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孫承宗,曾鎮(zhèn)守明朝邊境的大明忠將
      ,最后善終了嗎

      以史為鑒 2023-06-25 16:03:56

      大家好

      ,這里是小編
      ,今天給大家說說孫承宗的故事
      ,歡迎關注哦。

      當過兵的人大多都知道這樣一句順口溜——“瞎參謀、爛干事”,諷刺的是部隊中某些不務正業(yè),只知道媚上欺下的機關人員

      ,而這種人正是一線的指戰(zhàn)員們最為鄙視和不屑的角色。

      雖然這句話有它的實際意義

      ,但在真正的戰(zhàn)爭中
      ,“參謀”這個職位卻是極為重要的:他們不僅負責收集、整理
      、分析敵我雙方的各種資料和信息
      ,為指揮員提供參考,還要向所屬的部隊布置具體的作戰(zhàn)任務
      ,是聯(lián)系指揮中樞和前線隊伍的關鍵

      實際上

      ,從古代起
      ,我國的軍隊中就有類似參謀的角色。我們非常熟悉的“長勺之戰(zhàn)”中
      ,曹劌對齊魯兩國軍力的判斷
      、戰(zhàn)斗時機的把握,就起到了參謀的作用
      。至于后來三國中的郭嘉
      、荀彧等一干所謂“謀士”,不僅在戰(zhàn)時出謀劃策
      ,還要在和平時期作為政府官員理政
      ,所謂“上馬提兵、下馬領民”
      ,可稱為“兼職”的參謀。

      隨著歷史的演進

      ,出現了“幕僚”這一角色
      ,這些人不吃朝廷俸祿,而是由文武官員自行雇傭
      ,相當于私人顧問
      。這種情況,到了明清兩朝更加普遍
      ,無論大小官員
      ,身邊基本上都有一兩個這樣的人。

      實話實說

      ,在明清兩代的幕僚群體中
      ,基本上以“豬隊友”居多——這種情況其實也很好理解:如果這些人真有本事和學問
      ,那肯定都去應試做官了,何必要干這個呢?——這些人平時出出歪主意還行
      ,真要是打起仗來
      ,恐怕是不太靈光。

      當然

      ,干這行的人多了
      ,總會出現幾個例外的。明朝的頭號怪才徐渭徐文長
      ,除了考試之外什么都玩得轉
      ,不僅詩文書畫是古今絕品,還曾經輔佐閩浙總督胡宗憲
      ,在平定“嘉靖倭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一代傳奇“參謀”徐渭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然而
      ,老天爺可能是覺得“參謀”的工作還需要人來繼承,于是
      ,就在徐渭去世的后的第二年
      ,明代的另一位優(yōu)秀參謀誕生了,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茅元儀

      、“身弱而魂強”的少年

      萬歷二十二年秋天,茅元儀出生在河南南陽淅川縣

      ,他的父親是當時的淅川縣令茅國縉
      ,祖父則是當時頗有盛名的藏書家、文學評論家茅坤
      ,至今仍在沿用的“唐宋八大家”這一說法
      ,正是來源于茅坤所編寫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據記載

      ,茅元儀雖然自幼體弱
      ,幼年時還差點因為生病夭折,但茅坤非常喜歡這個孫子
      ,在茅元儀七八歲的時候便親自教授他《尚書》等儒家經典
      ,“十一歲學為制舉文,十三四學為古文詞”
      ,走的是一條非常標準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

      但蹊蹺的是,茅元儀雖然出身在官宦之家、又家學淵源

      ,但他卻沒有像歷史上的其他官宦子弟一樣走上仕途
      ,反而在戰(zhàn)場上大展身手,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當翻看茅坤的簡歷時

      ,我們似乎發(fā)現了答案——茅坤雖然以文出名
      ,但從他27歲中進士到44歲罷官還鄉(xiāng)這十余年官場生涯中,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以武官的身份出現的
      ,先后擔任過廣西兵備僉事
      、大名府兵備副使等職務,而且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茅坤也曾是胡宗憲幕僚中的一員
      ,與徐渭是同事。

      所以

      ,這樣一幕是很有可能發(fā)生過的:當夕陽西下
      ,茅坤和茅元儀祖孫倆結束了一天的功課后,祖父便會給孫子講述自己年輕時跟隨著胡總督
      、徐軍師
      ,在東南邊境抵御倭寇、保家衛(wèi)國的那些金戈鐵馬
      ,以及戚繼光
      、俞大猷等一代名將的八面威風。而年幼的茅元儀便是在此時
      ,知道了什么是家國天下
      ,什么是匹夫有責。

      在這樣的熏陶下

      ,茅元儀慢慢成長起來
      ,雖然他的身體還是一貫地多病:“自七八歲
      ,即歲一病
      ,病必三四月始起”,但在這個病弱之軀中
      ,所蘊含的卻是一顆極為強大的心靈

      萬歷三十五年,茅國縉在任上病故

      ,第二年,年僅十四歲的茅元儀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浙江湖州
      。就在這一年
      ,湖州遭遇大災,太守召集當時富商、鄉(xiāng)紳捐款賑災
      ,卻是無人響應
      。就在這時,年僅十四歲的茅元儀站了出來
      ,“垂髻奮袖”
      、“散家粟萬石販荒”,湖州太守稱贊他:“魯子敬不是過也!”
      ,將他與“指廩贈粟”的魯肅相提并論

      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竟能有這樣的豪氣與魄力

      ,恐怕是與他祖父茅坤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的

      二、從“落榜生”到“兵學家”

      茅元儀慷慨解囊賑濟災民的事情

      ,很快就傳揚開去
      ,一時間,茅元儀好好地過了一把“名人”癮

      但是

      ,歷史證明,“名氣”在科舉考試中往往起到的是“負”作用
      ,從柳永到唐寅
      ,栽在“年少成名”上的人數不勝數,茅元儀自然也很難逃出這個怪圈

      從萬歷三十九年到天啟元年的十年間

      ,茅元儀參加了4次科舉考試,全部名落孫山
      ,失敗率百分之百
      ,“點背”至極。

      應試之路蹭蹬

      ,茅元儀也是郁悶到不行
      。第四次落第后,他還一氣寫了名為《不第》的十首組詩
      ,好好的發(fā)泄了一番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一個人才居然屢試不中,科舉考試真是不公平!”但在我看來

      ,至少這最后一次落榜
      ,茅元儀一點都不冤:因為,就在這一年
      ,他潛心三年編纂而成的兵書《武備志》終于面世了

      ——別人都在苦讀經史子集

      ,茅元儀卻躲在家里編兵書,他要不落榜
      ,那科舉考試才真是不公平!

      實際上

      ,在明代,文人寫兵書一度成為時尚
      ,但大部分的兵書的水平相當一般
      ,與“紙上談兵”的趙括高明不了多少。

      然而

      ,茅元儀雖然也是“紙上談兵”
      ,但他談出了水平、談出了高度
      、談出了思想——僅從篇幅來說
      ,這部《武備志》有240卷之多,200余萬字
      ,對明朝之前近兩千年軍事思想和著作做了一個大總結
      ,堪稱是當時的軍事百科全書。

      據記載

      ,茅元儀僅在編纂時所參考的各類典籍就達到了兩千多部
      ,包含軍事原著、歷史地理學
      、兵器學
      、醫(yī)藥學、占卜學
      、農業(yè)學等諸多門類
      ,甚至連許多武術圖譜都有相關記載,為研究古代軍事保存了諸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由此看來

      ,茅元儀屢試不中,雖然對他自己來說是命途多舛
      ,但對后世諸多學者來說
      ,的確是一大幸事。

      這部《武備志》甫一面世

      ,立刻引起了巨大轟動
      ,茅元儀這個名字再次在朝野之中傳揚開來,許多朝野重臣紛紛推薦他入朝為官
      。據茅元儀寫給當時內閣首輔韓爌的《上韓蒲州相公書》中自述
      ,《武備志》面世后的兩年里,他“奉明旨十二
      ,特允用者數四”
      ,稱得上是一大“紅人”

      雖然受到多方舉薦,但茅元儀卻都一一拒絕了

      ,原因很簡單:在他看來,這些舉薦他的大臣
      ,絕大多數能力實在是平庸至極
      ,簡單來說,就是“瞧不上”!

      、伯樂與千里馬

      在茅元儀看來

      ,自己就好比是那匹羈于槽櫪之間的千里馬,只有伯樂才能發(fā)掘出自己真正的價值

      幸運的是

      ,茅元儀并沒有等待太久——天啟三年,兵部尚書
      、薊遼督師
      ,人稱“明末第一文帥”的孫承宗找到了他。自此
      ,茅元儀正式走上了他“參謀”之路

      在跟隨孫承宗的數年時間里,茅元儀不僅幫助孫承宗“修復大城九

      、堡四十五
      ,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
      ,協(xié)助打造了大名鼎鼎的“關寧防線”
      ,還在南方四處建造艦船、招募勇士
      、籌建水師
      ,成為了孫承宗的重要助手之一。

      崇禎二年

      ,皇太極率重兵突破遵化
      ,直逼京城。在這個危機關頭
      ,朝廷不得不再度起用孫承宗
      ,讓他鎮(zhèn)守京城的最后防線——通州。

      當時

      ,后金軍已經繞過通州
      ,逼近北京。孫承宗與茅元儀等二十四騎
      ,輕裝穿過后金軍隊的包圍圈
      ,進入通州
      ,四處招攬軍隊,最終成功將后金軍擊退

      在這場被稱為“己巳之役”的戰(zhàn)爭中

      ,茅元儀作為孫承宗的“高參”之一,無疑為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在明末那種乾坤倒置

      、烏煙瘴氣的環(huán)境中,就連孫承宗自己都難以自保
      ,何況茅元儀這個小小的“參謀”呢?沒過多久
      ,他就被解除了恩賞的副總兵職,發(fā)配到了福州“戍邊”
      。從此
      ,茅元儀便再也沒有真正得到報效朝廷、施展胸中所學的機會

      崇禎十一年

      ,清兵大舉進犯,孫承宗在故鄉(xiāng)高陽縣奮起抗敵
      ,以致殉國
      。得知這一消息,茅元儀感到報國無門
      ,郁郁寡歡
      ,終日縱酒泄憤。崇禎十三年
      ,茅元儀在憤懣中去世
      ,年僅四十七歲。

      清軍入關后

      ,茅元儀由于沒有功名
      ,又曾參與過抵御清軍的戰(zhàn)爭,被清朝史官們“選擇性遺忘”
      ,而《武備志》也一度成為禁書
      ,直到道光年間才得以解禁,再次面世

      在明末的亂世中

      ,茅元儀雖然只是一個小人物,但其人
      、其事
      、其書,都值得后人銘記和傳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58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灰姑娘》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對這個故事,想來大家都不陌生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