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變摩托。
二、權力的延續(xù)
除了以上的因素
,安祿山還有更深的顧慮,因為他的得寵
,來源于他的懂事
,賣乖。取悅了玄宗和楊貴妃
,但卻傷害了另一個人
,太子李亨。講個小故事你們就會明白
,話說有一次安祿山去叫玄宗和楊貴妃
,太子李亨也在身邊,安祿山只向玄宗和楊貴妃問好
,對太子李亨視若罔聞
,玄宗問他為何,安祿山回到“臣只知陛下
,而不知太子”
,好家伙,這番話讓玄宗非常高興
,而太子李亨據(jù)說當時面色不改
,但心里,早已經咬牙切齒
。太子李亨對安祿山早就不滿許久
,安祿山也深知這一切全部由玄宗給予。為了權力的延續(xù)
,安祿山必須要做出這一步
,因為他不得不做,當一個人對權力掌握已久
,想要他交出
,豈不是癡人說夢?
三、低能的楊國忠
安祿山和楊國忠昔日合伙搞李林甫
,完全是形勢需要,當李林甫走后
,安祿山也就再無后顧之憂
。而楊國忠卻開始了
,他不斷向玄宗發(fā)出警報,“陛下
,那個胖子會反的
,”“陛下,那個胖子不老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總之,此時的楊國忠突然變得聰明了
,知道什么叫預警了,但是
,這個楊國忠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沒使玄宗警惕起來
,反而激怒了那個遠在幽州的“胖子”
,安祿山此時已經準備良久,缺一個起兵借口
,既然楊國忠開始拆臺了
,那安祿山自然不會放過機會,天寶十四年十月
,他在范陽宣布起兵
,起兵之中的一條理由就是,“清君側”
,楊國忠呢
,完美給安祿山提供了一個契機,安史之亂開始了
,安祿山的“追夢之旅”也開始了
。
四、時間點的選擇
了解完背景后
,再來談談安祿山發(fā)動起兵的時間點——天寶十四年的冬天
。這點同樣耐人尋味,在中央層面
,曾經壓制他的李林甫在天寶十一年末去世
,這是他與楊國忠合作的結果。李林甫既然死了
,他也可以選擇在這時動手
,但是他為何還要等待三年呢?因為當時的軍事形勢對他不利
,雖然他搞掉了王忠嗣和李獻忠等人
,但在當時
,與他素來不和的哥舒翰,以及封常清
,高仙芝等人駐守軍鎮(zhèn)
,如果一旦此時起兵,安祿山可以預見他的后果
。
天寶十四年
,詭異的一幕上演了。這年
,哥舒翰入京朝見
,因為風疾于是就留在京城,封常清也一樣
,入朝覲見
,沒有返回安西都護府,安西北庭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恰好也留在京城
。安祿山大喜過望
,三人皆滯留京城,且都是邊將
,若論調動兵力和指揮作戰(zhàn)
,邊軍難以快速到達,而京城部隊又與主帥初次接觸
,聽命與執(zhí)行必有掣肘
。這么好的政治局勢安祿山自然不會放過,他深知內地兵力的空虛
,于是
,天寶十四年,這個“干兒子”送給了玄宗一份大禮
。擊鼓起兵
,兵鋒直指關中——安史之亂爆發(fā)了。
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有其必然
,也有其偶然,安祿山之所以發(fā)動
,當時的歷史發(fā)展背景給他助力不少
,而他自己為了延續(xù)權力必然要邁出叛亂這一步。偶然的是
,天寶十四年的局勢令他非常滿意
,選擇此時動手再好不過。誰也不會預見的是
,這場叛亂
,非常摧毀了盛唐的氣象
,迎面而來的則是令人咋舌的悲慘景象。
唐玄宗為何罷免大唐猛將王忠嗣,以至于讓安祿山做大 ?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忠嗣功高震主
,已經成了晚年的唐玄宗的心頭之患。
而在唐玄宗已經對王忠嗣產生不滿之后
,王忠嗣仍然剛正地勸誡唐玄宗中藥與安祿山保持距離
。再加上奸臣讒言,大唐猛將王忠嗣的結局早已注定
。
王忠嗣是唐代的名匠
,他的父親也是一名武將,所以在父親的教導下
,他武藝超群、驍勇善戰(zhàn)
,很受唐玄宗的喜愛
。
在王忠嗣的父親被陷害后,也就是由于唐玄宗的喜愛與欣賞
,王忠嗣被唐玄宗接到了宮中居住
,還被直接看作了義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唐玄宗對王忠嗣的器重。
漸漸的
,隨著王忠嗣的各方征戰(zhàn)
,他身上的功勛也再來越多,這位皇帝的心頭之病也越來越重
。而晚年的唐玄宗更是聽不得下屬的忤逆
,真真不巧的是,王忠嗣撞上了槍口
,于是唐玄宗心頭的不滿逐漸演變成為了惱怒
。
就像前文所說的,王忠嗣還曾勸戒過唐玄宗要遠離安祿山
,而王忠嗣的這種勸誡直接被唐玄宗當做了離間君臣關系的苗頭
,怒火、不滿更上一層
。
但是礙著王忠嗣的卓越功勛
,唐玄宗也并不敢把他怎么樣
。可王忠嗣的死對頭這時趁機陷害王忠嗣
,污蔑他要造反
。
聽到這話的唐玄宗想到可以一解心頭怒火,不分青紅皂白直接將王忠嗣下令關押
,準備處死
。后來還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求情,才留下了王忠嗣的一條小命
。
唐朝一代猛將
,最后被貶為小官,遠離戰(zhàn)爭
,遠離朝堂
,或許,這對王忠嗣來說
,也是一種極好的結局了吧
。
裝孫子耍無賴的武將——安祿山
安祿山本人性情狡陰險詐、善于逢場作戲,外表卻給人一種憨直
、誠樸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說,他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據(jù)說他懂得九種民族語言,驍勇過人,戰(zhàn)斗中每次均能以少勝多
。安祿山是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
家世和得寵安祿山因母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遂改姓安姓,改名祿山。安祿山長大以后,膀闊腰圓,滿臉胡須,狡黠奸詐,兇狠毒辣,善揣人意,長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雜居地,史_干一同長大,如同兄弟,兩個人都以兇猛善斗聞名
。開始任諸市牙郎,史稱他懂得九種民族語言
。開元二十年,張守_任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因盜羊,遭追捕者圍打,他大聲呼喊道:大夫不欲滅奚、契丹兩蕃耶
?而殺壯士
!守_見其言貌不凡,乃釋放他,令其與同鄉(xiāng)人史思明同為捉生將。安祿山驍勇過人,又熟諳山川形勢,故每次出擊,都能以少勝多,擒獲不少契丹人,后因功擢為偏將
。其后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張守_喜歡,被收為養(yǎng)子,并以軍功加員外左騎衛(wèi)將軍,充衙前討擊使
。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_奏請朝廷斬首。此前安祿山入朝奏事,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這次作戰(zhàn)失利,他遂提筆批示奏文說:穰苴出軍,必斬莊賈
;孫武行令,亦斬宮嬪
。守_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唐玄宗不明華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說: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終未準奏
御史中丞張利貞為河北采訪使,安祿山百計諛媚,又多出金錢賄賂其手下人,以結私恩
。于是,張利貞入朝后極力為他美言,因授任營州都督
、平盧軍使、順化州刺史
。對過往的使者,安祿山暗中都加以賄賂,使者回朝后一再稱贊他,逐漸受到了玄宗的青睞
。天寶元年,分平盧為節(jié)度,遂以安祿山為平盧節(jié)度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
、黑水四府經略使
天寶二載正月,安祿山入朝,玄宗倍加寵待,謁見無時
。為了討得玄宗的歡心,他謊奏說:營州境內出現(xiàn)了害蟲,蠶食禾苗,臣焚香祝天說: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蟲食臣心;若不負神_,愿使蟲散
忽然來了一大群紅頭黑鳥,霎時把蟲吃得精光
。安祿山講得繪聲繪色,煞有介事,玄宗以為他對己忠誠無二,于翌年三月,命安祿山代替裴寬兼任范陽節(jié)度使
。禮部尚書席建侯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賄賂,在玄宗面前大力稱道安祿山公正無私,裴寬與宰相李林甫也隨聲附和。三人又都是玄宗所信任的人,由是祿山之寵益固不搖矣
。在安祿山離京還范陽時,玄宗特命中書門下三品以下正員外郎長官
、諸司侍郎、御史中丞等群官于鴻臚寺亭子為他餞行,給以殊遇
安祿山欲以邊功邀寵,屢次侵犯北方的奚與契丹
。以前,唐分別把公主嫁與奚與契丹,雙方關系友好和睦,至此,各殺公主叛唐
安祿山進擊契丹回軍后上奏:稱夢見先朝名將李靖
、李績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靈芝又生于祠堂之梁,以此取悅玄宗。時李林甫恐怕儒臣出將入相,會動搖自己的權位,而蕃人目不識丁,難以入相
。為了專寵固位,他奏稱儒臣怯弱,不勝武力,而蕃將雄武,多立戰(zhàn)功,請求任用蕃將為邊帥
玄宗正有吞并四夷之志,李林甫的奏請正合他的心意,故帝寵祿山益牢
。天寶六載,安祿山入朝。曾因內宴承歡時,上奏玄宗說:臣蕃戎賤臣,受主寵榮過甚,臣無異才為陛下用,愿以此身為陛下死
玄宗命楊_
、楊_
、楊貴妃與祿山以兄弟相稱,而祿山見貴妃寵冠六宮,與她搞好關系對自己十分有利,盡管他比楊貴妃大十八歲,卻甘心做她的養(yǎng)兒。從此,安祿山侍奉楊貴妃如母,因而得以隨意出入禁中,有時與貴妃對面而食,有時在宮中通宵達旦,外面流傳著不少丑聞
。安祿山媚事楊貴妃,對太子卻另眼相看
一次玄宗命太子會見安祿山,他見了太子卻不肯下拜,左右感到奇怪,問他為何不拜,他說:臣蕃人,不識朝儀,不知太子是何官
?玄宗解釋說:太子是儲君,朕百歲后要傳位于太子。祿山說,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當萬死
左右令他下拜,他這才下拜
安祿山每次入見時,常常先拜貴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問他為何先拜貴妃,他回答說:胡人先母而后父
安祿山身體特別肥胖,腹垂過膝,自稱腹重為三百斤
。他每次走路,由左右抬挽其身才能邁步。他乘驛馬入朝,每驛中專筑一臺為他換馬用,稱為大夫換馬臺,不然,驛馬往往要累死
。驛站還專門為他選用駿馬,凡馱得五石土袋的馬才能使用
。鞍前特裝一小鞍,以承其腹。玄宗見他如此肥胖,問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詼諧地回答說:更無余物,正有赤心耳
!逗得玄宗哈哈大笑
。盡管他身體肥胖蠢笨,但是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來,卻旋轉自如,其疾如風
身兼數(shù)職,有意謀反安祿山表面上裝得呆頭呆腦,其內心則狡黠異常。他命令部將劉駱谷常駐京師,專以窺測朝廷內情,一有動靜則飛馬報訊,故范陽雖距京師有數(shù)千里之遙,但安祿山對朝廷的情況卻了如指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蛴袘系墓{表,劉駱谷也代作上通。他每年除獻俘以外,所獻雜畜
、奇禽
、異獸等珍玩之物相望于道,郡縣疲于遞運,安祿山卻以之博得玄宗的恩寵
其時天下承平歲久,玄宗春秋漸高,嬖幸艷妃,驕情荒政,李林甫獨專大權,綱紀大亂。安祿山計天下可取,逆謀日熾
。于是安祿山表面上對玄宗忠誠無二,暗中作謀反準備
。他以防御敵寇為名,在范陽城北筑了雄武城,里面儲藏了不少兵器和糧食。為了兼并西北的雄兵勁旅,他奏請讓隴右、朔方
、河東
、河西節(jié)度使王忠嗣率兵前來助役,安祿山欲乘機留下其精兵猛將。也許是王忠嗣識破了他的醉翁之意,故先期而往,不見祿山而還
。并上奏祿山有謀反之意
。安祿山欲兼并西北勁旅的陰謀破產了
玄宗命在長安親仁坊為安祿山建造新宅,敕令但窮壯麗,不限財力,廚廄之物也都用金銀裝飾,其奢侈華麗,雖宮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安祿山進入新宅時,玄宗特意停止了擊_游戲,命諸宰相前來賀喬遷之喜
此時,安祿山已身兼數(shù)職,既任平盧
、范陽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又兼任河北采訪使
、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將軍,封東平郡王,又請求任河東節(jié)度使,玄宗把河東節(jié)度使韓休珉征為左羽林大將軍,以安祿山代之
。安祿山母及祖母皆賜封為國夫人,他的十一個兒子皆由玄宗賜名,長子慶宗為衛(wèi)尉少卿,加授秘書監(jiān),尚榮義郡主
;次子慶緒為鴻臚少卿兼廣陽郡太守。玄宗給安祿山一家人的加官晉爵,反倒使得他躊躇滿志,更加驕恣
。他招降納叛,極力擴充實力
。他延用了一批有才學的文臣如高尚、嚴莊等為幕僚,成為自己的心腹
。同時又從行伍中提拔了一些智勇兼?zhèn)涞膶⑿H缡匪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安守志、李歸仁
、蔡希德
、崔乾_、尹子奇
、武令_
、田承嗣等為自己的爪牙,委以重任。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
安祿山還從同羅
、奚
、契丹降者中選拔精壯八千余人,稱為曳羅河,又養(yǎng)家僮百余人,人人皆驍勇善戰(zhàn),打起仗來沖鋒陷陣,勇不可當。又畜戰(zhàn)馬數(shù)萬匹,多聚兵仗,還派遣商胡去各地販賣,每年交納珍貨數(shù)百萬,同時還私下做了數(shù)以萬計的緋紫袍
、魚袋,以備后用
這一年秋,安祿山率平盧
、范陽、河東三鎮(zhèn)兵數(shù)萬進擊契丹,并以二千奚兵作向導
。軍至土護真河,他對部下說:道雖遠,我疾趨賊,乘其不備,破之固矣
乃下令兵士每人持一條繩,以備捆契丹人之用
。于是晝夜急行軍三百里,至契丹牙帳,適遇大雨,弓弛矢脫不可用,兵士也疲憊不堪,安祿山拒絕了大將何思德讓兵士略為休息的建議,促令進兵,結果被契丹兵打敗,奚兵也叛唐,與契丹兵合力夾擊唐軍,殺傷略盡。安祿山中了流矢,只領數(shù)十人走山路而逃,慌亂中又連人帶馬跌進坑里,安慶緒與孫孝哲好不容易才把他拖出來,遂連夜逃奔平盧
天寶十一載三月,安祿山調動蕃
、漢步騎二十萬擊契丹,欲雪去秋之恥
。他還奏請朝廷命朔方節(jié)度副使阿布思助戰(zhàn)。阿布思部下有同羅精兵數(shù)萬,人人能征慣戰(zhàn),又與安祿山不和
。安祿山欲借其助戰(zhàn)之機兼并其精銳部隊
。阿布思識破了他包藏的禍心,拒不助戰(zhàn),在別無出路的情況下,他率數(shù)萬騎兵叛逃漠北。安祿山也按兵不動。第二年,阿布思部被回紇兵擊潰,安祿山又用重金誘降了阿布思騎兵,由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
招兵買馬,醞釀反叛安祿山招兵買馬,極力擴軍備戰(zhàn),其不臣之跡自然難以掩飾
。這時宰相楊國忠屢次奏告玄宗,說安祿山有反狀,但玄宗卻不以為然
。楊國忠之所以屢奏安祿山有反狀,也許是發(fā)現(xiàn)了他的叛亂跡象,但更重要的還是由于兩人之間矛盾沖突所致。在楊國忠入相前,本與安祿山關系十分密切
安祿山入朝時,楊國忠與楊貴妃姊妹皆出外遠迎,視如貴賓
。當時他任御史中丞,正承恩用事,他見安祿山身體肥大,行動不便,每逢上下朝登殿階時,都要親自攙扶他
。這是楊國忠有意討好安祿山,希望他能作為自己強大的外援。但是,安祿山懼怕陰狠毒辣
、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對才能平庸的宰相楊國忠卻視之蔑如也
。這不能不使他十分惱火,故屢奏安祿山謀反,欲將他置于死地
河西節(jié)度使王忠嗣與宰相楊國忠先后上告安祿山謀反,起初玄宗并不相信,因為他對安祿山恩遇甚厚,寵愛過于他人,認為他不會背叛自己。這時皇太子似發(fā)現(xiàn)了安祿山的不臣之跡,也上奏說他欲反
。玄宗雖然仍不太相信,卻也不可一聽了之,安祿山畢竟是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手握十幾萬精兵,如有不測,禍亂非小
。所以他聽信了楊國忠試召安祿山入朝,以觀其變的建議
楊國忠原以為安祿山必不敢來京。也許是安祿山揣知了玄宗的真實意圖,當他接到玄宗要他入朝的手詔后,卻出人意料地迅即飛馳入京
。安祿山的這一舉動,使得楊國忠很難堪,玄宗也難以相信楊國忠說安祿山謀反的話了
。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
,秘密在他的次要地位里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zhèn)節(jié)印,控疆萬里
,帶甲二十萬
,軍威遍布西域數(shù)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wèi)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
,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后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
,身兼朔方
、河東
、河西
、隴右四鎮(zhèn)節(jié)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shù)字就能明白
。 唐中期以后需為了適應對外戰(zhàn)爭的需要在邊區(qū)設置節(jié)度使
,唐玄宗天寶年間由于府兵制的崩潰,方鎮(zhèn)所募兵成為了戰(zhàn)爭主力
,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qū)共設置了十個節(jié)度使
,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qū),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占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
。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后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zhèn)轄區(qū)
,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
,更因為河東鎮(zhèn)僅是遙領
,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jié)制
,但就靠這一鎮(zhèn)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
,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
,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
,或者說后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qū)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
,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
,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zhàn)略縱深的西北防區(qū)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qū)有更大的割據(jù)可能。 十鎮(zhèn)節(jié)度使駐地 為什么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
,很大原因不在于他是最重要的節(jié)帥
,而恰恰是因為相對于西北節(jié)帥來說,他并沒有那么重要
。換言之
,對于李唐王朝他的威脅并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于他控制的放松
,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 為什么說東北防區(qū)的主帥并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zhèn)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
,是天寶十鎮(zhèn)之首
。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
,古代中國之強
,莫若漢唐,相比于漢朝
,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
,它的外向性不僅在于長安城里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
,也不在于黑齒常之
、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
,更在于一個個直抵咸海
,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zhàn)士
。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于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
,李隆基也不例外
,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
、契丹
、東突厥、突騎施
、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zhàn)
,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tài)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
,那就得盡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zhàn)
。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侖和希特勒都知道
,可一旦上了頭
,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wěn)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
,一為吐蕃
,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
,強行carry
。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仆從的契丹
、奚發(fā)起進攻
。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于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后,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
,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關于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
,我們可以從節(jié)度使防區(qū)的兵力配比數(shù)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zhèn)除了范陽
、平盧主要面向契丹
、奚以外
,其余各鎮(zhèn)均在針對吐蕃的戰(zhàn)事中出功出力
。具體來說主要用于西北戰(zhàn)事隴右
、河西、朔方
、安西
、北庭五鎮(zhèn)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
、嶺南兩鎮(zhèn)
,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
、南詔的兵力則占據(jù)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
,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tǒng)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zhàn)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
,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shù)字則降低到了9和2.
。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于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
,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么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
,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于一種常規(guī)選項
,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
,但她們都是屬于唐軍在戰(zhàn)場上取得優(yōu)勢后
,吐蕃為求緩和關系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于遠支宗室
,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yǎng)在宮中
,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
,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
,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shù)據(jù)則更為明顯
,唐玄宗時期
,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
。大唐和親多為吐蕃
,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
,文化ip屬性更明顯
。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么
,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
、高句麗人高仙芝
、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 *** 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
,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
,其人數(shù)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
,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
,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
,唐朝也是能省就省
,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
,農閑由折沖府負責軍事訓練
,戰(zhàn)時則應征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shù)摹?《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xiàn)實的狀況
,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
,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
,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
,免其租庸調,但兵器
、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
,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姽庥熊娂€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
,身無余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
,帶著戰(zhàn)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
,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
。而分布在各地的折沖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qū)最多
,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qū),區(qū)域兵力已經占到全國的五分之四
,這就是將強干弱枝寫在了臺面上
。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tǒng)王朝統(tǒng)治
,土地兼并現(xiàn)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
,滿編的折沖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
,有感于府兵制的名存實亡
,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
,他規(guī)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
,中原土地兼并嚴重,那邊區(qū)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
,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qū)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
,要想牢牢掌控這里
,當?shù)氐膸伏h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shù)卦∶裢鶗谔栖姄?jù)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
,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
,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
,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
。由于少數(shù)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
,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
。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zhèn)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
,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仆從軍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zhàn)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
,唐軍最后的敗因也是因為仆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 既然軍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么胡將的起用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而加劇胡將崛起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中央權力的制衡與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