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小編在明朝的歷史上名將云集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
,他最后是怎么死的.png" />
李成梁鎮(zhèn)守遼東近三十年
老子厲害
,兒子也不遑多讓,李如松雖然是正宗的官二代,但是絕對不是拼爹上位萬歷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歷帝(1573年~1620年)年間
萬歷二十年(1592年)
同年四月
,李如松臨危受命,出任提督陜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統(tǒng)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這就是著名的“萬歷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軍抵達寧夏。七月,命明軍麻貴部出擊
,擊敗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剪除了叛軍的外援。與此同時,各路援軍將寧夏城團團包圍。李如松在仔細觀察了地形和寧夏城防之后,下令決開黃河,水淹寧夏城。城內(nèi)彈盡糧絕,軍心渙散,斗志全無,叛軍失去外援,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寧夏城防崩塌與此同時
,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tǒng)一了日本列島,執(zhí)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居然異想天開地制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同樣在萬歷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fā)。當時統(tǒng)治朝鮮的李氏王朝
,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整個朝鮮武備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shù)沒有城防。豐臣秀吉出動九軍共15萬(也有人認為是20萬)大軍攻擊朝鮮,挾內(nèi)戰(zhàn)一統(tǒng)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得意忘形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為界占據(jù)朝鮮
,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大明屬國臣服朝貢。消息傳來,大明朝野一片嘩然,主戰(zhàn)派認為必須出兵教訓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卻認為朝鮮人過于軟弱,一觸即潰,只會向明朝求援,建議僅讓朝鮮國王及隨從百余人過鴨綠江避難,而不出兵萬歷二十年(1592年)七月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東征大軍兵臨平壤城下
。盤踞平壤的是日將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次日拂曉,明軍發(fā)起總攻臨近午時
后來
據(jù)《日本戰(zhàn)史》記載
平壤戰(zhàn)役的勝利打消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碧蹄館是位于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個驛館,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這里所爆發(fā)的碧蹄館大戰(zhàn)
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
碧蹄館一戰(zhàn)
,3000明軍(到戰(zhàn)斗即將結束時增至9000)與幾倍的日軍激戰(zhàn)一晝夜,戰(zhàn)斗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明軍彈丸、火藥全部耗盡,但大明軍旗始終屹立不倒碧蹄館血戰(zhàn)后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遼東總兵官。次年四月
,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與數(shù)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奮戰(zhàn),陣亡于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萬歷皇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于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謚忠烈。在明代,以李如松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貴為代表的麻家被并譽為“東李西麻”
,萬歷三大征,李如松參與或指揮了其中兩場戰(zhàn)役。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68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