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唯一一個未曾中斷過歷史的國家。在悠久歷史和文化中
,包含著大量的歷史事件
、故事
、人物和文化
,這些都是寶貴文化遺產(chǎn)
。今天
,想要為您講述的是蔡襄是怎樣的人?蔡襄和蔡京有什么聯(lián)系?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
蔡襄是怎樣的人?蔡襄和蔡京有什么聯(lián)系?
宋朝時期有兩位重要的大臣,他們分別是蔡襄和蔡京
。蔡襄被譽為慶歷名臣
,是宋朝一代名臣的代表。而蔡京則是五度擔任宰相的太師
,地位崇高
。他們不僅同鄉(xiāng)、同姓
、同宗
,還是同一朝代的大臣,算起來是堂兄弟
。
系.png)
盡管蔡襄和蔡京有著同樣的姓氏和同鄉(xiāng)背景
,但他們的關(guān)系并不十分親近。雖然可能是同宗
,但兩人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非常遙遠
。蔡京曾試圖與蔡襄攀親,自稱是他的族弟
,然而據(jù)說當時蔡襄已經(jīng)過世多年了
。此外,蔡襄比蔡京大了很多
,大約早生了35年
。他活躍于宋仁宗執(zhí)政時期的朝堂。而蔡京的政治生涯則在宋哲宗和宋徽宗時代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這兩位皇帝都是宋仁宗的曾孫輩
。
蔡襄作為慶歷名臣
,他的政治才華和智慧備受認可。他在宋仁宗的統(tǒng)治下
,為朝廷做出了重要貢獻
。蔡襄以清正廉潔的形象示人,對于治國安民有著深刻的思考和實踐
。他致力于改革政策
,關(guān)注社會民生,卓有成效地推動了當時的國家發(fā)展
。
而蔡京則以他多次擔任宰相的經(jīng)歷
,成為宋朝政治舞臺上的重要人物。他在宋哲宗與宋徽宗的統(tǒng)治時期
,展示了出色的才能和政治手腕
。蔡京以其聰明才智和機智應(yīng)對政治局勢,利用自身的權(quán)力和地位
,推動各項政策的實施
,積極參與國家事務(wù)。
盡管蔡襄和蔡京在同一時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和活躍程度有所不同
。蔡襄在宋仁宗統(tǒng)治時期,為國家穩(wěn)定與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蔡京則在宋哲宗和宋徽宗的執(zhí)政下
,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成為時代的見證者
。
兩位堂兄弟蔡襄和蔡京
,奉獻了他們的才華和智慧,為宋朝政治與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們的不同政治經(jīng)歷與成就
,豐富了宋朝歷史的篇章,也使我們更加了解這一世代名臣的歷史背景與事跡
。他們在不同的時期發(fā)揮作用
,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政治智慧與經(jīng)驗。
其次蔡襄的年齡要比蔡京大的多
,好像是要早出生35年的樣子
,他活躍于朝堂之上的時代是在宋仁宗年間,而蔡京眾所周知他的真正活躍要在宋哲宗乃至宋徽宗時代
,而后兩位皇帝則都是宋仁宗的曾孫輩了
。
蔡襄(1012年-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
,逝號忠惠
,北宋興化仙游(今中國福建省仙游縣)人。中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
、書法家和茶學(xué)專家
。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
。
明清以來
,有一些人認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應(yīng)該是蔡京,后人不齒其為人
,所以把蔡京換為蔡襄
,并認為蔡京的藝術(shù)成就蔡襄之上
。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
,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唐安鄉(xiāng)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縣)人
。北宋名臣
,書法家、文學(xué)家
、茶學(xué)家
。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
,先后任館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⒅G院
、直史館
、知制誥、龍圖閣直學(xué)士
、樞密院直學(xué)士
、翰林學(xué)士、三司使
、端明殿學(xué)士等職
,出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知泉州
、福州
、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
,蔡襄逝世
。累贈少師
,謚號“忠惠”。
蔡襄為官正直
,所到之處皆有政績
。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
,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在建州時
,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貢茶“小龍團”
。
所著《茶錄》總結(jié)了古代制茶
、品茶的經(jīng)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xué)著作”
。其詩文清妙
,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
,自成一體
,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
。
嘉祐六年(1061年)
,被授為翰林學(xué)士、權(quán)理三司使
,主管朝廷財政
。此時,宋廷財政入不敷出
,“積貧”已深
。蔡襄善于理財,“較天下盈虛出入
,量入以制用
。劃剔蠹,簿書紀綱
,纖悉皆可法”
。不久,宋英宗繼位
,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
。
蔡襄撰《國論要目》一文,闡述改革主張
,提出擇官
、任才、去冗
、辨邪佞
、正刑
、抑兼并、富國強兵的改革方案
。英宗不但不采納
,反而奪其三司使職。蔡襄在朝廷難于容身
,請求外任
。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
,在拜端明殿學(xué)士后才去上任
。次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
,蔡襄護喪南歸
。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
,享年五十六歲
。朝廷追贈吏部侍郎,后加贈少師
。葬于楓亭鋪頭村蔡嶺
,歐陽修撰《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
。
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
,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題聯(lián)云:“四諫經(jīng)邦
,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
,今朝古道肅觀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以上就是有關(guān)蔡襄是怎樣的人?蔡襄和蔡京有什么聯(lián)系?內(nèi)容的全部了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guān)的歷史趣聞故事、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相關(guān)文章的話
,就請持續(xù)關(guān)注
。
蔡襄簡介
蔡襄簡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
,漢族
,興化軍仙游縣(今楓亭鎮(zhèn)青澤亭)人 。北宋著名書法家
、政治家
、茶學(xué)專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
,先后任館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知諫院、直史館
、知制誥
、龍圖閣直學(xué)士、樞密院直學(xué)士
、翰林學(xué)士
、三司使、端明殿學(xué)士等職
,出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
,知泉州、福州
、開封和杭州府事
。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
,贈吏部侍郎
,后加贈少師。南宋干道(1165年—1173年)年間
,追謚忠惠
,故稱“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時
,主持建造了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
;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驛道松
;在建州時
,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jié)了古代制茶
、品茶的經(jīng)驗
。所著《荔枝譜》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xué)著作”。 蔡襄工書法
,詩文清妙
,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
,自成一體
,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
蔡襄(1012——1067)
,字君謨,漢族
,原籍福建仙游楓亭鄉(xiāng)東垞村
,后遷居莆田蔡垞村
,1030年(天圣八年)進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知諫院、直史館
、知制誥
、龍圖閣直學(xué)士、樞密院直學(xué)士
、翰林學(xué)士
、三司使、端明殿學(xué)士等職
,出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
,知泉州、福州
、開封和杭州府事
。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
。主持建造了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
,講究信義
,且學(xué)識淵博,書藝高深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
,素有“蘇、黃
、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
,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
,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正楷端正沉著
,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
。傳世碑刻有《萬安橋記》
,書跡有《謝賜御書詩》等。
蔡襄曾出為福建轉(zhuǎn)運使
,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
。主持建造萬安橋
,全長三百六十丈。后知杭州任上卒
。官至端明殿學(xué)士
。工書法,學(xué)習(xí)王羲之
、顏真卿
、柳公權(quán),渾厚端莊
,雄偉遒麗
。為“宋四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瑫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行書溫媚。著有《蔡忠惠集》等
。字君謨
,仙游縣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
。世居仙游縣楓亭驛
,初務(wù)農(nóng),曾為泉州吏員
。母親盧氏
,惠安縣德音里(今后龍鄉(xiāng))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
。15歲參加鄉(xiāng)試
,18歲游京師,入國子監(jiān)深造
。天圣八年(1030年)
,參加開封鄉(xiāng)試獲第一名。天圣九年登進士第十名
,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
,任職四年。慶歷三年(1043年)
,蔡襄主持諫院衙署
,遇事從不回避,奏疏忠誠懇切
,大都關(guān)系天下利弊
、一時緩急。他認為國家安危取決于人事,國君要知人善任
、辨別邪正
。由于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quán)貴心懷畏懼
,多有收斂
。慶歷四年,蔡襄調(diào)任福州知州
,慶歷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
。慶歷八年,因父親去世而離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实v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
,參加政事
。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
,參加政事
。皇祐四年
,遷任起居舍人
、知制誥兼判注內(nèi)詮。嘉祐元年(1056年)
,蔡襄再知福州
。在任上勸學(xué)興善,傳播醫(yī)治蠱毒的藥方
,教育民眾遵法為善
,改變陋習(xí),監(jiān)督官吏深得民心
。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
,蔡襄奏請減免漳、泉
、興三州身丁錢一半
,大大減輕民眾負擔
。至和、嘉祐年間(1054年——1063年)
,蔡襄兩次知泉州
,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
,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
。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貪贓枉法
,蔡襄奏疏彈劾,把他革職為民
。后朝廷發(fā)現(xiàn)這是冤案
,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
,加強軍事防備
,教習(xí)舟船熟記水勢,防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游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诮鎸捨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渡口名萬安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懊匡L(fēng)潮交作
,數(shù)日不可渡”,“沉舟被溺
,死者無算”
。皇祐五年(1053年)
,王雋首倡建造石橋
,蔡襄主持這項工程,費時6年8個月
,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
,橋長360丈(折1105.92米),寬廣1丈5尺(折4.6米)
,釃水(排水孔)47道
,稱名萬安橋,又稱洛陽橋
。于是“渡石支海
,去舟而徒,易危為安
,民莫不利”
。
洛陽橋建成后,蔡襄親自撰寫《萬安渡石橋記》
,刻碑立在左岸
。此碑文章簡約,書法遒勁,鐫刻傳神
,被譽為“三絕”
。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fā)生旱災(zāi)
,他調(diào)動民力
,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guī)》
,制止用水糾紛
。他任轉(zhuǎn)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
,供民眾飲用和灌田
。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為紀念
。嘉右四年(1059年)
,蔡襄在泉州寫成《荔枝譜》一書,分3卷7篇
,內(nèi)容包括荔枝的產(chǎn)地
、生態(tài)、功用
、服食
、加工、貯藏
、運銷
,介紹荔枝品種32種。嘉右五年(1060年)
,蔡襄奉詔還京
,嘉右六年拜翰林學(xué)士權(quán)理三司使。嘉右八年
,仁宗去世
,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
。這年蔡襄又寫成《茶錄》一書
,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道
,包括辨茶
、煎茶、品茶等10個問題
;下篇論茶器
,包括制茶工具
、飲茶器具等9件器物
,生動詳盡
。史家說:“蔡君謨善辨茶,后人莫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纹蕉辏?065年),蔡襄出知杭州
,拜端明殿學(xué)士后才去上任
。治平三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
,蔡襄護喪南歸
。治平四年八月,
蔡襄在家中逝世
,享年56歲
,贈吏部侍郎,葬在楓亭蔡嶺
,歐陽修撰《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
。干道年間(1165年——1173年),贈謚忠惠
。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
,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
古書記載
《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于手書
,為當世第一
,仁宗尤愛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S將《蔡襄傳》說:“公于書畫頗自惜
,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
,仁宗尤愛稱之
。”朱長文《續(xù)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
,不輕為書
,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
。仁宗深愛其跡……及學(xué)士撰《溫成皇后碑》文
,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
,可以知道
,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頗自惜
,不妄為人書
,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fēng)氣已完全轉(zhuǎn)向了詩文尺牘
,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
,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
。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
。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傮w上看
,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chuàng)新的意識略遜一籌
。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fā)展上不可缺的關(guān)紐人物
。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
、《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
,碑刻有《萬安橋記》
、《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
書法藝術(shù)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
,素有“蘇、黃
、米
、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fēng)格的典型代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八嗡募摇敝校叭曳謩e指蘇軾(東坡)
、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
,應(yīng)在蘇
、黃、米之前
。從書法風(fēng)格上看
,蘇軾豐腴跌宕
;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
,他們書風(fēng)自成一格
,蘇、黃
、米都以行草
、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的
,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
,淳淡婉美
,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
,頓覺有一縷春風(fēng)拂面
,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
,極負盛譽
,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shù)蘇東坡、歐陽修
。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
,積學(xué)深至,心手相應(yīng)
,變態(tài)無窮
,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
,小楷次之
,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
,識者不以為過
。””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
,遂覺筆法中絕
。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稓W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渡焦任募罚┍彼慰茖W(xué)家沈括
,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
,謂之散草
,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
,自成一家
。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fēng)云變幻之勢
,又縱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于手書
,為當世第一
,仁宗尤愛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S將《蔡襄傳》說:“公于書畫頗自惜
,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
,仁宗尤愛稱之
。”朱長文《續(xù)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
,不輕為書
,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
。仁宗深愛其跡……及學(xué)士撰《溫成皇后碑》文
,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
,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
。由于他頗自惜
,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
。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fēng)氣已完全轉(zhuǎn)向了詩文尺牘
,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
,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
。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傮w上看
,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chuàng)新的意識略遜一籌
。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fā)展上不可缺的關(guān)紐人物
。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
、《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
,碑刻有《萬安橋記》
、《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蔡襄擅長正楷
,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
,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于世
。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杰作
。
在書法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yīng)該是蔡京
,只因其“人品奸惡”
,后來人們用蔡襄取代了蔡京。這一點值得商榷
。
水利貢獻
蔡襄天圣八年(1030)進士
,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
、知諫院
、直史館、知制誥
、龍圖閣直學(xué)士
、樞密院直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
、三司使
、端明殿學(xué)士等職,并出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
、知泉州
、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
。古今中外
,論蔡襄者必先提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安橋(洛陽橋)
,它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被稱作“福建橋梁的狀元”(茅以升)
。它的建成
,是蔡襄的一個貢獻,對福建經(jīng)濟
、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福建文化蔡襄與洛陽橋福建文化民間保護網(wǎng)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后期起
,泉州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
。北宋時泉州港灣區(qū)帆墻林立,百艦爭流
,中外商賈薈集
,各地貨物集散。然而
,萬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經(jīng)濟
、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適應(yīng)不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
,因此
,萬安渡建橋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wù)。
這萬安渡并不“萬安”
,在暴風(fēng)狂潮襲擊下
,經(jīng)常發(fā)生船沉人亡事件,人們認為這一現(xiàn)象是“水怪”搗亂
,故望而生畏
。傳說蔡襄跟隨仁宗皇帝下江南,沿途不斷為民請命
,賑糧災(zāi)民
,賑款扶貧,受到百姓深切愛戴
。當他巡至泉州與惠安的萬安古渡
,看到水深流急,白浪滔天
,每當漲潮時
,更是波濤洶涌,游船搖撼
,過往客人時有溺斃
,不禁潸然淚下,當即又運籌建橋的雄心。他吩咐手下買來蜂蜜
,在海岸上寫著“君命蔡襄建造洛陽橋”
。皇帝漫步至此
,見蜜蜂擁撲地覓食
,好不美麗壯觀,湊近一看
,朗朗誦起“君命蔡襄建造洛陽橋”
。蔡襄聽罷馬上跪地領(lǐng)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实郾慌谜啥饎偯恢^腦
,我分明在看群蜂排字,怎么會變成了下旨
?這又是愛卿設(shè)下的圈套讓我鉆
,愛卿戲朕也!蔡襄伏地力諫
,吾皇恕罪
,皇上金口玉言,怎能有戲于臣
。蔡襄略施小計
,使皇帝吃了啞巴虧。鑒于蔡襄愛民心切
,也不十分計較。諭批他任泉州太守領(lǐng)款督建洛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