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被埋沒千年的唐代詩人
      ,此人究竟是誰

      眾妙之門 2023-06-12 06:10:37

      被埋沒千年的唐代詩人,此人究竟是誰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

      ,唐朝是開放程度比較高的朝代
      ,國富民強
      ,唐朝的詩人尤其多
      ,唐詩也十分著名,對全世界的歷史文化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提到唐朝的詩人

      ,我們脫口而出的大都是炙手可熱的那幾位
      ,不外乎詩仙李白
      、詩圣杜甫以及詩佛王維等人了。

      ,此人究竟是誰.png" />

      但是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位詩人,他在唐朝的名氣并不大
      ,在其死后千年,他和他的作品才漸漸被世人所熟知
      ,且勢頭不輸李杜這樣的大家
      ,他就是初唐詩人張若虛。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

      ,與賀知章
      、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大約活動于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

      史書典籍對張若虛的記載極少

      ,后來的人們?yōu)榱素S富他的形象,對其進行塑造
      ,編出了一個奇幻又浪漫的戲曲故事。

      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龍二年

      ,講述了詩人張若虛在上元節(jié)明月橋邊邂逅了名門閨秀辛夷
      ,對其一見鐘情,但他還沒來得及向心上人表白
      ,就被鬼差錯抓身亡了

      從此以后,張若虛成為了閻羅殿的“釘子戶”

      ,不論鬼差怎么道歉勸說
      ,他就是不肯投胎
      ,堅決要再見辛夷一面。

      后來

      ,得道成仙的曹娥聽說了他的故事,十分感動
      ,便幫助他完成了這個心愿。

      于是

      ,27歲的張若虛死而復生
      ,而他心愛的姑娘辛夷此時已是66歲的老婦人了
      ,他們在明月橋下相見,吟唱出了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

      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張若虛歷經(jīng)千年

      ,僅存的兩首詩中的一首
      ,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其詩描寫細膩

      ,音節(jié)和諧
      ,清麗開宕,富有情韻
      。清末學者王闿運謂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聞一多先生則評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除了《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

      ,張若虛的其余詩作都散佚了。

      從唐代到元代,張若虛的千古絕唱《春江》無一人所看重

      ,無論是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
      、唐人雜記小說,還是宋代的《文苑英華》
      、《唐文粹》
      、《唐百家詩選》
      、《唐詩記事》
      ,亦或是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
      ,均無其詩作
      ,就連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差一點,張若虛和他的詩就消失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

      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

      ,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
      ,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

      而張若虛之所以能紅起來

      ,則是因為萬歷年間胡應(yīng)麟的《詩藪》一書
      。張若虛這個名字
      ,從此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
      ,他也為自己贏得了“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什么詩人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701年至762年)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
      ,有“詩仙”、“詩俠”
      ,“文曲星下凡”,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

      ,意境奇異
      ,才華橫溢
      ;詩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詩篇傳誦千年
      ,眾多詩句已成經(jīng)典
      ,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在詩歌上的藝術(shù)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

      有《李太白集》傳世

      ,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
      、《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
      、《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后有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說作者李碧華原名李白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

      。天寶元年(七四二)
      ,因道士吳筠的推薦
      ,被召至長安
      ,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名動一時
      ,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quán)貴
      ,在京僅三年
      ,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

      ,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
      ,兵敗之后
      ,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nèi))
      ,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唐代詩人宋代此人的簡介
      ,寫散文用的

        王昌齡(約690-756?)

      ,字少伯
      ,今陜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開元十五年進士
      ,一生只做過中下級官吏,安史之亂時
      ,于還江寧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詩以寫宮怨
      、邊塞
      、送別為佳,尤長于七絕
      ,有“七絕圣手”之稱,時人推為“詩家天子”


        李白(701-762)
      ,字太白
      ,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
      ,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
      ,出生于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斯坦境內(nèi))。天才橫溢
      ,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象豐富
      ,構(gòu)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
      ,風格豪邁瀟灑
      ,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
      ,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
      ,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
      ,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
      ,其詩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
      ,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
      ,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
      ,因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郁頓挫
      ,語言精煉傳神,對后世詩人影響極大


        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yīng)過一次科考外
      ,一直在家鄉(xiāng)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
      。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
      ,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
      ,與王維齊名
      ,合稱“王孟”


        韋應(yīng)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天寶末年曾在宮廷擔任過玄宗的侍衛(wèi)官
      ,早年為人任俠,狂放不羈
      ,后來發(fā)奮讀書考中進士
      。因做過蘇州刺史
      。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
      ,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
      ,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鴻詞科
      ,授監(jiān)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變法
      ,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
      ,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
      。后因宰相裴度力薦
      ,任太子賓客
      ,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
      。與柳宗元交好
      ,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
      ,又并稱“劉白”,詩風格清新
      ,宛轉(zhuǎn)含蓄
      ,善于吸收民歌的精華,并多反映社會生活


        李商隱(813-858)
      ,字義山
      ,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
      。開成進士
      。因處于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
      ,一生很不得志
      。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格農(nóng)麗
      ,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
      ,為人傳誦
      。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
      ,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高適(702-765),字達夫
      ,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
      ,四十歲后舉有道科中第
      ,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后來在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
      ,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
      。其詩直抒胸臆
      ,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
      ,大多寫邊塞生活
      ,與岑參齊名
      ,也稱“高岑”。

        駱賓王(640-?)
      ,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早年落魄無行
      ,但詩文早有名,平生只做過主簿一類的小官
      ,參加過徐敬業(yè)討伐武則天的義兵
      ,為徐起草了《討武氏檄》,后來兵敗亡命
      ,不知所終
      。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岑參(715-770),南陽人
      ,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
      。天寶三年進士,初為小官
      ,后做過嘉州刺史等官
      ,世稱“岑嘉州”。詩以寫邊塞生活著稱
      ,與高適齊名
      ,合稱“高岑”。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
      ,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zhèn))人,世稱柳河東
      。德宗貞元年九年進士
      ,又舉博學鴻詞科
      。官禮部員外郎,因參與變革的王叔文集團
      ,被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
      ,人稱柳柳州。詩文在當時都很有名
      ,和韓愈共同領(lǐng)導了唐代古文運動
      ,并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
      ,字東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
      ,四十多歲才中進士
      ,只做過縣尉一類的小官。一生困頓,性情耿介
      ,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tài)
      。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
      。與賈島齊名
      ,人稱“郊寒島瘦”。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年輕時使年任俠
      ,睿宗文明元年進士
      ,武則天執(zhí)政時
      ,任時麟臺正字
      、右拾遺等小官。他對自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力求改革
      ,在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上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韓愈(768-824)
      ,字退之
      ,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自稱郡望昌黎
      ,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
      ,德宗貞元八年進士
      。曾任監(jiān)察御史
      ,因上疏請免關(guān)中賦役
      ,貶為陽山縣令
      。后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
      ,又因上表諫迎佛骨
      ,貶潮州刺史
      。做過吏部侍郎,死謚文公
      ,故世稱韓吏部
      、韓文公
      。是唐代古文運動領(lǐng)袖,與柳宗兒合稱韓柳
      。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
      ,晚年號香山號士
      。其先世為太原人,后遷居下圭(今陜西渭南)
      ,出生于河南新鄭
      。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
      、左贊善大夫
      ,因得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
      ,晚年好佛
      ,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
      ,以諷喻詩為最有名
      ,語言通俗易懂
      ,被稱為“老嫗?zāi)芙狻薄⑹略姟杜眯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王勃(649-676)
      ,字子安
      ,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十四歲應(yīng)幽素科及第
      ,曾任虢州參軍
      ,后往交趾探望父親
      ,不幸溺溺水死,年僅二十七歲
      。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
      ,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與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


        杜審言(約646-708)
      ,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
      ,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進士
      ,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
      ,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
      、崔融、蘇味道齊名
      ,稱“文章四友”
      ,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


        沈佺期(約656-714)
      ,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
      ,上元進士
      ,官至太子少詹事
      。詩與宋之問齊名,合稱“沈宋”
      ,所作多應(yīng)制之作
      ,意義不大,但對律詩的定型所起作用較大


        宋之問(約656-712),一名少連
      ,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上元進士
      ,武則天時官尚方監(jiān)丞
      ,中宗時入選為修文館學士,因謅事武則天男寵張易之
      、張昌宗兄弟,為士林所不齒
      ,玄宗先天年間賜死
      。詩與沈佺期齊名,合稱“沈宋”
      ,所作多粉飾現(xiàn)實,歌頌升平
      ,價值不大
      ,但律詩在初唐時有一定地位。

        劉長卿(709-790?)
      ,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
      。開元二十一年進士
      ,曾任長洲縣尉,因事下獄兩遭貶謫
      ,移睦州司馬,官司隨州刺史
      。詩多寫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離亂之作
      ,善于描繪自然景物
      。五言詩成就較高,被稱為“五言長城”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
      ,金壇(今屬江蘇)人
      ,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撫州刺史
      ,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
      ,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
      ,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盧綸(748-800?)
      ,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
      。曾因安史之亂
      ,遷居今江西波陽。屢舉進士不第
      ,后得宰相元載賞識
      ,才得以做了幾任小官
      ,累官檢校戶部郎中。大歷十大才子之一
      ,詩多贈答應(yīng)酬之作
      ,無甚特色
      。但邊塞詩寫得很有氣勢
      ,一些描繪自然景物的詩也不乏佳作


        杜牧(803-852),字牧之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進士
      ,曾為江西觀察使和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及劍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的幕僚
      。歷任監(jiān)察御史
      ,黃
      、池
      、睦諸州刺史
      ,后入為司勛員外郎
      ,終中書舍人。詩豪爽清麗
      ,自成風格,人稱“小杜”
      。又與李商隱齊名
      ,并稱“小李杜”。

        溫庭筠(812-870?)
      ,本名岐
      ,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
      。文思敏捷
      ,精通音律
      。每入試,押官韻
      ,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
      。仕途不得意
      ,官止國子助教
      。詩辭藻華麗,少數(shù)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
      。與李商隱齊名
      ,并稱“溫李”。亦作詞
      ,是“花間派”鼻祖
      ,對五代以后詞的發(fā)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開元十一年進士
      ,官司勛員外郎
      。早期有過一段風流不羈的生活
      ,詩多寫閨情,流于浮艷
      ,后歷邊塞
      ,詩風變得雄渾豪放


        元稹(779-831)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早年家貧
      。舉貞元九年明經(jīng)科
      ,十九年書判拔萃科
      ,曾任監(jiān)察御史
      ,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
      ,后轉(zhuǎn)而依附宦官
      ,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軍節(jié)度使任上
      。與白居易同為早期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詩亦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
      。其實,無論是反映生活的廣度與深度還是詩歌藝術(shù)
      ,元稹都遠不能與白居易相比。

        裴迪(716-?)
      ,關(guān)中(今屬陜西)人
      。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早年與王維友善
      ,同居終南山
      ,相互唱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存詩多為五絕。常描寫幽寂的景色
      ,思想傾向與王維的山水詩相近


        王之渙(688-742)
      ,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
      ,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
      。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
      ,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名動一時,常與高適
      、王昌齡等相唱和
      ,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建(約767-830?)
      ,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出身寒微
      。大歷十年進士。曾作過縣尉
      、縣丞
      、司馬一類的小官,又從軍到邊塞
      ,晚年退居今陜西西安市。擅長樂府詩
      ,與張籍齊名。其以田家
      、蠶婦
      、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
      ,對當時政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作了不同程序的反映,語言也較樸實


        賈島(779-843)
      ,字閬仙
      ,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初落拓為僧
      ,名無本,后韓愈勸之還俗
      。屢考進士不中
      ,曾任長江主簿
      ,人稱賈長江
      。是有名的苦吟詩人,以追求清奇
      、冷峭的意境著稱
      ,又重煉字
      。與孟郊齊名
      ,人稱“郊寒島瘦”。

        賀知章(659-744)
      ,字季真
      。越州永州(今浙江蕭山)人
      ,武則天證圣元年進士,曾任禮部侍郎
      、太子賓客
      、秘書監(jiān)等。自號四明狂客
      ,與李白
      、張旭等人在長安稱“飲中八仙”
      。工書法,尤善草隸
      ,詩多祭神樂章和應(yīng)制之作
      ,偶有小詩清新可喜。

        張繼(生卒年不詳)
      ,字懿孫
      ,襄州(今湖北襄陽)人
      。天寶十二年進士
      ,曾官鹽鐵判官
      、檢校祠部郎中
      。其詩多登臨紀行之作,多寫抑郁怨憤之思
      ,不事雕琢
      ,而清新可喜


        崔護 字殷功,博陵人
      。貞元十二年登第
      。終嶺南節(jié)度使
      。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
      。詩六首
      ,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
      ,膾炙人口
      ,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
      ,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jīng)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
      ,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段逶滤吜吩妼懥\用了比喻
      、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從各個角度描摹垂柳的萬千風情,寫得盡態(tài)極妍
      ,惟妙惟肖
      。各詩作中的“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
      、“物象纖無隱,禽情只自迷”
      、“湖光迷翡翠
      ,草色醉蜻蜓。 鳥弄桐花日,魚翻谷雨萍”等都是極難得的對句
      ,充分顯示了殷功爐火純青、完美無缺的藝術(shù)造詣


        張若虛,揚州人
      。曾任兗州兵曹
      。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
      、賀朝、萬齊融
      、邢巨
      、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
      、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玄宗開元時尚在世。詩二首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yōu)美
      ,韻律婉轉(zhuǎn)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
      ,給人以澄澈空明
      、清麗自然的感覺
      ,后人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
      ,孤篇橫絕
      ,竟為大家
      。李賀、商隱
      ,挹其鮮潤;宋詞
      、元詩
      ,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
      。該詩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等皆是描摹細膩
      、情景交融的極佳之句

        柳永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變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仁宗景佑元年(一○三四)進士(《能改齋漫錄》卷一六)
      ,釋褐睦州推官(《石林燕語》卷六)
      。官至屯田員外郎。善為歌詞
      ,有《樂章集》九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
      ,今存三卷。
        晏殊(991-1055)
      ,字同叔。北宋撫州臨川縣文港鄉(xiāng)(今南昌進賢)人
      ,北宋前期著名詞人

        晏幾道約1040~1112年,北宋詞人
      。字叔原
      ,號小山,北宋撫州臨川縣文港鄉(xiāng)(今屬南昌進賢)人
      。晏殊第七子
      。歷任穎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
      、開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
      ,晚年家境中落
      。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
      。有《小山詞》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 ,生于北宋元豐七年,逝于臨安,享年七十二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并稱“濟南二安”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波陽(今江西鄱陽)人

        張孝祥
        南宋著名詞人
      、書法家。(1132~1169)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卜居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
      。紹興進士

        王禹偁(954—1001),宋代詩人、散文家
      。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貶知黃州,世稱王黃州

        蔣捷
        簡介 (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
      、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
      。莆田(今屬福建)人
      。初名灼,師事真德秀。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

        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
      、秦觀
      、張耒)之一

        張耒(1054-1114) 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譙郡(今安徽亳州)人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
      ,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
      、書畫家
      、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 與蘇軾齊名
      ,并稱蘇辛

      唐朝一位詩人高駢在國內(nèi)名聲很差
      ,為什么卻被越南人崇拜千年

      高駢曾作為唐朝大將軍幫助越南抵御外敵侵略

      ,并且還幫助越南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促進了越南的社會進步
      ,在越南高駢有著極高的聲譽
      。而在國內(nèi)名聲很差,是因為高駢擁兵自重
      ,唐朝爆發(fā)黃巢起義時
      他為了保存實力多次違抗朝廷詔令,拒絕剿滅黃巢
      ,再加上他晚年迷戀丹藥,寵信江湖術(shù)士
      ,倦于管理地方事務(wù)
      ,所以當時唐朝很多百姓都對他憤恨至極
      。正因為如此
      ,高駢成為了一個雙面人,得到了不同的歷史評價

      高駢不僅僅是一個詩人,他還是一個將軍

      。在唐朝時期的安南(越南)是唐朝的附屬國,那時候唐朝對其進行直接管轄
      當時安南受到南詔國的入侵
      ,唐朝于是任命高駢為安南都護府,負責平息安南的外敵
      。就這樣高駢帶著唐朝的軍隊
      ,浩浩蕩蕩的進入了安南。打退了南詔國以后
      ,高駢對越南進行了有效的治理,他幫助越南人民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幫助其訓練軍隊。當時到高駢在越南那是萬人敬仰
      ,當?shù)厝硕紝⑵湟暈榇笥⑿邸?/p>

      可就是這么一位能力超群的將領(lǐng)

      ,在國內(nèi)爆發(fā)黃巢起義后
      ,朝廷多次下圣旨要求高駢出兵平叛
      ,按照高駢的能力重創(chuàng)黃巢軍隊,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高駢為了靜觀局勢變化
      ,選擇違抗旨意按兵不動
      ,這一點他違背了中國傳統(tǒng)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主線
      。也因為這,使得高駢在國內(nèi)的人氣急劇下滑
      ,不僅百姓罵他是個奸臣
      ,連官員和史官都對其大肆抨擊。高駢也因此成為了國內(nèi)民眾的眾矢之的

      現(xiàn)如今越南對高駢的評價依舊很高

      但是在國內(nèi)高駢的臭名聲卻一直都沒有得到改善

      被稱為唐朝最懶詩人
      ,一生只作兩首詩
      ,為什么還被后人千古傳頌?

      悠悠上千年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yōu)秀文化
      ,唐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代詩人數(shù)量眾多
      ,其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在初唐,盛唐
      ,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都產(chǎn)生過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詩人


      說起唐朝詩人,我們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李白和杜甫

      ,一個狂到讓人驚嘆,一個悲天憫國道讓人嘆息
      ,不過
      ,在唐代的時候
      ,有一位最懶的詩人,他活了80多年
      ,他雖然懶
      但是他寫的都是精華
      ,要知道,在唐朝時期
      ,有許多詩人詩寫了數(shù)不清的作品的,但是他們的作品卻沒有一首能夠流傳下來

      這位詩人,只有兩首詩存世

      ,可是他就僅憑著這僅存的兩首詩而聞名天下
      ,直到今天,一旦提起他的名字
      ,大家都能脫口而出
      ,他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這位詩人就是張若虛
      ,作品為,春江花月夜與代答閨夢還

      這兩首詩是收錄在全唐詩中張若虛僅有的兩首作品,雖然第二首的影響力不是很大

      但只一曲春江花月夜就令后世學者無一不為之驚嘆。

      不過

      ,春江花月夜的大火
      ,不是在唐朝,而是在明朝
      ,在這中間500多年
      ,張若虛都是默默無聞的
      ,只是一個大時代的小歌者,直到明代文人才發(fā)現(xiàn)的這一壇妙筆生花
      ,由此張若虛才登上神壇至今
      ,這一首詩還一度打敗李白,可以說
      ,這位詩人憑借著這兩首詩橫掃大唐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58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煜的兩子結(jié)局如何" rel="prev"> 南唐滅亡后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
      。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在這大地上譜寫著自己的豐功偉績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