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xué)校里學(xué)習(xí)歷史時
,我們只能獲得有限的歷史知識。實(shí)際上,歷史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
,里面蘊(yùn)含著無限的故事和奇聞異事。今天
,我為大家準(zhǔn)備了一些關(guān)于韓偓是哪個時代的?韓偓生平介紹的歷史內(nèi)容,來探索這個海洋中的一部分歷史
。
韓偓是哪個時代的?韓偓生平介紹
他盡管在晚唐時期被譽(yù)為一代文宗,但名望卻遠(yuǎn)不及他那位舅舅
。他的舅舅正是當(dāng)時備受尊崇的大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素有名聲
,人人皆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侄子韓偓
。作為李商隱的姐姐的孩子
,韓偓從小就展現(xiàn)出非凡的才華和聰明才智
。記得在他十歲生日的慶祝宴會上
,李商隱首次見到他
,震驚不已
。韓偓的聰明才智和早熟程度完全超過了李商隱的預(yù)料。于是李商隱不禁寫下了一首贊嘆之作:“十歲裁詩走馬成
,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
,雛鳳清于老鳳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詩句中蘊(yùn)含了什么意思呢
?它旨在表達(dá)韓偓十歲時就能駕輕就熟地寫出才華橫溢的詩作
,并且詩意出眾
。李商隱感嘆著說
,眼前這個孩子可謂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
。無疑
,韓偓的才華讓他超越了身為舅舅李商隱的榮耀。

李商隱遂寫詩贊嘆道“十歲裁詩走馬成
,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韓偓十歲即可走馬成詩,并且詩意高超
。于是李商隱感嘆眼前這個孩子可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
。
李商隱當(dāng)時已經(jīng)名動天下
,經(jīng)他這么一說
,韓偓頓時為世人所重
,這對韓偓打開唐代詩壇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
,寫文或?qū)懺姸际腔烊ψ拥模魶]有領(lǐng)路人
,就憑自己瞎轉(zhuǎn),可能費(fèi)勁一生
,也不得入門。
李白
、李賀這些大詩人哪一個沒有干過拜帖的事兒?門難進(jìn)啊
。從唐到現(xiàn)在
,一千多年過去了
,文壇門難進(jìn)的情況依然沒有改變
,甚至愈演愈烈
。
韓偓的詩風(fēng)深受李商隱的影響
,尤其是抒發(fā)個人小情緒或者與愛情有關(guān)的作品
,表意傳情很是愜意,字里行間都能看到李商隱的影子
。他有一首題為《曲江夜思》的詩,云:
鼓聲將絕月斜痕,園外閑坊半掩門
。池里紅蓮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黃昏
。林塘闃寂偏宜夜,煙火稀疏便似村
。大抵世間幽獨(dú)景
,最關(guān)詩思與離魂
。
詩中寫景淡雅
,月色朦朧
,夜色亦朦朧
。小院柴扉虛掩
,院內(nèi)蓮花嬌艷
,可謂夜色撩人
。詩人在干什么呢?思念意中人啊!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將這種思念推及開來
,說人世間這樣的優(yōu)雅環(huán)境
,不僅是自己
,換任何人都會惹得相思的。
這頗有種“多情自古傷離別”之感
。詩中的意境與“多情最是中庭月”和“為伊風(fēng)露立中宵”有相似之處,其中含蓄的風(fēng)味
,正與李商隱素來令人費(fèi)解的“無題”詩切合。
韓偓有個外號“冬郎”
,也稱“韓冬郎”,大抵是他人帥
,詩也寫得好
,更善于愛情詩
,為天下女子所鐘愛
。他也生性風(fēng)流,有杜牧之風(fēng)
。他曾寫有題為《宮詞》的詩
,云“燕子不來花著雨
,春風(fēng)應(yīng)自怨黃昏”
,端是婉約纏綿
,風(fēng)情萬種
。
杜牧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是晚唐詩壇的兩座高峰
,韓偓深得二人真?zhèn)鳎页煽冹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從傳承上來說,可謂唐詩香火的繼承人
。
韓偓最為世人所知的一首詩題為《已涼》,云“碧闌干外繡簾垂
,猩色屏風(fēng)畫折枝。八尺龍須方錦褥
,已涼天氣未寒時”。詩的末句“已涼天氣未寒時”
,準(zhǔn)確的捕捉到了初秋或中秋之際的真實(shí)感受,且精準(zhǔn)的傳遞出了心中隱含的無聊情緒
,最為人稱道。
唐末之際
,雖然國力式微
,但詩壇依然名家輩出
,如羅隱
、鄭谷等人
,詩壇依舊熱鬧
。羅隱與鄭谷皆于公元910年去世
,此時唐帝國已經(jīng)滅亡三年之久
,而韓偓尚處于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
。
韓偓去世時為公元923年
,此時已經(jīng)是五代十國
,唐帝國的余暉都已經(jīng)散盡,甚至已經(jīng)可以嗅到大宋的腳步聲(趙光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宋王朝)
。
將韓偓稱為唐朝的最后一位詩人,還有一個因素
,他本人的成就,無論是從政還是寫詩都非常大
。韓偓出生于公元844年
,于公元889年進(jìn)士及第
。
公元900年
,他輔助宰相崔胤平定神策軍叛亂
,迎立唐昭宗復(fù)位
,為穩(wěn)定唐室江山居功甚偉。黃巢起義時
,他隨唐昭君進(jìn)入鳳翔。雖然最終大唐覆滅
,他也未能力挽狂瀾,但韓偓氣節(jié)不虧
,臣節(jié)不虧
,其與權(quán)臣朱全忠(后梁的開國皇帝)的抗?fàn)幐鼮楹笕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p>
韓偓的詩還有一部分是反應(yīng)當(dāng)時社會變革的
。他將唐末與五代十國初那段動蕩的歷史
,納入詩中
,有杜甫的遺風(fēng)
。我們在評論文學(xué)時
,素來對現(xiàn)實(shí)主義作品高看一眼,韓偓也被后人視為唐代末期的一代詩宗
。他有一首題為《夢曲江兄弟》的詩
,云:
長夏居閑門不開
,繞門青草絕塵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胀ト瘴绐?dú)眠覺
,旅夢天涯相見回。鬢向此時應(yīng)有雪
,心從別處即成灰。如何水陸三千里
,幾月書郵始一來。
作者的意志是消沉的
,所謂心如死灰
。但為什么呢?因?yàn)樗姴坏接H人!不僅如此
,連書信都甚少
。詩中的末句猶如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名句“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韓偓雖然沒有杜甫的胸襟和氣魄,但還是讓后世讀者能在他的詩中品味到他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在群星薈萃的唐代詩壇
,韓偓可能并不顯山露水
,但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一位
。他宛如一位史學(xué)家
,用春秋筆法
,將唐代末年那戰(zhàn)亂不堪的歲月寫進(jìn)詩中
,同時也給后世留下了亂世中許多美好的景色和情感。
關(guān)于韓偓是哪個時代的?韓偓生平介紹的內(nèi)容就是這些了
,致力于為讀者提供高質(zhì)量
、全面的歷史資訊和故事
。我們的內(nèi)容不限于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
、歷史文化等多個方面
,喜歡的話就請關(guān)注我們吧。
《半醉》韓偓塑造了怎樣的詩人形象
《半醉》韓偓塑造了郁悶,怨天尤人,惆悵,失落
,焦急無奈詩人形象。表達(dá)了詩人的多少時不我待的感慨和多少年華已逝的惆悵
。
原文:
《半醉》唐代·韓偓
水向東流竟不回,紅顏白發(fā)遞相催
。
壯心暗逐高歌盡,往事空因半醉來
。
云護(hù)雁霜籠澹月
,雨連鶯曉落殘梅。
西樓悵望芳菲節(jié)
,處處斜陽草似苔。
賞析:
這首詩題為《半醉》
,即又醉又醒
。詩人正是從這種半醉半醒的心理狀態(tài)著筆
,抒寫了時不我待的感慨
。首聯(lián)以比興開篇,水之不回
,如時之不返
;當(dāng)年紅顏照人,轉(zhuǎn)眼間霜染鬢發(f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八驏|流竟不回”
,無可奈何!“紅顏白發(fā)遞相催”
,好不令人心焦
!
頷聯(lián)為撫今追昔,當(dāng)年詩人也曾心懷凌云之志
、仗劍江湖之上
,揮袂撫劍
,擊節(jié)高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扇缃窀吒枰驯M
,壯心銷蝕,經(jīng)常在醉意朦朧中
,往事奔涌而來,顯得那么清晰
,歷歷在目。
“云護(hù)雁霜籠淡月
,雨連鶯曉落殘梅”
。前句寫秋夜秋景
,在淡薄如紗的月光中
,秋雁披著霜露穿過云層
,飛向南方
;后句寫春晨春景,細(xì)雨綿綿
,梅花凋落了,黃鶯在綠葉間啼鳴
。
最后一聯(lián),詩人將飄忽的思緒收束到眼前:“西樓悵望芳菲節(jié)
,處處斜陽草似苔”。這最后一望
,耐人尋味
。眼前這爛漫的百花,轉(zhuǎn)瞬間就會凋零殆盡
,怎不叫人望之悵然;在詩入迷離的醉眼中
,滿山遍野的青草
,就象斑斑點(diǎn)點(diǎn)的苔蘚
,它一直綠到天涯
,仿佛是春天遠(yuǎn)去的身影
,暗示著春將歸去
。多少時不我待的感慨
、多少年華已逝的惆悵
,盡在最后的一望之中。
擴(kuò)展資料:
韓偓詩的風(fēng)格:
1
、韓偓喜歡用近體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寫時事
,紀(jì)事與述懷相結(jié)合
,用典工切
,有沉郁頓挫的風(fēng)味,善于將感慨蒼涼的意境寓于清麗芊綿的詞章
,悲而能婉,柔中帶剛
。他的作品多寫上層政治變亂,觸及民生疾苦者較少
。而藝術(shù)上缺乏杜甫沉雄闊大的筆力和李商隱精深微妙的構(gòu)思
,有時不免流于平淺纖弱
。
2
、韓偓的寫景抒情詩構(gòu)思新巧
,筆觸細(xì)膩
。而最大的特色,還在于從景物畫面中融入身世之感
,即景抒情
,渾涵無跡
。
韓偓
唐代詩人韓偓的夏夜的寫作背景
《夏夜》詩中描寫了一個夏日的夜晚里的風(fēng)和雨變化景象
。
作品原文
夏夜
韓偓 唐代
猛風(fēng)飄電黑云生
,霎霎高林簇雨聲
。
夜久雨休風(fēng)又定,斷云流月卻斜明
。
譯文:
風(fēng)狂
、電閃
,天空布滿了墨似的烏云
;
聳入云中的樹木就發(fā)出莎莎暴雨聲。
夜已經(jīng)很深了
,風(fēng)也停了,雨也止了
;
流動的月亮從云縫里斜灑出光明
。
韓偓《惜花詩》是唐王朝的挽歌嗎 ?
清人吳喬云:“明人以集中無體不備
,汗牛充棟者為大家
。愚則不然,觀于其志
,不惟子美為大家,韓偓《惜花》詩
,即大家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秶鸂t詩話》卷一)為何韓偓以一首《惜花》詩即能稱大家
?吳喬所謂“觀于其志”
,又是指何而言
?韓詩如下:“皺白離情高處切
,膩紅愁態(tài)靜中深
。眼隨片片沿流去
,恨滿枝枝被雨淋
。總得苔遮猶慰意
,若教泥污更傷心。臨軒一盞悲春酒
,明日池塘是綠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置嫔暇渚涠际窍Щ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但后人都認(rèn)為別有寄托,主要有兩種意見:一
,自詠懷抱
。如清人朱三錫云:“此篇句句是寫惜花,句句是寫自惜意
,讀之可為淚下
。”(《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二
,抒發(fā)亡國之恨
。持此說者最眾,比如清人吳闿生云:“此傷唐亡之旨
,韓公多有此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俄n翰林集》)吳汝綸則云:“亡國之恨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短扑卧娕e要》引)今人劉學(xué)鍇先生則認(rèn)為它“稱得上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唐詩選注評鑒》)。這種評價符合事實(shí)嗎?韓偓是唐末大臣
,唐昭宗對之極為倚重。在朱溫即將篡唐的危難時刻,韓偓始終忠于朝廷,因此被貶荒遠(yuǎn)之地。唐朝既亡,韓偓義不仕梁,入閩隱居。據(jù)南宋劉克莊《跋韓致光帖》,在朱溫篡唐八年之后,韓偓仍然書唐故官而不用梁之年號,真乃唐末鳳毛麟角的忠節(jié)之士。正因如此,后人解讀《惜花》詩時,往往將它與唐末史實(shí)直接聯(lián)系,例如吳喬云:“余讀韓致堯《惜花》詩結(jié)聯(lián),知朱溫將篡而作,乃以時事考之,無一不合。起語云‘皺白離情高處切,膩紅愁態(tài)靜中深’,是題面。又曰‘眼隨片片沿流去’,言君民之東遷也。‘恨滿枝枝被雨淋’,言諸王之見殺也
。‘總得苔遮猶慰意’
,言李克用
、王師范之勤王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艚棠辔鄹鼈摹皂n建之為賊臣弱帝室也
。‘臨軒一盞悲春酒
,明日池塘是綠陰’
,意顯然矣
。此詩使子美見之
,亦當(dāng)心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秶鸂t詩話》卷一)姚范對此評極為推重:“看唐詩當(dāng)須作此想
,方有入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对囂霉P記》卷四四)陳沆的解讀也基本相同:“此傷朱溫將篡唐而作
。次聯(lián)言君民之東遷
,諸王之見害也。三聯(lián)望李克用之勤王,痛韓建之逆主也
。結(jié)末沉痛
,意更顯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对姳扰d箋》卷四)今人吳在慶在《韓偓集系年校注》卷二中系此詩于后梁乾化五年(915),此時韓偓身在閩地南安
,上距唐亡已有八年,故吳認(rèn)為:“此詩乃作于唐亡后多年
,非唐將亡時詩,以唐將亡時情事比附解釋詩句
,恐未必符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上Т嗽娤的瓴o確據(jù)
,據(jù)此反駁吳喬之解讀亦顯無力
。筆者也不認(rèn)同吳喬之解讀
,因?yàn)槿绻烤浣灾改稠?xiàng)史實(shí),那么此詩究竟作于何年
?今檢朱溫逼迫朝廷東遷洛陽并弒昭宗,事在天祐元年(904)
。朱溫使蔣玄暉盡殺昭宗諸子德王等九人
,事在天祐二年(905)。至于李克用之勤王
,如指其在黃巢進(jìn)犯長安時率軍赴難
,則事在中和二年(881)
;如指其在昭宗遇弒后令三軍縞素
,臨終時遺命務(wù)滅朱溫
,則事在天祐元年(904)及五年(908)
。王師范之奉詔進(jìn)攻朱溫軍,事在天復(fù)元年(901)
。韓建在華州行在所殺通王等諸王十一人,事在乾寧四年(897)
。除了李克用之勤王難以確定年代以外,其余史實(shí)皆發(fā)生在天祐二年(905)以前
。如韓詩全篇皆緊扣史實(shí)
,則末聯(lián)乃指唐室將亡而未亡
,故必作于天祐五年(907)朱溫篡唐之前
。這樣,此詩必作于天祐二年至天祐五年之間
,也即唐朝的末代皇帝昭宣帝時期。韓偓于此時作詩惜花
,并暗諷時事,為何所及之時事忽前忽后
,時序混亂
?且如韓建殺諸王早于蔣玄暉殺諸王八年
,為何在韓詩中的時序先后顛倒
?而且同樣是指諸王被殺,為何敘德王等被殺用敘述語氣
,而敘較早發(fā)生之通王等被殺卻用假設(shè)語氣?可見吳喬之解讀其實(shí)是穿鑿附會
,故捍格難通
。
且從藝術(shù)上看,吳喬之解讀也絕不可取
。若依此解
,則韓詩除了首聯(lián)以外句句皆實(shí)指某事
,全篇則渾如啞謎
,這是對比興手法的極大曲解
。韓偓詩風(fēng)
,以“詞致婉麗”為最大特征,宋人陳政敏和薛季宣皆持此論(分見《遁齋閑覽》與《浪語集》卷三〇《香奩集敘》)
。韓偓要在詠物詩中暗寓亡國之恨,豈會如此直截淺露
!
那么
,韓偓《惜花》詩還能“稱得上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嗎?能
!我們先從詠物的角度來細(xì)讀此詩。古代詠物詩的主流
,是詠物中需有寄托,在對物象的描寫中需有情感的投射
。早在南朝,劉勰就指出:“人稟七情
,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段男牡颀垺っ髟姟罚┯衷疲骸皩懳飯D貌
,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
,亦與心而徘徊
。”(《文心雕龍·物色》)到了唐代
,杜甫的詠物詩樹立了詠物寄情的典范,正如清人喬憶所言:“詠物詩齊梁及初唐為一格
,眾唐人為一格,老杜自為一格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āng)分別觀之以盡其變
,而奉老杜為宗
。大率老杜著題諸詩并感物興懷,即小喻大
,何嘗刻意肖題,卻自然移他處不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秳οf詩》)韓偓生于唐末
,作詩詠物當(dāng)然會繼承杜甫的傳統(tǒng)
。況且韓偓的姨丈李商隱即是詠物詩大家
,其詠物之作大多深情委宛
,寄托遙深。韓偓年方十歲即以送別詩蒙李商隱之賞識
,日后李商隱有詩追憶云:“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俄n冬郎即席為詩相送
,一座盡驚
。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fēng)
。因成二絕寄酬
,兼呈畏之員外》之一)李商隱的詩風(fēng)會對韓偓產(chǎn)生一定影響,乃情理中事
。所以韓偓的詠物詩也與李商隱詩一樣具有寄托遙深的特點(diǎn),這首《惜花》詩即是一例
。試看李商隱《落花》:“高閣客竟去
,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
,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
,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盡
,所得是沾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闭\如清人姚培謙所評:“此因落花而發(fā)身世之感也
。天下無不散之客
,又豈有不落之花
!至客散時
,乃得諦視此落花情狀。三四
,花落之在客者。五句
,花落之在地者
。六句,花落之猶在樹者
。……人生世間
,心為形役,流浪生死,何以異此
。只落得有情人一點(diǎn)眼淚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独钌屉[詩歌集解》引)何焯評曰:“致光《惜花》七字意度亦出于此
。”(同上)此評極具手眼
。李詩雖然寄托著身世之感,但在字面上則句句皆是寫落花
。韓詩“意度亦出于此”
,當(dāng)然也是別有寄托,但字面上則句句皆是寫惜花
。首聯(lián)開門見山
,敘述枝頭殘花之情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鞍櫚住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枯萎皺縮之白花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澳伡t”者
,細(xì)膩鮮麗之紅花也。白花即將脫離高枝
,故離情悲切。紅花暫時無恙
,然亦深愁盛況難久
,故沉寂無語
。不同品種的花卉
,開花落花都是有早有晚,但是花期短促則是普遍規(guī)律。所以在詩人眼中
,“皺白”也好,“膩紅”也好
,都是轉(zhuǎn)瞬即逝
、值得哀悼的美好事物
。此聯(lián)的寫法頗為新奇,詩人并未說自己如何憐惜殘花
,而是說將落未落的花朵在枝頭自哀自憐
。這樣的擬人手法賦予花朵以情感
、生氣
,堪稱傳神之筆
。次聯(lián)轉(zhuǎn)從詩人的角度來觀花:水流花謝
,詩人的眼光隨著片片落花流向遠(yuǎn)方。雨淋殘花
,詩人的心中愁恨堆積。頷聯(lián)將情思轉(zhuǎn)到飄墜地下的落花:落花隨風(fēng)飄蕩
,不由自主。如果落處有青苔遮掩
,總算是個潔凈的去處
,詩人還能得到一絲慰藉
。假如落在污泥濁水之中
,詩人就更加傷痛難忍了。這兩聯(lián)前者實(shí)寫
,后者虛擬,虛實(shí)相應(yīng)
,很好地表現(xiàn)了詩人惜花
、悼花的百轉(zhuǎn)愁腸
。末聯(lián)寫落花既盡,春天已逝
,詩人無可奈何,只得以酒澆愁
。明日重到此地
,映在池塘中就只有一片綠陰了!
詩人惜花
,多因花期短促象征著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
。劉禹錫詩云:“但是好花皆易落
,從來尤物不長生
。”(《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吳融詩云:“月不長圓花易落
,一生惆悵為伊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肚椤罚┣罢邔?shí)為哀悼少女早逝
,后者干脆以“情”為題
。杜甫在乾元元年(758)春季在曲江池邊看到落花成陣
,不由得連聲驚嘆:“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diǎn)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肚罚┣迦耸Y金玉評曰:“只一落花
,連寫三句
,極反復(fù)層折之妙
。接入第四句
,魂消欲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抖旁婄R銓》卷四)為何如此?因?yàn)榇藭r大唐王朝中興無望
,詩人自己也前途渺茫
,滿腹愁緒
,乃借落花一吐為快
。如果說前人的落花詩多抒哀惋之情
,那么韓偓的《惜花》詩簡直是悲不自勝
。如非心懷深哀巨痛
,何以致此
?對韓偓而言
,還有什么比唐朝衰亡更加悲傷之事?所以吳汝倫一針見血地指出:“亡國之恨也
!”我們不必將此詩句句落實(shí)到唐末史實(shí),詩人的比興手法是從整體著眼的
,他對亡國之恨的抒寫也是從整體落筆的
。惟其如此
,此詩在千古的落花詩中卓然挺出
,因?yàn)樗_實(shí)是情深意長的“一首唐王朝的挽歌”
。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中國古代詩人的生平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彰明人
。漢族
,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后人尊稱為“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