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大道無為
      ,方可大成

      羅志淵 2023-09-18 13:46:46

      大道無為,并不是說什么都不做

      ,而是要講究方法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人活著
      ,不要什么都爭
      ,不該你的千萬別爭
      ,哪怕爭到你也會一身灰,甚至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講個歷史故事:李隆基的爸爸李旦

      ,一生的座右銘就是:大道無為。他為什么要無為
      ?當時武則天稱帝
      ,大兒子李顯一家被流放,留在武則天身邊的唯一兒子就是李旦
      。武則天因聽信小人讒言
      ,殺死了李旦的兩個妃子,其中一個是李隆基的生母
      ,這兩個妃子都是李旦最寵愛的
      ,而李旦卻當做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過。因此
      ,武則天斷定她這個兒子城府很深
      ,將來掌權一定對她不利,索性把李旦一家人軟禁

      ,方可大成.png" />

      李旦生怕受到武則天的傷害,只能深度研究老莊思想

      ,遠離權力中心
      。但是,就因為他的無為
      ,最后反而成了最大贏家
      。李隆基兵變玄武門,擁護他的父親李旦為新皇帝
      。李隆基開局很好
      ,有李世民的風范,可惜晚節(jié)不保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他與楊貴妃開創(chuàng)“梨園”,搞文藝去了

      李旦的“大道無為”

      ,并不是放棄,而是在集聚力量崛起
      。李旦最終能成功
      ,贏在教育。他在教育孩子方面
      ,可以說是大唐楷模。值得一提的是
      ,李旦的哥哥李顯
      ,雖被流放
      ,五大臣卻逼迫武則天讓位給太子李顯。在我看來
      ,李顯不僅是窩囊之輩
      ,而且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為君
      、為夫
      、為父,都是失敗的
      。李顯最終是被他老婆與親女兒毒死的

      這段歷史,讓我看到教育的意義

      。李顯是多么沒有個人魅力
      ,多么不被老婆女兒尊重,才落得如此下場
      。而李旦雖被限制自由
      ,卻上下打點,教育他的小孩
      ,在困境
      ,也要凝聚力量,也要讀好書
      。最后培養(yǎng)出了一個王者風范的李隆基

      記住:以史為鏡

      ,大道無為
      ,方可大成。

      精品課|三度先生人生智慧課程

      【三度先生羅志淵 寄語】君子溫潤如玉

      ,此為 溫度
      ;君子應有精神堅守,此為 風度
      ;君子要有獨立之思想
      ,此為 深度。故稱為: 三度先生
      。 讀書人應以天下為懷
      ,當今之世,物欲橫流
      ,人心不古
      ,我心如明鏡,亦難阻塵埃!然
      ,自小耳濡國文之精華
      ,推崇先秦兩漢之文,殊愛魏晉之風度
      ,大唐之風骨
      ,故造就吾之浩然之氣。君子處世
      ,著書論言
      ,為天下蒼生點亮一盞心燈,為吾最高理想
      !吾愿與諸位一道同行
      ,以文化溫暖人心,以新思想探索新世界
      ,以智慧之光照亮前程
      ,共同開啟全新未來。

      誠邀您加入羅志淵讀書會

      道家的政治學說以什么為思想核心

      道家的政治學說以法自然為思想核心

      ,在統(tǒng)治手法上強調(diào)無為而治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fā)形成自我約束規(guī)范的能力

      ,并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guī)范
      ,遠比統(tǒng)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

      道家以“道”為核心

      ,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
      ,提出道生法
      、以雌守雄、剛柔并濟等政治
      、經(jīng)濟
      、治國、軍事策略
      ,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擴展資料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老子

      春秋時期

      ,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
      ,形成了完整系統(tǒng)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
      ,對中華哲學
      、文學
      、科技、藝術
      、音樂
      、養(yǎng)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后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

      。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外學者認為: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chǎn)物。

      2

      列子

      列子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

      、思想家、道家學派杰出代表人物
      ,周朝鄭國圃田人(今河南鄭州市)
      ,對后世哲學、美學
      、文學
      、科技、養(yǎng)生
      、樂曲
      、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列子學說本于黃帝與老子

      ,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后的重要傳承人物
      。先秦道家創(chuàng)始于老子,發(fā)展于列子
      ,而大成于莊子

      列子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

      ,隱居鄭地40年
      ,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
      ,全書共載哲理散文
      、寓言故事、神話故事
      、歷史故事等
      ,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

      3

      、莊子

      莊子姓莊名周

      ,是東周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
      、哲學家和文學家。創(chuàng)立了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
      ,是繼老子之后
      ,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莊子在哲學上

      ,繼承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
      ,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他認為道是無限的
      、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
      ,強調(diào)事物的自生自化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
      ,規(guī)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
      ,忘掉什么
      ,這些宣傳、教化
      、勸導
      ,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道家

      --道法自然

      諸子百家之道家

      信奉老莊等道家學說的哲學學派

      春秋時期

      ,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偨Y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
      ,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tǒng)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jīng)正式成型
      。對中華哲學
      、文學、科技
      、藝術
      、音樂、養(yǎng)生等等影響深遠


      道家以“道”為核心
      ,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
      ,提出道生法
      、以雌守雄
      、剛柔并濟等政治、經(jīng)濟
      、治國
      、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
      ,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華民族偉大的產(chǎn)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
      ,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

      東漢末年道教以黃
      、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jù)
      ,承襲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定 義

      道家的起源
      ,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
      ,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
      ,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jīng)正式成型
      。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以黃帝、伊尹
      、太公
      、辛甲、鬻子
      、老子
      、文子、列子
      、莊子
      、管子、鹖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
      ,主張“無為
      、璞樸
      、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jīng)典著作
      ,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


      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fā)展
      、著典籍為主要路徑
      ,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jīng)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
      ;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
      ,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zhàn)災難亂源
      ,誅邪衛(wèi)道,撥亂反正
      ,也因此激蕩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篇章


      鹖冠子也在教育龐煖之時
      ,將一位道家學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羅列了出來
      ,他稱之為九道
      ,分別是“「一曰道德,二曰陰陽
      ,三曰法令
      ,四曰天官,五曰神徵
      ,六曰伎藝
      ,七曰人情,八曰械器
      ,九曰處兵
      。」”缺一不可
      ,只能多不可以少
      ,能成為道家的人必須是全面的人才。

      道因應無方
      ,惟變所適
      。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所論。道家“與時遷移
      ,應物變化”
      、“虛無為本
      ,因循為用”,“無成執(zhí)
      ,無常形”
      、“因時為業(yè)”、“時變是守”
      。故太史公突出強調(diào)‘變’
      。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職業(yè)優(yōu)勢和深厚的知識背景。道家出自史官
      ,在古代
      ,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歷法
      、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
      ,掌管著華夏部落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所有官方所擁有的珍貴典籍,故其為通曉當時一切知識部門的偉大學者


      思想來源

      《史記》中《論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
      ,應物變化
      ,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道家無為
      ,又曰無不為
      ,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為本
      ,以因循為用。無成埶
      ,無常形
      ,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
      ,不為物后
      ,故能為萬物主


      《漢書·藝文志》: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
      ,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
      ,易之嗛嗛
      ,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及放者為之
      ,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
      ,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

      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為世界最后的本原
      ,故名為道家
      。創(chuàng)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
      、莊子
      、彭蒙、田駢等
      ,主要著作除了《老子》
      、《莊子》外,還有《黃帝內(nèi)經(jīng)》
      、《文子》
      、《列子》、《管子》
      、《鹖冠子》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
      ,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主張無為而治
      ,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
      ,所以內(nèi)部又劃分為不同派別,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國
      ,或偏于治身等
      。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個學派各不相同
      ,都具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類
      。老子認為是三(三才)生萬物
      ;孔子認為是陰陽、四象(老陰老陽
      、少陰少陽)生萬物


      《讀子卮言》中《論道家為百家所從出》:

      “上古三代之世,學在官而不在民
      ,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
      。唯老子世為史官,得以掌數(shù)千年學庫之管鑰
      ,而司其啟閉
      。故老子一出,遂盡泄天地之秘藏
      ,集古今之大成。學者宗之
      ,天下風靡
      。道家之學遂普及于民間。道家之徒既眾
      ,遂分途而趨
      。各得其師之一遄。演而為九家之學
      。而九流之名以興焉”


      《先秦學術概論》: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于明一節(jié)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歷史發(fā)展

      1
      、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jīng)》、《黃帝銘》
      、《黃帝君臣》
      、《雜黃帝》、《力牧》
      、《伊尹》
      、《太公》、《辛甲》
      、《鬻子》
      、《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伏羲
      女媧
      神農(nóng)、黃帝
      、伊尹
      、許由、巢父
      、伊尹
      、姜太公、辛甲
      、鬻子
      、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
      ,與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
      ,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
      、秦
      、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夏朝
      、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2、成型:春秋末年
      ,以老子《道德經(jīng)》的問世為標志
      ,道家思想已經(jīng)完全成型。

      3
      、興盛:老子以后
      ,戰(zhàn)國時期,道家內(nèi)部分化為不同派別
      ,著名的有六大派
      ,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
      、彭蒙田駢慎到派
      、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
      。其時
      ,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并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tǒng)治時期的秦也發(fā)揮過一定作用
      ,以至于在戰(zhàn)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
      、挫折:秦國統(tǒng)一中國之前
      ,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干
      ,融合各家學說
      ,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tǒng)后的意識形態(tài)
      。但后來執(zhí)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
      ,并在統(tǒng)一中國后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nèi)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
      、輝煌:漢朝建立后,由于長期戰(zhàn)亂的破壞
      ,在反思秦統(tǒng)治思想的基礎上
      ,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并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
      。闞澤記載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
      ,改子為經(jīng),始立道學”
      ,黃老之書升格為經(jīng)在漢武帝尊六經(jīng)之前


      6、壓制: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崇尚儒術”,道家的發(fā)展暫時受到壓制


      7
      、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
      ,道家思想重新復活
      ,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并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
      。此后老莊成為道家正統(tǒng)
      ,一直延續(xù)至今。

      8
      、潛藏:魏晉南北朝后
      ,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后治國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
      ,但它絕大多數(shù)只能在哲學科技等方面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直到唐宋時期道家又發(fā)展至鼎盛,故學者言唐之佛教思想
      、宋之佛儒思想均處“偉大時期”
      ,但其間道家實力卻壓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變?yōu)榫壔癄顟B(tài)
      。另外
      ,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
      ,且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
      ,起過重要作用。

      9
      、復興:晚清
      ,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tǒng)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
      ,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
      ,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
      ,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煉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
      ,并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后有唯道論
      、道商
      、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xiàn)
      ,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道家是否消極

      道家是否消極,歷代以來眾說紛紜
      ,而如今較大的誤解主要有三處

      (1)認為道家求于無用
      ,居于下垢,消極避世


      翻開《老子》《莊子》書中隨處可見守弱
      、無用
      、居下之詞。然而
      ,道家之意卻并不求于此
      ,正如一個人面對其上司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與面對其下屬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與弗居
      ,生而不有的不為物累的超然狀態(tài)
      ,而不是用這些去甚求于委身保命,載于生
      ,懶的人的借口
      。此外還常有人認為道家避世,卻也并非如此
      ,“道存則隱
      ,道廢則現(xià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句話一直出現(xiàn)在諸多道家典籍中
      ,而真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為外殼不敢面對現(xiàn)實的“類道人”而已


      (2)認為道家聽任自然
      ,無為便是無所作為。

      道家常見的“無為”兩字表達的意思并不是無所作為
      ,而是循道而作
      ,法天地而為。其實無為正是有為的極致
      ,讓人變得淳樸自然
      ,不做惡事,讓人自化且自得富足
      ,看似自己本應得到這一切
      ,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并非聽任自然
      ,萬事聽天由命
      ,而是自然而為,自然而生
      ,不染物性
      ,不為物累。

      (3)認為道家過于玄幻

      道家并不是陰陽家
      ,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謂的陰陽生變
      ,五行相生的,多是掛羊頭賣狗肉
      ,本意只為了賺錢
      。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樹的,不會如此


      況且道家追求的是純粹素樸
      ,追求的只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算陰陽
      ,賺錢財
      ,求得一時的快樂。(待續(xù))

      子正書院國學教育

      求“佛道儒”三大思想的精髓

      1

      、佛教思想

      (1)佛教否定宿命論

      ,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
      ,而是希望人開創(chuàng)命運
      。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
      、修纖悔而加以改變
      ,因此命運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相反地
      ,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
      ,所謂'居安思危'
      ,不能不戒懼謹慎!《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3)佛教認為

      ,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
      ,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空"
      。那么,什么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
      ,緣者是輔助的條件
      ,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
      ,就沒有事物的存在。當因緣具備的時候
      ,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
      ,事物就消失。

      2

      、道教思想

      (1)道教認為"身國同治"

      、"內(nèi)圣外王",清靜無為是治國和修身的通用原理
      。細讀中國歷史
      ,會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
      、仁宣之治
      ,清朝康乾盛世,這些鼎盛時期都使用"內(nèi)用黃老
      、外示儒術"的治國方針

      (2) 道教"無為而治"的思想,與西方"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經(jīng)濟思想不謀而合

      。事實上
      ,每當統(tǒng)治者以黃老學說作為指導思想時,休養(yǎng)生息
      ,輕徭薄賦
      ,垂拱而治,就會"天下自正"
      ,生產(chǎn)恢復發(fā)展
      ,經(jīng)濟繁榮發(fā)達,出現(xiàn)太平盛世

      (3)封建統(tǒng)治者常常利用道教為鞏固統(tǒng)治服務

      ,祈求國家長治久安,秦皇漢武熱衷神仙方術
      ,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
      ,明朝盛行崇道之風;民間道教經(jīng)常成為農(nóng)民起義的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從漢末黃巾起義
      、南北朝李弘起義
      ,到元末白蓮教起義、清末義和團運動
      ,各種起義絡繹不絕
      ,"替天行道"成為農(nóng)民起義的鮮明旗幟

      3、儒家思想

      (1)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

      、"王道"以及"禮制"
      ,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tǒng)"
      ,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系、官民關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民為重
      ,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2)在現(xiàn)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

      ,從理論上說
      ,被統(tǒng)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tǒng)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qū)別
      ,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
      。而其"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也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

      (3)在國際政治方面

      ,儒家主張"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在古代促進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
      ,在近代則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的障礙

      1、佛教的起源

      (1)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

      ,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參考佛誕)

      (2)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2

      、道教的起源

      (1)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
      ,以黃
      、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jù),承襲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2)東漢末年出現(xiàn)大量道教組織

      ,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chuàng)立教團組織
      ,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3

      、儒家的起源

      (1)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

      、孟子所發(fā)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之后延綿不斷
      ,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
      ,其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
      。(2)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后
      ,使儒家受到重創(chuàng)

      -佛教

      -道教

      -儒家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237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豐都冥界地獄主宰
      !" rel="prev"> 太乙救苦天尊:長樂世界東方救主,豐都···

      下一篇:

      ,如何能夠東山再起" rel="prev"> 中原大戰(zhàn)后
      ,僅剩4萬兵馬的閻錫山,如···

      相關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卻也最先就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依然是至高無上,而清末的道光
      、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