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rèn)為,痔瘡的發(fā)病因素與風(fēng)、濕、熱
、燥
、氣虛
、血虛有關(guān)
。治療痔瘡時
,可以根據(jù)類型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中藥坐浴法
,其實是一種物理方法,通過坐浴將藥材中的藥性滲入到身體
、患處
,從而達(dá)到治愈的目的。
一: 內(nèi)痔1: 坐浴中藥:用蓮蓬殼30克
,蒲公英25克
,生板花、生地榆
、蒲黃
、側(cè)柏葉、樸硝各15克
,煎湯熏洗肛門部
。
二: 炎性外痔:是指肛門皺裂充血、水腫且有明顯觸痛1: 坐浴中藥:用防風(fēng)
、荊芥
、白芷各20克,金銀花
、蒲公英各30克
,大黃
、黃柏各25克
,水煎后熏洗。
三: 高錳酸鉀坐浴法1: 正確的使用方法是把1克高錳酸鉀放入5000毫升水里溶解后外洗
。高錳酸鉀是一種較高性能氧化物
,用于痔瘡主要是起止癢止痛、防止感染
,促進(jìn)脫出的痔核復(fù)位
。
2: 此外,也不要長期使用高錳酸鉀
,以免菌群紊亂
,配制好的水溶液通常只能保存兩小時左右,當(dāng)溶液變成褐紫色時則失去消毒作用
。故最好能隨用隨配
。但要掌握好使用濃度,濃度過高會損傷皮膚
。
3: 但是沖制高錳酸鉀的水不能太涼
,也不能太熱,水也不能超過配置比例
,不然就會使使其失去藥效
,所以在坐浴時一定要使用溫水,溫度在36到42攝氏度左右。坐浴過程中想要保持溫度又要水的配置比例不失調(diào)
,就要選擇正確的坐浴盆或者坐浴器
。
四: 血栓性外痔1: 坐浴中藥:取白芷、枳殼
、青黛
、徐長卿各15克,乳香
、沒藥
、紅花、川芎各20克
,白芷
、枳殼、青黛
、徐長卿各15克
,水煎后熏洗。五: 另外
,冬季氣候干燥
,
易傷津,更要注意飲食不宜過于燥熱
,忌辛辣刺激
。同時,保證水的攝入量
。早晨起床喝一杯蜂蜜有潤腸通便的功效
。最后,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xí)慣可以有效防止因習(xí)慣性便秘引起的痔瘡
。 針灸培訓(xùn)
如何治療痔瘡
初期痔瘡比較好對付
,只需從生活和飲食加以注意既能改善,多臥床休息
,避免加大腹壓姿勢
,大便不要用力,飲食多吃纖維含量高的食物
,加快腸胃蠕動
。大便后多用溫水清洗。
外痔出現(xiàn)水腫或者疼痛狀況
,可以進(jìn)行局部按摩
,逐步加力度,按摩完后在外涂痔瘡膏
,加以好轉(zhuǎn)
。
當(dāng)痔瘡發(fā)作會有劇烈疼痛時
,更多要臥床休息,內(nèi)痔出血要用栓劑
,可以局部熱敷
,使脫落的痔瘡快點消。有一些人痔瘡非常嚴(yán)重
,保守治療效果并不好
,對于這類痔瘡患者來說就需要通過手術(shù)治療。
中藥坐浴聯(lián)合好醫(yī)生康復(fù)新液溶液劑濕敷可以極大減輕痔瘡術(shù)后疼痛
,減少痔術(shù)后創(chuàng)面?zhèn)谒[
、出血的發(fā)生,促進(jìn)肉芽生長
,有利于創(chuàng)面快速愈合
。尤其是在便前及便后坐浴可以進(jìn)一步減輕疼痛。
用法:
患者術(shù)后局部常規(guī)清創(chuàng)后
,用好醫(yī)生康復(fù)新液沖洗
,并用浸透康復(fù)新液的紗布填塞或濕敷,每天換藥1-2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蛐g(shù)后48h給予好醫(yī)生康復(fù)新液+溫水(1-2倍)坐浴,一天一次(排便后)
,每次20min
。
有誰有中醫(yī)治療痔瘡的好方法嗎?比如熏洗的 ,望不惜賜教。
中醫(yī)治療痔瘡
,則是針對引起該病的風(fēng)
、熱、濕
、燥等原因進(jìn)行清熱涼血
、利濕解毒、益氣活血等辦法
。
一
、熏洗法
方一
原料:芒硝150克,明礬15克
。
制用法:將上藥打碎置盆中
,加入2000毫升開水將藥沖化
。患者坐在盆上
,先用熱氣熏蒸肛門
,待水溫下降后,再用藥水洗滌患處并坐浴到盆中
,直至水涼為止
,每日熏洗2—3次。
功效:主治外痔
。
方二
原料:馬齒莧
、甘草、五倍子
、防風(fēng)各10克
,枳殼、側(cè)柏葉
、當(dāng)歸各12克
,芒硝30克,川芎15克
,紅花6克
。
制用法:將除芒硝外的上述各味藥研為細(xì)末,裝入小布袋中備用
。使用時將藥袋和芒硝放入盆中
,加入開水2500毫升,浸泡30分鐘
。然后患者坐浴熏洗患處20分鐘
。此方每天1劑,每劑熏洗2次
,早晚各1次
。第二次使用此藥液時,只需將藥液加溫即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继幗?jīng)熏洗后,應(yīng)涂上少量馬應(yīng)龍痔瘡膏
。此法7天為1個療程
。
功效:主治炎性混合痔、嵌頓痔
、血栓痔等
。
方三
原料:地骨皮60克,升麻9克
,桃仁12克
,槐花60克
,地榆60克,野菊花30克
,敗醬草30克
,五倍子30克。
制用法:將上藥水煎后去除藥渣
,趁熱熏洗肛門數(shù)十分鐘
,每日2—3次,可連續(xù)使用1周
。
功效:可治療各種類型的外痔
。
方四
原料:皮硝30克、艾葉30克
、蓮蓬殼4只
。
制用法:將上藥加水2000毫升煮沸后倒入盆中,先熏后洗
,每日熏洗2次
。此藥液可反復(fù)使用2天。此法可連續(xù)使用數(shù)日
。
功效:主治內(nèi)外痔
。
方五
原料:五倍子、樸硝
、桑寄生
、荊芥各50克。
制用法:將上藥水煎后
,去除藥渣
。用此藥水熏洗患處或坐浴。每日熏洗1—2次
。
功效:主治內(nèi)外混合痔
。
最后是個人建議,忌口吧
,辣的東西還是在這段時間別吃了
怎樣用藥浴治療痔瘡?
痔瘡是直腸上
、下靜脈及肛門靜脈曲張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軟的靜脈團(tuán)。臨床以便血
、腫脹疼痛為主要癥狀
。本病的發(fā)生與久坐、久立
、慢性便秘
、懷孕
,以及過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因素有關(guān)。
根據(jù)痔瘡生長部位不同
,臨床一般分外痔
、內(nèi)痔、內(nèi)外痔三種
。外痔生在肛門周圍
,形成小肉團(tuán),大便時帶血
,可有疼痛
;內(nèi)痔生在肛門以內(nèi),主癥是大便出血
,或伴有腫物突出
,一般無疼痛感;內(nèi)外痔則兩者癥狀兼而有之
。此外
,中醫(yī)所說的“痔瘺”,即痔瘡和肛瘺的合稱
。具體地說
,初起肛門不破者稱痔;破潰而出膿血
,黃水浸淫淋漓不止者稱“瘺”
。
方一【組成】南瓜子500克。
【用法】將南瓜子加水煎煮
,熏肛門
,每日2次,連熏數(shù)日
。
【功用】消炎止痛
。
【適應(yīng)證】內(nèi)痔。
【說明】南瓜子有消炎止痛作用
,民間常用以治療痔瘡等
。再配合熱熏,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
,解除肛門靜脈壓力
,故能有效地治療內(nèi)痔。
方二【組成】蔥白500克
。
【用法】將蔥白煎湯
,熏洗數(shù)次。
【功用】通氣解毒止血
。
【適應(yīng)證】痔瘡出血
。
【說明】蔥白功能發(fā)散通氣
,且善解毒,能通陽氣
,散陰寒
,可用于寒凝氣阻之痔出血。
方三【組成】馬齒莧50克
。
【用法】將馬齒莧煮湯熏洗
。
【功用】清熱解毒,散血消腫
。
【適應(yīng)證】痔瘡初起
。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
。藥理學(xué)研究表明
,馬齒莧對各種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可用于防止痔瘡伴發(fā)感染
。
方四【組成】大田螺1個
,冰片少許。
【用法】以冰片摻人田螺靨中
,仰放盞內(nèi)
,田螺內(nèi)會流出汁水,用棉簽蘸取汁水搽洗痔瘡上
。一方以白礬末易冰片少許
,制法同上。
【功用】清熱利濕
,消腫止痛
。
【適應(yīng)證】外痔腫痛。
【說明】田螺性味甘咸寒
,功能清熱利濕
。冰片有散火消腫止痛的作用,故兩者相合
,其效更佳
。
方五【組成】芥菜葉適量。
【用法】將芥菜葉加水煎湯
,趁熱取湯
,放在肛門下坐熏,候溫時再外洗患處
,每日2次
。
【功用】下氣解毒。
【適應(yīng)證】痔瘡腫痛
。
【說明】芥菜葉
,其功能下氣解毒。民間有用于治療痔瘡腫痛
。
方六【組成】絲瓜適量
,石灰、雄黃各9克
。
【用法】將絲瓜加水煎取汁
,再將石灰、雄黃共研為末
,沖入絲瓜湯汁內(nèi)
,拌勻,調(diào)和
,外洗痔處
。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yīng)證】痔漏脫肛
。
【說明】絲瓜功能清熱涼血解毒
。能治大小便下血,痔漏
。石灰
、雄黃,都有清熱解毒功效
,共同配合
,相得益彰。
方七【組成】蒜梗適量
。
【用法】將蒜梗入鍋內(nèi)
,加水煎煮沸后,將湯汁倒入木盆內(nèi)
,移盆于木桶中
,患者坐于桶上熏之,四周以衣被塞緊
。勿走泄蒸氣
。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yīng)證】痔瘡
。
【說明】蒜梗被歷代醫(yī)家視為“治瘡腫濕毒”之物
,可有效地治療痔瘡、坐板瘡及凍瘡等
。
方八【組成】烏梅肉
、蜜炙枇杷葉各適量。
【用法】將蜜炙枇杷葉焙干,研為末備用
。先以烏梅煎湯洗患處
,然后敷藥末,每日2次
。
【功用】澀腸消腫
,抗菌消炎。
【適應(yīng)證】痔瘡腫痛
。
【說明】烏梅酸能澀腸
,并有消腫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xué)研究證實
,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
。枇杷葉民間常用以治療痔瘡等疾,兩者相合
,功效益佳
。
方九【組成】冬瓜1枚。
【用法】將冬瓜煎湯熏洗
,每日1次
。
【功用】清熱利水消腫。
【適應(yīng)證】痔瘡腫痛
。
【說明】冬瓜
,性味甘涼。能清熱毒癰腫
。民間常用冬瓜湯洗治痔瘡腫痛
,具有較好的療效。
方十【組成】蔥葉適量
。
【用法】將蔥葉搗成泥
,絞取汁,和白蜜少許外洗患處
。
【功用】解毒消腫
。
【適應(yīng)證】痔瘺作痛。
【說明】蔥葉具有祛風(fēng)解毒消腫之功
,藥理學(xué)研究表明
,蔥葉煎劑有良好的抑菌作用。白蜜亦有止痛解毒的功效
。故兩者相合
,對痔瘺作痛患者頗為適宜。
方十一【組成】金銀花
、紅花
、黃柏各30克
,大黃、芒硝各60克
。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
,浸泡10~15分鐘,再煮沸25分鐘
,倒入盆內(nèi)
,趁熱先熏后洗肛門,藥液稍溫不燙手時坐浴
。每日2次,每日1劑
。
【功用】清熱解毒
,活血消腫。
【適應(yīng)證】外痔腫痛
,內(nèi)痔外脫及肛門水腫
。
【說明】金銀花,善于化毒
,主治癰疽
、腫毒、瘡癬
、楊梅
、風(fēng)濕諸毒。藥理學(xué)研究表明
,本品具有抗菌作用
。黃柏、大黃
、芒硝功能清熱解毒
,紅花活血消腫。
方十二【組成】雪見草
、魚腥草各50克
,白礬1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500~1 500毫升浸泡30分鐘
,煎沸去渣
,倒入盆內(nèi),趁熱熏蒸肛門
,待不太熱時
,再用紗布蘸藥液外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
,大便后用藥更佳
。
【功用】清熱解毒
,消腫斂瘡。
【適應(yīng)證】炎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
、內(nèi)痔嵌頓等。
【說明】雪見草功能涼血解毒
,主治一切久年痔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藥理學(xué)實驗表明,其煎劑在體外有抑菌作用
。
方十三【組成】明礬
、玄明粉各35克,大黃25克
。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沸
,或開水沖泡后,待溫時坐浴
。每次約15分鐘
。
【功用】清火化瘀、軟堅消腫
。
【適應(yīng)證】消腫斂瘡
。
【說明】玄明粉其攻下熱積燥濕之力佳,與大黃
、明礬配伍
,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燥濕化堅
,故適用于內(nèi)痔外脫腫痛之癥
。
方十四【組成】花椒、艾葉
、蔥白
、五倍子、皮硝
、馬齒莧
、茄根各等量。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
,煎數(shù)沸
,將藥液倒入盆內(nèi),趁熱先熏后洗患處
,每次20~30分鐘
,每日熏洗2或3次。
【功用】消炎解毒
,軟堅消腫
。
【適應(yīng)證】痔瘺
。
【說明】方中花椒、艾葉
、蔥白皆有消炎止痛作用
,五倍子酸收,皮硝軟堅散結(jié)
,馬齒莧
、茄根清熱解毒。諸藥合用
,共奏消炎解毒
、軟堅消腫之功。
方十五【組成】野茶花
、蒼術(shù)
、赤芍、丹皮各30克
,荊芥、防風(fēng)各20克
,薄荷25克
,黃連、透骨草
、甘草各15克
。
【用法】上藥加水煎至3 000~4 000毫升,去渣
,入盆內(nèi)
,趁熱先熏后洗,再坐浴患處
。每次20~30分鐘
,每日1劑,上下午各熏洗1次
。
【功用】活血祛瘀
,解毒消腫。
【適應(yīng)證】嵌頓性內(nèi)痔
,血栓炎性內(nèi)痔
。
【說明】野茶花,有消腫祛瘀之效
,對痔瘡有良效
。至于蒼術(shù)、赤芍
、丹皮等均有清熱燥濕
,祛風(fēng)活血之功
,生甘草除調(diào)和諸藥外,亦可解毒
。
方十六【組成】黃柏
、黃芩各15克,川烏
、草烏各6克
,荊芥、防風(fēng)各10克
,艾葉
、馬齒莧、透骨草各30克
。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
,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nèi)
,趁熱熏洗肛門再坐浴
。每日熏洗2次。
【功用】清熱
,祛風(fēng)
,止血。
【適應(yīng)證】痔瘡
。
【說明】川烏
、草烏具有較強(qiáng)的祛風(fēng)除濕作用,藥理學(xué)研究表明
,其所含的烏頭堿不但能麻醉止痛
,還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黃柏
、黃芩清熱解毒
,荊芥、防風(fēng)
、艾葉祛風(fēng)勝濕
,馬齒莧涼血止血,透骨草則功能祛風(fēng)除濕
,活血止痛
。
方十七【組成】蒲公英、魚腥草
、凈樸硝各30克
,五倍子、威靈仙
、生枳殼
、生槐角各15克
。
【用法】上藥加水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nèi)
,趁熱熏蒸患處
,待藥汁溫時,用潔凈的軟紗布蘸洗患處
,洗后拭干
,換用以蜒蚰數(shù)條,放入瓷杯中
,加冰片適量溶化之
,涂患處。
【功用】消腫止痛
。
【適應(yīng)證】痔瘡腫痛
。
【說明】蒲公英,其性清涼
,治一切疔瘡
、癰瘍、紅腫熱毒諸證
,內(nèi)服
、外敷均有效。配伍魚腥草等
,其效更強(qiáng)。
方十八【組成】樸硝25克
,自石英20克
,枯礬1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
,放入盆內(nèi)
,用沸開水500毫升沖化而成10 %溶液,趁熱先熏后洗肛門部
,待藥溫38~41℃或以不燙手時
,坐入盆內(nèi)浸浴之,用紗布或小浴巾洗浴肛門局部15~20分鐘即可
。
【功用】消腫止痛
,收斂止血,去濕止癢
,祛腐生新
,抑菌殺蟲。
【適應(yīng)證】血栓性外痔
,炎性外痔
,內(nèi)痔脫出
,嵌頓水腫,痔瘺術(shù)后
。
【說明】樸硝
,功能燥濕軟堅;白石英其性燥烈
,能除風(fēng)濕
;枯礬亦有燥濕殺蟲之功。故此三味合用
,燥濕殺菌作用更強(qiáng)
。
方十九【組成】荊芥、防風(fēng)
、馬錢子各10克
,土茯苓15克,芒硝130克
,使君子12克
。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數(shù)沸
,將藥液倒入罐內(nèi)
,趁熱坐在罐上,先用蒸氣熏患處
,待藥液稍溫后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