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的第八勢——“背后七顛百病消”,其的主要功能是調(diào)節(jié)督脈經(jīng)絡,督促陽氣運行
,改善體虛之癥,協(xié)調(diào)陰陽平衡。預防貧血、低血壓
、神經(jīng)衰弱、近視等
。
動作視頻(代金剛博士演示):/w_19rt2p5cct.html
動作一:兩腳跟提起
;頭上頂,動作略停
;目視前方
。
動作二:兩腳跟下落,輕震地面
;目視前方
。
本式一起一落為一遍,共做七遍
。
二
、動作要點
1、上提時腳趾要抓地,腳跟盡力抬起
,兩腿并攏
,提肛收腹,百會穴上頂
,略有停頓
,要掌握好平穩(wěn)。
2
、腳跟下落時
,咬牙,輕震地面
,動作不要過急
。
3
、沉肩舒臂
,周身放松。
三
、易犯錯誤
上提時
,端肩,或身體重心不穩(wěn)
。
糾正方法:五趾抓住地面
,兩腿并攏,提肛收腹
,肩向下沉
,百會穴上頂。
四
、功理與作用
腳趾為足三陰
、足三陽經(jīng)交會之處,腳十趾抓地
,可刺激足部有關經(jīng)脈
,調(diào)節(jié)相應臟腹的功能、肩
、頸疾病等
。腎是身體的能動力,是身體的生命的本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氨澈笃哳崱蹦茏屇I經(jīng)經(jīng)絡氣血通暢,就有充足的能量供給全身
。腎經(jīng)不暢的表現(xiàn)有:手腳冰涼
、須發(fā)早白等。
1
、腳趾部位為足之陰經(jīng)與足之陽經(jīng)的交會處
,兩腳十趾抓地
,可刺激腳趾部位的陰陽經(jīng)脈,調(diào)節(jié)相應臟腑的氣血活動并改善其功能
。如:足太陰脾經(jīng)
,從大趾末端隱白穴開始上行,入腹屬于脾
,絡于胃
。脾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有著廣泛的含義,包括“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以及水液在體內(nèi)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傳輸、布散
、排泄等升降出入過程
。脾居中焦,為全身氣機升降
、水液代謝的樞紐
。腎主水是指腎有主持和調(diào)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其中腎陽起著關鍵作用
。腎主納氣是指腎能幫助肺完成深吸氣
,吸入之氣下納入腎,對人體呼吸有重要意義
。肺與腎是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兩方面的互利關系
,其水液代謝均靠脾的傳輸作用。若脾虛失運
,則水液難于傳輸排泄
,導致水濕內(nèi)停,產(chǎn)生多種病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氨澈笃哳嵃俨∠钡膬赡_大趾抓地,通過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
、隱白穴等
,可激活脾陽之氣,使其氣旺盛
,增強水液運化的功能
。長期堅持鍛煉此勢,可調(diào)節(jié)相應臟腑的氣血功能,發(fā)揮其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協(xié)調(diào)平衡作用
。
2
、做顛足運動,可震動人體的五臟六腑
,改善三焦疏通水道
,運行水液。所謂“三焦”是六腑之一
,其功能是通調(diào)水道和元氣
。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
;膈至臍之中焦
,包括脾胃肝膽;臍下之下焦包括腎
、膀胱和大小腸
。而水液代謝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臟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
。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說:“飲入于胃
,游溢精氣,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通調(diào)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
,五經(jīng)并行
。”也就是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
,周身環(huán)流
,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xiàn)。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
,不僅有利于水液的正常運行
,而且也有利于脾、肺
、腎等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
。而“背后七顛百病消”的反復顛足,使人體在放松情形下
,五臟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規(guī)律地上下震動
,使之氣血得以充分的宣導,改善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
。
3
、顛足震動,可刺激督脈而調(diào)整人體的陰陽平衡
,達到保健康復的作用
。眾所周知,督脈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從會陰而出
,沿脊柱上行
,至頸項沿頭部中線,到上唇系帶處
。分支從脊柱里面分出
,屬腎,它與腦
、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lián)系
。而督脈的“督”字,是總督
、督促的意思
。又因為督脈循身之背——陽,并多次與手足之陽經(jīng)及陽維脈交會
,所以督脈具有統(tǒng)率
、督促全身陽經(jīng)脈氣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钡恼f法
。從現(xiàn)代醫(yī)學來分析,支配臟腑的神經(jīng)也從脊柱發(fā)出
,脊髓和大腦神經(jīng)是人體神經(jīng)的中樞
,人體的五臟六腑均受神經(jīng)影響。而“背后七顛百病消”的顛足震動
,其力由腳跟經(jīng)下肢各關節(jié)向上傳遞
,至人體脊柱的各錐體以及大腦,在傳遞中可震動脊柱和大腦
,刺激人體中樞神經(jīng)
。從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分析,其力的傳遞和震動都在督脈上
,對督脈的刺激是必然的
。又因督脈絡兩腎,故其對腎的刺激也在震動之內(nèi)
。
自己練習的八段錦,為什么感覺功效不強 ?
八段錦起源于北宋
,距今有八百多年歷史。能夠經(jīng)久不衰的傳承
,說明其功法和功效都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洗禮的
。不管作為養(yǎng)生還是強身健體,都需要長時間的堅持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感覺功效不強,或許可以從多個方面考慮:
鍛煉的時間不夠
。八段錦一共八段
,建議每段堅持做5分鐘,每天40分種
,是很多健身要求的最低標準
。而且鍛煉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堅持一段時間
,又放棄了
。每周至少練五次。
鍛煉的動作要領不到位
。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素
,很多人在鍛煉的時候就是照貓畫虎地比劃比劃,實際這樣的效果很差
。八段錦的動作要領:
? ? ?“柔和緩慢
,圓活連貫,松緊結合
,動靜相兼,神與形合
,氣寓其中”
柔和
,是指習練時動作不僵不拘,輕松自如
,舒展大方
。
緩慢,是指習練時身體重心平穩(wěn)
,虛實分明
,輕飄徐緩。
圓活
,是指動作路線帶有弧形
,不起棱角
,不直來直往,符合人體各關節(jié)自然彎曲的狀態(tài)
。它是以腰脊為軸帶動四肢運動
,上下相隨,節(jié)節(jié)貫穿
。
連貫
,是要求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轉換銜接,無停頓斷續(xù)之處
。
松
,是指習練時肌肉、關節(jié)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內(nèi)臟器官的放松
。在意識的主動支配下,逐步達到呼吸? 柔和
、心靜體松
,同時松而不懈,保持正確的姿態(tài)
,并將這種放松程度不斷加深
。
緊,是指習練中適當用力
,且緩慢進行
,主要體現(xiàn)在前一動作的結束與下一動作的開始之前。
動
,就是在意念的引導下
,動作輕靈活潑、節(jié)節(jié)貫穿
、舒適自然
。
靜,是指在動作的節(jié)分處做到沉穩(wěn)
神
,是指人體的精神狀態(tài)和正常的意識活動
,以及在意識支配下的形體表現(xià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吧駷樾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形乃神之宅”。
? 3.在鍛煉的同時
,也要生活自律相結合
,一邊你想靠鍛煉強身健體,一邊你又暴飲暴食
、抽煙喝酒
,一定要摒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再加上合理的鍛煉,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
中醫(yī)防疫要訣:喝防疫茶、練八段錦 能增加抵抗力、提振精氣神
身處于后疫情時代,防疫新生活啟動的此刻
,重要的是養(yǎng)生防病
、避免疾病上身!中醫(yī)師全聯(lián)會表示
,大家除了勤洗手
、保持社交距離,平時也可以透過鍛煉強身
,增加抵抗力
。推薦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方法─八段錦,可以提振精氣神
,達到強身的效果
!
中醫(yī)師全聯(lián)會陳博淵副秘書長(左)與蔡運寧中醫(yī)師。
中醫(yī)防疫新生活勤洗手、戴口罩
、喝防疫茶、練八段錦
中醫(yī)師全聯(lián)會陳博淵副秘書長表示
,中醫(yī)防疫新生活其實很簡單
,主要是勤洗手、戴口罩
,讓防疫內(nèi)化
,而平時建議可服用加強預防處方的防疫茶、練八段錦
,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
防疫茶飲為預防用途,但是
,若已有發(fā)燒等發(fā)炎癥狀,需直接就醫(yī)
。
【防疫茶】
材料: 黃耆
、桂枝、甘草
、大棗等
。
效果: 益氣固表
,穩(wěn)定免疫系統(tǒng),提升免疫力
;荊芥
、桑葉、薄荷
、板藍根
、魚腥草等透表宣肺解毒,行氣利咽
。
以下由蔡運寧中醫(yī)師示范八段錦八式:
【八段錦八式】
一、雙手托天理三焦
功效:促進全身氣血循環(huán)、改善各種慢性病
。
(影片堤供/蔡運寧中醫(yī)師)
二、左右開弓似射雕
功效:疏通肺臟、增加肺功能
、調(diào)理呼吸系統(tǒng)
。
三、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
功效:調(diào)和脾胃
,適合消化不良
、便秘、腸胃脹氣者
。
四、五勞七傷向后瞧
功效:治療勞損引起的頸椎和腰椎疾病,如久坐常腰酸疲倦
。
五、搖頭擺尾去心火
功效:治療頭昏目眩、腳步不穩(wěn)
、增強腰力
、腿力和眼力。
六、兩手攀足固腎腰
功效:補益腎臟
、強筋健骨、治腰酸背痛
、手腳麻木
。
七、攥拳怒目增氣力
功效:強壯肝臟
、疏通肝氣
、治療氣血兩虛、頭昏目眩
。
八、背后七顛百病消
功效:接通任督二脈
、貫通氣血、消除百病
。
關于做八段錦~
八段錦的體勢有坐勢和站勢兩種
。坐勢練法恬靜,運動量小
,適于起床前或睡覺前穿內(nèi)衣鍛煉
。站勢運動量大,適于各種年齡
、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鍛煉
。八段錦的練法如下: 一、坐式八段錦 (一)坐式八段錦口訣 閉目冥心坐
,握固靜思神
。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 左右敲玉枕
,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
,動舌攪水津
。 鼓漱三十六,津液滿口生
。 一口分三咽
,以意送臍輪。 閉氣搓手熱
,背后摩精門
。 盡此一口氣,意想體氤氳
。 左右轆轤轉
,兩腳放舒伸。 翻掌向上托
,彎腰攀足頻
。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
。 如此三度畢
,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響
,百脈自調(diào)勻
。 任督慢運畢,意想氣氤氳。 名為八段錦
,子后午前行。 勤行無間斷
,去病又強身
。 (二)坐式八段錦練法 1、寧神靜坐:采用盤膝坐式
,正頭豎頸
,兩目平視,松肩虛腋
,腰脊正直
,兩手輕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
。要求靜坐3-5分鐘
。 2、手抱昆侖:牙齒輕叩二三十下
,口水增多時即咽下
,謂之"吞津"。隨后將兩手交叉
,自身體前方緩緩上起
,經(jīng)頭頂上方將兩手掌心緊貼在枕骨處,手抱枕骨向前用力
,同時枕骨后用力
,使后頭部肌肉產(chǎn)生一張一弛的運動。如此行十數(shù)次呼吸
。 3
、指敲玉枕:接上式,以兩手掩位雙耳
,兩手的食指相對
,貼于兩側的玉枕穴上,隨即將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
,然后將食指滑下
,以食指的彈力緩緩地叩擊玉枕穴,使兩耳有咚咚之聲
。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數(shù)次
。 4、微擺天柱:頭部略低
,使頭部肌肉保持相對緊張
,以左右"頭角"的頸,將頭向左右頻頻轉動。如此一左一右地緩緩擺撼天柱穴20次左右
。 5
、手摩精門:作自然深呼吸數(shù)次后,閉息片刻
,隨后將兩手搓熱
,以雙手掌推摩兩側腎俞穴二十次左右。 6
、左右轆轤:接上式
,兩手自腰部順勢移向前方,兩腳平伸
,手指分開
,稍作屈曲,雙手自脅部向上劃弧如車輪形
,象搖轆轤那樣自后向前做數(shù)次運動
,隨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數(shù)次環(huán)形運動。 7
、托按攀足:接上式
,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
,雙手作上托勁
;稍停片刻,翻轉掌心朝前
,雙手作向前按推勁
。稍作停頓,即松開交叉的雙手
,順熱作彎腰攀足的動作
,用雙手攀兩足的涌泉穴,兩膝關節(jié)不要彎曲
。如此鍛煉數(shù)次
。 8、任督運轉:正身端坐
,鼓漱吞津
,意守丹田,以意引導內(nèi)氣自中丹田沿任脈下行至會陰穴接督脈沿脊柱上行
,至督脈終結處再循任脈下行
。 二、站式八段錦 (一)站式八段錦口訣 雙手托天理三焦
, 左右開弓似射雕
。 調(diào)理脾胃臂單舉, 五勞七傷往后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
, 兩手攀足固腎腰 攢拳怒目增力氣
, 背后七顛百病消。 (二)站式八段錦練法 1
、雙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
,兩足平開,與肩同寬
,含胸收腹,腰脊放松
。正頭平視
,口齒輕閉,寧神調(diào)息
,氣沉丹田
。雙手自體側緩緩舉至頭頂,轉掌心向上
,用力向上托舉
,足跟亦隨雙手的托舉而起落。托舉數(shù)次后
,雙手轉掌心朝下
,沿體前緩緩按至小腹,還原
。 2
、左右開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側橫開一步
,身體下蹲成騎馬步
,雙手虛握于兩髖之外側,隨后自胸前向上劃弧提于與乳平高處
。右手向右拉至與右乳平高
,與乳距約兩拳許,意如拉緊弓弦
,開弓如滿月
;左手捏劍訣,向左側伸出
,順熱轉頭向左
,視線通過左手食指凝視遠方,意如弓劍在手
,等機而射
。稍作停頓后,隨即將身體上起,順勢將兩手向下劃弧收回胸前
,并同時收回左腿
,還原成自然站立。此為左式
,右式反之
。左右調(diào)換練習十數(shù)次。 3
、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自然站立
,左手緩緩自體側上舉至頭,翻轉掌心向上
,并向左外方用力舉托
,同時右手下按附應。舉按數(shù)次后
,左手沿體前緩緩下落
,還原至體側。右手舉按動作同左手
,惟方向相反
。 4、五勞七傷往后瞧:自然站立
,雙腳與肩同寬
,雙手自然下垂,寧神調(diào)息
,氣沉丹田
。頭部微微向左轉動,兩眼目視左后方
,稍停頓后
,緩緩轉正,再緩緩轉向右側
,目視右后方稍停頓
,轉正。如此十數(shù)次
。 5
、搖頭擺尾去心火:兩足橫開,雙膝下蹲
,成"騎馬步"
。上體正下,稍向前探
,兩目平視
,雙手反按在膝蓋上
,雙肘外撐。以腰為軸
,頭脊要正
,將軀干劃弧搖轉至左前方,左臂彎曲
,右臂繃直
,肘臂外撐,頭與左膝呈一垂線
,臀部向右下方撐勁
,目視右足尖;稍停頓后
,隨即向相反方向
,劃弧搖至右前方。反復十數(shù)次
。 6、兩手攀足固腎腰:松靜站立
,兩足平開
,與肩同寬。兩臂平舉自體側緩緩抬起至頭頂上方轉掌心朝上
,向上作托舉勁
。稍停頓,兩腿繃直
,以腰為軸
,身體前俯,雙手順勢攀足
,稍作停頓
,將身體緩緩直起,雙手右勢起于頭頂之上
,兩臂伸直
,掌心向前,再自身體兩側緩緩下落于體側
。 7
、攢拳怒目增力氣:兩足橫開,兩膝下蹲
,呈"騎刀步"
。雙手握拳,拳眼向下
。左拳向前方擊出
,順勢頭稍向左轉
,兩眼通過左拳凝視遠方,右拳同時后拉
。與左拳出擊形成一種"爭力"
。隨后,收回左拳
,擊出右拳
,要領同前。反復十數(shù)次
。 8
、背后七顛把病消:兩足并攏,兩腿直立
、身體放松
,兩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攏
,掌指向前
。隨后雙手平掌下按,順勢將兩腳跟向上提起
,稍作停頓
,將兩腳跟下落著地。反復練習十數(shù)次
。 八段錦功法作用: (前四段作用: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 作用:上焦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