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yuǎn)建縣的歷史
,從秦朝算起
,不小心就過了兩千多年。現(xiàn)在的寧遠(yuǎn)
,是永州市的養(yǎng)豬專業(yè)戶
,生豬調(diào)出大縣
,倒也看不出年邁的跡象
。不過,城市西南隅的文廟
,確實(shí)可以駐足流連
,里面精美的石雕作品,就像凝固了的歷史
,承載著這個(gè)地方的文風(fēng)和禮教
。
▲寧遠(yuǎn)文廟
追根溯源,舜才是華夏人文始祖
,后世孔孟儒學(xué)
,秉承舜風(fēng),對其推崇備至
。說起來,我來到這座楚南小城的緣由
,就是為了尋訪九嶷山中舜帝的遺蹤
。

▲雕龍石柱
出縣城南約三十公里
,便到九嶷山
。《水經(jīng)注》云:“盤基蒼梧之野
,峰秀數(shù)郡之間
,羅巖九舉,各導(dǎo)一溪
,岫壑負(fù)阻
,異嶺同勢
。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迫嗽Y(jié)《九嶷山圖記》也說:“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稱九峰相似
,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耙伞蓖ā搬凇保裴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境內(nèi)舜源
、娥皇、女英
、杞林
、石城、石樓
、朱明
、簫韶、桂林九峰也
,其中舜源為主峰
,娥皇、女英二峰與其相對
。
▲舜帝陵
九嶷南接羅浮
,北連衡岳,但與三山五岳相比
,只能算地方小神
。元結(jié)對此頗為不滿:“當(dāng)合以九疑為南岳,以昆侖為西岳
,衡
、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
,封君表作園囿耳
。”九嶷之名
,因舜“南巡狩
,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
,才廣為傳播
。
▲陵前的瑤族姑娘們
舜帝陵位于舜源峰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
,為陵廟合一的仿皇家宮殿建筑
,坐南朝北,兩重四進(jìn)
,由神道
、午門、拜殿
、正殿
、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舜是華夏民族上古五帝中的最后一位
,可謂中華民族的先祖
,歷代王朝都會(huì)在舜廟舉行祭奉大典。明王朝曾規(guī)定
,三年一大祭
,一年一小祭,至今沿用
。
▲通道兩邊的石人
舜源峰因舜帝歸葬而得名
,居九嶷中央,周圍群峰拱衛(wèi)
,如眾星捧月
,所以有“萬山朝舜”、“萬里江山朝九嶷”的說法
。走進(jìn)牌坊式儀門
,跨過玉帶橋,沿著有石獸石人守護(hù)的神道往里
,就是舜帝陵
。園門搭了個(gè)民俗風(fēng)情表演的舞臺(tái),一群瑤族姑娘正在梳妝打扮
,看來好戲就要上場了
。
相傳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
,名重華。他是帝顓[zhuān]頊[xū]的后裔
,祖上曾經(jīng)“闊過”
,但五世為庶人,是“窮二代”,家境微寒
。父親瞽[gǔ]叟是盲人
,生母早逝;父續(xù)娶,繼母生弟象
,舜難免被虐待
。“舜父瞽叟頑
、母嚚[yín]
、弟象傲,皆欲殺舜
。舜順適
,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樣的家庭環(huán)境,他的遭遇可想而知
。好在舜睿智包容
,不但躲過殺身之禍,而且還能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
。二十歲時(shí)
,就以孝道聞名。
▲進(jìn)入宮門
穿過午門就是拜殿
,朝廷派欽差祭舜
,都在這里舉行祭祀儀式。殿內(nèi)三面墻壁懸掛隸體刻書
,以介紹舜帝生平業(yè)績
,另有一方“九嶷山圖”石刻,一套仿古銅編鐘
,以及“舜德無疆”“人文始祖”之類的匾額
。
《史記》載:“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
,曰可
。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八脑馈奔此姆讲柯涫最I(lǐng),邦國大事
,堯很謹(jǐn)慎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為了舉賢,堯幾乎不計(jì)成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栽O(shè)想,如果舜不成器
,堯豈不是要賠上孩子?好在舜經(jīng)得起考驗(yàn)
,深受人民愛戴擁護(hù),到哪兒都有人跟隨
。堯又試舜“五典百官
,皆治”。及“堯老
,使舜攝行天子政
,巡狩”,“年五十八堯崩
,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
▲城門洞里看舜源峰
拜殿后為舜帝陵的主體建筑——正殿,紅墻黃瓦
,氣勢宏偉
。門前香煙繚繞,四周高樹垂陰
,據(jù)說殿旁原有香杉15株
,入夜樹稍透亮,稱“天燈”
,可惜現(xiàn)已不見
。殿內(nèi)供舜帝銅像,右手拄劍
,莊重威嚴(yán)
。像后為“萬山朝舜圖”,背面為“二妃圖”
,即舜帝妃子娥皇女英
。
▲祭拜舜帝的人們
“舜崩,二妃啼
,以涕揮竹
,竹盡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端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楚人哀之,將其合葬于君山
,奉為湘水之神
。我參謁過君山的二妃墓
,其聯(lián)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
,可謂凄迷哀怨,傷心欲絕
。屈原有“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fēng)
,洞庭波兮木葉下”
,也是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
▲舜帝像
殿內(nèi)墻壁還有舜帝傳說故事繪畫
,如禪讓
、南風(fēng)、巡狩等傳說故事
。
正殿前左側(cè)有“撫瑤頌”碑
,為明萬歷四年所立,碑文記載明隆慶至萬歷年間兩粵及九嶷一帶瑤民起事
,對抗朝廷
。當(dāng)時(shí)祭舜欽差為宣示朝廷威德,詔撫瑤民
,立了這塊石碑
。有意思的是,碑文中“瑤”字是“犭”旁
,足見當(dāng)時(shí)朝野對瑤民的歧視
,這顯然違背了舜“德為先,重教化”的旨意
。
▲宮殿一角
舜執(zhí)政后
,重修歷法,明確職責(zé)
,分明賞罰
,“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他年老時(shí)
,認(rèn)為自己的兒子不足以掌管天下
,立德高望重的禹為繼任者,由禹來攝行政事
。與堯一樣
,舜也完成了名垂后世的“禪讓”。所以
,舜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鼻祖
,“天下明德
,皆自虞舜始”,華夏民族從此步入人類社會(huì)的文明時(shí)期
。
站在正殿前回望
,對面就是娥皇峰,右側(cè)為女英峰
,仿佛二女侍立
。傳說二妃投水殉情后化為兩座山峰,守護(hù)舜源
。不管天地造化還是后人附會(huì)
,他總算有了圓滿的歸宿,與心愛的妃子能夠朝夕相望
。
▲煙霧繚繞
出正殿
,拾級(jí)而上,就是開放式的寢殿
。寢殿背靠舜源峰
,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相傳為漢朝陵零太守徐儉所立
。寢殿左右為碑廊
,計(jì)有從清朝到民國的祭碑32塊,其中晚清書法家何紹基的“諭祭文”
,龍紋盤旋
,筆意暢達(dá),為書法珍品
。
據(jù)說最早的舜廟建于夏朝
,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于秦代,在玉琯巖旁
,直到2000年時(shí)
,遺址才被考古發(fā)現(xiàn)。
▲玉琯巖石壁上的九疑山字樣
玉琯巖位于舜源峰南二公里處
,平地?fù)芷鹨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奇峰異樹,就像天然盆景
。西邊溶洞即為玉琯巖
,洞口壁額題有“玉琯巖”三字,為南宋李挺祖所書
。右壁刻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書寫的“九疑山”
,有趣的是,“疑”字中“矢”少上面一撇
。究其原因
,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洞壁多摩崖石刻
,保存完整者24方
,漢蔡邕所作的《九嶷山銘》最為著名:“巖巖九嶷,峻極于天
,能角膚合
,興布建云……”碑文為南宋淳祐六年郡守李襲之題寫,李挺祖補(bǔ)刻
,“取法漢隸,結(jié)構(gòu)有體
,在宋人中亦不可多得
。”
▲摩崖石刻
玉琯巖以前叫“何侯石室”
。傳說堯舜時(shí)期
,有望族何氏遷居于此,煉丹修道
,懸壺濟(jì)世
。舜南巡時(shí)在此駐足,目睹其善行
,封何氏族長為“何侯”
。漢哀帝時(shí),零陵文學(xué)(官名)奚璟到此祭奉舜帝
,在石巖中發(fā)現(xiàn)了12支玉琯樂器
,認(rèn)定為舜帝遺物,不敢私自收藏
,便獻(xiàn)給朝廷
。后人為紀(jì)念舜帝,將此巖洞更名為“玉琯巖”
。巖壁所刻詩文多記該事
,其中邑北瓊洲人石光陛有詩“題何侯石室”:
五臣峰北訪何侯,巖繞清瀟漱石流
。
白日飛空三百口
,荒庭懷古四千秋。
崖間銘勒中郎蔡
,洞外花迎再度劉
。
玉琯金蛙何處覓,紫霞長擁御書樓
。
“白日飛空三百口”即指何侯舉家得道成仙事
,“玉琯金蛙”為舜帝遺物
,中郎蔡當(dāng)指蔡邕,再度劉不知何許人也
。歷代吟九嶷的詩文很多
,這首七律其實(shí)算不上妙。
▲南風(fēng)亭
沿石級(jí)登上石山
,但見怪石嶙峋
,古木蒼翠。最高處建南風(fēng)亭
,相傳
,舜帝當(dāng)年撫五弦琴而歌《南風(fēng)》:“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fēng)之時(shí)兮
,可以阜吾民之財(cái)兮
。”晚唐李商隱有詩“幾人曾預(yù)南薰曲
,終古蒼梧哭翠華”
,不知如今還有誰人再唱南風(fēng)歌?
早期的舜帝陵遺址位于玉琯巖前百余米。據(jù)考古發(fā)崛推斷
,至少從漢代開始
,此地就有舜廟,歷經(jīng)唐宋
,千余年來多次重建
,位置始終未變。
▲紫霞巖流光溢彩
九嶷尚有三分石和紫霞巖
,皆與舜帝有關(guān)
。三分石有清泉長流,為瀟水源頭
,西面斑竹成林
,翠色迷人。紫霞巖也是舜帝游歷之地
,又叫重華巖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將其列為“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不過
,現(xiàn)在的重頭戲是瑤族歌舞表演和激光水幕電影
。很顯然,瑤民已經(jīng)不再受歧視了
。
▲紫霞巖里面有水
旅行提示
寧遠(yuǎn)市內(nèi)有文廟
,廟內(nèi)的雕龍柱子彌足珍貴。
市區(qū)有小巴直達(dá)九嶷山,景區(qū)有舜帝陵
,舜源峰
,永福寺,玉琯巖
、紫霞巖
、三分石等景點(diǎn),皆可參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鴮庍h(yuǎn)文廟上香的人們
寧遠(yuǎn)建縣的歷史,從秦朝算起
,不小心就過了兩千多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的寧遠(yuǎn),是永州市的養(yǎng)豬專業(yè)戶
,生豬調(diào)出大縣
,倒也看不出年邁的跡象。不過
,城市西南隅的文廟,確實(shí)可以駐足流連
,里面精美的石雕作品
,就像凝固了的歷史,承載著這個(gè)地方的文風(fēng)和禮教
。
▲寧遠(yuǎn)文廟
追根溯源
,舜才是華夏人文始祖,后世孔孟儒學(xué)
,秉承舜風(fēng)
,對其推崇備至。說起來
,我來到這座楚南小城的緣由
,就是為了尋訪九嶷山中舜帝的遺蹤。
▲雕龍石柱
出縣城南約三十公里
,便到九嶷山
。《水經(jīng)注》云:“盤基蒼梧之野
,峰秀數(shù)郡之間
,羅巖九舉,各導(dǎo)一溪
,岫壑負(fù)阻
,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迫嗽Y(jié)《九嶷山圖記》也說:“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稱九峰相似
,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耙伞蓖ā搬凇保裴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境內(nèi)舜源
、娥皇、女英
、杞林
、石城、石樓
、朱明
、簫韶、桂林九峰也
,其中舜源為主峰
,娥皇、女英二峰與其相對
。
▲舜帝陵
九嶷南接羅浮
,北連衡岳,但與三山五岳相比
,只能算地方小神
。元結(jié)對此頗為不滿:“當(dāng)合以九疑為南岳,以昆侖為西岳
,衡
、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
,封君表作園囿耳
。”九嶷之名
,因舜“南巡狩
,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是為零陵”
,才廣為傳播。
▲陵前的瑤族姑娘們
舜帝陵位于舜源峰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
,為陵廟合一的仿皇家宮殿建筑
,坐南朝北,兩重四進(jìn)
,由神道
、午門、拜殿
、正殿
、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舜是華夏民族上古五帝中的最后一位
,可謂中華民族的先祖
,歷代王朝都會(huì)在舜廟舉行祭奉大典。明王朝曾規(guī)定
,三年一大祭
,一年一小祭,至今沿用
。
▲通道兩邊的石人
舜源峰因舜帝歸葬而得名
,居九嶷中央,周圍群峰拱衛(wèi)
,如眾星捧月
,所以有“萬山朝舜”、“萬里江山朝九嶷”的說法
。走進(jìn)牌坊式儀門,跨過玉帶橋
,沿著有石獸石人守護(hù)的神道往里
,就是舜帝陵。園門搭了個(gè)民俗風(fēng)情表演的舞臺(tái)
,一群瑤族姑娘正在梳妝打扮
,看來好戲就要上場了。
相傳舜出生于姚墟
,故姓“姚”
,名重華。他是帝顓[zhuān]頊[xū]的后裔
,祖上曾經(jīng)“闊過”
,但五世為庶人,是“窮二代”
,家境微寒
。父親瞽[gǔ]叟是盲人,生母早逝;父續(xù)娶,繼母生弟象
,舜難免被虐待
。“舜父瞽叟頑
、母嚚[yín]
、弟象傲,皆欲殺舜
。舜順適
,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樣的家庭環(huán)境,他的遭遇可想而知
。好在舜睿智包容
,不但躲過殺身之禍,而且還能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
。二十歲時(shí)
,就以孝道聞名。
▲進(jìn)入宮門
穿過午門就是拜殿
,朝廷派欽差祭舜
,都在這里舉行祭祀儀式。殿內(nèi)三面墻壁懸掛隸體刻書
,以介紹舜帝生平業(yè)績
,另有一方“九嶷山圖”石刻,一套仿古銅編鐘
,以及“舜德無疆”“人文始祖”之類的匾額
。
《史記》載:“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
,曰可
。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八脑馈奔此姆讲柯涫最I(lǐng),邦國大事
,堯很謹(jǐn)慎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為了舉賢
,堯幾乎不計(jì)成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栽O(shè)想,如果舜不成器
,堯豈不是要賠上孩子?好在舜經(jīng)得起考驗(yàn)
,深受人民愛戴擁護(hù),到哪兒都有人跟隨
。堯又試舜“五典百官
,皆治”。及“堯老
,使舜攝行天子政
,巡狩”,“年五十八堯崩
,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
▲城門洞里看舜源峰
拜殿后為舜帝陵的主體建筑——正殿,紅墻黃瓦
,氣勢宏偉
。門前香煙繚繞,四周高樹垂陰
,據(jù)說殿旁原有香杉15株
,入夜樹稍透亮,稱“天燈”
,可惜現(xiàn)已不見
。殿內(nèi)供舜帝銅像,右手拄劍
,莊重威嚴(yán)
。像后為“萬山朝舜圖”,背面為“二妃圖”
,即舜帝妃子娥皇女英
。
▲祭拜舜帝的人們
“舜崩,二妃啼
,以涕揮竹,竹盡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端城椋税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將其合葬于君山
,奉為湘水之神。我參謁過君山的二妃墓
,其聯(lián)云“君妃二魄芳千古
,山竹諸斑淚一人”
,可謂凄迷哀怨,傷心欲絕
。屈原有“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fēng)
,洞庭波兮木葉下”
,也是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
▲舜帝像
殿內(nèi)墻壁還有舜帝傳說故事繪畫
,如禪讓
、南風(fēng)、巡狩等傳說故事
。
正殿前左側(cè)有“撫瑤頌”碑
,為明萬歷四年所立,碑文記載明隆慶至萬歷年間兩粵及九嶷一帶瑤民起事
,對抗朝廷
。當(dāng)時(shí)祭舜欽差為宣示朝廷威德,詔撫瑤民
,立了這塊石碑
。有意思的是,碑文中“瑤”字是“犭”旁
,足見當(dāng)時(shí)朝野對瑤民的歧視
,這顯然違背了舜“德為先,重教化”的旨意
。
▲宮殿一角
舜執(zhí)政后
,重修歷法,明確職責(zé)
,分明賞罰
,“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他年老時(shí)
,認(rèn)為自己的兒子不足以掌管天下
,立德高望重的禹為繼任者,由禹來攝行政事
。與堯一樣
,舜也完成了名垂后世的“禪讓”。所以
,舜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鼻祖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華夏民族從此步入人類社會(huì)的文明時(shí)期
。
站在正殿前回望
,對面就是娥皇峰,右側(cè)為女英峰
,仿佛二女侍立
。傳說二妃投水殉情后化為兩座山峰,守護(hù)舜源
。不管天地造化還是后人附會(huì)
,他總算有了圓滿的歸宿,與心愛的妃子能夠朝夕相望
。
▲煙霧繚繞
出正殿
,拾級(jí)而上,就是開放式的寢殿
。寢殿背靠舜源峰
,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相傳為漢朝陵零太守徐儉所立
。寢殿左右為碑廊
,計(jì)有從清朝到民國的祭碑32塊,其中晚清書法家何紹基的“諭祭文”
,龍紋盤旋
,筆意暢達(dá),為書法珍品
。
據(jù)說最早的舜廟建于夏朝
,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于秦代,在玉琯巖旁
,直到2000年時(shí)
,遺址才被考古發(fā)現(xiàn)。
▲玉琯巖石壁上的九疑山字樣
玉琯巖位于舜源峰南二公里處
,平地?fù)芷鹨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奇峰異樹,就像天然盆景
。西邊溶洞即為玉琯巖
,洞口壁額題有“玉琯巖”三字,為南宋李挺祖所書
。右壁刻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書寫的“九疑山”
,有趣的是,“疑”字中“矢”少上面一撇
。究其原因,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洞壁多摩崖石刻
,保存完整者24方,漢蔡邕所作的《九嶷山銘》最為著名:“巖巖九嶷
,峻極于天
,能角膚合,興布建云……”碑文為南宋淳祐六年郡守李襲之題寫
,李挺祖補(bǔ)刻
,“取法漢隸,結(jié)構(gòu)有體
,在宋人中亦不可多得
。”
▲摩崖石刻
玉琯巖以前叫“何侯石室”
。傳說堯舜時(shí)期
,有望族何氏遷居于此,煉丹修道
,懸壺濟(jì)世
。舜南巡時(shí)在此駐足,目睹其善行
,封何氏族長為“何侯”
。漢哀帝時(shí),零陵文學(xué)(官名)奚璟到此祭奉舜帝
,在石巖中發(fā)現(xiàn)了12支玉琯樂器
,認(rèn)定為舜帝遺物,不敢私自收藏
,便獻(xiàn)給朝廷
。后人為紀(jì)念舜帝,將此巖洞更名為“玉琯巖”
。巖壁所刻詩文多記該事
,其中邑北瓊洲人石光陛有詩“題何侯石室”:
五臣峰北訪何侯,巖繞清瀟漱石流
。
白日飛空三百口
,荒庭懷古四千秋。
崖間銘勒中郎蔡
,洞外花迎再度劉
。
玉琯金蛙何處覓,紫霞長擁御書樓
。
“白日飛空三百口”即指何侯舉家得道成仙事
,“玉琯金蛙”為舜帝遺物,中郎蔡當(dāng)指蔡邕
,再度劉不知何許人也
。歷代吟九嶷的詩文很多
,這首七律其實(shí)算不上妙。
▲南風(fēng)亭
沿石級(jí)登上石山
,但見怪石嶙峋
,古木蒼翠。最高處建南風(fēng)亭
,相傳
,舜帝當(dāng)年撫五弦琴而歌《南風(fēng)》:“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fēng)之時(shí)兮
,可以阜吾民之財(cái)兮
。”晚唐李商隱有詩“幾人曾預(yù)南薰曲
,終古蒼梧哭翠華”
,不知如今還有誰人再唱南風(fēng)歌?
早期的舜帝陵遺址位于玉琯巖前百余米。據(jù)考古發(fā)崛推斷
,至少從漢代開始
,此地就有舜廟,歷經(jīng)唐宋
,千余年來多次重建
,位置始終未變。
▲紫霞巖流光溢彩
九嶷尚有三分石和紫霞巖
,皆與舜帝有關(guān)
。三分石有清泉長流,為瀟水源頭
,西面斑竹成林
,翠色迷人。紫霞巖也是舜帝游歷之地
,又叫重華巖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將其列為“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不過
,現(xiàn)在的重頭戲是瑤族歌舞表演和激光水幕電影
。很顯然,瑤民已經(jīng)不再受歧視了
。
▲紫霞巖里面有水
旅行提示
寧遠(yuǎn)市內(nèi)有文廟
,廟內(nèi)的雕龍柱子彌足珍貴。
市區(qū)有小巴直達(dá)九嶷山
,景區(qū)有舜帝陵
,舜源峰,永福寺,玉琯巖
、紫霞巖
、三分石等景點(diǎn),皆可參觀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