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如何才能和領導建立有效溝通 還得跟李鴻章學
在與領導建立有效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借鑒歷史上杰出領導人的智慧和溝通技巧。李鴻章在歷史上以其出色的談判藝術而聞名。曾經(jīng)在與慈禧太后的溝通中展示了一系列高明的溝通技巧,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鑒。
在這個故事中
,慈禧太后想要修園慶壽
,但朝廷財政無法支持這個工程。閻敬銘不愿意一味逢迎上意
,因此被革職。慈禧太后只能寄望于李鴻章來籌集資金
。于是
,李鴻章入京,希望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

在面對慈禧太后時,李鴻章展示了一系列的溝通技巧
。李鴻章注意到慈禧太后的情緒還未完全平復
,不宜直接談及工作事宜
。巧妙地以談論身體健康為切入點
,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對話環(huán)境。李鴻章提到自己的調養(yǎng)之道
,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興趣,并與其展開了對話
。
李鴻章運用了夸獎的技巧
,以引起慈禧太后的贊同和認可。稱贊慈禧太后的散步習慣,贏得了贊慈禧太后的欣賞和滿意
。通過與領導共同的興趣話題,李鴻章拉近了與慈禧太后的距離
,還為進一步談論工作打下了基礎
。
隨后,李鴻章巧妙地引入自己帶來的鸚鵡這一禮物
,為自己的下屬盛宣懷引薦,以達到扶持下屬的目的
。通過介紹下屬的成就和能力,李鴻章為盛宣懷爭取到了慈禧太后的認可和賞識
,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在對話過程中
,李鴻章巧妙地引入了討論北洋水師的話題
。通過提到日本水師的強大和日本對我國的威脅
,進一步強調了自己要求朝廷財政支持北洋水師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同時,也順勢提及北洋水師的問題
,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關注和重視。
在整個對話過程中
,李鴻章運用了一系列的溝通技巧
,如尋找共同話題、夸獎贊美
、引薦下屬、引入問題和解決方案等
,巧妙地與慈禧太后進行了有效的溝通
。在與領導的對話中保持了尊重和謙虛的態(tài)度,同時又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需求
,贏得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和認可。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
。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走向共和:如何才能和領導建立有效溝通 還得跟李鴻章學
哪位有《走向共和》的高清完整版種子?迅雷下載的,59集的就可以了
《走向共和》全集百度資源:
鏈接:/s/VNR3jJLal4-AZo9CsobZjM0EA1?pwd=rgv5#
《走向共和》
,是一部由中央電視臺、北京歷橘陵鄭念同道影視節(jié)目制作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長沙電視臺等聯(lián)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zhí)導
,盛和煜、張建偉編劇
,王冰
、呂中圓頌
、孫淳
、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
。
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xiàn)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該劇于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首播
。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于,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
。以往只是歷史學家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扮姿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蹲咄襞韵蚬埠汀愤€原了歷史的真實狀態(tài),沒有拔高一個好人
,沒有貶低一個壞人。
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
、廳爛絕慈禧
、袁世凱描寫為壞人
,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
、設身處地地為前人著想了
。但是《走向共和》并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
,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
,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
,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
。
如何評價走向共和?你覺得導演表達出了什么
?
《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這一主線
,對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進行取舍和強調,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深刻反思
。而導演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我認為是告訴我們現(xiàn)如今的生活得來不易
,是經(jīng)歷無法相向的艱難險阻而成的
。
走向共和最大的貢獻是更新了國人久已被禁錮的歷史觀和思維方式,構造的人物擺脫了過去臉譜化
,程式化
,正邪一看即知的窠臼,使歷史人物比較豐滿的呈現(xiàn)于觀眾面前
,還歷史以真實
,是難得的佳作。
某位朋友在標簽中將這部電視劇稱為“中國電視劇之最”
,我認為直至現(xiàn)在為止
,它配得上這個贊美。有點不足的是甲午海戰(zhàn)那一部分
,明顯的偷工減料,而且減得很嚴重
,也許是經(jīng)費不足
,也許是編導覺得具體戰(zhàn)爭過程對這部電視劇而言并不重要,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得了
。
電視上演的不一定是真相
,歷史書里寫的也不一定是事實。從不卑不亢義正言辭到后來的卑躬屈膝步步后退
,實在讓人心酸
。
最后他簽的時候
,臉上裹著的白紗布滲著血
,他執(zhí)筆,又放下
,抬頭說
,再減少一千萬行不行,就當是老夫回國的旅費吧
!聲音鏗鏘
,卻是在乞求對手。左右之人皆跪下痛哭
。這場景一直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
下課后我就去下了整部電視劇,它就這么史無前例的扭轉了我的歷史觀
,我想如果我是一名高中老師
,我大概會向我所有的學生推薦這部電視劇
。它不一定在還原歷史
,但至少它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歷史。
李鴻章傳讀后感,跪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相對于一些李鴻章的書而言
,梁啟超寫的李鴻章大體還是基本客觀的。里面只有少許對李鴻章的評論有些出入
,作為一個后人其實是無權去太多評價前人的一些作為的
。因為后人沒有處在前人當時的處境,沒有承受來自個方面的壓力
,所以在事后卻說出一些輕松的話,我認為是不合事宜的
。
就例如我們站在現(xiàn)在角度去看待梁啟超一樣
,他后來的所作所為在我們后世人眼中也不是完全正確地。
而我在閱讀這書之后對李鴻章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要做到各方面都周全
,各處都面面俱到是很不容易的。去簽訂各項賣國條約的人確實是他
,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就是賣國的。太多的事情都是有前奏的
,當一切都已成定局誰去簽訂其實已經(jīng)不是很重要了
。一切的事項清廷其實早已大都談妥,派李鴻章去完成只是一個形式問題
,又怎么到了最后能把賣國這個帽子完全戴在他的頭上?難道清廷就可以在百姓辱罵朝廷時把一切罪責都歸咎其一人身上?自己卻裝出一副無辜狀
?
本人到認為是一個難得的奇人
,他能忍別人是所不能忍是個顧全大局之人。清廷有了此人也是一種福氣所在
。
(2)
重讀梁啟超《李鴻章傳》有感
近日要求撰寫讀書筆記
,一直忙于工作
,說心里話,也懶于在工作之外再寫指令性文章
,因此拖了下來一直未動筆
。在大學時,倒是常常寫點心得,也寫了些讀書觀感
,但十一年的工作生涯
,公文和論文寫了不少,提筆寫自己的東西不多
,偶爾寫些游記、生活小景和孩子成長歷程
,是自我心情的反映
,為自己而寫,不愿示人
。
這下,有要求寫讀后感
,一時不知該選什么書
,手頭上有尚未讀完的萬科老總王石所著的《道路與夢想》
,挺有感觸
,其管理企業(yè)
、為人做事、個人生活自有一番獨到之處
,令人佩服,但要專門寫讀后感
,尚未有太多的想法
。周五又提到此事,忽然梁啟超所著的《李鴻章傳》涌入腦海
,想前兩年回合肥探親
,同學陪我到淮河路李鴻章府瀏覽,很是仔細地看了一番
,記得也在李府買了本《李鴻章傳》
,留做紀念
。但今日再從書架上找到此書
,卻看到書后的印章為中山大學中區(qū)新華書店,已是十一年前在廣州讀研究生時買的舊書
,非兩年前買的版本,書已發(fā)黃
,頗感慨時光的飛速
。
李鴻章,字漸甫
,號少荃,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人
。本人也是“正宗”合肥人
,自是對李鴻章這個產(chǎn)自家鄉(xiāng)的歷史人物頗感興趣。本科學了世界和中國通史
,正統(tǒng)史學略知皮毛,但不太感興趣
,不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史學已吹入新風
,不少新史料進入視野,記得當時近代史的老師博覽群書
,講了不少新觀點
,對李鴻章的評價也不流同于課本和一般書籍,印象頗深
。前兩年《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xù)劇曾引起波瀾
,其中對李鴻章
、袁世凱的不同解讀在社會上熱議很久
,電視劇開篇就是穿長袍、用刀叉吃牛扒的李鴻章形象
,頗具象征意義,一個樂于接受西方新鮮事務的滿清重臣形象呈現(xiàn)在熒屏上
,我專門淘來此碟連續(xù)兩天看完
。這次重讀《李鴻章傳》,更是一口氣讀下來
,由于有任務在身,自然感覺又不一樣
,草草寫下幾筆
,聊以交差。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
,是最早研究李鴻章的嚴肅著作,也正如梁公早在 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樣
,李鴻章個人的歷史
,同時也是晚清40 年的歷史。要了解晚清的歷史
,讀一讀此書必受益匪淺。梁啟超的國學功底和非凡文采
、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在了解李鴻章的同時
,也對當時國民性的了解
、對國人劣根性的了解頗有啟迪
。梁公開篇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對李鴻章這位爭議人物,評價頗高
。針對時人對李鴻章的貶諷
,梁啟超用客觀的事實,理性地定位李鴻章
,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
。梁公十分欣賞李鴻章的才識:“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
,吾悲李鴻章之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對李鴻章所犯的錯誤和自身的不足,梁啟超也尖銳地指出:“史家之論霍光
,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
,亦坐此四字而已
。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
,不知政治之本道,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
,而惟彌縫補苴
,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yǎng)國民實力
、置其國于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
,汲流忘源
,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
,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
,而爭其小者
,非不盡瘁,庸有濟乎
?”
但梁啟超并沒有將當時中國積弱的責任全部歸咎于李鴻章,而是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看待。梁啟超在文中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會之中
,每為其社會數(shù)千年之思想習俗所困
,而不能自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粍t其時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
,固不能為李鴻章一人咎也
。”李鴻章
,悲在悲在身處于中國積弱最嚴重的時刻,以一人之力要想改變中國貧窮挨打的局面
,無異于飲鳩止渴
,根本無法實現(xiàn)胸中大志
。所以李鴻章的一生是悲壯的一生
,其起于淮軍,敗于甲午戰(zhàn)爭
,遭至罵聲一片
,但當時中國朝廷上下又有多少人在真正抵抗外來入侵呢
?當時的西方報紙曾這樣評論甲午戰(zhàn)爭:日本非與中國戰(zhàn)
,實與李鴻章一人戰(zhàn)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安灰姾醺魇〈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
,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
,亦空言而已
。”腐敗無能的官場
,自私自利的官員,正如李鴻章自己常嘆“吾被舉國所掣肘
,有志焉而未逮也”
,中國又如何能走上富強呢,所以梁啟超曰“以一人而戰(zhàn)一國
,合肥合肥(指李鴻章),雖敗亦豪哉
!”李鴻章臨終前一小時
,沙皇俄國與大清的條約還沒有談妥(此協(xié)約為李鴻章出訪俄國根承慈禧太后默許,為抗衡日本出賣東三省的權利求得沙俄的保護而與俄國的達成的秘密協(xié)議)
,俄國公使竟到李鴻章的病榻前,逼請李鴻章簽署畫押《中俄秘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杀蓢@呀!為國家鞠躬盡瘁一生的李鴻章
,把嘻笑怒罵的一切權利留給了后人,任人評說
。所幸近年來
,思想界、史學界空前活躍
,讓我們得以一窺李中堂的真實面目。
補充:
其實
,做為政治家
,李鴻章是晚清統(tǒng)治階層里為數(shù)來多的杰出人物之一。張之洞
、梁啟超都認為李鴻章的見識超出同儕,他較早地意識到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
,已經(jīng)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
。1865 年他便指出:“書生坐談誤國,可為口嘆
!且外國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強
,中國將何以自立耶
!千古變局,庸妄人不知
,而秉鈞執(zhí)政亦不知
,豈甘視其沈胥耶!”正是基于這種不甘心自己的國家沉淪的自覺
,他以推行“自強新政”即洋務運動為己任
。他力主以開放的態(tài)度去處理同外國的關系
,以新的觀念和措施去適應“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
,把“借法自強”看作救國的關鍵所在,把學西方作為救國急務
,愛國赤誠溢于言表
。
李鴻章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yè)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近代的機械制造
、采煤、鐵路
、電報
、輪船運輸、紡織等工業(yè)
、采礦和交通運輸及信息企業(yè),無一不同李鴻章的推動
、支持有關
。在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洋等方面也有他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可否認,這些官辦或官督商辦的企業(yè)存在著種種弊端
,但西方的機器和科學技術進入中國就是對愚昧無知的打擊
,就播下了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種子。招商局輪船所到之處
,商品經(jīng)濟總有大小不等的發(fā)展。正是江南制造局翻譯出版的幾百部西書
,孕育了康有為
、梁啟超
、譚嗣同等一代呼風喚雨的人物。李鴻章思想的開明和開放
,吸引了一批新型知識分子,甲午戰(zhàn)爭前
,不但嚴復、馬建忠及其他留洋歸來的技術知識分子絕大部分在李鴻章直接領導或勢力所及的范圍內服務
,就是對其學西方的作法持激烈批評態(tài)度的郭嵩燾、王韜
、鄭觀應等人
,也是李鴻章的朋友或麾下的重要官員。
李鴻章還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雖然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但這是在國力最弱的背景下?lián)砹幩苋〉玫淖罴逊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若讓一人去背負整個國家的責任豈不有失公正
?在當時國際大舞臺錯綜復雜的狀況里,李鴻章機智斡旋處理了很多震驚中外的大事件
,在不斷的巨大失敗和微小的勝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
。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
,李鴻章個人的睿智和深刻、大氣和幽默
、儀表和舉止都散發(fā)出濃濃的個人魅力,博得了洋人對他的敬佩和尊重
。當時國際輿論對李鴻章評價頗高
,日本人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
,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
,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
,他在重要的戰(zhàn)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
;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
、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yōu)良設施
;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
李鴻章個性嚴謹,“血氣甚強
,無論若何大難
,皆挺然以一身當之,示曾有畏難退避之色
,是亦其特長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重紀律,嚴自治
,中國人罕有能及之者”,有“東方俾斯麥”之稱
。對人
,“其待屬將也,皆以道義相交
,親愛如骨肉,故咸樂為用命
,夫將將之才
。”治事
,“每遇一問題,必再三盤詰
,毫無假借
,不輕然諾,既諾則必踐之
,實言行一致人也
。”李鴻章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
,讓人敬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觀其一生
,為國為民不計艱辛和困苦
,不畏誹謗和詆毀,一直埋頭肯干
、默默做事
,直至生命即將結束之時,未嘗口及家事
。
“李鴻章必為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間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但是
,在腐敗無能的清廷統(tǒng)治下
,李鴻章所做的一切,所進行的一切未觸及本質的改革
,只能對貧困而苦難的國家進行縫縫補補
,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命運
。所以我們慶幸生活在現(xiàn)在的中國
,國力日盛,國人地位大增
,中國人在世界上揚眉吐氣
,一掃東亞病夫的形象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GDP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中國的政治
、經(jīng)濟
、文化和社會都在快速、全面地發(fā)展
,正朝著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前進
。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從沒有過的和平盛世時代,個人發(fā)展空間也空前廣闊
,電子信息技術已讓我們與世界“零距離”接觸
,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日子。我們生活在盛世時代的中國
,又有何理由不好好工作,從高處講是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盡份心
,出份力
;往近處講則是為自己負責,做好這份工
,不求做英雄,最起碼也不能做庸人
。梁啟超的“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值大家共勉
。
李鴻章的功和過分別是什么?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期間
,幾乎處于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國資產(chǎn)階級歷史學的創(chuàng)始人梁啟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來
,中國大事
,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x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四十年來中國大事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肚迨犯濉芬舱f他“獨立國事數(shù)十年
,內政外交,常以一人當其沖
,……近世所未有也”
。但是
,與李鴻章的地位和影響相比
,史學界對他的研究是不夠的。長期以來
,人們只論及他對內如何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
,對外如何簽訂不平等條約
,而對他的其他活動或者避而不談
,或語焉不詳
。因此,一提到李鴻章
,人們自然要說他是劊子手和賣國賊
。顯然
,這樣評價歷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
毋庸置疑,對李鴻章鎮(zhèn)壓農民起義和經(jīng)手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劣跡
,加以抨擊和批判是理所應當?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但在抨擊和批判的同時
,也需進一步作出階級的
、歷史的說明。必須指出
,就鎮(zhèn)壓農民起義而言,這是他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
。許多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敵視人民這一點上
,一切封建統(tǒng)治者是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的
。被后人譽為民族英雄的岳飛和史可法,在階級矛盾激化時
,都曾主張并執(zhí)行了鎮(zhèn)壓農民的政策。近代史上的林則徐
,在鴉片戰(zhàn)爭中雖是個抗擊外國侵略的英雄
,但為了絞殺太平天國革命,他竟不顧病體之難
,還以當年出戍時“茍利國家生死外,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詞句勉勵自己
,做了第一任“剿匪總司令”
。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當太平軍危及到他的階級利益時
,也在江蘇高郵舉辦團練
,直接參預鎮(zhèn)壓活動
。地主階級士大夫是這樣
,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何嘗不是如此
。馬建忠百般仇視太平軍
,目之為
,“殘忍嗜殺”的“流寇”
。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
,也時刻提醒統(tǒng)治者要防止農民揭竿而起
,把自己置于農民起義的對立面
。由此可見
,不獨李鴻章一人采取了與人民為敵的態(tài)度
,包括那些曾在歷史上有過功績,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進步人物
,在階級矛盾激化時,統(tǒng)統(tǒng)都是站在勞動群眾的對立面的
。既然如此
,對身為清朝大官僚的李鴻章的評價,何能因為他有過鎮(zhèn)壓革命的“政歷問題”而一錘定音呢
。
關于他經(jīng)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事
,也應作出具體分析
。不可否認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災難
。它 “將中國生計一網(wǎng)打盡”
,“自古取之國
,無此酷毒者
。”(譚嗣同語)“吾人積憤于國恥
,痛恨于和議,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人”
,是可以理解的
,但義憤畢竟不能代替科學的歷史分析。如若對當時的實際情形作些具體的考察,就會得出其責任并不專在李鴻章一人的結論
。從簽訂《馬關條約》來說,甲午戰(zhàn)爭時
,恰逢西太后六旬大壽
,這個抱定“寧亡外夷,不給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張從速和解了事
,以免影響她的慶典
。事實表明,這種“議和”的主謀者是西太后
。同時
,還不應忽視這樣的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
,這次“議和”是在清政府全面戰(zhàn)敗的情況下進行的
。顯而易見,在敵人炮口下的“議和”
,清政府無論派誰為“議和”代表,都不可能改變戰(zhàn)敗受辱的地位
。由此可見
,《馬關條約》的最后簽訂,李鴻章雖有其不容推卸的責任
,但這筆爛賬卻不能統(tǒng)統(tǒng)算在他個人的頭上。此后
,經(jīng)李鴻章之手簽訂的另一個重大的賣國條約《辛丑條約》
,從清政府方面來說
,更是由西太后一手造成的惡果
。
如果說
,李鴻章一生的主要行跡僅僅局限于對內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和對外簽訂不平等條約
,那么,他理所應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問題是
,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從事于對近代中國社會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洋務運動
,而且他還是這一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
、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要全面、正確地評價李鴻章
,不探討他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是不行的
。
洋務運動究竟是進步的還是反動的
?史學界迄今尚無定論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
,盡管這次運動的出發(fā)點是給行將滅亡的清王朝“補葺”
,但就它的某些措施而言
,在客觀上卻是順應歷史潮流發(fā)展的
。因而,作為這一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
、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李鴻章也就充當了社會發(fā)展的不自覺的工具
。
列寧指出:“無產(chǎn)階級敵視一切資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制度的一切表現(xiàn)
,但是這種敵視并沒有解除它應對資產(chǎn)階級人士在歷史上的進步和反動加以區(qū)別的責任
。” (《列寧全集》第8卷
,第34頁)應該說
,這種“責任”同樣適用于我們對李鴻章的評價
。如果只強調他反動的一面
,而不提他進步的一面
,其評價就很難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
早在一八六四年
,李鴻章就指出:“中國欲自強
,則莫如學外國利器
,欲學外國利器
,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用其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痘I辦夷務始末》同治朝
,卷25)他為何要在此刻大言中國“自強”
?而且還主張向外國學習呢
?這豈不與傳統(tǒng)的“用夏變夷”思想背道而馳嗎?顯然
,這是由于他敢于正視現(xiàn)實所引起的。眾所周知
,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社會是封建的
、閉關自守的。那時的中國人
,“無論于泰西之國政民情
,山川風土
,茫乎未有所聞
,即輿圖之向背,道里之遠近
,亦多有未明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ㄍ蹴w:《□園文錄外編》卷3
,第83頁)封建統(tǒng)治者盲目虛驕,在他們眼里
,中國無疑是“天朝上國”
,而別國都是“夷狄蠻□”
。但是
,從十八世紀下半葉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西方國家并不吃這一套,他們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來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275 頁)為了獲得商品
、原料的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外國資產(chǎn)階級猛烈地向外擴張
。一八四○年
,英國侵略者首先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從此,“天朝”的神話被打破了
。時隔十六年
,英、法聯(lián)軍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果
,仍以清政府的慘敗告終。清政府對外是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那么,對內呢
,起事于一八五一年的太平軍
,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橫掃江南
。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
,各地的勞動人民又相繼而起。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
,震撼了整個中國
,動搖了幾千年來封建統(tǒng)治的根基
。清王朝如同一具腐爛的軀體
,從里到外,從頭到腳
,百孔千瘡
,危在旦夕。面對這“外憂內患
,至今已極”的可怕情形,李鴻章等人感到已經(jīng)不能照抄 “老譜”統(tǒng)治下去了
。于是
,他大聲疾呼:“事窮則變,變則通”
,而“變”的關鍵在于“資取洋人長技”(《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2)
。
那么
,向外國學什么?“資取洋人”的何種“長技”呢
?對外戰(zhàn)爭使李鴻章“深以中國軍器遠遜外洋為恥”(《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
,卷2)
,因此
,他的 “自強”之道
,自然要從軍事改革、即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入手
。他說:“西洋軍火,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