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伏天高熱
,陽氣旺盛,根據(jù)"冬病夏治"的原理,應用芳香化濕
、溫陽散寒的藥物進行穴位貼敷
、內(nèi)服
,較易祛除脾胃陰寒之邪
,對于慢性胃炎的治療及轉(zhuǎn)歸十分有利
。
?
(一)針刺法
針刺法1:
用"老十針"方
。取上脘
、中脘、下脘
、氣海
、天樞(雙)、內(nèi)關
、足三里(雙)穴
。中脘、下脘穴直刺1-1.5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
,使患者感局部酸脹沉重,胃部有收縮感
。內(nèi)關穴直刺0.5-1.5寸
,深刺可透外關,使患者感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指端發(fā)散
;或向上斜刺1-2寸
,使患者感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肘
、腋胸等
,用平補平瀉法或提插、捻轉(zhuǎn)補瀉法
。足三里穴直刺1-2寸
,使患者酸脹麻電感向下擴散至足背,有時可向上擴散至膝
,用平補平瀉法或提插補瀉泣
。氣海、天樞穴直刺1-1.5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
,使針感向小腹或陰部傳導。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
、理氣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
針刺法2:
用"新十針"方
。取中脘
、內(nèi)關(雙)、足三里(雙)
、天樞(雙)
、公孫(雙)、氣海血
。中脘穴直刺1-1.5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脹沉重
,胃部有收縮感
。內(nèi)關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關穴
,使患者感局部酸脹
,有麻電感向指端發(fā)散;或向上斜刺1-2寸
,使患者感局部酸脹
,可擴散至肘、腋胸等
,用平補平瀉法或提插
、捻轉(zhuǎn)補瀉法
。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感酸脹麻電感向下擴散至足背
,有時可向上擴散至膝
,用平補平瀉法或提插補瀉法。氣海
、天樞穴直刺1-1.5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
,使針感向小腹或陰部傳導
。公孫穴直刺0.5-0.8寸,施捻轉(zhuǎn)補法
,使患者局部有沉脹痛感
。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本方能加強脾的助運化功能,促進胃的腐熟水谷作用
,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能促進胃黏膜的修復
。
?
針刺法3:
取足三里
、內(nèi)關、中脘
、陰陵泉、脾俞穴
。足三里穴針刺時左手按于穴位下方
,右手持針略向上斜刺1.5-2寸,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
,使針感向上傳導
;內(nèi)關穴針刺時左手按于穴位遠端,右手持針向肘關節(jié)方向斜刺0.5-1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
,使針感向上傳導;中脘穴直刺1.5-2寸
,施小幅度提插捻轉(zhuǎn)瀉法或刮針法
,使患者感局部沉脹,胃有收縮感
;陰陵泉穴直刺1.5-2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瀉法,使患者感局部酸沉及觸電感;脾俞穴向脊炷斜刺0.8-1.2寸
,使患者感局部沉脹
。可在背部脾俞
、胃俞穴或腹部"三脘"處針刺加艾炷灸
,結束后加拔火罐。
此方法具有溫陽通絡
、散寒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各型胃炎疼痛。
?
針刺法4:
主穴取中脘
、胃俞
、巨闕、足三里
、公孫
、內(nèi)關穴;配穴取脾俞
、豐隆
、章門、期門
、陽陵泉穴
。實熱證宜針刺為主,虛寒證則以灸法為主
,針刺為輔
。中脘穴直刺3寸,施呼吸捻轉(zhuǎn)補瀉法:公孫穴進針l寸
,內(nèi)關穴1.5寸
,期門、章門穴針尖向正中線方向斜刺5分
,勿刺入胸腔
,捻入捻出。胃俞
、脾俞穴針刺向脊椎方向
,進針l寸,施捻轉(zhuǎn)提插法
。每天針刺1次
,10次為1個療程。
此方法具有理氣止痛
、健牌和胃的功效
,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
(二)電針法
電針法1:
取足三里、三陰交
、內(nèi)關
、中脘穴。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
,足三里穴用5寸毫針直刺0.8-1.2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使針感向上傳導
;三陰交1.5寸毫針向上斜刺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使針感向上傳導
;內(nèi)關穴用1.5寸毫針向心斜刺0.5-0.8寸
,行提插捻轉(zhuǎn)補法,使針感沿前臂向胃部傳導
,中脘穴用2寸毫針直刺1.0-1.5寸發(fā)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
,使患者感局部酸脹疼痛,胃部有收縮感
。各穴得氣后接電針治療儀
,電流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20分鐘
,每天l次
,7次為l個療程。
此方炷具有健牌和胃
、理氣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電針法2:
取脾俞
、胃俞
、內(nèi)關穴。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
,脾俞、胃俞穴用1.5寸毫針向脊炷斜刺0.8-1.2寸
,內(nèi)關穴用1.5寸毫針向心斜刺0.5-0.8寸
,施提插捻轉(zhuǎn)補法,使針感沿前臂向胃部傳導
;各穴得氣后接電針治療儀
,患者能耐受為度,留20分鐘
,每天l次
,7次為l個療程
,間隔3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
、理氣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三)艾灸法
艾灸法1:
取穴分2組
,第1組為中脘
、內(nèi)關、梁門
、氣海
、足三里穴,第2組為胃俞
、脾俞
、腎俞、公孫
、內(nèi)關穴
。將艾條點燃,插入灸器之頂孔中
,對準選定之穴位
,用橡皮帶固定左右底袢,使器身與皮膚垂直
。調(diào)節(jié)溫度高低
,以溫熱略燙但患者能耐受為宜z;溫度平和無效
,太高會燙傷皮膚
。對胸腹及四肢諸穴,可以囑患者自行調(diào)節(jié)
。施灸的時間從每年"頭伏"
、"中伏"、"末伏"的第1天開始
,每天l次
,7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
。共灸治3個療程
,一般連續(xù)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溫中健脾
、和胃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炎。
艾灸法2:
腹部取上脘
、中脘
、下脘
、梁門穴;背腰部取脾俞
、胃俞
、三焦俞、腎俞
。選大號溫灸盒
,點燃1-3段、長6-7厘米的艾條后放置于盒內(nèi)的鐵紗上面
,對準穴位或施灸部位
,蓋好蓋子施灸,每次可灸15-30分鐘
,同時針刺章門
、足三里穴。若在施灸過程中
,盒內(nèi)溫度過高
,患者不能耐受時,應及時將蓋子部分打開(熱氣向上
,下面的溫度即可下降)
。若溫度還高,可將蓋子拿下
。蓋蓋子時
,注意不能全部蓋嚴,要留有一定的縫隙
,使空氣流通
,讓艾條充分燃燒。施灸的時間從每年"頭伏"
、"中伏"
、"末伏"的第l天開始,每天1次
,7天為1個療程
,休息3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灸治3個療程
,一般連續(xù)灸治3年
。
此方法具有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牌胃虛寒型胃炎。
艾灸法3:
取穴分2組
,第1組為中脘
、梁門
、氣海、足三里穴
,第2組為胃俞
、脾俞、腎俞
、公孫
、內(nèi)關穴。用"白芥子餅"灸
。取白芥子研為細末
,再藥末用涼水和好,做成直徑2.5~3.0厘米
、厚0.3-0.4厘米的藥餅
,將藥餅放在選好的穴位或部位上,將艾炷放在藥餅上點燃施灸
。灸足三里穴9壯
,脾俞、胃俞穴各7壯
,中腕穴7壯
,梁門穴7壯。施灸的時間以每年"頭伏"
、"中伏"
、"末伏"的第1天開始,每天l次
,7天為l個療程
,共灸治3個療程,一般連續(xù)灸治3年
。
此方法具有溫中和胃
、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炎
。
艾灸法4:
取中脘
、梁門、脾俞
、內(nèi)關
、足三里、關元穴
。用"隔姜灸"法
,灸脾俞穴時患者取俯臥位;灸足三里
、關元
、內(nèi)關
、梁門、中脘穴時患者取臥位
。將鮮姜切成0.3-0.4厘米厚的姜片
,上用針扎幾個小孔,再將姜放在選好的穴位上
,上面放置1.5厘米x2厘米艾炷
,用線香點燃,當患者感到灼熱時
,可將姜片連同艾炷向上稍稍提起
,或?qū)牧⒓慈サ簦俑鼡Q新艾炷繼續(xù)灸之
。施灸的時間以每年"頭伏"
、"中伏"、"末伏"的第1天開始
,每穴灸3-9壯
,換艾炷不換姜片。每天1次
,7天為1個療程
,共灸治3個療程,一般連續(xù)灸治3年
。
此方法具有溫中散寒
、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牌胃虛寒型胃炎
。
(四)耳穴法
耳穴法1:
取耳穴牌脾
、胃、口
、皮質(zhì)下
、交感、神門
。選取0.5寸短柄毫針針次
。耳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
,右手進針
。進針深度以穿破軟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宜,留針20-30分鐘
,留針期間
,可間隔捻針。或"圖釘型"皮內(nèi)針(即撳針)
,耳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
,用鑷子持針柄,對準所選穴位
,垂直刺入,令環(huán)狀針柄平整地留于皮膚上
,以膠布固定
,留針2-3天,埋針期間
,每天以拇指
、食指按壓埋針處2-3次,以加強針感
,增強療效
。或取王不留行子
,耳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
,把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x8毫米膠布中心
,貼敷于所選治療點上
,用拇指、食指相對按壓
,揉捏至耳穴局部發(fā)熱
、紅潤、疼痛
,留置3-5天
,每天按壓2-3次。
此方法具有溫陽益氣
、散寒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療寒邪犯胃型胃炎。
耳穴法2:
取耳穴肝
、胃
、交感、艇中
、脾
。選取0.5寸短柄毫針針刺,耳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
,以左手固定耳部
,右手進針。進針深度以穿破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宜,留針20-30分鐘
,留針期間
,可間隔捻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描囎映制?nèi)針對準所選穴位垂直刺人
,以膠布固定,留針2-3天
,埋針期間
,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壓埋針處2-3次
,以加強針感
,增強療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qū)⒅兴幫醪涣粜凶又糜?毫米x8毫米膠布中心
,貼敷于所選治療點上,用拇指
、食指相對按壓
,揉捏至耳穴局部發(fā)熱、紅潤
、疼痛
,每天按壓2-3次。
此方法具有瀉熱和胃的功效
,用于治療肝胃蘊熱型胃炎
。
?
(五)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黃芪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
、中脘
、三焦俞、內(nèi)關穴
,局部常規(guī)消毒
,刺入穴位,微提插
,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脹感且回抽無回血時
,注人藥液,每穴2.5毫升
。隔天l次
,每次注射一側,下次注射另一側
,6次為1個療程
。此法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
穴位注射法2: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復方丹參注射旅"10毫升,取脾俞
、內(nèi)關
、公孫、足三里穴
,局部常規(guī)消毒
,刺入穴位,微提插
,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脹感且回抽無回血時
,注入藥液,每穴2.5毫升
。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側
,下次注射另一側
,6次為1個療程。此法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
穴位注射法3: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當歸注射液"10毫升
,取脾俞、胃俞
、三焦俞
、中脘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
,刺入穴位
,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脹感且回抽無回血時
,注入藥液
,每穴1.5毫升。隔天l次
,每次注射一側
,下方法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六)穴位埋線法取脾俞
、胃俞
、肝俞、中脘
、足三里穴
。在局部麻醉下,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1厘米
,分離肌層
,在深部尋找敏感點
。出現(xiàn)感傳現(xiàn)象時,施用特定的誘導手法
,擴大基底面
,視病情及體質(zhì)埋入適當?shù)哪c線(羊腸線置75%酒精中漫泡l小時),并與切口成一定角度
。埋畢
,沖洗消毒,縫合l針
,蓋無菌紗布
,7天拆線。勿損傷較粗血管和神經(jīng)
,6周內(nèi)禁用抗炎止痛藥
。此法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針灸培訓
中醫(yī)如何治療胃炎
慢性胃炎
,不管是膽汁反流
,或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所致的慢性糜爛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等
,都屬中醫(yī)“胃脘痛”
、“胃反”、“痞滿”等范疇
。其病因多與飲食不調(diào)
、情志不暢、勞累過度
、傷風感冒及體質(zhì)虛弱等有關
。病變主要發(fā)生在脾胃、肝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叱S胁煌潭鹊奈鸽滹柮浕蛱弁础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吞酸
、食欲不振、口干苦
、惡心嘔吐
、便秘、腹瀉等癥
,也有毫無癥狀者
。慢性胃炎,多為虛證
、淤證或虛實夾雜證
。中醫(yī)治療此病
,一般根據(jù)病人的癥狀,結合舌象
、脈象
,辨證施治。臨床治療方法有以下3種:一
、肝胃氣滯型:胃脘脹痛連脅
、口苦、噯氣
、泛酸或惡心嘔吐
、便秘、舌紅
、苔薄黃
、脈弦數(shù)(脈搏快、有如按琴弦之感稱之)
。治療宜疏肝和胃
,可選用中成藥“逍遙散”。二
、脾胃虛寒型:胃脘冷痛、喜按喜熱
、面色無華
、大便稀爛、舌淡苔白
、脈弱
,治療宜溫補健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蛇x用“香砂六君丸”
。三、脾胃陰虛型:胃脘灼痛
、食欲不振
、口干舌燥、便秘干結
、舌紅無苔
、脈細數(shù),治療宜養(yǎng)陰潤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蛇x用養(yǎng)陰名方“一貫煎”:北沙參20克、麥門冬10克
、生地黃15克
、當歸8克
、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
。水煎服
,每日1劑,分2~3次服
。若伴有濕熱
,則有胃脘脹滿、泛酸
、口苦
、口臭粘膩、大便不爽
、舌紅苔黃膩
、脈弦數(shù)等癥,治療宜清瀉胃熱
,可在“一貫煎”的基礎上加石斛12克
。若伴有血淤,則表現(xiàn)為胃脘刺痛有定處
、拒按
、大便色黑、舌紫暗有淤點或淤斑
、脈弦澀
,治療宜活血化淤和中、緩急止痛
,可選用“當歸芍藥散”:當歸9克
、赤芍15克、川芎6克
、茯苓12克
、白術6克、澤瀉9克
、三七粉3克(沖服)
,水煎分2次服。也可配合針灸
、按摩
、推拿治療。最后
,慢性胃炎患者還須特別注意飲食要有規(guī)律
,忌煙酒,忌辛辣油膩及難消化食物
。保持心情舒暢
,適當加強身體鍛煉
,這樣既有助于增強體質(zhì),也能促進胃炎康復
。
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及治療
慢性胃炎屬于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一種疾病
,對于這種類型的疾病,很多病人都情愿選擇中醫(yī)治療的方法
,畢竟中醫(yī)不像西醫(yī)的副作用那么大
,而且比較溫和。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中醫(yī)辨證慢性胃炎且治療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
中醫(yī)辨證慢性胃炎及治療方法
(1)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則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