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杜如晦,祖上都是官居高位,自己是唐朝的第一宰相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6 06:14:22

    杜如晦,祖上都是官居高位
    ,自己是唐朝的第一宰相

    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個人就是在唐朝的時候一位對社稷的貢獻非常大的一個宰相

    ,這位宰相就是唐朝初年的杜如晦

    杜如晦的祖上其實一直都是高官的存在

    ,不管是在隋朝的時候還是在唐朝的時候
    ,從自己的祖父開始他們家就是一直是高官的存在
    ,在杜如晦的小的時候,他其實是非常的喜歡讀書的
    ,并且不僅是自己喜歡讀書
    ,并且還非常的喜歡和自己身邊的人一起去探討自己的讀過的書,在所有的書籍里面
    ,杜如晦其實最喜歡讀的書就是歷史和文學(xué)方面的書
    ,這也就是為什么杜如晦在成為宰相之后,能夠表現(xiàn)的出來那么高超的對朝廷的掌控力

    ,自己是唐朝的第一宰相.png" />

    其實杜如晦在成為官員的時候并不是在唐朝的時候,而是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成為官員

    ,就是在隋朝的時候
    ,因為某些原因,杜如晦被起用成為了官員
    ,杜如晦成為了預(yù)備的官員
    ,那個時候隋朝的禮部的一位官員是非常的看重杜如晦的,并且這位長者還是一位對于杜如晦人生當(dāng)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
    ,因為這位官員教會了杜如晦很多的東西
    ,那就是在做為官員之上的很多的品格的東西,他在第一次見過杜如晦之后就對杜如晦說了一系列的話
    ,他說我知道你的才能是非常的大的

    但是成為官員并不是只有才能才是最好的,要想成為一名非常好的官員

    ,你必須要有自己的非常高尚的品格才可以,所以我只能夠在這個時候給你一個非常小的官員
    ,這樣才能夠磨練你的心性
    ,就是因為這個長者對于自己的教誨,所以杜如晦成為了一個非常懂得做官的品格的人物
    ,在隋朝末年的時候
    ,因為杜如晦看到了朝廷的一些黑暗的地方,所以就決定了放棄了自己的官位而選擇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里面,在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之后

    杜如晦就決定了跟隨當(dāng)時的李氏的家族

    ,因為當(dāng)時的李氏家族已經(jīng)開始了自己的反撲了,隋朝的朝廷在破滅了之后
    ,杜如晦就開始跟隨著李世民
    ,不管是這位將來的王者干什么事情,他都一直跟隨著這位人
    ,但是事實上證明杜如晦這一次的選擇是非常的正確的
    ,在決定了跟隨李世民之后,盡管在后來他弒殺了自己的哥哥
    ,他也是跟隨著的
    ,再后來李世民登基之后,杜如晦也就成為了當(dāng)時的宰相
    ,成為了唐朝的時候?qū)μ瞥暙I最大的一個宰相
    ,也在歷史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很多的政策。

    唐朝宰相之職多為三品
    ,那一品
    、二品都是什么顯赫的官職?

    唐朝的品級有別于明清時期

    ,尤其是清朝
    。借用《康熙王朝》孝莊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
    ,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
    ,都能砸中個紅頂子?,而在清朝能帶的起紅色珊瑚珠的頂子只有一
    、二品官
    ,可以說清朝的品級是最不值錢的,相比隋唐
    ,清的一
    、二品官就是一個?爛大街?的東西。同時到了乾隆十六年
    ,乾隆認(rèn)為一品已經(jīng)配不上皇族的身份
    ,所以還特別設(shè)置了?超品?的品級,當(dāng)時上至親王,下至不入八分輔國公皆為?超品?。

    而在唐朝要知道,即使貴如親王也只是正一品

    ,郡王更是只有從一品
    。如此
    ,就可知唐朝在給予官員品級的嚴(yán)謹(jǐn)性,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唐朝
    ,三品官已是屬于絕頂級大佬的說法了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唐代宗大歷二年之前

    ,中書令
    、侍中這兩個中書省、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也就是正三品
    ,要知道唐朝?門下省?掌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審查
    ,及簽署章奏,有封駁(封還皇帝失宜詔令
    ,駁正臣下奏章違誤)之權(quán)
    ;?中書省?掌機要,負(fù)責(zé)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起草與發(fā)布
    ,這兩個部門都是唐朝中央最高的執(zhí)政中樞部門
    ,而作為這兩個部門的最高長官中書令和侍中居然也才是正三品,可想而知唐朝正三品的含金量是有多高

    而在唐代宗大歷二年之后

    ,中書令、侍中都被提為正二品
    ,但門下侍郎
    、中書侍郎這些?宰相?之職亦也才是正四品(自代宗之后,常常以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首席宰相)
    。同時在唐時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鳳閣鸞臺三品等這些宰相之職
    ,也可能連三品都沒有到
    ,因為自高宗永淳元年開始,如果是品級沒有達(dá)到三品的
    ,但皇帝又想讓他入?政事堂?處理國家政務(wù)的
    ,就會給他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鳳閣鸞臺三品?(武則天時期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銜。如此此時他雖已是形同宰相
    ,但他的品級可能最高也就只有正四品

    綜上所述,可見終唐289年的時間里

    ,位列宰相的官職大多都是在三品的行列中
    。想想連百官之首的?宰相?品級都是只有三品,那可想而知能做在唐朝坐上三品官的
    ,他絕對是那時朝堂上的頂級大佬

    而唐時,之所以會出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宰相之職悉數(shù)為三品

    ,甚至是四品的品級
    ,正如《新唐書.百官志》所說?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
    、中書令號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
    ,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
    ,而假以他名?。主要是因為唐朝的皇帝想要壓制如中書令
    、侍中
    、尚書令這些天然的宰相的權(quán)力。

    當(dāng)時

    ,因侍中
    、中書令等這些天然的宰相權(quán)勢實在是太大,所以唐朝皇帝往往不會將這些官職輕授于人
    ,但是朝政大事又不能沒人處理
    ,于是唐朝的皇帝就會授予一些自己比較信任,但地位不是那么高的官員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這些臨時的官銜
    ,從而讓他們可以名正言順的替代侍中、尚書令去處理朝政大事
    。而臨時官銜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剝奪
    ,不像中書令、侍中這樣的天然宰相之職不能輕易剝奪
    ,如此也就能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蕶?quán)始終如一的穩(wěn)固。

    唐朝?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

    ,而大抵皆沿隋故
    。其官司之別,曰省
    、曰臺
    、曰寺、曰監(jiān)
    、曰衛(wèi)
    、曰府
    ,各統(tǒng)其屬,以分職定位
    。其辯貴賤
    、敘勞能,則有品
    、有爵
    、有勛、有階
    ,以時考核而升降之
    ,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新唐書.百官志》)
    ,唐時的官制基本是延續(xù)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中書、門下兩省與尚書省六部
    、九寺五監(jiān)
    、御史臺一起構(gòu)成起了一個完整的朝政決策一執(zhí)行一監(jiān)察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就是唐朝最為核心的機構(gòu)

    同時唐朝的品階主要是以職事官

    、爵位、勛官
    、散官等來進行區(qū)分(如果要確定本品的話
    ,則是以散官的品階來定,《舊唐書.職官志》載:?凡九品已上職事
    ,皆帶散位
    ,謂之本品?)。其中職事官
    、爵位無需介紹
    ,勛官就是授給有功之臣的一種榮譽稱號,有待遇但卻無實權(quán)
    ,類似于現(xiàn)在的特級戰(zhàn)斗英雄
    、一等戰(zhàn)斗英雄等稱號;散官就是有官名而無職事的官稱
    ,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
    ,所謂?舊謂之散位,不理職務(wù)
    ,加官而已?(《舊唐書.職官志》)
    ,如上所說,散官的品級就是他的本品(唐朝據(jù)本品來定官員班位
    、俸給與章服)

    這里說了這么多

    ,很多人都不免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唐時?宰相之職?大多都只是三品
    ,那更高級別的二品
    、一品都有什么顯赫的官職呢?

    正一品

    1.官:太師

    、太傅、太保
    、太尉
    、司徒、司空
    、天策上將

    2.爵:親王。

    太師

    、太傅
    、太保謂之三師,《舊唐書.職官志》載:?三師
    ,訓(xùn)導(dǎo)之官
    ,天子所師法,大抵無所統(tǒng)職
    ,然非道德崇重
    ,則不居其位。無其人
    ,則闕之?
    ,三師是負(fù)責(zé)教導(dǎo)皇帝的師傅,沒有特別的職責(zé)
    ,需德高望重的老臣才可擔(dān)任
    ,如果皇帝認(rèn)為沒有這類人則可不任命,所以一般多為空置狀態(tài)
    ,多數(shù)會用于追贈故去的有功之臣

    太尉、司徒

    、司空謂之三公
    ,《舊唐書.職官志》載:?三公,論道之官也
    。蓋以佐天子理陰陽
    ,平邦國,無所不統(tǒng)
    ,故不以一職名其官
    。大祭祀
    ,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
    ,司空掃除?
    ,三公在唐朝就是?論道之官?,說白了就是虛銜
    ,地位尊崇無比
    ,但無實權(quán)。唐時
    ,只有在大祭祀的時候三公才有點用處
    ,其中太尉亞獻,負(fù)責(zé)在祭祀中進行第二次獻酒
    ;司徒奉俎
    ,負(fù)責(zé)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司空掃除
    ,負(fù)責(zé)祭祀后的祭掃

    天策上將,武德四年

    ,李世民平定洛陽后
    ,唐高祖設(shè)天策上將,掌國之征討
    ,總判府事(《舊唐書.職官志》載:?武德四年
    ,太宗平洛陽之后,又置天策上將府官員
    。天策上將一人
    ,掌國之征討,總判府事?)
    。唐時文武百官
    ,文官以三師(太師、太傅
    、太保)為首
    ,武官則以天策上將為首。李世民后
    ,因天策上將的權(quán)勢實在太大
    ,遂將其廢除。

    總的說唐朝正一品的職務(wù)或為虛銜

    ,也就是?有名無事?的官職
    ,或被廢除。唐時正一品的官職基本上是用于追贈那些故去的有功之臣,在位的官員很難得到這些官職
    ,當(dāng)然也有例外
    ,比如長孫無忌他在世的時候,就是先被冊封為司空
    ,后又晉升司徒
    。但這些都只是極個別的,并非多數(shù)
    ,即使是如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他們亦多數(shù)都沒有在在世的時候獲得這些官職,如河間元王李孝恭
    ,去世后追贈為司空
    ;萊國成公杜如晦,去世后被追贈司空
    ;申國公高士廉,去世后被追贈司徒

    而唐朝的爵位中只有親王位列正一品

    ,親王銜只限于皇帝的兒子或兄弟可得,臣子永遠(yuǎn)是不可能得到的
    ,唐太宗時期?定制皇兄弟皇子為王
    ,皆封國之親王?。

    從一品

    1.職官: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2.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3.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4.爵:嗣王、郡王

    、國公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謂之東宮三師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并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dǎo)太子,而謹(jǐn)護翼之?
    ,唐朝它們皆為東宮三師
    ,乃是東宮的官屬,他們負(fù)責(zé)教導(dǎo)、輔佐太子處理朝政事務(wù)

    不同于正一品

    ,從一品的職務(wù)是有實權(quán)的,他們都有明確的職責(zé)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皆是東宮官屬
    ,負(fù)責(zé)教導(dǎo)
    、協(xié)助太子。但是這些皆不是常設(shè)的官職
    ,同三師一樣
    ,如果沒有德高望重的大臣,或是皇帝信任的大臣
    ,一般不會設(shè)
    ,只會空置。

    開府儀同三司

    ,唐時為文散官的最高官階
    。在唐朝本來只有三公等少數(shù)幾位官員擁有?開府?的權(quán)力,就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去自置幕府與幕僚部屬
    ,但是在唐朝能得到三公官職的人很少
    ,基本是不會在生前給的,可有些功臣又不能不賞
    ,于是就有?開府儀同三司?這個文散官的官職
    ,有了這個稱號,功臣就可以得到與三公一樣的待遇
    ,同時擁有開府的權(quán)力

    驃騎大將軍,唐時為武散官的最高官階

    。漢武帝元狩二年
    ,武帝為了獎賞霍去病的功勞,始創(chuàng)驃騎將軍一職
    ,金印紫綬
    ,位同三公。東漢后
    ,歷朝歷代都沿襲
    ,有時就會加?大?字,謂之?驃騎大將軍?
    。顯慶元年(656年)
    ,唐高宗設(shè)?驃騎大將軍?為武散官第一階
    ,位同三公。

    從一品的爵位有嗣王

    、郡王
    、國公。嗣王
    ,是準(zhǔn)備在日后承襲為親王的親王嫡子可得的爵位
    ,類似于明朝的世子,地位低于親王
    ,而高于郡王
    。郡王
    ,唐朝皇太子的兒子可直接封郡王
    ,親王除繼承親王爵位的兒子外,其余諸子若得帝恩者也可封郡王
    ,同時大臣們?nèi)粲写蠊τ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再加上皇帝的特恩亦可為郡王,如參與?神龍政變?的敬暉
    、張柬之
    、崔玄暐等五人皆被封郡王,再如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亦被封郡王
    ,郡王地位高于國公
    。國公
    ,地位低于郡王
    ,而高于開國郡公,唐朝大多有功之臣都會被賜予國公爵位
    ,如胡國公秦叔寶
    、鄖國公殷開山、譙國公柴紹
    、邳國公長孫順德
    、蔣國公屈突通等。

    正二品

    1.職官:尚書令

    、大行臺尚書令
    、中書令、侍中(代宗大歷二年擢升正二品)

    2.文散官:特進

    3.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4.爵:開國郡公

    5.勛:上柱國

    尚書令

    ,掌典領(lǐng)百官,他是尚書省的最高長官
    。唐朝的尚書省事無不總
    ,是全國行政的總匯機構(gòu),下設(shè)六部二十四司
    ,?一曰吏部
    ,二曰戶部,三曰禮部
    ,四曰兵部
    ,五曰刑部,六曰工部?
    ,它是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gòu)
    ,負(fù)責(zé)執(zhí)行由皇帝、中書省
    、門下省所制定的政策
    。李世民之后,因李世民曾擔(dān)任過尚書令
    ,?其后
    ,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新唐書.百官志》)
    ,如此無人再敢擔(dān)任此職
    ,而尚書省的實際長官也就變成了尚書左右仆射。

    大行臺尚書令

    ,?武德初
    ,以諸道軍各事繁,分置行臺尚司省
    。其陜東道大行臺尚書省
    ,令一人,(正第二品
    。)掌管內(nèi)軍人
    ,總判省事。?(《新唐書.百官志》)
    ,大行臺尚書令總攬陜東道大行臺尚書省事務(wù)
    ,治所在洛陽,負(fù)責(zé)幾乎整個黃河以東地區(qū)的軍政事務(wù)
    。同天策上將一樣
    ,因權(quán)勢太大,所以在武德八年(625)
    ,李世民當(dāng)上太子后
    ,就廢除了大行臺尚書令

    中書令,?掌佐天子執(zhí)大政

    ,而總判省事?(《新唐書.百官志》)
    ,他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省掌機要
    ,負(fù)責(zé)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起草與發(fā)布

    侍中,?掌出納帝命

    ,相禮儀
    ,凡國家之務(wù),與中書令參總
    ,而顓判省事?(《新唐書.百官志》)
    ,他是門下省的最高長官。門下省掌中央政令
    、政策的審查
    ,及簽署,有封駁之權(quán)
    ,可駁回皇帝有錯的詔書
    。?自高宗已后,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雖品高者亦然
    ;惟三公、三師
    、中書令則否?(《新唐書.百官志》)
    ,但是自高宗后,侍中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官銜
    ,否則不能為宰相

    唐時

    ,正二品的職務(wù)在大慶二年之前
    ,皆是或廢除,或空置
    。但是到了大慶二年后
    ,中書令、侍中就被提為正二品
    ,如此正二品官開始有了常設(shè)的職事官
    。但是沒過多久,唐后期皆習(xí)慣以兩省侍郎同平章事為宰相
    ,而對中書令
    、侍中則以?兩省長官位高權(quán)重故
    ,不常除拜?的理由不常設(shè),之后更是多用以藩鎮(zhèn)武將加銜
    ,不預(yù)政事

    特進,為唐朝文散官第二階

    ,位開府儀同三司之下
    。特進源于西漢后期的一個官職名,非正式官名
    ,為引見之稱
    ,當(dāng)時漢成帝時丞相張禹以老病罷,但成帝不愿意他離開
    ,想讓他繼續(xù)為朝廷效力
    ,于是并賜予他?特進?職,見禮如丞相
    ,地位同三公
    。之后歷代皆延續(xù)之,唐亦是

    輔國大將軍

    ,為唐朝武散官第二階,位驃騎大將軍之下
    。輔國大將軍是東漢時期所設(shè)立的高級將軍位
    ,初與虎牙右將軍、輕車正將軍
    、冠軍副將軍
    、度遼大將軍、橫海上將軍同為三品雜號將軍
    。唐時輔國大將軍為武散官第二階

    開國郡公,地位高于開國縣公

    ,低于國公
    ,唐時或是賜封功臣,或是親王除承嫡者外其余諸子在一般情況下受封的爵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す芪菏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在魏晉南朝時期
    ,為異姓功臣(奪權(quán)的權(quán)臣除外)所能獲封的最高爵位,且皆為實封
    ,有封國
    、食邑
    ,可置國官,可世襲
    。不過到唐朝
    ,郡公變成了一個虛封的爵位,雖帶?開國?二字
    ,但無封國
    ,且一般不世襲,只享食邑二千戶

    上柱國

    ,為唐朝最高等級的勛官。它是唐朝用于對作戰(zhàn)有功的人的特別表彰
    ,就好比在軍隊里戰(zhàn)士或?qū)㈩I(lǐng)立功多了
    ,就可能獲得?特等戰(zhàn)斗英雄?、?一等戰(zhàn)斗英雄?等稱號
    。唐朝的勛位同現(xiàn)在一樣
    ,它不看對象的身份,哪怕是一個小兵都是有可能獲得?上柱國?的勛位的
    ,而只要獲得這個勛位就可以享受正二品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待遇

    從二品

    1.職官:尚書左右仆射、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
    、大都督
    、大都護。

    2.文散官:光祿大夫

    3.武散官:鎮(zhèn)軍大將軍

    4.爵:開國縣公。

    5.勛:柱國

    尚書左右仆射

    ,原是尚書省尚書令的佐官,但自李世民之后
    ,因李世民曾擔(dān)任過尚書令
    ,所以后世之人皆不敢再任尚書令
    。如此
    ,?其后,以太宗嘗為尚書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職
    ,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
    ,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新唐書.百官志》)
    ,尚書左右仆射成為了尚書省的實際最高長官
    ,位列宰相。但自唐中宗之后
    ,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尚書左右仆射,就不再是宰相
    ,而是虛職
    ,有名無實罷了!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謂之東宮三少,掌奉皇太子
    ,以觀三師(太子太師
    、太傅、太保)之德
    。?師?是傳授其知識的
    ,?傅?是監(jiān)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
    ,他們負(fù)責(zé)協(xié)助三師教導(dǎo)
    、輔佐太子,同時也有監(jiān)視三師的意思
    ,看他們是否有教導(dǎo)太子的德行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京兆府(長安)

    、河南府(洛陽)
    、太原府(太原)三地為唐朝地位最為顯赫的地方。天授元年(690年)
    ,武則天下詔?其并州宜置北都
    ,改州為太原府?,北都太原與京都長安
    ,東都洛陽合稱為?三都?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改北都為北京
    ,太原稱為北京
    、與西安長安,東京洛陽并稱?三京?。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就是京兆

    、河南
    、太原三地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說只是名義上的
    ,是因為唐時充當(dāng)三地?牧?的都是親王
    ,且只是遙領(lǐng),說白了就是掛名的
    ,他不會參與到地方的行政事務(wù)中
    。因此實際上在京兆/河南/太原府三地它們的實際長官是?尹?,而非?牧?

    大都督

    ,唐朝初立時,為了加強地方的統(tǒng)治
    ,對地方行政區(qū)劃進行了大幅度的調(diào)整
    ,并逐漸確立了府制。唐朝府制分為府
    、都督府
    、都護府三種類型,都督府就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區(qū)所設(shè)置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
    ,如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就是唐朝設(shè)在東北邊疆的行政機構(gòu)
    ,他們負(fù)責(zé)管理整個東北的軍政事務(wù)。都督府按等級分為大
    、中
    、下都督府,唐初
    ,定管十州以上為大都督府
    ,不滿十州稱都督府,玄宗以后進一步規(guī)定戶滿二萬以上為中都督府
    ,不滿二萬為下都督府
    ,各設(shè)都督,都督以大都督地位最高
    ,下都督地位最次
    。同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樣,唐時多為親王
    、郡王遙領(lǐng)
    ,不領(lǐng)政事,實際上行使大都督權(quán)力的是大都督府的長史

    大都護

    ,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里設(shè)置的特別行政機構(gòu),按等級分為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各設(shè)都護
    。都護的職責(zé)就是?撫慰諸藩
    ,輯寧外寇?
    ,唐貞觀到天寶年間
    ,唐朝一共設(shè)置了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
    、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等六個都護府
    。同大都督一樣,大都護也由親王遙領(lǐng)
    ,實際掌權(quán)的是大都護府的副都護

    可以看出,唐朝的從二品的職務(wù)多為虛職

    ,真正有權(quán)力的尚書左右仆射自中宗之后也成為了虛職
    ,沒啥權(quán)力。而東宮三少雖然有教導(dǎo)
    、輔佐當(dāng)朝太子的權(quán)力
    ,但因這三個官職都需德高望重的老臣,或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才可能擔(dān)任
    ,所以往往不常設(shè)
    ,多空置。

    光祿大夫

    ,為唐朝文散官第三階
    ,位在特進之下。漢武帝太初元年
    ,武帝將中大夫改名為光祿大夫
    ,始得名,初為掌議論之官
    ,為大夫中最為顯要的一位
    ,西漢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祿大夫升遷上來
    。魏晉南北朝之后
    ,多為加官與褒贈之官,為虛銜
    ,唐時即為文散官第三階

    鎮(zhèn)軍大將軍,為唐朝武散官第三階,位在輔國大將軍之下

    。魏文帝始置
    ,為陳群所得,西晉之后自王濬開始
    ,不再常置
    。唐用于武散官第三階。

    開國縣公

    ,地位低于開國郡國
    ,高于開國侯。曹魏咸熙元年(264年)
    ,首開五等爵
    ,縣公為第二級,封國75里
    ,食邑1800戶
    。晉時,縣公多為異姓功臣所能受封的第二等爵位
    ,同時皇族中人亦會被封
    ,如王除嫡子外,諸子一般會被封縣公
    ,有封國
    ,食邑為數(shù)千戶。自北周后
    ,縣公再無封國
    ,逐漸成為榮譽性質(zhì)的稱號。唐時
    ,縣公一般不可世襲
    ,常為虛封,只享受食邑一千五百戶
    ,并可得永業(yè)田2500畝

    柱國,為唐朝第二等勛官

    。戰(zhàn)國時楚國始置
    ,原意為都城,《戰(zhàn)國策?齊策三》載:?安邑者
    ,魏之柱國也
    ;晉陽者,趙之柱國也
    ;鄢郢者
    ,楚之柱國也?
    ,后楚國將其用于為最高武官的官職,位在令尹
    、相國下
    。唐以后,將其用于勛官第二等的稱號

    綜上所述

    ,可知唐朝一品、二品的職務(wù)多或為虛職
    ,或不常設(shè)
    ,常設(shè)的職事官在一品
    、二品是很難見得到的
    ,即使如大歷二年被提為正二品的中書令、侍中
    ,他們雖在唐初為常設(shè)的職事官
    ,但是到唐中期后,唐皇就以他們位高權(quán)重為由
    ,不常置
    ,唐晚期更是變成了藩鎮(zhèn)武將的加銜,逐漸成虛職
    。如此
    ,在一品、二品都是虛職
    ,或是不常設(shè)的情況下
    ,能到三品的官員就自然成為了朝堂上最為頂級的一批有實權(quán)的官員了。

    而對于勛位

    、散官
    、爵位等,這些都只是榮譽稱號
    ,只象征地位
    ,并沒有明確的職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78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x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yán)嵩,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
    。秦朝的滅亡
    ,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