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秦檜
,本是“一家人”,卻水火不容
網(wǎng)絡(luò)
2023-06-18 20:02:25
李清照和秦檜,本是“一家人”
,卻水火不容
隔行如隔山
,文史兩家
,往來頗少
。不論是在書中
,紀(jì)錄片中,電視劇中
,李清照和秦檜看起來都是毫無關(guān)系的兩個人
,一個是才女,一個是奸臣
。人們從來不會把關(guān)注力放在這倆人關(guān)系上
。但是歷史上李清照與秦檜是有親戚關(guān)系,并且這種關(guān)系不是人們隨便牽強附會的
,是有史料可查的
。但是為什么在所有和李清照相關(guān)的材料中對于秦檜幾乎只字不提?讓我們來看看李清照和秦檜的關(guān)系究竟咋樣
。
李清照母親王氏是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王珪的長女
。王珪還有一個孫女王氏,史書無名
,嫁給秦檜
。所以李清照與秦檜妻子王氏應(yīng)該是姑表姐妹。李清照比秦檜年齡大6歲
,王氏也比李清照小
,所以她應(yīng)該叫李清照一聲:表姐。按理說
,像這樣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算很親近了
,李清照和秦檜又都是當(dāng)時天下的風(fēng)云人物,應(yīng)該走得很近才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卻水火不容.png" />
李清照的生母王氏體弱
,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就死了。于是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后來又娶了續(xù)弦
,還是姓王
。自小沒有了母親的李清照
,也很少和自己母親那邊的親戚有來往。這也是李清照和王氏一族關(guān)系冷淡的一個很小的原因
。就算不常往來
,作為親戚,尤其是在古代那個特別在乎家族的時代
,李清照也應(yīng)該和王氏一族關(guān)系匪淺
。
但事實上,李清照和秦檜夫婦卻形同陌路
。對于李清照來說
,即便是在人生遭遇大難的時候,也不肯向秦檜求助
。在趙明誠病重期間
,他有一個朋友張飛卿曾攜一個玉壺來看望他,張張飛卿曾后來投靠了金人
。于是這件事情就傳成是他們夫妻以“玉壺頒金”(把玉壺獻給金國)
,并聽說有人已向朝廷告發(fā)。李清照無奈之下
,只得將家中所有名貴金石獻給朝廷“洗刷”冤屈
,才得以免于刑律。
趙明誠死后
,紹興二年
,李清照改嫁給張汝舟,但是張汝舟覬覦早年李清照和李明誠收集的古玩珍寶
。所以李清照及時止損
,提出離婚。但根據(jù)宋代刑律
,妻子狀告丈夫
,就算勝訴也要坐牢。為了免除牢獄之災(zāi)
,李清照四處向親朋好友求助
。從李清照方面的親戚而論,這時他的妹夫秦檜已經(jīng)扶搖直上
,官至宰相
,要幫李清照搞定這一件麻煩事,簡直是易如反掌
。但是李清照卻選擇了向自己丈夫趙明誠的好友綦崇禮求助
。綦崇禮曾多次上書彈劾秦檜,言辭十分激烈
,致使秦檜被罷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姡笾谇貦u政敵綦崇禮這件事也可看出李清照與秦檜關(guān)系十分不好
。晚年流落江南
、孤苦無依的李清照與秦檜夫婦以及王氏家族仍然沒有任何往來,也未曾受到任何關(guān)照
。
李清照在一次端午節(jié)給皇宮“進帖子”
,所謂“進帖子”就是指當(dāng)時內(nèi)外“命婦”在節(jié)慶日寫一些歌頌性的文字給后宮,是晚年的李清照所能參加的極少的社會活動之一
。但是因為秦楚材討厭李清照,所以不讓她進帖子
,后來李清照花了錢才送進去
。秦楚材也就是秦檜的兄長秦梓,當(dāng)時剛剛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
。李清照不僅和秦檜關(guān)系一般
,就連和秦氏家族的關(guān)系也很緊張。
以上都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其實在小編想來
,從為人處世也就可以一窺這兩人的不同。這位吟出“當(dāng)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的女詞人
,是個有骨氣的,當(dāng)年她的丈夫趙明誠在金州棄城而逃
,李清照也是感到無比失望和羞愧
。李清照“欲將血淚寄山河”的愛國情懷,與秦檜殘害忠良
,屈辱茍安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李清照一定會對秦檜曾經(jīng)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所以才會不相來往吧
?
道不同不相為謀
。李清照后半生雖然十分凄慘,流離失所
,到那時她現(xiàn)在仍然讓人們懷念
。再看秦檜,一生富貴權(quán)傾朝野
,但是只能永遠(yuǎn)跪在岳武穆前
,受萬世唾棄。對此
,你們怎么看
,歡迎留言討論
。
搜索立即關(guān)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亂世中的美神 》梁衡 原文
《亂世中的美神 》
作者:梁衡
原文節(jié)選: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
。那是一種凄冷的美
,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彪炳于文學(xué)史
,空前絕后
,沒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
,她便被當(dāng)作了愁的化身
。當(dāng)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才發(fā)現(xiàn)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xué)史中
,特立獨行
,登峰造極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
,曾經(jīng)有過太多太多的快樂。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
。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
,在朝為官,地位并不算低
,是學(xué)者兼文學(xué)家
,又是蘇東坡的學(xué)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
,善文學(xué)
。這樣的出身,在當(dāng)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
。
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
,使她視界開闊,氣質(zhì)高貴
。而文學(xué)藝術(shù)的熏陶
,又讓她能更深切細(xì)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
。因為不可能有當(dāng)時的照片傳世
,我們現(xiàn)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jù)這出身的推測,再參考她以后詩詞所流露的神韻
,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
。
擴展資料
文章解析:
梁衡先生評價李清照為美神,可見他對李清照有極好的印象
。行文中
,作者以時間為順序
,多處引用李詞
,對其進行深刻地剖析,當(dāng)寫到李清照悲慘的命運時
,又會抒發(fā)無盡的感慨
。
梁衡先生給了李清照這樣的評價:“她偏偏以心抗世
,以筆喚天。她憑借著極高的藝術(shù)天賦
,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xì)細(xì)的紡織
,化愁為美,創(chuàng)造了讓人們永遠(yuǎn)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
。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愛國思想
,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
、關(guān)心國事
、熱愛祖國的一個側(cè)面,讓后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
而且
,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
,李清照還開創(chuàng)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chuàng)作的先河
,為后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范,特別是現(xiàn)代女性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
現(xiàn)實的角度認(rèn)識李清照的愛國思想
,能感受到女性在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這對于在弘揚愛國主義
,高舉愛國大旗,促進民族團結(jié)
、國家統(tǒng)一和振興中華時充分發(fā)揮婦女的社會作用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李清照
-亂世中的美神
用文言文描寫李清照
1. 關(guān)于李清照的文言文傳記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
,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zé)
。
第二年(1129)趙明誠被召回京復(fù)職,但隨即急病而亡
。 人不能沒有愛
,如花的女人不能沒有愛,感情豐富的女詩人就更不能沒有愛
。
正當(dāng)她的藝術(shù)之樹在愛的汁液澆灌下茁壯成長時
,上帝無情地斬斷了她的愛河。李清照是一懂得愛就被愛所寵
,被家所捧的人
,現(xiàn)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難
。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 趙明誠死后
,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
。
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
。對于李清照為什么改嫁,史說不一
,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
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
,剛結(jié)婚之后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
,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
。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
,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dāng)然不能失去
。
在張看來
,你既嫁我,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xì)w我所有
,為我支配
,你還會有什么獨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quán)上鬧矛盾
,漸漸發(fā)現(xiàn)志向情趣大異
,真正是同床異夢
。張汝舟先是以占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后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
,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
,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
,大打出手
。
華帳前,紅燭下
,李清照看著這個小白臉
,真是怒火中燒。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
,心存高潔不低頭
。
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里受得這種窩囊氣
,便決定與他分手
。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
無奈之中
,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
,魚死網(wǎng)破,告發(fā)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 原來
,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guān)的事拿來夸耀
。
這當(dāng)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
,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
,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wǎng)。
但依宋朝法律
,女人告丈夫
,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
。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
,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
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
,她便表現(xiàn)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
,配茲駔儈之下材
。”
她是何等剛烈之人,寧可坐牢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
。這場官司的結(jié)果是張汝舟被發(fā)配到柳州
,李清照也隨之入獄。
我們現(xiàn)在想象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
,在大堂之上
,昂首挺胸,其堅毅安詳之態(tài)真不亞于項羽引頸向劍時那勇敢地一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赡苁抢钋逭盏拿曁螅?dāng)時又有許多人關(guān)注此事
,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
,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
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 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jié)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
,但在宋代,一個女人
,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
。
在當(dāng)時和事后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jié)”
、“無檢操”
、“晚節(jié)流蕩無歸”記之。節(jié)是什么
,就是不管好壞
,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
。
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dāng)時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壓力
。但是她不怕,她堅持獨立的人格
,堅持高質(zhì)量的愛情
,她以兩個月的時間快刀斬亂麻,甩掉了張汝舟這個“駔儈”的包袱
,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去了
。
現(xiàn)在我們讀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發(fā)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
,倒像是一個“五四”時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那么愛情對一個人來說有幾次呢
?大概最美好的
,最揪心徹骨的也只有一次
。
愛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著的一種極危險的實驗,是把青春
、才華
、時間、事業(yè)都要賭進去的實驗
。只有極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
,他們像中了頭彩的幸運者一樣,一邊竊喜著自己的僥幸
,美其名曰“緣”
;一邊又用同情、憐憫的目光審視著其余蕓蕓眾生們的失敗
,或者半失敗
。
李清照本來是屬于這一類型的,但上蒼欲成其名
,必先奪其情
,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趕出這幸福一族
,先是讓趙明誠離她而去
,再派一個張汝舟來試其心志。
她駕著一葉生命的孤舟迎著世俗的惡浪
,以破釜沉舟的膽力做了好一場惡斗
。本來愛情一次失敗,再試成功
,甚而更加風(fēng)光者大有人在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準(zhǔn)備再攀愛峰的
,但可惜她沒有翻過這道山梁
。這是一個悲劇。
一個女人心中愛的火花就這樣永遠(yuǎn)地熄滅了
,這怎么能不令她沮喪
,叫她不犯愁呢
?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
,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 1129年8月
,丈夫趙明誠剛?cè)ナ溃?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
。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
,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
。
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gòu)并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
,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
。他從建康出逃,經(jīng)越州
、明州
、奉化、寧海
、臺州
,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
,又過海到溫州
。
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yuǎn)去的方向,自己雇船
、求人
、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
,這樣苦苦地堅持著
。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丟的
,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
,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zhàn)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
,希
。
2. 關(guān)于“李清照”的文言文傳記有哪些 1.《武陵春》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
,到處物是人非
,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
這使我們想到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
、情愁
,現(xiàn)在國已破,家已亡
,就是真有舊愁
,想覓也難尋了。
她這時是《詩經(jīng)》的《離黍》之愁
,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
,是國家民族的大愁
,她是在替天發(fā)愁啊。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
,歌永言”古訓(xùn)的
。
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
、志向
、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
,所以人們大多只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
。
我們?nèi)绻麉⒆x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后所蘊含的苦悶
、掙扎和追求
,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yīng)派人到全國去探視一下徽
、欽二帝
,順便打探有無求和的可能。
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
,一時朝中無人敢應(yīng)命
。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告奮勇,愿冒險一去
。
李清照日夜關(guān)心國事
,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
,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
。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
,今家世淪替
,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
。
又貧病
,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
,不能妄言
,作古、律詩各一章
,以寄區(qū)區(qū)之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當(dāng)時她是一個貧病交加
,身心憔悴
,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guān)心國事
。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
,就是地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
但是她站了出來
,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原奉天地靈
,愿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
,直入黃龍城
。”
“脫衣已被漢恩暖
,離歌不道易水寒
。”她愿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如
,瀝血投書干記室”
,“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xiāng)關(guān)新信息”
,“子孫南渡今幾年
,飄零遂與流人伍。
欲將血淚寄山河
,去灑東山一土
。”浙江金華有南北朝時因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
,李避難于此
,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半壁江山,不禁臨風(fēng)感慨:千古風(fēng)流八詠樓
,江山留與后人愁
。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2.《題八詠樓》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
,這哪里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
倒像一個亟待收復(fù)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
。那一年我到金華特地去憑吊這座樓
。
時日推移,樓已被后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里
,但亦然鶴立雞群
,風(fēng)骨不減當(dāng)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
,他向我講了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
,又拿出幾頁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
。
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
,深感詞人英魂不去
,長在人間。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
,還寫了一篇《打馬賦》
。
“打馬”本是當(dāng)時的一種賭博游戲,李卻借題發(fā)揮
,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
,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
,譴責(zé)宋室的無能
。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fù)志千里
。
但愿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未敢忘憂國”
,何等地心憂天下
,心憂國家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暗赶鄬⑦^淮水”
,這使我們想起祖逖聞雞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
!這是一個女詩人
,一個“閭閻嫠婦”發(fā)出的呼喊啊
!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
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后人評李清照常常觀止于她的一懷愁緒
,殊不知她的心靈深處,總是冒著抗?fàn)幍幕鸹ê蛯硐氲暮艉啊?/p>
她是因為看不到出路而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她不依奉權(quán)貴,不違心做事
。她和當(dāng)朝權(quán)臣秦檜本是親戚
,秦檜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兒,親表姐。
但是李清照與他們概不來往
,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難的時候
,她寧可去求遠(yuǎn)親也不上秦家的門。秦府落成
,大宴親朋,她也拒不參加
。
她不滿足于自己“學(xué)詩漫有驚人句”
,而“欲將血淚寄山河”,她希望收復(fù)失地
,“徑持紫泥詔
,直入黃龍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
?是偏安都城的虛假繁榮
,是朝廷打擊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
,是主戰(zhàn)派和民族義士們血淚的呼喊
。
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歲這一年
,岳飛被秦檜下獄害死
。這件案子驚動京城,震動全國
,烏云壓城
,愁結(jié)廣宇。
李清照心緒難寧
,我們的女詩人又陷入更深的憂傷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
,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
,她像一葉孤舟在風(fēng)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
,還不算最傷最痛
,最孤最寒。
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
,時時難免
;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
。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亂世呢
?問題在于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xiàn)一個普通人的價值
,竟也是這樣的難
。
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
,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
,只有秋風(fēng)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
,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
,其小女十歲
,極為聰穎。
一日孩子來玩時
,李清照對她說
,你該學(xué)點東西,我老了
,愿將平生所學(xué)相授
。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
,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
,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
。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
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么關(guān)心國事
、著。
3. 四月 古文分 李清照 作文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題記 你,李清照
,幼有才藻
,出語驚人,博覽群書
,風(fēng)華照人
。 年十八,嫁太學(xué)士趙明誠
。
但怎料新舊黨爭
,你與夫君隔河相望
,飽嘗相思之苦。于是便有“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你獨守空房
,處深院之中,無比寂寞
,只盼夫君歸來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