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健康生活 2023-09-21 01:55:42

    膀胱經(jīng)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最全穴位大全:睛明穴

    、攢竹穴
    、眉沖穴、曲差穴
    、五處穴、承光穴
    、通天穴、絡卻穴
    、玉枕穴、天柱穴
    、大杼穴
    、風門穴、肺俞穴
    、厥陰俞穴、心俞穴
    、督俞穴、膈俞穴
    、肝俞穴
    、膽俞穴
    、脾俞穴、胃俞穴
    、三焦俞穴、腎俞穴
    、氣海俞穴、大腸俞穴
    、關元俞穴
    、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
    、白環(huán)俞穴
    、上髎穴、次髎穴
    、中髎穴、下髎穴
    、會陽穴、承扶穴
    、殷門穴
    、浮郄穴、委陽穴
    、委中穴
    、附分穴、魄戶穴
    、膏肓穴
    、神堂穴
    、譩譆穴、膈關穴
    、魂門穴、陽綱穴
    、意舍穴
    、胃倉穴、肓門穴
    、志室穴、胞肓穴
    、秩邊穴、合陽穴
    、承筋穴、承山穴
    、飛揚穴、跗陽穴
    、昆侖穴
    、仆參穴、申脈穴
    、金門穴、京骨穴
    、束骨穴
    、足通谷穴、至陰穴

    人體足太陽膀胱經(jīng)位置圖

    按摩膀胱經(jīng)排毒方法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它也是身體抵御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

    ,若膀胱經(jīng)絡通暢
    ,外寒難以侵入
    ,內(nèi)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jīng),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jīng)絡
    。誰給膀胱經(jīng)能量呢
    ,主要是靠腎臟
    ,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經(jīng)只是個通道
    ,本身無動力運行
    ,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
    。所以你加強了膀胱經(jīng)的需求,也就激發(fā)了腎臟的供應潛能
    。同理,督脈亦是如此

    打通膀胱經(jīng)和督脈呢?其實很簡單

    ,方法很多
    ,捏脊法、刮痧法
    、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經(jīng)不通
    ,敲臀就會很痛)都可以用
    ,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話也可用肘來揉
    。要注意,膀胱經(jīng)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
    ,同樣可以刮痧
    、拔罐
    、點揉、敲打
    ,甚至用手大把攥
    ,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還可兩腿繃直
    ,俯腰兩手摸地,向后仰身彎腰以及仰臥起坐
    ,還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
    ,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后側的膀胱經(jīng),那就全可采用

    膀胱經(jīng)循經(jīng)線路

    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從內(nèi)眼角開始(睛明穴),上行額部(攢竹穴

    、眉沖穴
    、曲差穴
    ;會神庭穴
    、頭臨泣穴),交會于頭頂(五處穴
    、承光穴、通天穴
    ;會百會穴)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穴

    、率谷穴
    、浮白穴、頭竅陰穴
    、完骨穴)

    其直行主干:從頭頂入內(nèi)絡于腦(絡卻穴、玉枕穴

    ;會腦戶穴、風府穴)
    ,復出項部(天柱穴)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nèi)側,夾脊旁(會大椎穴
    、陶道穴;經(jīng)大杼穴
    、風門穴
    、肺俞穴、厥陰俞穴
    、心俞穴、督俞穴
    、膈俞穴)
    ,到達腰中(肝俞穴、膽俞穴
    、脾俞穴、胃俞穴
    、三焦俞穴、腎俞穴)
    ,進入脊旁筋肉
    ,絡于腎
    ,屬于膀胱(氣海俞穴
    、大腸俞穴、關元俞穴
    、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環(huán)俞穴)。

    一支從腰中分出

    ,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下髎穴
    、會陽穴、承扶穴:
    ,進入窩中(殷門穴
    、委中穴)。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nèi)側分別下行

    ,通過肩胛(附分穴、魄戶穴
    、膏肓俞穴、神堂穴
    、膈關穴
    、魂門穴、陽綱穴
    、意舍穴、胃倉穴
    、肓門穴
    、志室穴、胞肓穴
    、秩邊穴),經(jīng)過髖關節(jié)部(會環(huán)跳穴)
    ,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浮郄穴、委陽穴穴)
    ,會合于窩中(委中穴)--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穴
    、承筋穴、承山穴)
    ,出外踝后方(飛揚穴、跗陽穴
    、昆侖穴),沿第五跖骨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蛥⒀ā⑸昝}穴
    、金門穴
    、京骨穴),到小趾的外側(束骨穴
    、足通谷穴、至陰穴)
    ,下接足少陰腎經(jīng)

    膀胱經(jīng)穴位在哪里

    本經(jīng)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頭面部

    、項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
    ,余18穴則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
    。首穴睛明穴,末穴至陰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tǒng)
    、神經(jīng)精神方面、呼吸系統(tǒng)
    、循環(huán)系統(tǒng)
    、消化系統(tǒng)病癥和熱性病
    ,以及本經(jīng)脈所經(jīng)過部位的病癥。

    1:睛明 BL1 Jīng míng
    定位:在面部

    ,目內(nèi)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在眶內(nèi)緣瞼內(nèi)側韌帶中
    ,深部為眼內(nèi)直肌
    ; 有內(nèi)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
    、靜脈
    ,深層上方有眼動
    、靜脈本干;布有滑車上
    、下神 經(jīng),深層為眼神經(jīng)
    ,上方為鼻睫神經(jīng)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
    ,視物不明,目眩
    ,近視
    , 夜盲,色盲

    配伍:配球后
    、光明治視目不明。
    刺灸法:囑患者閉目
    ,醫(y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
    ,左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l寸
    。不捻轉
    ,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捻轉和提插:
    。 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 以防出血
    。本穴禁灸

    附注:手足太陽、足陽明
    、陰蹺
    、陽蹺五脈交會穴。(《素問 氣府論 注》

    2:攢竹 BL2 Cuán zhú
    定位:在面部

    ,當眉頭陷中
    ,眶上切跡處。
    解剖:有額肌及皺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當額動、靜脈處
    ;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支

    主治:頭痛,口眼歪斜
    ,目視不明
    ,流淚,目赤腫痛
    ,眼瞼(目閏)動
    ,眉棱骨痛,眼瞼下垂

    配伍: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眼瞼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
    。禁灸

    3:眉沖 BL3 Méi chōng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fā)際0.5寸

    ,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解剖:有額肌
    ;當額動
    、靜脈處;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支

    主治:頭痛
    ,眩暈,鼻塞
    ,癲癇

    配伍:配太陽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4:曲差 BL4 Qǔ chā
    定位:在頭部

    ,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nèi)1/3與中1/3交點

    解剖:有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划旑~動
    、靜脈處
    ;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支。
    主治:頭痛
    ,鼻塞
    ,鼽衄,目視不明

    配伍:配合谷治頭痛
    、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

    5:五處 BL5 Wǔ chù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

    ,旁開1.5寸

    解剖:有額肌
    ;當額動
    、靜脈處;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支

    主治:頭痛
    ,目眩,癲癇

    配伍:配合谷
    、太沖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平刺0.5~0.8寸

    6:承光 BL6 Chéng guā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

    ,旁開1.5寸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額動
    、靜脈
    ,顳淺動
    、靜脈及枕動、靜脈的吻合網(wǎng)
    ;當額神經(jīng)外側支和枕大神經(jīng)會合支處

    主治:頭痛,目眩
    ,鼻塞
    ,熱病。
    配伍:配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7:通天 BL7 Tōng tiā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

    ,旁開1.5寸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顳淺動
    、靜脈和枕動
    、 靜脈的吻合網(wǎng);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頭痛
    ,眩暈,鼻塞
    ,鼻衄
    ,鼻淵。
    配伍:配迎香
    、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平刺0.3~0.5寸。

    8:絡卻 BL8 Luò què
    定位:在頭部

    ,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
    ,旁開1.5寸。
    解剖:在枕肌停止處
    ;有枕動
    、靜脈分支;布有枕大 神經(jīng)分支

    主治:頭暈
    ,目視不明,耳鳴

    配伍:配風池治頭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
    9: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在后頭部
    ,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
    ,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解剖:有枕肌
    ;有枕動
    、靜脈;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頭項痛
    ,目痛,鼻塞

    配伍:配大椎治頭項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10:天柱 BL10 Tiān zhù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饩壷蟀l(fā)際凹陷中
    ,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在斜方肌起部
    ,深層為頭半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河姓?動、靜脈干
    ;布有枕大神經(jīng)干

    主治:頭痛,項強
    ,鼻塞
    ,癲狂癇,肩背病
    , 熱病。
    配伍: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不可向內(nèi)上方深刺
    ,以免傷及延髓

    11:大杼 BL11 dà zhù
    定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
    ,上后鋸肌,最深層為最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第一肋間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咳嗽,發(fā)熱
    ,項強
    ,肩背痛。
    配伍:配肩中俞
    、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l)八會穴之一
    ,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2)本經(jīng)背部諸穴,不宜深刺
    , 以免傷及內(nèi)部重要臟器

    12:風門 BL12 fēng mén
    定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
    ,上后鋸肌,深層為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第二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二、三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三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傷風
    ,咳嗽
    ,發(fā)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配伍:配肺俞、大椎治咳嗽
    、氣喘
    ;配合谷治傷風咳嗽。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與督脈交會穴。

    13:肺俞 BL13 fèi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
    ,深層為最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第 三肋間動、靜脈后支
    ;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jīng)后支 外側支

    主治:咳嗽
    ,氣喘,吐血
    ,骨蒸
    ,潮熱
    ,盜汗
    ,鼻塞。
    配伍:配風門治咳嗽喘
    ;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肺的背俞穴

    14:厥陰俞 BL14 jué yīn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深層為最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布有第 四肋間動
    、靜脈后支
    ;正當?shù)谒幕虻谖逍厣窠?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 支

    主治:咳嗽
    ,心痛
    ,胸悶
    , 嘔吐。
    配伍:配內(nèi)關治心痛
    、心悸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心包背俞穴

    15:心俞 BL15 Xīn shū
    定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
    ,深層為最長肌
    ;有第五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五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心痛
    ,驚悸
    ,咳嗽
    ,吐血
    ,失眠,健忘,盜 汗
    ,夢遺
    ,癲癇。
    配伍:配巨闕
    、內(nèi)關治心痛
    、驚悸;配內(nèi)關
    、神門 治失眠
    、健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心的背俞穴。

    16:督俞 BL16 Dū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背闊肌肌腱
    ,最長肌
    ;有第六肋間動、靜脈后支
    ,頸橫動脈降支
    ;布有肩胛背神經(jīng),第六或第七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六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心痛
    ,胸悶
    ,腹痛,寒熱
    、氣喘

    配伍:配內(nèi)關治心痛
    、胸悶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7:膈俞 BL17 Gé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斜方肌下緣
    ,有背闊肌,最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布有第七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嘔吐
    ,呃逆
    ,氣喘
    ,咳嗽,吐血
    ,潮熱
    , 盜汗

    配伍:配內(nèi)關
    、足三里治嘔吐、呃逆
    ;配足三 里
    、血海
    、肓膏治貧血

    刺灸法:斜刺0.5之0.8寸

    附注:(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
    。2)參考資料:據(jù)報道
    ,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態(tài)(紅細胞在400萬/mm2以下
    ,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
    ,針刺“膈俞”、“膏盲”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
    ,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tài),迅速恢復正常

    18:肝俞 BL18 Gān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背闊肌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有第九肋間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九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黃疸
    ,脅痛
    ,吐血,目赤
    ,目眩
    ,雀目
    ,癲狂癇
    ,脊背痛。
    配伍:配支溝
    、陽陵泉治脅痛
    ;配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肝的背俞穴。

    19:膽俞 BL19 Dǎn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0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在背闊肌
    ,最長肌和腱肋肌之間;有第十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支

    主治:黃疸
    ,口苦,肋痛
    ,肺癆
    ,潮熱

    配伍:配陽陵泉、太沖膽道疾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膽的背俞穴。

    20:脾俞 BL20 Pǐ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背闊肌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一肋間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十一胸神經(jīng)后支肌支

    主治:腹脹,黃疸
    ,嘔吐
    ,泄瀉
    ,痢疾
    ,便血,水腫
    ,背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脫
    、便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脾的背俞穴

    21:胃俞 BL21 Wèi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2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肋下 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 支
    ,深層為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胸脅痛,胃脘痛
    ,嘔吐
    ,腹脹
    ,腸鳴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胃的背俞穴

    22:三焦俞 BL22 Sān jiāo shū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有第一腰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一腰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腸鳴
    ,腹脹
    ,嘔吐,泄瀉
    ,痢疾
    ,水腫
    ,腰背強痛

    配伍:配氣海、足三里治腸鳴
    、腹脹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三焦背俞穴

    23:腎俞 BL23 Shèn shū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一腰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主治:遺尿,遺精
    ,陽萎,月經(jīng)不調(diào)
    ,白帶
    ,水腫,耳鳴
    ,耳聾,腰痛

    配伍:配太溪
    、三陰交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配翳風
    、耳門治耳鳴
    、耳聾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l)腎的背俞穴。2)據(jù)實驗觀察針刺對正常人水負荷后腎臟泌尿功能的影響
    ,發(f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
    ,針刺腎俞或京門穴時可抑制腎臟的泌尿功能

    24:氣海俞 BL24 Qì hǎi shū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 腰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二腰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主治:腸鳴腹脹,痔漏
    ,痛經(jīng)
    ,腰痛。
    配伍:配足三里
    、天樞治腹脹
    、腸鳴

    刺灸法:直刺0.5~1寸

    25:大腸俞 BL25 Dà cháng shū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有第四腰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經(jīng)皮支
    ,深層為腰叢

    主治:腹脹
    ,泄瀉
    ,便秘,腰痛

    配伍:配氣海
    、足三里
    、支溝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大腸背俞穴。

    26:關元俞 BL26 Guān yuán shū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骶棘肌
    ,有腰最下動、靜脈后支的內(nèi)側支
    ;布有第五腰神經(jīng)后支

    主治:腹脹
    、泄瀉
    ,小便頻數(shù)或不利,遺尿
    ,腰 痛

    配伍:配氣海治腹脹

    刺灸法:直刺0.8~l.2寸

    27:小腸俞 BL27 Xiǎo cháng shū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

    ,平第1骶后孔。
    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
    ;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的外側支
    ;布有第一骶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第五腰神經(jīng)后支。
    主治:遺精
    ,遺尿,尿血
    ,白帶
    ,小腹脹痛,泄瀉
    ,痢疾
    ,疝氣
    ,腰腿疼

    配伍:配天樞、足三里、上巨虛
    、關元治腹脹
    、痢疾
    、便秘
    。配腎俞、三陰交
    、三焦俞
    、關元
    、曲泉治泌尿系結石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壯

    28:膀胱俞 BL28 Páng guāng shū
    定位:在骶部

    ,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間;有骶外側動
    、靜脈后支
    ;布有臀中皮神經(jīng)分支。
    主治:小便不利
    ,遺尿,泄瀉
    ,便秘
    ,腰脊強痛。
    配伍:配腎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l.2寸

    附注:膀胱背俞穴

    29:中膂俞 BL29 Zhōng lǚ shū
    定位:在骶部

    ,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解剖:有臀大肌
    ,深層為骶結節(jié)韌帶起始部
    ;當臀下動
    、靜脈的分支處,布有臀下皮神經(jīng)。
    主治:泄瀉
    ,疝氣,腰脊強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氣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0:白環(huán)俞 BL30 Bái huán shū
    定位:在骶部

    ,當骶正中嵴旁1.5寸
    ,平第4骶后孔

    解剖:在臀大肌
    ,骶結節(jié)韌帶下內(nèi)緣;有臀下動
    、靜脈
    ,深層為陰部內(nèi)動
    、靜脈
    ;布有皮神經(jīng),深層為陰部神經(jīng)

    主治:遺尿
    ,疝氣
    ,遺精
    ,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
    ,腰部疼痛。
    配伍:配三陰交
    、腎俞、治遺尿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1:上髎 BL31 Shàng liáo
    定位:在骶部

    ,當髂后上棘與中線之間
    ,適對第1骶后孔處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
    ;當額外
    側動
    、靜脈后支處
    ;布有第一髂神經(jīng) 后支。
    主治:大小便不利
    ,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陰挺
    ,遺 精,陽萎
    ,腰痛。
    配伍:配三陰交
    、中極
    、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2:次髎 BL32 Cì liáo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nèi)下方

    ,適對第2骶后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
    、靜脈后支處
    ;為第二骶神經(jīng)后支通過處

    主治:疝氣
    ,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帶下
    ,小便不利,遺精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三陰交
    、中極、腎俞治遺尿
    ;配血海治 痛經(jīng)。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3:中髎 BL33 Zhōng liáo
    定位:在骶部

    ,當次髎下內(nèi)方
    ,適對第4骶后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
    ;當骶外側動
    、靜脈后支處;為第三骶神經(jīng)后支通過處

    主治:便秘
    ,泄瀉,小便不利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帶下 ,腰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4:下髎 BL34 Xià liáo
    定位:在骶部

    ,當當中髎下內(nèi)方,適對第4骶后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
    ;有臀下動
    、靜脈分支
    ;當?shù)谒镊旧窠?jīng)后支通過處。
    主治:腹痛
    ,便秘
    ,小便不利,帶下
    ,腰痛。
    配伍:配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5:會陽 BL35 Huì yá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解剖:有臀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有臀下動、靜脈分支
    ;布有尾骨神經(jīng)
    ;深部有陰部神經(jīng)干

    主治:泄瀉,便血
    ,痔疾
    ,陽萎,帶下

    配伍: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6:承扶 BL36 Chéng fú
    定位:在大腿后面
    ,臀下橫紋的中點。
    解剖:在臀大肌下緣
    ;有坐骨神經(jīng)伴行的動
    、靜脈
    ;布有股后皮神經(jīng)
    ,深層為坐骨神經(jīng)。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
    ,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 l~2寸

    37:殷門 BL37 Yīn mén
    定位:在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

    ,承扶下6寸

    解剖:在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之間,深層為大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外側為股深動
    、靜脈第三穿支
    ;布有股后皮神經(jīng),深層正當坐骨神經(jīng)

    主治:腰痛
    ,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2寸

    38:浮郄 BL38 Fú xì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

    ,委陽上1寸
    ,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

    解剖:在股二頭肌鍵內(nèi)側;有膝上外側動
    、靜脈
    ; 布有股后皮神經(jīng),正當腓總神經(jīng)處

    主治:便秘,股腘部疼痛
    ,麻木

    配伍: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9:委陽 BL39 Wěi yáng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


    解剖:在股二頭肌鍵內(nèi)側
    ;有膝上外側動、靜脈
    ; 布有股后皮神經(jīng)
    ,正當腓總神經(jīng)處

    主治:腹?jié)M
    ,小便不利,腰脊強痛
    ,腿足攣痛

    配伍:配三焦俞、腎俞
    、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l~1.5寸

    附注:三焦經(jīng)下合穴

    40:委中 BL40 Wěi zhōng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在腘窩正中
    ,有腘筋膜
    ;皮下有股腘靜脈
    ,深層內(nèi)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有股后皮神經(jīng)
    ,正當脛神經(jīng)處

    主治:腰痛
    ,下肢痿痹
    ,腹痛,吐瀉
    ,小便不利
    , 遺尿,丹毒

    配伍: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入為“合”。

    41:附分 BL41 Fù fēn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崗內(nèi)端邊緣
    ,有斜方肌,菱形肌
    ,深層為髂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挥蓄i橫動脈降支
    ,當?shù)诙唛g動、靜脈后支
    ;布有第二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
    ,肘臂麻木。
    配伍:配大椎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手、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42:魄戶 BL42 Pò hù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
    ,有斜方肌,菱形肌
    ,深層為髂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第三肋間動
    、靜脈背側支 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二
    、三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咳嗽,氣喘
    ,肺癆,項強
    ,肩背痛

    配伍: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斜刺0.5一0.8寸

    43:膏肓 BL43 Gāo huāng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
    ,有斜方肌
    、菱形肌,深 層為髂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挥械谒睦唛g動
    、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
    ;布有第三、四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咳嗽,氣喘,肺癆
    ,健忘
    ,遺精,完谷不化

    配伍:配尺澤
    、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4:神堂 BL44 Shén táng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
    ,有斜方肌
    ,菱形肌
    ,深 層為髂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挥械谖謇唛g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
    ;布有第四
    、五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咳嗽
    ,氣喘,胸悶
    ,脊背強病

    配伍:配膻中治胸悶。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5:譩譆 BL45  Yì xǐ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在斜方肌外緣,有髂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第六肋間動、靜脈背側支
    ;布有第五、六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咳嗽
    ,氣喘
    ,瘧疾,熱病
    ,肩背痛。
    配伍:配大椎
    、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6:膈關 BL46 Gě guān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
    ,髂肋肌
    ;有第七肋間動
    、靜脈 背側支;布有第六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胸悶
    ,噯氣,嘔吐
    ,脊背強痛

    配伍:配內(nèi)關治噯氣。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7:魂門 BL47 Hún mén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第九肋間動、靜脈背側支
    ;布有第八、九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胸脅痛
    ,嘔吐
    ,泄瀉,背痛

    配伍: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肋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8:陽綱 BL48 Yáng gāng
    定位:在背部,當?shù)?0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挥械谑唛g動
    、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九
    、十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腸鳴,腹痛
    ,泄瀉,黃疸
    ,消渴

    配伍:配氣海治腹脹。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9:意舍 BL49 Yì shě
    定位:在背部,當?shù)?1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第十一肋間動、靜 脈背側支
    ;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腹脹
    、腸鳴、嘔吐、泄瀉

    配伍:脾俞、胃俞治腹脹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0:胃倉 BL50 Wèi cāng
    定位:在背部,當?shù)?2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挥欣呦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靜脈背側支
    ;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胃脘痛
    ,腹脹
    ,小兒食積
    ,水腫,背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1:肓門 BL51 Huāng mén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
    ,髂肋肌
    ;有第一腰動
    、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腹痛
    ,便秘,痞塊
    ,乳疾

    配伍:配氣海天
    、樞治便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2:志室 BL52 Zhì shì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
    、髂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
    ;布有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第一腰神經(jīng)外側支。
    主治:遺精
    ,陽萎 ,小便不利
    ,水腫
    ,腰脊強痛。
    配伍:配命門治遺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3:胞肓 BL53 Bāo huāng
    定位:在臀部

    ,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有臀大肌
    ,臀中肌及臀小肌
    ;正當臀上動
    、靜脈;布有臀上皮神經(jīng)
    ,深層為臀上神經(jīng)。
    主治:腸鳴
    ,腹脹
    ,便秘,癃閉
    ,腰脊強痛

    配伍: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54:秩邊 BL54 Zhì biān
    定位:在臀部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有臀大肌
    ,在梨狀肌下緣;正當臀下動
    、 靜脈深層當臀下神經(jīng)及股后皮神經(jīng),外側 為坐骨神經(jīng)

    主治:小便不利
    ,便秘,痔疾
    ,腰骶痛
    ,下肢痿痹

    配伍:配委中
    、大腸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5—2寸

    55:合陽 BL55 Hé 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

    ,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解剖:在腓腸肌二頭之間
    ;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腘動
    、靜脈
    ;布有腓腸肌內(nèi)側皮神經(jīng),深層為腓神經(jīng)

    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疝氣
    ,崩漏。
    配伍:配腰陽關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2寸

    56:承筋 BL56 Chéng jīn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

    ,腓腸肌肌腹中央
    ,委中下5寸。
    解剖:在腓腸肌兩肌腹之間
    ;有小隱靜脈
    ,深層為腓后動、靜脈
    ;布有腓腸內(nèi)側皮神經(jīng)
    ,深層為腓神經(jīng)

    主治:痔疾
    ,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配委中治下肢攣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57:承山 BL57 Chéng shān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

    ,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尖角凹陷處。
    解剖: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
    ;有小隱靜脈
    ,深層為股后動、靜脈
    ;布有腓腸內(nèi)側皮神經(jīng)
    ,深層為腓神經(jīng)

    主治:痔疾
    ,腳氣
    ,便秘
    ,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配大腸俞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

    58:飛揚 BL58 Fēi 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

    ,外踝后,昆侖直上七寸
    ,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解剖:有腓腸肌及比目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jīng)

    主治:頭痛,目眩
    ,腰腿疼痛
    ,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絡穴

    59:跗陽 BL59 Fù 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

    ,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緣
    ,深層為拇長屈肌
    ;有小隱靜脈 ,深層為腓動脈末支
    ;布有腓腸神經(jīng)

    主治:頭痛,腰骶痛
    ,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陽蹺脈郄穴。

    60:昆侖 BL60 Kūn lú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

    ,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腓骨短肌
    ;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后動、靜 脈
    ;布有腓腸神經(jīng)

    主治:頭痛,項強
    ,目眩
    ,癲癇
    ,難產(chǎn)
    ,腰骶疼 痛
    ,腳跟腫痛。
    配伍:配風池治頭痛
    、目眩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l
    、足太陽經(jīng)所行為“經(jīng)”。2
    、《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
    。”
    61:仆參 BL61 Pú cān
    定位:在足外側部
    ,外踝后下方
    ,昆侖直下
    ,跟骨外側
    ,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腓動
    、靜脈的跟骨外側支
    ;布有腓腸神 經(jīng)跟骨外側支。
    主治:下肢痿痹
    ,足跟痛
    ,癲癇

    配伍: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62:申脈 BL62 Shēn Mài
    定位:在足外側部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
    ;有外踝動脈網(wǎng)及小 隱靜脈
    ;布有腓腸神經(jīng)的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分支

    主治:頭痛
    ,眩暈
    ,癲狂癇
    ,腰腿酸痛,目赤腫痛
    ,失眠

    配伍:配腎俞、肝俞
    、百會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脈交會穴之一
    ,通陽蹺脈

    63:金門 BL63 Jīn mén
    定位:在足外側部
    ,當外踝前緣直下
    ,骰骨下緣處。
    解剖: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
    ;有足底外側動
    、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
    ,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jīng)。
    主治:頭痛
    ,癲癇
    ,小兒驚風 ,腰痛
    ,下肢痿痹
    ,外踝痛。
    配伍:配太陽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郄穴

    64:京骨 BL64 Jīng gǔ
    定位:在足外側部
    ,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
    ;有足底外側動、靜脈
    ; 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
    ,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jīng)。
    主治:頭痛
    ,項強
    ,目翳,癲癇
    ,腰痛

    配伍:配百會、太沖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過為“原”。
    65:束骨 BL65 Shù gǔ
    定位:在足外側
    ,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節(jié))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
    ;有第四趾跖側總動、 靜脈
    ;有第四趾跖側神經(jīng)及足背外側皮神 經(jīng)分布

    主治:頭痛,項強
    ,目眩,癲狂
    ,腰腿痛

    配伍:配腎俞、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注為“輸”。
    66:足通谷 BL66 Zú tōng gǔ
    定位:在足外側
    ,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節(jié))的前方
    ,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跖側動
    、靜脈;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jīng)及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

    主治:頭痛
    ,項強,目眩
    ,鼻衄,癲狂

    配伍:配大椎治項強

    刺灸法:直刺0.2~0.3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溜為“滎”。
    67:至陰 BL67 Zhì yīn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
    ,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及趾跖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wǎng);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jīng)及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

    主治:頭痛,目痛
    ,鼻塞
    ,鼻衄,胎位不正
    ,難產(chǎn)

    配伍:配太沖、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淺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出為“井”

    打通女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位置圖

    膀胱經(jīng)的作用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十四經(jīng)絡中最長的一條經(jīng)脈。膀胱經(jīng)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

    ,絕不能忽略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醫(yī)學中,膀胱具有積存腎臟制造出來的尿液的功能
    ,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即經(jīng)由尿道排出體外
    。而中醫(yī)醫(yī)學卻認為
    ,膀胱是當小腸把無用的固態(tài)物和水份分開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
    。膀胱經(jīng)是通往頭
    、背、腰
    、臀
    、下肢
    、足等各部份
    ,幾乎已貫通全身的一條非常長的經(jīng)脈
    ,故此經(jīng)脈發(fā)生異常時,會影響全身
    ,而呈現(xiàn)各種癥狀
    。如頭痛、頭重
    、眼睛疲勞、流鼻血
    、鼻塞等癥狀會出現(xiàn)于頭部
    。又會產(chǎn)生肩、背
    、腰
    、臀、脛等部的肌肉疼痛
    。容易發(fā)生股關節(jié)痛、痔瘡等
    。臉部皮膚帶黑
    ,失去光澤。容易造成耳鳴
    ,聽力不佳
    。聲音微弱,不容易聽到
    。容易疲勞,精神欠佳
    。食物方面偏愛咸食
    。以季節(jié)而言,冬天發(fā)病的機會較大
    。若出現(xiàn)以上所述的癥狀
    ,是由于膀胱經(jīng)的異常所引起的,請刺激膀胱經(jīng)上的穴位
    ,即能緩和不舒服感。膀胱經(jīng)上有六十三個穴位

    膀胱經(jīng)的功效

    1

    、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jīng)起于內(nèi)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
    ,交于督脈直至巔頂(百會穴)

    2

    、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后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nèi)絡腦

    ,復返出來下行項后(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

    其一

    ,沿肩胛內(nèi)側(大杼穴始)
    ,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
    ,下行至腰部
    ,進入脊旁筋肉
    ,絡于腎,下屬膀胱
    ,再從腰中分出下行
    ,夾脊旁,通于臀部
    ,經(jīng)大腿后面
    ,進入胭窩中。

    其二

    ,從肩胛內(nèi)側分別下行
    ,通過肩胛
    ,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
    ,過臀部,經(jīng)過髖關節(jié)部(環(huán)跳穴)
    ,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
    ,會合于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
    ,經(jīng)外踝后面(昆侖穴)
    ,在足跟部折向前
    ,經(jīng)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
    ,與足少陰腎經(jīng)相接。

    3

    、聯(lián)系臟腑:屬膀胱
    ,絡腎,與心
    、腦有聯(lián)系

    4、主要臨床表現(xiàn):惡寒

    ,發(fā)熱
    ,鼻塞,鼻衄
    ,頭痛
    ,目痛,項背
    、腰
    、臀部及下肢后側疼痛
    ,足小趾麻木不用
    ,少腹脹滿,小便不利
    ,遺尿

    5、病機分析: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一身之表

    ,外邪侵襲
    ,本經(jīng)受邪
    ,則惡寒
    ,發(fā)熱,鼻塞
    ,鼻衄
    ;膀胱經(jīng)之脈上額交巔絡腦,邪氣隨經(jīng)上逆則頭痛
    ;膀胱經(jīng)起于目內(nèi)眥,下行項后
    ,一支挾背抵腰
    ,下行經(jīng)股入奈窩,一支循背下行
    ,至奈窩后又下行
    ,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
    ,經(jīng)氣不利
    ,則目痛
    ,項背
    、腰
    、臀部及下肢后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
    。膀胱氣化失司
    ,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
    ,遺尿。

    6

    、本經(jīng)主治:頭
    、項、目
    、背
    、腰、下肢部病癥及神志病
    ,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
    ,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癥

    膀胱經(jīng)不通的癥狀

    膀胱經(jīng)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體抵御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

    ,若這條經(jīng)絡通暢
    ,外寒難以侵入,內(nèi)毒及時排出
    ,身體何患之有
    ? 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jīng),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jīng)絡
    。誰給膀胱經(jīng)能量呢,主要是靠腎臟
    ,腎與膀胱相表里
    ,膀胱經(jīng)只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
    ,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
    、排毒的功能。所以你加強了膀胱經(jīng)的需求
    ,也就激發(fā)了腎臟的供應潛能。同理
    ,督脈亦是如此

    打通膀胱經(jīng)和督脈呢

    ?其實很簡單,方法很多
    ,捏脊法
    、刮痧法、拔罐法
    、敲臀法(如果膀胱經(jīng)不通,敲臀就會很痛)都可以用
    ,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
    ,肉太厚的話也可用肘來揉。要注意
    ,膀胱經(jīng)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
    ,同樣可以刮痧、拔罐
    、點揉
    、敲打
    ,甚至用手大把攥
    ,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還可兩腿繃直
    ,俯腰兩手摸地
    ,向后仰身彎腰以及仰臥起坐,還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
    ,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后側的膀胱經(jīng)
    ,那就全可采用

    膀胱經(jīng)不通的表現(xiàn)

    膀胱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惡風怕冷

    ,頸項不舒,腰背肌肉脹痛;腰膝酸軟
    ,靜脈曲張
    ,尿頻,尿多;尿黃
    ,前列腺肥大

    經(jīng)絡學說是中醫(y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全身14條經(jīng)絡,如果不通,就會引起相應的癥狀
    。下面
    ,我們一起去看看其他經(jīng)絡不通的常見癥狀:

    1.肺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怕風

    ,易汗
    ,咽干咳嗽;過敏性鼻炎
    ,皮膚干燥容易過敏;動則氣短胸翳,面色皮膚無華

    2.大腸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牙痛

    ,頭痛,口干
    ,皮膚過敏;青筋
    ,斑點多
    ,腸胃功能減弱;肩周痛
    ,慢性咽喉炎。

    3.胃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喉嚨痛

    ,胃痛
    ,怕熱,消化不良;倦怠
    ,膝關節(jié)酸痛
    ,便秘;唇干舌燥
    ,身體消瘦。

    4.脾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脘腹脹氣

    ,吸收不良
    ,口淡;容易嘔吐作悶,容易倦怠虛胖;頭脹
    ,頭腦不清
    ,濕重腳腫,便溏;關節(jié)酸脹
    ,糖尿病

    5.心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心煩

    ,心驚
    ,心悸,心悶
    ,心痛;短氣
    ,上氣有壓力感
    ,憂郁易怒;口腔潰瘍,口干
    ,口臭

    6.小腸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小腹繞臍而痛,心翳悶

    ,頭頂痛;容易腹瀉
    ,手腳寒涼;吸收不良,虛肥;肩周炎

    7.腎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手足怕冷

    ,口干舌燥
    ,腰膝酸痛
    ,咽喉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性欲減退;前列腺肥大
    ,足跟痛
    ,尿頻,尿少
    ,尿黃

    8.心包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失眠多夢,易醒難入睡;心煩健忘

    ,胸翳悶
    ,口干;神經(jīng)衰弱。

    9.三焦經(jīng)常見癥狀:偏頭痛

    ,頭暈
    ,耳鳴,上熱下寒;手足怕冷
    ,倦怠易怒;皮膚容易過敏;肌肉關節(jié)酸痛無力食欲不振。

    10.膽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口干

    ,口苦
    ,偏頭痛,容易驚悸;善嘆息
    ,便溏
    ,便秘,皮膚萎黃;消化不良,關節(jié)痛
    ,脂肪瘤;痰濕結節(jié)積聚。

    11.肝經(jīng)不通的常見癥狀:口干

    ,口苦
    ,情志抑郁,胸脅脹痛;眩暈
    ,血壓不穩(wěn)
    ,易怒沖動;皮膚萎黃,易倦乏力
    ,前列腺肥大;月經(jīng)不調(diào)
    ,乳房疾病,小便黃

    12.督脈不通的常見癥狀:虛寒怕冷,手足不溫

    ,疲勞乏力;頸椎痛
    ,腰椎痛,痔瘡
    ,便秘;陰陽失調(diào)

    13.任脈不通的常見癥狀:怕熱汗多,陰陽失調(diào)

    ,月經(jīng)不調(diào);陽痿,性冷淡
    ,消化不良
    ,胸翳氣喘。

    膀胱經(jīng)不通的原因

    造成經(jīng)絡不通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內(nèi)因

    ,其中外因包括以下兩方面:

    1

    、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
    ,惡劣天氣的影響,所造成的細菌
    、病毒、冷
    、熱
    、風、濕的侵襲等等。

    2

    、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政治動亂、戰(zhàn)爭災難
    、經(jīng)濟危機
    、文化環(huán)境造成的精神污染、家庭不和
    、人與人間的無謂爭斗等等,也會造成人體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混亂和失調(diào)
    ,從而導致經(jīng)絡不通
    ,生病、甚至死亡

    相比較外因來說

    ,內(nèi)因更重要,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
    。內(nèi)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體內(nèi)某些器官出了毛病
    。飲食不規(guī)律
    、經(jīng)常熬夜、不愛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機體出現(xiàn)問題
    ,特別是五臟六腑器官出了毛病
    ,物質(zhì)、能量無法交匯轉化
    ,自然造成經(jīng)絡不通
    ,精氣不足,生病
    ,甚至死亡。

    2

    、氣血不足
    。如果身體的氣血不足,不能把身體的垃圾運送出來
    ,經(jīng)絡也會堵塞

    3、精神內(nèi)傷

    ,思想上出了毛病
    。《內(nèi)經(jīng)》講“精神內(nèi)傷
    ,形必敗亡
    。”
    。中醫(yī)所謂怒傷肝
    、喜傷心、思傷脾
    、憂傷肺
    、恐傷腎
    。上離其道
    ,下失其事。

    打通膀胱經(jīng)的方法

    若這條經(jīng)絡通暢

    ,外寒難以侵入
    ,內(nèi)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jīng)
    。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jīng)絡
    。那么,誰給膀胱經(jīng)供給能量呢?主要是腎
    ,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經(jīng)只是個通道
    ,本身無動力運行
    ,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

    打通膀胱經(jīng)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也很多,如捏脊法
    、刮痧法
    、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經(jīng)不通
    ,敲臀就會很痛)都可以用,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
    ,肉太厚的話也可用肘來揉

    要注意,膀胱經(jīng)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

    ,同樣可以刮痧
    、拔罐、點揉
    、敲打
    ,甚至用手大把攥,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
    。還可兩腿繃直,俯腰兩手摸地
    ,向后仰身彎腰以及仰臥起坐
    ,還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后側的膀胱經(jīng)
    ,那就全可采用

    膀胱經(jīng)在大腿后側不是太好敲,所以可以用“抻筋”的方法

    ,就是前后左右壓壓腿
    ,感覺到后側的筋被拉伸開
    。也可以采用“刮痧”的方式
    ,可以有效地疏通膀胱經(jīng)。還有就是平時上班休息的時候
    ,把大腿的肉肉后側多捏捏揉揉

    用什么方法排毒最好,其實很不確定

    ,刮痧若出痧很暢
    ,則效果最佳。若不愛出痧
    ,但按揉穴位卻很痛,則按摩效果最好
    。若不出痧
    ,按摩穴位也不痛,則拔罐效果好
    。這個根據(jù)個人體質(zhì)來選擇

    道醫(yī)培訓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32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從出汗的部位看身體是否健康
    夏季高溫
    ,在非空調(diào)房間條件下
    ,我們?nèi)梭w都會有出汗的現(xiàn)象。部位和汗量都因人而異
    。有人愛出汗
    ,有人不愛出汗
    。不過
    ,出汗過多和過少,其實都不是好現(xiàn)象
    。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出汗的部位
    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
    三伏天養(yǎng)生,七類人決不能錯過
    三伏天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
    ?三伏天里
    ,既要忍受著暑熱,還要看著預防與水果帶來的濕氣
    ,暑溫夾濕,讓人不得不把養(yǎng)生給注意起來
    。三伏天養(yǎng)生如何祛濕濕作為人體水液代謝失常產(chǎn)生的病理產(chǎn)物
    打流腦疫苗會發(fā)燒嗎,
    在冬春季節(jié)
    ,流腦的發(fā)病率很高
    ,而患者一般是兒童
    ,從60年代開始,中國研制出了關于流腦的疫苗
    ,從此以后就開始拉開了流腦疫苗的序幕
    ,接種流腦疫苗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流腦疫苗一般都是短期效果
    兩種食物是活血通絡的最佳選擇
    氣血差
    ,氣血虧虛
    ,一定要注意調(diào)理體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