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后,范蠡和文種的結(jié)局為何截然不同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夫差的文章
,歡迎閱讀哦~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努力
,終于第二次戰(zhàn)勝吳國
,昔日強大的吳國如大廈一樣傾倒。
,范蠡和文種的結(jié)局為何截然不同.png" />
面對如此驕人的戰(zhàn)績,勾踐自是洋洋得意
,不過在處理戰(zhàn)敗者夫差的問題上
,他似乎還是很慈悲的。
對待敵人夫差:心慈手軟
按理說
,對待讓自己臥薪嘗膽吃盡苦頭的夫差
,勾踐應(yīng)當(dāng)痛下殺手,而實際情況卻非如此
。
吳國被越國圍困三年
,吳王戰(zhàn)敗投降,越王勾踐把吳王夫差安置到了姑蘇山
。
吳王夫差不死心
,派使者公孫雄學(xué)當(dāng)年文仲的樣子“肉袒膝行”去請求勾踐
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於會稽
,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
。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
,孤臣惟命是聽
,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
勾踐被觸動了
,想撤圍回國,范蠡在旁邊極力阻止道“您當(dāng)初戰(zhàn)敗
,是上天賜給吳國機會,吳國不珍惜
,如今上天賜給您機會,您也不珍惜
,要放棄二十多年的努力而自取滅亡么?”
勾踐聽后醒悟
,但是對范蠡說“雖說如此
,可吳國使者如此虔誠,我不好意思拒絕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范蠡明了,親自去對使者說
,此次戰(zhàn)役是由自己全權(quán)負(fù)責(zé)
,越王也不能左右
,于是趕走吳使
。
到了如此地步,勾踐還是沒下得了殺心
,派人去見吳王,
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
,君百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夫差見復(fù)國無望
,感謝了勾踐不殺之恩后自刎
。
對待左膀右臂:殺之而后快
夫差死了
,吳國正式宣告覆滅,勾踐趁機揮兵北渡淮河
,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
,并致貢周天子
。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伯爵之位
,勾踐隨后又介入中原其他國家爭端
,充當(dāng)調(diào)停人,最后終于取得霸王的稱號
。
勾踐的左膀右臂之一范蠡看到王上功成名就,于是不辭而別
。
雖然范蠡沒給勾踐留話,卻給好朋友文種留下一信
,道出了千古名言
蜚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
,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
文種看了書信后心里也犯嘀咕,但既不信勾踐能做出對不起自己的事
,也舍不得功名利祿
,于是稱病不朝
。
沒幾天
,就有人盡讒說文種在家密謀作亂
,勾踐這次很是決絕
,
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shù),寡人用其三而敗吳
,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N遂自殺
。
多虧范蠡跑得快
,要不他豈不要與文種一起被派去“輔佐先王”?
對敵人尚且心存仁慈的勾踐,竟對自己的智囊
、臂膀如此無情,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
算盡天下的一代忠誠“文種”,下場凄涼
!
文種(
?-公元前4(37年) 字會、少食 一作子禽
,楚國邪(今湖北雀 江陵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保略家。越王勾政的謀臣
,為勾踐滅吳制定了七種方案
,和范蠢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
,滅吳后,自覺功{
,不聽從范蠡勸告繼讀留下為臣,卻被勾拽不容
,受n劍自別而死
。
一、會稽受困
,文種出策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記載: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
,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fā)往伐之
。范蠡諫曰:不可
。臣聞兵者兇器也
,戰(zhàn)者逆德也
,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
,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
,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越王曰:吾已決之矣
。遂興師。吳王聞之
,悉發(fā)精兵擊越,敗之夫椒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于會稽
。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于此
,為之奈何
?蠡對曰:持滿者與天
,定傾者與人
,節(jié)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
,不許,而身與之市
。勾踐曰:諾
。乃令大夫種行成于吳
,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zhí)事:勾踐請為臣
,妻為妾。吳王將許之
。子胥言于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
。種還,以報勾踐
。勾踐欲殺妻子
,燔寶器,觸戰(zhàn)以死
。種止勾踐曰:吳太宰禾埃可誘以利
,請間行言之。于是勾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吳太宰骸菏埽乃見大夫種于@王
。種頓首言曰原大王赦勾踐之罪
,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
,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
,悉五千人觸戰(zhàn)
,必有當(dāng)也。閡蛩滴饌踉唬涸揭苑為臣
,若將赦之
,此國之利也
。吳王將許之
。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勾踐賢君
,種
、蠡良臣,若反國
,將為亂。吳王弗聽
,卒赦越
,罷兵而歸
。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時文種所奉行的信條
。公元前494年
,越王勾踐聽說@王夫差日夜練兵,將要攻打越國
,為父報仇。勾踐本是一個好戰(zhàn)之人
,當(dāng)他了解到這種情況時
,于是就想先發(fā)制人
,攻打吳國
。范蠡和文種覺得時機還不成熟,這一戰(zhàn)是輸是贏沒有半點把握
,于是勸阻道:戰(zhàn)爭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一件是十分殘酷的事情,無端斗殺更是違背德信
,這是上天所忌諱的
,更何況這場戰(zhàn)爭發(fā)起的不是時候,天時
、地利
、人和不占一項
,應(yīng)該慎之又慎
,萬萬不可輕舉妄動。勾踐說:我已經(jīng)決定了
,不要再說了。
于是
,調(diào)動精兵三萬人
,北上攻@,與吳兵戰(zhàn)于夫椒(太湖中山名)
。結(jié)果勾踐大敗而歸
,僅剩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山(今浙江中部
,主峰在嵊縣西北)
,又被吳軍團團圍住。
勾踐在無奈之下
,只好求助范蠡和文種說:我不聽先生之言
,才落到如今的下場
。能否請先生賜教
,現(xiàn)在該如何?
范蠡冷靜進諫說:持滿而不溢
,則與天同道,上天是會保佑的
,地能萬物
,人應(yīng)該節(jié)用
。這樣才會受地之賜
,扶危定傾,謙卑事之
,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為今之計
,只有卑詞厚禮,賄賂吳國君臣》倘若不許
,可屈身以事吳王
,徐圖轉(zhuǎn)機
,這是危難之時不得已之計
。勾踐無奈,只好派大夫文種前往吳軍大營請求議和
。
文種初次到@營并沒有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因為伍子胥早就看出了文種的目的
,于是從中極力的阻撓
,說:大王
,越國是上天n給吳國的
,機不可失
,失不再來,如果你答應(yīng)了文種的要求
,就失去這次機會
,失去這次機會
,就很難再得到越國了
。
勾踐得知了文種出使后的消息,痛不欲生
,想要殺了自己的妻子毀掉自己的宮殿,然后與吳王決 死戰(zhàn)
,至少保住自己的名譽
,免得自身受到侮辱
。范蠡
、文種勸阻了他。文種說:我在出使吳國時
,發(fā)現(xiàn)權(quán)臣太宰伯菏且桓鎏安坪蒙之圖,是個可以利用的角色
,只要我們給他多-點好處
,相信還是有余地的。勾踐沒有辦法只好讓文種帶上美女
、寶器到吳去買通伯骸J怪轉(zhuǎn)獻吳王夫差
,然后再派文種前去乞和
。
俗話說:拿人手短
,吃人嘴軟。拿了別人的好處
,就要為別人辦事,自古以來也正是因為有伯赫庵中∪說鋇潰才使許多忠臣志士們拋頭顱
、撒熱血也換不回君王的信任
,而這里的忠臣就是伍子胥。
文種見到吳王
,說道:大王如能放過勾踐
,越國將大量的珍寶
、美女送上
,而且越國上下將會尊稱大王。倘若大王硬是不放過勾踐
,勾踐將會殺盡自己的妻子,毀掉珍寶奇器
。然后率領(lǐng)剩下的五千名士兵和大王決一死戰(zhàn)
。如若戰(zhàn)爭打起來大王必定會受到損失
,殺掉一個勾踐
,反而毀掉整個越國人民的心,更多的稀世珍寶
,還望大王三思
。
讒臣伯閡蒼諞慌園鍇凰擔(dān)捍笸酰臣覺得文種說的極是,越國已經(jīng)降服為臣民
,若能赦免越王
,的確對吳國大有利,反之則對吳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可謂是損人不利己
,何必為了一個勾踐而毀掉你在越國人民心中的形象呢
。吳王聽了文種和伯旱乃蕩史淺6心,便要許和
。這時
,大臣伍子胥諫阻說:樹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
,務(wù)必斷根絕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今勾踐為賢君,文種
、范蠡為良臣,君臣同心
,施德惠民
,一旦返國,必為吳國大患
。吳越兩國水土相連,一旦結(jié)成世仇
,興亡成敗不可不慮
,如今既克越國
,倘若使他復(fù)存
,實在是違背天意
,養(yǎng)寇留患。吳王不聽
,終與越國講和
,罷兵而去。就這樣勾踐逃過一劫
,去吳國當(dāng)吳王夫差的奴仆》
在這里,文種本來是外來之客
,但最后文種卻說服了夫差放過勾踐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經(jīng)過反復(fù)的分析和推測
,才發(fā)現(xiàn)文種之所以能夠順利地談判成功是因為他掌握了敵人的弱點——伯骸⑽饌酢
1
、伯菏歉鍪足的小人
,文種的成功就在于他成功利用了伯赫飧鲅的小人,小人可以說是一個雙重間諜
,也可以稱之為墻頭草隨風(fēng)倒,哪邊有利哪邊倒
。像伯赫庋的人是最好打發(fā)的
,因為他的弱點就是貪婪——金錢和美女
,只要抓住了他的弱點
,給他足夠的金錢和美女,滿足他的貪婪
,那么想要把事辦成就容易多了。
2
、掌握了吳王的弱點
。吳王之所以能夠打敗越王勾踐
,爭的是一口氣
,為父報仇,侮辱勾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他打敗了吳國,已經(jīng)出了氣
,意在侮辱
,而并非真的想殺勾踐。而文種就是看透了吳王的這一點想法
,才用珍寶和美女,再加上越國人民的服從
,以及勾踐的服從來當(dāng)作和他談判的籌碼
。大家都知道
,高明的談判家從來都不會因為一時的利益而放棄長遠(yuǎn)的利益
,也不會因為眼前的一點侮辱而失去耐性,他們會以過人的耐力抓準(zhǔn)敵人的弱點
,滿足敵人的欲望和條件,不斷地和敵人周旋
,模糊敵人的意愿
,擊破敵人的意志力,完成談判
,而文種正是因為滿足了吳王的欲望和條件
,才讓吳王覺得自己占了便宜
,從而答應(yīng)了自己的要求
,即使是忠臣伍子胥的勸告也不聽。
本來夫差只要再進一步地攻擊勾踐
,越國軍隊就會徹底地被擊潰,占領(lǐng)越國
。但經(jīng)過文種這么一攪和
,又使本來已經(jīng)沒有退路的勾踐
,重新獲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可見,文種對勾踐復(fù)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二、鳥盡弓藏
,下場凄涼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遂去
,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
,可與共患難
,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種見書
,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
、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shù)
,寡人用其三而敗吳
,其四在子
,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種遂自殺
。
春秋末年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苦身勞力二十年
,終于滅掉吳國,而且兵臨中原
,號令諸侯
,成為霸主。滅吳之后
,越國君臣設(shè)宴慶功,群臣皆樂
,獨有越王勾踐面無喜色
。機警聰慧的范蠡察微知著
,立即識破了越王的心思:越王為雪會稽之恥
,滅掉吳國,不惜卑身事下
,愿與臣下同甘共苦,共度艱難
。然而現(xiàn)在勾踐已經(jīng)大功告成了
,他能與他的臣下們同甘嗎
?很明顯不能
。尤其是我與文種,位高權(quán)重
,深得人心
,他能放過嗎?范蠡經(jīng)過深思熟慮
,認(rèn)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
于是,范蠡向勾踐奏道:大王
,臣聽說:‘君憂臣勞
,君辱臣死’。當(dāng)年大王在會稽被圍受辱,臣本該赴死
,之所以茍延殘喘
,只是圖今日
。如今舊恥已雪
,越國已強,請求大王治臣當(dāng)日之罪
!
勾踐哈哈大笑,身子前傾
,朗聲道上將軍何出此言
?若無將軍,勾踐焉有今日
?我還要把這越國分一半給你呢,若不遵寡人
,將身死名裂
,妻子為戮!
范蠡當(dāng)然知道越王的所謂共分越國純屬虛語
,而身死名裂,妻子為戮
,越王是肯定做得出來的
。于是他回答道:君行其法
,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辭而別
,拋棄家業(yè),帶領(lǐng)家眷
,駕一葉扁舟
,出三江而人五湖
。后來定居于陶
,成為巨富。
范蠡臨走之時
,托人給大夫文種送了封信,信上說:你還記得吳王說過的一句話嗎
?他說‘狡兔死
,走狗烹,敵國破
,謀臣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酵豕篡`的為人你是知道的
。他脖子長得很長
,嘴巴像鳥嘴 樣尖
。他既能含垢忍辱,又忌妒別人的功勞
。這種人,只能與他共患難不能與他共安樂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
,現(xiàn)在不趕快辭職引退
,以后必定要遭他的毒手
。
然而,文種并沒有把范蠡的話放在心上
,沒有離開。而后
,事實果如范蠡所預(yù)料
,勾踐消滅吳國之后,并不論功行賞
。而且還與曾經(jīng)一起患難過的舊臣們疏遠(yuǎn)了,連見面的機會都越來越少
。許多大臣看見如此情景紛紛辭職引退
。文種雖然對范蠡說的話有幾分相信
,但不相信問題有這么嚴(yán)重
,對勾踐還存有幻想,便沒有聽范蠡的話
,只是抱病不朝
。
這時便有奸佞之臣誣陷文種自恃功高,對大王心懷不滿
,所以借故不朝,說不定會對大王心存異心^
勾踐深深地了解文種的才干
,但他覺得自己先前為了打敗吳國
,在吳國受辱的那段時間,都是由文種代理國政
,許多大臣和百姓對他都非常尊重,而現(xiàn)在自己已經(jīng)滅了@國
,越國也已稱霸
,文種對自己已經(jīng)沒有用處了
,如果還留著他
,難保他不會篡位,萬一造反作亂
,是沒有人能夠制服得了的,最好還是將其殺死
。于是
,勾踐整天冥思苦想,最終想出了一條殺死文種的計謀
。
有一天,勾踐親自去探望文種
,文種裝作病得很嚴(yán)重的樣子
,勉強支撐著迎接越王
。勾踐解下身上的佩劍放在座位旁邊
,坐下來同文種談話。談了一陣之后
,勾踐對文種說你教寡人伐吳七術(shù),寡人才用了其三就把吳國打敗了:剩下的其四在你那兒
。不如
,你去地下
,跟著先王試試下的四招靈不靈
,幫先王在九泉下稱霸吧
。說完起身走了,走時有意將佩劍留了下來
。
文種取過劍一看
,只見劍匣上刻有屬鏤二字
。這是吳王夫差賜伍子胥死時
,用的那把刀
,文種嘆息道:我不聽范蠡的勸告終于被勾踐所殺,我是多么的愚蠢呀
!說完就用劍自殺了。有人對此事寫道:悲哉文種
,治國之杰
,三術(shù)亡吳,一身殉越
。
文種是一個典型的迂腐的老夫子,他被知遇之恩
,非肝腦涂地?zé)o以為報也的觀念束縛太緊
。當(dāng)越王勾踐兵敗
,遠(yuǎn)走他國為人質(zhì)的時候
,代替勾踐治政,幾乎是傾囊而出
。在一個又一個的三百六十五個日子里,使原本國民弱
,缺少優(yōu)勢的國家慢慢的富裕起來
,有了國家的根基。同時
,他又想出各種辦法幫助勾踐和范蠡脫困。勾踐回國后
,他又向勾踐進獻了滅吳的九術(shù)
,從此掀開了十年生聚
,十年教訓(xùn)
,臥薪嘗膽
,復(fù)國沼吳偉大事業(yè)波瀾壯闊的一幕
。
作為君與臣的關(guān)系
,文種做到了肝腦涂地,一心為越國
,不負(fù)勾踐所托,越國慢慢的強盛起來
,這時文種所獻的七術(shù)僅用了三術(shù)
,可見文種是何等的治國天才。但也正因為他過人的才能
,才會使他遭到勾踐的猜疑和忌妒,接受其悲劇的命運
。
老子曾經(jīng)說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也就是說功成身退
,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
,功業(yè)已經(jīng)成了,就該引身后退
,這是一種自然的規(guī)律
。何況是皇帝,帝王視天下為其大產(chǎn)業(yè)
,視謀臣猛將為自己創(chuàng)業(yè)守業(yè)的工具。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作為謀臣猛將更應(yīng)該清楚地認(rèn)識到這一點
。他們憑借自己非凡的本領(lǐng)
,在幫助帝王達到了創(chuàng)業(yè)
、守業(yè)的目的后,也就喪失了自身的價值
,更何況是能夠忍辱負(fù)重也要完成霸業(yè)的勾踐呢?他更不容許有任何人強過自己
,不容許有人威脅到他的地位
。
當(dāng)初
,范蠡苦勸文種一定要功成身退
。但文種愛國
,更不相信勾踐會是一個忘恩負(fù)義之人,
于是就拿自己的生命賭勾踐的品性
,最終他看清了勾踐的真面目,但也輸?shù)袅俗约旱纳?/p>
天生聰明
,算盡天下的文種
,今番嚴(yán)重的失算
,招至殺身之禍!
泛舟五湖而去真是范蠡和西施助勾踐滅吳后 ,真正的結(jié)局嗎
?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非常有名,勾踐
、范蠡、文種
、夫差
、西施這些吳越爭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鮮明。勾踐忍辱負(fù)重
,借助范蠡、文種
、西施等人的幫助終于擊敗夫差
,滅掉吳國。主流觀點認(rèn)為
,勾踐復(fù)國成功之后殺死文種
,范蠡敏銳地意識到風(fēng)險,隱姓埋名為陶朱公
、邸夷子皮
,西施可能被勾踐所殺,也有說法跟隨范蠡泛舟五湖而去
。然而在歷史上或許有另外一種殘酷的結(jié)局
。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情仇吳國和越國是在東南部兩個鄰近的諸侯國
,二者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
,吳國對越國需要徹底征服,才能安心地參與中原地區(qū)的爭霸活動
;越國想要參與中原爭霸
,更需要掃平北方的吳國,不僅需要征服吳國
,更需要吞并越國。
其次雙方也間接參與了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的爭霸過程
,晉國為了牽制楚國
,拉攏吳國作為盟友,派人傳授吳國先進的車戰(zhàn)技術(shù)
,幫助吳國強大起來;應(yīng)對晉國對吳國的拉攏
,楚國也找越國作為自己的盟友
。所以說無論是從自身的利益
,還是親附晉
、楚的立場,吳國和楚國都是敵人
。
在魯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
,《春秋左氏傳》用魯國年號,為記述方便
,小編采用魯國年號),吳王闔閭看到越王允常去世
,于是發(fā)動軍隊進攻越國
。允常之后的越王就是著名的勾踐了。勾踐也率領(lǐng)軍隊抵抗闔閭
,雙方在檇李這個地方開戰(zhàn)。勾踐派一些死士在陣前自殺,提升越軍士氣
,打擊吳軍士氣
。然后越軍發(fā)動進攻
,越國名將靈姑浮擊傷闔閭的腳趾
,導(dǎo)致闔閭戰(zhàn)死。腳趾受傷而死
,在古代那種惡劣的衛(wèi)生條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這樣一來吳國和越國的仇恨就更加嚴(yán)重了
。
闔閭臨死之前啥也沒說,就跟太子夫差交代
,別忘了勾踐的殺父之仇。在魯哀公元年(即公元494年)
,吳
、越雙方又爆發(fā)了"夫椒之戰(zhàn)"
。其實本來是勾踐聽說吳國厲兵秣馬,打算先下手為強
,進攻吳國
,反而被勾踐在夫椒擊潰
,帶著殘兵敗將退守到會稽山
,被夫差包圍起來。
這個時候勾踐手里只有五千人
,打也打不過
,跑也跑不了
。于是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
,兩度向夫差投降,最后憑借賄賂吳國太宰伯嚭的手段
,才保存了自己的性命。這個伯嚭曾經(jīng)是吳國攻入楚國都城的功臣之一
,但是他貪財?shù)膫€性也確實是吳國日后覆滅的重要原因
。此后夫差積極參與與北方諸侯國的戰(zhàn)爭,勾踐曾在不斷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