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第一猛將尉遲恭,晚年為何在道觀修行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6 00:28:58
唐初第一猛將尉遲恭,晚年為何在道觀修行
今天小編要講的
,就是死后和秦瓊一起并列為門神的尉遲恭。
一
、歸順李世民尉遲恭
,名融
,后世謬載名恭
,字敬德
,所以也常見稱呼其為尉遲敬德。少年時以打鐵為生
,曾經(jīng)是隋軍的一員
,因英勇殺敵被提拔到朝散大夫。隋末天下大亂
,尉遲恭最早并非跟隨李世民
,而是投靠劉武周。
,晚年為何在道觀修行.png" />
后來李世民帶兵征討劉武周
,劉武周派遣尉遲敬德和宋金剛迎敵。京劇有一段《秦尉大戰(zhàn)》
,就是描述當初兩人相見
,李世民派遣手下第一猛將秦瓊和尉遲敬德大戰(zhàn)一場,兩人這場單挑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不下三英戰(zhàn)呂布
。
之后劉武周戰(zhàn)敗,李世民鄭重把其首級送回去
,讓他的部屬辦理喪禮
,尉遲恭感念李世民的恩義,就降服成為其部下
。
尉遲恭出仕于李世民后
,先前的第一猛將秦瓊,可能因為年輕時在戰(zhàn)場受過很多傷
,從此不再那么活躍于戰(zhàn)場
,而尉遲恭的加入,正好取代其成為第一武將
。
有件事可說明尉遲恭武藝之高強
,唐高祖第四子齊王李元吉擅長馬槊這種兵器。齊王聽聞尉遲恭擅長避槊
,遂想親自試探他的本事
,約定去掉槊刃,只用長竿互相比試
。
尉遲恭卻說即使有刃的槊也不能傷到自己
,只去掉自己的槊刃,但齊王也真的始終不能用有刃的槊刺中尉遲恭
,李世民又命尉遲恭奪取齊王手中的槊
,齊王騎著馬拿著槊要刺尉遲恭
,卻沒幾下就被尉遲恭三次奪槊。齊王素來驍勇
,驚嘆于敬德的本事
,也引以為恥。
二
、玄武門立功玄武門之變時
,尉遲恭在事前籌備,以及事件當日
,都立有大功
。特別是他為了救李世民而射殺齊王李元吉,接著入宮為唐高祖守衛(wèi)
,并請立世民為太子
,這兩份功勞尤在諸臣之上。這里就看出李世民真是個狠人
,派出手下剛傷殺死兄弟的猛將
,打著護衛(wèi)自己父親的名義,要求唐高祖?zhèn)魑唤o自己
。
面對尉遲恭這兇狠的鬼都怕的門神
,縱然有著殺子之恨,唐高祖也只能將皇位傳給這最后一個兒子李世民了
。尉遲恭勇猛善戰(zhàn)
,就這樣隨著李世民征戰(zhàn)南北,打下大唐這片江山
。
貞觀十九年
,雖然年紀已經(jīng)很大的尉遲恭,還是隨著李世民遠征高句麗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
,從高句麗遠征回來后,尉遲恭就突然舍棄了一切地位而引退
,并離開長安住進鄉(xiāng)下的道觀中
,在此煉丹服食,修行仙術
,閑暇時期
,更自己演奏音樂娛樂自己,不再與外人來往
。這樣生活長達十六年之久
,他才悠悠地告別其七十四年的人生。
有人說尉遲恭晚年是因為后悔前半生殺戮太多,這才在臨死之前
,想要過著清修般的生活贖罪。也有人說
,尉遲恭和秦瓊一樣
,前半生征戰(zhàn)沙場,受過太多暗傷
,年老體衰身體不適
,這才迷信仙丹可以延年益壽。
不管原因為何
,像尉遲恭這樣活躍于戰(zhàn)亂年代
,而后又享受平靜的退休生活,這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
。
歷史上的尉遲恭是個什么樣的人
鄂國忠武公尉遲恭(585年-658年12月26日)
,字敬德,朔州平魯下木角人
。
唐朝名將
,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
,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
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zhàn)
,一生戎馬倥傯
,征戰(zhàn)南北,馳騁疆場
,屢立戰(zhàn)功
。
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
尉遲恭晚年謝賓客不與通
,于顯慶三年(658年)去世
,唐高宗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吊
,冊贈司徒
、并州都督,謚曰忠武
,陪葬昭陵
。
后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
。
傳說其面如黑炭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
尉遲恭作為唐初大將
,自歸附李世民后
,憑借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李世民于危難之中
,立下不世之功
。
尤其在玄武門事變中,不但殺死李元吉
,救了李世民之命
,還請高祖下令,令諸軍皆屬李世民指揮
,內外遂定
,可謂力挽狂瀾。
尉遲恭同時還有遠見的卓識
,如玄武門事變后
,對太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
,同時還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樣的大批棟梁之材
。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尉遲恭,也就沒有李世民
,也就沒有后來的大唐盛世
。
在性格上,尉遲恭純樸忠厚
,自歸李世民之后
,從無二心,為其赴湯蹈火
,在所不辭
;在拒絕娶公主一事上,更顯示出高貴的品質
。
正因如此
,后人才將他做為門神,畫圖流傳至今
。
雖說居功自負是尉遲恭的不足之處
,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了他的的純樸,做事毫無心機
。
隋唐最知名猛將:"門神"尉遲敬德和"官二代"程咬金
作為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
,尉遲敬德墓是昭陵陵園發(fā)掘所得墓志中最大的一合(墓志志石與墓志蓋稱為一合)。其墓志蓋上的"飛白體"是目前全國出土的唯一用飛白體書寫的墓志
,乃昭陵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但近日有媒體報道,昭陵博物館工作人員私自拓印尉遲敬德和另一名將程咬金的墓志,并以高價向游客出售
,一時引發(fā)大家關注
。
隋唐英雄最知名猛將:
作為凌煙閣開國功臣中的兩位超級明星,尉遲敬德是"門神"的原型之一
,千百年來受到百姓的祭祀和崇拜;而另一位
,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乃渍Z中
,也可見其在民間的知名度。
為李世民擒隋煬帝御馬
李世民和尉遲敬德
,可謂英主和猛將的配合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里,尉遲敬德排名在第七
,乃武將之首
。雖然不乏有人將尉遲敬德稱為大唐第一猛將,但從純軍事的角度
,會有些軍迷表示不服
,而若從智勇雙全這個角度來評價,他是配得上這個位置的
。
就尉遲這個姓氏來說
,尉遲敬德祖上可能是中亞胡人的一個分支,即后世的"于闐人"
。史載
,他名恭,字敬德
,朔州善陽即今山西朔縣人
。他年輕時便以"勇武"著稱,隋大業(yè)末期被劉武周招入麾下
,與宋金剛并列為劉手下兩大悍將
。武德三年(620年),劉武周派宋金剛
、尉遲敬德南下進攻李唐
,與李世民指揮的唐軍交戰(zhàn),宋金剛大敗
,投奔突厥
。此時的李世民正求賢若渴,早就聽聞尉遲敬德是那種"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猛將
,便派人招降,而尉遲也發(fā)現(xiàn)了李世民具有"明日之星"的潛質,雙方互相欣賞
,于是尉遲便投奔了秦王李世民
。
可是剛招降不久,考驗就來了
。武德四年
,尉遲敬德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戰(zhàn)局進入艱難時刻
,"世上英雄本無主"
,原來劉武周部下的一些高級將領紛紛從李世民的手下逃跑。為防不測
,李世民手下的將領把尉遲敬德囚禁了起來
,并向李世民進言,說這位猛人叛逃也是遲早的事兒
,為將來減少一個強勁對手
,干脆提早殺掉算了。這時的李世民展現(xiàn)了他的高明之處
,說:"我跟你們看法不同
。他是那一批投誠人員中最有能力叛逃之人。他要是想叛
,怎么還會等到現(xiàn)在呢
?馬上放人。"
雖然尉遲敬德被釋放了
,但這樣的無端懷疑會不會傷了尉遲的心呢
?深諳撫人之道的李世民硬是把壞事變成了好事,他把尉遲敬德召到自己臥室內
,拿出一大包金銀財寶對他說:"丈夫以意氣相期
,勿以小疑見意。我絕不會聽信讒言殺害忠良
。如果您真想離開
,今以此物相資,以表我們一時共事之情
。"
這番肺腑之語就此使尉遲成為李世民的死忠黨
。恰巧就在當天下午,李世民與一幫人在榆窠打獵
,忽遇王世充手下驍將單雄信率步騎兵數(shù)萬來襲
,兩軍剛一交鋒,單就單騎直取李世民
,就在其危急時刻
,尉遲敬德及時殺到
,一槊就將單雄信刺于馬下。他保護著李世民殺出重圍之后,又率一隊騎兵生擒大將一名,獲排槊兵六千多人
。尉遲這一次的救主行為,既報了知遇之恩
,也使秦王部下相信了尉遲的忠誠。李世民也不禁慨言:"何相報之速也
!"此后
,尉遲敬德一直追隨在李世民身邊,并三次在危急時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更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
尉遲能征善戰(zhàn),武藝高強
,他有一個絕招:善于"解避槊",即奪取敵槊反刺對方
。所以當天救李世民出入重圍
,尉遲并沒有受傷。齊王李元吉不信
,與尉遲恭比試
,結果"俄頃三奪其槊"。一次
,唐軍攻打王世充的洛陽城
,背后竇建德的救兵數(shù)萬前來救援夾擊。王世充的侄子王琬當時出使于竇建德營內
,胯下騎著當初隋煬帝的親乘御馬
,在兩軍陣間來回奔馳,夸耀于軍
。李世民乃識馬愛馬之人
,用鞭指著王琬的乘馬,說"這真是匹無雙的良馬
。"尉遲敬德聽聞后
,馬上 *** 說要過去奪馬。李世民連忙阻止
,"怎能以匹馬之故而喪勇將
!"尉遲恭只說了聲"無妨",便沖入敵陣
,輕而易舉地活捉了王琬
,引馬而歸
,竇軍雖眾,但卻無人敢擋
,其驍勇可見一斑
。
策劃玄武門之變
尉遲敬德一生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唐朝建立后
,因其驍勇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都想收買他
。太子李建成曾給他寫了一封密信
,表示要和尉遲結為生死之交,并送了一車的金銀器物
。尉遲敬德對太子派來的人說:"若私許殿下
,便是二心。徇私忘忠
,殿下亦何所用
?"并將滿車的寶物退回。對方見收買不成
,便派人暗殺
,已聞到風聲的尉遲敬德真是藝高人膽大,睡覺時干脆重門洞開
,刺客多次都已悄入庭院之中
,但見這陣勢一個個都嚇跑了。
作為一員武將
,尉遲敬德絕對不是大老粗
,堪稱智勇雙全。他是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者和實施者
。在玄武門之變前
,當李世民和李建成雙方斗爭進入關鍵時刻,李世民念及兄弟之情
,猶豫不決
,尉遲敬德一再勸其早下決心,先發(fā)制人
,不要"存仁愛之小情
,忘社稷之大計"。玄武門之變中
,尉遲敬德又拈弓搭箭
,射殺李元吉。為穩(wěn)定局勢
,尉遲敬德奉李世民之命帶甲入宮向正泛舟海池的高祖李淵報告
,并敦促李淵下詔
,令諸軍悉受秦王節(jié)制。李世民從此登上大位
,開始他的貞觀之治
。
在整個政變的過程中,尉遲敬德表現(xiàn)英勇
,臨危不亂
,為李世民奪取最后的勝利立下了大功。所以
,后來論功行賞的時候
,他功居第一。
據(jù)說
,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后
,夜間經(jīng)常做噩夢,夢見被自己殺死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變?yōu)閻汗砬皝碜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他想起這兄弟倆生前最怕的人是尉遲敬德和秦叔寶
,為了驅趕惡鬼,他決定把二位猛將的畫像貼到門上
。于是
,尉遲敬德成了右門神,秦叔寶成了左門神
。千百年來,這個風習一直流傳至今
。
晚年的官場轉身
但是
,立過大功的尉遲敬德也難免會任性起來。貞觀六年(公元632年)
,在李世民舉行的一次宴會上
,尉遲敬德見宇文士及的座位次序居然排在他的上方,于是便對其叫囂:"汝有何功
?合坐我上
!"坐于其下的李世民堂弟李道宗好心起身解勸,沒想到敬德不僅不給面子
,反而回手一記老拳
,把這位親王幾乎打瞎。事情鬧大了
,李世民很不高興
,宴會在不愉快的氣氛中提前結束了。
這要是遇到別的君主
,尉遲敬德可能也難得善終
,幸運的是
,他遇到的是李世民,他找尉遲敬德作了一次很嚴厲的談話
,對他說:"朕覽漢史
,見劉邦手下功臣沒幾個有好下場的,對此常常怪罪這位漢高祖
。自從朕當皇帝以來
,一直想保全功臣,但你卻屢犯法度
,這次在國宴上當著朕面又來這個
,我才知道韓信和彭越被殺,也不盡是漢高祖的過錯
。國家大事
,唯賞與罰,非分之恩
,不可數(shù)行
,希望你好好反省,以免有后悔之時
。"說尉遲敬德活得明白
,是因有如此"明智"的皇帝。就是從這個時候起
,這個大半生縱橫沙場的猛將一改過去的粗獷和豪放
,為人變得謹小慎微,事事唯恐越雷池半步
。貞觀十七年(643年)
,五十九歲的尉遲敬德就不斷上疏"乞骸骨"(請求退休),隨后便以開府儀同三司的榮譽銜致仕
。在總共16年的退休生活中
,尉遲敬德斷絕了所有的人情往來,一方面是搞一些神仙方術的東西
,服藥煉丹;另一方面是享受生活
,大搞亭臺樓閣、錦衣美食
、歌舞娛樂
。尉遲敬德去世后,唐高宗給他追授司徒兼并州都督的贈官
,謚忠武
,賜陪葬唐太宗的昭陵。
傳說最多的大唐猛將
另一大唐名將程咬金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位列第十九
。傳說中他出身卑微
,販過私鹽,蹲過監(jiān)獄
,后在夢中經(jīng)高人傳授
,但后來只記住了前三招,即所謂的"三板斧"
,這三招常人就很難抵擋
,但若挺過去的話,他就沒啥辦法了
。在傳說中
,他本事不大,是個大老粗
,但運氣卻好
,是名"福將",所以屢建奇功
。后來活到一百多歲才去世
。
其實這與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相差甚遠。首先
,據(jù)程的墓志記載
,從他的曾祖父開始直到其父,都是北齊的官員
。尤其其父程婁
,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大中正"這個位置相當于今天的組織部
,負責官員的選拔和考察
,這個職務歷來是給地方豪族留著的。由此可見
,程咬金是一個標準的"官二代"
。不過
,貴族子弟出身的他為啥又取了"咬金"這么個俗氣的名字呢
?有人猜測,咬金可能是他的乳名
,可能考慮這個帶點痞氣的名字更容易和手下打成一片吧
,后來,他成了帶兵大將
,就改成"程知節(jié)"這樣高大上的名字了
。
史載,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并非板斧
,而是長槍
,"少驍勇
,善用馬。"在隋末亂世
,他聚數(shù)百徒眾
,捍衛(wèi)鄉(xiāng)里,后投奔瓦崗軍李密部
,以勇猛著稱
。一次,李密派他和另一大將裴行儼去支援被王世充包圍的單雄信
。裴行儼率先沖向敵陣
,結果中流矢墜馬。程咬金前去營救
,力殺數(shù)人
,王世充軍稍退,他乘機抱起裴行儼撤退
。由于載了兩個人
,戰(zhàn)馬負擔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
。程咬金不忍將裴行儼丟下
,結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過"
,程咬金回身生生將其槊折斷
,并把執(zhí)槊之敵斬于馬下,敵軍一看都嚇傻了
,于是不敢追趕
,最終兩人平安歸營。
俗話說
,"良禽擇木而棲"
,在瓦崗軍失敗后,程咬金先與很多將領一樣都投降了王世充
,但程看人很準
,認為王這個人心胸狹窄,不是成大氣候之人
。武德二年(619年)
,王世充與唐軍交戰(zhàn)于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戰(zhàn)中
,程咬金
、秦叔寶等在陣前突然下馬向200米之外的王世充行禮,說道:"蒙您厚待,極欲報恩
。但您性多猜疑
,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
,今謹奉辭
!"言畢,與左右數(shù)十人躍馬而奔唐軍
。王世充身后數(shù)萬兵馬
,因懼怕其勇武,竟眼睜睜地看著他投奔唐軍
。
在李淵的安排下
,降唐后的程咬金被安排在李世民手下。知人善任的李世民任命程為秦王府左三統(tǒng)軍
。李世民在全軍中挑選千余精銳騎兵
,皆著黑衣皂甲,分左右隊
,由程咬金
、秦叔寶、尉遲敬德等驍將統(tǒng)領
,號稱玄甲隊
。程咬金每次交戰(zhàn)都身先士卒,因戰(zhàn)功卓著
,被封為宿國公
。
在玄武門事變中,程咬金也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他與李世民等在玄武門內伏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兵變后,程咬金拜授太子右衛(wèi)率
,升任右武衛(wèi)大將軍
。
貞觀年間,程咬金歷任瀘州都督
,左領軍大將軍
,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
,授普州刺史
。高宗時期被拜為左衛(wèi)大將軍
。但后在征討突厥阿史那賀魯時
,因聽信假傳圣旨的王文度的話而被免官。不久
,高宗皇帝念其有功
,又任命他為岐州刺史
。此時的程咬金已經(jīng)身心疲憊,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xiāng)
,得到批準
,從此在家頤養(yǎng)天年。麟德二年(665年)
,程咬金去世
,朝廷追贈他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
,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
作為中國門神之一的尉遲恭 ,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什么?
李世民在討伐王世充之戰(zhàn)時
,當時王世充侄子王琬騎著隋煬帝的青驄馬
,在兩軍陣前炫耀。李世民剛剛羨慕地說:王琬的坐騎不錯
。唐軍的一位大將聽后
,立刻只身殺入敵營,砍掉王琬的腦袋
,奪取了戰(zhàn)馬
,獻給李世民。
嚇得敵人目瞪口呆
,竟然不敢追趕
,竟被這位戰(zhàn)將的神勇給嚇住了。此人便是尉遲恭
。尉遲恭“門神”的身份已被家喻戶曉
,但他身上有七個秘密您一定不知道。
第一:名字被叫錯千年
據(jù)《新唐書》記載
,“尉遲敬德名恭
,以字行,朔州善陽人”
。且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鑒》中也同樣有記載為尉遲恭字敬德
,被人稱為“尉遲敬德”。
其名字按照史書記載
,應該沒有什么爭議
。但在1971年,我國考古隊對尉遲恭墓進行挖掘的時候,在其墓志銘上寫著:“公諱融
,字敬德”
,也就是說他真名叫尉遲融而并不是尉遲恭。尉遲恭距今已有1300多年
,名字從未叫對過
。
第二:征戰(zhàn)使用的兵器
在尉遲敬德的門神畫像上,手執(zhí)大刀
、鐵鞭
。但是在戰(zhàn)場上,其所用的兵器并不是這兩種
。玄武門之變中
,射殺李元吉,“射”字已經(jīng)說明了其用的輔助兵器乃是弓
。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
,其使用的正式兵器名叫“馬槊”,他與響馬頭子單雄信使用的是同樣的兵器
。槊
,貌似長槍,但有一些差距
。槊
,分槊頭和槊桿兩部分,其鋒長50-60cm
,比普通長槍長
,適用于當時的重裝騎兵。
第三:對付刺客有妙招
李建成
、李元吉欲收買尉遲敬德
,但尉遲恭忠貞不二,拒絕了二人的收買
,二人心生怨恨
,便買通刺客前去刺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得知二人陰謀后
,大開房門
,倒在床上悶頭睡覺,刺客多次進入尉遲敬德的家里
,但害怕其臥室有詐
,都不敢進去,尉遲敬德成功的演繹了一場“空城計”
。
第四:敢對李世民發(fā)脾氣
貞觀十三年
,尉遲敬德任鄜州都督
。李世民對他說:有人告你謀反。此言一出
,惹得尉遲敬德大怒,當場扒掉自己的外衣
。在古代
,當人面脫衣服是大不敬,在皇帝面前脫衣服自然要被砍頭
。
但尉遲敬德脫掉衣服后
,指著傷疤說,這是我多年陪皇帝征戰(zhàn)留下的
,如今天下安定
,皇帝要誣陷我謀反嗎?李世民見其身上傷疤
,痛哭流涕
,忙說:“錯怪你了,錯怪你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五:變身音樂愛好者
尉遲敬德隨李世民出征高麗句回朝后,便回家養(yǎng)老
,不問朝中之事
,過上了閑居野鶴般的生活,而尉遲敬德在養(yǎng)老時
,并不與外人來往
,一代勇將卻學起了樂器。
據(jù)記載
,尉遲敬德晚年時
,為了消磨時間,以學習清商樂自娛自樂
,清商樂主要以箜篌
、琵琶或笙、箏合奏
。這種音樂風格主要是纖柔綺麗
,具有自然清新之美。這種音樂在養(yǎng)老時學習
,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但讓沖鋒陷陣,斬將搴旗的尉遲敬德學習音樂
,真有一種讓屠夫學繡花的“搞笑”感覺
。
第六:食用“長生不老藥”
自秦始皇開始
,就有入海求仙,尋求長生不老的典故
,不幸的是
,晚年的尉遲敬德也列入其中,他曾聽從妖道之言
,研磨金屬礦石
,食用云母礦粉。云母形成于酸性巖漿巖和云母巖中
,其中含有元素鉈
,這種元素的主要用途是制造硫酸,可想而知
,食用云母與每天食用微量硫酸的害處是相同的
,尉遲敬德最終深受其害,被其毒死
。
第七:飛白書和敬德墓
飛白書又名“草篆”
,出自漢朝大書法家蔡邕,因筆畫中鳥頭鳳尾
,飛筆斷白
,故稱飛白書。在尉遲敬德的墓志蓋上
,專家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飛白體”
。
這不得不令專家們和書法愛好者稱奇。在其墓除飛白書外
,皇帝賜給他的班劍
、鼓吹、羽葆等物品
,都已經(jīng)被盜墓賊給竊走了
,班劍是古代帝王賜予功臣的一種劍,其劍無刃上有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