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的時候為什么沒有人替他求情,其實結局早就注定了
對關羽被殺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前言:關羽是《三國演義》中蜀漢五虎上將之一,是蜀漢的二號人物
,發(fā)生在關羽身上的事情有很多
,如斬顏良誅文丑
,過五關斬六將
,水淹七軍等
,威震華夏
。但關羽也有大意失荊州之時
,在攻打樊城之際,被東吳聯合曹魏前后夾擊
,讓關羽猝不及防
,最終兵敗荊州被奪,自己也被東吳活捉了
。

關羽既然被東吳活捉了
,孫權為什么要殺掉關羽呢?而且東吳這么多人在孫權殺關羽期間沒有一個人求情,反而要示意孫權除掉關羽
,難道孫權不知道關羽對蜀國來說意味著什么?對劉備來說關羽意味著什么?不怕引來劉備的報復嗎?
其實關羽是注定的
,孫權是不可能放了關羽,除非關羽投降孫權為東吳效力
,但關羽明顯不是這樣的人
,他的忠義在曹營就已經得到了驗證了,對于孫權來說
,只能殺掉關羽
,其原因有三點。
關羽對劉備忠誠
,不會投降東吳
關羽以忠義著稱
,除了武藝高強外關羽的忠義在當時也是大有名氣了,就連現在結拜兄弟也要拜關公
,體現出兄弟們的義氣
。關羽與劉備的感情超乎常人,從起兵開始一直跟從劉備
,并且在劉備帳下極為賣命,深得劉備信任
。
下邳之戰(zhàn)后關羽兵敗不得已投降曹操
,曹操對關羽是拜將封侯,給予了他很高的榮耀,讓曹操身邊的將領著實羨慕
。但是關羽依然不為所動
,在幫助曹操斬顏良誅文丑后,得知劉備在袁紹處
,就立即向曹操告辭前往袁紹處尋找劉備
,這一份忠義在當時社會上是少有的。
孫權其實在關羽掌管荊州時期也對關羽拉攏過
,想把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
,結親之際希望能從關羽那里套套近乎,能要回荊州
。但是關羽看破了孫權的詭計
,一句“虎女豈能嫁給犬子”,讓孫權臉面盡失
,一代梟雄孫權的兒子成了犬子
,說明關羽打心底看不起東吳,自然不會投降東吳孫權了
。
荊州已經在孫權手中
,關羽殺不殺劉備都會反擊
呂蒙白衣渡江,騙過關羽守城士兵奇襲了荊州
,讓關羽方寸大亂
。孫權偷襲荊州是經過長期設計的,因為荊州對于東吳來說非常重要
,必須要奪回來
。因為如果東吳不拿到荊州,關羽的兵馬能直接通過水路打東吳本土
,讓孫權寢食難安
,晚上睡覺都不踏實。
但關羽占領的荊州幾個郡
,尤其是南郡和上庸
,對蜀漢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諸葛亮的北伐有兩條路
,一條是走漢中
,另外一條是走荊州,水陸并進
,這是實現隆中對的條件
。如今荊州被呂蒙偷襲所得,孫權留下關羽和不留下關羽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已經得罪了劉備
,劉備肯定不會因為孫權自己放了關羽而感謝自己
,還是要起兵討伐的,與其這樣
,不如先斷劉備一臂膀
,把關羽殺了。
關羽是東吳強勁的對手
,不殺關羽對東吳威脅極大
關羽此人不僅僅武藝高強
,且統兵能力也十分出色,要不然劉備入川這么長時間
,關羽守荊州在當時如此復雜的情景下
,依然能堅守這么久呢?況且還能出兵攻下襄陽,圍困樊城
,最終還水淹了于禁的七軍
,這些軍事行動證明了關羽的才能,不管是水軍還是陸軍
,關羽都能靈活運用
。
如果孫權當時在抓住關羽的情況下,不殺了關羽而是放虎歸山讓他回到劉備身邊
,自然是放虎歸山
,讓他領兵來報仇。陸戰(zhàn)出色的關羽
,碰到陸戰(zhàn)能力一般的東吳大軍
,關羽的威脅性實在是太大了。且東吳所依賴的水軍
,關羽也有經驗豐富的水軍作戰(zhàn)能力
,變相地弱化了東吳的強項,所以孫權認為既然關羽不能為自己所用
,那是必殺的
。
在斬關羽前,孫權還是猶豫了一些
,問身邊謀臣該不該斬關羽
,孫權左右來了個神助攻: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
。權欲活羽以敵劉
、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yǎng)
,后必為害
。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
,乃議徙都
。今豈可生!”乃斬之
。
這句話直接斷送了關羽的性命
,讓孫權沒有留下關羽的任何好處了
,殺之除掉后患,以上三點原因讓關羽結局注定被殺
。
關羽敗走麥城時,為什么沒有人去救他?
大家對于三國時期的關羽應該都不陌生,他在后世還被稱為“武圣”
。但是關羽后來大意失荊州
,最后更是敗走麥城。關羽身為當時蜀國的只要將領
,當他丟掉荊州
,被圍困在麥城時,為什么劉備諸葛亮卻都沒有派援軍來救援呢
?
其實在關羽剛剛得知荊州被襲擊的時候
,他的第一反應是率軍去把荊州會來,而不是去向劉備或者諸葛亮去求援
,讓他們派援軍過來
。但是荊州本身就是易守難攻的地方,而且關羽的背后還有曹軍在追擊
。關羽很快就陷入了被兩面夾擊
,腹背受敵的狀態(tài)。
最后自己被敵軍圍困在麥城
,這個時候才想起來向駐扎在上庸的劉封求援
。同時也向遠在漢中的劉備求援,但是非常明顯現在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時期
。等待別人的救援肯定是來不及了
,關羽無奈之下,只能選擇無奈突圍
。但是最后
,關羽還是失敗被擒。
當時在上庸駐扎的劉封和孟達為什么沒有去救援關羽呢
?因為劉封不是劉備的親子
,是他的養(yǎng)子。在劉禪出生之后
,劉封的地位就開始一落千丈
,從蜀國的繼承人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劉封的心中是非常不滿的,可以說是對劉備充滿了怨恨
。而且關羽為人非常傲氣
,一直都看不起劉封和孟達,劉封自然不愿意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援關羽了
。劉封就以自己沒有軍隊可以調動
,拒絕救援關羽。
其實
,我們從各個方面總結
,就可以發(fā)現,關羽的失敗大概有3個原因
。
1
、關羽為人非常傲氣,看不起別人
。在官場上和別人的關系很差勁
。所以在他落難的時候,劉封和孟達都不愿意出兵冒險去幫助他
。
2
、關羽在戰(zhàn)略上的失誤。在戰(zhàn)略上面
,關羽破壞了孫劉的結盟
,讓自己的后院起火,被東吳呂蒙突襲了荊州
。這一個失誤是關羽最后走向敗亡最根本的原因
。
3、就是當時社會的通訊條件
。當時的交通非常的閉塞
,導致了關羽的求救信息根本就發(fā)送不出去。這個是關羽失敗的客觀條件
。
關羽曾為張遼求情,為啥孫權殺關羽時,張遼卻不求情
?
三國演義中
,大家都知道關羽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當然他有高傲的資本
。他有超強的武力
,天下間罕有敵手
,也有崇高的地位,身為蜀漢五虎之首
,坐鎮(zhèn)一方
,假節(jié)鉞,乃是劉備手下第一人
!然而
,也正是由于關羽的高傲
,最終害得他自己兵敗被俘
。不過我們卻很好奇,作為關羽的朋友
,張遼為何不替他求情呢
?
白門樓
大家都知道,張遼和關羽的關系非同一般
,兩人可謂是真正的好朋友
。一生高傲的關羽,也就只有這么一個真心的朋友了
。張遼還在呂布手下時
,兩人就經常打交道,互相欣賞
。有一次
,張遼領兵前來攻打小沛,張飛想要出戰(zhàn)
,關羽勸阻道:張遼是一個忠義之人
,且武力不在你我之下,盡量不要和他交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觀關羽這一輩子,這么看得起一個人還是比較少見的
。而令人更加吃驚的是
,關羽為了張遼竟然曾經下跪。
白門樓上
,呂布被徹底擊敗
,押解在一旁,而勝利的一方則是曹操
。當時劉備已經投靠了曹操
,所以自然而然關羽也是屬于勝利陣營的。呂布苦苦求饒
,曹操都不愿意放了他
,這一幕在張遼看來
,缺少了太多血勇。于是他大罵道:?呂布匹夫
!死則死
,何懼之有!?曹操一聽
,感覺這人膽色不錯
,一看,竟然是老熟人
。當年曹操濮陽中伏
,碰到過張遼,于是他便問張遼還記得他嗎
?張遼十分剛猛
,當場回懟過去,說道:?當初咋沒燒死你
!?曹操憤怒了
,你一個敗軍之將,現在還敢來羞辱我
,于是準備提劍殺了張遼
。
原文:遼曰:?可惜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
!?操大怒曰:?敗將安敢辱吾
!?拔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
。遼全無懼色
,引頸待殺。
這時
,關羽站了出來
,請求曹操不要殺張遼。在整本書中
,大家何曾看到過關羽跪地求饒
?即便你把關羽抓起來了,他也敢硬剛
,絕不求饒
!而此時此刻,他卻為了張遼
,向曹操下跪
,可見他是多么欣賞張遼,是真的把張遼當作了自己的好朋友。最終
,曹操見關羽如此作態(tài)
,便放了張遼,而且賣了個面子
,把張遼給收服了
。
原文: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
,云長跪于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
,正當留用
。?云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
,故戲之耳。?
關羽對張遼一片真心
,那么張遼對關羽又如何呢?
土山之圍
劉備被曹操擊敗后
,逃無蹤跡
,只留下關羽守衛(wèi)下邳城,曹操想要收服關羽
,于是命令張遼前去勸降
。面對絕境,關羽脾氣上來了
,寧死不降
,然而張遼卻好言相勸,并和關羽約法三章
,說可以先假意投靠曹操
,等發(fā)現了劉備的蹤跡再前去回合。關羽同意了
,更重要的是
,張遼竟然說服了曹操同意這個條件,讓關羽在曹營來去自如
,不得阻攔
,這算哪門子投降?完全是張遼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勸服了曹操
,換作其他人
,早就把關羽給砍了。由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到,張遼對關羽也是真心實意的
,為了能讓關羽活下去
,他在勸降這方面已經嚴重違背了曹操的要求。
那么
,為何在關羽被俘時
,張遼不替他求情,以免關羽被孫權殺害呢
?
其實在演義中
,關羽從被俘到殺害的那一刻,中間時間非常短
。而按照古代的那種交通條件
,張遼剛剛知道關羽被俘的消息時,孫權其實已經將他殺了
,張遼根本來不及求情
。而且關羽是心存死志,原本只要他愿意投降
,孫權肯定會放他一馬
,這樣再經過各方斡旋,他就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然而關羽拒絕了
,他不愿意在孫權面前說軟話,再加上孫權手下的獻策
,最終關羽身死
。其實就算張遼求情,這件事情也不好辦
,畢竟張遼屬于曹魏陣營
,和孫權是死敵,曾多次擊敗孫權
,要是孫權知道張遼求情
,想要讓關羽活下來,說不定弄巧成拙
,讓關羽死得更快
。
而在正史中,孫權其實是并不想殺關羽的
。聰明的張遼
,對于三國之間的關系、謀略了解的還是比較多的
,他知道孫權不會殺關羽
,但是卻沒想到呂蒙會違反孫權的意思,快速的將關羽殺掉,張遼想求情救援都來不及
!
張遼和關羽是生死之交
,兩人的友誼十分深厚。關羽曾為了救張遼而向曹操下跪
,而張遼也為了救關羽違背曹操的要求
。而在襄樊之戰(zhàn)中,張遼也沒有想到關羽兵敗后
,會死得那么快
,根本來不及救援,只能留下深深的遺憾
。
孫權殺關羽時張遼為什么不求情?
喜歡《亮劍》的友友
,都記得有一對歡喜冤家李云龍和楚云飛
。
在抗戰(zhàn)時期,面對外敵入侵
,他們有矛盾
、有摩擦,但本質上是一個戰(zhàn)壕里的盟友
,英雄惺惺相惜
,這很好理解。
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
,拋開道義、信仰不說
,僅從不同集團的利益出發(fā)
,他們是死敵。但他們依然惺惺相惜
。他們的關系
,用一句很俗套的話說,就是感情歸感情
,生意歸生意
。
關羽與張遼這段情義,也很類似于李云龍與楚云飛的友情
,非常感人也很值得品味
,這為身處江湖的人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曹營
,關羽有張遼
、徐晃兩個朋友
建安五年(200年),衣帶詔事件發(fā)生后,曹操親征徐州劉備
,擊敗劉備
,擒獲關羽。在曹營內部
,關羽有兩個好朋友
,一是張遼,一是徐晃
。
據《關羽傳》記載:初
,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
,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既而遼以問羽
,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
,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
當初
,曹操很器重關羽的為人,但經過觀察認為他并沒有久留之意
,就委派與關羽交情不錯的張遼去探問他下一步的行蹤
。
關羽感慨地說:“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很厚,然而我受劉將軍的厚恩
,發(fā)誓與他共生死
,不忍心違背。我終究不能留下來
,等我報效曹公恩德以后就會離去
。”張遼就把關羽的話如實匯報曹操
,曹操認為關羽很仁義
,并沒有難為他。
這里有兩點值得稱頌:一是關羽很坦誠
,推心置腹
,有啥說啥毫不隱瞞
,可見關羽與張遼交情非同一般,否則這樣的話豈能直言
;
二是曹操也很仗義
,能放關羽走人,并沒有強留
,值得稱道
。這可不能用強扭的瓜不甜來解釋,不能為己所用就該直接殺掉
,這沒有任何問題
,但曹操并沒有這么做。
曹操借題發(fā)揮
,大做文章的意圖是有的
,但能有曹操這個境界也是很難得的。但還有一點
,一般很容易被忽視
,卻很值得稱道,那就是張遼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
。
傅子曰:“遼欲白太祖
,恐太祖殺羽,不白
,非事君之道
,乃嘆曰:‘公,君父也
;羽
,兄弟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彀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
,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
傅子記載:張遼得知關羽必將離去的態(tài)度后
,十分為難
。如果據實匯報曹操,擔心曹操會因怒殺掉關羽
;如果隱瞞不匯報
,就不是臣下事君之道
。無奈之下,張遼嘆息說:“曹公
,君父也
;關羽,兄弟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谑牵桶殃P羽的想法如實報告了曹操
。
忠孝不能兩全時
,舍孝而取忠也;忠義不能兩全
,舍義而取忠也
。
面對兩難選擇,張遼選擇了事君的忠誠而放棄了兄弟情義
。好在曹操大度沒有殺掉關羽
,試想曹操一怒之下殺掉了關羽的話,張遼就難以做人了
,但張遼又何罪之有呢
?如果張遼因私情隱瞞不報,關羽不辭而別
,張遼如何跟曹操交代
?
關羽與劉備,不僅僅是兄弟情義
,更有君臣之分
。但曹操畢竟代表朝廷,漢室是天下唯一的共主
,關羽選擇離開曹操投歸劉備
,行為很感人,但畢竟高度不夠
。
特別是演義把關羽歸降曹操這個橋段
,虛構為降漢不降曹,實在是畫蛇添足
。這不僅是無中生有
,而且弄巧成拙。
關羽是忠義的化身
,但漢家皇帝就在身邊
,你不替他出力,還到處跑啥呢
?曹操認為:“事君不忘其本
,天下義士也
。”這不僅僅是在稱頌關羽
,也是在褒獎張遼
。這就是說,人不僅要講感情
,更要將原則
,不能以私情而廢國事,忘記君臣大義
。
及羽殺顏良
,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
。羽盡封其所賜
,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左右欲追之
,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關羽斬殺顏良之后,曹操知道他將要離去
,于是更加重賞賜
。關羽把曹操全部的封賞封存,拜書告辭
,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殺關羽
,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要追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對于這個橋段,裴松之有一個很經典的評論: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
,去不遣追以成其義
,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
?斯實曹公之休美
。
裴松之認為:曹操知道關羽不肯留下而稱頌其志向,關羽逃走不派人追殺以成全他的義名
,自古以來,不是有王霸之氣度的人
,哪里能做得到呢
?這實在是曹公的美善之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羅貫中先生把這一橋段
,弄成了“關云長千里走單騎
,過五關斬六將”,熱鬧歸熱鬧
,但境界全無
,實在是大煞風景哦。
張遼與關羽交情不錯
,為何不替關羽求情呢
?
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
,但說平生
,不及軍事。須臾
,晃下馬宣令:‘得關云長頭
,賞金千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痼@怖
,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
!’晃曰:‘此國之事耳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關羽圍困樊城曹仁
,曹操派遣徐晃救援。
根據《蜀記》記載:關羽與徐晃一向關系很好
,兩軍陣前
,遙相問候,說了許多家長里短的話
。之后
,徐晃就下馬宣布了命令:“得到關云長首級者賞金千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關羽一看
,驚恐異常,說:“老大哥何出此言哦
?
!”徐晃說:“此乃國家之事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馑己苊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個人感情歸感情
,但在國家大事面前來不得一絲馬虎,決不能以私廢公
。這說不得對錯
,在國家大事面前決不能徇情枉法,這是大道
。這是徐晃與關羽對陣的情況
,如果換作是張遼的話,一樣會如此
,張遼也絕不會以私廢公
。
據《張遼傳》記載:關羽圍曹仁于樊,會權稱藩
,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
,仁圍解
。
當時,孫權欲乘關羽進攻樊城時圖謀荊州
,就向曹操稱臣
,歸順漢朝廷。曹操為了解除孫權的顧慮
,就把張遼及諸軍從防御孫吳的前線撤回
,一方面表明不會進攻孫吳的意圖,另方面加強襄樊前線的力量
。
張遼還沒有撤回到襄樊
,徐晃就已經擊敗了關羽,曹仁之圍被解除
。
從張遼行事風格以及徐晃擊敗關羽來看
,即便是張遼作為與關羽交戰(zhàn)的指揮官,張遼一樣會以國家大事為重
,毫不猶豫的與關羽交戰(zhàn)
。這是作為一個軍人,最基本的職業(yè)操守
,沒有任何可以猶疑的地方
。
不過,如果關羽再次被曹軍俘獲的話
,張遼很可能會為關羽求情
,請求曹操不要殺掉關羽。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俘獲關羽的是孫權部將
,張遼就說不上話了
。如果張遼千里迢迢去向孫權求情,不僅沒有可能
,而且孫權也不會買張遼的帳。張遼與孫權既沒有交情
,級別也不夠
,也就是張遼在孫權那里沒有話語權。
就算曹操親自出面
,孫權也未必給曹操這個面子
。
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
。權欲活羽以敵劉曹
,左右曰:‘狼子不可養(yǎng),後必為害
。曹公不即除之
,自取大患,乃議徙都
。今豈可生
!’乃斬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蜀記》記載
,孫權派遣潘璋等襲擊關羽,俘獲了關羽父子
。孫權想留下關羽以對付劉備
、曹操。左右的人說:“狼子不可養(yǎng)
,否則必為其害
。曹公當時不除掉他,以至于自取其禍
,差一點就要遷徙都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在怎能讓他活下去呢?”于是
,孫權就下令把關羽父子殺死
。
從利害關系來看,的確如此
,但絕不能把關羽看作是狼子野心
。關羽背棄曹操,并不是反叛,人家說好就沒想留下
,想殺就殺
,不殺就走。而且曹操放關羽走人
,也不是愚蠢的行為
,實在是想給天下所有打工者樹立一個楷模。
裴松之也引用吳書的另一個說法:“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