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一個朝代
,當時的明朝雖然經濟不發(fā)達明朝給人的感覺不僅僅是因為當時的明朝社會的等級森嚴
從總的角度來看,明成祖的這次遷都其實還是很成功的
1、是為了完成當時父親的遺愿
2
3、其實就是為了鞏固皇位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朱棣上位其實并不是很光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打著一個發(fā)動靖康之變的幌子,其實是為了讓人們信服自己有當皇帝的能力和決心罷了。而為了能夠削減一些藩王的實力,鞏固自己的皇位實力。其實,遷都到北京其實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做法了。4、是因為外在的原因
不管怎樣,當時的朱棣遷都北京其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決定了
據史料記載,明朝永樂皇帝朱棣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召集文武群臣商議營建北京
朱棣雖是在永樂十四年商議營建北京
data-filtered="filtered" data-filtered="filtered" 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廢建文年號
朱元璋于1368年農歷正月初四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取國號“明”
,建元“洪武”。當時,山東、河南、福建、廣東、廣西等許多地方尚未完全受其控制。經過半年多的征戰(zhàn),上述地區(qū)均已平定。于是朱元璋參照漢、唐時期的“兩京制”,在洪武元年(1368年)農歷“八月己巳,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之后
,隨著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平定,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九個兒子為各地藩王。其中,當時年僅十周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赴北平(今北京)就藩鎮(zhèn)守。朱棣在北平期間,為抵抗元朝殘余勢力的不斷騷擾
,常常率軍外出征戰(zhàn)并取得勝利,因此其實力也越來越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并將1399年改為“建文元年”。由于洪武后期各地藩王的實力日漸壯大
,所以建文帝上臺伊始,便開始“削藩”。由此,引發(fā)起叔侄倆一個為捍衛(wèi)皇權、一個為奪取皇權、且長達三年之久的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役”。歷經三年時間的激烈爭奪
,燕王朱棣終于將侄兒趕下了臺。朱棣于1402年7月17日于南京故宮(今明故宮)奉天殿即位稱帝,但其聲稱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
,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故廢除建文年號。并在登基后不出半個月便下詔:“今年(建文四年)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明年為永樂元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朱棣將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
朱允炆是由其爺爺、太祖朱元璋親自立的皇太孫
,也是親自圈定的接班人。因此,當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將其推翻,并取而代之時,其合法性自然受到許多人、尤其是洪武時期的老臣們的質疑。當時
,建文的老師方孝孺就批駁朱棣篡位,并嚴詞拒絕為朱棣書寫即位詔書,寧死不屈,以至于被誅滅十族,共有870多人為此喪命,另有千余人獲罪充軍。不僅如此,朱棣還誅殺了不少建文帝的忠臣舊部
。朱棣的殺戮暫時封了人們的口,但“倒行逆施、奪位篡權”朱棣在與侄兒三年的大戰(zhàn)中,北方元朝殘余勢力也常常南下襲擾
而北上抗元,從客觀的角度看,北京作為大本營
再加上北京本身就是朱棣原來的封地,也是其龍興之地;同時
于是
,朱棣在南京的近二十年間,不時前往北京。有時還親自率兵北上,抗擊北元的騷擾。在此期間
,朱棣還不斷加強北京的建設。據《明史·本紀·卷七·成祖三》記載: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八月,作北京西宮。十一月,詔文武群臣集議營建北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朱棣還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丁亥
朱棣遷都的想法由來已久
其實
據《明史·本紀·卷六·成祖二》記載:朱棣于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
歷代皇帝建造自己的陵墓,幾乎都是在國都周邊選一塊風水寶地
作為當朝皇帝的朱棣
而且當四年后
至于北京皇宮(今故宮),也是朱棣仿照南京皇宮的式樣
可見,至少在永樂四年(1406年)建造北京皇宮時
更何況朱棣于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后只過了半年時間,于永樂元年(1403年)農歷正月
由此不難看出,實際上朱棣于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后的這半年時間里
朱棣遷都北京的唯一目的就是:穩(wěn)固自身權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很多人思考古代的事情
這樣一來
什么天子守國門
什么北京自古有王氣
等等等等......
洪武時期的大明世界地圖
這些事情放在當年,都不是核心問題
對于朱棣而言
明朝的北京城一角
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后,很快就發(fā)現(xiàn)南方的文人集團對自己并不感冒
同時
明末荷蘭人筆下的直隸省
順著這個邏輯
明朝建立初期
,就曾經有人建議在依然是中原大城的開封建都。如果建都開封,對南方的控制會更為便捷。但通過靖難之役,大家都明白,北方軍隊與南方軍隊的戰(zhàn)斗力差距,如此巨大。所以,如果不控制北方的大部分軍隊,朱棣是不可能睡安穩(wěn)的。于是遷都北京就順理成章的事情。篡位者回到了自己的基本盤
,借機將北方邊境上的絕大部分藩王都削了兵權,遷徙到遠離前線的內地。整個北方防線因此需要向后收縮,以便部隊安全的捏在皇城之下。明代的北京城平面圖
至于北京是不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考慮?顯然明朝時候的人無此意識
,也不看重影響在朱棣篡位之前,中原大一統(tǒng)王朝從未以北京為首都
相反
北京從元朝開始才成為大一統(tǒng)帝國的京師
這一軌跡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何況
,為了供養(yǎng)京師的龐大人口與官吏隊伍,明朝就必須不斷用大運河從南方的錢糧稅收中抽血。京杭大運河此前在元朝時,得到了重修與復興。但元朝人從未依靠單一手段來解決京師的給養(yǎng)問題。他們會有發(fā)達的海運,幫助分擔壓力。明朝的官府嚴禁海運,自然讓條件有限的大運河,不堪重負。造成的結果也就是成本暴漲,效率低下。京杭大運河走向圖
考慮到這些因素
,你還會覺得朱棣的遷都之舉,是要利國利民嗎?現(xiàn)代很多合理的事情
,在古代那真的是不予考慮的非主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01、想要完成父親的遺愿中國歷史上大一統(tǒng)的王朝大部分都是由北至南
,而朱元璋則是從南方開始的,是由南向北打了天下,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是非常少見的,雖然說打下了基業(yè),在南京定都了,當朱元璋知道南京并不是最好的定都選擇。在洪武24年02
、天子守國門當時對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實際上還是元朝的殘余勢力,而這些元朝的殘余勢力全部逃完到漠北。朱棣在登基之后便開創(chuàng)了天子守國門,我覺得這個意義其實還是比較大的,朱棣的一生都比較喜歡攻伐,朱棣是一個不甘心享福的皇帝,他是一個特別有理想,有抱負且有擔當?shù)牡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03
、鞏固自己的皇位實際上朱棣得到皇位并不算是特別的光彩,說白了,朱棣其實是通過叛亂才能夠登上帝位。而在靖難之役當中,朱棣的侄子也是不知所蹤,此時在南京城其實有很多人都是忠于舊主的,這部分人會選擇暫時的隱藏起來,這對于朱棣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此時的南京城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而且它的根基其實是在北京的,所以遷都對他來說是最好的一種選擇。04
、北京的地理位置更有優(yōu)勢朱棣是非常有才華的,他自然是可以看出南京?惟宮城前昂后洼,形勢不稱?, 南京其實比較依靠長江的,這也算是南京的一個弱點,未來一旦長江失守1、朱棣想以北京為中心
2、朱棣原來的府邸就是在北平
3
4
永樂遷都又稱明成祖遷都北平
擴展資料: 明成祖遷都北平
靖難之役后的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
,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平府,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fā)人民以充實北平永樂四年
永樂七年,明成祖以北平為基地進行北征
永樂八年
永樂十四年
永樂十八年
明仁宗還都南京
剛剛遷都幾個月的永樂十九年初夏
明成祖死后
但仁宗享國日短
參考鏈接:永樂遷都-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02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下一篇:
漢中防御體系是什么姜維為什么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