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
元王朝是蒙古貴族所建立的,于是就把他們本民族的一些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強加給中原地區(qū)的漢族人民
元朝末期政治腐朽
元末大起義,不僅許多蒙古王公貴族被趕跑或殺死
"自喪亂以來
朱元璋是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最后勝出者,他所走過的勝利之路
第一件事:平定山、陜兩地
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
四川由夏政權(quán)統(tǒng)治
云南由元宗室梁王所控制。
秦
元順帝雖然已從大都(北京)退到上都
東北地區(qū)還有元丞相納哈出率領(lǐng)二十萬元軍屯駐在金山一帶
由上面所列
元順帝當(dāng)時北走上都的時候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
,徐達派副將軍常遇春、馮勝渡河攻打陜西。三月,徐達親率軍進占奉元路,明廷改奉元為西安府。元將張思道、孔興、脫列伯逃去。常遇春、馮勝人攻下西安之后,沒有多做停留,迅速率師自西安進取鳳翔,元將李思齊率所部十余萬人西奔臨洮,馮勝跟蹤追擊,李思齊降,立臨洮衛(wèi)徐達隨后也率軍進抵鞏昌(今甘肅隴西)
第二件事:繼續(xù)掃清元朝殘余勢力
明朝在進軍秦晉的同時
常遇春原本也是隨著徐達在秦晉前線。四月
常遇春的威名,元順帝是知道的
,三戰(zhàn)連捷,直接就打到了上都,更是讓元順帝害怕不已,沒有接戰(zhàn)就匆匆向北逃跑。明軍沒有費勁就打下了開平,俘虜了沒有來得及逃跑的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人,還俘虜了將士萬人,獲取了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元順帝當(dāng)然不開心
,他像喪家之犬一樣,從大都敗逃到應(yīng)昌(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從大都市跑到了小山村,從日日笙歌到景況凄涼,他的痛苦可以從傳說是他所做的歌中,了解一二。"失我大都兮,冬無寧處;失我上都兮
,夏無以這暑。性予狂惑兮,招此大侮。墮壞先業(yè)兮,獲罪祖。死而加我惡謚兮這首歌詞,可能并不一定是元順帝所作
,但是它也確實反映了當(dāng)時以元順帝為代表的蒙古貴族不甘失去一切但又無可奈何的頹喪情緒。明朝政府為了進一步掃清蒙古余氛,徹底將元王朝的殘余勢力趕到漠北
,達到明王朝的北邊邊境安定,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多次出兵攻打元朝殘余勢力,其中主要的戰(zhàn)役有三次。第一次
,在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鄧愈為左副將軍,馮勝、湯和為右副將軍,統(tǒng)領(lǐng)大軍,往征沙漠。兵分東西兩路:西路由徐達率軍,"自潼關(guān)出西安,搗定西,以取王保保"。東路由李文忠率軍,"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四月,徐達軍出安定,于沈兒峪口大敗王保保,摘元郯王、文濟王及國公間思孝、平章韓扎兒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將校士卒八萬四千五百余人朱元璋這一次對蒙古的用兵,取得了較大的勝利迫使元朝殘余勢力從應(yīng)昌
第二次
"宣寧侯曹良臣
這次戰(zhàn)役
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
洪武八年
洪武二十年(1387年)
獲其次子地保奴
這是一次大勝利,從此以后
朱元璋在對蒙古用兵時
"蒙古諸色人等,皆吾赤子
元朝崩潰時
這些人都是留在了內(nèi)地。當(dāng)時的景象
,就是"避亂自北而南者,多聚于京師"。對于這些蒙古軍民,明王朝采取的是分別安置的方法。有的安排在南京附近,有的安排到荊州、黃州、常德、岳州、沅州、蘄州、武昌等地。明王朝把原來編籍為民的蒙古族人
,和當(dāng)?shù)氐臐h人編在一起,從事耕種,互通婚姻朱元璋對蒙古族的上層人土,更是竭力爭取
洪武六年
洪武九年
,"以火你赤為輸林蒙古編修,更其姓名日霍莊"。洪武九年任乃兒不花
、阿魯帖木兒等為指揮使。明朝政府采用這些政策,對招撫和分化蒙古勢力起了不小作用
。這對于后來招撫蒙古殘余勢力起到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我們來舉兩個。元主脫古思帖木兒
,被部將也速迭兒鎰殺時,知院捏怯來和丞相失烈門就投向明朝。馮勝
、藍玉等人征金山時,派遣原所俘獲的元將乃剌吾前往勸降,說服了來降。納哈出的部屬有二十萬之眾,也沒有經(jīng)過大的戰(zhàn)爭就投降了明朝
。以上這些事例
,說明了明王朝優(yōu)待元朝故臣,優(yōu)待來不及逃走的元朝軍民,妥善安置不擅殺的一系列政策,還是起到了招撫的作用的。第三件事:平定四川
洪武三年(1370年)
,明朝政府對蒙古用兵取得了勝利,穩(wěn)定了北方形勢,就著手消滅四川的夏政權(quán)。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部署南北兩路大軍向四川進軍。南路軍由湯和、周德興、廖永忠率領(lǐng)"率京衛(wèi),荊當(dāng)時割據(jù)踞四川的是明玉珍
,他原籍隨州(治隨縣,今屬湖北),"家世務(wù)農(nóng)",蘄黃紅巾起義,明玉珍"與里中父老團結(jié)千余人,屯青山"。后來參加了徐壽輝的起義軍,"授元帥,隸倪文俊麾下,鎮(zhèn)沔陽",經(jīng)常駕船掠糧川峽間。后乘元兵空虛襲據(jù)重慶,徐壽輝就授明玉珍為隴蜀行省右丞。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稱帝,即位于重慶,國號夏,建元天統(tǒng)。天統(tǒng)五年(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昇嗣立。明朝的兩路大軍開向四川之后,夏君臣面對強敵壓境
,有的主戰(zhàn),有的主降。主降派認為蜀中力弱,不如投降。"以王保保、李思齊之強
明昇當(dāng)然不愿意投降
明昇的這些準(zhǔn)備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湯和所率領(lǐng)的南路軍于閏三月抵夔之大溪口
"俱被夏兵拒阻戰(zhàn)不利
湯和這邊被阻擋在了瞿塘峽,而傅友德所率領(lǐng)的北路軍卻進展順利
傅友德不但仗打的好
,操縱心理戰(zhàn)更是一流的高手,他為了支援南路軍和瓦解夏人斗志,派人用"木牌數(shù)千瞿塘峽的夏將戴壽、吳友仁
朱元璋得到北路軍的捷報
六月十八日,廖永忠舟師抵銅鑼峽
二十ニ日
第四件事:平定云南
明軍平定了四川
云南除了元朝的梁王以外
"設(shè)大理都元帥府,仍錄段氏子姓
,世守其土"。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時候,是由"十一代總管信苴段明"襲職
。大理地區(qū)雖然直屬于元朝管轄,也設(shè)有路府州縣,但是卻屬于半獨立的狀態(tài),而且和元王朝的梁王之間不時發(fā)生戰(zhàn)爭。朱元璋本想采用和平方式解決云南問題。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