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牖穴位位置圖
目錄天牖穴位位置圖天牖穴的名詞解釋天牖穴的穴位解剖天牖穴的功效與作用天牖穴的主治病癥天牖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天牖穴的按摩手法天牖穴位位置圖
天牖穴的位置
,位于人體頸側部
,當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頜角
,胸鎖乳突肌的后緣(天容穴與天柱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

天牖穴的名詞解釋
1、天牖穴:經(jīng)穴名
。出《素問.氣穴論》
。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
2
、別名:天聽穴
。
3、穴義:三焦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后上行天部
。
4
、名解:天牖,天
,天部也
,陽氣也;牖,窗戶也
。天牖名意指三焦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后上行天部
。
5、本穴物質一為肩髎穴吸熱上行的少許水氣
,二為穴外天部匯入的少許水氣
,水濕之氣吸熱后循三焦經(jīng)直上天部,本穴如同三焦經(jīng)氣血上行天部的窗戶
,故名天牖
。
天牖穴的穴位解剖
1、天牖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
、頭夾肌、頭半棘肌
。
2
、皮膚由耳大神經(jīng)和枕小神經(jīng)雙重分布。皮膚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組織和致密的結締組織形成
。其結締組織的纖維形成纖維刺
,連于皮膚病與深筋(項筋膜)。
3
、針由皮膚
、皮下筋膜致密的項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
,針由深層的頭夾肌
,在頸深動、靜脈 升支的后方
,入頭半棘肌
。
4、頭夾肌和頭半棘肌均由頸神經(jīng)后支支配
。
天牖穴的功效與作用
1
、緩解治療頭痛頭暈、耳鳴耳聾
、項強
、目痛面腫、暴聾耳鳴等
。
2
、按摩天牖穴的功效:痛經(jīng)活絡、清頭明目
。
天牖穴的主治病癥
頭痛頭暈
、耳鳴耳聾、項強
、目痛面腫
、暴聾耳鳴;視神經(jīng)炎
,鼻衄喉痹
;頸肩背部痙攣強直,瘰疬多夢
。
天牖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
1
、【天牖穴的針刺方法】:天牖穴,直刺0.5—1寸
,局部酸脹
。
2、【天牖穴的艾灸方法】:天牖穴
,艾條灸5—10分鐘
,天牖穴
,艾炷灸3—5壯
。
天牖穴的按摩手法
平時按壓天牖穴
,如果感覺到有些發(fā)硬,就說明頭部的血液循環(huán)不太好
,這時可以以中指用力按壓
,直到把天牖穴壓得發(fā)軟,大腦才會感到輕松舒服
。
人體有多少穴位?要害穴位有哪些?詳解
!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
,300個雙穴、50個經(jīng)外奇穴
,共702個穴位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
、輕和重四穴
,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
,做為‘殺手‘使用。
一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點處。
經(jīng)屬:為督脈
,為手足三陽
、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
2
、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fā)際五分處。
經(jīng)屬:為督脈
、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會穴
。被擊中后頭暈、腦脹
。
3
、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一寸凹處。
經(jīng)屬:奇穴,被點中后頭昏
、眼黑耳鳴
。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
、張口呈現(xiàn)凹陷處
。
經(jīng)屬:為手少陽三焦經(jīng)。被點中后
,耳鳴頭暈倒地
。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
經(jīng)屬: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
。為手足太陽、足陽明
、陽蹺
、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后頭昏眼花倒地
。
6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jīng)屬:屬督脈,為手
、足陽明
,督脈之會。被點中后頭暈眼昏
。
7
、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后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后發(fā)際凹陷處)
經(jīng)屬:為督脈
、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后
,沖擊延髓中樞
,失啞、頭暈
、倒地不省人事
。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
,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
經(jīng)屬:足少陽膽經(jīng)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后
,沖擊延髓中樞
,暈迷不醒
。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jīng)屬:足陽明胃經(jīng)
,被點中后氣滯血淤
、頭暈。
二
、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
、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兩乳頭中間
。
經(jīng)屬:任脈,是足太陰
、少陰
,手太陽、少陽
;任脈之會
。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后
,內氣漫散
,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
2
、鳩尾穴
位置:位于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
經(jīng)屬:任脈
,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
、靜脈、及肝
、膽
,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
3
、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
經(jīng)屬:任脈
、系心之募穴。擊中后
,沖擊肝
、膽
、震動心臟而亡。
4
、神闕穴
位置:位于臍窩正中
。
經(jīng)屬:任脈。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jīng)
,震動腸管,膀胱
,傷氣
,身體失靈。
5
、氣海穴
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
,臍下1寸半。
經(jīng)屬:任脈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
,破氣血淤
,身體失靈。
6
、關元穴
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
。
經(jīng)屬:任脈、系三陰
、任脈之會
,小腸之募穴。擊中后
,沖擊腹壁下動
、靜脈及肋間神經(jīng)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
7
、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
經(jīng)屬:任脈
、系足三陰、任脈之會
,膀胱之募穴
。擊中后,沖擊腹壁動
、靜脈和神經(jīng)震動乙結腸
,傷氣機
。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
經(jīng)屬:任脈
,系足厥陰肝經(jīng)與任脈之余。擊中后
,傷周天氣機
,氣滯血淤。
9
、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
經(jīng)屬:足陽明胃經(jīng)。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jīng)和胸前神經(jīng)及動
、靜脈
,震動心臟停止供血
、休克。
10
、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
經(jīng)屬:足陽明胃經(jīng)。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jīng)和動脈充血破氣
。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
經(jīng)屬:足陽明胃經(jīng)
,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后
,沖擊心臟
,休克易亡。
12
、期門穴
位置:位于乳下兩肋間當?shù)诹唛g
。
經(jīng)屬:屬肝經(jīng),肝之募穴
。足太陰
,厥陰,陰維之會
。擊中后
,沖擊肝、脾
,震動膈?⑵?脫?佟?
13
、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
,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
經(jīng)屬:足厥陰肝經(jīng)
,系足太陰、厥陰
,陰維之會
,肝之募穴。擊中后
,沖擊肝臟或脾臟
,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
14
、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
經(jīng)屬:足少陰腎經(jīng)
,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后
,沖擊肋神經(jīng)和腹壁動脈
、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
三
、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jīng)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擊中后
,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jīng)
,震動心肺
、破氣機。
2
、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
經(jīng)屬: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擊中后
,沖擊心
、肺,破氣機
、易死亡
。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
、旁開1.5寸
。
經(jīng)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擊中后,沖擊心臟
,破血傷氣
。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
經(jīng)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擊中后,沖擊腎臟
,傷氣機
,易截癱。
5
、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
經(jīng)屬:督脈。擊中后
,沖擊脊椎破氣機
,易截癱。
6
、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jīng)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擊中后
,沖擊腰動
、靜脈和神經(jīng),震動腎臟
,傷內氣
。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
、旁開1.5寸處
。
經(jīng)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擊中后
,沖擊腎臟
,阻血破氣。
8
、尾閭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jīng)屬:督脈
、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
。擊中后
,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
四
、上
、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
,肩部最高處
。
經(jīng)屬:足少陽膽經(jīng),系手少陽
、足少陽
、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后
,半身麻木
。
2、太淵穴
位置:仰掌
、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
經(jīng)屬:手太陰肺經(jīng)。肺之原穴
,百脈之會
。擊中后,陰止百脈
,內傷氣機
。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
,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jīng)屬:足陽明胃經(jīng)
,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后
,下肢麻木
、不靈。
4
、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
,脛骨后緣。
經(jīng)屬:足太陽脾經(jīng)
,系足太陰
、厥陰、少陰之會
。擊中后
,下肢麻木,失靈
,傷丹田氣
。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xiàn)凹陷處
。
經(jīng)屬:足少陰腎經(jīng)
。擊中后,傷丹田氣
,氣機不能上升
,破輕功。
總之
,以上36個要害穴
,被點中后,都有性命危險
,但初傷時
,可能感覺不大,但后果嚴重
,凡被點中者
,不可輕視。
365個穴位系列 29:扶突--咳嗽、咽喉腫痛、失音
扶突穴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第十八個穴位
。
它的功能與前面說的天鼎穴差不多。
扶突[fú tū]:一名水突
穴釋:
《經(jīng)穴解》:突者
,通氣之名
,在任經(jīng)之在喉者有天突,在胃經(jīng)之在于其旁者有水突
,以咽水谷而有名也
。水突之旁,又在其后者
,則曰扶突,及以水突
、天突而得名也
。
扶突與人迎、天牖
、天柱
、天府四穴,在《靈樞 ?寒熱病》一并被稱作“天牖五部”(《
黃帝內經(jīng)太素 寒熱雜說》作“大俞五部”
,《黃帝明堂經(jīng)》作“大輸”)
,其中“扶突”是五穴之中唯一穴名中未冠以“天”字的穴位。《靈樞 本輸》記有九穴
,更為詳細
。
部位:正坐直頸取穴,在頸側部結喉旁三寸
,胸鎖乳突肌后緣
。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在頸側部的人迎穴( 喉節(jié)中央
,向頸側移約一寸五分
,有頸動脈跳動的地方是人迎穴) 后大約二橫指(不懂二橫指是怎么量的看圖三)的地方,當胸鎖乳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圖四))
,與結喉平高處取穴。
功能:理氣化痰
,清利咽膈
適應癥:主治咽喉部病癥
。常用于咽喉腫痛,失音
,呃逆
;咳嗽,氣喘
;癭瘤
。甲狀腺、全喉截除術等頸部手術的針麻常用穴
。
1?主咳逆上氣
,咽中鳴,喝喝喘息
。暴悟
,喑,氣哽與舌本出血(《黃帝明堂經(jīng)》)
2
、治咳多唾
,上氣,咽引喘息
,喉中如水雞鳴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卷中)
3?主咽嗌不利,若刺癭腫
,可橫針一寸五分
。(《循經(jīng)考穴編》上)
實例:
1?風火牙痛,針刺患側扶突穴
,得氣后用瀉法或補法
。(武警醫(yī)學,1994,5(5):294)
2?頑固性呃逆,取扶突穴水平方向刺向頸椎
,有觸電樣針感向肩或向手放射時留針半小時
。【吉林中醫(yī)藥
,1999(5):47】
《單穴治病選萃》里還說了能夠治療肩痹
,帶狀皰疹的功能。治療肩痹是因為近肩
,近取穴
,而治療帶狀皰疹是因為扶突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
,肺與大腸相表里
,所以針扶突穴可以疏風散熱解毒,能夠治病毒性帶狀皰疹
。
上星譩譆天牖風池配伍意義
可以治療熱病。
熱病汗不出,上星主之
,先取譩譆
,后取天牖、風池
。出自《千金》
。這四個穴位配伍可以有效治療熱病,中醫(yī)穴位之間的配伍有很多作用
,配伍也可以使按摩的效果更佳
。
穴位配伍的方法:1、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部的腧穴和腰部以下以及下肢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一種方法
,2、前后配穴法
。是指將人體前部和后部的腧穴相互配合應用的一種方法
,主要是指將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3
、左右配穴法
。是指將人體左側和右側的輸穴配合應用的一種方法。
我想把人體穴位名稱和位置都背下來 誰有資料 竅門?
1
、督脈經(jīng)穴分寸歌(28穴)
督脈二八行脊梁
,尾閭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為腰俞,十六陽關細推詳
,
十四命門與臍對
,十三懸樞在其間,十一椎下尋脊中
,十椎之下中樞藏
,
九椎之下筋縮取,七椎之下乃至陽
,六靈五神三身柱
,陶道一椎之下鄉(xiāng),
一椎之上大椎穴
,入發(fā)五分啞門行
,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骨上
,
入發(fā)四寸強間位
,五寸五分后頂強,七寸百會頂中取
,耳尖直上發(fā)中央
,
前庭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會量
,一尺一寸上星會
,入發(fā)五分神庭當,
鼻尖準頭素髎穴
,兩眉中間穿印堂
,水溝鼻下人中藏,兌端唇間端上取
,
齦交齒上齦縫間
。
2、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24穴)
任脈會陰兩陰間
,曲骨毛際陷中安
,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
,
臍下二寸石門是
,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
,臍之中央即神闕
,
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
,臍上三寸名建里
,臍上四寸中脘接
,
臍上五寸上脘在,臍上六寸巨闕穴
,鳩尾蔽骨下五分
,中庭膻下寸六取,
膻中卻在兩乳間
,膻上寸六玉堂主
,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四八華蓋舉
,
膻上璇璣六寸四
,璣上一寸天突取,廉泉頷下結上已
,承漿頤前下唇中
。
3手太陰肺經(jīng)穴分寸歌(11穴)
中府乳上三肋間,上行寸六云門安
,云在璇璣旁六寸
,天府腋三動脈求,
俠白肘上五寸主
,尺澤肘中約紋是
,孔最腕側七寸處,列缺腕上一寸半
,
經(jīng)渠寸口陷中取
,太淵掌后橫紋頭,魚際節(jié)后散脈里
,少商大指內側端
。
4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分寸歌(20穴)
商陽食指內側邊
,二間尋來本節(jié)前
,三間節(jié)后陷中取
,合谷虎口歧骨間,
陽溪腕上筋間是
,偏歷交叉中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