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的人是怎么過生日的他們過生日的時候有什么習俗嗎
你知道古人怎么過生日的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詳細介紹。
我們現(xiàn)在過生日
,一般都是吃蛋糕
、吹蠟燭外加唱生日快樂歌
,漸漸的成為了我們的習慣
,而這些習慣
,充滿了西方的習俗
,而缺少了中國的文化傳承
。

關于過生日吃蛋糕
,有這么一段傳說
。在公元前的歐洲,人們堅信生日時
,靈魂會被邪魔入侵
,所以在這一天會邀請親朋好友吃飯聚餐,而這個時候會拿出蛋糕來招待客人
。在那個時候
,蛋糕還屬于奢侈品
,比較名貴的,只有在這種大型的聚會上才會享有
,而大多也是皇室貴族才會有這個資本
。
點蠟燭,也是起源于古希臘的一個傳說
。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
,一到她的生日慶典,人們都會在祭壇上供放很多蜂蜜餅
,并點亮蠟燭
,用蠟燭的光來代表月亮的光輝,營造一種神圣的氛圍
,以表示對月亮女神的崇敬
。而這種習俗逐漸傳到了過生日時點上蠟燭,將美好的愿望賦予孩子的身上
。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
,在生日蛋糕上要點上與歲數(shù)相同的蠟燭,然后再由壽星一口氣吹滅蠟燭
,據(jù)說
,這是因為古時的歐洲人相信煙是能夠升入天堂的,許愿后一口氣吹滅蠟燭
,那么自己的愿望就隨著煙一同升到了天堂
,這樣愿望便可實現(xiàn)了。
至于生日快樂的歌曲也是起源于一首原本與生日無關的樂曲里
。有這樣姐妹倆
,一個叫瑪?shù)吕锏隆は枺锹芬姿季S爾市的一名幼兒園教師
,一個叫柏蒂·希爾
,是該校的校長。姐妹倆曾經(jīng)一起寫過一首歌
,歌名為“大家早上好”
。這首歌由于其歡快的旋律,迅速在兒童中間流傳開來
。
1893年
,兩姐妹發(fā)表了一部歌曲集,題名為“幼兒園的故事”
。31年后
,一個名叫羅伯特·H.科爾曼的男士未經(jīng)姐妹倆的允許,私自出版了這首歌
。更糟糕的是
,他在這首歌后又加上了一段
,即大家熟悉的“祝你生日快樂”,科爾曼先生增加的第二段歌詞使這首歌很快就十分流行
。最終
,姐妹倆的第一段歌詞消失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D闵湛鞓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這首惟一的生日歌完全取代了姐妹倆原來的歌曲。
瑪?shù)吕锏掠?916年逝世后
,柏蒂與其另一個妹妹杰西卡出面將科爾曼先生告上了法庭
。最終這首歌被賦予了版稅。
好像感覺今天我們在進行的生日禮節(jié)
,基本都脫不開西方的影響
。那么,我們中國的古人在過壽時
,又有哪些習俗呢?恐怕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道了吧
。
在我國古代,生日即誕辰
、誕生日
,老人的生日叫壽誕。古代生男孩要在門左邊懸上一張弓
,所以男子的生日又稱“懸弧日”
、“懸弧之辰”。
南北朝以前沒有過生日和祝壽的風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姟ば⊙拧まぽ份d:“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鄙漳翘欤寄罡改干B(yǎng)的艱辛
,作哀戚狀
,是不能宴樂慶賀的。
不過
,先秦兩漢盛行隨時隨地向人獻酒
、獻金上壽的禮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娊?jīng)》中有許多上壽的記載。如在《詩·大雅·江漢》中:“虎拜稽首
,天子萬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帧对姟ば⊙拧ぬ毂!罚骸叭缒仙街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騫不崩
。”《詩·豳風一七月》:“躋彼公堂
,稱彼兕觥
,萬壽無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里是分別向天子
、貴族、主人上壽
。
戰(zhàn)國時期燕國太子丹為了刺殺秦始皇
,請荊軻喝酒,“酒酣
,太子起壽”
。鴻門宴上,范增為刺殺劉邦
,召項莊“人前為壽”
。
祝壽時,往往會伴隨著送壽禮
。戰(zhàn)國嚴仲子請聶政刺殺俠累
,“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
。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魯仲連幫助趙國解邯鄲之圍
,趙國平原君“以千金為魯連壽”。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隨時獻酒祝壽的習俗
。祝壽、獻酒和獻金上壽
,雖有祝愿健康長壽之意
,但都不是在生日這天進行,只是單純地上壽
,而不是慶祝壽誕
。
生日這天就不慶祝了嗎?也不是,但一般給孩子在兒童時期居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稘h書·盧綰傳》記載了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同住一里,交情極深。倆人的妻子在同一天分別生下了盧綰和劉邦
,里中父老備羊酒為他們祝賀
,文曰:“及高祖(劉邦)、綰壯
,學書
,又相愛也。里中嘉兩家相愛
,生子同日
,壯又相愛,復賀羊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復賀”的時間也就是指的兩個孩子的出生紀念日。
南北朝的江南地區(qū)
,有著“試兒”的風俗
,應該算是過生日的雛形。在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風操篇》有這樣的記載:
江南風俗
,兒生一期
,為制新衣,盥浴裝飾
。男則用弓矢紙筆
,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
,置之兒前
,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
,名之為“試兒”
。親表聚集,致宴享焉
。
其實
,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俗稱的“抓周”。唐宋時
,這種“試兒”風俗傳到北方
。北宋初大將曹彬周歲時,父母把各種玩具
、器物
、干戈、弓矢
、紙筆等放到他面前
,任他自己抓取
。曹彬左手執(zhí)干戈,右手提一祭祀用的俎豆
,一會兒
,又拿了一枚做官的大印
,其他連看都不看一眼
,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
《顏氏家訓·風操》記載周歲試兒后
,接著說:
自茲以后
。二親若在,每至此日
,常有酒食之事爾
。無教之徒,雖已孤露
,其日皆為供頓
,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
,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
,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后
,此事亦絕
。
當時過生日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親在世
,生日那天設酒慶賀
,父母去世后,就不再過生日了
。另一種是所謂的“無教之徒”
,亦即民間,父母去世后仍置酒樂
,慶祝生日
。所以,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講:“生日之禮
,古人所無
。至齊梁間,乃行此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隋書·高祖記》記載隋文帝曾下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
,宜令海內(nèi)為武元皇帝
、元明皇后斷屠。”這里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楊堅的親生父母楊忠和呂氏
。楊堅在生日當天要求舉國吃素以此追思雙親
,哀戚如此,燕樂更無從談起
。
把生日搞成慶賀活動的習俗起源于南方地區(qū)
,以儒學為根基的中原地區(qū)對這種習俗是相當排斥的。此外
,據(jù)史書上記載
,唐太宗堅持不搞生日慶賀,他提倡“感傷”反思
,這說明即使是在隋唐大一統(tǒng)的歷史條件下
,雖然生日祝賀的習俗禮儀已從江南傳遍全國,但依然有許多人維護傳統(tǒng)
,不搞生日慶典
。
而唐太宗的后人們則不這么認為。據(jù)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19考證
,封建帝王確定在生日舉行大型祝壽活動始于唐代中期
。729年農(nóng)歷八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
,慶祝自己的生日
。宴會后,尚書左丞相源乾曜
、有丞相張說率文武百官上表
,請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為“千秋節(jié)”。
此后
,唐代皇帝不但在生日祝壽
,而且除唐德宗外,都為生日取了專用的名稱
。如唐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jié)”
,唐武宗生日叫“慶陽節(jié)”,唐宣宗生日叫“壽昌節(jié)”
,唐昭宗生日叫“嘉會節(jié)”等等
。
唐代自唐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全國都休假3日舉行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朝野同歡”。在京城
,群臣向皇帝祝壽
,獻上甘露
、醇酎和“萬歲壽酒”。各道節(jié)度使為博得皇帝歡心
,則獻上大量珍物寶玩
。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做壽酒宴,來慶賀皇帝生日
。
由于封建帝王的倡導
,上行下效,各級官僚借送生日賀禮之機拉關系
、交權貴
,在宋代成為普遍的風氣
。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
,在奸臣秦檜擅權時,“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饋
。其后州郡監(jiān)司率受此禮
,極其僭侈”。以至于1156年
,為剎僭侈之風
,宋高宗還曾下詔,禁止在職官吏過生日收賀禮
。但從各種文獻記載看
,這道禁令并沒有起太大作用,其后送生日賀禮之風仍然盛行
。
宋代除生日送財物外
,還有生日獻詩詞的風氣:大文學家蘇軾《東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賀生日的詩,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詩》等
。南宋朱熹在母親60歲生日時
,為母親寫了一首祝壽詩《壽母生朝》,民間的祝壽活動自此盛行起來
。
壽誕那天
,要設壽堂,掛壽聯(lián)
、壽圖
,擺宴慶賀。壽聯(lián)上寫“壽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東海水長流”之類的聯(lián)語
。壽圖有《壽星圖》、《王母獻壽圖》
、《八仙慶壽圖》
、《麻姑獻壽圖》等
。麻姑是傳說中的長壽女仙。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說
,她能指米為珠
,曾見東海三次變?yōu)樯L铩|漢桓帝時
,麻姑降蔡經(jīng)家
,年似十八九歲.說近日蓬萊海水又變淺了。
壽宴中不可缺少的是湯餅和壽桃
。湯餅即面條
,生日面條叫長壽面。生日吃面條的風俗盛行于唐朝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贈進士張盥詩》講:“憶爾懸孤日
,余為座上賓,舉筋食湯餅
,祝辭添麒麟
。”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前錄》講
,生日“必食湯餅者
,世所謂長壽面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唐朝去慶賀生日的人,還自稱“湯餅客”
。生日湯餅有長壽之意
,壽誕上自然不可缺少。
桃是長壽果
,傳說
,漢武帝好長生之道,西王母將三千年一熟的蟠桃送給他
,漢武帝食后欲留核種之
。西王母說:“此桃三千年一實,中土地薄
,種之不生
。”西王母還向漢武帝傳授了長生之道和修煉長生的符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段饔斡洝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孫悟空偷吃蟠桃
、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說法
,更加強了人們對壽桃的重視
。民間慶壽的壽桃,一般用白面制作
,尖部染上紅色
。
現(xiàn)代人一聽做壽,以為都是給老人的
,實際上在古代
,做壽就等于過生日。一些地區(qū)小孩10歲的生日由外婆家給做
,稱“愛子壽”;青年20歲的生日由岳父家做
。民間還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即逢整十時在虛歲數(shù)九的那年做壽
。有的地方“男不做十
,女不做九”,“十”
、“九”和當?shù)胤窖浴百\”
、“鳩”諧音,故不做
。40歲不做,因“四”與“死”諧音
。
還有做冥壽的
,也叫作陰壽,指祖先亡故以后
,每逢整十
,子孫就設神像或神位于堂中,對之行禮
,設壇延僧
,誦經(jīng)禮懺,以此表示后人的孝念
。冥壽親戚朋友有送紙扎錠者
,也有登堂拜祝的。
古人相信行善積德延年益壽
,扶貧濟弱
、修橋補路都可以積德。不過
,這做起來并不容易
,所以就產(chǎn)生了可以積壽、增壽的象征性行為
,諸如誦經(jīng)禮懺
、焚香禱告
、廟觀施舍、放生動物
、抄寫經(jīng)卷等
。
我國民間習慣以百歲為上壽,80歲為中壽
,60歲為下壽
。從60歲開始,各地風俗每逢五
、逢十
,或者逢九就為當事者舉行祝壽活動。
按照舊俗
,每個人并不是生下來就可以有資格做壽的
,做壽是一件極其重要而慎重的事,所以第一次做壽就更是慎之又慎
。
在許多地方
,第一次做壽都是由丈母娘來操辦的。在四川西部
,這叫做“開壽”;在福建
、浙江一帶則叫作“女婿壽”。大體情況是
,在女婿婚后第一次過生日或女婿滿30歲生日時
,岳父岳母帶著禮品到女婿家去賀壽。所帶禮品有黃魚
、豬肉5千克
,米酒2瓶,面條5千克
,衣服2套以及桂圓
、棗子、橘子等
。
如果是百歲大壽
,那則是街坊鄰里的大事,不管親疏遠近全都過來給他祝壽
。大家要給壽星刻碑立傳
,宗族也要將此事記錄到族譜里。
傳統(tǒng)壽禮有一套儀規(guī)
。先要設壽堂
,擺壽燭,掛壽幛
,鋪排陳設
,張燈結彩
,布置一新。到了生日那天
,壽堂正中設壽星老人之位
,司儀主持儀式,親友
、晚輩都要來上壽
。輩分不同,禮數(shù)有別
。
平輩往往只是一作揖
,子侄輩則為四拜。有的并不設壽翁
,客人只是到壽堂禮拜
,而由兒孫輩齊集堂前還禮。
當然平常人家也有不設壽堂
,只設壽案的
。舊時北京這情形時,多是到香蠟鋪請一份木刻水印的“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馬兒
,夾在神夾子上
,頭前擺上壽桃、壽面
,點上一對紅蠟
,壓一份敬神錢糧而已。
壽筵是壽禮的重要一環(huán)
,主家往往大開宴席,款待來客
。宴席的饌肴不外乎雞鴨魚肉
、山珍海味,但少不了的是面
,俗稱“長壽面”
。
賀壽的來客都要攜帶壽禮,諸如壽桃
、壽糕
、壽面、壽燭
、壽屏
、壽幛、壽聯(lián)
、壽畫
、壽彩
、萬年傘等。這些禮品中但凡能綴飾
、點畫圖案的
,一般都要有象征長壽的圖案。
可惜的是
,隨著晚清的西學東漸
,生日蛋糕、吹蠟燭這種西方的習俗漸漸融入到社會中
。開始只是一些上層開放人士給孩子過生日時會學習西方
,后來逐漸在民間也流行開來。及至如今
,雖說在一些老人壽辰上也有過傳統(tǒng)習俗的痕跡
,但是大多人對此知之甚少。實際上
,雖然過生日的形式多種多樣
,即便現(xiàn)在我們習慣了過生日吃蛋糕吹蠟燭,但是也不妨礙我們了解古人的文化
,畢竟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文化
。
古代的皇帝、太后都是怎么過生日的
很多人對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很重視
,會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一番。
皇帝怎么過生日
?
王建的《宮詞一百首》之五十九寫道:
圣人生日明朝是
,私地教人屬內(nèi)監(jiān)。自寫金花紅榜子
,前頭先進鳳凰衫
。
歐陽修的《歸田錄》卷二記載:“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
,謂之榜子
。”用金花紙寫紅榜子
,相當于制作精美的生日卡
,表示非常重視。第二天皇帝過生日
,宮女在頭天私下里囑托內(nèi)監(jiān)
,把自己那份給皇帝的生日禮物放在前頭,以引起皇帝注意。
宮女給皇帝送生日禮物
,有討好皇帝之意
,但寫金花榜子、進鳳凰衫之事并未于見史料記載
,以王建對宮廷生活的了解來于大太監(jiān)王守澄的直接告知
,當為不虛。
除此之外
,唐朝皇帝在“慶生”時還有哪些說法和節(jié)目呢
?
把皇帝生日作為誕節(jié),并且在禮典中制有慶賀儀式的規(guī)定始于唐朝
。
封演的《封氏聞見記校注》卷四有“降誕”條:
太宗曾以降誕日謂長孫無忌曰:“今日是朕生日
,俗云‘生日可喜樂’,以吾之情翻感思
!”因泣下
。
中宗常以降誕宴侍臣貴戚于內(nèi)庭,與學士聯(lián)句柏梁體詩
。然則國朝以來
,此日皆有宴會。
玄宗開元十七年
,丞相張說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誕日為千秋節(jié)
,百僚有獻承露囊者。是日皇帝御樓張樂
,傾城縱觀天下士庶
,皆為賞樂。其后又改為天長節(jié)
。
肅宗因前事以降誕日為天平地成節(jié)
。
代宗雖不為節(jié),猶受諸方進獻
。
今上即位
,詔公卿議。吏部尚書顏真卿奏:“準《禮經(jīng)》及歷代帝王無降誕日
,惟開元中始為之;又復推本意以為節(jié)者
,喜圣壽無疆之慶
,天下咸賀,故號節(jié)曰‘千秋’
,萬歲之后
,尚存此日以為節(jié)假,恐乖本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谑请吠V?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封演仕德宗朝,德宗不設誕節(jié)
,有宴會
。這段文字對之前幾位皇帝的慶壽活動均有提及。
在唐玄宗設置“千秋節(jié)”之前之后
,皇帝對自己的生日就很重視
。上文提到,唐太宗在生日那天百感交集
,對著大舅子掉眼淚
。另外,唐太宗對出生地還格外很重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缎绿茣?6?1禮樂志》記載:“太宗生于(武功)慶善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铺谠谪懹^六年(632年)九月和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一月來到他的出生地
,寫下《幸武功慶善宮》和《重幸武功》,雖然不是為了慶壽
,但卻在詩中特意提到降誕的事
,顯示出對出生地的重視,對父母孕育之恩的感懷
。太宗另有《過舊宅二首》
,舊宅就是武功慶善宮。
中宗李顯時還沒有把皇帝生日確定為誕節(jié)
,但宮中往往以宴飲的方式進行慶賀
,而且宴飲時君臣還效柏梁體聯(lián)句。
《十月誕辰內(nèi)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lián)句》
,參與者有李顯
、李嶠、宗楚客
、劉憲
、崔湜、鄭愔
、趙彥昭
、李適、蘇颋
、盧藏用
、李乂
、馬懷素、薛稷
、宋之問
、陸景初、上官婕妤
。
“十月”應為“十一月”
。據(jù)《舊唐書?6?1中宗紀》與《唐會要》卷一,中宗生于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
。又據(jù)《唐詩紀事》卷九“李適”條
,詩當作于景龍二年(708年)十一月五日。李嶠有《中宗降誕日長寧公主滿月侍宴應制》
,中宗的生日恰逢長寧公主滿月
,一同慶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笆萄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表示宮中在這天舉辦祝壽的宴會;“應制”
,表示這天大臣們寫詩表示祝賀
。
“千秋節(jié)”的設置是在開元十七年,此前玄宗的慶壽活動也非常熱鬧
。
張祜的《退宮人二首》之二寫道:“歌喉漸退出宮闈
,泣話伶官上許歸。猶說入時歡圣壽
,內(nèi)人初著五方衣
。”
崔令欽的《教坊記》記載:“開元十一年
,初制《圣壽樂》
,令諸女衣五方色以歌舞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這位宮伎在容顏老去
,歌聲不復婉轉(zhuǎn)的時候,被逐出宮
。她逢人就說當時為皇帝祝壽表演的情景
,可見當時的情景給她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舊唐書·本紀第八·玄宗上》記載:“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癸亥
,上以降誕日
,宴百僚于花萼樓下。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
,王公以下獻金鏡及承露囊
,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
,仍編為令
。從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公元729年
,唐玄宗過生日,皇上在花萼樓請百官大吃大喝
。百官上表建議把每年的八月五日――玄宗降誕日
,作為“千秋節(jié)”,群臣進萬壽酒
,獻金鏡綬帶和以絲織成的承露囊
。舉國歡慶,還放三天假
。
千秋節(jié)以三日為慶
,可見其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短茣酚涊d:“千秋節(jié)咸令宴樂
,休假三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據(jù)北宋·王欽若等編的《冊府元龜》
,當時上書提出這一建議的是尚書左丞相源乾曜和右丞相張說,他們在上表中已經(jīng)列出了千秋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
。
《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下》記載:“天寶七載(748年)秋八月己亥朔
,改千秋節(jié)為天長節(ji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鉃槿藟郾忍扉L
,千秋無限期。
顧況的《八月五日歌》寫道:“八月五日佳氣新
,昭成太后生圣人
。開元九年燕公說,奉詔聽置千秋節(ji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毙诘纳帐窃诎嗽挛迦眨钦殉筛]太后所生
,與史料相符
。但這里卻說張燕公(張說)在開元九年就提出了設置千秋節(jié)的建議,與史料不符
,應為開元十七年
。
《舊唐書》記載的是王公以下向皇帝獻金鏡
,而據(jù)《唐會要》卷29,千秋節(jié)這天
,皇帝賜四品以上金鏡
、珠囊、縑彩
,賜五品以下束帛
。
唐玄宗有兩首詩是專門寫“賜群臣鏡”的。
李隆基的《千秋節(jié)賜群臣鏡》寫道:“鑄得千秋鏡
,光生百煉金
。分將賜群后,遇象見清心
。臺上冰華澈
,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
,留意感人深
。”“分將賜群后”
,賜鏡給群臣
。
李隆基的《千秋節(jié)賜群臣鏡》寫道:“瑞露垂花綬,寒冰澈寶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粌H提到金鏡,還提到承露囊
。
李隆基的《千秋節(jié)宴》寫道:“月銜花綬鏡
,露綴彩絲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睋?jù)《舊唐書·玄宗紀》
,這首詩寫于開元十八年(730年)八月五日,是確定千秋節(jié)之后的第二年
。
杜甫的《千秋節(jié)有感二首(八月二日為明皇千秋節(jié))》寫道:“寶鏡群臣得
,金吾萬國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蔡岬劫n給群臣寶鏡
。原詩小注有誤,明皇千秋節(jié)應該是八月五日
。
杜牧的《過勤政樓》寫道:“千秋令節(jié)名空在
,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得意
,年年因雨上金鋪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蔡岬匠新赌摇=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銅制門飾
,用以銜環(huán),上作獸頭或其它形狀
。物是人非,盛景不再
。
千秋節(jié)之際
,皇帝宴百僚,群臣進萬壽酒
,舉國歡慶
。
李隆基的《千秋節(jié)宴》寫道:“蘭殿千秋節(jié),稱名萬壽觴
。風傳率土慶
,日表繼天祥。玉宇開花萼
,宮縣動會昌
。衣冠白鷺下,帟幕翠云長
。獻遺成新俗
,朝儀入舊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據(jù)《洞冥記》
,蘭殿即猗蘭殿,漢武帝生于此
。唐玄宗借指自己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