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么明君輩出,秦國沒有優(yōu)勢為什么能統一天下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國明君的事情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大秦帝國》其實就是講述了一個在西北邊陲為周室養(yǎng)馬的貧弱秦國,屌絲逆襲成大國
,最后一統天下的故事
,此歷史劇共分為四部分
,戰(zhàn)國的裂變
,秦國縱橫
,秦國崛起
,秦國得天下
。就像劇照商鞅所說的,秦國土地貧瘠毫無地理資源優(yōu)勢,秦國偏居一隅在位置上毫無戰(zhàn)略優(yōu)勢
,秦國文化落后
,人才匱乏更不具備人才優(yōu)勢,秦人私斗成風歷經四世內訌更使秦國雪上加霜
。
勢為什么能統一天下.png)
從《大秦帝國》中
,我們可以得知是秦穆公讓秦國有了第一次自信,而真正展開霸業(yè)時期卻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后;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秦國能夠用六百年時間
,在戎狄圍剿中成長,在中原諸國攻伐下壯大
,從西部邊陲一個貧弱國家而崛起為強大帝國
,進而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固然重要
,但秦國最終勝在出了六世明君
。
秦國為何明君輩出呢?為什么秦國能夠崛起?秦國一無人才,二無資源優(yōu)勢
,三無地緣政治優(yōu)勢
,為什么偏偏是秦國能統一天下?有人說是商鞅變法,依法治國成就了秦國
,也有人認為秦宣太后承先啟后的作用不可忽略
,但是山東諸國都有變法,為何就不能成就霸業(yè)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商鞅變法前
,戰(zhàn)國時期的改革:
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改革
魏國李悝變法與吳起變法
李悝變法與吳起變法使魏國成為戰(zhàn)國時期第一強國,推動改革的國君是魏文侯
,在經濟方面
,魏文侯發(fā)展農業(yè),采取興修水利
、鼓勵生產兩項措施;在民生方面
,魏文侯加強民生管治,大力打擊犯罪
,嚴禁非法經營活動
,在人才方面,魏文侯求才若渴
,重用子夏、李悝等賢臣
,為魏國帶來新氣象的同時
,也帶來繁榮昌盛。
在魏國強大方面,魏文侯重用吳起
,推行新的征兵制度
,打造一支戰(zhàn)斗力強悍的“魏武卒”,為魏國立了許多戰(zhàn)功
,使魏國成為一個真正的軍事強國
。從魏國的改革中,我們看到了魏文侯思想開放
、眼光遠大
,掙脫晉國時期舊文化傳統束縛,接受納諫
,從各地方
、各階層籠絡人才,并且用人不疑
,重要人才
,僅用數十年時間,魏國便成為三晉中心
,戰(zhàn)國霸主
。那么,魏國后來為何衰落了呢?《大秦帝國》中
,商鞅所說的魏國改革只能強盛一時
,遇明君則國強,遇庸君則國弱
,遇昏君則國亡
。
趙國的改革
我們再來看看趙國的改革,歷史上趙國有名的改革有兩次
,一次是在第一任國君趙烈候時
,代國人番吾君向他推薦牛畜、荀欣
、徐越三人
,講述仁義及王道治國原則,趙烈候“選賢任能
,節(jié)財儉用
,察度功德”使趙國改革小有成績;第二次改革就是商鞅變法之后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
,使趙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唯一一個能與秦國在軍事上相抗衡的國家
。
楚國的吳起改革
楚國在楚悼王的領地下,重用吳起
,由其主持一場壯烈的政治改革
,吳起改革內容包括強兵
、簡政、廢除公族
、杜絕私情與游士等種種措施
,楚國經過吳起改革后,楚國成為軍事強國
,才有了日后的南平百越
,北并陳蔡,西伐秦國
,卻三晉
。魏國、趙國
、楚國的改革都是有成效的
,魏國占領了秦國河西大片土地,秦國被迫遷到洛水以西;一直大而不強的楚國能卻三晉
,打秦國
,這樣的成績也是十分誘人的;齊國本身就經濟發(fā)達,人才眾多
,一直位列強國富國之列
,就是燕國、韓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也比秦國要高很多
。
商鞅變法的強秦方略
富國強兵的根本在于庶民
商鞅認為富國強兵的根基在于庶民
,魂魄在廟堂,在大爭之世
,國家要由貧而富
,根基是發(fā)展農業(yè),開發(fā)地力
,只要民眾努力耕戰(zhàn)就可以成就霸業(yè)
,于是商鞅建議秦孝公廣招人口,給予土地和住宅
,免除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讓老秦人來當兵,讓新秦人提供糧草
。商鞅還建議
,廢除井田制,實行授田制
,把土地授予給農民
,承認土地私有,國家承擔土地稅賦
,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生產
,秦國國力迅速提升
。
農戰(zhàn)政策,極大地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
商鞅以農戰(zhàn)政策發(fā)展國家經濟
,以重戰(zhàn)政策加強軍事力量建設,在雄厚的經濟實力繼承上
,將重農和重戰(zhàn)結合起來
,并且用賞刑來推動這種政策,不僅有利于奴隸解放
,更有利于調動庶民奮斗的積極性
,這種政策最大將民眾力量在戰(zhàn)國時期發(fā)揮到了極致作用,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
依法治國思想為變法改革保駕護航
商鞅變法是以法治思想為核心內容的
,以“重法”著作,認為“法”才是治國的關鍵
,不同于齊國慎到的勢治
,韓國申不害的術治;在秦國,臣子要守法
,庶民要守法
,君主也要守法;商鞅強調,君主制度法律后
,必須嚴格遵守
,不能憑主觀好惡之情而破壞法制,更不能親疏遠近而妄行賞罰
。
在法律的執(zhí)行上
,商鞅強調“刑無等級”,國家法律是至高無上的
,無論是氏族貴族
,卿相將軍,功臣孝子
,大夫庶人
,只要阻礙、破壞耕戰(zhàn)政策
,只要違反國家法律
,一律嚴懲不貸。一切依法定型
,功過不能相抵
,爵祿不能頂罪,善行不可頂惡
。
由此
,可見商鞅的變法對國君有巨大的要求
,既要國君遵守法律,又要得罪權勢
,如果國君不下定必死的決心強力支持
,商鞅變法是萬萬不能成功的。
由此
,我們可以得知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不僅是人才政策
,不僅僅是商鞅變法
,而是贏在六世之明君。那么為什么秦國能夠明君輩出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討論
六國卑秦
,產生憂患意識
六國卑秦壓力對秦國君主的刺激
,早在西周時期,秦國只是看守邊陲的小國
,主要是替周天子抵御戎狄入侵的
,秦國雖然是合法封邑,但地位低下
,這里土地貧瘠
,是一片荒野地帶,條件惡劣
,秦人生活困苦
,隨著抵御戎狄有功,秦國的地位逐漸被周室提升
,先后被任命為周室的命臣
,在周室式微時又被晉升為諸侯,雖然名義上是諸侯國
,但在各諸侯國眼里
,秦國一直被卑視。
秦國在與戎狄進行長達400多年的拉鋸戰(zhàn)中
,與戎狄打交道最多
,其文化遠遠落后于中原諸國,在中原諸國眼里
,秦國之俗具有“貪狼強力
,寡義而趨利”的特點,對于中原文化來說
,無疑是一個另類
,被視為夷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使秦王不斷努力發(fā)展勢力
,也無法改變當時六國卑秦的狀況
。
秦國不僅長期面對戎狄作戰(zhàn)壓力,又要面對“六國卑秦”壓力
,這些壓力刺激秦人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演變成謀求發(fā)展的欲望和活力。在《大秦帝國》中
,秦孝公能夠廣發(fā)招賢令
,下定決心重用商鞅變法,就是受“諸侯卑秦
,丑莫大焉”的刺激,正是艱難的內外環(huán)境刺激
,使得秦國君主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
、圖強意識。
進入戰(zhàn)國后
,隨著秦國國力增長
,與東方諸國有了抗衡實力,在與東方諸國多次對抗中
,秦國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
,這又被東方諸國視為“虎狼之邦”,東方諸國畏懼強悍的秦國
,有不愿意接受秦國超越自己而強大的事實
,于是,秦國成為東方諸國合縱攻擊的目標
。
面對東方諸國多次聯合攻秦的情況下
,秦國受到的威脅遠大于任何一個國家,最后用連橫策略成功化解
,在這些巨大的壓力情況下
,秦國君主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一直為籌劃統一大業(yè)而奮斗
,而其他六國君主則生活在相對安逸之中
,滋生享樂心態(tài),腐化斗志
,缺乏雄心和大志
,所以,正是這種憂患意識促使秦國明君輩出
,最終完成統一大業(yè)
。
長期戰(zhàn)爭環(huán)境促使秦君勵精圖治
早在西周時期,秦國被封地時開始
,就常年處于征戰(zhàn)之中
,首先秦國地處于戎狄包圍之中的西北邊陲
,為周室守國門,秦人要抵御戎狄入侵
,要開疆拓土
,必然發(fā)生戰(zhàn)爭,這其中既有秦人拓土擴邊的主動迎戰(zhàn)
,也有戎狄發(fā)動入侵的被動應戰(zhàn)
,盡管周室對秦國有幾次分封,那都是空頭支票
,秦國的每一寸領土都是在戰(zhàn)爭中打來的
。
進入戰(zhàn)國時代以后,秦國更多地時面對山東六國的圍剿
,無論是主動戰(zhàn)爭或者被動應戰(zhàn)
,戰(zhàn)爭始終伴隨著秦國,致使秦國國君不敢有絲毫松懈和怠慢
,否則就會有戰(zhàn)敗亡國的危險;而長期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
,使得秦國君主牢牢地將國家的政治、軍事
、經濟等各項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使得秦國一開始就建立具有軍事性質的中央集權國家,君主在軍事
、行政上擁有絕對權威
。
此外,西周時期各國普遍實行的宗法制度
,使得諸侯國內容易形成宗族豪強
,卿大夫左右政局的局面,例如晉國出現的“六卿弱公室”
,魯國的“三桓”
,在宗法制影響下的諸侯國極易被宗族豪強掌控國政,分散君主權力
,反觀秦國沒有嚴格的宗法制約
,使得君主政策能夠高效展開和執(zhí)行,對于提高國家競爭力方面
,秦國比六國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
,這也是秦超越六國的重要因素。
與六國相比
,秦國在政治上的集權特色
,使得君主有絕對主導權,使得君主有能力調動全國力量,避免受各方面的影響
,造成決策中斷或者執(zhí)行不徹底的問題
,這也是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秦國獨特文化對君主的塑造
秦國獨特文化對君主的塑造也是秦國明君輩出的原因之一
,秦人在漫長的崛起過程中
,彌漫著崇武尚戰(zhàn)精神,使“勇猛”者繼位
,秦人在長期與戎狄戰(zhàn)爭中
,與戎狄文化不斷碰撞,形成了既包容
、開放又尚武
、剽悍、進取極具競爭意識的獨特文化
。
商鞅變法后
,秦國形成重耕戰(zhàn)思想,深化秦人對武力的渴望
,對戰(zhàn)爭的宗室,特別是帶有巨大誘惑力的軍爵獎勵制使得秦人有死而后生的勇氣
,將秦軍打造成一支虎狼之師
,這樣的文化傳統使秦兵在戰(zhàn)場上的展現出令六國膽寒的氣勢。
在崇武尚戰(zhàn)的民風指引下
,秦人對明君有了不同于六國的評判標準
,能不能開疆拓土,能不能爭奪人口
,這是他們的明君標準
,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通過武力來實現,所以在儲君的選拔上
,秦國更傾向于“擇勇猛者立之”而不是“嫡長子繼承制”
,這種君主選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君主的英武和賢明
。
秦人重功利
、輕倫理的價值觀文使君主更重實利,在六國面前
,秦人就是“貪狼強力
,寡義而趨利”的代名詞,在這樣濃厚功利主義價值觀下
,秦人在戰(zhàn)爭
、外交、改革等方面都以是否獲利為標準,不同于儒家所講的“仁義
、道德”等虛榮
。秦國這種功利主義價值觀,更適合于統一戰(zhàn)爭的需要
,奪取土地多寡
,殺敵數量多少,掠奪人口數量
,都成為獎勵軍功
,賜爵,賜田宅的標準;也使得君主一味地追求霸權政治統治
,對權力和國土有著空前的渴望和追求
,這無疑是利于統一戰(zhàn)爭的。
此外
,秦國在商鞅變法后
,率先打破世卿世祿制度,使得秦國在人才競爭力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官僚體制開始進入國家行政體制的核心;反觀山東諸國在人才使用方面較為重視世族的任用
,秦國的人才多數都來自中原地區(qū),大多都不是秦人
。在秦國先進的官吏選拔體制下
,這些人才進入秦國后,充分發(fā)揮了臣子對君主的輔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