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11穴位治療面癱
中醫(yī)養(yǎng)生
2023-09-20 10:32:06
夏季天氣炎熱
,人們喜歡待在空調(diào)房里
,空調(diào)吹著是不是很清爽?但是大家知道 嗎?長期吹空調(diào)會導致面癱
,忽冷忽熱的刺激容易誘發(fā)臉部面神經(jīng)水腫
,造成臉部肌肉失調(diào)
,形成半臉下垂的面癱
。那么面癱該怎么辦?面癱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通過中醫(yī)針灸治療
,尤其是對早期面癱通過針灸取穴
,把經(jīng)絡的“風”驅(qū)除掉
,效果很好
,下面是針灸治療面癱的各個穴位詳解,一起來看看
。
地倉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
,口角外側(cè),上直對瞳孔
。
頰車穴
人體頰車穴位于面頰部
,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
,按之凹陷處
。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印堂穴
位于前額部
,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
、通血絡等功效
。
陽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
,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
。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
、魚腰穴治目赤腫痛
、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
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
,前額兩側(cè),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 在兩眉梢后凹陷處
。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
、眼睛疲勞
、牙痛等疾病。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
,《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
,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
。當人們長時間連續(xù)用腦后
,太陽穴往往會出現(xiàn)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
。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
。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
、振奮精神
、止痛醒腦,并且能繼續(x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
四白穴
位于人體面部
,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找這個穴位時
,可以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并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cè)處
,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長二分之一處
,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后放下中指
,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陽白穴,地倉穴
,頰車穴
,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攢竹穴治眼瞼(目閏)動。
迎香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
,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
,當鼻唇溝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
、鼻塞
、鼻竇炎、流鼻水
、鼻病
、牙痛、感冒等
。按壓此穴可止牙痛
,還有通便功能。
承漿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
,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
顴髎穴
位于目外眥直下
,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口眼歪斜
,眼瞼瞤動
,目赤,目黃
,齒痛
,及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等
。直刺0.3-0.5寸
,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風穴
耳垂后耳根部
,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間凹陷處
。治面癱時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
,拇指屈曲按下
,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
,凡是顏面上的病
,項牙痛、頭痛
、發(fā)熱
、口干、流鼻血
、脖子痛
、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但要注意的是體質(zhì)較差的病人
,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
,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中醫(yī)提示各位患者
,面癱發(fā)病早期是治療的黃金時間
。此時癥狀輕下手治療預后很好,痊愈率很高;如果放任不管使病情惡化
,待到后期治療效果不佳
,預后也很差。
小兒高熱、面癱、小腿肚抽筋、膝關節(jié)疼痛,針刺治療穴位
1針二商合谷
,退小兒高熱
古人配穴成方中有:少商、商陽
、合谷
,治療小兒發(fā)熱
、咳嗽
、腹瀉等。臨床治療小兒高熱
,療效肯定
。少商、商陽
,用鋒針刺破放血
,出血不暢者,可擠出數(shù)滴鮮血
。合谷毫針淺刺用瀉法
,不留針。
2牙簽彈刺內(nèi)迎香治面癱
朔州有一老中醫(yī)
,擅用竹簽彈刺內(nèi)迎香治療面癱
,方圓百里皆知其名。1991年筆者學得此法
,屢試屢效
,尤其對不能鼓腮者,針后即不漏氣
。1999年在江陰市中醫(yī)院治療某組織部長近兩月的面癱
,用竹牙簽彈刺后,即可將患腮高高鼓起
。2006年在上海海淞醫(yī)院工作
,治療某刊主編、《資政通鑒》作者佐人先生
,面癱多年未愈
,嘴角偏歪,鼓腮漏氣
,刺后即效
。
考其所刺經(jīng)絡穴位,手陽明大腸之經(jīng)脈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迎香為其最后一穴
,為手足陽明之會
,是治療口眼歪斜的要穴。內(nèi)迎香與迎香隔一鼻翼而脈氣相同
,故可愈歪僻之癥
。
1995年在博樂市人民醫(yī)院推廣新九針期間,看到理療科的復習資料中正好有一題是對此法的西醫(yī)解釋:鼻黏膜有豐富的三叉神經(jīng)末梢及嗅感受器
,與延腦的面神經(jīng)
、舌咽神經(jīng)、舌下神經(jīng)
、迷走神經(jīng)等神經(jīng)核有復雜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
。因此,刺激鼻黏膜可反射性影響上述腦神經(jīng)
,尤其是迷走神經(jīng)的功能
。例如:鼻黏膜反射治療可調(diào)節(jié)胃的分泌與運動功能,而治療胃部疾患等等
。只要有好的臨床療效
,終究會有比較滿意的解釋。
3刺血腘窩
,治小腿肚抽筋
小腿肚抽筋
,即腓腸肌痙攣,多因寒冷刺激
、過度勞累誘發(fā)
。多由腰部或下肢病變而致小腿部血液循環(huán)受阻,血液供應減少
,代謝產(chǎn)物不能被及時帶走
,而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刺激肌肉收縮
,引起疼痛抽筋
;同時血供減少,局部組織缺血缺氧
,生理生化功能發(fā)生紊亂也可致疼痛抽筋
。中醫(yī)認為這是寒凝血瘀,治則當溫陽散寒或活血通絡
,放出瘀血則寒盡邪散
、氣順筋柔。
八法神針傳人宋奎義老先生擅用刺血委中治療此病
。找一只瓷盤或瓷碗
,將其摔碎在地上
,撿起有尖鋒利的瓷片,讓患者患側(cè)單腿負重站立
,膝上扎一膠帶
,用瓷尖對準腘窩靜脈怒張?zhí)幟痛桃幌拢谘詣由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等血色由黑變淡至正常時壓迫止血
,或任其自止。宋老當時說
,一次治愈
,永不再犯。我們在醫(yī)院里多用鋒針放血
,治療效果也很好
。
4長針三通
,止膝關節(jié)疼痛
"祁氏三通法"是山西省針灸研究所九針專家祁越所創(chuàng)
,本法速刺不留針,得氣快
、針感強烈
,具有強通經(jīng)絡,疏通氣血
,緩急止痛的功效
,適應于膝痛較重的患者。
針具
針身直徑0.45~0.60mm
,長度有100~150mm不同型號
,此針集九針長針之長、大針之粗于一身
,功具"取深邪遠痹"與"取大氣之不能過于關節(jié)者"之專長
。
取穴
(1)大腸俞、代秩邊(或環(huán)跳)
;(2)膝陽關—曲泉
、陽陵泉—陰陵泉;(3)膝中
。
操作
先針第一組:大腸俞
、代秩邊(或環(huán)跳),要求麻脹感下傳過膝至足
,此為上下通
;次針第二組,用透刺法從陽經(jīng)至陰經(jīng):膝陽關透曲泉
、陽陵泉透陰陵泉溝通陰陽經(jīng)氣
,此為內(nèi)外通
;最后針刺膝中,從膝下向關節(jié)腔后方刺入1.5~2寸
,關節(jié)腔內(nèi)充滿憋脹感
,此為前后通。故名三通法
。
治療時以祁氏三通法為主
,可配合火針點刺梁丘、血海
、內(nèi)外膝眼
、足三里等,可根據(jù)具體情況
,每隔2~5天1次
。
體會
我們曾總結(jié)治療過的178例膝痛患者,其中骨關節(jié)炎98例
,髕骨軟化癥4例
,風濕性關節(jié)炎5例,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53例
,類風濕關節(jié)炎18例
。診斷與療效標準依據(jù)《150種關節(jié)病診斷與治療》與"風濕四病"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標準,療效滿意
,而效差和無效的病例
,多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和嚴重增生的骨關節(jié)炎患者。
祁氏三通法對以上五種疾病的共同癥狀:膝關節(jié)疼痛的治療具有明顯的療效
。這幾種疾病的病因病機雖異
,但其膝關節(jié)的經(jīng)絡受阻,氣血不暢是其共性
,屬異病同治
。本法從三維角度組方,疏通經(jīng)絡
、通利關節(jié)
、加快氣血的運行,故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
面癱針灸治療?
面癱可以通過針灸進行治療
,在針灸治療面癱主要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
,采用局部取穴和循經(jīng)取穴。
根據(jù)辨證論治,采用不同的針灸治療方案治療面癱
,主要取陽白
、四白、絲竹空
、攢竹
、迎香、地倉
,頰車
、水溝、風池
、合谷
,太沖等穴位,還可以配合放血療法
,對面癱的恢復也有很好的效果
。
此外,注意面癱的患者
,在平時要注意面部的避寒保暖
,飲食上要注意清淡飲食,同時還應當配合其他的方法
,如理療以及營養(yǎng)面部神經(jīng)的藥物等綜合一起治療
。
對于面癱遷延不愈
,治療效果差的
,應當建議配合其他的藥一起口服。
面癱針灸治療怎樣選穴處方?
針灸治病取穴原則有3個:近部取穴,即選取病痛所在部位或臨近部位的腧穴
;遠部取穴
,是選取距離病痛較遠處部位的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jù)腧穴具有遠治作用的特點提出來的
;辨證取穴
,即隨證取穴或?qū)ψC取穴,主要是依據(jù)辨證及腧穴主治作用提出的
。
面癱的針灸選穴即依據(jù)以上3個原則
,總結(jié)臨床眾多針灸治療面癱的處方選穴
,不外以下4種方法
。
(1)辨證取穴。即將面癱病癥按中醫(yī)辨證分型
,不同的證型
,選取不同的腧穴處方
。
(2)辨病與辨證取穴
。即在診斷面癱病基礎上,確定一個或一組固定穴位
,再根據(jù)患者不同兼證表現(xiàn)
,辨證配穴。
例:迎香
、陽白
、地倉、頰車
、風池
、合谷為主穴;風犯少陽者加外關
;風犯陽明者加中脘
、足三里;肝膽濕熱加陽陵泉
、行間
;肝腎虧虛配太沖、太溪等
。
(3)循經(jīng)遠近取穴
。本法即按面癱所病經(jīng)脈遠近結(jié)合取穴,如面癱常病經(jīng)脈為陽明
、少陽
,即取地倉、頰車
、合谷(陽明經(jīng)遠近結(jié)合)及翳風
、風池、太沖(少陽經(jīng)及其表里經(jīng)遠近配穴)
。
(4)辨病取穴
。此法以經(jīng)驗為主,只要診斷為面癱病癥
,就取某些方穴治療
,或為一組方,或為兩組方交替應用
,穴位不予加減
。
例如:陽白、下關
、頰車透地倉
、風池、足三里為一組;絲竹空
、迎香透四白
、太陽透下關、完骨
、合谷為一組
。兩組交替,每日一次
。
又如:面癱五透法
,取太陽透頰車,地倉透頰車
,四白透地倉
,攢竹透魚尾,陽白透魚腰(或魚尾
、攢竹)
。
面神經(jīng)麻痹針灸那幾個穴位效果好啊
面神經(jīng)麻痹的中醫(yī)治療方案【治療】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倉、水溝
、顴髎
、四白、太陽
、絲竹空
、翳風、睛明
。
配穴:合谷
、內(nèi)庭。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4~5穴
,配穴1穴
。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據(jù)透刺之兩穴間距離選針
。并以針尖到達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進針時
,宜迅速點刺破皮
,然后慢慢送針,不可提插捻轉(zhuǎn)
,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
,針尖指向止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捎米笫帜粗富蚴持纲N附在皮膚上
,感覺針尖和針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淺。最佳者應將針身置于肌纖維之間
,但不可過深
。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顫法
,使得氣明顯后留針
。均留針20~30分鐘。在留針期間行針1~2次
,施捻轉(zhuǎn)法
,平補平瀉。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愈:患部完全恢復正常
;顯效:患部基本正常
,僅笑時口角稍向健側(cè)歪斜,或皺眉時額紋比健側(cè)淺
;有效:患部明顯恢復
,患眼尚閉合不嚴,口角輕度歪斜
;無效:治療后無好轉(zhuǎn)或略有改善
。
共觀察938例,結(jié)果痊愈767(81.7%)
,顯效107例(11.4%)
,有效52例(5.5%),無效12例(1.4%)
,總有效率為98.6%[5~8]
。
電針
(一)取穴
主穴:牽正、地倉
、水溝
、陽白、魚腰
、翳風
、下關。
配穴:合谷
、行間
、外關、后溪
。
牽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處
。
(二)治法
每次選2~3個主穴
,配穴一般取1~2穴,如為后遺癥
,則宜取3~4穴
。針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cè)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數(shù)次
。針刺方法如下:額紋消失或變淺
,眼裂增大,宜針陽白向下透魚腰
,迎香向上刺至眶下
;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歪斜
,針地倉透頰車
;太陽穴深刺。癥候明顯部位
,接負極
;正極可接于太陽穴,如為面肌麻痹后遺癥可接雙下關穴
。采用慢波
,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度抽動為宜。電針治療
,據(jù)觀察在發(fā)病后15天應用效果較好
。如早期用電針,通電時間須控制在5~10分鐘左右
,病程超過半月者
,通電時間可延長至15分鐘。亦可在得病后先針刺5~7次
,再加用電針
,以利恢復。電針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48例
,痊愈率為75.5~93.3%
,總有效率為95.7~97.2%。其中
,面神經(jīng)麻痹后遺癥18例,治愈1例
,顯效2例
,有效5例
,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44.4%[9~15]
。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分3組
。1、陽白
、四白
、牽正、地倉
;2
、下關、翳風
;3
、阿是穴。
配穴:頰車
、太陽
、大椎、大迎
、瞳子髎
。
阿是穴位置:共九個刺激點。第1點在患側(cè)內(nèi)頰膜部咬合線上
,相當于第二臼齒相對區(qū)
,在此點前后0.5厘米處各為1刺激點,然后在咬合線上下約0.5厘米的平行線上各選和前3點相對應的刺激點6個
。
(二)治法
貼敷藥物:分2組
。1、麝香2克
,全蝎1.5克
,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
,蜈蚣1條
。共研細末。2
、川芎
、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
,植物油500克
,同置煎枯去渣,煉至滴水成珠
,加黃丹360克
,攪勻
,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
,加入天牛粉286克
,攪勻,分攤于紙上配
,每帖膏重2克
。
治療時,第1組藥物用于第1組穴位
,每次取4穴
,主穴為主,酌加配穴
。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
,醫(yī)者捏起穴區(qū)皮膚,右手持經(jīng)嚴密消毒之手術刀片
,在穴位上輕割皮膚
,成“X”型,并擠出少量血
,然后將撒有藥粉之小塊傷濕止痛膏(或膠布)貼在穴位上
。注意不可割劃太深,每周1次
,穴位輪換
。
第2組穴采用第2組藥物貼敷,每次取主穴1個
,酌加配穴1個
。貼時將膏藥加溫融化,5天一換
,穴位輪用
。
第3組穴為點刺加芥末貼敷。先將芥末粉10克(小兒及少女用5~7克)
,用溫水調(diào)成糊狀
,攤在紗布上,面積約2~3厘米
,厚0.5厘米
。先令患者以1.3%食鹽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針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個刺激點
,迅速點刺10~20下
,然后將芥末敷于面頰外側(cè)相應部位,約相當于下關
、頰車
、地倉3穴
。病情重者
,可加敷太陽等穴
。敷后12~24小時取下。局部紅腫
,起水泡
,宜按燙傷治療。敷藥后如出現(xiàn)熱痛或流淚等
,系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象,多在4小時左右停止
。
上述方法
,可單用一種,亦可輪用
。一
、二兩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應用
。
(三)療效評價
穴位貼敷法治療本病患者869例
,痊愈668例(76.9%),顯效111例(12.8%)
,有效67例(7.7%)
,無效23例(2.6%),總有效率為97.4%[15~18]
。
針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
。1、阿是穴
;2
、地倉、頰車
、太陽
。
配穴:睛明、承漿
、聽會
、大迎、絲竹空
。
阿是穴位置:顴髎穴下后方1寸許
。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組,交替輪用
。配穴為透針所到之止穴
,據(jù)主穴需要而定
。第一組阿是穴,以28或30號毫針進3針
,分別自皮下透向睛明
、地倉、頰車
,施捻轉(zhuǎn)手法
,平補平瀉,運針1~2分鐘后
,出針
,然后在針處拔火罐10~15分鐘。第二組
,在患側(cè)地倉進2針
,沿皮透刺至承漿;再從頰車進針2支沿皮透刺到聽會和大迎穴
;太陽進針2支
,沿皮透刺至絲竹空和四白穴,留針20分鐘
。上述2組均為隔日1次
,15次為一療程。平時囑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
(三)療效評價
以多針透刺配合拔火罐
,共治800例,結(jié)果痊愈783例(97.9%)
,顯效12例(1.5%)有效5例(0.6%)
,有效率達到100%[19]。
溫針
(一)取穴
主穴:下關
。
配穴:頰車
、地倉、顴髎
、太陽
、四白、迎香
、陽白
、水溝、承漿
、牽正
。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輪用
。下關穴取患側(cè)
,以28號毫針深剌得氣后,針柄上置一1寸長之艾條段
,距皮膚約1寸左右
,點燃灸灼,以病人感溫熱為度
,待艾段燃盡出針
。備用穴采用針剌或透剌之法。下關穴溫針
,也可用95%酒精中浸過之棉球,燃著后燒針
,熱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第一療程每日一次,共針10次
,停針3~5天
,繼續(xù)下一療程,改為隔日1次
。
(三)療效觀察
共觀察237例
,結(jié)果痊愈196例(82.7%),顯效21例(8.9%)
,有效18例(7.6%)
,無效2例(0.8%),總有效率99.2%[20~22]
。
電針加穴位紅外線照射
(一)取穴
主穴:陽白
、下關、地倉
、禾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