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氣沖的準(zhǔn)確有哪些作用,針對哪些疾病_氣沖穴位有哪些作用,針對哪些疾病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22:16:38

      氣沖穴位位置

      標(biāo)準(zhǔn)定位:氣沖穴在腹股溝稍上方,當(dāng)臍中下5寸

      ,距前正中線2寸

      氣沖穴位于腹部,臍下5寸旁開2寸處《針灸甲乙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刺熱篇》王冰注

      氣沖穴的準(zhǔn)確位置圖

      一說氣沖“去腹中行當(dāng)各三寸”《針灸資生經(jīng)》

      氣沖穴位置,《針灸甲乙經(jīng)》載:“在歸來下

      ,鼠鼷上一寸
      ,動脈應(yīng)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秱浼鼻Ы鹨健分^:“在歸來下一寸
      ,鼠鼷上一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刺熱篇》王冰注謂:“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動脈應(yīng)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逼渑c腹正中線距離有2寸《針灸甲乙經(jīng)》和3寸《針灸資生經(jīng)》二說。今從《針灸甲乙經(jīng)》和《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王冰注定位

      取穴方法

      仰臥位,在天樞穴下5寸

      ,曲骨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氣沖穴在腹股溝區(qū)

      ,恥骨聯(lián)合上緣
      ,前正中線旁開2寸
      ,動脈搏動處。仰臥取穴

      解剖位置

      在恥骨結(jié)節(jié)外上方

      ,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nèi)斜肌
      、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
      、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
      、靜脈
      ;布有髂腹股溝神經(jīng)

      氣沖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
      、腹內(nèi)斜肌、腹橫肌
      、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
      、(腹膜壁層)。皮膚由髂腹下神經(jīng)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內(nèi)的脂性層和膜性層之間
      ,除有上述皮神經(jīng)外,還有腹壁淺動
      、靜脈
      。針經(jīng)血管內(nèi)側(cè)
      ,穿腹外斜肌腱膜
      ,進(jìn)經(jīng)腹內(nèi)斜肌和腹橫肌,或經(jīng)該二肌下緣
      ,刺入腹股溝管的內(nèi)容(男性為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
      。該處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nèi)斜肌→腹橫肌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弓狀緣

      穴區(qū)神經(jīng)
      、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jīng)

      、髂腹股溝神經(jīng)和腹壁淺動
      、靜脈分布;深層有腹壁下動脈經(jīng)過
      ;內(nèi)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宮圓韌帶(女)經(jīng)過。

      布有髂腹股溝神經(jīng)

      ;并有腹壁淺動、靜脈通過
      ,外側(cè)為腹壁下動
      、靜脈

      氣沖穴的作用

      氣沖穴意義:體內(nèi)沖脈氣血外出交于胃經(jīng)。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地部經(jīng)水及天部之氣。

      運(yùn)行規(guī)律:地部經(jīng)水由歸來穴傳來后氣化為天部之氣

      ,天部之氣大部分循胃經(jīng)上行,小部分循胃經(jīng)下行

      功效作用

      將沖脈之氣滲灌胃經(jīng)

      氣沖有舒宗筋

      、理厥氣、調(diào)膀胱
      、調(diào)經(jīng)血
      ,和營血
      、舒宗筋
      、理氣止痛的作用。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海論》載有:“胃為水谷之海

      ,其俞上在氣街,下至三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搜ㄔ跉饨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為氣之出路
      ,言其下行沖過肝脾二經(jīng)
      ,方達(dá)三里:同時又與沖脈并行,主治疝氣奔豚
      、妊娠子氣上沖攻心。本穴能治呃逆
      ,呃逆不止
      ,即氣上沖也
      ,治之最效

      主治疾病

      氣沖穴主治少腹痛

      ,疝氣
      ,腹股溝疼痛
      ,偏墜
      ,睪丸腫痛
      ,小便淋瀝,遺精
      ,陽痿
      ,小腹?jié)M痛
      ,腰痛控睪
      ,睪丸炎,陰莖中痛
      ,陰腫,奔豚
      ,陰莖腫痛
      ,淋瀝
      ,癃閉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帶下,難產(chǎn)
      ,崩漏,經(jīng)閉
      ,不孕
      ,胞衣不下,附件炎
      ,子宮內(nèi)膜炎
      ,痛經(jīng)
      ,功能性子宮出血
      ,不孕癥
      ,腹痛
      ,泌尿系感染
      ,前列腺炎等

      氣沖穴主治少腹痛、疝氣

      、腹股溝疼痛。

      氣沖穴主治疝氣

      ,偏墜
      ,睪丸腫痛
      ,小便淋瀝,月經(jīng)不調(diào)
      ,帶下,難產(chǎn)
      ,遺精
      ,陽痿等

      氣沖穴主治少腹

      、前陰等疾患:如小腹?jié)M痛
      、腰痛控睪、奔豚
      、疝氣、陰莖腫痛
      、陽痿、淋瀝
      、癃閉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崩漏帶下、經(jīng)閉
      、不孕
      、難產(chǎn)
      、胞衣不下等。

      現(xiàn)代又多用氣沖治療附件炎

      、子宮內(nèi)膜炎、睪丸炎等

      氣沖穴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不孕

      ,陽痿,陰莖中痛
      ,陰腫
      ,睪丸痛;腹痛
      ,疝氣。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好谀蛳蹈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前列腺炎,睪丸炎
      ,疝氣

      婦產(chǎn)科系統(tǒng)疾病:痛經(jīng)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

      穴位配伍

      氣沖穴配氣海穴治腸鳴腹痛

      氣沖穴配曲泉穴

      、太沖穴
      ,有溫經(jīng)理氣的作用
      ,治疝氣。

      氣沖穴配三陰交穴

      、關(guān)元穴,治婦科病證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bǔ)之,熱則瀉之

      ,無灸

      氣沖穴所處位置,男子約當(dāng)精索

      、女子約為子宮圓韌帶處
      ,且靠近動脈
      ,故宜慎刺少灸

      針刺方法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重脹

      向外陰方向斜刺1~2寸,局部有酸脹感并向生殖器擴(kuò)散

      注意:針刺不宜過深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壯

      ;艾卷灸5~10分鐘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操作注意

      1

      、氣沖穴經(jīng)書不載其為沖脈足陰明之會
      ,但實(shí)為沖脈所出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栶粽撈吩唬骸皼_脈者,經(jīng)脈之海也
      ,主滲灌溪谷
      ,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于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此段文字即說明沖脈為諸經(jīng)脈之源
      ,且會于足陽明氣街穴,足陽明受其氣血而為之長
      。氣街穴即氣沖。從氣沖的物質(zhì)運(yùn)動變化規(guī)律分析
      ,不難得出
      ,沖脈氣血的特征是體內(nèi)的高溫高壓之氣作用變化而成
      。因此
      ,沖脈氣血從體內(nèi)外出體表經(jīng)脈則化為強(qiáng)勁的熱性水濕之氣,可滲灌于諸經(jīng)脈之中

      2、《甲乙》言氣沖灸之不幸

      ,使人不得息,亦因沖脈氣血為體內(nèi)高溫高壓的水液氣化而成
      ,其正常的運(yùn)行即是由內(nèi)向外傳輸
      ,滲灌諸經(jīng)
      。氣沖為沖脈氣血的一個出口,沖脈氣血能出于此是在溫差壓差條件下實(shí)現(xiàn)的
      ,灸則使穴處的溫壓升高,沖脈內(nèi)部氣血不得出
      ,故熱脹于內(nèi)
      ,使人不得息

      3

      、人體腹股溝處何以會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狀,而氣沖的穴周肌肉又是較為豐滿
      ,此原因即是氣沖外沖的風(fēng)氣作用之故
      。一方面,氣沖強(qiáng)盛的外沖之氣將體內(nèi)的五谷精微物質(zhì)輸向了體表
      ,另一方面
      ,氣沖外沖的風(fēng)氣又將穴內(nèi)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
      ,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濕后又回降于氣沖周地部
      ,故而氣沖位處凹陷之處而穴周部分則肌肉豐滿

      氣沖穴解析

      氣沖穴為經(jīng)穴名(Qìchōng ST30)。出《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骨空論》

      。出《針灸甲乙經(jīng)》
      。別名氣街[2]
      。屬足陽明胃經(jīng)[1]
      。氣沖是足陽明胃經(jīng)
      、沖脈的交會穴
      ,是沖脈的起點(diǎn)
      。氣指經(jīng)氣
      ,沖指沖要
      ,穴在氣街部位,當(dāng)沖脈起始部
      ,為經(jīng)氣之要道,故名氣沖[1]
      。主治少腹痛
      ,疝氣
      ,腹股溝疼痛
      ,偏墜,睪丸腫痛
      ,小便淋瀝
      ,遺精
      ,陽痿,小腹?jié)M痛
      ,腰痛控睪,睪丸炎
      ,陰莖中痛
      ,陰腫,奔豚
      ,陰莖腫痛,淋瀝
      ,癃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
      ,帶下
      ,難產(chǎn),崩漏
      ,經(jīng)閉
      ,不孕
      ,胞衣不下
      ,附件炎,子宮內(nèi)膜炎
      ,痛經(jīng),功能性子宮出血
      ,不孕癥
      ,腹痛
      ,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氣沖穴別名

      ·氣沖

      。氣
      ,指穴內(nèi)氣血物質(zhì)為氣也
      。沖
      ,突也
      。該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zhì)為氣
      ,其運(yùn)行狀況是沖突而行
      。本穴物質(zhì)來源有二,一為歸來穴下行的細(xì)小經(jīng)水
      ,二為體內(nèi)沖脈外傳體表之氣
      。由于沖脈外傳體表之氣強(qiáng)勁有力
      ,運(yùn)行如沖突之狀,故名

      ·氣街

      。氣
      ,指穴內(nèi)氣血物質(zhì)為氣也
      。街,通行的道路也
      。氣街名意指沖脈外傳之氣循胃經(jīng)傳遞長遠(yuǎn)距離
      。本穴物質(zhì)有體內(nèi)沖脈外傳之氣
      ,因其氣強(qiáng)勁有力
      ,循胃經(jīng)通道運(yùn)行較遠(yuǎn),如長街一般
      ,故名氣街,出自:《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

      ·羊屎

      。羊屎,細(xì)小的顆粒
      ,質(zhì)堅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傳之氣堅實(shí)飽滿
      。理同氣沖名解。

      ·沖脈足陽明之會

      。本穴有地部通道與體內(nèi)沖脈相通,沖脈氣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經(jīng)
      ,故為沖脈足陽明之會。

      附注:沖脈所起

      、沖脈足陽明之會。

      特異性:陽明胃經(jīng)

      、沖脈的交會穴

      氣沖出處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胃足陽明之脈……下挾臍

      ,入氣街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夺樉募滓医?jīng)》:氣沖,在歸來下
      ,鼠鼷上一寸,動脈應(yīng)手

      氣沖穴名解

      氣指經(jīng)氣

      ,沖指沖要
      ,穴在氣街部位,當(dāng)沖脈起始部
      ,為經(jīng)氣之要道
      ,故名氣沖

      氣,此處指下腹阻脹之氣

      。沖
      ,指沖動
      、上沖,亦有交通要道之義
      。本穴居歸來穴之下,為腹氣出入沖要,故名“氣沖”
      。《內(nèi)經(jīng)》稱為“氣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饵S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街氣》:“胸氣有街
      ,腹氣有街
      ,頭氣有街
      ,脛氣有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秲?nèi)經(jīng)·動輸》載:“四街者
      ,氣之徑路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搜ㄔ谑篦康墓蓜用}搏動處,屬“四街”之一
      ,為氣血運(yùn)行的重要通道

      人當(dāng)呼氣時

      ,腹氣由歸來下降:吸氣時
      ,腹氣由本穴上沖,與歸來成橐龠之用
      。歸來居本穴之上,其作用為鎮(zhèn)墜下降
      ,本穴居歸來之下
      ,其作用為擎舉上沖
      ,故名“氣沖”。

      沖脈起于本穴

      ,故名之。

      文獻(xiàn)摘要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刺氣街

      ,中脈
      ,備不出為腫鼠仆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雜病》:腹痛

      ,刺臍左右動脈
      ,已刺按之,立已
      ;不已
      ,刺氣街,已刺按之
      ,立已

      《針灸甲乙經(jīng)》:腰痛控睪

      ,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
      ,刺氣街。脫肛
      ,下利氣街主之。婦人無子及少腹痛
      ,刺氣沖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滿熱

      ,淋閉不得尿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炷如大麥

      ,禁不可針

      研究進(jìn)展

      據(jù)報道,選用雙側(cè)外陵透氣沖穴

      、三陰交穴
      ,切口旁針麻
      ,用于輸卵管結(jié)扎術(shù)。

      道醫(yī)培訓(xùn)

      中醫(yī)治療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選取一些中醫(yī)治療中的常用穴位

      ,大家可以照圖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應(yīng)用

      (1)頭
      、面
      、頸部常用穴位①百會:屬督脈。
      【體位】后發(fā)際正中上7寸
      ,相當(dāng)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之交點(diǎn)。
      【治療】頭痛
      、子宮脫垂
      、神經(jīng)衰弱

      ②囪會:屬督脈。
      【體位】百會前3寸處

      【治療】頭痛
      、眩暈
      、顏面紅腫、鼻塞

      ③上星:屬督脈

      【體位】前發(fā)際正中上1寸處。
      【治療】頭痛
      、眼痛、鼻炎
      、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耳尖直上入發(fā)際1.5寸
      ,咀嚼時有牽動處

      【治療】偏頭痛

      ⑤額中: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印堂穴上1目寸處

      【治療】瞼緣炎、嘔吐
      、眩暈
      、額竇炎

      ⑥印堂: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兩眉頭聯(lián)線之中心。
      【治療】前頭痛
      、眩暈
      、鼻病
      、眼病
      、高血壓

      ⑦太陽:經(jīng)外奇穴。
      【體位】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后1寸許的凹陷處

      【治療】頭痛
      、頭暈
      、牙痛、三叉神經(jīng)痛
      、面神經(jīng)麻痹

      ⑧魚腰:經(jīng)外奇穴。
      【體位】眼平視
      、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處

      【治療】角膜翳、結(jié)膜炎
      、面神經(jīng)麻痹、上瞼下垂

      ⑨攢竹: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眉頭內(nèi)側(cè)凹陷處

      【治療】頭痛、流淚
      、目赤腫痛
      、視物不清
      、角膜白斑

      ⑩絲竹空: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眉梢外側(cè)端凹陷處

      【治療】偏頭痛
      、眼病
      、面神經(jīng)麻痹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眼內(nèi)眥內(nèi)1分
      ,向上2分許。
      瞳子髎: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眼外眥角外側(cè)5分

      【治療】屈光不正、角膜白斑
      、角膜炎
      、視神經(jīng)萎縮

      承泣: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
      、下眼眶邊緣上。
      【治療】急性結(jié)膜炎
      、慢性結(jié)膜炎
      、迎風(fēng)流淚、近視
      、遠(yuǎn)視、散光
      、視神經(jīng)炎
      、視網(wǎng)膜炎
      、白內(nèi)障等。
      四自: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1寸稍內(nèi)
      ,相當(dāng)眶下孔體位

      【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
      、三叉神經(jīng)痛、眼痛

      完骨: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乳突出下方凹陷處
      ,俯首取之

      【治療】耳鳴
      、牙痛、頰腫
      、面神經(jīng)麻痹。
      風(fēng)府:督脈。
      【體位】后發(fā)際正中上1寸
      ,相當(dāng)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處。
      【治療】感冒
      、頭痛
      、項強(qiáng)
      、中風(fēng)

      啞門:督脈

      【體位】第一、二頸椎棘突間
      ,相當(dāng)于后發(fā)際正中5分處

      【治療】腦性癱瘓、頭痛
      、癲癇、聾啞
      、咽喉痛。
      天柱: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啞門穴旁開1.3寸,人后發(fā)際5分凹陷處

      【治療】后頭痛
      、頸項強(qiáng)痛
      、咽喉痛
      、神經(jīng)衰弱。
      頸中:新穴

      【體位】風(fēng)池穴翳明穴連線中點(diǎn)下2寸,胸鎖乳突肌后緣處

      【治療】半身不遂、落枕。
      頸根:經(jīng)驗(yàn)穴

      【體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處

      【治療】落枕
      、肩背痛
      、頸椎病。
      (2)胸
      、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脈

      【體位】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治療】哮喘、支氣管炎
      、咽炎

      ②中府: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鎖骨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肺炎
      、支氣管炎
      、哮喘

      ③云門: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鎖骨下緣
      ,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咳嗽
      、哮喘
      、胸痛
      、胸悶

      ④俞府: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鎖骨內(nèi)端下緣凹陷處。
      【治療】咳喘
      、嘔吐、胸痛

      ⑤膻中:任脈。
      【體位】兩乳之間
      ,前正中線。
      【治療】咳嗽
      、哮喘、胸痛、乳腺炎
      、肋間神經(jīng)痛

      ⑥天池: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乳頭外1寸,第4肋間處

      【治療】胸肋痛、腋下腫痛

      ⑦巨闕: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
      ,劍突下1寸

      【治療】心慌、心跳
      、胃痛
      、嘔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經(jīng)

      【體位】臍上6寸
      ,巨闕穴旁開2寸

      【治療】胃擴(kuò)張
      、肋間神經(jīng)痛

      ⑨上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5寸

      【治療】胃炎
      、潰瘍病

      ⑩中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4寸

      【治療】胃炎
      、潰瘍病、嘔吐
      、腹瀉
      、消化不良
      、便秘、高血壓

      口沖門:足太陽脾經(jīng)

      【體位】恥骨聯(lián)合上緣
      ,正中旁開3.5寸。
      【治療】精索痛
      、睪丸炎、子宮內(nèi)膜炎

      氣沖: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臍下5寸
      ,曲骨穴旁開2寸

      【治療】生殖系統(tǒng)疾病
      ,下肢發(fā)涼。
      曲骨: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下5寸
      ,當(dāng)恥骨聯(lián)合之上方

      【治療】遺尿
      、小便不利、陽痿、遺精
      、白帶多
      、子宮收縮不全。
      會陰:任脈

      【體位】男子為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為大陰唇后聯(lián)合與肛門之間

      【治療】痔瘡、陰道炎
      、尿道炎
      、陰莖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子宮脫垂

      (3)背
      、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脈

      【體位】第7頸椎棘突下

      【治療】熱病、頭痛
      、外感、項強(qiáng)
      、背痛、支氣管炎
      、哮喘

      ②肩并: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大椎穴與肩峰聯(lián)線中點(diǎn),肩部高處取之

      【治療】肩痛
      、落枕
      、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療】肩腫痛
      、落枕

      ④風(fēng)門: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處

      【治療】感冒、支氣管炎
      、蕁麻疹。
      ⑤身柱:督脈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療】肺炎
      、支氣管炎
      、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
      、感冒
      、咳嗽
      、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肩胛岡下窩的中央

      【治療】肩
      、背
      、臂、肘疼痛

      ⑧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治療】神經(jīng)衰弱
      、胸悶
      、胸痛
      、頭頂痛
      、呃逆

      ⑨膏肓: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支氣管炎
      、胸膜炎、神經(jīng)衰弱
      、久病體虛

      ⑩心俞: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心律不整
      、心慌心跳、神經(jīng)衰弱

      神堂: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心臟病
      、氣管炎
      、哮喘、肩背痛

      至陽:督脈。
      【體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療】肝炎
      、膽囊炎、胃痛
      、肋間神經(jīng)痛、腰背痛

      會陽: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線旁開約5分處。
      【治療】經(jīng)期腰痛
      、白帶過多
      、腹痛
      、腹脹
      、腹瀉。
      長強(qiáng):督脈

      【體位】后正中線尾骨尖下5分。
      【治療】痔瘡
      、脫肛
      、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體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療】肩痛
      、肩周炎
      、上肢抬舉困難。
      ②巨骨: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治療】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風(fē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肩胛岡上窩中央
      ,天宗穴直上,舉臂時呈凹陷處

      【治療】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貞: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垂臂合腋
      、腋后皺襞盡頭上1寸(5~59)

      【治療】肩胛痛
      、手臂不能高舉、耳鳴

      ⑤肩髃: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垂肩時鎖骨肩峰端直下約2寸的骨縫中

      【治療】肩臂痛
      、上肢關(guān)節(jié)痛、偏癱

      ⑥曲池: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曲肘成90度時,橫紋橈側(cè)頭稍外方

      【治療】上肢關(guān)節(jié)痛
      、肩背痛、退熱
      、高血壓
      、蕁麻疹

      ⑦手三里: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池穴下2寸

      【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痹
      、腹痛
      、腹瀉

      ⑧扭傷穴:新穴【體位】稍屆時
      ,半握拳,掌心向內(nèi)
      ,陽池穴與曲池穴聯(lián)線的1/4與下3/4交界處

      【治療】急性腰扭傷

      ⑨頭痛點(diǎn):經(jīng)驗(yàn)穴。
      【體位】前臂橈側(cè)曲池與陽溪聯(lián)線上1/3處

      【治療】頭痛、頭暈
      、頭脹。
      ⑩溫溜: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陽溪穴上5寸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聯(lián)線上。
      【治療】口腔炎
      、腮腺炎
      、牙痛
      、舌炎、肩臂酸痛

      陽溪: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腕背橫紋橈側(cè)端凹陷處

      【治療】頭痛
      、眼痛
      、牙痛、小兒消化不良
      、手腕痛。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拇
      、食指合并后
      ,隆起肌肉的最高點(diǎn)

      【治療】頭痛、牙痛
      、鼻痛
      、眼病、發(fā)熱
      、面神經(jīng)麻痹。
      會宗: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支溝穴尺側(cè)旁開約一橫指
      ,尺骨的橈側(cè)緣。
      【治療】耳聾
      、臂痛、失語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外關(guān)上1寸。
      【治療】肩臂酸痛
      、脅肋痛
      、便秘

      三陽絡(luò):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支溝穴上1寸,兩骨之間

      【治療】耳聾、臂痛
      、失語

      外關(guān):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腕背橫紋直上2寸
      ,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關(guān)節(jié)痛
      、腮腺炎
      、落枕

      陽池:手少陽蘭焦經(jīng)。
      【體位】腕背橫紋中央稍偏尺側(cè)凹陷中

      【治療】手腕痛
      、肩臂痛。
      中渚: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半握拳
      ,手背第四
      、五掌骨間

      【治療】耳聾、耳鳴
      、肩背痛

      腕骨: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手背尺側(cè)
      ,第五掌骨與鉤骨之間凹陷處。
      【治療】肘
      、腕、指關(guān)節(jié)炎
      、頭痛
      、耳鳴、嘔吐

      后溪: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半握拳
      ,第五掌骨小頭后方、掌橫紋頭

      【治療】肩背痛、頭頂痛
      、肋間神經(jīng)痛
      、腰痛

      少澤: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小指尺側(cè)
      ,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
      、眼病、乳腺炎
      、乳汁不足

      尺澤: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肘橫紋中央橈側(cè)
      ,肱二頭肌腱之橈側(cè)。
      【治療】咳嗽
      、哮喘、肘臂腫痛

      魚際: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第一掌骨掌側(cè)中點(diǎn)赤白肉際。
      【治療】哮喘
      、咳嗽
      、發(fā)熱
      、咽喉腫痛。
      小商: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拇指橈側(cè)距指甲角約1分許

      【治療】咳嗽
      、中風(fēng)
      、咽喉腫痛。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肘橫紋上
      ,肱二頭肌腱尺澤側(cè)緣

      【治療】心悸、心痛、肘痛
      、手顫

      臂中:經(jīng)外奇穴。
      【體位】腕橫紋與肘橫紋中點(diǎn)聯(lián)線中點(diǎn)
      ,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偏癱
      、前臂神經(jīng)痛
      、胸痛。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腕橫紋直上5寸,兩筋之間

      【治療】心動過速
      、心絞痛、乳腺炎
      、胸膜炎

      內(nèi)關(guān):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治療】胸脅痛
      、胃痛
      、心慌
      、心跳、惡心
      、嘔吐、胸悶

      神門:手少陰心經(jīng)

      【體位】仰掌
      、腕橫紋尺側(cè)端梢上方凹陷處。
      【治療】失眠
      、多夢、心慌
      、心跳
      、癔病

      大陵: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腕關(guān)節(jié)掌側(cè)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治療】心肌炎、肋間神經(jīng)痛
      、扁桃體炎

      勞宮: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間

      【治療】脅痛、中風(fēng)昏迷
      、中暑
      、癱瘓
      、小兒驚風(fēng)
      、精神病。
      小海: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肘關(guān)節(jié)后
      、屈肘
      ,尺骨鷹嘴與肱骨內(nèi)上髁之間。
      【治療】頸項
      、肩背痛、頰腫
      、癲癇。
      落枕:經(jīng)外奇穴

      【體位】手背二
      、三掌骨間掌指關(guān)節(jié)后約5分處

      【治療】落枕
      、肩臂痛、胃痛
      、咽喉痛

      足跟點(diǎn):手針穴位

      【體位】在手腕內(nèi)側(cè)大陵與勞宮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處。
      【治療】足跟痛

      坐骨神經(jīng)點(diǎn):手針穴位

      【體位】手背第四
      、五指掌關(guān)節(jié)間近第四指掌關(guān)節(jié)處

      【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
      、髖關(guān)節(jié)痛
      、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點(diǎn):手針穴位

      【體位】掌面小指末端指關(guān)節(jié)橫紋中點(diǎn)處

      【治療】夜尿
      、尿頻。
      商舊:手陽陰大腸經(jīng)

      【體位】食指橈側(cè)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耳聾
      、牙痛、手指麻木
      、發(fā)熱。
      中沖: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許

      【治療】心絞痛、心痛
      、休克
      、耳鳴。
      關(guān)沖: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無名指尺側(cè)端
      ,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咽喉腫痛
      、熱病
      、肘、臂痛不能舉

      少沖:手少陰心經(jīng)。
      【體位】小指橈側(cè)
      ,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心悸
      、胸痛
      、中風(fēng)
      、昏迷。
      牙痛點(diǎn):新穴

      【體位】手掌面第三
      、四掌骨間
      ,距掌指橫紋后約1寸。
      【治療】牙痛

      十宣: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兩手十指尖端
      ,距指甲約1分許

      【治療】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兒驚風(fēng)
      、癔病
      、癲癇發(fā)作

      落零五:新穴。
      【體位】落枕穴上5分

      【治療】胃痙攣、高血壓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仰臥,在髂前上棘與大轉(zhuǎn)子最高點(diǎn)聯(lián)線中點(diǎn)

      【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
      、腰痛
      、下腹痛、子宮內(nèi)膜炎

      ②環(huán)跳: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側(cè)臥或俯臥
      ,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與股骨大轉(zhuǎn)子聯(lián)線的中、外1/3的交界處

      【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jīng)痛
      、下肢麻痹
      、癱瘓

      ③風(fēng)市: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大腿外側(cè)
      ,直立
      ,兩手自然下垂
      ,中指尖所到之處

      【治療】下肢關(guān)節(jié)痛、下肢麻痹
      、癱瘓、坐骨神經(jīng)痛

      ④箕門:足太陰脾經(jīng)。
      【體位】髕骨內(nèi)上緣直上8寸

      【治療】小便不通
      、遺尿、下腰痛
      、腹股溝淋巴結(jié)炎

      ⑤膝陽關(guān):足少陰膽經(jīng)。
      【體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處
      ,屈膝取穴時
      ,陽陵泉穴上3寸。
      【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痛、下肢麻痹
      、癱瘓

      ⑥五里: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大腿內(nèi)側(cè)陰廉穴下1寸處

      【治療】下腹痛、尿閉
      、遺尿。
      ⑦髀關(guān):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伏兔穴直上6寸與會陰穴水平線之交點(diǎn)。
      【治療】下肢麻痹
      、腰痛
      、腹股溝淋巴結(jié)炎。
      ⑧梁丘: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

      【治療】胃痛
      、腹瀉、乳腺炎
      、膝關(guān)節(jié)痛。
      ⑨鶴頂:經(jīng)外奇穴

      【體位】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痛
      、兩腿無力

      膝眼: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屈膝,髕骨下
      、髕韌帶外側(cè)凹陷中取之。
      【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炎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cè)約1橫指處

      【治療】胃病
      、潰瘍病、腹瀉
      、腹脹
      、消化不良
      、便秘
      、高血壓。
      闌尾穴:經(jīng)外奇穴

      【體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療】急
      、慢性闌尾炎
      。抬腿無力。
      上巨虛: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療】腹痛
      、腹脹、腹瀉

      條口: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上巨虛穴下2寸

      【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痛
      、肩周炎

      下巨虛: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上巨虛穴下3寸

      【治療】急
      、慢性腸炎,肋間神經(jīng)痛

      承扶: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臀下橫紋中央

      【治療】腰背痛
      、坐骨神經(jīng)痛、尿閉
      、大便秘結(jié)

      公孫:足太陽痹經(jīng)

      【體位】足內(nèi)側(cè)
      ,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緣凹陷處赤白肉際

      【治療】胃痛
      、消化不良、嘔吐
      、腹瀉、痛經(jīng)

      隱白:足太陰痹經(jīng)

      【體位】足拇趾內(nèi)側(cè),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腹脹、崩漏
      、多夢
      、驚風(fēng)

      蠡溝: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內(nèi)踝尖直上5寸
      ,肝骨內(nèi)緣。
      【治療】疝痛
      、小便不利、月經(jīng)不調(diào)
      、小腿酸痛

      太沖: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足背第一、二趾縫間上1?5寸處

      【治療】頭痛
      、目眩
      、高血壓、閉經(jīng)
      、乳腺炎

      行間: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足拇趾
      、次趾縫間、趾蹼緣后約5分處

      【治療】頭痛、目眩
      、月經(jīng)過多
      、小兒驚風(fēng)、肋間神經(jīng)痛
      、盜汗。
      筑賓: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太溪穴直上5寸
      ,脛骨內(nèi)側(cè)緣后約2寸。
      【治療】排腸肌痙攣
      、癲癇。
      太溪: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內(nèi)踝尖與跟腱聯(lián)線的中點(diǎn)

      【治療】膀胱炎、遺尿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照海: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內(nèi)踝尖直下1寸

      【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
      、子宮脫垂、扁桃體炎
      、神經(jīng)衰弱
      、便秘

      俠溪: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第四
      、五趾蹼緣后5分處

      【治療】耳聾
      、頭痛
      、眩暈
      、胸痛、肋間神經(jīng)痛

      陷谷: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第二
      、三跖骨結(jié)合部前方凹陷處。
      【治療】顏面浮腫
      、水腫、腸鳴
      、腹痛、足背腫痛

      涌泉: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足底前
      、中1/3交界處
      ,當(dāng)?shù)诙⑷乎抨P(guān)節(jié)后方
      ,蜷足時呈凹陷處。
      【治療】頭頂痛
      、小兒昏迷
      、抽搐、中暑
      、腦溢血。
      調(diào)經(jīng)穴: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在足底部
      ,與足背臨泣穴相對處

      【治療】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

      大敦:足闕陰肝經(jīng)。
      【體位】足大趾外側(cè)
      ,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子宮脫垂、疝痛
      、遺尿

      歷兌: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第二趾甲外側(cè),距趾甲角1分

      【治療】面神經(jīng)癱瘓、鼻衄
      、牙痛
      、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竅陰: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第四趾外側(cè)
      ,距趾甲角約1分許。
      【治療】胸膜炎
      、哮喘、頭痛
      、咽喉炎。

      按摩哪些穴位能驅(qū)寒益氣

      摘要:冬天來了

      ,對于很多身體發(fā)寒
      、手腳冰冷、風(fēng)寒性病癥的人來說
      ,冬天是他們漫長痛苦的一個季節(jié)
      。除了多穿衣物保暖,日常還可以按摩一些穴位來驅(qū)寒
      ,比如命門穴
      、神闕穴、關(guān)元穴
      、大椎穴
      、足三里、涌泉穴
      、勞宮穴
      、氣沖穴、腎俞穴
      ,下面一起來看看這些穴位的位置和對應(yīng)按摩方法
      。按摩哪些穴位能驅(qū)寒益氣?
      1
      、命門穴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
      ,為元?dú)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生命之門戶,故名命門
      。命門之火衰微
      ,則寒邪易侵襲人體,出現(xiàn)畏寒
      、關(guān)節(jié)疼痛等癥狀,因此
      ,此穴為壯陽補(bǔ)腎散寒的常用穴位。
      按摩方法:用手掌的大魚際
      、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
      ,進(jìn)行直線來回摩擦治療,以透熱為度
      ,每日1~2次

      2
      、神闕穴
      在肚臍中,臍乃“先天之結(jié)蒂
      ,后天之氣舍”,是“五臟六腑之本
      ,元?dú)鈿w藏之根”
      ,可鼓舞一身之陽氣
      ,具有溫通陽氣
      、散寒通絡(luò)的作用。
      按摩方法:兩手相疊
      ,掌心對準(zhǔn)并貼在神闕穴
      ,每次15~20分鐘
      ,每日1次。
      3
      、關(guān)元穴
      位于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它是人身陰陽元?dú)饨魂P(guān)之處
      ,并且能大補(bǔ)元陽
      ,故名關(guān)元
      。關(guān)元穴具有溫腎
      、散寒
      、益氣的作用
      ,是治療真陽不足、腎陽虛衰
      、寒凝血結(jié)
      、陰寒內(nèi)積的常用穴位

      按摩方法:擦法
      ,以透熱為度,每日1~2次

      4
      、大椎穴
      這個穴在脖子后面最突起的骨頭下面
      ,腰椎疼痛可以搓擦腰部,脊柱是針灸學(xué)中督脈循行的部位
      ,督脈可以調(diào)節(jié)全身的陽經(jīng)
      ,按揉頸腰可以疏通督脈經(jīng)絡(luò)調(diào)暢氣血

      按摩方法:兩手搓熱緊按頸腰部
      ,用力搓30次左右

      5、足三里
      手指沿著前脛骨從下向上揉按
      ,碰到突出位置停止
      ,停止位置向外側(cè)2橫指寬處就是足三里。該穴位還能有效調(diào)節(jié)胃腸
      、緩解感冒癥狀
      ,應(yīng)該對這一穴位熱灸

      6
      、涌泉穴
      涌泉穴的位置是在腳底中央的位置。
      按摩方法:用手掌快速的揉搓
      ,直到有熱感為止
      ,兩只腳都需要。每天早晚各都100下
      ,每次在揉搓完涌泉穴之后,可以繼續(xù)揉搓雙腳的腳趾

      7
      、勞宮穴
      勞宮穴的位置是在手心

      按摩方法:一手握緊拳頭,然后揉搓另一只手的手心
      ,等到手心發(fā)熱的時候
      ,再換另一只手
      ,這樣反復(fù)揉搓10次

      8、氣沖穴
      氣沖穴的位置是在大腿根的內(nèi)側(cè)
      ,在穴位下面有一根動脈

      按摩方法:先按揉氣沖穴
      ,然后按揉動脈,動作要一松一按交替進(jìn)行
      ,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冒出來為止

      9
      、腎俞穴
      腎俞穴的位置是在兩邊的腰眼

      按摩方法:每天慢慢用力拍打腎俞穴差不多100次。
      10
      、太溪穴
      太溪穴是腎經(jīng)的原穴
      ,是腎經(jīng)元?dú)饨?jīng)過和留止的部位
      ,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認(rèn)為它具有很強(qiáng)的回陽救逆之功
      。其位于足內(nèi)側(cè)
      ,內(nèi)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也就是說在腳的內(nèi)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其雙側(cè)對稱
      ,也就是兩個

      只要長期的按太溪穴,每天堅持5分鐘
      ,只要按準(zhǔn)了不必想手法是否正確。按摩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每天下午的17-19點(diǎn)是按摩效果佳的時間段
      ,如果在這段時間內(nèi)沒有時間也無所謂。按摩穴位的時候要使用拇指進(jìn)行按揉
      ,力度不太大
      ,有麻的感覺就好

      對于上述的驅(qū)寒穴位
      ,可通過按摩、拔罐
      、艾灸或吹風(fēng)機(jī)熱灸等方法加以刺激
      ,以達(dá)到散寒益氣補(bǔ)腎的目的,緩解關(guān)節(jié)疼痛和手腳冰涼的問題

      推薦閱讀:
      【驅(qū)寒方法】百病從寒起,怎么驅(qū)寒效果最顯著?
      【飲食驅(qū)寒】冬天吃什么不怕冷
      ?助你溫暖度冬日的驅(qū)寒食物推薦
      【冬季室內(nèi)保暖】冬季室內(nèi)如何保暖小妙招幫你房間升溫不靠空調(diào)
      【冬季運(yùn)動鍛煉】冬天運(yùn)動穿什么好
      ?冬季運(yùn)動項目冬天運(yùn)動注意事項
      【中醫(yī)驅(qū)寒】去寒的中藥有哪些老中醫(yī)教你冬季如何驅(qū)寒保暖
      冬季如何抵御寒氣入侵冬季御寒小常識
      【體內(nèi)去寒】如何去除體內(nèi)寒氣小妙招讓你快速將寒氣“逼”出來
      腹部
      、頭部、背部
      、手部不同人群冬季重點(diǎn)部位保暖方法

      身體怕冷
      ,陽氣不足
      ,按摩哪些穴位能緩解

      中醫(yī)認(rèn)為,陽氣不足

      ,將是由于缺乏維持正常運(yùn)轉(zhuǎn)的動力
      ,導(dǎo)致各種疾病。我們必須了解陽不氣足的跡象
      ,糾正損害陽氣的壞習(xí)慣,同時采取適當(dāng)措施加以調(diào)理
      。陽氣不足最常見的癥狀是感冒
      、四肢無力等。如果脾胃陽氣不足
      ,就會出現(xiàn)脾胃虛寒癥狀
      ,如消化不良或腹痛、腹脹等
      。如果心肺陽氣不足
      ,會出現(xiàn)胸悶氣短癥狀,有很重的黑色眼圈
      ,容易發(fā)怒
      。如果腎陽氣不足會臉蠟黃
      ,有嚴(yán)重的睡眠不足癥狀。

      春天要特別注意保護(hù)身體里的陽氣

      ,怎么補(bǔ)充陽氣呢
      ,第一件事就是做4"不":在溫暖寒冷的時候不要露出腳踝,不要露出腰部和臍
      ,不要貪吃涼性的蔬果,晚上8點(diǎn)以后最好不要鍛煉
      第二
      ,你可以有更多的泡沫腳。人們可以在足部的水中添加一些藥材
      。適用于陽陽不足者,易冷難眠
      ,但易火者或用該葉使口干者不能每天使用
      ,每周可使用兩次左右

      泡腳可用于祛除感冒、溫?z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止痛

      、感覺寒氣或腹痛、腹瀉
      ,清除體內(nèi)冷空氣
      ,止痛止瀉。也可以通過按壓身體的四個點(diǎn)來構(gòu)成陽氣
      。觀元穴
      ,肚臍直下三英寸
      ,兩只手在早晚交疊
      ,以穴位為中心按摩50次,然后將兩只手的食指重疊在一起
      ,穴按穴位20次
      ,局部酸脹感適宜,規(guī)律推拿能起到補(bǔ)氣
      、強(qiáng)身、健體的作用
      ,本發(fā)明具有祛寒復(fù)陽的功效。

      按摩時手心與穴位緊密接觸

      ,按順時針方向重復(fù)100次
      ,逆時針方向重復(fù)
      ,動作輕緩
      ,按摩可頻繁進(jìn)行,可用于補(bǔ)氣
      神木穴位于腹部中部,兩只手在摩擦
      ,疊在肚臍上,背部腰部中點(diǎn)對應(yīng)的肚臍位置順時針
      、逆時針按摩
      ,常用艾灸也可以緩解,但艾灸不要自用
      ,溫水袋溫敷穴位,但要記得防止?fàn)C傷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27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眾所周知的婦科中成藥烏雞白鳳丸,“女···

      下一篇:

      ?" rel="prev"> 為什么做了心電圖還要做心臟彩超檢查?

      相關(guān)文章
      從出汗的部位看身體是否健康
      夏季高溫,在非空調(diào)房間條件下
      ,我們?nèi)梭w都會有出汗的現(xiàn)象。部位和汗量都因人而異
      。有人愛出汗
      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
      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目錄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小兒有痰咳不出來妙招嬰兒咳嗽起初就是干咳
      ,隨著病情的加重慢慢會出現(xiàn)咳嗽帶痰的現(xiàn)象
      三伏天養(yǎng)生,七類人決不能錯過
      三伏天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
      兩種食物是活血通絡(luò)的最佳選擇
      氣血差
      ,氣血虧虛,一定要注意調(diào)理體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