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別
經別的含義
經別為十二經別的簡稱,是十二經脈別出的,分布于胸腹和頭部
,溝通表里兩經并加強與臟腑聯系的另一經脈系統(tǒng)
。它是包括在十二經脈范圍以內的經脈
,故稱其為“別行的正經”。
經別的循行
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四肢開始深入內臟
,然后再上至頭頸淺部
,而表里相合
。它的“離、合
、出
、人”的部位,雖和十二經的循行通路有密切關系
,但在循行的順逆方向上
,與十二經脈的循行有顯著的區(qū)別。如手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胸走手
,而經別卻自腋深入胸腔以后
,再上行向頭,合于手三陽經
;手三陽經的循行是從手走頭
,而手三陽經別則由腋下深入內臟,然后上行至頭
;足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足走胸(腹)
,而足三陰經別卻從足走頭;足三陽經的循行是從頭走足
,足三陽經別則是從足走頭
。
十二經別與正經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其循行上具有“離
、合
、出、入”的特點
。每一條經別都是從其所屬的正經分出
,稱作“離”(別),進入胸腹腔稱“入”
,于頭頸部出來稱“出”
,又與表里經脈相合稱“合”。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
,稱“六合”
。
1.足太陽~足少陰(一合)
(1)足太陽經別
別入:于胭中,其一道行至尻下五寸處
,別行入于肛門
。
別行:屬于膀胱,散于腎
,當心入散
,系舌本。
出合:從膂上出于項。
合于:足太陽
。
(2)足少陰經別
別入:胭中
。
別行:別出一脈與足太陽相合上行至腎,當十四椎處
,從而聯屬帶脈
;其直行者,從腎上行系于舌本
。-
出合:復出于項
。
合于:足太陽。
2.足少陽~足厥陰(二合)
(1)足少陽經別
別入:上行繞髀
,至毛際與足厥陰經脈相合
,別者入季脅之間。
別行:循胸里
,屬膽本腑
,散行至肝,上貫人心
,上行挾咽
。
出合:出于頤頷,散布于面
,系目系
,合眼外角。
合于:足少陽經
。
(2)足厥陰經別
別入:自足背別行
,上至毛際。
別行:與足少陽別行的正經相合上行
。
合于:足少陽經。
3.足陽明~足太陰(三合)
(1)足陽明經別
別入:上行至髀
,深入腹里
。
別行:屬于胃腑,散行至脾
,上通于心
,上循咽。
出合:出于口
,上行鼻柱的上部及眼眶的下方
,還系目系。
合于:足陽明經
。
(2)足太陰經別
別入:別上至髀
。
別行:與足陽明別行正經相合上行,絡于咽
,貫舌本
。
合于:足陽明經
。
4.手太陽~手少陰(四合)
(1)手太陽經別
別入:別人肩解,入于腋下
。
別行:走心
,系小腸。
合于:手太陽經
。
(2)手少陰經別
別入:人于淵腋兩筋之間
。
別行:屬于心,上走喉嚨
。
出合:出于面
,合目內眥。
合于:手太陽經
。
5.手少陽~手厥陰(五合)
(1)手少陽經別
別入:別于巔頂
,入于缺盆。
別行:下走三焦
,散于胸中
。
合于:手少陽經。
(2)手厥陰經別
別入:別于腋下三寸天池穴處
。
別行:入于胸中
,聯屬三焦。
出合:沿喉嚨
,出耳后
,完骨下。
合于:手少陽經
。
6.手陽明~手太陰(六合)
(1)手陽明經別
別入:從手上行
,循胸前膺乳之間,別于肩盂穴處
,行入于天柱骨
。
別行:經缺盆下入大腸,又上行聯屬于肺
,再向上沿咽喉
。
出合:出缺盆。
合于:手陽明經
。
(2)手太陰經別
別入:別出入于淵腋
,行手少陰經之前。
別行:入走于肺
,散行至大腸:
出合:上出缺盆
,循喉嚨。
合于:手陽明經。
經別的生理功能
十二經別之中的六陽經
,都要行過與其相表里的臟腑
,如“足少陽之別散于肝”,“足陽明之別散于脾”
,“足太陽之別散于腎”
。六陰經經別也都行過本臟。這不僅說明了十二經別都和臟腑相聯屬
,在機體內部起著濡養(yǎng)臟腑的作用
,而且突出了陰陽兩經互為表里的配偶關系。其分布與相互的關系比四肢由絡脈來溝通表里組織更為縝密
。
十二經別輔助了十二經脈對內臟和體表的聯系
,體現了手足三陰三陽在表里關系上的“離、合
、出
、人”和相互灌注,同十二正經
、十五絡脈
、奇經八脈等,構成了運行氣血循環(huán)體系
。因為每一經脈均有其自己的經別
,所以某一經腧穴主治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在經脈的循行部位上,這也就具體地說明了經別的作用
。
十二經別在《內經》中均無病候的記載
。但經別對部分腧穴主治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各經經穴所能主治的癥候
,其發(fā)病部位有一些并非經脈所能達到
,而是經別到達之處,取該經腧穴進行治療
,往往能獲得顯著的療效
。如足太陽膀胱經的承山、承筋
、合陽等穴,都能治療痔疾
,但是膀胱經的循行通路并不到達肛門
,而經別的循行則是“下尻五寸,別人于肛”
。
二、絡脈
絡脈的含義
絡脈是自經脈別出的分支,又稱“別絡”,主要有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是由十二經脈和任
、督二脈的別絡及脾之大絡所組成的。
從絡脈分出的更細小的絡脈稱“孫絡”
。分布在皮膚表面的絡脈叫作“浮絡”
。絡脈與絡脈之間可以相互吻合,“復合于皮中
,其會皆見于外”(《靈樞·經脈》)
。絡脈從大到小,分成無數細支遍布全身
,將氣血滲灌到人體各部位及組織中去
,這樣就使在經絡中運行的氣血,由線狀流行擴展為面狀彌散
,對整體起營養(yǎng)作用
。
絡脈自經脈的一定穴位別出之后,就以分出之處的穴名而定名
。如手太陰經的絡脈
,自列缺別出,因此這支絡脈的絡穴就名為“列缺”
。
絡脈的循行
在十五絡脈中
,十二經脈的絡脈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絡于相互表里的陰陽兩經之間
,從陽走陰或從陰走陽,為十二經在四肢互相傳注的紐帶
。
任脈之絡脈分布在腹部
,絡于沖脈;督脈之絡脈分布在背部
,除別走太陽之外
,并能聯絡任脈和足少陰經脈;脾之大絡分布在側身部
,能總統(tǒng)陰陽諸絡
。這三者在軀干部發(fā)揮其聯絡作用,從而加強了人體前
、后
、側的統(tǒng)一聯系。
1.手太陰絡脈
絡名:列缺
。
部位:在腕后一寸半處
。
鄰經:別走手陽明經
。
循行:從列缺穴分出,起于腕關節(jié)上方
,通手太陰經直人掌中
,散于魚際。
2.手少陰絡脈
絡名:通里
。
部位:在腕后一寸處
。
鄰經:別走手太陽經。
循行:從通里穴分出
,別而上行
,沿經脈人于心中,向上聯系舌根
,歸屬于目系
。
3.手厥陰絡脈
絡名:內關。
部位:在腕后二寸處
。
鄰經:合手少陽經
。
循行:從內關穴處分出,出于兩筋間
,沿經上行系于心包絡
,絡于心系。
4.手陽明絡脈
絡名:偏歷
。
部位:在腕后三寸處
。
鄰經:別人手太陰經。
循行:從偏歷穴處分出
,別人手太陰
,其支向上沿臂至肩盂,上面頰
,絡于牙齒
,分支入耳中合于宗脈(指主要經脈)。
5.手太陽絡脈
絡名:支正
。
部位:在腕后五寸處
。
鄰經:內注手少陰經。
循行:從支正穴處分出
,向上行至肘
,絡于肩盂部。
6.手少陽絡脈
絡名:外關
。
部位:在腕后二寸處
。
鄰經:合心主(厥陰)。
循行:從外關穴處分出
,繞行于臂膊外側
,注于胸中,同厥陰經會合
。
7.足陽明絡脈
絡名:豐隆
。
部位:在足外踝上八寸處。
鄰經:別走足太陰經
。
循行:從豐隆穴處分出
,走向太陰,其支脈沿脛骨外側向上
,絡于頭頂
,與各經脈氣相結,復下絡于喉嚨和咽峽部
。
8.足太陽絡脈
絡名:飛揚
。
部位:足外踝上七寸處。
鄰經:別走足少陰經
。
循行:從飛揚穴分出
,走向足少陰經。
9.足少陽絡脈
絡名:光明
。
部位:在足外踝上五寸處
。
鄰經:別走足厥陰經。
循行:從光明穴分出
,走向足厥陰
,向下聯絡足背。
10.足太陰絡脈
絡名:公孫
。
部位:在距第一跖趾關節(jié)后方一寸處
。
鄰經:別走足陽明經。
循行:從公孫穴處分出
,走向足陽明經
,其支脈人腹腔,聯絡腸胃
。
11.足少陰絡脈
絡名:大鐘
。
部位:在內踝后下方。
鄰經:別走足太陽經
。
循行:從大鐘穴處分出
,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并上行
,走到心包下
,外行通貫腰脊。
12.足厥陰絡脈
絡名:蠡溝
。
部位:在足內踝上五寸處
。
鄰經:別走足少陽經
。
循行:從蠡溝穴分出,走向足少陽經
。其支脈經過脛骨
,向上至睪丸,結聚在yin莖處
。
13.任脈之絡
絡名:鳩尾
。
部位:在胸骨劍突下。
鄰經:督脈
。
循行:從鳩尾穴處分出
,自胸骨劍突下行,散布在腹部
。
14.督脈之絡
絡名:長強
。
部位:在尾骨尖下半寸處。
鄰經:別走足太陽經
。
循行:從長強穴處分出
,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
,散布在頭上
。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
,向左右別走足太陽經
,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絡
絡名:大包
。
部位:出淵腋下三寸處
。
鄰經:聯絡周身之血。
循行:從大包穴處分出
,出于淵腋下三寸處
,脈氣散布在胸脅部。
絡脈的生理功能
在陰陽表里經脈之間起紐帶作用
,參與十二經脈的整體循環(huán)
,其病變特點是:十五絡脈所反映的病候,主要偏重于四肢體表的疾患
,多為局部病變
,不像十二經脈病候那樣深重繁雜。
經筋
經筋的含義
經筋為十二經筋的簡稱
,是十二經的經氣濡養(yǎng)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
,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tǒng),是經脈經氣在人體四肢百骸
、骨骼筋肉之間運行的另一徑路
。因其運行于體表筋肉
,故稱經筋。經筋也分手足三陰三陽
,其數目與經脈相同
,其循行道路也多與經脈相接。
經筋的循行
十二經筋的走向及分布
,基本上和十二經脈的循行相一致。但是
,十二經脈有順逆之不同
,而經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在踝
、胭
、膝、臀
、腕
、肘、腋
、髀
、頸結聚,終結于頭面等處
,沿行于體表
,不人內臟,而與他經相結
。
1.手太陰之筋
手太陰經筋
,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
,結于魚際
,行寸口外側,上行沿前臂
,結于肘中
,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腋下
,出缺盆部
,結于肩鵲前方,其上方結于缺盆
,自腋下行的從下方結于胸里
,散布于膈,與手厥陰之筋在膈下會合
,結于季脅處
。
2.手陽明之筋
手陽明經筋
,起始于第二手指橈側端,結于腕背部上
,向上沿前臂
,結于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
,結于肩盂部
。分出支經繞肩胛,夾脊
,直行的經筋從肩盂上走頸
,分支走向面頰,結于鼻旁顴部
,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之前
,上左側額角者,結絡于頭部
,向下至右側下頷
。
3.足陽明之筋
足陽明經筋,起始于足次趾
、中趾及無名趾
,結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
,上結于脛骨外側
,直上結于髀樞,又向上沿脅部
,屬于脊
。其直行者,上沿脛骨
,麗結于膝
,分支之筋,結于外輔骨部
,與足少陽經筋相合
,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于大腿面
,而會聚于陰器
,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處結集
,再向上至頸
,夾口兩旁,合于鼻旁顴部,相繼下結于鼻
,從鼻旁合于足太陽經筋
。太陽經筋散絡于目上,為目上綱
,陽明經筋散絡目下
,為目下綱。另一分支之筋
,從面頰而結于耳前部
。
4.足太陰之筋
足太陰經筋,起始于大趾內側端
,上行結于內踝
,直行向上結于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
,結于股前,會聚于陰器部
,向上到腹部
,結于臍,沿著腹內
,結于肋骨
,散于胸中,其內的經筋則附著于脊旁
。
5.手少陰之筋
手少陰經筋
,起于小指內側,結于腕后豆骨處
,向上結于肘內側
,上人腋內,交手太陰經筋
,循行于乳的內側
,而結于胸部,沿膈向下
,聯系于臍部
。
6.手太陽之筋
手太陽經筋,起始于小指之上
,結于腕背
,上沿前臂內側,結于肱骨內上髁后
,進入后
,結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側,向上繞肩胛部
,沿頸旁出走太陽經筋的前方
,結于耳后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
,直行的出于耳上
,向下結于頷,上方的連屬于跟外角
。
7.足太陽之筋
足太陽經筋
,起始于足小趾,上行結于踝
,斜上結于膝
,下方沿足外側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胭部
。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踹外)
,上向膶內側,與胴部一支并行上結于臀部
,向上挾脊旁
,上后項,分支人結于舌根
,直行者
,結于枕骨,上向頭項
,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
,結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
,下邊結于鼻旁
。背部的分支,從腋后外側
,結于肩盂部位
,一支進人腋下,向上出缺盆
,上方結于耳后乳突(完骨)
,又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于鼻旁部
。
8.足少陰之筋
足少陰經筋
,起始于小趾之下,人足心部
,同足太陰經筋
,斜走內踝下方
,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向上結于脛骨內髁下
,同足太陰經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內側
,結于陰部
,沿膂(脊旁肌肉)里夾脊,上后項結于枕骨
,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
9.手厥陰之筋
手厥陰經筋,起始于中指
,與手太陰經筋并行
,結于肘部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
,結于腋下
。分支進人腋內,散布于胸中
,結于膈部
。
10.手少陽之筋
手少陽經筋,起始于第四手指端
,結于腕背
,走向臂外側
,結于肘尖部
,向上繞行于上臂外側,上循肩部
,走到頸部會合于手太陽經筋
。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系舌根
,一支上下頜處沿耳前
,屬目外眥,上達顳部
,結于額角
。
11.足少陽之筋
足少陽經筋,起于第四趾
,上結外踝
,再向上沿脛外側結于膝外側。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
,上走大腿外側
,前面結于伏兔(股四頭肌部),后面的結于骶部,其直行的
,經側腹季脅
,上走腋前方,聯系胸側和乳部
,結于缺盆
,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通過缺盆
,走向足太陽經筋的前方
,沿耳后上繞額角,交會于頭頂
,向下走向下頜
,上方結于鼻旁,分支結于外眥
,為眼的外維
。
12.足厥陰之筋
足厥陰經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邊
,向上結于內踝前方
,向上沿脛骨內側,結于脛骨內髁之下
,再向上沿大腿內側
,結于陰器部位而與諸筋相聯絡。
皮部
皮部的含義
皮部為十二皮部的簡稱
,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
,是經絡之氣散布的區(qū)域,即全身體表皮膚按十二經脈分布劃分的十二個部位
。經脈
、經別、絡脈
、經筋
,大體上都是分手足三陰三陽。在體表的皮膚也是按經絡來分區(qū)
,故稱十二皮部
。
皮部的循行
十二皮部合為六經皮部,各有專名
,其名稱見下表
。
┌────┬────┬────┬─────┬────┬────┬────┐
│ 六經名│ 太陽 │ 陽明 │少陽 │ 太陰 │ 少陰 │ 厥陰 │
├────┼────┼────┼─────┼────┼────┼────┤
│ 皮部名│ 關樞 │ 害蜚 │樞持 │ 關蟄 │ 樞儒 │ 害肩 │
└────┴────┴────┴─────┴────┴────┴────┘
皮部的生理功能
十二皮部屬于人體的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
,為機體衛(wèi)外的屏障
,具有保衛(wèi)機體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理變化的作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捌ふ呙}之部也
。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人客于絡脈
,絡脈滿則注于經脈
,經脈滿則人舍于府藏也”(《素問·皮部論》)。這樣
,皮一絡一經一腑一臟
,成為疾病傳變的層次;臟腑
、經絡的病變能反映到皮部
,如“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
,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等。從外部的診察和施治則可推斷和治療內部的疾病
。皮膚針
、刺絡、敷貼等法
,都是結合皮部理論運用的
。道醫(yī)培訓
中醫(yī)基礎學些什么
中醫(y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guī)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
、五行
、運氣、臟象
、經絡等學說
,以及病因
、病機、診法、辨證
、治則治法
、預防、養(yǎng)生等內容
。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
。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
,并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
。中醫(yī)運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
、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
、社會這些外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復雜聯系
。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顒拥幕A
;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fā)生
,影響生命的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顒印?
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
、火、土
、金
、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tài)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guī)律
。中醫(y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fā)生的機理
,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
,又稱五運六氣
,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
、氣象
、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
、火運
、土運、金運和水運
,指自然界一年中春
、夏、長夏
、秋
、冬的季候循環(huán)。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
、寒
、暑、濕
、燥
、火六種氣候因子
。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fā)生規(guī)律。
臟象學說
,主要研究五臟(心
、肝、脾
、肺
、腎)、六腑(小腸
、大腸
、胃、膀胱
、膽
、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
、骨
、脈、膽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
,有溝通內外
,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
,經絡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變化
,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
,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
書本大綱:
緒論
一、中醫(yī)學的學科屬性
二
、中醫(yī)澇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四、中醫(y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yī)學哲學基礎
第一節(jié) 精氣學說
第二節(jié) 陰陽學說
第三節(jié) 五行學說
第四節(jié) 中醫(y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jié) 藏象學說概論
第二節(jié) 五臟
第三節(jié) 六腑
第四節(jié) 奇恒之腑
第五節(jié) 臟腑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jié) 精
第二節(jié) 氣
第三節(jié) 血
第四節(jié) 津液
第五節(jié) 神
第六節(jié)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jié) 經絡學說概述
第二節(jié) 十二經脈
第三節(jié) 奇經八脈
第四節(jié) 經別
、別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