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謀”的第三層境界——謀兵
。兵者,國之大事
;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
。因此一切以政治斗爭為最終目標而展開的種種智謀較量,在現(xiàn)實中最最集中體現(xiàn)的就是兵爭攻伐
。所以謀士的最現(xiàn)實的作用就是對于戰(zhàn)爭的測謀,這也是我們一般人對于謀士智謀水平優(yōu)劣品評的最直觀的測評指標
。
謀士的第四層境界:“謀”國。比起“謀國”來
,為一人謀
、為千人謀都是很淺的層次
。一個人要是能做到“謀國”(國代指諸侯勢力),必須具備遠大的眼光和超人的洞察能力
,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具備的。是故
,謀士的第四層境界是“謀”國
。謀國是建立在上述三個境界的基礎(chǔ)上的
,但是僅僅擁有了上述三個境界還是不夠的,因為這樣的謀士所策劃的計策實在不能稱之為謀略
,因為僅有謀己
、謀人和謀兵三層能力的謀士所作的策劃實在太狹隘了,并不能達到戰(zhàn)略的境界
。而謀國是建立在對于國家資源
、國際關(guān)系和戰(zhàn)術(shù)優(yōu)劣對比基礎(chǔ)上
,對于國家命運的把握
,這是需要具有大眼界和大智慧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務(wù)”。
謀士的第五境界:“謀”天下
。做到了以上四點
,這樣的謀士就可以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但是
,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謀士”
。真正的謀士必須具備一項“人”所不具備的能力——謀天下的能力。因為從道德層面來看
,上述四個境界都是出于對于有限資源的無限渴求和殘酷掠奪,這其實是“人性惡”的集中體現(xiàn)
。但是
,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而屹立于大千世界,正是由于人類深刻了解了這種“惡”的道德層面對于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致命危害
。從而誕生出對于“性本善”的道德向往,而真正擁有以天下為己任胸懷的士
,是那些真正能夠?qū)τ谌吮娟P(guān)懷自始至終貫徹于自己一切行為中的人
。因此,所謂謀天下
,并不是以天下為個人或集團資本而進行謀劃
,而是以天下蒼生為本源進行呵護的大智謀。這才是謀士的最高境界
。
從以上五點分析
,荀彧、荀攸
、田豐
、沮授連第一點都做不到
,不會替自己謀
,否則不會死在自己老板手里。程昱和法正最多做到謀兵
,也就是第三層。賈詡做到了第四層
,也就是謀國
。至于第五層
,賈詡的計策過于狠毒,而且早年還引狼入室
,教唆李傕
、郭汜等造反
,沒有看出他胸懷天下的一面。我的看法是
,只有郭嘉做到了第五層,為天下謀
。
我們看看郭嘉的經(jīng)歷,他最先投靠的是袁紹
,但很快看到袁紹不成器,就離開袁紹
,投靠曹操。郭嘉走前
,對辛評、郭圖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夫智者審于量主
,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
,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
,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
,定霸王之業(yè),難矣
!”郭嘉全面分析了袁紹的致命弱點,指出他不能成就大業(yè)
,后來事實果然如此。這充分說明郭嘉不僅會為己謀
,還很會替人謀
,可惜辛評
、郭圖聽不進去
。
郭嘉投靠曹操后,曹操很為形勢擔心
,怕打不過袁紹,郭嘉就全面分析了曹袁兩人的性格
,一口氣提出“十勝十敗”
,讓曹操放心下來
。此后曹操要攻打呂布,又怕袁紹偷襲后方
,郭嘉說,沒必要害怕
,袁紹正攻打公孫瓚呢,一時回不來
,堅定了曹操的決心
。和呂布打了幾仗之后,呂布的殘部被圍在下邳
,曹操見士卒疲憊,想撤軍
,郭嘉說不能撤,一撤就前功盡棄
、養(yǎng)虎遺患了
。于是再接再厲
,生擒呂布。劉備來投
,郭嘉勸曹操“宜早為之所”,軟禁劉備,結(jié)果曹操不小心放走他
,后來果然“恨不用嘉之言”。
官渡之戰(zhàn)時
,曹袁對峙
,傳言孫策會偷襲后方。郭嘉說
,不用怕,為什么呢?“策輕而無備
,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
。若刺客伏起
,一人之敵耳
。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髞韺O策果然被刺客殺死
。
官渡之戰(zhàn)打到一半,曹操想先對付劉備
,又怕袁紹乘虛攻打
。郭嘉說:“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
。備新起
,眾心未附
,急擊之必敗
。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谑遣懿贃|征劉備
,袁紹果然“遲而多疑”
,動都沒動一下。
官渡之戰(zhàn)以后
,袁紹病死,曹操出兵河北
,想一鼓作氣,拿下袁紹的地盤
。郭嘉勸他不要急,因為袁紹在繼承人問題上做法很糊涂
,導(dǎo)致袁譚和袁尚明爭暗斗
,屬下也各為其主
。如果繼續(xù)攻打
,這兩派就會聯(lián)合起來;如果撤軍南下
,他們就會大搞窩里斗
。所以只要假裝南征劉表
,等著他們自相殘殺
,最后來收拾殘局就OK了。曹操于是撤軍
,結(jié)果走到一半
,袁譚袁尚就打起來了
,于是曹操利用他們的矛盾
,很快平定了河北
。
以上這些
,充分反應(yīng)了郭嘉不僅善于謀兵
,還很善于分析人的心理和性格,制定最好的策略
,這就是謀國的境界了。
袁尚和袁熙逃到了烏丸那里,曹操想親征烏丸
,這時傳來劉備慫恿劉表偷襲許都的消息。郭嘉分析了劉表的性格
,認為“表,座談客耳
,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
,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
,公無憂矣”
。就是說劉表只會夸夸其談,對劉備是既要利用
,又暗地里防備
,因此不可能聽劉備的話
,出兵北伐。后來劉表果然沒來
。
郭嘉勸說曹操速征烏丸,為什么呢
?“袁紹有恩于民夷
,而尚兄弟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
,德施未加
,舍而南征
,尚因烏丸之資
,招其死主之臣
,胡人一動
,民夷俱應(yīng)
,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
,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绻豢禳c攻打
,烏丸就可能在袁尚袁熙兄弟的幫助下,連年入寇青
、冀兩州。在這里
,郭嘉已經(jīng)站到了全民族的角度,為整個漢族
、漢王朝謀劃,打擊烏丸的勢力
,清除漢奸袁尚袁熙
。而且
,他認為
,這一仗是有成功把握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昂哑溥h
,必不設(shè)備。因其無備
,卒然擊之,可破滅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本褪浅藶跬柽€沒有防備的時候,發(fā)兵遠征
,一鼓作氣消除這個心頭大患。
郭嘉的謀劃最終成功
,可惜本人卻病逝易城
,成為曹操一生的遺憾。在赤壁之戰(zhàn)后
,曹操還長嘆:“郭奉孝在
,不使孤至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懿龠€在給荀彧的信里說了這樣一件事,郭嘉自知身體很差
,總是說:“南方病疫很多
,我一到南方,就回不來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撬看握劦綉?zhàn)略規(guī)劃的時候,總是建議曹操先平定荊州
。由此可見,郭嘉確實是站在全國
、全天下的角度分析問題,而不是他個人的私利
。
綜上分析,三國智力最高的謀士
,是郭嘉。
2. 關(guān)于諸葛亮的傳說
,以下都是假的:火燒博望坡(其實是劉備所為)
、火燒新野、舌戰(zhàn)群儒
、智激周瑜、草船借箭
、借東風(fēng)
、三氣周瑜
、為周瑜吊喪
、計擒張任(以上都是完全沒有的事)、七擒孟獲(只是平定了南蠻)
、六出祁山(實際上是五次)、空城計(司馬懿當時在宛城
,插了翅膀也飛不過來)、罵死王朗(王朗是病死的)
、隴上裝神(封建迷信)
、火燒上方谷(完全沒影)
、禳星延命(封建迷信)、遺計斬魏延(其實是因為楊儀和魏延的矛盾所致)
、死諸葛嚇走活司馬(完全沒有記載)
真假不明的有:八陣圖(威力有沒有那么大,不得而知)
、木牛流馬(據(jù)說木牛是獨輪車
,流馬是一種船
,而不是演義里的永動機械)、孔明燈(說不定是借諸葛亮的名義)
真的事情有:隆中對
、聯(lián)吳抗曹、發(fā)明連環(huán)弩
、從嚴治蜀
、平定南蠻之亂、北伐中原等
3. 諸葛亮忠于蜀漢
,這是勿庸置疑的
。不用說很多大道理
,只要比較諸葛亮和曹操
,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位存在驚人的相似
。都是丞相
,都開府治事
,有自己的決策班子
,都是一州之牧(諸葛亮是益州牧
,曹操是冀州牧),都封侯(諸葛亮是武鄉(xiāng)侯
,曹操是武平侯)。他們都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