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武則天退位后
      ,眾大臣皆喜中為何只有姚崇在哭

      以史為鑒 2023-06-16 07:02:28

      武則天退位后,眾大臣皆喜中為何只有姚崇在哭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姚崇的故事

      ,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705年,唐朝鳳閣侍郎張柬之等五人發(fā)動政變,擁立太子李顯提前登基,逼武則天退位

      。因為當(dāng)年是神龍元年,因此這場政變被稱為“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結(jié)束了武則天的皇帝生涯
      ,同時也讓李唐宗室重新登上皇位,對唐朝意義重大

      ,眾大臣皆喜中為何只有姚崇在哭.png" />

      在“神龍政變”的過程中,有5個人功不可沒

      ,此5人分別是張柬之
      、敬暉、桓彥范
      、袁恕己
      、崔玄暐。李顯登基后
      ,這5人都先后被封王
      ,因此人們把他們5人合稱為“五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拔逋酢弊尰蕶?quán)重歸李氏
      ,功勞巨大,然而
      ,他們最終卻都以悲劇收尾
      。而在“五王”之外,有一個大臣也參與了神龍政變
      ,只是
      ,他和五王不同的
      ,他靠一場公開的哭泣,成為大贏家
      ,此人就是唐朝著名宰相姚崇

      先簡要說一下神龍政變,自唐高宗李治駕崩后

      ,武則天先后廢掉了李顯和李旦兩個兒子
      ,自立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皇帝
      。武則天登基后
      ,不僅大肆誅殺李唐宗室成員,而且寵信張易之
      、張宗昌兩兄弟
      ,并且曾有意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后來
      ,經(jīng)狄仁杰等人的勸阻,武則天重立兒子李顯為太子
      。只是
      ,李顯被母親打壓多年,一直小心翼翼
      。武則天的兩位面首也欺凌太子李顯
      ,甚至逼李顯殺死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這種局面讓那些效忠于李唐的大臣們難以忍受

      神龍元年

      ,武則天病重,張易之兄弟橫行朝野
      。張柬之等“五王”聯(lián)合羽林衛(wèi)決定趁機鏟除張易之兄弟
      ,讓太子李顯重新登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顿Y治通鑒》云:

      太后疾甚

      ,麟臺監(jiān)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
      ,張柬之
      、崔玄與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
      、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誅之

      正月二十二日這天,張柬之等人從玄武門入宮

      ,一方面控制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
      ,另一方面火速接李顯來主持大局
      。李顯事先并不知道此事,聽聞要眾人要拉自己發(fā)動政變
      ,害怕至極
      ,最終在大家的勸說下,李顯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出來主持大局
      。因為若李顯不出面
      ,張柬之等人控制了武則天,就是謀反
      。而太子出面
      ,張柬之等人就是擁立新皇登基,意義完全不同

      就這樣

      ,張柬之等人入長生殿誅殺張易之、張宗昌兄弟
      ,武則天醒來后
      ,看到太子帶兵包圍長生殿,直到大勢已去
      ,于是答應(yīng)提前禪位給李顯
      ,自己“安享晚年”。

      唐朝名臣姚崇本來在靈武任行軍大總管

      ,恰好在神龍政變之前回到京城
      ,張柬之便拉攏姚崇共同參與此次政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顿Y治通鑒》云:

      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

      ,柬之、彥范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

      于是

      ,姚崇就這樣毫無準(zhǔn)備的參與了這場政變,事成之后
      ,唐中宗李顯登基
      ,張柬之等五人被封為“五王”,姚崇則因功被封梁縣侯

      在神龍政變中

      ,姚崇雖然沒有“五王”功高,但姚崇卻比五王聰明

      武后遷上陽宮

      ,中宗率百官問起居。五公相慶,崇獨流涕

      ,武則天退位后,從長生殿遷往上陽宮
      ,意味著武則天失去了朝堂的控制權(quán)
      。唐中宗李顯為了彰顯自己的“仁孝”,特地率領(lǐng)文武百官“歡送”武則天
      。張柬之等“五王”看到武則天退位這一幕
      ,心中充滿喜悅,紛紛相互慶賀
      ,畢竟
      ,他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然而
      ,唯有姚崇一人沒有和大家慶賀
      ,他在哭泣,而且是當(dāng)著大家的面哭泣

      按理說

      ,姚崇是參與神龍政變的功臣,武則天退位
      ,他應(yīng)該高興才對
      ,他為什么要哭泣呢。姚崇的哭泣
      ,迎來了眾人的圍觀,張柬之便問姚崇:

      “老姚啊

      ,現(xiàn)在太后退位
      ,還政給陛下,正是舉國慶賀的時候
      ,你這個時候哭出來
      ,會惹禍上身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沒想到

      ,當(dāng)著眾人的面,姚崇卻說:

      “我雖然和你一起發(fā)動政變

      ,但我也沒立什么功勞
      。我和太后(武則天)君臣一場,如今分別之際
      ,我忍不住哭了出來
      。”

      大家一聽姚崇這么說,也沒人怪罪他

      ,反而夸姚崇有情有義
      。姚崇此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但一年后
      ,人們才發(fā)現(xiàn):姚崇真聰明!因為發(fā)動神龍政變的“五王”全部去世后(被殺或被貶病逝),只有姚崇還活著

      原來

      ,唐中宗李顯登基后,他的妻子韋皇后擅權(quán)
      ,聯(lián)合安樂公主
      、武三思等人控制朝堂。

      武三思是誰?他是武則天的親侄子

      ,是安樂公主的公公
      ,更是唐中宗的親家。所以
      ,張柬之等“五王”很快被武三思排擠
      ,張柬之以82歲的高齡被流放廣東,氣憤而死
      ,其他四王皆被殺身亡
      。很多參與神龍政變的大臣都被牽連,唯獨姚崇沒有
      ,因為他曾經(jīng)公開為武則天哭過

      馮夢龍曾評價姚崇這一招非常高明:

      崇逆知三思猶在,后將噬臍

      ,而無如五王之不聽何也
      。吁,崇真智矣哉!

      意思是

      ,姚崇心里明白
      ,雖然武則天退位了,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還手握重權(quán)
      ,而且他是唐中宗的愛女安樂公主的公公
      ,所以短時間內(nèi)武三思不會倒臺。既然武三思仍在朝堂之上
      ,那么他必將會對發(fā)動政變的官員發(fā)動報復(fù)
      。武則天退位,“五王”彈冠相慶
      ,武三思必定不容
      。而姚崇公開為武則天哭了一場
      ,讓人看到他對武則天還有一絲忠心。所以說
      ,姚崇才是最聰明的人
      ,是最后的大贏家。

      姚崇在唐睿宗

      、唐玄宗時期先后被得到重用
      ,并且成為唐朝著名的宰相,為“唐朝四大名相”之一
      ,他不僅有高超的政治能力
      ,也有聰慧的頭腦啊。

      張柬之發(fā)動神龍政變,自己有沒有得善終呢

      張柬之等人死在自己的仁慈之下

      ,或者說被武則天算計死了。

      武則天年老體衰后

      ,就開始布局自己的身后
      ,她讓武家和自己兒子李顯一家通婚,讓兩家的關(guān)系水乳交融

      大約武則天沒退位

      ,武三思等武家人就開始和李顯一家勾勾搭搭,沒事兒串串門
      ,逢年過節(jié)互相點月餅燒雞啥的了

      武則天即使不退位,即使沒有神龍政變

      ,李顯即位稍微晚一點而已
      ,不存在不能即位的問題。

      武則天死后把皇位傳回給李家

      ,這已經(jīng)是一個既定的國策了
      ,不會更改

      神龍政變只是讓中宗李顯早點登基而已

      ,真正撈到好處的是張柬之等幾個人。

      張柬之這次政變可以說很不成功

      首先他們逼迫武則天退位

      ,無形中得罪了武家人。

      不管武家能不能接過武則天的擔(dān)子

      ,只要武則天沒死
      ,還在臺上一天,武家人就有希望有盼頭。

      神龍政變

      ,直接掐滅了武家人希望的火花
      ,武家人肯定恨死張柬之等人了。

      張柬之既然得罪武家人了

      ,就應(yīng)該得罪到底
      ,斬草必須除根。

      漢朝陳平周勃在呂后死后發(fā)動政變誅滅諸呂

      ,干的很徹底
      ,把所有和呂字沾邊的人都清洗干凈了,連漢惠帝的兒子
      ,樊噲的夫人呂嬃都不能幸免
      ,甚至有人猜測漢文帝劉恒應(yīng)該有倆姓呂的妃子,為了能順利接掌大位也被他秘密處決了

      陳平等人的手段之狠辣

      ,漢文帝都害怕。

      到京城接掌皇帝位

      ,有一段時間他自己身邊不敢斷人
      ,護衛(wèi)他的都是他封地的親信,對于陳平周勃他那敢相信

      正是由于功臣集團的霹靂手段

      ,導(dǎo)致誅滅諸呂后,陳平等人沒有被清算
      ,平安落地

      張柬之對武家的寬仁,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高人看出危險來了

      后來成為玄宗朝丞相的姚崇

      ,也跟隨張柬之參加了神龍政變,在武則天死后他卻哭的上不來氣
      ,人問他為何大哭
      ,姚崇答道:因為我感念武后對我的恩重如山。

      后來張柬之等神龍政變的功臣被清算時

      ,姚崇因為這場當(dāng)眾大哭
      ,躲過了一劫。

      有時候?qū)橙巳蚀染褪菍ψ约簹埲獭?/p>

      張柬之等人因為神龍政變被封王

      ,志得意滿
      ,但是王爺?shù)奈蛔舆€沒坐熱就被趕出京城,在路上被武三思的人一個一個折磨致死

      政變這事兒

      ,或者不搞
      ,搞就要搞得徹底。

      不然后患無窮

      很多政變

      ,大多是一人獲罪,禍連九族
      ,像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當(dāng)面承認(rèn)放曹爽一家一馬,但是曹爽剛剛放下軍權(quán)
      ,司馬懿就開始了屠殺
      ,承諾啥的,司馬宣王就當(dāng)放屁了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一復(fù)位就把病重的朱祁鈺勒死,殺了擁護弟弟即位
      ,保住大明江山的于謙
      ,手段堪稱血腥。

      權(quán)利場上

      ,一旦給對方留下星星之火
      ,說不定哪天就會變成燎原之勢,所以所有的希望都得扼殺在萌芽階段

      張柬之顯然沒有這種覺悟

      ,他覺得擁護中宗復(fù)位自己就完成大業(yè)了,自己就可以安享富貴了

      中宗復(fù)位后

      ,武家權(quán)利不但沒有被消減,反而有了日隆之勢

      武家權(quán)利大了

      ,心也就大了。

      他們看著張柬之等人也就越來越像眼中釘了

      雖然張柬之對武家沒有動手

      ,但是武家人對張柬之等幾個功臣下黑手則一點也不軟。

      讀完《舊唐書.姚崇傳》
      ,我終于找到了「 ”安史之亂”的源頭

      前兩天看到一句對唐朝賢臣名相的概括:「 ”唐稱賢相,前有房杜

      ,后有姚宋”
      。房玄齡和杜如晦自然再熟悉不過
      ,唐玄宗的能臣姚崇以往倒沒有如何注意他的功績
      ,于是我翻開了姚崇的列傳
      ,這一看,竟然被我發(fā)現(xiàn)唐在姚崇的治國之策里藏著玄宗后期「 ”安史之亂”的真正起因... 唐朝名相姚崇 一.姚崇的傳奇經(jīng)歷:三任宰相出將入相 1.20歲前做游俠
      ,20歲后當(dāng)宰相 印象的宰相
      ,一般都是年紀(jì)偏大溫文爾雅,和武將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姚崇這個人是個奇才
      ,20歲之前豪放不羈,喜愛行俠仗義
      ,在家鄉(xiāng)是出了名的游俠
      。20歲之后聽了朋友的建議讀書考科舉,往后竟然當(dāng)了三次宰相
      ,并給唐玄宗的「 ”開元盛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 姚崇這個人,雖然說讀書讀得晚
      ,但天才真的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樣
      ,只要一個機會姚崇的才能就會像沒有月亮的夜晚的星星一樣,讓無數(shù)人注意到他的光芒
      ,而這個機會
      ,在武則天稱帝后不久很快就來了。 《舊唐書.姚崇等》:時契丹寇陷河北數(shù)州
      ,兵機填委
      ,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條貫
      。則天甚奇之
      ,超遷夏官侍郎,又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 知人善用的武則天 當(dāng)時唐朝經(jīng)歷政治動蕩
      ,在東北最大的邊患——契丹,趁機南下攻占了河北的幾個州郡
      ,唐朝舉國震動
      。姚崇這時正在兵部當(dāng)「 ”夏官”,也就是郎中
      ,契丹南下兵部忙的不可開交
      ,姚崇在處理軍機,謀劃軍務(wù)方面
      ,整個的表現(xiàn)可以說「 ”算無遺策”
      ,凡是他經(jīng)手的軍務(wù)井井有條,這就被武則天注意到了
      。 武則天一看
      ,想不到兵部里還有這樣的奇才
      ,當(dāng)即提拔他做了兵部侍郎,也就是兵部的二把手
      ,接著又同中書門下三品
      ,也就是直接掛宰相的頭銜處理政事。從這時算起
      ,往后四年內(nèi)武則天把姚崇從兵部小官直接提拔到首席宰相的位置
      ,實現(xiàn)了多級連跳。 《舊唐書.姚崇等》元之曰:"事則天歲久
      ,乍此辭違
      ,情發(fā)于衷,非忍所得
      。昨預(yù)公誅兇逆者
      ,是臣子之常道,豈敢言功
      ;今辭違舊主悲泣者
      ,亦臣子之終節(jié),緣此獲罪
      ,實所甘心
      。"無幾,出為亳州刺史
      ,轉(zhuǎn)常州刺史
      。 所以說當(dāng)時的姚崇才干和前途是被所有人看好的,等到武則天被迫退位
      ,群臣都在互相慶賀李唐江山終于回歸正統(tǒng)
      ,只有姚崇大聲哭泣,說維護江山社稷的安穩(wěn)是臣子本分
      ,但舊主恩情也不敢忘所以才難過
      ,就這樣姚崇被群臣和新帝疏遠(yuǎn),也丟了宰相的位置
      。 唐中宗和韋皇后 2.新皇繼位再任宰相
      ,直言上諫被貶地方 武則天退位后唐中宗李顯上位,姚崇因站隊原因暫時失去宰相的位置
      ,姚崇眼看李顯難成大器又放任享樂
      ,選擇淡出朝堂,景龍四年李隆基發(fā)動政變
      ,把父親李旦推上皇位
      ,于是姚崇重新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 宰相。 姚崇這個人責(zé)任心非常重,當(dāng)時皇帝李旦生性懦弱被太平公主裹挾朝政
      ,太子李隆基地位岌岌可危
      ,為了國家安定姚崇建議唐睿宗李旦讓太平公主遷出洛陽,實際上是淡化太平公主的權(quán)力
      。 《舊唐書.姚崇等》:睿宗即位,召拜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
      ,尋遷中書令...請加罪,乃貶元之為申州刺史 太平公主 李旦也是個沒心沒肺的主
      ,轉(zhuǎn)頭就告訴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為了保住姚崇也為了自保
      ,主動上書讓唐睿宗李旦把姚崇貶到申州當(dāng)刺史
      ,于是姚崇又從宰相變成了將軍,其后輾轉(zhuǎn)多地一直沒回到京城直到李隆基登基
      。 3.和皇帝提了10個條件
      ,不答應(yīng)不當(dāng)宰相 等到李隆基登基,經(jīng)歷多次動蕩的唐朝內(nèi)憂外患已經(jīng)十分嚴(yán)重了
      ,特別是官員腐敗和消極怠工的問題
      ,李隆基深知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有一批能干敢干的心腹,他第一反應(yīng)想起的
      ,就是此時還在渭南做刺史的姚崇
      ,借著去驪山閱兵圍獵的名義,千里迢迢把姚崇從渭南召到了身邊
      。 這時候的李隆基29歲
      ,姚崇已經(jīng)60歲,李隆基試探的問姚崇「 ”善獵乎”
      ,姚崇回答說我20歲前就是干這個的
      ,20歲后又在朝堂「 ”打獵”,這一語雙關(guān)的回答讓李隆基大喜
      。 晚年的唐玄宗 兩人牽著馬長談許久
      ,正當(dāng)李隆基高興的時候,姚崇卻提出了10個建議
      ,并說如果你做不到我就不當(dāng)宰相了
      ,別人都是拼命往宰相位置爬,姚崇卻趁機要挾李隆基
      ,可以說是犯了君臣之道的大忌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 ”治國十策”,開元盛世的輝煌和沒落 李隆基聽了姚崇的話
      ,也不生氣
      ,說那你就說說是哪10個條件。姚崇一聽明白唐玄宗是下定決心整頓朝綱了
      ,噼里啪啦說了10件條件
      。總結(jié)下來姚崇在10個條件里一共說了8件事情
      ,這8件事情也是姚崇治國之道的核心綱要
      ,開元盛世的到來和輝煌很大程度上也和這8件事情有關(guān)。 姚崇要唐玄宗李隆基答應(yīng)的8件事
      ,歸納起來其實就24個字:「 ”行仁政
      、嚴(yán)執(zhí)法、禁外戚
      、禁宦官
      、禁貢獻、禁寺院
      、慎用兵
      、納忠言”。這8件事情看起來并沒什么特殊
      ,哪個中興或者開國帝王不用仁政
      ?但這和唐朝的當(dāng)時社會背景結(jié)合起來,這24字的綱領(lǐng)就尤為重要
      。 「 ”行仁政”的背景是武則天時期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用互相舉報的方式來控制官員
      ,結(jié)果搞得每個人風(fēng)聲鶴唳,李隆基上臺后雖然廢除了這條法令
      ,但現(xiàn)象依然嚴(yán)重
      ,怎么讓官員和百姓感受到社會的安定,就極為考驗政治智慧
      。 至今留存的姚崇墓 「 ”嚴(yán)執(zhí)法
      、禁外戚、禁宦官”是因為自東漢以來
      ,重用外戚和宦官引出的政變和霍亂就層出不窮
      ,而且皇親國戚犯法也很難被懲治,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唐朝就難以做到上下一心
      。 「 ”禁貢獻
      、禁寺院”是因為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很不好,寺院的僧人可以免稅并在武則天和李世民時期就大肆修建寺院推行佛教
      ,而官員之間為了升遷多會采用賄賂的方式送禮
      ,禮佛不親民的現(xiàn)象也很嚴(yán)重,后來唐玄宗禁寺院后,僅假和尚假尼姑就查出2萬多人
      。這個政策的施行
      ,極大減輕了百姓的負(fù)擔(dān),也遏制了全國上下崇尚佛教荒于政事的風(fēng)氣
      。 《舊唐書.姚崇等》先是
      ,中宗時,公主外戚皆奏請度人為僧尼
      ,亦有出私財造寺者
      ,富戶強丁,皆經(jīng)營避役
      ,遠(yuǎn)近充滿
      。至是
      ,崇奏曰:"佛不在外
      ,求之于心...上納其言,令有司隱括僧徒
      ,以偽濫還俗者萬二千余人
      。 唐朝時期大為盛行的佛教 「 ”慎用兵、納忠言”主要是針對對外的政策和對皇帝的勸諫
      。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來
      ,唐朝和周邊小國的摩擦從未停止過,這其中有政治因素也有民族矛盾原因
      ,但客觀事實上唐朝多年的征戰(zhàn)加重了百姓負(fù)擔(dān)
      ,而且戰(zhàn)爭失利帶來的連鎖反應(yīng)讓唐朝內(nèi)部也矛盾重重,而唐朝開始休養(yǎng)生息后
      ,國力開始得以迅速提升
      ,百姓安居樂業(yè)。 唐玄宗答應(yīng)了姚崇的10個條件
      ,并在初期嚴(yán)格按照這10條建議中的治國方針整頓吏治
      ,撫恤百姓,唐朝君臣上下一心
      ,迎來了唐朝的「 ”開元盛世”
      。而即將提到的「 ”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就是唐玄宗在統(tǒng)治的后期漸漸背離這10條建議的過程
      。 三.如姚崇不死
      ,「 ”安史之亂”未必會發(fā)生 姚崇對唐玄宗的10個條件我們歸納成了24個字,整頓吏治遠(yuǎn)離宦官和外戚的唐玄宗也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
      ,但姚崇死后
      ,唐玄宗身邊諫臣和能臣越來越少,「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過程就是唐玄宗對姚崇24字治國之道逐漸背離的過程。 唐玄宗晚年
      ,「 ”嚴(yán)執(zhí)法
      、禁外戚、禁宦官
      、納忠言”逐漸成了一句笑談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從洛陽回長安,宰相張九齡建議等百姓秋收后再啟程
      ,奸臣李林甫拍了一記馬屁
      ,唐玄宗馬上找不到北,結(jié)果沿途百姓顆粒無收
      ,沿途災(zāi)民不斷
      ,而這一切唐玄宗仿佛根本看不見。 唐玄宗寵臣高力士 不聽勸諫只是唐玄宗晚年最輕微的毛病
      ,更為嚴(yán)重的是他開始重用宦官高力士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
      ,把答應(yīng)姚崇「 ”禁外戚、禁宦官”的誓言丟之腦后
      ,高力士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大張旗鼓娶老婆的太監(jiān)
      ,楊國忠也權(quán)傾朝野,可見唐玄宗對他們的寵愛
      。 安祿山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
      ,姚崇當(dāng)年的治國之策也只剩下「 ”慎用兵”了,唐玄宗這時候哪里還記得這回事
      ,內(nèi)部藩鎮(zhèn)割據(jù)的隱患唐玄宗選擇視而不見
      ,多次用兵和周邊國家交戰(zhàn),和契丹
      、吐蕃等國的戰(zhàn)役消耗了大量國力
      ,并讓安祿山等割據(jù)軍閥進一步壯大了實力,終于「 ”安史之亂”爆發(fā)了
      。 《舊唐書.玄宗下》:丙寅
      ,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率蕃、漢之兵十余萬
      ,自幽州南向詣闕
      ,以誅楊國忠為名,先殺太原尹楊光翙于博陵郡
      。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積極踐行姚崇等人的治國政策
      ,結(jié)果迎來了「 ”開元盛世”,晚年對早期政治方針的不斷背離也直接導(dǎo)致了「 ”安史之亂”
      ,丟了皇位不說
      ,也讓藩鎮(zhèn)割據(jù)成為唐朝尾大不掉的弊病
      ,間接導(dǎo)致了唐王朝的滅亡。 結(jié)語:從盛世到「 ”安史之亂”
      ,是唐玄宗對姚崇失信的過程 遙想唐玄宗即位之初答應(yīng)姚崇的10個建議
      ,君臣一心勵精圖治,唐玄宗才能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
      ,然后姚崇死后唐玄宗一個一個背離了這10個建議
      ,重用宦官頻繁對外用兵,導(dǎo)致藩鎮(zhèn)勢力坐大
      ,國力衰弱矛盾加劇
      ,終于爆發(fā)了「 ”安史之亂”。 這不禁讓人遐想
      ,如果姚崇等人還在
      ,唐玄宗和唐朝會不會不至于走到這一步呢? 參考資料: 《舊唐書.姚崇傳》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7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但還是深受好評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明之嚴(yán)嵩
      ,清之和珅”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