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徐達(dá)官至魏國公,富貴至極
,但五十四歲就去世了
。藍(lán)玉拜訪張中時,張中便服出迎
。藍(lán)玉很不高興
,譏笑地說:“我這里有一個上聯(lián):腳穿芒履迎賓
,足下無禮
。請你對個下聯(liá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睆堉兄钢{(lán)玉手上的椰杯說:“手執(zhí)椰瓢作盞,尊前不忠!”后來藍(lán)玉以謀反罪被誅
,正中“不忠”的謁語
。
明朝建立以后,天下初定
,張中曾定居京師多年,有一天
,張中無端無故在京師大中橋投水
,朱元璋得知后趕緊派人尋找打撈他的尸體,結(jié)果一無所獲
,后來潼關(guān)守衛(wèi)上報說,看見張中拄著拐杖除了潼關(guān)
,一問才知正好是張中投水的那一天
,原來是借水而遁去
,逍遙天下去了
。
1398年,朱元璋病逝
,其孫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張中再次出現(xiàn)在京師
,并在城里傳唱了一首童謠:“莫逐燕
,逐燕自高飛,高飛入帝畿
。”是說讓朱允炆不要得罪燕王,不然燕王就會“入帝畿”
。后來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
,奪了侄子的江山
,正應(yīng)了這首歌謠。成祖朱棣登基后
,想及張中的功績,命人打造棺木招魂后
,葬于安徽鳳陽
,敕封為張?zhí)珟煛?/p>
張中性格怪異,時常似瘋似癲
,喜歡戴一鐵冠
,故世稱鐵冠道人
,與
張三豐、冷啟敬、于梓人
、趙原陽
、張景忠
、陳立興等皆為方外好友
,相傳還是號稱“前知五百年
,后知五百年”劉伯溫的師傅
,劉伯溫將他預(yù)測中華外夷一切吉兇及一萬五千年三元劫數(shù)內(nèi)容紀(jì)錄下來
,命名為《鐵冠數(shù)》
,又名《透天機》
。同時張中還有《透天玄機》、《玉景秘旨》
,《皇極體要論》
,《元元真書》等著作流傳于世。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
,明教“五散人”中的鐵冠道人,也是以他為原型
。
明朝人物大盤點......?
??
?
?
⑴洪武 太祖朱元璋 (1328-1398)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死于1398年
,時年71歲
。
建立錦衣衛(wèi)
,(比英國的007機構(gòu)還早了近五百年)(為孫子建文登位掃清道路)錦衣衛(wèi)隸屬于皇帝的親軍體系,長官為指揮使
,下領(lǐng)官校,官為千戶
、百戶
,校為校尉力士,明中后期達(dá)到十幾萬人之眾
。錦衣衛(wèi)下設(shè)鎮(zhèn)撫司,有監(jiān)獄和法庭錦衣衛(wèi)木印
。
借口胡惟庸謀反
,趁機宣布撤銷中書省,從此不設(shè)丞相
。
劉基(1311-1375),明初大臣
、文學(xué)家
。字伯溫
,浙江青田人
。元至順間舉進(jìn)士
,博通經(jīng)史,尤精象緯之學(xué)
,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
,朱元璋下處州
,聞劉基及宋濂等名
,次年禮聘而至
。參與謀劃平定陳友諒、張士誠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不久
,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請設(shè)立軍衛(wèi)法
,又請肅正紀(jì)綱,人憚其嚴(yán)
。洪武三年(1370年)授弘文館學(xué)士
,封為誠意伯。劉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
,太祖比之為張良,為政頗有知人之明
。洪武四年
,賜歸。八年病卒(有傳聞為太祖所殺)
,正德八年(1513年)
,加贈太師
。劉精通天文
、兵法、數(shù)理等
,尤以詩文見長。其文與宋濂齊名
,詩與高啟并稱
。詩文古樸雄放
,不乏抨擊統(tǒng)治者腐朽
、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著有《郁離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
,《寫情集》四卷等,后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相傳他作有《燒餅歌》
,對后世之事多有預(yù)言
劉基,字伯溫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
,享年65歲。劉基出身名門望族
,自幼聰明好學(xué)
,有神童之譽。元至順?biāo)哪陒1333年)23歲的劉基
,一舉考中進(jìn)士
,開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報國
,但朝廷昏庸腐敗
,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屢遭磨難貶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
,接受朱元璋的邀請,成為參贊軍務(wù)的謀士
,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
。他為人剛直
,膽識過人,朱元璋尊其為“吾子房(張良)也”
。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稱道
。
洪武八年
,胡惟庸毒死劉基。劉基原已于受封為“誠意伯”之后
,在洪武四年三月告老還鄉(xiāng)
,在青田的山中飲酒下棋,若干時日以后
,胡惟庸告他因為“談洋”地方的風(fēng)水有王氣,和當(dāng)?shù)氐睦习傩諣幠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朱元璋生了氣
,取消他的誠意伯俸祿,他來到京師(南京)謝罪
,留居京師以明心跡,生了病
,胡惟庸在洪武八年元旦帶了醫(yī)生來看他
。他喝這醫(yī)生的藥
,覺得肚里總是有一塊拳頭大的東西,再度回鄉(xiāng)
,挨到四五月間去世。
------------------------
李善長(1314-1390年)
,明代鳳陽定遠(yuǎn)(一說歙縣)人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陽參加朱元璋起義
,擔(dān)任幕府掌書記
,主管餉糧
,參與機要
,深得朱元璋信任,歷任參謀
、元帥府都事
、江南行中書省參議、參知政事
。凡軍國要務(wù)之議決
,無不參與其中。朱元璋征戰(zhàn)于外
,多令其留守城池
。在他的主持下,轉(zhuǎn)調(diào)兵餉之事鮮有乏
,將吏帖服
,居民安家樂業(yè)
。朱元璋常將其比作蕭何
。
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
,拜其為右相國
。他革除舊弊,訂立鹽
、茶
、鐵諸法,益饒國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
。吳元年封宣國公
,后改左相國
。曾受命與劉基裁訂律令,頒布《大明律》
。
太祖即皇帝位之后
,李善長被授銀青榮祿大夫
、上柱國之職
。他與諸儒臣制訂禮制、官制
,奉命監(jiān)修《太史》
、編《祖訓(xùn)錄》
、《大明集札》諸書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
,李善長雖無攻城陷地之軍功,“然事朕久
,給軍食
,功甚大”,被封為韓國公
,并獲賜免死鐵牌
。當(dāng)時被封公者僅有6人,而李善長位居六公之首
。洪武九年
,臨安公主嫁與其子
,李家榮耀為世人驚羨
。
左丞相胡惟庸為李善長同鄉(xiāng),受其舉薦
,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
,胡惟庸案發(fā)
,被牽連者甚眾,惟獨李善長免遭劫難
。然而,據(jù)明史記載
,李善長屢遭他人彈劾
,后又有惡奴盧仲謙等作證,指其與胡惟庸有染
。于是,77歲高齡的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誅
。后世學(xué)者們普遍認(rèn)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
,當(dāng)時并未查實,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舉
。
胡惟庸一案
,牽連被殺者達(dá)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lán)玉案又牽連了一萬五千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熬鸽y之役”時國中無將可發(fā)。
⑵建文 惠帝朱允文洪 太祖孫
,皇太子朱標(biāo)的次子 (1377-1402)1398年即位
,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
,明朝無謚
,清乾隆元年追謚「恭閔慧皇帝」,史籍稱為建文帝。
在齊泰
、黃子澄、方孝儒輔助下仿效西漢初年削藩之策
。
⑶永樂 成祖[原燕王]朱棣 朱元璋之第四子 (1360-1424)1402年即位
,在位23年。時年65歲
用“恢復(fù)祖宗舊制”為旗號
,起兵反叛,登上了皇位
,史稱“靖難之役”
。清除建文余黨,處決了方孝孺
、齊泰、黃子澄等
;對于意降的舊臣楊士奇
、楊榮、楊溥等人
,既往不咎,量才錄用
。
1421年遷都北京
、營建北京皇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宮)
,修筑磚構(gòu)萬里長城,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
。
五次御駕北征蒙古
,穩(wěn)定北部邊疆。[永樂帝死于北征歸途]
組織鄭和下西洋
、掃除了禁海閉關(guān)的痼疾
,開創(chuàng)了中國一個偉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在錦衣衛(wèi)外
,另設(shè)東廠,因設(shè)于東安門北而得名
。
⑷洪熙 仁宗朱高熾 朱棣之長子 體弱多病
,登極后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
規(guī)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
、北四十(南方人聰明刻苦,進(jìn)士之中多為南方人
,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的科舉制度
,一直被沿用至滿清。
⑸宣德 宣宗朱瞻[zhān]基 朱高熾之長子(1398-1435)1425年即位
,在位11年
。
宣宗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并稱“仁宣之治”
,宣宗時君臣關(guān)系融洽
,經(jīng)濟(jì)也穩(wěn)步發(fā)展。宣宗死于1435年
,時年38歲。
宣德帝當(dāng)政10年
,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礎(chǔ)上
,倚靠重臣楊士奇、楊榮
、楊溥“三楊(永樂、洪熙
、宣德三朝老臣)”及尚書蹇義
、夏原吉,組成了志在守成的穩(wěn)健的統(tǒng)治核心
。
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質(zhì)的皇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
、斗促織和戲游無度的皇帝
。
⑹正統(tǒng) 英宗朱祁鎮(zhèn) 朱瞻基之長子(1427-1464)
“正統(tǒng)”;(1435-1449)18年
“天順”
;(1457-1464)在位23年。英宗朱祁鎮(zhèn)[復(fù)辟]
即位時才9歲
,“三楊”謝世和離任
,宦官王振專權(quán),1449年
,瓦喇大舉南侵
,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
,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后
,其弟朱祁鈺繼位
,改元景泰,英宗被尊為太上皇1450年
,被放回
,英宗回到北京
,并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禮遇
,短暫的儀式之后英宗被軟禁在南宮,開始了他七年的軟禁生活
。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
英宗“天順”停止中國千年以來帝王死后嬪妃的殉葬
英宗“天順”以謀逆罪冤殺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功臣于謙
、大學(xué)士王文等。
⑺景泰 代宗朱祁鈺[景帝] 8 朱瞻基之次子
“代宗”的廟號
,表明他不過僅是代替他人當(dāng)皇帝。
景泰帝起用了兵部左侍郎于謙
,確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
。也先挾持著朱祁鎮(zhèn),率數(shù)十萬大軍已兵臨北京城下
,景泰帝命于謙為統(tǒng)帥,軍民同仇敵愾
,初戰(zhàn)告捷
,大敗瓦剌軍,取得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 議和不成
,進(jìn)攻又失敗
,只好在將英宗扣壓了一年之后,送還京城
。當(dāng)朱祁鎮(zhèn)返回北京,朱祁鈺與他在東安門執(zhí)手相泣后,便將他送進(jìn)南宮軟禁起來
。
朱祁鈺在位期間
,出于確保自己皇位傳承的私心,又做了件大蠢事
,即廢祁鎮(zhèn)之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名位,立自己兒子見濟(jì)為皇太子
,結(jié)果招致滿朝大臣甚至自己皇后的反對
。
景泰八年(1456年)景泰皇帝得了重病,英宗“奪門之變”
,復(fù)辟,代宗下臺
。
一個月后
,朱祁鈺在西宮病亡,年30歲
。死后也不能進(jìn)明帝陵,只葬在京西金山
。
文物:景泰藍(lán)
⑻成化 憲宗朱見深 朱祁鎮(zhèn)之長子 在位23年
萬貴妃控制后宮
⑼弘治 孝宗朱右樘[chēng]18朱見深之第三子 (1470-1505)年號 1487年即位
,在位19年。時年36歲
。
(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溢議罪
。這一切都出于一個孝字
,孝敬父皇,維持傳統(tǒng)
,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后被定廟號為孝宗
,也正因為此
。)
孝宗,憲宗三子
。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
,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dāng)?shù)赖木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得以改觀
,史稱“弘治中興”
。被譽為“中興之令主”
。
⑽正德 武宗朱厚照 朱右樘之長子 (1491-1521)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
好逸樂
,貪女色
,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
,因荒淫過度,(南巡游樂中不慎翻船落水
,回京后于第二年三月病崩)時年31歲。
明武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最浪漫的皇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觀明武宗一生,貪杯
、尚兵、蕭灑
,所行之事多浪漫不經(jīng)
,精通佛學(xué),會梵文
,還能禮賢下士
,甚至癡情于藝妓
。
⑾嘉靖 世宗朱厚囪[cōng] 朱右樘之侄 (1507-1566)1521年即位
,在位46年。時年60歲
。
嚴(yán)嵩當(dāng)上內(nèi)閣首輔,獨攬大權(quán)20余年
。
海瑞 (1514-1587)海瑞終被被罷官入獄
,在獄中住了10個月。嘉靖世宗皇帝死后
,穆宗即位,恢復(fù)海瑞原職
,改任兵部武庫司主事
。隆慶元年調(diào)尚寶司任司丞,后升審讞平反冤獄的大理寺寺丞
、南京有通政。隆慶三年升金部御史巡按應(yīng)天
。后張居正當(dāng)權(quán)
,張居正政見與海瑞不合,始終沒有起用海瑞
。
⑿隆慶 穆宗朱載后 朱厚囪之第三子(1537-1572)1566年即位,在位7年
。時年36歲
。
⒀萬歷 神宗朱翊鈞 朱載后之第三子 (1563-1620)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時年58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该髦?亡于神宗」
。
萬歷皇帝徹底擺脫了張居正的束縛之后,就開始了他獨裁的統(tǒng)治
,萬歷貪財
,征稅的項目千奇百怪,無物不稅
、無地不稅
,真是苛政猛于虎;萬歷生活奢侈
,年方二十
,就開始著手為自己修建壽宮(陵寢);萬歷懶
,二十八年不臨朝聽政,高唱“天下無一時可憂之事”
,衙門內(nèi)嚴(yán)重缺員
,而候補的官員卻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終生候補
。因此后人評論“明之亡,不亡于崇禎之失德
,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即位時10歲
,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與張居正默契)主持政務(wù)
。
神宗親政后,深居宮中
,荒淫享樂
,政治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窺視中原
。
--------豐臣秀吉統(tǒng)一了日本后
,就將矛頭對準(zhǔn)了朝鮮,朝鮮本是中國的藩屬
,萬歷皇帝對此表現(xiàn)出了非常的重視
,毅然決定派兵援助。明軍一到朝鮮
,就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先后收復(fù)了平壤,開城
。后雙方很快達(dá)成了議和協(xié)議
,各自罷兵。
--------“大議禮之爭”
,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嘉靖登基不久,便為了皇統(tǒng)和家系繼承問題
,在朝中發(fā)生了"大議禮"之爭,簡單說來
,就是群臣要依古禮行事
,要嘉靖以孝宗為皇考,把自己的爸爸興獻(xiàn)王作"皇叔"
。嘉靖不肯,君臣吵得不可開交
,后來暫聽了群臣的意見
,只是把興獻(xiàn)王改稱為本生父母,沒有叫"叔叔"。但此事不過擱了起來
,并未解決,更總有人順著皇帝的意思
,重提此事
,以為進(jìn)身之階。嘉靖得了支持
,便改了前議
,遂至大起風(fēng)波
,二百多大臣跪在左順門前呼天搶地,大哭孝宗皇帝
,算是一種示威行動
。最后的解決
,一百三十四名五品以下的官員被廷仗
,十六人被打死。
---------國本之爭
,萬歷年輕之時
,偶爾行到母親的寢宮
,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宮女長的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扇耍谑撬较屡R幸
,誰知宮女竟懷了龍種,萬歷的母親本就是宮女
,因此
,并沒有為難這個宮女,反倒讓萬歷皇帝封他為妃
,十月懷胎
,生下了一個皇子
,他就是光宗朱常洛
,萬歷皇帝對王宮女的臨幸只是一時興起,并不當(dāng)真
,新勁一過便不想負(fù)責(zé)任
,因此他對王氏、朱常洛都沒有什么感情
。 鄭貴妃慫恿萬歷皇帝總想借機立他為太子
,于是就想出了種種辦法
,但遭到正直大臣們的極力反對
,當(dāng)時太子又叫國本
,因此,皇帝與大臣間的這次斗爭又稱為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是繼嘉靖朝“大議禮”后的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皇帝與大臣的沖突,不過這次的勝利者應(yīng)該是眾大臣
,因為朱常洛畢竟登上了皇位
。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后被李自成農(nóng)民軍所殺)。使東林黨人和福王系之間有了間隙
,為日后留下了一絲禍患
。
-------鄭貴妃為了能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
,所做的孤注一擲的最后進(jìn)攻
,國本之爭大臣的勢力占了上風(fēng),鄭貴妃心中非常著急
,于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監(jiān)雇人
,行刺太子
,被雇的人明叫張差,在太監(jiān)的配合下
,他順利地到達(dá)了太子寢殿的門口
,當(dāng)他手持木棒殺進(jìn)去的時候
,被守門的太子宮中太監(jiān)當(dāng)場抓住
。 他先是裝瘋,后又供認(rèn)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jiān)龐保
、劉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寢宮。時人懷疑是鄭貴妃為了要讓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謀害朱常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