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如何艱難面世的具體的過程如何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5 13:13:51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如何艱難面世的具體的過程如何
說到李時珍
,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
中國古代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科學巨匠的只有兩人
,一位是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
,另一位當為明代的李時珍
。

李時珍(1518-1593)
,字東璧
,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人
。據清代顧景星《白茅堂集》記載
,李時珍出生時出現(xiàn)異象,“白鹿入室
,紫芝產庭”
,所以李時珍“幼以神仙自命”。此事頗為玄乎
,真實與否
,已不可考。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個醫(yī)生
,但他覺得醫(yī)生沒有地位
,常受人欺侮,所以給李時珍擬定了科舉求仕的道路
。李時珍少時聰穎
,十四歲中了秀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呛髞砣螀⒓余l(xiāng)試
,都沒有考中。沒考中的原因
,史書不載
。但世人應當慶幸,如李時珍考中舉人
,世間不過多一疲于政事
、迎來送往的官員,卻將少一位經天緯地的醫(yī)藥奇才
。此時的李時珍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又常跟隨父親行醫(yī)
,已經對醫(yī)藥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他決定以醫(yī)為業(yè),并且決心很大
,文獻記載他“讀書十年
,不出戶庭”,他父親也只好由他自行擇業(yè)了
。
李時珍雖然后來當過短時間的楚王奉祠正(相當于從七品)
,又當過一年的太醫(yī)院判,但似乎都是走過場
,也沒有多大的權力
,大多數(shù)時候連話都說不上。他把一生的時間,都用來治病救人
,編纂醫(yī)書
。李時珍醫(yī)術精湛,在他的家鄉(xiāng)
,他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東璧堂”
,在民眾中有口皆碑。李時珍的醫(yī)著
,主要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多種
,然而世人最稱道的還是他的《本草綱目》一書,堪稱劃時代的科學巨著
。
李時珍在給皇帝的《遺表》中說
,他一共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書
。實際上他花在《本草綱目》上的時間
,遠遠不止三十年。他日夜思索的事
,也只有編纂《本草綱目》一件事情
。他先后到武當山、廬山
、茅山
、牛首山及湖廣、安徽
、河南
、河北等地搜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
、樵夫
、農民、車夫
、藥工
、捕蛇者為師。比如他為了弄清楚“蘄蛇”的習性和藥性
,曾和捕蛇者一道上山捕蛇
。又比如古書記載穿山甲捕食蟻類時,會張開鱗甲
,吸引螞蟻進入甲內
,然后閉上鱗甲,跳入水中
,放出螞蟻進行吞食
。李時珍不相信這種說法,親自進入野外觀察,終于弄清穿山甲不過是扒開蟻穴吞食螞蟻
,而并非如古書所言
。他還經常親嘗藥物,比如為了驗證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
,他以身試藥
,記錄說:“予嘗試之
,飲須半酣
,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發(fā)之,乃驗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本草綱目》共收藥1892種,“正名為綱
,附釋為目
,次以集解,辨疑正誤
,詳其出產
、氣味、主治
,上自墳典
,下至稗記,凡有攸關
,靡不收掇”
。《本草綱目》序中稱“書考八百余家
,稿凡三易”
,實際上據統(tǒng)計,書中涉及的經史
、醫(yī)藥等方面典籍一共是925種
。《本草綱目》分為16部
,52卷
,共192萬字,收錄方劑11096首
,另又有藥物形態(tài)繪圖1100余幅
。這樣大的工作量,由一人獨立完成
,實在匪夷所思
。
李時珍殫精竭慮,寫出了這樣功垂萬世的皇皇巨著,然而這部書的刊行卻不那么一帆風順
。
《本草綱目》的初稿大約是在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年)完成的
。這時的李時珍已經61歲,他整天為書的刊印憂心忡忡
,一則當時的朝廷和民間書商對這類書的刊印不怎么重視
,二則自己不為世人所知,沒什么名氣
。萬歷八年(1580年)
,他背上《本草綱目》的手寫卷,奔赴金陵(今南京)
,和書商商量刊印事宜
,并準備去拜訪一個重要人物。
這個重要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貞(1526-1590)
,“后七子”中的領軍人物
,李攀龍之后,把持文壇達二十年之久
,聲望甚高
。《明史·王世貞傳》:“一時士大夫及山人
、詞客
、衲子、羽流
,莫不奔走門下
。片言褒賞,聲價驟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灰娊泜鞯睦顣r珍,要想刊印自己的著作
,似乎拜訪王世貞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一番周折,李時珍在距金陵不遠的太倉弇山園里
,見到了聲名顯赫卻小自己八歲的王世貞
。王世貞對李時珍的初步印象,是“晬(睟)然貌也
,癯然身也
,津津然譚(談)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似乎還不錯
,并且還“留飲數(shù)日”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李時珍居然什么東西也沒帶
,背囊中只有數(shù)十卷書
。李時珍講明來意,肯請王世貞為自己的著作《本草綱目》作序
。此時的王世貞
,心情恐怕是復雜的。一方面他看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帙宏富
,非同一般
。但他一方面又顧慮重重,顧慮些什么呢?他沒有明確地表述出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沒有立即為《本草綱目》作序
,李時珍就這樣返回了家里。
在家里
,李時珍又對《本草綱目》進行了反復修改
,前后十年之久,“稿凡三易”大約就是在這段時間里發(fā)生的
。其間
,李時珍少不得又與王世貞書信往來,但王世貞就是遲遲不肯動筆
。直到萬歷十八年(1590年)
,王世貞去世前夕,才將他為《本草綱目》所作序文寄給了李時珍
。今天我們來看這篇序文
,其實還頗有一種酸溜溜的感覺。但凡為人作序
,少不得對作者其人大肆贊揚
。但王序則不同,多贊揚其書而少稱頌其人
。除了前面“北斗以南一人”之詞有稍作稱許之外
,幾乎都不再有什么贊揚作者的話,全以李時珍本人自謙之辭來轉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袄罹眯模踊莺吻谠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算是對他辛苦一番的表揚
。又說他正在寫《弇州卮言》這部書
,感慨當今世上像他王世貞那樣知識廣博的人太少。最后的評價是“昧太元如子云者”
,將李時珍致力于編纂《本草綱目》與揚雄醉心于《太玄》歸為一類
。
有了王世貞的序,《本草綱目》開始著手籌備刊刻
。在金陵私人刻書家胡承龍的支持下
,《本草綱目》的刊印工作在一步一步地進行,但進展似乎很慢
。李時珍去世之前
,有沒有親眼目睹自己的著作刊印成冊,至今都還是個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睹魇贰だ顣r珍傳》說:“書成,將上之朝
,時珍遽卒
。”此后
,李時珍的大兒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及父親的《遺表》進獻朝廷
,獲得皇帝嘉許,命刊行天下
,已經是后話了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綱目》在金陵正式刊行
。而此時的李時珍
,作別世間已經三年了。
李時珍的兩個兒子后來都沒有從醫(yī)
,考取功名去了
。小兒子李建中后來還當過四川蓬溪的知縣。這可能是李時珍臨死前對后人的囑托吧
,也可能是為《本草綱目》的刊印傷了心的緣故吧
。李時珍沒有想到,《本草綱目》后來被刊刻印刷了60多次
,“士大夫家有其書”
,后來又被翻譯成日、朝
、法
、德、英
、俄等國文字
,暢銷世界各地
,還被達爾文稱為“1596年出版的中國百科全書”。實際上
,今天世人大多知道李時珍而不知道揚雄
,而且更可能的是,聽說過李時珍而沒聽說過什么王世貞
。
李時珍是如何編纂成《本草綱目》一書的?
中國傳統(tǒng)的醫(yī)藥學在明代有一個輝煌的里程碑
,它是由湖北人李時珍(1518~1593)樹立起來的
。李時珍出身于一個世代醫(yī)家,試圖求仕
,14歲時中秀才
,但其后三次鄉(xiāng)試都未中舉。在心灰意冷中他同科舉仕途告別
,投身于先輩的行業(yè)
,并把畢生精力花費在藥物學研究上。他的勤奮和天才使他成為名醫(yī)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藥物學家
。李時珍的190萬字的《本草綱目》是研讀前人書籍的讀書心血與千百次采藥行醫(yī)的經驗結晶
。在介紹該書時,他寫道:“唐宋本所無
、金元我明諸醫(yī)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種
,時珍續(xù)補三百七十四種
,雖曰醫(y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
,實吾儒格物之學
,可裨《爾雅》、《詩疏》之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草綱目·凡例》)
《本草綱目》在作者去世三年后出版,迅速在中國
、日本
、朝鮮、越南和歐洲流傳
。李時珍的書在藥物的數(shù)量和對所載藥物的研究方面都超過了《
神農本草經》以及唐代官方的《新修本草》
。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怎樣?后世對李時珍的評價
李時珍本草綱目
李時珍為明朝著名的醫(yī)學家
,一生在藥草方面做了很大的奉獻和研究
,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藥物學發(fā)展起著重大的作用。其中《本草綱目》是李時珍耗時二十七年的時間去完成的
,但是李時珍逝世的時候《本草綱目》還沒印發(fā)好
,于是他本人并沒有看到這一偉大著作的誕生。
李時珍《本草綱目》書籍圖片
李時珍從小便喜愛醫(yī)學
,一生都在行醫(yī)
,不斷積累自己的醫(yī)學經驗和知識,后有幸能進宮為太醫(yī)
,在宮中的太醫(yī)院中學習到了很多民間的藥草
,有機會看到各王府及皇室珍藏的豐富典籍,不僅學習到更多醫(yī)學知識
,還能看到平時難以看到的藥物標本
,雖然李時珍在宮中的時間短暫僅一年,但是這為他編修《本草綱目》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也是他萌生出編修更完善的本草書籍的出發(fā)點
。
于是李時珍便稱病辭官回鄉(xiāng)開始《本草綱目》的寫作,雖然一開始很順利但是李時珍寫著寫著就發(fā)現(xiàn)了局限性
,便帶著他的兒子和學生開始了長途跋涉的生活
,就為了更多接觸更多的藥草,了解它們的習性
,才能準確的掌握其用
。一路上李時珍歷經萬里路,見過千萬人
,拜了無數(shù)人為師
,傾聽了他們的意見,還閱讀了達千種的書籍
,還為了知道藥草的區(qū)別不懼危險親自嘗試辨別
,為了了解更多的藥草嘔心瀝血,終于在他六十一歲的時候完成了這個巨作
。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舉出多種不同的醫(yī)學見解
,糾正了當時很多醫(yī)學錯誤,觀點很是先進
,其中的藥草分析深入且詳細
,為醫(yī)學進步提供了質的飛躍,后來還翻譯成多國語言
,為世界所用
。
對李時珍的評價
李時珍是歷史上杰出的名醫(yī),是大明時期的圣醫(yī)
,李時珍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醫(yī)學研究
,他對醫(yī)術的態(tài)度是非常認真嚴謹?sh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他認為藥材的可貴之處是可以治愈,但是也能害人
,因此要仔細觀察記載
,不可有一分的差池。
李時珍也被世人稱為藥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編修中
,耗時長達近三十年的時間,行遍萬里路
,詢問了數(shù)個人
,親嘗了百草,才編修完這樣一部造福人類的巨作
。
李時珍畫像
李時珍用了他畢生的精力完成了這樣一件事
,期間即使是翻山越嶺,出入深山老林
,李時珍都沒有因為路途艱難而放棄
,當時李時珍的年齡也不小了,邁著年弱的雙腳
,他永不放棄的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包括他的弟子和兒子。
李時珍憑借其不畏艱苦的精神完成了這樣一部完整的關于本草也關于化學的著作
,其縝密的思維將本草進行嚴密的科學分類
,是當時中國幾千年來藥物學的總結,不僅豐富了本草的知識
,還糾正了過往的錯誤
。
李時珍作為一名醫(yī)術高超,學術知識豐富的醫(yī)生
,放棄了達官顯貴的生活,不追求名利
,不貪慕虛榮
,一心只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其中李時珍曾在楚王府為官
,治好了楚王兒子的疾病
,李時珍拒絕了楚王的重金酬謝,只認為救助他人乃是醫(yī)者之責
。如此高尚的醫(yī)者李時珍
,從他對醫(yī)學的執(zhí)著謹慎再到為人處世的寬厚仁愛,不為名利
,只為蒼生的大愛精神為我們稱頌
。
李時珍課文
李時珍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醫(yī)學家
,其編修的《本草綱目》堪稱東方瑰寶,不僅推動了醫(yī)學的發(fā)展和進步
,還帶動了其他學科如化學
、地理等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給國內外帶來的影響甚大
,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印發(fā)流傳至多國
。
李時珍油畫像
作為我們國家偉大的醫(yī)學家
,李時珍的傳奇故事有很多,加上他為了編修本草書籍曾跨過多省
,行過萬里路
,穿深山過雨林,沿途上救助不少百姓
,因此他的高超醫(yī)術也被眾百姓口口相傳
。
而且李時珍這樣不畏艱辛的精神也被世人傳頌,而且一心只為造福百姓
,以解救百姓于疾病為己任
,不貪慕權勢和錢財,其大愛的精神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的榜樣
。因此李時珍的事跡被記錄下來編制成文
,還被納入學生課本中。將李時珍事跡納為課文
,一是為了懷念贊頌這樣一位偉人為我們后世人所帶來的福音
,二是讓學生們能夠學習他堅持不畏艱辛的高尚精神。
關于李時珍的課文
,內容是介紹李時珍的從醫(yī)的經歷
,成為醫(yī)生的決心,還有為了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所要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當然也有關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重修經歷
,為了完成本草書籍,踏遍千山萬水
,訪遍上千個百姓
,甚至親嘗藥草以便辨別藥草之分。其偉大的精神和大無畏的決心
,最終完成這部巨作
,成為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李時珍的藥方
李時珍作為歷史上杰出的名醫(yī),其所留下的《本草綱目》等醫(yī)學著作堪稱東方瑰寶
,對國內外均有廣泛的影響
,對世界醫(yī)藥學的進步和化學等其他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
李時珍一生從事醫(yī)學事業(yè)
,對醫(yī)學有著很嚴謹?shù)膽B(tài)度
,對天下蒼生有懸壺濟世的追求,愿以醫(yī)術拯救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對官府昏庸之道很是鄙夷
,對貪慕權勢、陷百姓于困苦之人呲之以鼻
。因此李時珍才放棄年輕時對考科舉做官的念頭
,以醫(yī)術救百姓于苦難。
李時珍畫像
鮮少為官的李時珍
,我們所熟知的是他曾在楚王府中為一官半職
,為了能夠順利編修本草書籍,在楚王府中以醫(yī)術化解了很多疑難之癥
。后被推薦進宮
,任了為期一年的太醫(yī)便稱病回鄉(xiāng)。
之后李時珍還曾經任過小小縣官
,在四川的蓬溪縣
,但是也為期不久,便回鄉(xiāng)全身心投入《本草綱目》的編修
,因此在交接官的時候還發(fā)生了一件為人說道的趣事
。
前來接替李時珍的縣官職位的官員是位大腹便便的胖子,得知李時珍醫(yī)術高明
,便要他開一副補身體滋養(yǎng)的藥方給他
。李時珍在這位縣官來之前就有聽聞他好酒色,是個昏庸無能之輩
,加上現(xiàn)在才剛上任還沒做事便想要補身體
,李時珍很是憤怒,但是沒有表達
,而是給他開了副藥方便離去
。
而這位縣官的師爺一看藥方便得知李時珍在罵這位縣官,從李時珍開的藥方名的首個字連起來看是在說柏木棺材一副
,八人抬上山的字句,李時珍這個藥方可是把這位新官給氣的半死
。
李時珍醫(yī)術
李時珍是歷史上杰出的醫(yī)學家
,醫(yī)術精明,臨床經驗豐富,對本草由其重視
,著有《本草綱目》這一典籍
,為后世人稱頌,在國內外均有一定深遠影響
。李時珍會從醫(yī)也是深受為醫(yī)生的父親影響
,也多虧有他父親精心培養(yǎng),李時珍繼承了他父親仁德為人謙遜好學的精神
,不斷在人民群眾中學習
,習得了很多民間土方子,為醫(yī)學進步作出進一步推動
。
李時珍為了完成《本草綱目》這一書籍
,走遍數(shù)地,訪遍數(shù)人
,因此也在路途上邊走邊醫(yī)治他人
,他的醫(yī)術精明,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
。
李時珍畫像
有一天李時珍在趕路過程看到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要去送葬
,但是棺材外直冒鮮血,李時珍見此便覺得不正常
,照常來說尸體應該流的是淤血而不是鮮血
,便要求他們開棺他來檢查下。送葬的人家當然便不肯
,希望死者死的安詳不被打擾
,李時珍便一直勸說他們,告訴他們事情的厲害程度
,告及他們這是異常之象
,才使棺材主人開棺。
李時珍先是對棺材中的人一陣 ***
,再以針灸在心窩處來一針
,沒一會,棺材內的婦人便活了過來
,之后還生下一名兒子
。婦人家人對李時珍甚是感謝,稱其為活神仙
,原來是婦人因為難產陷入假死的狀態(tài)
,要不是李時珍及時察覺棺材流出的血異樣,那么這位婦人和腹中的孩子將就這樣埋于黃土之中
。
有關李時珍醫(yī)術高明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此不一一贅述
,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李時珍為了更好的救助他人,不畏艱辛長途跋涉
,不畏危險嘗百草
,將他的醫(yī)術毫不保留的寫成書籍,為大家所學習
,為醫(yī)學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
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經歷了哪些事情?
李時珍(1518~1593年)
,字東壁,號瀕湖
,晚年號瀕湖山人
。出生在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城東門外瓦硝壩一個世醫(yī)家庭里。他嘔盡畢生精力所撰寫的《本草綱目》一書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
,對中國乃至世界科學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從幼年起,李時珍便遍嘗了人間生活的艱難
。他們兄妹三人加上母親張氏都靠他父親一人養(yǎng)活
。李時珍的童年幾乎有大半是在藥爐子旁邊度過的。直到十幾歲以后
,李時珍的身體才慢慢好起來
,他開始讀書識字和參加一些戶外活動。
父親李言聞
,號月池
,是位富有醫(yī)療經驗的名醫(yī),醫(yī)學造詣頗高
。受其父影響
,李時珍從小就對草木蟲魚的學問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有時李言聞還把他帶到山里
,教他了解藥材生長的情況和辨別各種藥材
。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14歲的李時珍由其父陪伴前往黃州應科試
,中了秀才
。但在后來的三次鄉(xiāng)試中,李時珍都名落孫山
。于是李時珍正式向父親表示了放棄科舉應試
、做一名救人治病的醫(yī)生的決心。從此
,李時珍便跟隨其父開始了他的醫(yī)學生涯
。
到明代
,中醫(yī)的發(fā)展已有了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一整套體系
。李時珍不但苦讀各種醫(yī)學典籍,善于繼承前人的醫(yī)藥財富
,而且非常注意積累醫(yī)療經驗
,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他用百部
、使君子
、檳榔等藥,治愈小兒食異癖
。他認為這屬于寄生蟲病的一種
。在總結投藥數(shù)量時,李時珍認為藥量的大小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效果
,因此
,投藥治病,除了對癥下藥外還要劑量得當
,比如巴豆是瀉藥
,但用的得當反而能治瀉病,他用這種方法治好了令許多人痛苦不堪的溏瀉病
。
不恥下問
,虛心請教,注重觀察分析
,善于鉆研思考也是李時珍的醫(yī)術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
李家本是當?shù)厥来t(yī),加之李時珍自身的勤奮努力
,不久便成為名震荊楚的優(yōu)秀醫(yī)生
。38歲那年,武昌楚王朱英儉的兒子得了重病
,經過多方治療仍未見效
,最后聞名請李時珍去醫(yī)治。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后
,朱英儉的兒子病情逐漸好轉
。朱英儉非常高興,任命李時珍為“奉祠正”
,兼管王府良醫(yī)所
。
博覽群書,采訪四方
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
,命四川名醫(yī)唐慎微對《本草》加以修改
、增補
,史稱《證類本草》。該書收藏藥物1558種
,附藥方3000余個
。人們一直對這本書推崇備至。
李時珍對《神農本草經集注》
、《唐本草》及《證類本草》等藥物學方面的巨著都一一進行了認真仔細的閱讀和研究
。一方面他敬慕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發(fā)現(xiàn)了這些著作中還存在一些理論上和觀察上的錯誤
,有必要加以整理和糾正
。
再則,從宋代修訂《證類本草》到李時珍生活的明代
,歷史又前進了500多年
。外藥的輸入,加上金元以來藥物學方面諸種流派之間的爭論使醫(yī)藥理論得到較大的提高
。再者
,民間慣用藥方的遺失也必將盡快補上。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加以整理
,寫入新的藥著之中
,這個重擔就落在了李時珍肩上。
基于以上的認識
,年僅二十幾歲的李時珍立志把舊的藥書加以整理
、補充、寫出一部分類更加詳細的藥物學著作
。但他心中十分清楚
,要重新修訂《本草》,力求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fā)展并非易事
。為此
,他開始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準備工作。
為了繼承前人的科學成果
,李時珍查閱了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
、醫(yī)學名著和各種《本草》。除了仔細精讀各朝《本草》外
,李時珍還廣泛閱讀了各種醫(yī)著
、方書等,如《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張仲景傷寒論》、《扁鵲方》
、《華佗方》
、《張仲景金匱五函方》
、《唐玄宗開元廣濟方》、《天寶單方圖》
、《宋太宗太平圣惠方》等二百七十七家
。并對這些著作中的內容進行了審查、核對
、分析
、判斷。在大量閱讀醫(yī)藥典籍的同時
,李時珍還翻閱了許多古今經史和稗官小說。
大約在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
,禮部命令各地舉選醫(yī)學人才集中到北京
,以補充太醫(yī)院的缺額。湖廣保送了一批著名的醫(yī)生
,李時珍也是其中之一
。
李時珍到了北京后,雖然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
,但太醫(yī)院豐富的藏書
,來自海內外的各種藥物,使他獲益匪淺
。他還多次到藥王廟仔細辨識銅人模型的人身腧穴
,熟悉了人體所有的腧穴及各經絡的理路,為他撰寫《奇經八脈考》等書打下了基礎
。太醫(yī)院的壽藥房
、御藥庫也是李時珍經常光顧的地方,在那里他對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各種藥物一一加以比較研究
,積累了辨識藥物的豐富經驗
。
李時珍在太醫(yī)院時,幾次向朝廷申奏要求支持他編修《本草綱目》一書
,但都如泥牛沉海毫無反應
。于是他托疾辭去了太醫(yī)院的職務,踏上了南歸的道路
,決心自己獨立完成編纂《本草綱目》的工作
。
編纂一本規(guī)模宏大的藥物學著作單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當撰寫工作開始時
,李時珍把搜集到的材料按自己制定的分類方法
,逐條進行編寫,但隨著研究的深入
,他感到困難越來越多
,最使他感到茫然的是許多藥物的形狀和生長情況在古人的書籍里往往模糊不清
,有的甚至互相矛盾。經過一番苦思冥想
,李時珍終于認識到
,要解決這些問題,惟一的途徑是深入民間
,采制標本
,搞實物考察。
李時珍的足跡踏遍了蘄春一帶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