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東晉名將桓溫的三次北伐
      ,結果分別怎么樣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3 03:57:41

      東晉名將桓溫的三次北伐
      ,結果分別怎么樣

      大家好,這里是小編

      ,今天給大家說說桓溫的故事
      ,歡迎關注哦

      桓溫北伐

      ,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發(fā)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zhàn)役
      。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
      ,其余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

      ,結果分別怎么樣.png" />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后,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

      。這時候
      ,北邊卻亂了起來。后趙國主石虎死了以后,內部發(fā)生大亂
      ,后趙大將冉閔稱帝
      ,建立了魏國,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
      。公元352年
      ,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朝廷趁北方大亂令殷浩北伐
      ,后殷浩失敗,大權歸桓溫
      ,于是桓溫開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

      1、第一次北伐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后

      ,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
      。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

      后趙國主石虎(石勒侄子)死了以后

      ,內部發(fā)生大亂,公元352年
      ,氐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
      ,建立了前秦。

      永和五年(349年)

      ,后趙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諸子爭位
      ,后趙國內混亂
      。其時東晉朝中就已經(jīng)準備北伐,并由征北大將軍褚裒主持北伐
      ,但以失敗告終
      。后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
      ,史稱冉魏;前燕慕容皝又滅了冉魏
      。而桓溫在當時亦隨即移屯安陸,屢次上表請求北伐
      ,但因其平滅成漢后威望太高
      ,朝廷不愿桓溫北伐成功而令威名更盛,于是在褚裒北伐以后提拔殷浩繼續(xù)準備北伐
      ,對桓溫的上請不作回應

      同時,北方氐人苻健于永和六年(350年)入關,并于次年建立前秦

      ,至永和八年(352年)稱帝
      。前秦建國后多次與東晉作戰(zhàn)。及至永和九年(353年)殷浩發(fā)動北伐
      ,目標是前秦控制的洛陽
      ,正是試圖利誘前秦將領梁安及雷弱兒叛秦,乘關中混亂
      ,前秦駐洛陽的軍力入援之機進取洛陽

      然而,殷浩是個只有虛名

      、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
      。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
      ,死傷了一萬多人馬
      ,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赜稚狭说雷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
      ,只好把殷浩撤了職
      ,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己丑日

      ,桓溫自江陵率四萬步騎北伐
      ,取道武關入關,又命水軍自襄陽進至南鄉(xiāng)郡;同時梁州刺史司馬勛亦經(jīng)子午道北伐前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叵扰蓜e軍進攻上洛,俘獲前秦荊州刺史郭敬
      ,于是進擊青泥城
      。前涼秦州刺史王擢見司馬勛攻略前秦西部,于是進攻陳倉以作響應

      前秦皇帝苻健面對桓溫大軍北伐

      ,派遣太子苻萇、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萬駐屯峣柳以作抵抗
      。四月己亥日
      ,桓溫在藍田縣與苻萇等軍大戰(zhàn),雖然苻生單騎突陳殺傷不少晉兵
      ,但晉兵在桓溫的統(tǒng)率下仍大敗秦兵;同時桓沖又在白鹿原擊敗苻雄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卦诖髷∏扒剀婈牶缶屠^續(xù)向長安進發(fā),進據(jù)灞上
      。當時苻萇等軍退屯城南
      ,苻健于是盡發(fā)精兵三萬人,在大司馬雷弱兒等人率領下與苻萇會合
      ,只留六千老弱士兵留守長安小城

      當時前秦首都長安危急,三輔各郡縣都來向桓溫歸降

      ,桓溫安撫并讓居民恢復原來生活
      。當時居民又爭相以牛酒勞軍,又夾道觀看前來的軍隊
      ,老人更流著淚說:“不圖今日復睹官軍
      。”面對這個形勢
      ,順陽太守薛珍勸桓溫直逼長安
      ,但桓溫不聽從,駐屯灞上后就沒有進渡灞水
      ,一直與前秦軍相持
      ,并打算收割當?shù)氐柠溩幼鬈娂Z以繼續(xù)對峙。

      但苻雄先率七千騎進襲司馬勛

      ,并在子午谷擊敗他
      。后又與諸軍在白鹿原與桓溫大戰(zhàn),殺晉兵萬余人
      。而當時前秦更搶先一步收割麥子
      ,而且堅壁清野,令桓溫陷入缺糧困境
      。在戰(zhàn)事不利和缺糧之下
      ,桓溫唯有在六月丁丑日遷關中三千多戶人南歸。苻萇見桓溫退兵
      ,更領兵追擊,至潼關時已屢敗晉軍
      ,傷亡數(shù)以萬計
      。冠軍將軍鄧遐一人殿后射傷苻萇,前秦軍大懼
      ,不敢再追
      ,晉軍才得以安然返回荊州。當時薛珍以桓溫被逼退兵
      ,當眾稱許自己之勇而指責桓溫太慎重
      ,于是被桓溫指使鄧遐所殺。

      另一方面,進攻陳倉的司馬勛和王擢雖攻破陳倉

      ,但亦被苻雄
      、苻法、苻堅父子三人所敗
      ,司馬勛退回漢中而王擢回略陽
      。北伐至此結束。

      2

      、第二次北伐

      永和七年(351年)

      ,后趙滅亡,后趙將領姚弋仲降晉
      ,其子姚襄亦隨父歸降
      ,皆獲東晉遙封官職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
      ,姚襄依從父親遺命南奔東晉
      ,駐屯譙城。永和八年(352年)
      ,姚襄在謝尚兵敗后退屯歷陽
      ,并大行屯田及訓練將士。然而因為殷浩忌憚姚襄
      ,竟多次派刺客刺殺他
      ,又派魏憬意圖偷襲他,最終令姚襄決心叛晉
      。永和九年(353年)
      ,姚襄就于殷浩北伐期間臨陣叛晉,倒伐攻擊殷浩
      ,不但令殷浩北伐失敗
      ,更盤據(jù)淮河一帶,在盱眙建立根據(jù)地

      永和十年(354年)

      ,江西流民郭敞等人在東晉僑置陳留郡的堂邑叛亂,捕擄陳留太守劉仕向姚襄歸降
      。因著臨近東晉賴以自守的長江天險
      ,于是令東晉朝廷十分震驚,立刻加強對京師建康的防守
      。然而
      ,姚襄沒有南進,反倒北歸
      ,趁東晉調兵防守建康
      ,于是輕松攻下許昌

      原本降晉的周成又于永和十年叛晉,進據(jù)洛陽

      。姚襄據(jù)許昌后就于永和十二年(356年)起兵進攻洛陽

      另一方面,完成第一次北伐而回荊州的桓溫多次上表請求遷都洛陽

      ,修復在洛陽的皇家園陵
      ,當時朝廷畏懼桓溫權勢無人敢阻攔,唯有孫綽上書終于攔下此事
      。隨后又升桓溫為征討大都督
      ,督司、冀二州諸軍事
      ,專委討伐姚襄之任
      。而因此就促成桓溫發(fā)動第二次北伐。

      桓溫于永和十二年(356年)在江陵起兵

      ,先遣督護高武據(jù)魯陽
      ,輔國將軍戴施駐屯黃河上,以水軍進逼許昌和洛陽
      ,更請徐
      、豫二州派兵經(jīng)淮泗入黃河協(xié)助北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笢刈约簞t從后領兵作眾人繼援

      八月己亥日,桓溫到達洛陽城南的伊水

      ,久圍洛陽不破的姚襄于是撤去圍城軍
      ,轉而抵抗桓溫,并在伊水水北的樹林中埋伏精兵
      ,試圖誘使桓溫率兵后退
      ,在其后退時派伏兵突擊。然而桓溫拒絕姚襄后退的請求
      ,姚襄意圖依伊水而戰(zhàn)
      ,而桓溫則結陣向前進攻,更親身披甲督戰(zhàn)
      ,于是大敗姚襄
      ,姚襄逃到洛陽北山,及后更與余眾西奔并州
      ,桓溫未能追及

      隨后

      ,周成以洛陽向桓溫投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丶昂罅舯芈尻枺⑶抑昧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修復各個皇陵后就押著周成及帶著三千多家歸降的平民南歸
      。第二次北伐至此結束。

      3

      、第三次北伐

      桓溫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后聲望提高

      ,先于升平四年(360年)進爵南郡公,后更在興寧元年(363年)進大司馬
      、都督中外諸軍事
      、錄尚書事,正式掌握朝政
      。次年更授桓溫揚州刺史
      ,令桓溫掌握京畿地區(qū)軍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仉m然內鎮(zhèn)揚州
      ,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荊、江二州亦交由其兩個弟弟桓豁及桓沖掌握
      ,由此桓溫基本上集東晉全國軍政大權于一身
      ,僅未能掌握徐、兗二州所在的京口及豫州等兵力

      另一方面

      ,原本名義上臣服于東晉的前燕在其君主慕容俊在永和八年(352年)稱帝自立后,就多次與東晉發(fā)生戰(zhàn)事
      。前燕更多次派兵進攻洛陽
      ,雖勉強能守著洛陽,但河南諸郡除洛陽外其實都被前燕所奪
      。東晉終在興寧三年(365年)失去洛陽
      。司冀等地皆失于前燕后,前燕又進攻兗州等地
      ,于太和元年(366年)又奪取魯郡和高平郡
      ,甚至曾南侵至竟陵郡。雖然被竟陵太守鄧遐打退
      ,但實力膨脹可見一斑

      面對前燕不斷的軍事行動,桓溫亦希望以北伐提高自己聲望

      ,以圖實現(xiàn)自己野心
      ,登上帝位;又因前燕慕容恪于太和二年去世,桓溫于是決意進行北伐
      ,打算打敗前燕后回朝受取九錫
      ,終篡奪東晉政權

      太和四年(369年),桓溫上請北伐

      ,并請與徐
      、兗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及江州刺史桓沖一同出兵
      。郗愔是在庾希因救援高平及魯郡不力而被彈劾免職后受桓溫所推
      ,然而其實桓溫一直覬覦郗愔部下駐京口的軍隊,心中很不愿由郗愔統(tǒng)率這些部眾
      。當時郗愔之子郗超是桓溫心腹
      ,明白桓溫心思后就假作父親書信,將父親的徐兗二州刺史的職位讓給了桓溫
      ,令桓溫十分高興
      。至四月庚戌日,桓溫終自所鎮(zhèn)的姑孰領五萬人出兵前燕

      桓溫北伐至兗州

      ,當時郗超顧慮汴水因戰(zhàn)亂久未浚治,認為會影響漕運
      ,但桓溫不聽
      。直至行軍至金鄉(xiāng)時就因天旱而令水軍不能繼續(xù)前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禺敃r就命毛穆之開鑿河道
      ,引水令桓溫水軍得以繼續(xù)前進,終成功進入黃河

      然而

      ,郗超又進言,認為桓溫入黃河之法是逆著水流而進
      ,與東晉基地距離又遠
      ,難通漕運,擔心前燕會拒守不戰(zhàn)
      ,令晉軍陷入糧道斷絕
      ,無軍糧繼續(xù)北伐的困境。郗超于是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
      ,不論前燕逃回遼東后方
      、拒守鄴城或出戰(zhàn)與東晉決一勝負皆有利于北伐進展;另郗超又提議一個較穩(wěn)健的策略,建議桓溫守著河道
      ,控制漕運
      ,一直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方才繼續(xù)進攻。郗超又認為若果不速戰(zhàn)速決
      ,當戰(zhàn)事拖延至秋冬后
      ,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到晉軍更難維持
      。但桓溫都不聽從。

      桓溫隨后派桓玄攻取湖陸

      ,更俘獲慕容忠
      。前燕所派慕容厲率步騎二萬進攻,鄧遐于黃墟大敗敵軍
      。之后鄧遐
      、朱序又在林渚擊敗燕將傅顏,前燕高平太守徐翻更投降東晉
      。前燕于是再派慕容臧率諸軍抵抗桓溫
      ,但都失敗。至此前燕黃河以南
      ,虎牢關以東領土全部為東晉所有
      。前燕見此,唯有派人向前秦求救

      七月

      ,前燕漢人孫元率宗族黨眾起兵響應桓溫,桓溫于是移屯枋頭
      。當時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對戰(zhàn)事發(fā)展都十分恐懼
      ,打算北逃回遼東。但當時慕容垂自己請求進擊桓溫
      ,慕容暐于是讓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率眾抵抗桓溫
      。同時,慕容暐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賂誘前秦派兵救援前燕
      ,在王猛的支持下
      ,苻堅于是在八月派茍池及鄧羌率步騎二萬救援前燕。

      當時前燕司徒長史申胤就認為桓溫“驕而恃眾

      ,怯于應變
      。大眾深入,值可乘之會
      ,反更逍遙中流
      ,不出赴利,欲望持久
      ,坐取全勝
      。”預料當晉軍糧運出現(xiàn)問題時就會不戰(zhàn)自敗
      。當時
      ,桓溫以昔日歸降東晉的段思為向導
      ,前燕尚書郎悉羅騰卻擊敗桓溫軍,生擒段思
      。另桓溫所派的李述亦被悉羅勝和染干津所殺
      ,令晉軍士氣下降。同時
      ,桓溫早前命袁真攻打譙國和梁國
      ,意圖開石門水道以通漕運,但袁真攻取二郡后慕容垂令慕容德率所有騎兵圍攻袁真
      ,使其不能開通水道
      ,自己在枋頭與桓溫對峙,使其不能救援

      九月

      ,前燕開始反擊,慕容德率一萬兵與劉當駐屯石門
      ,李邽以五千豫州兵斷絕桓溫糧道
      。慕容宙則以一千兵設計擊敗晉軍,殺傷大量晉兵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匾姂?zhàn)事不利,又因糧食將竭
      ,更聽聞前秦援兵將至
      ,于是在九月丙申日焚毀船只,拋棄輜重
      ,循陸路退軍
      。只留毛穆之為東燕太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亟?jīng)倉垣南歸
      ,途中鑿井取水飲用。

      當時前燕諸軍亦有追晉軍

      ,但慕容垂認為桓溫新退必然提高警覺
      ,并以猛將鄧遐率精銳殿后,不如待晉軍見燕軍未至
      ,專心從速南退時才大舉追擊
      ,于是只領八千騎兵從后緩緩跟隨。數(shù)日后
      ,慕容垂見晉軍加快速度
      ,于是加速追擊,并在襄邑追及桓溫。另一向面
      ,慕容德已經(jīng)領四千騎兵率先在襄邑設伏
      ,于是桓溫在襄邑受兩軍夾擊,晉軍大敗
      ,死了三萬兵
      。茍池所率的前秦兵亦在譙國邀擊桓溫,殺傷又以萬計
      。十月己巳日
      ,桓溫收拾散卒,駐屯山陽
      。叛歸東晉的孫元在武陽據(jù)守,但都被前燕所擒
      。第三次北伐至此結束

      桓溫北伐,為其帶來極大聲望

      ,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后
      ,桓溫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請遷都洛陽
      ,并讓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
      。雖然當時洛陽正受前燕所攻,僑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棄南方北歸
      ,但因朝廷畏懼桓溫
      ,竟然沒有人敢首先出言諫止
      ,而只有孫綽敢上疏反對。當時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勸止桓溫
      ,可見桓溫在當時的威望極高
      ,足以動搖朝廷。

      然而

      ,桓溫北伐其實得不到舉國同心支持
      ,故申胤才有言:“晉室衰弱,溫專制其國
      ,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
      。故溫之得志,眾所不愿也
      ,必將乘阻以敗其事
      。”第三次北伐大敗而回
      ,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
      ,只仍因其權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棄外討增加名望,轉而對內行廢立
      ,于是桓溫在太和六年(371年)廢黜晉廢帝
      ,并且誣陷武陵王司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勢比皇室更盛
      。然而
      ,始終因為此敗,桓溫無法達成其篡位計劃
      ,始終受制于王坦之和謝安等士族人士
      。桓溫大敗后
      ,北伐之事亦再沒進行

      桓溫雖在第二次北伐奪回洛陽,但進兵時占據(jù)的司

      、兗
      、青、豫地區(qū)其實在桓溫班師后就被前燕所陷
      ,數(shù)年后洛陽亦得而復失
      ,可見戰(zhàn)果其實不甚持久。

      桓溫在第三次北伐后恥于大敗

      ,將罪責歸于未能開通石門水道的袁真
      。袁真不甘心被誣,于是向朝廷申訴
      ,然而朝廷怯于桓溫而不敢處理
      ,袁真于是以壽春降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刂敝撂土瓴牌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桓溫北伐過后,東晉的北伐行動亦暫告一段落

      ,而前燕與前秦亦因第三次北伐合作而派使者互相往來
      。然而,前燕使者郝晷見燕政不修而前秦大治
      ,竟向王猛透露前燕虛實
      。另外,慕容暐后悔當日割虎牢以西土地的承諾
      ,竟然反悔不給
      ,于是觸怒前秦天王苻堅,開始進攻前燕
      。前燕終在前秦的軍事行動下亡于前秦
      。前秦漸漸崛起

      桓溫簡介,桓溫北伐是怎么一回事
      ?桓溫是誰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根據(jù)《晉書》記載,桓溫是東漢大儒桓榮之后
      。但據(jù)歷史學家田余慶考證
      ,桓溫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三國時期在嘉平之獄中被司馬氏誅殺的曹魏大司農桓范

      譙國龍亢桓氏淪為刑家

      ,在西晉并非高門望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敢湍隙珊蠼唤Y名士
      ,躋身江左八達之列,并“志在立功”
      ,曾與明帝密謀平定王敦之亂
      ,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厥腔敢烷L子,未滿周歲時便得到名士溫嶠的贊賞
      ,因此以“溫”為名

      早期事跡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將領韓晃殺害
      ,涇縣縣令江播也曾參與謀劃
      。當時桓溫年僅十五歲,枕戈泣血
      ,誓報父仇
      。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
      。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為父守喪
      ,因怕桓溫前來尋仇,預先在喪廬內備好兵器
      ,以防不測
      。桓溫假扮吊客
      ,混入喪廬
      ,手刃江彪
      ,并追殺其二弟,終報父仇
      ,由此為時人所稱許

      桓溫為人豪爽,姿貌偉岸

      ,風度不凡
      ,后娶南康長公主為妻,加拜駙馬都尉
      ,并襲父爵為萬寧縣男
      。咸康元年(335年),桓溫出任瑯琊內史(相當于太守)
      。后加輔國將軍

      出鎮(zhèn)荊州

      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溫為前鋒小督
      、假節(jié)
      ,讓他率部據(jù)守臨淮(今江蘇盱眙),協(xié)助荊州刺史庾翼北伐
      。同年十月
      ,桓溫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
      。他與庾翼交好
      ,曾相約一同匡濟天下。

      永和元年(345年)

      ,庾翼病逝
      ,臨終前請求讓兒子庾爰之接掌荊州,但輔政的侍中何充卻推薦桓溫
      。丹楊尹劉認為桓溫確有奇才
      ,但亦有野心,不能讓其掌握荊州形勝之地
      。他建議會稽王司馬昱自領荊州
      ,但司馬昱卻不肯采納。同年八月
      ,桓溫升任安西將軍
      、荊州刺史,持節(jié)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
      ,并領護南蠻校尉
      ,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

      掌握朝政

      平定蜀地

      桓溫出鎮(zhèn)荊州后

      ,打算西伐占踞巴蜀的成漢政權
      ,以建立功勛
      。而當時的成漢正日漸衰微,皇帝李勢更是荒淫無道
      。江夏相袁喬對此極力贊同
      ,建議桓溫率領一萬精兵輕軍速進,直攻成都
      。同時
      ,他認為北方的后趙政權不敢趁機進犯,以打消桓溫的顧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厮鞗Q定伐蜀。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

      ,桓溫上疏朝廷
      ,請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復
      ,便與征虜將軍周撫
      、輔國將軍司馬無忌率軍西進。他命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
      。朝廷得知后
      ,憂慮不已,認為他兵力過少
      ,又深入險要偏遠的蜀地
      ,擔心他最終會兵敗而回。唯有劉認為桓溫必能滅蜀
      。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
      ,桓溫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
      。李勢命將領李福
      、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以抵御晉軍
      。漢軍諸將欲在江南設伏
      ,昝堅卻從江北鴛鴦琦渡江,向犍為(今四川彭山東)開進
      ,結果與晉軍異道而行
      。同年三月,桓溫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
      ,留下參軍周楚
      、孫盛看守輜重,自己親率步兵直趨成都
      。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剀娨u擊彭模
      ,被孫盛等人擊退。而桓溫則三戰(zhàn)三勝
      ,擊敗李權等部漢軍
      ,進逼至成都城下。

      昝堅趕到犍為

      ,未遇晉軍
      ,便從沙頭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還軍,卻得知晉軍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
      ,因此不戰(zhàn)自潰
      。李勢只得集結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橋與晉軍決戰(zhàn)
      。當時戰(zhàn)況慘烈
      ,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zhàn)死
      ,漢軍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
      。諸將皆懼,意欲退兵
      ,而鼓吏卻在這時誤擊前進鼓
      。袁喬乘勢督促軍士奮戰(zhàn),終于反敗為勝
      ,大敗漢軍
      。桓溫趁勝攻入成都
      ,并焚毀小城
      。李勢乘夜逃走,遠遁九十里
      ,最終決定投降
      。桓溫接受投降
      ,將李勢送往建康
      。成漢政權至此滅亡。

      桓溫平蜀后

      ,在當?shù)嘏e任賢能
      ,援引賢才為己用,將成漢舊臣王誓
      、王瑜
      、鄧定、常璩等人辟為參軍
      ,成功安撫蜀地
      。但王誓
      、鄧定不久便舉兵叛亂,最終都被晉軍討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卦谑竦亓赳v一個月,便班師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
      。永和四年(348年)
      ,朝廷封賞平蜀之功,欲封桓溫為豫章郡公
      ,卻被尚書左丞荀蕤勸止
      。最終,桓溫被封為征西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臨賀郡公。

      逼廢殷浩

      平蜀之戰(zhàn)使得桓溫聲名大振

      ,朝廷忌憚不已
      ,擔心他日后難以控制。會稽王司馬昱只得讓揚州刺史殷浩參與朝政
      ,以期能對桓溫有所抑制
      。桓溫雖有不滿
      ,但因熟知殷浩為人
      ,知其難有作為,對此并不擔心
      。當時
      ,桓溫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軍卒
      、調配資源
      ,逐漸形成半獨立狀態(tài),漸露不臣之心
      。朝廷對他已不能征調如意
      ,但求羈縻而已
      。因國中無事
      ,君臣尚能相安。

      永和五年(349)

      ,后趙皇帝石虎病死
      ,北方形勢大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亓⒖躺鲜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請求北伐
      ,但卻始終未得回復。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
      ,桓溫再次“拜表輒行”
      ,率五萬大軍順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
      。朝廷為此驚恐不安
      ,殷浩也打算辭官避讓。司馬昱親自寫信給桓溫
      ,極力勸阻
      ,終使桓溫率軍還鎮(zhèn),返回荊州
      。后來
      ,朝廷又拜桓溫為太尉,被桓溫拒絕

      此后兩年間

      ,殷浩數(shù)次北伐,欲進據(jù)洛陽
      ,修復園陵
      ,但卻屢次戰(zhàn)敗。軍需物資更被掠奪殆盡
      ,朝野怨恨不已
      。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溫上奏朝廷
      ,列舉殷浩罪狀
      ,迫使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從此
      ,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
      ,朝中已無人再能阻止桓溫北伐。

      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

      ,桓溫率軍北伐前秦
      。他親率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fā),由水路自襄陽入均口(今湖北均縣西)
      ,然后自淅川(今河南淅川東)直趨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
      ,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勛兵出子午道,合擊秦軍
      。晉軍歷經(jīng)數(shù)次血戰(zhàn)
      ,生擒前秦將領郭敬,擊退淮南王苻生,順利進入關中
      。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萇
      、苻雄、苻菁等將領率五萬軍隊屯兵柳(今陜西商縣西北)
      ,以阻擋晉軍

      同年四月,桓溫轉戰(zhàn)至灞上(今陜西西安東)

      。苻萇等部秦軍退守長安城南
      ,苻健自領羸兵六千固守內城,附近郡縣更是紛紛來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笢負嵊靼傩眨蛊浒簿訌蜆I(yè)
      。關中百姓牽牛擔酒沿路迎接
      ,許多老人更是疼哭失聲:“沒想過今天還能再次見到官軍!”

      桓溫進入關中時

      ,正值麥收時節(jié)
      ,他就打算就地收麥,以解決軍糧問題
      ,于是屯兵不前
      。苻健聞聽晉軍收糧,猜到恒溫軍中糧草不足
      ,遂采取堅壁清野的方式
      ,使得晉軍糧秣不繼。六月
      ,桓溫被迫撤返江陵
      ,并將關中三千多戶百姓一同遷走。秦軍隨后趁勢追擊
      ,晉軍大敗
      ,傷亡甚眾。

      桓溫北伐期間

      ,隱居關中的王猛曾前來拜見
      ,并大談當世之事,旁若無人
      ,深得桓溫的賞識
      。桓溫撤退時邀請王猛一同南下
      ,并任命他為高官督護
      。但王猛卻不肯跟隨,留在了北方

      二伐姚襄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

      ,桓溫數(shù)次上表,請求朝廷移都洛陽
      ,修復園陵
      ,但都沒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
      ,朝廷拜桓溫為征討大都督
      ,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
      ,負責征討事宜
      。七月,桓溫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
      ,并命督護高武據(jù)守魯陽(今河南魯山)
      ,輔國將軍戴施屯駐河上,進逼許昌
      、洛陽
      。同時,他上疏朝廷
      ,請求徐
      、豫二州出兵淮、泗
      ,進入黃河
      ,以配合作戰(zhàn)。

      同年八月

      ,桓溫兵至伊水(在今洛陽城南)
      。羌族首領姚襄正圍困洛陽,聞桓溫來攻
      ,撤軍而回
      ,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戰(zhà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笢赜H自披甲督戰(zhàn)
      ,命晉軍結陣而進,終于大破姚襄
      ,收復洛陽
      。他進入金墉城,拜謁先帝皇陵
      ,并設置陵使修復皇陵
      。不久,桓溫班師南回,并將三千多家歸降百姓南遷至長江
      、漢水一帶

      桓溫返回荊州后,先后命部將剿平蠻賊文盧

      、妖賊李弘
      ,將首級傳送建康(今江蘇南京)。但與此同時
      ,收復的司隸
      、豫州、青州
      、兗州等地再次失陷
      。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溫為南郡公
      ,并將其原有爵位臨賀郡公降為縣公
      ,封授給其次子桓濟。

      移鎮(zhèn)姑孰

      隆和元年(362年)

      ,前燕將領呂護進攻洛陽
      。河南太守戴施棄城而逃,冠軍將軍陳遣使告急
      。五月
      ,桓溫派竟陵太守鄧遐率三千人協(xié)助守城,再次上表要求遷都洛陽
      ,并建議將永嘉之亂后流亡江南者全部北徙
      ,以充實河南之地,皆被朝廷駁回
      。后來
      ,朝廷又以交州、廣州偏遠為由
      ,免去桓溫的交廣二州都督
      ,改授其為都督并司冀三州諸軍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厣媳硗妻o

      興寧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溫為侍中

      、大司馬
      、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
      ,賜其羽葆鼓吹一部
      。二年(364年)
      ,桓溫率水師進駐合肥,準備北伐
      。五月
      ,朝廷進封桓溫為揚州牧、錄尚書事
      ,遣侍中顏旄宣旨
      ,召其入朝參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匾灾性形椿謴蜑橛赏仆小3⒉辉S
      ,再次征桓溫入朝
      ,但當桓溫赭圻(今安徽繁昌西)時,卻又尚書車灌前來制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厮祚v軍赭圻,上表辭去錄尚書事一職
      ,只遙領揚州牧

      興寧三年(365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陽

      ,陳出逃
      。司馬昱得知,與桓溫在洌洲(在今安徽和縣)會面
      ,命他移鎮(zhèn)姑孰(今安徽當涂)
      ,準備征討之事,但最終因晉哀帝駕崩而作罷
      。太和三年(368年)
      ,桓溫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
      。遂駐軍赭圻
      ,上表辭去錄尚書事一職,只肯遙領揚州牧

      三伐前燕

      太和四年(369年)三月

      ,徐兗二州刺史郗致信桓溫,表示愿意與他共同輔佐王室
      ,請求率部出河上
      。當時,北府兵卒悍勇
      ,桓溫不愿讓郗掌握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重鎮(zhèn)
      。郗之子郗超為桓溫參軍
      ,暗中將原信毀掉,并以父親的名義偽造信件
      ,自稱老病
      ,請以閑職休養(yǎ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乇沩槃莞娜污瓰闀鼉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自領徐兗二州刺史,兼并了郗的軍隊
      。 同年四月
      ,桓溫親率步騎五萬,與江州刺史桓沖
      、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
      。他率軍攻湖陸,擒獲燕將慕容忠
      ,進逼金鄉(xiāng)
      。當時正逢大旱,水道不通
      ,桓溫便讓人在鉅野開鑿水路三百里
      ,使船只由清水進入黃河。郗超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
      ,或者堅守河道
      ,控制漕運,儲蓄糧食
      ,直至明年夏天再繼續(xù)進攻
      。他認為如不速戰(zhàn)速決,當戰(zhàn)事拖延至秋冬后
      ,在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
      ,會令晉軍更難維持。但桓溫全都不聽

      七月

      ,燕國大將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萬大軍前來抵抗晉軍
      ,兩軍對峙于枋頭(在今河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孛孢M攻譙
      、梁,并打開石門水道
      。但袁真始終無法開通石門
      ,最終晉軍軍糧耗盡
      。九月,桓溫焚毀戰(zhàn)船
      ,退軍而去
      。慕容垂率八千騎軍追趕,與晉軍戰(zhàn)于襄邑(今河南睢縣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卮髷。纻f人

      晚年弄權

      攻陷壽春

      桓溫兵敗后

      ,退至山陽(今江蘇淮安),收集散卒
      ,并將戰(zhàn)敗之罪委于袁真
      。他上疏朝廷
      ,請廢袁真為庶人
      。袁真不服,據(jù)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叛變
      ,并暗中勾結前秦
      、前燕。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溫的兵敗之責
      ,還命侍中羅含帶著牛酒到山陽犒勞桓溫
      ,并任命其子桓熙為豫州刺史。后來
      ,桓溫又移鎮(zhèn)廣陵(今江蘇揚州)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

      ,部將朱輔擁立其子袁瑾為豫州刺史
      。前燕、前秦都遣軍援助袁瑾
      ,桓溫命部將竺瑤
      、矯陽之率軍迎戰(zhàn)。燕軍先至
      ,在武丘(今河南沈丘東南)與竺瑤交戰(zhàn)
      ,結果大敗而回。同年八月
      ,桓溫率二萬軍隊攻打壽春
      ,并筑起長圍,將城池團團圍困
      。袁瑾只得嬰城固守

      太和六年(371年)

      ,前秦將領王鑒、張蠔率軍援救袁瑾
      ,結果被桓溫部將桓伊
      、桓石虔(桓溫之侄)擊敗。不久
      ,桓溫攻破壽春
      ,俘獲袁瑾,將袁瑾
      、朱輔及其宗族數(shù)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
      。袁瑾妻女被賞賜將士,所侍養(yǎng)的數(shù)百乞活軍則被活埋
      。從此
      ,豫州徹底落入桓溫之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卣莆樟诉M入建康的鎖鑰

      廢帝立威

      桓溫自負才能過人,久懷異志

      ,因此發(fā)動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勛
      ,然后回朝接受九錫,從而奪取政權
      。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
      ,聲望大減,圖謀不成
      。壽春之戰(zhàn)后
      ,桓溫曾問郗超道:“這次勝利能雪枋頭兵敗之恥嗎?”郗超則表示不能
      ,并建議桓溫效仿伊尹
      、霍光,廢立皇帝
      ,以重立威權
      。桓溫遂決定廢黜皇帝司馬奕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

      ,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帝位
      。他誣稱司馬奕因陽痿不能生育
      ,讓寵臣相龍、計好
      、朱炅寶等人與后宮美人私通
      ,所生三子將冒充皇子建儲為王
      。褚太后只得集百官于朝堂,下詔廢司馬奕為東海王
      。而后
      ,桓溫親率百官至會稽王邸,迎司馬昱入朝
      ,擁立為帝
      ,是為晉簡文帝,改元咸安

      晉朝開國百余年

      ,從未發(fā)生廢立之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笢厣眯袕U立
      ,不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緊張不已
      。前秦皇帝苻堅對此不以為然
      ,他道:“桓溫此前敗于灞上,而今又敗于枋頭
      ,十五年內兩次使國家軍隊遭受重大打擊
      。不但不反思過錯,向百姓謝罪
      ,竟還廢黜君主。六十歲的老叟如此舉動
      ,如何自容于天下
      ?”

      清除異己

      桓溫廢立后,對朝中的異己力量大加廢徙

      武陵王司馬好習武事

      ,又在朝中擔任太宰重職,素為桓溫所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匾浴熬奂{輕剽,苞藏亡命”為由彈劾司馬
      ,免去司馬與其子司馬綜
      、司馬囗的官職,讓他們返回封地
      。后來
      ,桓溫又逼新蔡王司馬晃自首,稱與司馬
      、司馬綜
      、著作郎殷涓
      、太宰長史庾倩、散騎常侍庾柔等人謀反
      ,將他們收付廷尉
      ,請予誅殺。簡文帝不許
      。最終
      ,司馬、司馬晃被廢為庶人
      ,殷涓
      、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誅

      潁川庾氏是高門望族

      ,勢力強盛,庾希
      、庾倩等兄弟六人皆為朝中顯貴
      ,深為桓溫所忌。庾倩
      、庾柔被誅后
      ,庾蘊飲鴆自盡,庾希則與弟弟庾邈
      、兒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蘇泰州)陂澤
      。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為他供應糧餉
      。庾友因兒媳桓氏是桓溫侄女
      ,得到求情,最終得以幸免

      咸安二年(372年)

      ,桓溫得知庾希兄弟的蹤跡,派軍隊搜捕
      。庾希遂與武沈之子武遵在海邊聚眾搶奪船只
      ,乘夜攻入京口,趕跑晉陵太守卞耽
      。他們打開監(jiān)獄
      ,放出數(shù)百囚徒,發(fā)放兵器
      ,宣稱奉密旨除桓溫
      。卞耽逃往曲阿(今江蘇丹陽),征發(fā)諸縣鄉(xiāng)兵兩千人,與庾希對抗
      。庾希戰(zhàn)敗
      ,退守城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赜置鼥|海太守周少孫征討
      。周少孫攻克京口,擒獲庾希等人
      。最終
      ,庾希、庾邈
      、武遵以及子侄
      、部眾全被斬于建康。

      桓溫誅除庾氏

      ,威勢極盛
      。侍中謝安見而遙拜,更以君臣稱作二人關系
      。而簡文帝雖被立為皇帝
      ,但卻形同傀儡,常擔心被桓溫廢黜
      ,甚至向郗超詢問桓溫是否會再行廢立
      。郗超以家族百口擔保不會再發(fā)生政變,簡文帝這才稍微安心

      拒不入朝

      簡文帝繼位不久

      ,便進封桓溫為丞相,留其在京師輔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剞o讓不受,率軍返回白石(今安徽當涂西)
      ,還鎮(zhèn)姑孰。后來
      ,簡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溫
      ,請其入朝輔政,并增食邑萬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卦俅瓮妻o。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

      ,簡文帝病重
      ,急召桓溫回朝,并在一晝夜內連發(fā)四道詔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厝酝妻o不肯入朝
      。簡文帝只得傳下遺詔,讓桓溫攝政
      ,效仿周公
      。但侍中王坦之卻據(jù)理力爭,將遺詔中的“攝政”改為“輔政”
      ,依照諸葛亮
      、王導舊例。隨即
      ,簡文帝駕崩
      。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死會禪位給自己
      ,或讓自己攝政
      ,而今大失所望,怨憤不已

      簡文帝駕崩后

      ,群臣懼于桓溫,不敢擁立太子
      ,都認為應請桓溫決定
      。尚書仆射王彪之極力反對,太子司馬曜方才得以繼位
      ,是為晉孝武帝
      。褚太后認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喪期間
      ,再次提議讓桓溫攝政
      ,結果被王彪之阻止。后來
      ,孝武帝又命謝安征桓溫入朝輔政
      ,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賜武賁六十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厝耘f辭讓,既不接受
      ,也不入朝

      病重而死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
      ,拜謁皇陵
      。當時,京中流言四起,都說他此次入京是要誅除王謝
      、顛覆晉朝
      。朝廷命謝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今南京西)迎接
      ,拜于道側
      ,朝中位望稍高者皆驚慌失措。但桓溫卻只以“盧悚入宮”一案
      ,將尚書陸始收付廷尉
      。不久,桓溫患病
      ,返回姑孰
      ,前后在京不過十四天。

      桓溫回到姑孰后

      ,病漸沉重
      ,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并多次派人催促
      。謝安
      、王坦之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命其修改
      ,借此拖延
      。同年七月,桓溫姑孰病逝
      ,終年六十二
      ,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桓溫為丞相
      ,謚號宣武
      ,喪禮依照安平獻王司馬孚、霍光舊例
      ,又賜九旒鸞輅
      、黃屋左纛等物。

      桓溫死后

      ,將兵權交付弟弟桓沖
      ,南郡公爵位則由幼子桓玄襲封。世子桓熙不服
      ,遂與叔父桓秘、弟弟桓濟謀殺桓沖
      ,結果被桓沖發(fā)覺
      ,都被流放長沙。元興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晉稱帝
      ,建立桓楚
      ,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
      ,墓為永崇陵

      主要成就

      軍事

      西平巴蜀

      東晉政權地處上江下游,若欲長治久安

      ,必須依賴上游的巴蜀地區(qū)
      。只有上游可靠,下游才會安全
      。蜀滅于魏
      ,孫吳遂難自保,“一片降幡出石頭”
      ,東晉不可不鑒
      。巴蜀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重要,則消滅成漢政權也就勢所必然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

      ,桓溫率軍西征,并于次年(347年)三月攻克成都
      ,逼降成漢末代皇帝李勢
      ,隨即又平定李勢舊部鄧定、隗文的反叛
      。成漢政權割據(jù)蜀地四十四年
      ,至此而亡。西征的勝利
      ,不但使桓溫威名日盛
      ,也為日后的北伐行動提供了穩(wěn)固的后方,增強了國力

      北伐中原

      東晉立國江東

      ,南方漢族政權及其統(tǒng)治下的漢族廣大人民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成為當時歷史的主要矛盾
      。自王導提出“克復神州”的口號后
      ,庾亮、庾翼
      、褚裒
      、殷浩都曾率軍北伐,希望能收復故土
      。而桓溫在掌控朝廷內外大權后
      ,也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
      ,史稱“桓溫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

      ,桓溫北伐前秦
      ,兵鋒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長安內城
      。永和十二年(356年)
      ,桓溫進兵河南,在伊水擊敗羌帥姚襄
      ,收復舊都洛陽
      。但他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北伐前燕
      ,一直打到枋頭
      ,距前燕國都鄴城只有二百多里,還收復了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qū)
      ,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

      桓溫三次北伐是王導“克復神州”口號的付諸實踐,恢復了部分失地

      ,打擊了氐族
      、羌族、鮮卑族的統(tǒng)治者殘暴統(tǒng)治
      ,并以實際行動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壓迫斗爭
      ,這些是符合當時中原人民愿望的。

      政治

      疏陳七事

      桓溫在進行北伐的同時

      ,深感朝廷“外難未弭
      ,內弊交興”,曾提出著名的《七項事宜疏》:

      尋訪隱逸之士:兩晉時期

      ,很多志士仁人修身自保
      ,“藏聲江海之上,卷跡囂氛之表”
      。僅據(jù)《晉書·隱逸列傳》記載
      ,桓溫便曾先后推薦、拜訪孟陋
      、譙秀
      、瞿硎先生

      辟舉寒門士人:車胤的父親只是一名郡主簿

      ,但因學習刻苦,能辨識義理
      ,得到桓溫所重
      ,被辟為從事

      重用中級士族子弟:習鑿齒只是荊楚鄉(xiāng)豪出身

      ,卻因“博學洽聞,文筆著稱”
      ,被桓溫辟為從事。

      敬重高門士族中賢達而有才干的人:謝安是晉代名相

      ,出身謝氏高門
      ,早年隱居不出,桓溫數(shù)次征召
      ,終于將他請出
      ,加以重用。此外
      ,袁宏
      、顧愷之等人皆是高門出身,都曾得到桓溫的器重

      對新征服地區(qū)

      ,從“行陣”、“亡虜”之內提拔賢良:桓溫平蜀后將成漢舊臣王誓
      、王瑜
      、鄧定、常璩等人辟為參軍

      女兒

      桓溫的女兒見諸史冊的有三人:

      <ol class="&quot;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 桓伯子

      ,嫁王愷(出身太原王氏,王坦之之子)

      桓氏

      ,嫁王敬弘(出身瑯琊王氏,晉陵太守王茂之之子)

      桓氏

      ,嫁殷仲文(出身陳郡殷氏,吳興太守殷康之子)

      史籍記載 《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東晉北伐的桓溫北伐

      桓溫的父親桓彝為東晉盡忠

      ,死于蘇峻之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厣倌陠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長大。后來娶了南康公主
      ,任瑯邪內史
      。桓溫和庾翼是好友
      ,兩人相約寧濟海內
      。庾翼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粗鼗笢兀?jīng)向晉成帝推薦桓溫
      ,認為桓溫有雄才大略
      ,希望皇帝予以重視。庾翼有北伐中原的志向
      ,在準備北伐的時候
      ,曾派桓溫為前鋒小督,率軍入臨淮
      。后來庾翼沒來得及實施北伐行動就死了
      。由于桓溫這時已經(jīng)顯示了才能,很多人都認為應該由他統(tǒng)率庾翼的部眾
      ,鎮(zhèn)守荊楚
      。東晉永和元年,朝廷下令以徐州刺史桓溫為安西將軍
      、持節(jié)
      、都督荊、司
      、雍
      、益、梁
      、寧六州軍事
      、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永和二年
      ,桓溫孤軍深入,經(jīng)過千里轉戰(zhàn)
      ,一戰(zhàn)破敵
      ,滅亡了氐族建立的成漢,俘獲成漢皇帝李勢
      。這樣的勝利在東晉建國以來是空前的
      ,大大振奮了東晉朝野的民心士氣。但是桓溫的勝利有著一定的偶然因素
      ,在笮橋之戰(zhàn)中
      ,東晉軍一度處于潰敗的邊緣,不是袁喬等人在關鍵時刻的奮戰(zhàn)
      ,桓溫將遭到慘敗
      。盡管如此,桓溫定謀伐漢的果斷
      ,對袁喬意見的及時采納
      ,在關鍵時刻的身先士卒和鎮(zhèn)定
      ,都充分展示了桓溫的軍事才能。但桓溫這種孤注一擲的冒險成功
      ,為他以后的北伐失利埋下了伏筆
      ,勝利使他忽視了這次行動中策略上的缺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夭]有注意對已占領地區(qū)的鞏固
      ,和對當?shù)厝嗣竦某浞职矒帷T谒祷亟暌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益州并沒有就此平定。
      桓溫建立大功
      ,朝廷加封桓溫為征西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
      。譙王司馬無忌加封為前將軍
      。袁喬被封為龍驤將軍,封湘西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販缤龀蓾h,建立大功
      ,威名大振
      ,朝廷不能信用,反而猜忌于他
      。會稽王司馬昱與素有盛名的揚州刺史殷浩交接
      ,參與朝政,欲與桓溫相抗衡
      。雙方的矛盾逐漸加深
      。成漢的滅亡,應該是東晉趁民心士氣大振
      ,振作進取的機會
      ,但是朝廷上的內耗卻不能使這個勝利起到他應有的作用。
      東晉永和五年
      ,后趙主石虎死
      ,后趙宗室爭權,國內大亂
      。正是北伐興師的大好機會
      。桓溫出屯安陸
      ,派遣諸將經(jīng)營北方
      。后趙揚州刺史王浹以壽春城投降東晉
      ,西中郎將陳逵進占壽春。征北大將軍褚裒上表請伐趙
      ,朝廷恐褚裒深入不利
      ,宜持重。而褚裒以為應該迅速出兵
      ,以造成聲勢
      。于是朝廷加封褚裒為征討大都督,都督徐
      、兗
      、青、揚
      、豫五州軍事
      。褚裒率領三萬人馬,前進到彭城
      ,聲威所至
      ,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計。朝野以為中原指日可復
      ,只有光祿大夫蔡謨不這么認為
      ,他認為這次北伐主帥才略不足,不但不能成功
      ,而且還有引起朝廷的內亂
      。不出蔡謨所料,褚裒派遣部將王龕
      、李邁率領精兵三千接應魯郡歸附的民眾
      ,結果遭到了后趙南討大都督李農兩萬多騎兵的攻擊,在代陂全軍覆沒
      。褚裒被迫撤退到廣陵
      。陳逵得到報告,大為恐慌
      ,惟恐遭到后趙的進攻
      ,焚毀了壽春囤積的物資,破壞了壽春城后逃走了
      。褚裒自請?zhí)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朝廷不許,只是解除了他征討大都督的職務
      ,讓他鎮(zhèn)守京口
      。當時河北大亂,北方的遺民二十多萬渡過黃河想歸附東晉。由于褚裒的失敗后退
      ,是遺民得不到接應
      ,在路上死亡殆盡。梁州刺史司馬勛取得了一些進展
      ,他趁后趙內亂之機
      ,從駝谷出擊,攻破了長城
      、賀城
      ,威逼長安,三輔的民眾有五萬多人起而響應
      ,但是司馬勛兵力不多
      ,看到后趙的人馬依然很多,不敢深入
      ,在攻破宛城以后
      ,又撤回了梁州。褚裒回朝以后
      ,聽到陣亡將士家屬的哭訴,慚憤而死

      永和六年
      ,后趙大將軍冉閔大肆殺戮后趙宗室以及胡人和羯人,自稱魏國皇帝
      ,后趙的許多將領割據(jù)一方
      ,并不聽命于冉閔。東晉看到中原大亂的機會
      ,再次打算北伐
      。任命揚州殷浩為中軍將軍、假節(jié)
      、都督揚
      、豫、徐
      、兗
      、青五州軍事;任命歸附的苻洪(氐人
      ,原名蒲洪)為氐王
      、持節(jié)、征北大將軍
      、都督河北諸軍事
      、冀州刺史、廣川郡公。苻健(原名蒲健)為假節(jié)
      、右將軍
      、監(jiān)河北征討前鋒諸軍事,襄國公
      。東晉雖然有北伐的志向
      ,然而放著善戰(zhàn)的桓溫不用,派遣的殷浩并不善于軍事
      ,而苻洪等人卻很有野心
      ,趁著北方大亂的機會,進圖關中
      ,然后以關中為基地
      ,東進爭奪天下。所以苻洪等人雖然接受東晉的官爵
      ,但暗地里也接受后趙的官職
      ,打算亂中取利。
      殷浩連年北伐
      ,連年失利
      ,損失了大量的軍資器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爻酥吧舷聦σ蠛频脑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書請罷免殷浩,朝廷不能不罷免了殷浩
      ,流放他到東陽之信安
      。從此,桓溫得以獨攬大權
      。殷浩本來少年與桓溫齊名
      ,而心里并不服桓溫,桓溫也輕視殷浩
      。不過桓溫還是認為殷浩有文臣之才
      ,只是不善于軍事,朝廷完全是用人不當
      ,想提拔殷浩為尚書令
      ,以顯示他的度量,桓溫給殷浩寫信
      ,殷浩回信作答
      ,但是殷浩此時已經(jīng)有點神經(jīng)質了,總是害怕信中有錯
      ,結果反復將信拆了幾十次
      ,最后竟送了一封空函給桓溫
      ,桓溫大怒,與殷浩絕交
      ,殷浩最后死在東陽
      。殷浩有文才,但是他沒有軍事才能
      ,最要命的是
      ,他不能用人,不能籠絡人才
      。他對姚襄的處理
      ,除了激化矛盾以外,對姚襄一點作用也沒有
      。就算他暗殺了姚襄
      ,姚襄的部眾更會起來造反,也會釀出大亂子
      。而朝廷用殷浩牽制桓溫的辦法更是糟糕
      ,殷浩連年失利,損失很大
      ,也錯過了幾次北伐的有利時機
      。當桓溫能夠獨攬大權,全力北伐的時候
      ,前秦和前燕已經(jīng)在北方有了一定的基礎
      ,北伐的難度加大了。
      當北方混亂的局勢漸漸穩(wěn)定
      ,東晉所面臨的主要敵人是占據(jù)關中的前秦和已經(jīng)平定了河北挺進到河南的前燕。前燕的慕容家族曾經(jīng)奉東晉為主
      ,但是當他們實力強大
      ,地盤擴張了以后,慕容俊就自己當起了皇帝
      。而統(tǒng)治涼州的張祚表面上還是東晉的臣子
      。桓溫在獨攬大權以后
      ,要推進北伐的事業(yè)
      ,前燕剛剛滅亡了冉魏,兵勢很盛
      ,而前秦由于張遇之亂
      ,關中有不少人起兵反秦,而在前秦的背后
      ,還有涼州的人馬可以策應東晉
      。于是,桓溫選擇了前秦作為這次北伐的目標。東晉永和十年
      ,桓溫統(tǒng)率步騎兵四萬從江陵出發(fā)
      。水軍從襄陽入均口,到達南鄉(xiāng)
      ,步兵從淅川直取武關
      。桓溫又命令梁州刺史司馬勛出子午谷攻擊前秦
      ,作為偏師
      ,策應主力的進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氐牟筷牼J
      ,來勢十分兇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氐牟繉⑹紫仍诠ト×松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生擒前秦荊州刺史郭敬,又攻破了青泥
      。司馬勛攻掠前秦西部邊境
      ,而涼州方面的秦州刺史王擢也進攻陳倉呼應桓溫的北伐。三面夾攻的態(tài)勢
      ,趨勢令前秦的局勢岌岌可危
      。秦主苻健派遣太子苻萇、丞相苻雄
      、淮南王苻生
      、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碩率領五萬大軍在堯(左邊一個山
      ,右邊一個堯)柳迎擊桓溫
      ,企圖先一舉擊破桓溫的主力軍。晉軍和秦軍在藍田大戰(zhàn)
      ,前秦淮南王苻生驍勇異常
      ,單騎突陣,在晉軍中來回沖殺了十幾次
      ,殺傷了很多晉軍將士
      。桓溫毫不示弱
      ,親自督陣
      ,率領晉軍力戰(zhàn),最后秦軍大敗
      ,遭到很大損失
      ,太子苻萇也被流矢射中
      ,負了重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氐牡艿軐④娀笡_在白鹿原也擊敗了苻雄統(tǒng)帥的部隊
      。桓溫一路轉戰(zhàn)
      ,推進到灞上
      ,直逼長安城下。苻萇率領敗兵退守長安城南
      ,秦主苻健率領老弱六千堅守長安內城
      ,將能夠調集到的三萬精兵由大司馬雷弱兒統(tǒng)率,與苻萇的所部會合
      ,一起防御桓溫
      。面對桓溫凌厲的攻勢,苻健不能不采取了堅守的策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氐穆曂埃o的郡縣都來請降
      ,桓溫撫諭居民
      ,是他們各安本業(yè),民眾紛紛持牛酒犒勞晉軍
      ,觀賞晉軍的軍容
      ,不時有遺老流淚感嘆:不想今天又能看到官軍的到來。前秦在堅守長安的同時
      ,苻雄統(tǒng)率七千精騎在子午谷襲破了司馬勛
      ,司馬勛守女媧堡。而涼州方面
      ,王擢攻破了陳倉
      ,斬殺了秦扶風內史毛難。隱居華陰的北海人王猛
      ,博學多才,有大志而不拘小節(jié)
      ,他聽到桓溫入關的消息
      ,去見桓溫。王猛在桓溫面前一邊捉虱子
      ,一邊高談闊論
      ,桓溫暗暗稱奇。他問王猛:我奉天子的命令
      ,率領十萬大軍為百姓除害
      ,而三秦豪杰沒有人來投效
      ,這是為何。王猛回答:閣下轉戰(zhàn)數(shù)千里
      ,深入敵境
      ,離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不明白閣下的意圖
      ,所以不來
      。這番話,一針見血
      ,直指桓溫的內心深處
      ,桓溫默然了半天,然后說:江東沒有超過閣下這樣的人才呀
      。他任命王猛為軍謀祭酒
      。桓溫又與苻雄在白鹿原交戰(zhàn)
      ,這次晉軍失利
      ,損失了上萬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貞臆娚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后勤補給跟不上,他本來打算在關中就地取糧
      ,而秦主識破了桓溫的意圖
      ,事先把麥子割了,堅壁清野
      ,晉軍缺乏糧草
      ,不能不后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貛еP中民眾三千多戶一起班師
      ,他想帶王猛一起走,王猛推辭了
      。關中的反秦勢力呼延毒也率領部眾一萬多人隨桓溫一起撤退
      。苻萇率領秦軍在后面不斷追擊。等晉軍退到潼關
      ,又損失了上萬人
      。而苻雄也在陳倉擊敗了司馬勛和王擢,司馬勛撤退到漢中
      ,王擢退到略陽
      。桓溫對前秦的北伐行動最終失敗了

      桓溫注重了奪取益州的經(jīng)驗
      ,所以這次北伐
      ,果斷的孤軍深入,企圖速戰(zhàn)速決
      。但是前秦不比成漢
      ,前秦的內部比成漢穩(wěn)定,而且前秦在初戰(zhàn)失利以后
      ,采取了堅壁清野的正確策略
      ,打算疲憊晉軍。而桓溫沒有注重后勤的問題
      ,所以相持以后
      ,糧草缺乏的弱點就暴露了出來。他屯兵灞上
      ,并不是不想攻破長安
      ,而是企圖等前秦反擊,與前秦決戰(zhàn)
      ,一舉消滅前秦的主力
      ,就象和成漢在成都城下決戰(zhàn)一樣。因為滅亡前秦
      ,可以讓他獲得更大的威望
      ,而并非后來人評價的那樣,屯兵灞上全然是他的野心所致
      。苻健還是比較老練的
      ,他采取了堅守的策略,不上桓溫的當
      。而王猛的話
      ,是委婉的勸桓溫果敢的深入,如果桓溫乘著藍田戰(zhàn)勝的威勢
      ,果斷攻打長安
      ,前秦有土崩瓦解的危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赝捅鄙系臅r候
      ,順陽太守薛珍也勸桓溫直取長安,桓溫不聽
      ,薛珍率領所部人馬獨自深入
      ,取得了不少戰(zhàn)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笢爻吠肆耍φ湟膊荒懿怀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后來薛珍向人們宣揚自己的勇猛認為桓溫的持重誤事
      ,被桓溫殺了
      。而由薛珍的行動可以看出,深入是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尚械牟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但是桓溫顧慮糧草的問題,也顧慮前秦憑借城池頑抗
      ,打算屯兵灞上
      ,一邊招降周圍的郡縣,一邊就地籌措糧草
      ,然后再做進取
      。這樣的延誤,讓秦軍恢復了士氣
      ,導致了晉軍最后的失利
      ,本來形勢大好的北伐行動,也因為桓溫的戰(zhàn)略謀劃失誤而失敗了
      。王猛棄桓溫而去
      ,桓溫殺死薛珍,都暴露了桓溫的弱點
      ,他并不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也不能很好的用人,太相信自己的能力
      。而這些
      ,都會給他以后的北伐行動,帶來不利的后果

      東晉永和十年
      ,江西(文章中的江西不是現(xiàn)今的江西省,而是指東西流向的長江段以西的土地
      ,大約是安徽一帶)流民郭敞等上千人劫持了陳留內史劉仕
      ,歸附了姚襄。這一舉動震動了建康
      ,東晉朝廷急忙派軍隊沿長江設防
      ,做好了防守京城的準備。姚襄的部下多勸他回到北方
      ,姚襄同意了
      。東晉永和十一年,姚襄在外黃攻打冠軍將軍高季
      ,高季突然病死了
      ,姚襄占據(jù)了許昌。東晉永和十二年
      ,桓溫上了十余道奏章請東晉朝廷移都洛陽
      ,修復園陵
      ,朝廷不給答復,只是拜桓溫為征討大都督
      ,督司
      、冀二州諸軍事,討伐叛將姚襄
      。姚襄的反叛
      ,實在是有損東晉朝廷的顏面,所以要出兵討伐
      。而此時的姚襄
      ,正在圍攻占據(jù)洛陽的周成,周成拼命堅守
      ,姚襄不能攻取
      。桓溫再次從江陵出師北伐
      ,派遣督護高武進據(jù)魯陽
      ,輔國將軍戴施屯兵河上,他自己率領大軍繼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嘏c幕僚登平乘樓北望中原,桓溫感嘆:使神州淪陷
      ,百年丘墟
      ,王夷甫諸人不能不承擔這個責任。記室袁宏說:興衰都有定數(shù)
      ,怎么都是是人的過錯
      。桓溫激動的說:昔日劉表有千斤重的大牛
      ,食量是普通牛的十倍
      ,但是它負重走遠路,還不如一頭小牛犢
      ,曹操進入荊州
      ,就把大牛殺了犒賞將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匕l(fā)出的這些感嘆了
      ,除了對興亡的感慨,還表達了對當權人物的不滿
      ,憤慨他們沒有收復失地的雄心
      ,還阻撓自己的北伐。桓溫前進到伊水
      ,姚襄不能不停止對洛陽的圍攻
      ,他將精兵埋伏在水北的樹林中,派使者對桓溫說:今天閣下親自率領大軍前來
      ,我應該立刻歸降,希望閣下讓軍隊稍微后退一點
      ,我就會出來迎接閣下
      。桓溫回答:我這次是來收復中原
      ,修復先帝的陵墓
      ,和閣下沒有關系。如果閣下想來拜見
      ,就在眼前
      ,何必煩勞使者呢?姚襄企圖麻痹桓溫
      ,沒有成功
      。于是姚襄在水邊列陣企圖頑抗,桓溫披甲上陣
      ,親自督戰(zhàn)
      ,指揮晉軍向前猛攻,姚襄大敗
      ,損失了數(shù)千人
      ,姚襄率領部下的幾千騎兵逃到了洛陽北山,后來又奔往平陽
      ,最后死于與前秦的交戰(zhàn)之中
      。桓溫率領部隊前進到洛陽
      ,周成開城投降
      ,桓溫拜祭了先帝的陵墓,設置了護陵官員
      ,修復了被毀壞的陵墓
      。桓溫推薦鎮(zhèn)西將軍謝尚都督司州諸軍事
      ,鎮(zhèn)守洛陽
      。謝尚還沒有到任,桓溫留下潁川太守毛穆之
      、督護陳午
      、河南太守戴施率領二千人馬駐守洛陽,遷移歸附的民眾三千多家于長江、漢水之間
      ,桓溫帶著周成
      ,率領大軍回到了荊州。
      這次北伐
      ,由于前秦和前燕尚未爭奪中原地區(qū)
      ,而姚襄的實力相對薄弱,所以比較成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卣埱髺|晉朝廷還都,有些操之過急
      ,南遷的移民在江南一帶已經(jīng)生活了很長時間
      ,情況已經(jīng)穩(wěn)定,而中原地區(qū)久經(jīng)戰(zhàn)亂
      ,生產(chǎn)遭到了很大的破壞
      ,人口稀少,糧食還需要從江漢地區(qū)運過去
      ,暫時不具備還都的條件
      。而桓溫顯然也沒有做好長期經(jīng)營中原的準備,他如果仿效祖逖的策略
      ,從北方來的流民中招募人員
      ,在中原地區(qū)進行屯田,一邊慢慢恢復生產(chǎn)
      ,一邊訓練軍隊
      ,先鞏固在中原的北伐基地,等有了一定的基礎
      ,然后在上書請求還都
      ,情況就不一樣了,即使不能還都
      ,他也可以把北伐的前進出發(fā)地從荊州推進到洛陽一帶
      。但是桓溫只重視自己在荊州的地盤,沒有考慮經(jīng)營中原的意見
      ,雖然這次北伐收復了這一戰(zhàn)略要地
      ,但是后來也沒有發(fā)揮多大的作用。前燕的勢力逐漸擴大
      ,在徐州方面屢次與東晉交戰(zhàn)
      ,東晉勝少負多,處于不利的境地
      。東晉的徐州刺史荀羨一度攻取了山茌
      ,很快就遭到前燕的反擊
      ,丟失了城池。荀羨在任的時候
      ,尚能勉強和前燕相持
      。而荀羨離任以后,東晉在中原的防務更是無人主持
      。接替謝尚擔任豫州刺史的謝萬
      ,是個恃才傲物的清談高士,根本沒有統(tǒng)軍的才能
      ,從來不激勵安撫將士
      。王羲之曾經(jīng)給桓溫寫信,認為讓他擔任軍職
      ,根本是用人不當。王羲之還給謝萬寫信
      ,勸他接近將士
      ,與將士同甘苦,謝萬根本不與理會
      。而朝廷出于不讓桓家掌握太大權力的考慮
      ,還是把這么重要的軍職授予了謝萬。謝萬的哥哥謝安也深為擔憂
      ,他勸謝萬應該籠絡部下的將領
      ,讓他們感悅。謝萬到是召集了部將
      ,但是一句話也不說
      ,只是拿玉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位將軍都是勁卒。這樣的話只能讓將領感到侮辱
      ,對謝萬更加懷恨
      。謝安沒辦法,只能給他擦屁股
      ,謝安對隊帥以下的將校
      ,都親自接見,加以籠絡
      ,給謝萬準備后路
      。東晉升平三年,泰山太守諸葛攸率領水陸大軍兩萬進攻前燕
      ,進入石門
      ,屯兵河渚,前燕上庸王慕容評
      、長樂太守傅顏率領步騎兵五萬在東阿迎擊諸葛攸
      ,晉軍大敗
      。東晉又派謝萬率領人馬屯兵下蔡,徐州刺史郗曇屯兵高平
      ,準備北伐前燕
      。謝萬率領人馬進入渦河、潁河以增援洛陽
      ,偏巧郗曇生病了
      ,不得不退回彭城。謝萬認為燕軍很強
      ,自己孤軍不能輕進
      ,郗曇既然撤退了,立刻也準備撤退
      ,結果部下乘機潰散了
      。謝萬自己狼狽而逃,他部下的將士本打算乘機把他干掉
      ,總算看在謝安的面子上
      ,饒了他一條小命。東晉朝廷把謝萬貶為平民
      ,連累郗曇也降為建武將軍
      。這樣不戰(zhàn)而潰的結果使許昌、潁川
      、譙
      、沛諸多地方被前燕攻占。真是想不明白東晉朝廷的用人
      ,明明有殷浩這樣的前車之鑒
      ,卻偏偏又用了謝萬這樣的人,丟失了大片的土地

      生平四年
      ,桓溫派弟弟桓豁率領人馬攻取許昌,擊破了前燕將軍慕容塵所部
      。東晉隆和元年
      ,前燕將軍呂護攻擊洛陽,河南太守戴施逃到宛城
      ,洛陽守將陳佑只有千余人馬
      ,急忙向朝廷告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笢嘏汕测紫:途沽晏剜囧诼暑I水軍三千增援洛陽
      。桓溫上疏朝廷請求遷都洛陽
      ,請把永嘉之亂以來遷移江南的民眾全部北移
      ,以充實河南
      。著作郎孫綽上疏諫止:他認為桓溫此舉雖然是深謀遠慮,但是操之過急
      ,北方移民在江南已經(jīng)生活了數(shù)十年
      ,扎下了根基,而中原地區(qū)一片廢墟
      ,環(huán)境險惡
      ,如果強行遷移,必然會引起很大混亂
      。不如派遣有能力有聲望的將領鎮(zhèn)守洛陽
      ,先經(jīng)營河南地區(qū),等漕運之路開通
      ,屯田有了一定的積蓄
      ,敵人遠避,中原地區(qū)有了一定的基礎
      ,然后再談論遷都的問題
      。孫綽的意見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桓溫卻不能采納
      ,還怪孫綽多事。朝廷上一片反對的意見
      ,最后這個事情不了了之
      。孫綽的意見是可以考慮的,奈何東晉朝廷偏安江南
      ,根本不做這個打算
      。而桓溫雖然有北伐的大志,卻缺乏長期經(jīng)營的耐心
      ,沒有祖逖的眼光
      ,如果能用好北方的流民將是大有作為的,后來謝玄的北府兵就是招募北方流民中的驍勇之士
      。呂護攻擊洛陽不克
      ,遭到東晉軍隊的反擊,中流矢陣亡
      ,前燕軍隊退回了黃河以北
      。鄧遐進屯新城,西中郎將袁真進屯汝南
      ,運輸糧米五萬斛以供應洛陽
      ,東晉總算保住了洛陽。前燕鎮(zhèn)南將軍慕容塵攻擊陳留太守袁披于長平
      ,汝南太守朱斌乘虛襲占了許昌
      。東晉隆和二年
      ,前燕派太傅慕容評、龍驤將軍李洪奪取河南
      。李洪首先攻打許昌
      、汝南,在懸瓠擊敗晉軍
      ,潁川太守李福戰(zhàn)死
      ,汝南太守朱斌逃到壽春,陳郡太守朱輔退守彭城
      ,桓溫派西中郎將袁真等抵御前燕的進攻
      ,桓溫率領水軍進屯合肥,前燕攻取了許昌
      、汝南
      、陳郡,將萬余戶民眾遷移到幽
      、冀兩州
      ,留下鎮(zhèn)南將軍慕容塵鎮(zhèn)守許昌。前燕太宰慕容恪再次攻打洛陽
      ,先招撫了洛陽附近的地方豪強
      ,然后派遣將領屯兵于洛陽周圍的地區(qū),截斷東晉救援的道路
      。沈勁因為父親沈充死于逆亂
      ,決心立功雪恥。燕軍進逼洛陽
      ,守將冠軍將軍陳佑部下才有兩千多人
      ,沈勁請求赴軍前效力,東晉任命沈勁為冠軍將軍長史
      ,統(tǒng)率自己招募的千余志愿兵前往增援洛陽
      。沈勁屢次以少敵眾,擊破燕軍的進攻
      。但是洛陽已經(jīng)成為孤城
      ,糧盡援絕,陳佑估計洛陽不能堅守
      ,以救援許昌的名義
      ,留下沈勁率領五百人防守洛陽,自己率領其余人馬離開洛陽
      。沈勁不但不為險惡的處境而擔憂
      ,反而高興的說:我的志向就是為國獻身,今天終于得到了這個機會
      。許昌已經(jīng)陷落
      ,陳佑逃到了新城
      。前燕將軍悅希率領軍隊奪取了河南剩下的城池。東晉隆和三年
      ,司徒司馬昱得知陳佑已經(jīng)放棄了洛陽
      ,和已經(jīng)擔任大司馬的桓溫商量北伐的方略,反擊前燕的進攻
      ,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晉哀帝死了
      ,北伐的事情不能不耽擱下來。而這時候慕容恪
      、慕容垂已經(jīng)統(tǒng)帥大軍包圍了洛陽
      ,開始了圍攻,沈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但是兵力實在是太單薄了
      ,最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至此
      ,桓溫上次北伐收復的失地,又再次喪失了
      。前秦苻堅殺秦主苻生以后即位
      ,得到王猛的輔佐,國力漸漸強盛
      。太和元年
      ,前秦輔國將軍王猛、前將軍楊安
      、揚武將軍姚萇等人率領兩萬人馬進攻東晉的荊州
      ,遇到荊州刺史桓豁的抵抗
      ,前秦掠走了安陽的萬余民戶撤退了
      。前燕撫軍將軍下邳王慕容厲又進攻兗州,攻克了魯
      、高平等數(shù)郡
      。東晉的南陽督護趙億占據(jù)宛城向前燕投降,前燕派南中郎將趙盤率軍從魯陽進入宛城
      。前燕的慕容塵又進犯竟陵
      ,被太守羅崇擊敗。荊州刺史桓豁
      、竟陵太守羅崇攻破了宛城
      ,趙億倉皇逃跑,趙盤退守魯陽
      ,晉軍跟蹤追擊
      ,在雉城擊破燕軍
      ,生擒了趙盤,東晉收復了宛城
      。在以后的幾年中
      ,東晉的邊境比較平靜,東晉太和四年
      ,桓溫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
      ,他率領步騎兵五萬從姑孰出發(f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貜膬贾莩霭l(fā)北伐
      ,郗超以為:道路太遠,汴水也太淺
      ,漕運難通
      。桓溫不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氐竭_金鄉(xiāng),天旱
      ,水道斷了
      ,桓溫派冠軍將軍毛虎生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會于清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爻舜瑥那逅M入黃河,舟艦延續(xù)幾百里
      ,軍容很盛
      。郗超又向桓溫進言,他認為從清水入黃河
      ,難以通運
      ,如果敵人堅守不戰(zhàn),糧道又被切斷
      ,又不能因糧于敵
      ,處境是非常危險的。郗超向桓溫獻上速戰(zhàn)和持重兩策
      。速戰(zhàn)
      ,則以大軍向鄴城急進,敵人可能畏桓溫威名
      ,望風逃跑
      。如果出城迎戰(zhàn),則勝負可以立決。如果敵人堅守鄴城
      ,而是盛夏
      ,百姓散在野外,盡為晉軍所有
      ,易水以南都會歸附晉軍
      。但是此計太急,勝負難料
      。如果持重
      ,則屯兵河上,掩護漕運
      ,等物資儲備完成
      ,明年夏天再晉軍,雖然時間遲了一點
      ,但是可以保證成功
      。除此二策,倉促北上
      ,深入而不能與敵迅速決戰(zhàn)
      ,退必疲乏。敵人堅守不出
      ,等到了秋冬季節(jié)
      ,水淺漕運更難通。北方又非常寒冷
      ,晉軍又缺少冬衣
      ,到了那個時候,恐怕不單是一個缺乏糧食的問題了
      。郗超所獻兩策
      ,都是考慮了晉軍北伐的后勤問題,可謂是切中了要害
      ,但是桓溫都沒有聽
      。桓溫派建威將軍檀玄攻克了胡陸
      ,生擒了前燕寧東將軍慕容忠
      。前燕又以下邳王慕容厲為征討大都督
      ,率領步騎兵兩萬迎戰(zhàn)晉軍于黃墟
      ,前燕軍又大敗,慕容厲脫身獨逃
      。前燕高平太守徐翻舉郡投降
      。晉軍前鋒鄧遐、朱序又在林渚擊敗燕將傅顏
      。前燕又派樂安王慕容臧率領人馬抵擋桓溫
      ,慕容臧也接連失利
      ,前燕趕快派散騎常侍李鳳向前秦求援。
      按:實現(xiàn)統(tǒng)一是困難的
      ,以東晉的北伐為例
      。桓溫在簡文帝實施北伐時
      ,不積極北上
      ,東下武昌爭權。攻打關中時停駐灞水
      ,坐失戰(zhàn)機
      。不去和司馬勛聯(lián)合攻打長安,讓敵軍各個擊破
      ,把司馬勛打敗后
      ,回軍二戰(zhàn)白鹿原,大敗桓溫
      ,導致這次北伐失利
      。執(zhí)行北伐的將領的觀念和目的決定了北伐的成敗,桓溫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
      ,自然不會把實現(xiàn)統(tǒng)一作為理想
      。而且對積極要求攻打長安,渡河取得戰(zhàn)果的薛珍
      ,陷害打擊
      。后來任用不善于作戰(zhàn)的謝萬領軍,與簡文帝任用謝萬為刺史抗衡
      ,以拉攏謝氏為目的
      ,不是以國事安危為目的,不顧王羲之勸阻
      ,都反映了他的個人野心
      ,盡管最終讓謝安擔任了他的幕僚報答人情,但謝萬兵敗被貶
      ,這種結局也使謝安對桓溫產(chǎn)生了芥蒂
      ,認清了他的個人目的。

      桓溫北伐的故事:桓溫為什么要北伐結果又怎樣

      要不要北伐

      ,要不要派桓溫北伐
      ,這是個問題。對桓溫的請求
      ,朝廷出于兩個顧慮
      ,沒答應他。一是祖逖、庾亮他們都北伐過
      ,最后都不了了之
      ,他們不想再折騰了,小朝廷就小朝廷吧
      ,好歹也是個安樂窩
      。二是擔心桓溫功勛日盛,難保心生異心
      ,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軍事資本和政治資本
      ,這一點不得不防。

      朝廷總體上是不支持北伐的
      。那個王導的侄兒
      、書法家王羲之,就是極力反對北伐的官員之一
      。他反對的理由主要是:一是北伐當求萬全
      ,以占得實地,獲得人口等實際利益為主
      ,你桓溫直搗河洛的主張沒多少意義;二是運輸?shù)睦щy
      ,十萬之兵,通常須三倍人力的物資后勤
      ,以吳越兩州
      ,難以支持長久的補給線;三是東晉的本土兵力不如北方,其將官多為士族襲承
      ,戰(zhàn)斗力孱弱
      ,難以取勝。
      不過這次機會難得
      ,最后
      ,朝廷來個折中,答應北伐
      ,但不是派你桓溫
      ,而是派一直與桓溫明爭暗斗的殷浩領軍北上,晉穆帝企圖殷浩凱旋
      ,以封大功
      ,既從北伐中收復一片故土,又好制衡和削弱桓溫的勢力

      遺憾的是
      ,殷浩是個只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
      。他出兵到洛陽
      ,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
      ,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
      。朝野上下,對殷浩的質疑與不滿因此陡然增多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笢爻脽岽蜩F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
      。晉穆帝沒辦法
      ,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于是
      ,本是打擊桓溫的一場陰謀,反而打擊了晉穆帝自己

      祖逖北伐是受到后方牽制沒成功
      ,庾亮北伐因為對方太強大沒成功,殷浩北伐是因為不懂軍事沒成功
      ,那么桓溫呢?能不能成功?在大家的一片質疑聲中
      ,桓溫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
      ,桓溫統(tǒng)率四萬晉軍
      ,從江陵出發(fā),攻打前秦
      。前秦的開國君主符健也派出五萬雄兵奮力抵抗
      ,結果被桓溫的雄師打得只剩六千老弱。苻健只得退守長安
      ,一面挖溝筑壕
      ,嚴防死守,一面轉移人口物資
      ,搶收麥田
      。晉軍乘勝追擊,進駐霸上
      ,見到晉軍
      ,關中民眾前往勞軍,許多老人更是疼哭失聲:“沒想過今天還能看到官軍!”桓溫本已將長安團團圍住
      ,只需假以時日便可成功
      ,無奈軍糧不濟,只得抱恨而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笢乇黄柔汴P中三千多戶百姓一同撤返江陵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79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