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灸法:平刺0.3~0.5寸。
9: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在后頭部
,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
,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
解剖:有枕肌
;有枕動
、靜脈;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
主治:頭項痛
,目痛,鼻塞
。
配伍:配大椎治頭項痛
。
刺灸法:平刺0.3~0.5寸。
10:天柱 BL10 Tiān zhù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饩壷蟀l(fā)際凹陷中
,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在斜方肌起部
,深層為頭半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河姓?動、靜脈干
;布有枕大神經(jīng)干
。
主治:頭痛,項強
,鼻塞
,癲狂癇,肩背病
, 熱病。
配伍: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不可向內(nèi)上方深刺
,以免傷及延髓
。
11:大杼 BL11 dà zhù
定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
,上后鋸肌,最深層為最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第一肋間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
主治:咳嗽,發(fā)熱
,項強
,肩背痛。
配伍:配肩中俞
、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
附注:(l)八會穴之一
,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2)本經(jīng)背部諸穴,不宜深刺
, 以免傷及內(nèi)部重要臟器
。
12:風門 BL12 fēng mén
定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
,上后鋸肌,深層為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第二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二、三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三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
主治:傷風
,咳嗽
,發(fā)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
配伍:配肺俞、大椎治咳嗽
、氣喘
;配合谷治傷風咳嗽。
刺灸法:斜刺0.5~0.8寸
。
附注:足太陽經(jīng)與督脈交會穴。
13:肺俞 BL13 fèi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
,深層為最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第 三肋間動、靜脈后支
;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jīng)后支 外側支
。
主治:咳嗽
,氣喘,吐血
,骨蒸
,潮熱
,盜汗
,鼻塞。
配伍:配風門治咳嗽喘
;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肺的背俞穴
。
14:厥陰俞 BL14 jué yīn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深層為最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布有第 四肋間動
、靜脈后支
;正當?shù)谒幕虻谖逍厣窠?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 支
。
主治:咳嗽
,心痛
,胸悶
, 嘔吐。
配伍:配內(nèi)關治心痛
、心悸
。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
附注:心包背俞穴
。
15:心俞 BL15 Xīn shū
定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
解剖:有斜方肌
,菱形肌
,深層為最長肌
;有第五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五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心痛
,驚悸
,咳嗽
,吐血
,失眠,健忘,盜 汗
,夢遺
,癲癇。
配伍:配巨闕
、內(nèi)關治心痛
、驚悸;配內(nèi)關
、神門 治失眠
、健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
附注:心的背俞穴。
16:督俞 BL16 Dū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
,背闊肌肌腱
,最長肌
;有第六肋間動、靜脈后支
,頸橫動脈降支
;布有肩胛背神經(jīng),第六或第七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六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心痛
,胸悶
,腹痛,寒熱
、氣喘
。
配伍:配內(nèi)關治心痛
、胸悶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7:膈俞 BL17 Gé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解剖:在斜方肌下緣
,有背闊肌,最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布有第七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
主治:嘔吐
,呃逆
,氣喘
,咳嗽,吐血
,潮熱
, 盜汗
。
配伍:配內(nèi)關
、足三里治嘔吐、呃逆
;配足三 里
、血海
、肓膏治貧血
。
刺灸法:斜刺0.5之0.8寸
。
附注:(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
。2)參考資料:據(jù)報道
,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態(tài)(紅細胞在400萬/mm2以下
,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
,針刺“膈俞”、“膏盲”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
,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tài),迅速恢復正常
。
18:肝俞 BL18 Gān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解剖:在背闊肌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有第九肋間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九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主治:黃疸
,脅痛
,吐血,目赤
,目眩
,雀目
,癲狂癇
,脊背痛。
配伍:配支溝
、陽陵泉治脅痛
;配太沖治目眩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
附注:肝的背俞穴。
19:膽俞 BL19 Dǎn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0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
解剖:在背闊肌
,最長肌和腱肋肌之間;有第十肋間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支
。
主治:黃疸
,口苦,肋痛
,肺癆
,潮熱
。
配伍:配陽陵泉、太沖膽道疾病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
附注:膽的背俞穴。
20:脾俞 BL20 Pǐ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解剖:在背闊肌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一肋間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十一胸神經(jīng)后支肌支
。
主治:腹脹,黃疸
,嘔吐
,泄瀉
,痢疾
,便血,水腫
,背痛
。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脫
、便秘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脾的背俞穴
。
21:胃俞 BL21 Wèi shū
定位:在背部
,當?shù)?2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
解剖:在腰背筋膜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肋下 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 支
,深層為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
主治:胸脅痛,胃脘痛
,嘔吐
,腹脹
,腸鳴
。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
附注:胃的背俞穴
。
22:三焦俞 BL22 Sān jiāo shū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有第一腰動
、靜脈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
,深層為第一腰神經(jīng)后支外側支
。
主治:腸鳴
,腹脹
,嘔吐,泄瀉
,痢疾
,水腫
,腰背強痛
。
配伍:配氣海、足三里治腸鳴
、腹脹
。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三焦背俞穴
。
23:腎俞 BL23 Shèn shū
定位:在腰部
,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解剖:在腰背筋膜
,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
、靜脈后支
;布有第一腰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