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晁錯的主要成就,重農(nóng)貴粟
      ,移民實(shí)邊,堅定削藩

      以史為鑒 2023-06-26 08:33:33

      晁錯的主要成就,重農(nóng)貴粟,移民實(shí)邊,堅定削藩

      晁錯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

      ,后歷任太子舍人
      、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
      、賢文學(xué)
      。在教導(dǎo)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
      ,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
      ,在政治和文學(xué)反面都頗有建樹。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介紹
      ,一起來看看吧!

      政治貢獻(xiàn)

      ,移民實(shí)邊,堅定削藩.png" />

      重農(nóng)貴粟

      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jīng)濟(jì)

      ,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
      ,晁錯上了一篇《論貴粟疏》。這篇疏繼承了賈誼的重農(nóng)思想
      ,強(qiáng)調(diào)重農(nóng)抑商
      。晁錯在這篇疏中細(xì)致地分析了農(nóng)民與商人之間的矛盾,導(dǎo)致農(nóng)民流亡
      ,糧食匱乏的嚴(yán)重狀況。面對這種商人勢力日趨膨脹
      ,農(nóng)民不斷破產(chǎn)的局勢,晁錯提出重農(nóng)抑商
      、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
      。建議文帝采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
      ,貴五谷而賤金玉。其二
      ,貴粟
      。這對當(dā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和鞏固國防
      ,都具有一定的進(jìn)步意義,文帝接受了

      接著

      ,晁錯又給文帝上了一篇關(guān)于減收農(nóng)民租的疏。務(wù)農(nóng)桑
      ,薄賦斂,廣蓄積;號令有時
      ,要求統(tǒng)治者的政治活動不要影響農(nóng)時;利民欲
      ,即滿足人民的欲望
      ,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物質(zhì)利益

      移民實(shí)邊

      對于匈奴的侵?jǐn)_和西漢王朝中央政府的消極的和親政策,晁錯和賈誼一樣

      ,都是不滿的。晁錯對匈奴的態(tài)度比較強(qiáng)硬
      ,開始主張武力平定
      ,此議不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張積極備戰(zhàn)
      ,提出移民實(shí)邊的策略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錯給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

      。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diǎn)。晁錯并不是主張單純地依賴蠻夷
      ,而是企圖使之與中國的軍隊(duì)相結(jié)合
      ,使"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
      ,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
      ,被文帝委婉地拒絕了

      接著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積極防御的策略,即《守邊勸農(nóng)疏》和《募民實(shí)塞疏》

      。在《守邊勸農(nóng)疏》中
      ,晁錯分析了秦王朝戍邊政策的失誤,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動的特點(diǎn)
      。提出了"徙民實(shí)邊"的主張。晁錯的"徙民實(shí)邊"的主張
      ,屬于一種積極的防御,被文帝所采納
      。為了使募民徙邊的工作做得更好
      ,晁錯在《募民實(shí)塞疏》中又提出了兩條建議:其一
      ,對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其二
      ,要學(xué)習(xí)古代的方法
      ,將移民按軍事建制嚴(yán)格地組織起來。同時
      ,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
      ,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
      ,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
      ,這叫納粟授爵
      。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
      ,對漢初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shí)邊

      、寓兵于農(nóng)的政策
      ,文帝立即付諸實(shí)施
      。這個政策不僅在當(dāng)時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
      ,對后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時趙充國實(shí)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
      ,都是晁錯移民實(shí)邊政策的繼承和發(fā)展

      堅定削藩

      繼承子孔子的大一統(tǒng)思想和法家限制、打擊“父兄大臣”的思想

      ,贊揚(yáng)“高皇帝不用同姓為親”的政策
      ,堅決主張“削藩”,認(rèn)為“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
      ,禍小;不削之
      ,其反遲,禍大”

      晁錯的削藩主張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繼承

      ,然而其態(tài)度比賈誼更堅決
      。晁錯始終抓住藩國中最強(qiáng)大也最危險的吳國,不斷進(jìn)行揭露
      ,態(tài)度堅決
      。同時
      ,晁錯不只是一個政論家,更是一位政治實(shí)踐家
      。晁錯不僅有削藩的言論
      ,而且參與了削藩的行動。在晁錯的策劃下
      ,景帝"削吳會稽、豫章郡"

      吳楚七國叛亂平息后

      ,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繼續(xù)治理封國
      ,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
      ,改丞相為相
      ,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
      ,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quán)力,中央政權(quán)的權(quán)力就大大加強(qiáng)
      ,而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政權(quán)
      ,并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jìn)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晁錯原文_翻譯及賞析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

      ,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
      ,漢族
      ,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
      ,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
      ,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
      、太子家令(太子老師)
      、賢文學(xué)。在教導(dǎo)太子中受理深刻
      ,辯才非凡
      ,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
      。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 晁錯 主要成就 政治貢獻(xiàn)

      重農(nóng)貴粟
      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jīng)濟(jì)

      ,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錯上了一篇《論貴粟疏》
      。這篇疏繼承了賈誼的重農(nóng)思想
      ,強(qiáng)調(diào)重農(nóng)抑商。晁錯在這篇疏中細(xì)致地分析了農(nóng)民與商人之間的矛盾
      ,導(dǎo)致農(nóng)民流亡
      ,糧食匱乏的嚴(yán)重狀況
      。面對這種商人勢力日趨膨脹,農(nóng)民不斷破產(chǎn)的局勢
      ,晁錯提出重農(nóng)抑商
      、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
      。建議文帝采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
      ,貴五谷而賤金玉。其二,貴粟。這對當(dā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和鞏固國防
      ,都具有一定的進(jìn)步意義
      ,文帝接受了。

      接著,晁錯又給文帝上了一篇關(guān)于減收農(nóng)民租的疏

      。務(wù)農(nóng)桑
      ,薄賦斂
      ,廣蓄積
      ;號令有時
      ,要求統(tǒng)治者的政治活動不要影響農(nóng)時;利民欲,即滿足人民的欲望
      ,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物質(zhì)利益。

      移民實(shí)邊
      對于匈奴的侵?jǐn)_和西漢王朝中央 *** 的消極的和親政策

      ,晁錯和賈誼一樣
      ,都是不滿的。晁錯對匈奴的態(tài)度比較強(qiáng)硬
      ,開始主張武力平定, 此議不為文帝所接受后
      ,他仍主張積極備戰(zhàn),提出移民實(shí)邊的策略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錯給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

      。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diǎn)
      。晁錯并不是主張單純地依賴蠻夷
      ,而是企圖使之與中國的軍隊(duì)相結(jié)合
      ,使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
      ,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
      ,被文帝委婉地拒絕了。

      接著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積極防御的策略

      ,即《守邊勸農(nóng)疏》和《募民實(shí)塞疏》
      。在《守邊勸農(nóng)疏》中,晁錯分析了秦王朝戍邊政策的失誤
      ,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動的特點(diǎn)
      。提出了徙民實(shí)邊的主張
      。晁錯的徙民實(shí)邊的主張
      ,屬于一種積極的防御
      ,被文帝所采納。為了使募民徙邊的工作做得更好
      ,晁錯在《募民實(shí)塞疏》中又提出了兩條建議:其一
      ,對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其二
      ,要學(xué)習(xí)古代的方法
      ,將移民按軍事建制嚴(yán)格地組織起來。同時,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
      ,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
      ,對漢初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shí)邊

      、寓兵于農(nóng)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shí)施
      。這個政策不僅在當(dāng)時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
      ,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
      ,對后世影響很大。漢武帝時趙充國實(shí)行軍屯
      ,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
      ,都是晁錯移民實(shí)邊政策的繼承和發(fā)展。

      堅定削藩
      繼承子孔子的大一統(tǒng)思想和法家限制

      、打擊“父兄大臣”的思想
      ,贊揚(yáng)“高皇帝不用同姓為親”的政策,堅決主張“削藩”
      ,認(rèn)為“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削之
      ,其反亟
      ,禍小
      ;不削之
      ,其反遲,禍大”

      晁錯的削藩主張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繼承

      ,然而其態(tài)度比賈誼更堅決。晁錯始終抓住藩國中最強(qiáng)大也最危險的吳國
      ,不斷進(jìn)行揭露
      ,態(tài)度堅決。同時
      ,晁錯不只是一個政論家
      ,更是一位政治實(shí)踐家。晁錯不僅有削藩的言論
      ,而且參與了削藩的行動。在晁錯的策劃下
      ,景帝削吳會稽
      、豫章郡。

      吳楚七國叛亂平息后

      ,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繼續(xù)治理封國
      ,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
      ,改丞相為相
      ,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
      ,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quán)力,中央政權(quán)的權(quán)力就大大加強(qiáng)
      ,而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晁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政權(quán)
      ,并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jìn)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
      ,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文學(xué)成就
      晁錯是比賈誼稍后較重要的漢初政論散文家

      。他的文章立論深刻
      ,邏輯嚴(yán)密,說服力強(qiáng)
      ;文風(fēng)樸素?zé)o華
      , 但質(zhì)實(shí)懇切,被后世稱為“疏直激切
      ,盡所欲言”
      ,《賢良對策》、《言兵事疏》
      、《守邊勸農(nóng)疏》等
      ,被魯迅先生譽(yù)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
      ,其澤甚遠(yuǎn)”(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

      晁錯的政論文立論契合時代熱潮,善于觀察當(dāng)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深識幽顯,見解透辟
      ,能切中要害
      ,剖析利弊。正因如此
      ,晁錯的政論散文切中實(shí)際
      ,不發(fā)空論。如晁錯的三篇軍事政論散文
      ,《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diǎn)
      ,《守邊勸農(nóng)疏》和《募民實(shí)塞疏》提出了徙民實(shí)邊的積極防御策略,立論犀利
      ,措施亦切實(shí)可行
      ,所以被文帝所采納。

      內(nèi)容上更為正大

      ,意境上更為壯闊
      。其著論的出發(fā)點(diǎn)雖然都是基于建功立業(yè)
      ,但落腳點(diǎn)又往往是漢朝的長治久安,并且以強(qiáng)烈的歷史責(zé)任感為漢朝的鞏固和長盛不衰提議獻(xiàn)策
      ,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大漢氣象的熱情贊頌
      ,具有歷史的厚實(shí)感而在意境上更為壯闊,體現(xiàn)出歷史上升時期的風(fēng)貌

      人物生平 太子智囊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

      ,晁錯出生于潁川(今河南禹縣),年少時師從張恢學(xué)習(xí)法家思想
      。漢文帝時期
      ,因能文任太常掌故。 朝廷征召研究《尚書》之人
      ,晁錯受太常派遣
      ,奉命去濟(jì)南跟隨伏生學(xué)習(xí)《尚書》,接受儒家思想
      。學(xué)成歸來后
      ,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
      ,后升為博士

      晁錯任博士時,上《言太子宜知術(shù)數(shù)疏》

      ,陳說太子應(yīng)通曉治國的方法
      ,得到文帝贊賞,拜為太子家令
      。由于晁錯能言善辯
      ,善于分析問題,深得太子劉啟的喜愛和信任
      ,被太子家譽(yù)為“智囊”

      獻(xiàn)策御邊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屢侵邊境

      ,侵?jǐn)_狄道
      ,文帝發(fā)兵征討,晁錯乘機(jī)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
      ,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diǎn)
      ,指出對匈奴的作戰(zhàn)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
      ,將領(lǐng)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
      。文帝很贊賞
      ,賜給晁錯詔書
      ,以示嘉獎,但并未采納晁錯主動出擊的建議

      晁錯接著又向文帝上了《守邊勸農(nóng)疏》

      ,提出用經(jīng)濟(jì)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實(shí)邊的辦法抵御外患
      ,被文帝所采納
      。于是晁錯又上《募民實(shí)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漢廷策問
      漢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

      ,晁錯任太子家令時,文帝令大臣們推舉賢良
      、方正
      、文學(xué)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
      。由文帝親自出題
      ,就“明于國家大體”等問題,提出征詢(即“策問”)
      。當(dāng)時賈誼已死
      ,參加對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錯的回答為最好(即《舉賢良對策》)
      ,深得文帝嘉許
      ,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此后

      ,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
      ,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未采納
      ,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
      。太子劉啟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歡晁錯
      ,持反對態(tài)度

      景帝寵信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

      ,太子劉啟即位
      ,提拔晁錯為內(nèi)史。晁錯多次單獨(dú)晉見景帝
      ,議論國家大事
      ,景帝對他言聽計從,寵信程度超過了九卿,許多法令是經(jīng)他的手修改訂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懷忌恨

      ,以晁錯擅自鑿開廟墻為由,報請景帝處死晁錯
      ,晁錯提前得到訊息
      ,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謝罪而退
      ,不久患病而死
      。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
      ,位列三公
      ,地位愈加顯貴。

      進(jìn)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

      ,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
      ,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
      ,提議削藩
      。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
      ,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徊幌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反遲
      ,禍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奏章送上去

      ,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
      ,因景帝寵信晁錯
      ,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不同意
      ,從此和晁錯結(jié)下了怨仇

      景帝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

      、楚王的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ず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
      。諸侯嘩然
      ,都強(qiáng)烈反對,憎恨晁錯

      晁錯強(qiáng)行削藩,冒著極大的風(fēng)險

      。晁錯的父親勸解無效
      ,服毒自盡。

      七國之亂
      景帝下達(dá)削藩令十多天后

      ,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聯(lián)兵反叛
      ,是為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聞知訊息
      ,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
      。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時逢竇嬰入宮

      ,請求景帝召見袁盎。袁盎曾當(dāng)過吳國丞相
      ,于是景帝問計于袁盎
      。袁盎認(rèn)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并請求景帝屏退旁人
      ,獻(xiàn)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于殺晁錯
      ,恢復(fù)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
      ,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國
      ,恢復(fù)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
      ,兵不血刃
      。”景帝默然良久
      ,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
      。于是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
      ,出使吳國

      腰斬東市
      袁盎獻(xiàn)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

      、中尉陳嘉
      、廷尉張歐聯(lián)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
      。景帝批準(zhǔn)了這道奏章
      ,此時晁錯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
      ,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
      。車馬經(jīng)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
      ,向晁錯宣讀詔書
      ,腰斬晁錯,當(dāng)時晁錯尚穿著朝服

      后世評價 學(xué)問大家
      首先他是一個有學(xué)問的人

      ,晁錯最早是學(xué)“刑名之學(xué)”的,什么叫“刑名之學(xué)”呢
      ?用現(xiàn)在的話說
      ,就是學(xué)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xué)院或者政法系畢業(yè)的
      。因?yàn)閷W(xué)習(xí)成績還不錯
      ,而且主要是文字工夫好,就當(dāng)上了太常掌故
      。我們要知道
      ,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
      ,晁錯很有文采
      ,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晁錯時來運(yùn)轉(zhuǎn)是什么時候呢
      ?是被太常選拔去讀《尚書》
      。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
      ,古代的典籍失傳
      ,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傳人一代一代地沒有了
      。到了漢文帝的時候
      ,懂得《尚書》的只剩下一個人,叫做濟(jì)南伏生
      ,但是等漢文帝找到這個人的時候
      ,他已經(jīng)九十多歲了,不可能把他請到朝廷來
      ,怎么辦
      ?所以只好下命令說: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嗎
      ?選拔一個可造之材,到濟(jì)南伏生家里去學(xué)
      。蒼天有眼
      ,太常寺選中的就是晁錯。晁錯在濟(jì)南伏生家
      ,跟著濟(jì)南伏生學(xué)了《尚書》
      ,這就是儒家的學(xué)說,他原來學(xué)的是法家的東西
      ,現(xiàn)在又學(xué)了儒家的東西
      ,這叫做學(xué)貫儒法,學(xué)問大長
      ,名聲也大長,回到朝廷以后
      ,說起話來是頭頭是道
      。漢文帝說這是個人才啊,這個人才不能浪費(fèi)了啊
      ,那就去輔佐太子吧
      ,太子就是后來的漢景帝,于是就任命晁錯做了太子舍人
      ,后來又做了太子門大夫
      ,后來做到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個什么級別呢
      ?算是一個中層干部

      智慧之人
      晁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別好

      ,能言善辯
      ,他進(jìn)了太子府以后,太子嘛
      ,他是儲君
      ,就是他等著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
      ,他沒什么事兒做
      ,晁錯又一肚子學(xué)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xué)問
      ,談得太子對他有點(diǎn)崇拜
      ,經(jīng)常和他坐而論道。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diǎn)崇拜
      ,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智囊”

      晁錯是一個有學(xué)問的人
      ,他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guān)心國家大事
      ,他雖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個家令
      ,或者還只是做一個門大夫等等,官職不大
      ,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
      ,他時常研究國家大事,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
      ,他給漢景帝上了好幾道疏文
      ,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nóng)
      ,這篇疏文后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分收入《食貨志》
      ,收入《食貨志》的后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
      。《論貴粟疏》是一篇有名的文章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
      ,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有辦法的人
      ,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正因?yàn)樗且粋€有學(xué)問的
      、有思想的
      、有能力的、還不甘寂寞的人
      ,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趟朝政這汪“渾水”
      ,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
      晁錯的第一個問題
      ,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
      。他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guān)系就不好
      ,我們看《史記
      。晁錯列傳》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
      ,你想想
      ,他在太子府里面不過做個舍人,門大夫
      ,家令
      ,并不是什么職權(quán)很大的
      ,很重要的官員,只不過喜歡發(fā)發(fā)議論而已
      ,大家都不喜歡他
      ,一旦他進(jìn)入中樞,擔(dān)任重要職務(wù)的時候
      ,結(jié)果就可想而知了
      。果然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以后就重用晁錯
      。因?yàn)闈h景帝覺得晁錯是一個“智囊”
      ,所以漢景帝一上臺,第一件事情就任命晁錯為內(nèi)史
      。內(nèi)史是個什么官呢
      ?內(nèi)史負(fù)責(zé)的是京城地區(qū)所有的行政工作,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一個首都市的市長
      ,所以晁錯是越過了副部級
      ,直升正部級。這樣一來
      ,晁錯恐怕是有點(diǎn)得意忘形,至少是有點(diǎn)趾高氣揚(yáng)
      ,仗著漢景帝信任他
      ,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
      ,今天要改革這個
      ,明天要改革那個,漢景帝還言聽計從
      ,都采納他的建議
      ,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大臣就不太高興了。

      能言善辯
      我們知道

      ,中國古代的政治
      ,它有官場上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guī)矩,而漢代的政治在漢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
      ,主張清靜無為
      ,主張一動不如一靜,主張以柔克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偠灾遣幌矚g折騰,這是第一個特點(diǎn)

      第二個特點(diǎn)
      ,漢初的那些高級官員基本上是貴族
      ,或者功臣,有的是當(dāng)年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
      ,雖然能力不一定強(qiáng)
      ,但是熬熬年頭也就慢慢地熬上來了
      ,所以大家對于像晁錯這樣一個靠著能言善辯
      、夸夸其談就青云直上的家伙,看不上眼
      。所以晁錯這個時候應(yīng)該怎么樣呢
      ?應(yīng)該夾起尾巴做人
      。他不,今天改革
      ,明天變法
      ,像根“攪屎棍子”,攪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寧
      ,大家對他就忍無可忍

      第一個被惹毛的是當(dāng)時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惹毛了以后
      ,找了個岔子就要?dú)㈥隋e
      ,找了個什么岔子呢?晁錯不是當(dāng)內(nèi)史嗎
      ?那就是首都市的市長
      ,內(nèi)史有一個辦公機(jī)構(gòu)叫內(nèi)史府,內(nèi)史府有一個門朝東邊開
      ,晁錯覺得這個門朝東邊開
      ,出出進(jìn)進(jìn)不方便,他就南邊開一個門
      ,南邊是什么
      ?南邊是太上皇的廟,南邊開一個門就把太上皇的廟外面圍墻打一個洞
      ,申屠嘉想
      ,好家伙,太上皇頭上動土啊
      ,大不敬
      。于是商量說,我們明天上朝的時候彈劾他
      。不知道這個訊息怎么就走漏了
      ,晁錯得到訊息之后連夜進(jìn)宮去見漢景帝,就把情況都說了
      ,漢景帝說:這個事情朕給你做主了

      第二天
      ,一上朝,丞相申屠嘉把這個事提出來
      ,漢景帝說:哎呀
      !這個事兒朕知道了,這個晁錯他是在太上皇廟的墻上開了一個洞
      ,不過那個墻不是內(nèi)墻
      ,那是外墻。那我們大家都是北京人
      ,知道北京
      ,看看就知道,故宮
      、太廟都是一圈一圈的好多墻
      ,他開的是最外面的那個,沒戳到里面去
      ,外面那個地方是干什么的呢
      ?是安置閑散官員的,沒什么了不起的
      。最后漢景帝說了一句關(guān)鍵的話
      ,這個事是朕讓他做的。申屠嘉沒有話說了
      ,回到家里吐血而死
      。就是晁錯一上臺就氣死一個宰相,申屠嘉是什么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可晖兰问歉咦鎰畲蛱煜碌墓Τ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樣的人都搞不定晁錯
      ,還誰能擺平他?晁錯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
      ,他在朝中更加是恃寵驕人,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這里順便要說一下這個申屠嘉
      ,他不是小人。我們?nèi)タ础妒窌穼ι晖兰蔚脑u價
      ,申屠嘉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廉潔的清官
      ,叫“門不受私謁”,什么叫“門不受私謁”
      ?就是他在自己家里頭是不接待客人的
      ,其他的官員你不要到我家里來談事
      ,有事咱們上朝,到辦公室去談
      。袁盎曾經(jīng)找過申屠嘉
      ,申屠嘉說:袁公有什么事嗎?公事明天到辦公室找辦事員談
      ,如果是私事
      ,本丞相無私事,清官嘛
      ,所以這件事情申屠嘉在這個朝廷當(dāng)中威望是很高的
      。你得罪了申屠嘉,你就得罪了一批正人君子
      。比方說后來聯(lián)名上書要?dú)㈥隋e的廷尉張歐
      ,什么人,大好人
      ,廷尉我不是說了
      ,是法務(wù)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他辦案子有一個原則
      ,就是他拿了這個判決來了以后
      ,他要看,看了以后
      ,他發(fā)現(xiàn)如果這個案子有疑點(diǎn)
      ,比方說證據(jù)不足,程式不對
      ,發(fā)回去重審
      ,如果交上來的案卷左看右看都挑不出毛病,那確實(shí)是證據(jù)確鑿
      ,這個人也確實(shí)是罪大惡極
      ,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能赦免他
      ,他會親自到監(jiān)獄里去宣讀判決書
      ,流著眼淚,一邊哭
      ,一邊讀
      ,說你犯了什么滔天罪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然后弄點(diǎn)好酒好肉伺候你上路吧
      。是這么一個人,你想這樣一個人都主張殺晁錯,你說晁錯得罪人得罪到什么程度了
      ,我們可想而知了

      性情耿直
      從政的晁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然而他的性格使他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


      那么晁錯為什么不得人心呢
      ?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政見不和
      ,他主張削藩
      ,其他人主張不動,“道不同
      ,不相與謀”
      。第二個原因,性格不好
      ,性情耿直
      ,比較認(rèn)死理。史記和《漢書》講到晁錯的時候都用了四個字:峭
      、直
      、刻、深
      。峭
      ,什么意思呢?嚴(yán)厲
      ;直
      ,什么意思呢?剛直
      ;刻
      ,什么意思呢?苛刻
      ;深
      ,什么意思呢?心狠
      。一個人又嚴(yán)厲
      ,又剛直
      ,又苛刻
      ,又心狠,討人喜歡嗎
      ?不討人喜歡
      。誰會喜歡這樣的人呢?誰會跟這樣的人成為好朋友呢?這樣的人怎么會有一個好的人緣呢
      ,而沒有一個好的人緣
      ,你怎么能在 *** 里面混呢?這就是晁錯性格上的原因

      晁錯的這個性格
      ,我們在電視劇《漢武大帝》里面也看到有表現(xiàn)。晁錯推出削藩的政策以后
      ,朝野嘩然
      ,晁錯的父親就千里迢迢從潁川趕到長安來找晁錯,他是這樣說的:“必須這樣做呀!不這樣做
      ,天子就沒有尊嚴(yán)
      ,國家就不得安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敲催@個情節(jié)表現(xiàn)了什么
      ,表現(xiàn)了晁錯的忠心耿耿,晁錯是一個既忠心耿耿
      ,又深謀遠(yuǎn)慮的人
      。按說這實(shí)在是國家的一個棟梁。但是晁錯的忠心耿耿和他的深謀遠(yuǎn)慮都有一點(diǎn)問題
      ,什么問題呢
      ?他是為國深謀遠(yuǎn)慮,為自己一點(diǎn)都不深謀遠(yuǎn)慮
      ,所以《漢書》對他的評價是:“銳于為國遠(yuǎn)慮
      ,而不見身害”,而自己要倒霉了
      ,他都不知道
      。這樣的人,按照我們一般來說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這是一個大好人啊
      ,大公無私,一心為公
      ,一往無前
      ,奮不顧身,這不是很好嗎
      ?怎么不好呢
      ?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為自己考慮的人
      ,他往往也不能為別人考慮
      ,不懂得民情的人
      ,不懂得那些人之常情的人,也往往不懂國情
      。國家是什么
      ?國家是具體的人民構(gòu)成的,人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你不了解人
      ,你就不能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
      ,你就是要了解人性
      、人情,包括人之常情
      ,你不能夠沒有人之常情
      ,一個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眼里
      ,一個不把自己的生命當(dāng)回事兒的人
      ,也不會把別人的生命當(dāng)回事兒,你既然不能把別人的生命當(dāng)回事兒的話
      ,你怎么為民眾謀福利呢
      ?一個連自己都保衛(wèi)不了的人,你能夠保衛(wèi)國家嗎
      ?所以對于這樣一種奮不顧身
      ,我們要一分為二地來看,承認(rèn)他道德上高尚的一面
      ,也看到他缺陷的一面

      晁錯的詩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

      ,非能耕而食之
      ,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
      、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
      ,而國亡捐瘠者
      ,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nèi)為一
      ,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
      、禹,加以亡天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
      ,而畜積未及者
      ,何也?地有遺利
      ,民有余力
      ,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
      ,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于不足
      ,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
      ,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
      ,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
      ,嚴(yán)法重刑
      ,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
      ,不待輕暖
      ;饑之于食,不待甘旨
      ;饑寒至身
      ,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
      ,終歲不制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
      ,雖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
      ,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
      ,薄賦斂,廣畜積
      ,以實(shí)倉廩
      ,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
      ,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
      ,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
      ,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然而眾貴之者
      ,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
      ,在于把握
      ,可以周海內(nèi)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
      ,而民易去其鄉(xiāng)
      ,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
      ,長于時,聚于力
      ,非可一日成也
      。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
      ,不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
      ,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
      ,秋獲
      ,冬藏,伐薪樵
      ,治官府
      ,給徭役;春不得避風(fēng)塵
      ,夏不得避署熱
      ,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
      ,四時之間
      ,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
      ,吊死問疾
      ,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復(fù)被水旱之災(zāi)
      ,急政暴虐
      ,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dāng)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
      ;于是有賣田宅
      、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
      ,小者坐列販賣
      ,操其奇贏,日游都市
      ,乘上之急
      ,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
      ,女不蠶織
      ,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無農(nóng)夫之苦
      ,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
      ,交通王侯
      ,力過吏勢,以利相傾
      ;千里游遨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
      ,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
      ,商人已富貴矣;尊農(nóng)夫
      ,農(nóng)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
      ;吏之所卑
      ,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
      ,而欲國富法立
      ,不可得也。方今之務(wù)
      ,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
      。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
      ;貴粟之道
      ,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
      ,得以拜爵
      ,得以除罪。如此
      ,富人有爵
      ,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
      ,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
      ,以供上用
      ,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
      、補(bǔ)不足
      ,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
      ,所補(bǔ)者三:一曰主用足
      ,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
      ,復(fù)卒三人。車騎者
      ,天下武備也
      ,故為復(fù)卒。神農(nóng)之教曰:“有石城十仞
      ,湯池百步
      ,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允怯^之,粟者
      ,王者大用
      ,政之本務(wù)。令民入粟受爵
      ,至五大夫以上
      ,乃復(fù)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yuǎn)矣
      。爵者
      ,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
      ;粟者
      ,民之所種
      ,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邊
      ,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
      ,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
      ;足支一歲以上
      ,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
      。如此
      ,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
      。時有軍役
      ,若遭水旱,民不困乏
      ,天下安寧
      ;歲孰且美, *** 大富樂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獌蓾h·晁錯《論貴粟疏》 論貴粟疏

      兩漢 : 晁錯

      圣王在上

      ,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
      ,織而衣之也
      ,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
      、禹有九年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
      ,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
      、禹
      ,加以亡天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
      ,何也
      ?地有遺利,民有余力
      ,生谷之土未盡墾
      ,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

      展開閱讀全文∨ 圣王在上

      ,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
      ,織而衣之也
      ,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
      、禹有九年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
      ,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
      、禹
      ,加以亡天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
      ,何也
      ?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
      ,山澤之利未盡出也
      ,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

      民貧

      ,則奸邪生
      。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
      ,不農(nóng)則不地著
      ,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
      ,嚴(yán)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
      ,不待輕暖;饑之于食
      ,不待甘旨
      ;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
      ,終歲不制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
      ,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
      ,薄賦斂
      ,廣畜積,以實(shí)倉廩
      ,備水旱
      ,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

      ,在上所以牧之
      ,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
      ,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
      ,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
      ,可以周海內(nèi)而無饑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
      ,盜賊有所勸
      ,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
      ,長于時
      ,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shù)石之重
      ,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饑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
      ,夏耘,秋獲
      ,冬藏
      ,伐薪樵,治官府
      ,給徭役
      ;春不得避風(fēng)塵,夏不得避署熱
      ,秋不得避陰雨
      ,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
      ,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
      ,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
      ,尚復(fù)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虐
      ,賦斂不時
      ,朝令而暮改。當(dāng)具有者半賈而賣
      ,無者取倍稱之息
      ;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
      ,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
      ,日游都市
      ,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
      ,女不蠶織,衣必文采
      ,食必粱肉
      ;無農(nóng)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
      ,交通王侯,力過吏勢
      ,以利相傾
      ;千里游遨,冠蓋相望
      ,乘堅策肥
      ,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
      ,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
      ,商人已富貴矣
      ;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
      ,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
      ,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
      ,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
      ,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

      。欲民務(wù)農(nóng)
      ,在于貴粟;貴粟之道
      ,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
      ,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
      ,農(nóng)民有錢
      ,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
      ,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則貧民之賦可損
      ,所謂損有余、補(bǔ)不足
      ,令出而民利者也
      。順于民心,所補(bǔ)者三:一曰主用足
      ,二曰民賦少
      ,三曰勸農(nóng)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
      ,復(fù)卒三人
      。車騎者,天下武備也
      ,故為復(fù)卒
      。神農(nóng)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
      ,帶甲百萬
      ,而無粟,弗能守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允怯^之
      ,粟者,王者大用
      ,政之本務(wù)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
      ,乃復(fù)一人耳
      ,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yuǎn)矣。爵者
      ,上之所擅
      ,出于口而無窮;粟者
      ,民之所種
      ,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
      ,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
      ,不過三歲
      ,塞下之粟必多矣。

      古文觀止

      , 議論
      , 農(nóng)業(yè)策略

      說說晁錯

        晁錯(?~公元前154年)

      ,潁川(今中國中部河南禹縣)人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時期著名的政論家。他年輕時曾學(xué)過法家學(xué)說
      ,后來又學(xué)今文《尚書》
      ,不久任太子舍人、門大夫
      ,升任博士
      。他很得當(dāng)時的太子劉啟(后來的漢景帝)的賞識,被稱為劉啟的“智囊”


        晁錯對于匈奴的不斷侵?jǐn)_
      、土地兼并等問題非常關(guān)心,幾次上書主張積極備戰(zhàn)
      ,迎擊匈奴,以及采取措施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
      。他還詳細(xì)地剖析了西漢兵制與匈奴兵制
      ,進(jìn)而提出遷移百姓充實(shí)邊境主張
      ,他還建議讓商人貢獻(xiàn)糧食到邊塞,然后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給以獎勵和補(bǔ)償
      ,受到漢文帝的贊賞
      ,后來升任中大夫。

        然后
      ,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奪諸侯王
      、修改法令等主張,這都是當(dāng)時急需解決的國家大事
      。在景帝即位之后
      ,晁錯升為內(nèi)史,不久任御史大夫
      ,成為舉足輕重的國家重臣
      ,很受景帝器重。他依舊主張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
      ,達(dá)到鞏固中央集權(quán)的目的
      。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
      ,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徊幌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其反遲
      ,禍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馑际峭硐鞣蝗缭缦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景帝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且要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
      。在這時候
      ,晁錯的父親從潁川趕來,勸他小心行事
      ,免得樹敵
      ,引火燒身。晁錯意志堅決
      ,不愿屈從
      。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
      ,吳
      、楚等七國以“誅晁錯
      、清君側(cè)”為借口,一起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叛亂
      ,這就是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外戚竇嬰等人原來就和晁錯矛盾很深,此時見有機(jī)可乘
      ,于是提議景帝殺晁錯來平息叛亂
      。景帝聽信了竇嬰之言,將晁錯腰斬于長安東市
      ,他的父母
      、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殺
      。晁錯死后
      ,吳楚七國之亂并沒有平息,最后景帝還是派名將周亞夫出征
      ,才很快將叛亂平定


        晁錯削地

        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采用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
      ,決心把國家治理好
      。景帝當(dāng)太子的時候,有個管家的官員叫晁錯(音cháo cuò)
      ,才能挺不錯
      ,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漢景帝即位以后
      ,把他提升為御史大夫


        漢朝實(shí)行的是郡縣制,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
      。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
      ,也就是所謂同姓王。到了漢景帝那時候
      ,諸侯的勢力很大
      ,土地又多,像齊國有七十多座城
      ,吳國有五十多座城
      ,楚國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
      ,特別是吳王劉濞(音bì)
      ,更是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
      ,自己煮鹽采銅
      ,跟漢皇帝一樣富有
      。他自己從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
      ,簡直使吳國成為一個獨(dú)立王國。

        晁錯眼看這樣下去
      ,對鞏固中央集權(quán)不利
      ,就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辦罪
      。先帝(指文帝)在世時對他很寬大
      ,他反倒越來越狂妄自大。他還私自開銅山鑄錢
      ,煮海水產(chǎn)鹽
      ,招兵買馬,準(zhǔn)備叛亂
      。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
      。”

        漢景帝還有點(diǎn)猶豫
      ,說:“好是好
      ,只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

        晁錯說:“諸侯存心造反的話
      ,削地要反
      ,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xiàn)在造反
      ,禍患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粚硭麄儎萘π酆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再反起來
      ,禍患就更大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
      ,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
      ,就是橫行不法
      ,要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為削減封地的理由
      ,還不容易
      !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
      ,從家鄉(xiāng)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了出來。他對晁錯說:“你當(dāng)了御史大夫
      ,地位已經(jīng)夠高的了
      。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閑事
      ?你想想
      ,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親,你管得著
      ?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
      ,他們哪一個不怨你,恨你
      ,你這樣做究竟是為的什么
      ?”

        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quán)力
      ,國家也一定要亂起來
      。”

        他父親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做
      ,劉家的天下安定
      ,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
      ,不愿意看到大禍臨頭
      。”

        晁錯又勸了他父親一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抢先瞬惑w貼晁錯的心意,回到潁川老家
      ,服毒自殺了


        晁錯正跟漢景帝商議要削吳王濞的封地,吳王濞先造起反來了
      。他打著“懲辦奸臣晁錯
      ,救護(hù)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
      ,吳、楚
      、趙
      、膠西
      、膠東、甾川(甾音zī)
      、濟(jì)南等七個諸侯王發(fā)動叛亂
      。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很大
      ,漢景帝有點(diǎn)嚇了
      。他想起漢文帝臨終的囑咐,拜善于治軍的周亞夫?yàn)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統(tǒng)率三十六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那時候
      ,朝廷上有個妒忌晁錯的人就說七國發(fā)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
      。他勸漢景帝說:“只要答應(yīng)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
      ,免了諸侯起兵的罪
      ,恢復(fù)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
      ,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

        接著
      ,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
      ,說他大逆不道,應(yīng)該腰斬
      。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
      ,竟昧著良心,批準(zhǔn)了這個奏章


        一天
      ,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dá)皇帝的命令
      ,要他上朝議事
      。晁錯還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
      ,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jīng)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
      ,要晁錯下車聽詔
      。中尉宣布了漢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
      。這個一心想維護(hù)漢家天下的晁錯
      ,竟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
      ,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
      。這時候吳王濞已經(jīng)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
      。他聽說要他拜受漢景帝的詔書
      ,冷笑說:“現(xiàn)在我也是個皇帝,為什么要下拜
      ?”

        漢軍營里有個官員名叫鄧公
      ,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里來
      ,知不知道晁錯已經(jīng)死了


        吳楚愿不愿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jīng)準(zhǔn)備了幾十年了
      。這次借削地的因頭發(fā)兵
      ,哪里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
      ,恐怕以后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
      ,但后悔已來不及
      。虧得周亞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吳
      、楚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zhàn)
      ,卻派一隊(duì)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后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
      。吳
      、楚兩國軍隊(duì)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
      。周亞夫才發(fā)動精兵出擊
      ,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涂地


        吳
      、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
      ,其余五個國家也很快地垮了
      。不到三個月時間
      ,漢軍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
      ,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后代繼承王位
      ,但是打那以后,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國里征收租稅
      ,不許干預(yù)地方的行政
      ,權(quán)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quán)才鞏固下來


        來源:《中華上下五千年》(曹余章 著)

        晁錯是西漢初期的一位政治家
      ,他學(xué)貫儒法,知識淵博
      。深受文
      、景兩帝的器重和寵信。景帝前元三年
      ,晁錯為了實(shí)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
      ,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yè),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
      。漢景帝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聽從了晁錯的建議
      ,開始了“削藩”
      。但是就在晁錯的政治理想就要實(shí)現(xiàn)之時,他卻被腰斬于長安東市
      。他的蒙冤而死與文帝時代青年政治家賈誼的夭折
      ,成為文、景時代最著名的兩大政治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晁錯蒙冤而死是因?yàn)槌⒋蟪冀o他擬定的罪名是無臣之禮,大逆不道
      。朝廷大臣給晁錯擬定的罪名雖然很重
      ,但并不是晁錯被殺的真實(shí)原因,那么晁錯被殺的真實(shí)原因是什么呢


        “七國之亂”爆發(fā)后
      ,朝廷的這一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諸侯王的強(qiáng)烈不滿
      ,吳王劉濞首先決定起兵反叛
      ,用晁錯的觀點(diǎn)來說,他提出《削藩策》是因?yàn)閰峭醣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因?yàn)楫?dāng)時的吳國地處長江中下游
      ,富饒之國
      ,魚米之鄉(xiāng),吳王煎礦得錢
      ,煮水得鹽
      ,富甲一方,勢可敵國
      ,這樣下去
      ,必有尾大不掉之勢,成為中央政權(quán)的隱患
      ,因此必須削減其勢力
      。當(dāng)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時,吳王劉濞跳起造反
      ,這再次肯定了晁錯的削藩政策
      。對于削藩策,文景時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
      ,但未被采納
      。很多人都意識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勢。問題是當(dāng)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
      ,幾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對
      ,而到了最后,當(dāng)提出要誅殺晁錯時
      ,朝廷幾乎是一片喊殺
      。那這又是為了什么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ㄈ模?br>
        大漢這個王朝嚴(yán)格地說
      ,是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因?yàn)樵谒暗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持續(xù)的時間很短
      ,而漢王朝強(qiáng)大、持久
      、影響深遠(yuǎn)
      ,比方說我們現(xiàn)在是漢人,漢族
      ,我們說的是漢語
      ,都是以這個王朝為標(biāo)記的。這個王朝持續(xù)了四百多年
      ,是中國歷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王朝
      。當(dāng)然由于王莽篡漢,這個王朝被一分為二
      ,分為前半段和后半段
      ,歷史上稱為前漢和后漢
      ,又叫西漢和東漢。那么漢王朝四百多年
      ,應(yīng)該說最精彩的是在西漢
      ,而西漢王朝兩百多年,最精彩的是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這一段
      ,這一段歷史
      ,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轟轟烈烈
      。在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
      ,人才輩出,英雄輩出
      ,人物輩出
      。遺憾的是,這些英雄人物和風(fēng)流人物
      ,并不是都有一個好的歷史結(jié)局
      。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
      ,有的身敗兼名裂
      ,甚至死于非命,今天我們要講的晁錯
      ,就是其中的一個


        晁錯的死,是西漢初年的一大冤案
      ,西漢這個王朝應(yīng)該說冤案還是不少,比方說晁錯之前的韓信
      ,韓信的死是一個冤案
      ,晁錯之后的竇嬰,竇嬰的死也是一個冤案
      ,但是比較而言
      ,晁錯死得最冤,為什么呢
      ?晁錯是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fù)而死
      ,而他的這個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后實(shí)現(xiàn)的
      ,而且是正在實(shí)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的時候
      ,被冤殺了,所以他死得特別冤
      ,這個冤呢
      ,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人看他是冤的
      ,當(dāng)時就有人說他冤。

        當(dāng)時有一個叫鄧公的人就跟漢景帝說過
      ,晁錯死得太冤了
      。鄧公是一個什么人呢?鄧公當(dāng)時的官職叫做“謁者仆射”
      ,“謁者仆射”它的級別是叫做秩比千石
      ,那么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相當(dāng)于副部級。

        吳
      、楚之亂的時候
      ,漢景帝派“謁者仆射”鄧公到前線去打仗,鄧公從前線回來
      ,向漢景帝匯報軍情
      ,漢景帝就問了他一個問題:說這個晁錯已經(jīng)被朕殺了,吳
      、楚兩國應(yīng)該退兵了吧
      ?漢景帝為什么會問這個問題?我們?nèi)绻催^電視連續(xù)劇《漢武大帝》
      ,大家都應(yīng)該知道
      ,所謂吳、楚之亂
      ,就是當(dāng)時一個叫吳的王國
      ,還有一個楚的王國,聯(lián)合了另外的五個王國
      ,組成七國聯(lián)軍
      ,浩浩蕩蕩地殺向京師。他們當(dāng)時打出的口號叫做“誅晁錯
      ,清君側(cè)”
      ,什么叫做清君側(cè)呢?就是皇帝身邊有小人
      ,要把他清理掉
      ,小人是誰?晁錯
      。所以漢景帝就說:既然你們的口號是“清君側(cè)”
      ,說我身邊有小人,小人是晁錯
      ,我把晁錯殺了
      ,你們應(yīng)該退兵了吧?鄧公說:怎么會退兵呢
      ?吳王為反數(shù)十年矣
      。吳王想造反
      ,已經(jīng)準(zhǔn)備了幾十年了,好容易逮一個機(jī)會
      ,你殺了晁錯就退兵了
      ,不可能。鄧公還說了一句話
      ,他說
      ,反倒是我認(rèn)為天底下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嘴巴閉起來,漢景帝就問他說:為什么呢
      ?鄧公說:陛下想一想
      ,晁錯是為什么死的?晁錯是主張削藩
      ,也就是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
      ,鞏固中央政權(quán),這是我們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yè)
      ,但是他的計劃剛剛實(shí)行的時候
      ,自己卻被冤殺了,以后還有人說話嗎
      ?還有人說真話嗎
      ?還有人愿意向你們提建議嗎?漢景帝聽了這個話以后呢
      ,漠然良久
      ,呆了很長時間,然后嘆了一口氣說:朕也是后悔莫及呀


        那么現(xiàn)在看起來漢景帝的后悔
      ,我估計還是真的,為了表示這個漢景帝殺晁錯是出于萬不得已
      。我們看到在電視連續(xù)劇《漢武大帝》里面安排了一場漢景帝和晁錯兩個人喝酒話別的這么一個場面
      。這個情節(jié)在歷史上恐怕是沒有記載的。根據(jù)《史記》和《漢書》的記載
      ,晁錯被殺的時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被殺的
      ,而且被殺的也不是晁錯一個人
      ,是他們?nèi)遥艺D殺晁錯
      ,是朝廷的大臣正式打了報告的
      ,牽頭打這份報告的是三個人,丞相陶青
      、中尉陳嘉
      、廷尉張歐
      ,這個張歐就是歐洲的歐,但是根據(jù)古書的記載
      ,這個歐字應(yīng)該念(qu)
      ,應(yīng)該叫張區(qū)。他們?nèi)齻€人是正式向漢景帝打了一份報告的
      ,擬定的罪名也很重的


        這三個人是什么人呢?我們要知道
      ,漢代的中央政府它實(shí)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三個宰相
      ,九個部長
      ,三公:首先第一個是丞相,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總理
      ;第二個叫太尉
      ,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三軍總司令
      ,最高軍事長官
      ;第三個叫做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管監(jiān)察,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副總理兼監(jiān)察部長
      。那現(xiàn)在好了
      ,一個政府總理,一個公安部長
      ,一個司法部長
      ,三個人聯(lián)名彈劾晁錯
      ,這個分量那是很重的
      ,擬定的罪名也很大
      ,叫做:“亡臣子禮
      ,大逆不道”
      。所以當(dāng)時擬定的處分是晁錯腰斬
      。腰斬就是一刀從這兒切下去
      ,腰斬是一種很殘忍的刑罰
      ,腰斬以后人沒有馬上死,他還會動
      ,非常慘
      ,所以這個刑罰一直到雍正的時候才廢掉
      ,因?yàn)橛赫实蹥⒘艘粋€人
      ,腰斬
      ,看了以后他覺得非常慘,他自己用手蘸著血寫了三個字
      ,慘
      、慘
      、慘
      ,把這個刑罰廢掉了
      ,晁錯是腰斬
      。另外他的父母
      、妻子
      、家人
      ,凡是沒有分家的統(tǒng)統(tǒng)殺頭
      ,所以是判得非常重
      。在當(dāng)時這個報告打上去
      ,漢景帝馬上批了一個字“可”


        我們現(xiàn)在讀史書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制曰可”
      ,皇帝批示同意了
      。而且晁錯的死
      ,是他事前完全不知道的
      。司馬遷在給晁錯做傳的時候
      ,用的是這樣一句話:“上令錯衣朝衣斬東市”。那么從這個字面上看呢
      ,我們好像覺得漢景帝給晁錯一個面子
      ,就穿著上朝的衣服
      ,上刑場。實(shí)際上不是
      ,如果我們讀《漢書》,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漢書》上晁錯傳里面寫得很清楚
      ,叫做“紿載行市”
      ,這四個字從哪里來的
      ,從《史記》來的
      ,《史記》也寫了這四個字。但是問題是司馬遷他沒有寫在晁錯傳里面
      ,他寫在哪兒呢?他寫在《吳王劉濞列傳》里面
      ,叫做“紿載行市”
      ,紿是什么意思呢
      ?騙
      ,也就是說當(dāng)時這三個人打一個報告給漢景帝
      ,漢景帝批了可以后,馬上就派中尉陳嘉
      ,就是那個首都衛(wèi)戍司令兼公安部長
      ,駕了一輛馬車
      ,找到晁錯
      ,就是說皇上叫你
      ,晁錯以為叫他開會呢
      ,穿上朝服
      ,興沖沖地上了車
      ,上了車以后,一車?yán)健皷|市”立即腰斬
      。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
      ,在殺晁錯之前
      ,是否向他宣讀了判決書,但是肯定有一條
      ,沒有給他自我辯護(hù)的機(jī)會
      ,當(dāng)然也沒有給他請律師,所以他死得慘
      ,死得冤
      ,死得窩囊


        是主張削藩,晁錯是非常堅決地主張削藩
      ,而且一有機(jī)會就跟漢景帝說削藩了
      ,削藩了,可以說削藩這個事兒是晁錯一手鼓搗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晁錯是不是死得冤,我們來把削藩這個事兒來交代一下
      ,而我們要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兒,我們要大致地講一下中國國家制度的演變


        秦漢時期
      ,是中國國家制度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期
      ,秦漢之前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制度呢?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這個概念
      ,但和我們現(xiàn)在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國,那不是一個概念
      。當(dāng)時人們講到的中國是什么?是中央之國
      ,當(dāng)中的那個國,而中央這個國外面周邊呢
      ,還有很多的國,我們現(xiàn)在中國的這塊地方
      ,當(dāng)時叫做天下,也就是說當(dāng)時的人認(rèn)為,天底下也就這么大塊地方
      ,也就這么多人
      ,天下這塊地方
      ,要有一個領(lǐng)袖,這個領(lǐng)袖就是天的兒子
      ,叫天子
      ,這是一個概念


        然后在天下當(dāng)中有很多的國
      ,有同民族的
      ,有不同民族的,最當(dāng)中的這個天
      ,最正中的這個地方,這個叫中國
      ,周邊最遠(yuǎn)的少數(shù)民族東邊的叫夷
      ,南邊的叫蠻,西邊的叫戎
      ,北邊的叫狄
      。另外還有一些華夏族的國家,很多的國家
      ,他們叫做什么呢
      ?他們叫做國,每個國都有自己的元首
      ,這個元首叫做諸侯
      。那么天子和諸侯是一個什么關(guān)系呢?我們現(xiàn)在反過來看
      ,我們覺得當(dāng)時就是秦以前的那個狀況
      ,應(yīng)該叫做國家聯(lián)盟,他們共同擁戴一個天子
      ,就是國家聯(lián)盟的盟主
      ,當(dāng)時稱為天下共主,但是我們要弄清楚這個天下共主是名義上的
      ,雖然周代就提出一個概念
      ,叫做“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但是我們要清楚,這個“莫非”是名義上的
      ,天子呢
      ,它名義上所謂天的兒子,擁有了上天授予他的這塊土地
      ,然后他把這個土地封分下去
      ,這個就叫做封建。封
      ,是什么意思呢
      ?封是劃定疆域,封的辦法
      ,是國與國之間有個國境
      ,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條溝,把這個溝里邊的土翻上來
      ,然后在這個土上面種樹
      ,這個叫做封,把這一片劃給你了
      。建
      ,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國君
      ,不但給你封了一塊土地
      ,然后還給你指定一個國家元首,這個叫做建
      ,合起來就叫做封建
      。這個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呢
      ,封建諸侯國
      ,諸侯得了這塊領(lǐng)土以后,怎么辦呢
      ?他再封建
      ,他又把他的土地,又把它分下去
      ,分給誰呢
      ?分給大夫,那么大夫擁有的那塊地方叫什么呢?叫家
      ,所以這個時候是三個層次的機(jī)構(gòu)
      ,就是天下、國
      、家
      ,國和家是分開的,這個制度就叫做封建制
      ,一個天下
      ,許多國家,一個天子
      ,許多國君


        秦始皇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
      ,就把這個制度給廢除了
      ,代之以郡縣制,什么叫郡縣制呢
      ?就是原來諸侯的國
      ,現(xiàn)在我把它改成郡,原來大夫的家
      ,我把他改成縣
      ,郡管縣,郡和縣都直屬中央政府
      ,不再分封
      ,也就是一個政府,一個主權(quán)
      ,一個領(lǐng)袖,一個國家
      ,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
      。那么秦始皇實(shí)行這個制度大概十幾年。

        秦始皇死了以后
      ,這個王朝實(shí)際上就已經(jīng)滅亡了
      ,取而代之是漢王朝,那么漢滅秦以后
      ,是實(shí)行原來周代的封建制呢
      ?還是實(shí)行秦的郡縣制呢?這就是兩條路線的斗爭
      ,最后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一個妥協(xié)的方式
      ,一個中間路線,就是在中央周圍,京畿地區(qū)
      ,京師周圍這個地區(qū)
      ,實(shí)行郡縣制,就是實(shí)行秦的制度
      ,在邊遠(yuǎn)一點(diǎn)的地方呢
      ,實(shí)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
      ,就是一個王朝
      ,兩種制度,我們不妨稱之為一朝兩制
      。那么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呢
      ,就稱做藩國,為什么叫藩呢
      ?藩是什么呢
      ?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你們像籬笆一樣地
      ,在周圍保衛(wèi)中央
      ,所以這些王侯都稱之為“藩王”,他們回到自己王國去
      ,叫做“歸藩”
      ,也叫“之國”,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是
      ,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國是各自為政的
      ,是有主權(quán)的,也是有財源的


        不過漢高祖劉邦雖然實(shí)行一朝兩制的這樣一個方案
      ,他還是留了一手,做了一個規(guī)定
      ,只能封同姓王
      ,不能封異姓王,就是只有我們姓劉的
      ,你可以封他一個國王
      ,不姓劉的,姓呂的或者姓別的
      ,那你只能封一個侯
      ,所以你看漢代的貴族,王侯是很清楚的
      ,王都是姓劉的
      ,其他人就可以封侯
      ,衛(wèi)青,霍去病都封侯了
      ,你可以封侯
      ,留了這一手。那么后來劉邦去世以后
      ,呂后執(zhí)政
      ,就破壞這個規(guī)矩了,她就封姓呂的做王
      ,所以在歷史上就被視為亂政
      。最后呂后死了以后,大臣們就起來商量說要把這個事
      ,我們要把他擺平
      ,那么請誰來擺平呢?太尉周勃
      ,因?yàn)橹懿稚嫌熊姍?quán)
      ,于是找到周勃,說周勃出來
      ,你看把這個事情擺平吧
      。周勃擺平了以后,所以周勃是一個大功臣
      。周勃是誰呢
      ?周勃就是我們在電視連續(xù)劇《漢武大帝》里面看到的,平定“七國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嗎
      ?現(xiàn)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說吳王劉濞
      ,就靠不住吧
      ,造反了嘛,吳王劉濞是什么人
      ?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
      ,是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古人這個排行
      ,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
      ,仲就是老二
      ,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
      ,劉邦的哥哥叫劉仲
      ,就是劉二
      ,這個劉二,他是個沒用的
      ,劉邦當(dāng)時也封了一塊地方給他
      ,他守不住,他兒子劉濞很能干
      ,也很勇敢
      ,會打仗。剛好那個時候吳楚那個地方剛剛收歸中央
      ,劉邦一想
      ,吳楚這地方也不能不派個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
      ,劉濞你去吧
      ,就把劉濞封了吳王,封完了以后
      ,劉邦就后悔
      ,他說,劉濞這個人
      ,我怎么看他有“反相”
      ,這小子將來是要造反的,但是君無戲言
      ,你封都封了
      ,你怎么能收回來呢?劉邦只好摸著劉濞的背說:“孩子五十年以后
      ,東南有人作亂
      ,那不會是你吧,咱們天下姓劉的可都是骨肉啊
      ,你可別干這個事”
      ,劉濞馬上跪下來說:“臣不敢”。

        那么事實(shí)證明
      ,劉濞是造反的
      ,但是劉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還是叫晁錯逼出來的呢
      ?晁錯的理論是認(rèn)為必反
      。因?yàn)槲覀冎溃?dāng)時的藩國
      ,它是獨(dú)立王國
      ,它是有獨(dú)立主權(quán)的,有自己的財稅
      ,有稅收
      ,有軍隊(duì)
      ,有領(lǐng)土,有政府
      ,這么一個東西
      ,你說它在這個中央政府外面,說它能保衛(wèi)中央
      ,這個事情不大靠得住
      ,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辦法就是削減它的領(lǐng)地
      ,不要讓它這么大
      ,今天切一點(diǎn),明天再切一點(diǎn)
      ,后天再切一點(diǎn)
      ,一點(diǎn)一點(diǎn)把它的地方切小,這個就叫做削藩


        那我們想了
      ,這個削藩,這些藩王們會愿意嗎
      ?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愿意
      ,因?yàn)檫@是他們的既得利益,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么多既得利益
      ,誰甘心情愿把它供奉出去
      ,就是阿貓,阿狗嘴巴里一條魚
      ,一塊骨頭
      ,你也奪它不走,一個王爺
      ,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
      ,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
      ,所以晁錯提出削藩策以后
      ,大家都不贊成,這個事情搞不成
      。漢景帝也很擔(dān)心
      ,說你看這個事情弄下去是不是會造反,晁錯回答的話是怎么說的呢:他說: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
      ,他也反
      ,如果你現(xiàn)在削,他反得快
      ,他馬上就反
      ,但是危害小,將來削
      ,他反得是要晚一點(diǎn)
      ,但是危害大,為什么他越做越大了嘛
      !他越來越強(qiáng)大了嘛
      !你要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時候就把他掐死,等他羽翼豐滿了
      ,他等著你打他
      ,哪有這么好的事。那么這句話說下去以后
      ,漢景帝就下了削藩的決心
      ,這就惹出了吳楚之亂,或者說七國之亂


        現(xiàn)在看起來
      ,晁錯提出削藩策有一個前提,就是吳王必反
      ,就是不削亦反
      ,反正是要反,還不如去削
      ,吳王真的造反嗎
      ?現(xiàn)在從史書上,我們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證據(jù)
      ,后來“七國之亂”平定之后
      ,政府軍在吳楚兩國也沒有找到什么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沒有證據(jù)
      ,只有這個鄧公說了“吳王為反數(shù)十年矣”
      。那也就是說想當(dāng)然了,當(dāng)然有一些蛛絲馬跡
      ,比方說吳王干什么事呢
      ?他干了這么件事,因?yàn)樗皇亲约簳T錢嘛
      ,他不是自己要產(chǎn)鹽嘛
      ,他不是很有錢嘛,于是他就把這筆錢
      ,抵了老百姓的賦稅
      ,就是他吳國老百姓是不要上稅的
      ,這個上繳給中央政府的稅收,我劉某人給你交了
      ,這是叫收買人心
      ;第二個證據(jù)就是他專門收買亡命之徒,就是哪個地方犯了罪的人
      ,你只管往吳國逃
      ,逃去以后他都收容下來,就像后來《水滸傳》里面的小旋風(fēng)柴進(jìn)似的
      ,一個大莊園
      ,誰犯罪都躲我這兒來,官府不敢抓
      ,那不就是要造反嘛
      ,干了這些事。

        但是實(shí)際上你說抓他這個謀反的證據(jù)
      ,這個是證據(jù)不足的
      。當(dāng)然晁錯也抓了他們一些岔子,比方說楚王
      ,這個我們在電視具體里面也看到了
      ,他去抓楚王,說楚王
      ,你在太后喪期內(nèi)亂搞男女關(guān)系
      ,罪大惡極,抓起來了
      ,說實(shí)在的
      ,一個王爺搞了兩個女人,恐怕算小節(jié)吧
      ,不能算是謀反的證據(jù)吧
      。另外還有膠西王,賣了官
      ,賣官這個事是從秦始皇就開始了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秦始皇可以賣官
      ,我就不能賣官,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證據(jù)


        但是反過來我們?nèi)绻驹诤笕说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站在歷史的這個角度來看,應(yīng)該說晁錯的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吳王劉濞不反
      ,不等于他兒子不反
      ,吳王劉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
      、后天不反
      。你看曹操沒有反,曹操兒子反了吧
      ,還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是藩王,他是燕王
      ,封到北京了
      ,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孫子
      ,因?yàn)樗幕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是已?jīng)先死了,皇太孫建文帝繼位
      ,建文帝一上臺
      ,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號剛好就是吳楚之亂的旗號:“清君側(cè)”
      ,反了嘛
      ,所以這個藩國太強(qiáng)大,對于中央政權(quán)是個危害
      ,這一點(diǎn)肯定是對的


        當(dāng)然我們不能說因?yàn)椴茇Х戳耍扉Ψ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就證明劉濞是反的
      ,我們不能這樣反推,但是應(yīng)該說晁錯這個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
      ,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深謀遠(yuǎn)慮
      ,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說,長痛不如短痛
      ,吃柿子也不能專揀軟的捏
      。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
      ,確實(shí)應(yīng)該拿吳國這個最強(qiáng)大的藩國開刀
      ,就是吳王劉濞,我們不管他是反
      ,還是不反
      ,都要拿他開刀,這個冤大頭他當(dāng)定了,這是沒有辦法的
      。何況吳王劉濞最后一削他
      ,他就跳起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證了他多多少少還有一點(diǎn)
      ,至少有謀反的條件
      。那么在那樣一個時代,你具備謀反的條件
      ,是可以視為謀反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應(yīng)該說晁錯對于鞏固那樣一種國家制度
      ,鞏固漢代的中央政權(quán)
      ,他是做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

        而且對于這個觀點(diǎn)
      ,實(shí)際上是很多人有共識的
      。晁錯之前的賈誼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賈誼向漢文帝提出削藩
      ,沒有被漢文帝采納
      ,漢文帝覺得他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條件
      ,也不到這個時機(jī)
      ,所以漢文帝接見賈誼的時候,就問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
      ,不跟他談?w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后來有詩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覺得這個事情他做不成
      。另外晁錯的死都是因?yàn)樵唬彩侵鲝埾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你要說整個漢代朝廷當(dāng)中只有晁錯一個人清楚
      ,這個也不是事實(shí),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
      ,問題在于晁錯一提出削藩的時候
      ,幾乎遭到一片反對,挑頭反對的是竇嬰
      ,竇嬰是公開反對的
      ,其他人是私下反對的,而到了最后提出來要誅殺晁錯的時候
      ,朝廷是一片喊殺
      ,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于漢王朝的治國理念。我們知道
      ,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
      ,它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
      ,是法家的學(xué)說
      ,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tài)是道家學(xué)說,漢武帝以后是儒家學(xué)說
      ,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
      ,竇太后就是一個篤信黃老的人。竇太后有個規(guī)定
      ,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準(zhǔn)讀老子
      ,只準(zhǔn)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不準(zhǔn)讀別的
      ,所以整個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
      ,只不過漢景帝態(tài)度比較溫和
      ,竇太后態(tài)度比較強(qiáng)硬。

        有一天
      ,漢景帝主持一個學(xué)術(shù)討論會
      ,討論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湯武革命是否合法
      ,什么叫湯武革命呢
      ?湯就是商湯起兵打敗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
      ,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
      ,由周朝取代商朝,說這個事情對不對
      。道家說不對
      ,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黃生,一個姓黃的先生
      ,黃先生
      ,黃先生說:他說,這個帽子再破也要戴在頭上
      ,鞋子再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79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x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
      。秦朝的滅亡,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⒛旮蚍噶擞赫男┙?/div>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jìn)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