖后極其峻
    ,前 極其傾,宜于此處作穴
    ,即千仞不嫌其高
    ,更于四應(yīng)審之
    ,無少欠缺
    ,乃高穴之盡善者也。若后山來得太粗太急
    ,出乳太長
    ,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42/1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而且簡單易明,最適合初學陽宅風水之用
    ,而且..." rel="prev"> 《樓宇寶鑒》此書是吳師青先生的另一巨···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六壬神定經(jīng)》
    六壬神定經(jīng) 上卷 釋天第一 《乾鑿度》曰:氣象未分
    ,謂之太易(謂始生于玄牝)。元氣始萌
    ,謂之太初(陰陽初生)
    。氣象之端,謂之太始(始有清濁之形)
    《青囊奧語注》姜汝皋著
    青囊奧語注 姜汝皋:楊公得青囊正訣
    ,約其旨為奧語
    ,以元空之理氣,用五行之星體
    ,而高山平地之作法,巳該括于其中
    ,然非得其真?zhèn)骺谠E者
    ,索之章句之末,終不能辨
    ,謂之奧語
    ,誠哉,其奧語也
    。 【坤壬乙
    ,巨門從頭出 ,艮丙辛
    2023-04-21
    《青囊奧語注》姜汝皋著
    地學名作《雪心賦》卜應(yīng)天著
    雪心賦 第一章 山川理氣 蓋聞天開地辟,山峙川流
    ,二氣妙運于其間
    。 一理并行而不悖,氣當觀其融結(jié)
    ,理必達于精微
    。 由智士之講求
    ,豈愚夫之臆度。 體賦于人者
    ,有百骸九竅
    《披肝露膽》[明]國師劉基伯溫著
    披肝露膽 夫地理之學
    ,起自上古
    ,其時惟有龍峽穴耳
    。后人增入砂水
    ,以便斷驗禍福。究其至理
    ,全以生氣為主,龍穴為本
    ,砂水為末
    。不出于山水順逆之法,陰陽呼吸之氣
    ,聚散分合之理
    ,性情向背而已。 古人忠厚
    ,學術(shù)惟恐不精
    ,葬埋惟恐誤人!故郭
    2023-04-21
    《披肝露膽》[明]國師劉基伯溫著
    六壬家之總匯
    ,占卜家之秘籍
    六壬大全 臣等謹案: 《六壬大全》十二巻,不著撰人名氏
    。巻首題“懷慶府推官郭載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w明代所刋也
    。六壬與遁甲
    、太乙,世謂之“三式”
    ,而六壬其傳尤古
    堪輿名著《陽宅天元賦》明末清初蔣大鴻著
    陽宅天元賦 天元垂象
    ,九霄開梵氣之中
    。 大地炳靈,九野兆坤維之紀
    。 龍馬以河圖啟瑞
    ,神龜以洛書效珍。 剖混沌之先機
    ,昭乾坤之大法。 自然妙化
    ,至人因之
    《火珠林》麻衣道者著
    火珠林 《火珠林》是火珠林卦法的代表作。有兩種本子
    ,一是明《永樂大典》引用的本子只存一些片段
    。一個是清刊印的本子。本書收錄的是清印本
    。《火珠林》成書年代 當在唐末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