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沈昫
目錄
卷001 本紀(jì)第一 高祖 卷002 本紀(jì)第二 太宗上
卷003 本紀(jì)第三 太宗下 卷004 本紀(jì)第四 高宗上
卷005 本紀(jì)第五 高宗下 卷006 本紀(jì)第六 則天皇后
卷007 本紀(jì)第七 中宗睿宗 卷008 本紀(jì)第八 玄宗上
卷009 本紀(jì)第九 玄宗下 卷010 本紀(jì)第十 肅宗
卷011 本紀(jì)第十一 代宗 卷012 本紀(jì)第十二 德宗上
卷013 本紀(jì)第十三 德宗下 卷014 本紀(jì)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015 本紀(jì)第十五 卷016 本紀(jì)第十六 穆宗
卷017 本紀(jì)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018 本紀(jì)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019 本紀(jì)第十八上 武宗 卷020 本紀(jì)第十八下 宣宗
卷021 本紀(jì)第十九上 懿宗 卷022 本紀(jì)第十九下 僖宗
卷023 本紀(jì)第二十上 昭宗 卷024 本紀(jì)第二十下 哀帝
卷025 志第一 禮儀一 卷026 志第二 禮儀二
卷027 志第三 禮儀三 卷028 志第四 禮儀四
卷029 志第五 禮儀五 卷030 志第六 禮儀六
卷031 志第七 禮儀七 卷032 志第八 音樂一
卷033 志第九 音樂二 卷034 志第十 音樂三
卷035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036 志第十二 歷一
卷037 志第十三 歷二 卷038 志第十四 歷三
卷039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040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041 志第十七 五行 卷042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043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044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045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046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047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048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049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050 志第二十六 經(jīng)籍上
卷051 志第二十七 經(jīng)籍下 卷052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053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054 志第三十 刑法
卷055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056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057 列傳第三 卷058 列傳第四
卷059 列傳第五 卷060 列傳第六
卷061 列傳第七 卷062 列傳第八
卷063 列傳第九 卷064 列傳第十 宗室(太祖 代祖諸子)
卷065 列傳第十一 卷066 列傳第十二
卷067 列傳第十三 卷068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069 列傳第十五 卷070 列傳第十六
卷071 列傳第十七 卷072 列傳第十八
卷073 列傳第十九 卷074 列傳第二十
卷075 列傳第二十一 卷076 列傳第二十二
卷077 列傳第二十三 卷078 列傳第二十四
卷079 列傳第二十五 卷080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081 列傳第二十七 卷082 列傳第二十八
卷083 列傳第二十九 卷084 列傳第三十
卷085 列傳第三十一 卷086 列傳第三十二
卷087 列傳第三十三 卷088 列傳第三十四
卷089 列傳第三十五 卷090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091 列傳第三十七 卷092 列傳第三十八
卷093 列傳第三十九 卷094 列傳第四十
卷095 列傳第四十一 卷096 列傳第四十二
卷097 列傳第四十三 卷098 列傳第四十四
卷099 列傳四十五 睿宗諸子 卷100 列偉第四十六
卷101 列傳第四十七 卷102 列傳第四十八
卷103 列傳第四十九 卷104 列傳第五十
卷105 列傳第五十一 卷106 列傳第五十二
卷107 列傳第五十三 卷108 列傳第五十四
卷109 列傳第五十五 卷110 列傳第五十六
卷111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112 列傳第五十八
卷113 列傳第五十九 卷114 列傳第六十
卷115 列傳第六十一 卷116 列傳第六十二
卷117 列傳第六十三 卷118 列傳第六十四
卷119 列傳第六十五 卷120 列傳第六十六
卷121 列傳第六十七 卷122 列傳第六十八
卷123 列傳第六十九 卷124 列傳第七十
卷125 列傳第七十一 卷126 列傳第七十二
卷127 列傳第七十三 卷128 列傳第七十四
卷129 列傳第七十五 卷130 列傳第七十六
卷131 列傳第七十七 卷132 列傳第七十八
卷133 列傳第七十九 卷134 列傳第八十
卷135 列傳第八十一 卷136 列傳第八十二
卷137 列傳第八十三 卷138 列傳八十四
卷139 列傳第八十五 卷140 列傳第八十六
卷141 列傳第八十七 卷142 列傳第八十八
卷143 列傳第八十九 卷144 列傳第九十
卷145 列傳第九十一 卷146 列傳第九十二
卷147 列傳第九十三 卷148 列傳第九十四
卷149 列傳第九十五 卷150 列傳第九十六
卷151 列傳第九十七 卷152 列傳第九十八
卷153 列傳第九十九 卷154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
卷155 列傳第一百一 卷156 列傳第一百二
卷157 列傳第一百三 卷158 列傳第一百四
卷159 列傳第一百五 卷160 列傳第一百六
卷161 列傳第一百七 卷162 列傳第一百八
卷163 列傳第一百九 卷164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165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166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167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168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169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170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171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172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173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174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175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176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177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178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179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諸子 卷180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181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182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183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184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185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186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187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188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189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上 卷190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下
卷191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上 卷192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下
卷193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忠義上 卷194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忠義下
卷195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196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儒學(xué)上
卷197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儒學(xué)下 卷198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上
卷199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 卷200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
卷201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202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203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204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205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206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回紇
卷207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208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209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南蠻 西南蠻 卷210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211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東夷 卷212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
卷213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214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215 ●附 錄
本紀(jì)第一 高祖
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
暠生歆
儀鳳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tǒng)中,贈(zèng)司空。儀鳳中,追尊光皇帝。
皇祖諱虎,后魏左仆射,封隴西郡公
命,當(dāng)時(shí)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曰襄。至隋文帝
作相,還復(fù)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
柱國大將軍,襲唐國公,謚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陵曰興寧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長安,七歲襲唐國公
眾
見親愛,累轉(zhuǎn)譙
必為人主
為殿內(nèi)少監(jiān)。九年
鎮(zhèn)弘化郡,兼知關(guān)右諸軍事。高祖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jié)納豪杰
煬帝多所猜忌
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沉湎,
納賄以混其跡焉。十一年,煬帝幸汾陽宮,命高祖往山西、河?xùn)|黜陟討捕。師次龍門
賊帥母端兒帥眾數(shù)千薄于城下。高祖從十余騎擊之,所射七十發(fā),皆應(yīng)弦而倒,賊乃大
潰。十二年,遷右驍衛(wèi)將軍。
十三年,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
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
高君雅將集兵討之。高祖乃命太宗與劉文靜及門下客長孫順德
眾且一萬,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xùn)|。威
懼
五月甲子,高祖與威
會(huì)告威等謀反
應(yīng)
以世子建成為隴西公
軍隸焉
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分為左右統(tǒng)軍。開倉庫以賑窮乏,遠(yuǎn)近響應(yīng)。秋七月壬子,高
祖率兵西圖關(guān)中,以元吉為鎮(zhèn)北將軍、太原留守
師次靈石縣,營于賈胡堡。隋武牙郎將宋老生屯霍邑以拒義師。會(huì)霖雨積旬,饋運(yùn)不給,
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有白衣老父詣軍門曰:“余為霍山神使謁唐皇帝曰:‘八
月雨止,路出霍邑東南,吾當(dāng)濟(jì)師
辛巳,高祖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平霍邑。丙戌,進(jìn)下臨汾郡及絳郡。癸巳,至龍門
突厥始畢可汗遣康稍利率兵五百人、馬二千匹
通鎮(zhèn)河?xùn)|
后數(shù)百人。
九月壬寅
祖令華與統(tǒng)軍王長諧
諧,義師不利
郡來降。戊午
請高祖領(lǐng)太尉,加置僚佐
舍于長春宮。三秦士庶至者日以千數(shù),高祖禮之
公建成、司馬劉文靜屯兵永豐倉
后數(shù)萬人,自渭北徇三輔,所至皆下。高祖從父弟神通起兵鄠縣,柴氏婦舉兵于司竹,
至是并與太宗會(huì)。郿縣賊帥丘師利、李仲文,盩厔賊帥何潘仁等,合眾數(shù)萬來降。乙亥,
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隴西公建成自新豐趣霸上。高祖率大軍自下邽西上,經(jīng)煬帝行
宮園苑,悉罷之,宮女放還親屬。
冬十月辛巳,至長樂宮,有眾二十萬。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wèi)文升、右翊衛(wèi)將軍陰世
師
諸將固請圍城。十一月丙辰,攻拔京城。衛(wèi)文升先已病死,以陰世師、滑儀等拒義兵,
并斬之
義寧。甲子,隋帝詔加高祖假黃鉞
總錄萬機(jī)
改封秦公
薛舉寇扶風(fēng)
薛舉之眾于扶風(fēng)。屈突通自潼關(guān)奔東都
蕭瑀以郡降。丙午,遣云陽令詹俊、武功縣正李仲袞徇巴蜀,下之。
二年春正月戊辰,世子建成為撫寧大將軍、東討元帥
東都。二月,清河賊帥竇建德僭稱長樂王。吳興人沈法興據(jù)丹陽起兵。三月丙辰,右屯
衛(wèi)將軍宇文化及弒隋太上皇于江都宮,立秦王浩為帝,自稱大丞相。徙封太宗為趙國公。
戊辰,隋帝進(jìn)高祖相國,總百揆
長安通義里第。
夏四月辛卯,停竹使符,頒銀菟符于諸郡。戊戌,世子建成及太宗自東都班師。五
月乙巳,天子詔高祖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
舊典。戊午,隋帝詔曰:
天禍隋國
號永感
扶危拯溺,自北徂南
保乂朕躬,系王是賴
命
矣,請避賢路。兆謀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籓國。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
之所廢,豈其如是!庶憑稽古之圣
祖,守禋祀為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于舊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
宜依前典,趨上尊號,若釋重負(fù),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濟(jì)濟(jì)多士,明知朕
意。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聞。
遣使持節(jié)、兼太保、邢部尚書
奉皇帝璽綬于高祖。高祖辭讓
大興殿為太極殿
甲子
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
改太守為刺史
申
六月甲戌,太宗為尚書令
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錄竇威并為內(nèi)史令。廢隋《大業(yè)律令》,頒新格
備法駕
辰,立世子建成為后太子。封太宗為秦王,齊國公元吉為齊王。封宗室蜀國公孝基為永
安王,柱國公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叔良為長平王,鄭國公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
為襄邑王,柱國德良為長樂王,上開府道素為竟陵王,上柱國博乂為隴西王,奉慈為渤
海王。諸州總管加號使持節(jié)。癸未,封隋帝為酅國公。薛舉寇涇州,命秦王為西討元帥
征之。改封永康王神通為淮安王。壬辰
卒。秋七月丙午
秦王與薛舉大戰(zhàn)于涇州,我?guī)煍】儭?/span>
八月壬午,薛舉死
太常卿高颎
弼
郯國公,弼贈(zèng)上柱國、杞國公
平昌縣公,純贈(zèng)柱國、狄道縣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敏,并鼎族高門,元功世胄
妄肆誅夷。朕受命君臨,志存刷蕩,申冤旌善,無忘寤寐。金才可贈(zèng)上柱國、申國公,
敏可贈(zèng)柱國、觀國公
來降,拜涼州總管,封涼王。
九月乙巳,親錄囚徒,改銀菟符為銅魚符。辛未
至魏州
冬十月壬申朔,日有蝕之。李密率眾來降。封皇從父弟襄武公琛為襄武王,黃臺(tái)公
瑗為廬江王。癸巳,詔行傅仁均所造《戊寅歷》。十一月己酉
關(guān)者,車馬牛驢各給課米,充其自食。秦王大破薛仁杲于淺水原,降之
涼王李軌僭稱天子于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