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以史為鑒 2023-07-05 05:58:50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提起項城

      ,人們立刻想到的就是某個牌子的味精,或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fēng)云人物袁項城——袁世凱。比起豫東其他縣市
      ,似乎人們很難把這座城市和千年古縣聯(lián)系起來
      ,事實(shí)上
      ,歷史文化底蘊(yùn)深厚的豫東地區(qū)
      ,從來不乏歷史古城

      項城

      ,就其歷史而言,堪稱悠久
      。項城這個地名
      ,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的項子國。

      項子國是西周時一個小諸侯國

      ,雖然國不大
      ,但輩分不低。項子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季轂
      。據(jù)說季轂是周武王的弟弟
      ,武王伐紂時擔(dān)任虎賁中郎一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①S是周國的精銳部隊
      ,能在這樣一支部隊任職,說明季轂的軍事素養(yǎng)很高
      。武王死后
      ,成王繼位,因?yàn)榧据炘谀烈爸畱?zhàn)立下大功
      ,所以將其分封到了今天的項城一帶

      按照《禮記》記載的周代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

      ,公
      、侯、伯
      、子、男
      ,凡五等”
      。項子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項子”,顯示為第四等的小國
      ,盡管季轂源于姬姓
      。不過季轂的后世子孫以邑為姓,據(jù)說這也是后世項姓的起源
      。項城
      ,其名源于此。

      諸侯小國多被吞并

      作為千年古縣

      ,項城的歷史演變比較復(fù)雜

      春秋時期

      ,項城一帶除了項子國,還有一個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zhèn)一帶)
      。和項子國一樣
      ,頓子國也屬于醬油諸侯——爵低國卑,疆狹民寡
      ,逐漸衰落

      公元前643年,魯國滅掉了項子國

      ,此后這里一直被稱為項地
      。后來楚國北侵,滅掉了魯國
      ,項地并入楚國

      頓子國的滅亡稍微復(fù)雜一些。頓子國原本是中原地區(qū)陳國的依附國

      ,后來南方的楚國勢力日益北侵
      ,本來就國卑勢弱的頓子國,夾在逐鹿中原的諸侯之間
      ,或依或違
      ,時即時離,搖擺不定
      ,惶惶不可終日

      看到原本的附庸頓子國懼怕楚國之強(qiáng),陳國于是大兵壓境

      ,三下五除二滅掉了頓子國
      。頓子國國君逃奔到楚國避難,并向楚國求援

      公元前637年秋

      ,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根據(jù)《左傳》的描述
      ,這場戰(zhàn)爭毫無懸念
      ,被楚軍占領(lǐng)了兩座城池后,陳國就屈服了
      ,楚軍在頓地一帶修筑新城后回國
      。結(jié)合項城史志的記載來看,這次楚國伐陳
      ,光復(fù)了頓子國
      ,不過由于陳國的勢力比較大,為了保險起見,復(fù)國后的頓子國都城被迫往南遷徙
      ,新筑的頓城后來又稱南頓

      頓子國復(fù)國后,不甘心完全淪為楚國的附庸

      。公元前496年
      ,頓子國國君準(zhǔn)備投降晉國,于是便背叛了楚國
      ,同時和陳國斷絕了友好關(guān)系
      。楚便在陳國的幫助下發(fā)兵滅掉頓子國。頓子國滅亡后
      ,頓子國的貴族為了紀(jì)念國家
      ,開始以國名為姓,頓姓由此而生

      頓子國亡國后

      ,項地一帶全部并入楚國。到了楚襄王時期
      ,楚國都城由郢遷到了陳(今淮陽一帶)
      ,以陳為國都,項為別都

      南頓百姓的劉秀情結(jié)

      春秋戰(zhàn)國

      ,群雄并起,五霸爭強(qiáng)
      ,七雄一統(tǒng)

      嬴政滅掉六國后,在全國設(shè)立郡縣制

      ,不過這時候沒有項地什么事兒——改陳地為潁川郡
      ,以陳為縣。項地歸屬于潁川郡
      ,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之名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這一帶一下子設(shè)立了兩個縣:項縣(治所在今沈丘縣槐店鎮(zhèn))和南頓縣(治所在今項城市南頓鎮(zhèn))

      ,都隸屬于潁川郡

      漢高祖設(shè)立了南頓縣,但和南頓歷史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

      ,是東漢的光武帝劉秀。

      雖然古籍史料確鑿地告訴我們

      ,南頓城建于春秋時期
      ,但南頓百姓更相信,南頓城是劉秀時修的。

      據(jù)說“昆陽大戰(zhàn)”后

      ,王莽軍大敗
      。劉秀率兵乘勝西征,在途中遇王莽增援大軍
      ,因寡不敵眾
      ,劉秀兵敗而逃,王莽命人馬追趕
      ,并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劉秀
      。因劉秀是真龍?zhí)熳樱獯私匐y驚動了太白金星
      。于是太白金星駕臨南頓上空
      ,命土地爺帶領(lǐng)手下三千小鬼繞劉秀宿營地修建城池,一夜之間修筑了一座城池
      。等王莽趕到時
      ,見平地突起一座堅固的城池。王莽大驚失色
      ,連忙退兵
      ,劉秀得以逃脫。

      這一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的傳說

      ,顯然不足為信
      。在老鄉(xiāng)的帶領(lǐng)下,記者觀看了“飲馬池”
      、“扳倒井”等當(dāng)年王莽追劉秀的故事遺存

      “王莽追劉秀”是個異常經(jīng)典的故事,經(jīng)典得整個北中國地區(qū)都流傳著類似“王莽追啊追

      ,劉秀逃啊逃
      ,神仙鬼怪來幫忙”的故事。當(dāng)然這些故事基本都經(jīng)不起推敲
      ,不過劉秀和南頓的故事有些倒是有史可查的
      。劉秀的父親劉欽當(dāng)年做過南頓縣令,并在此迎娶了劉秀的母親樊嫻都

      或許因?yàn)橛啄暝谀项D生活過的緣故

      ,劉秀稱帝后,曾于公元43年來到南頓
      ,下令免除南頓縣兩年田賦
      。南頓的老百姓非常高興,就修建了一座光武廟
      ,以示紀(jì)念
      。雖然現(xiàn)在的光武廟是今人所建,但足以反映出南頓百姓對光武帝劉秀的偏愛。

      出項城市區(qū)往西南不過十余里

      ,老遠(yuǎn)就能望見一道土夯城墻
      ,這就是南頓故城遺址。根據(jù)《太平寰宇記》的描述:“南頓
      ,古頓子國
      ,后逼于陳南徙,故號南頓
      ,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

      故城管理所所長朱麗華女士告訴記者,黃土夯就的城垣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洪水沖刷

      、風(fēng)雨侵蝕和人為破壞
      ,僅保留下北城垣一段,高7米左右
      ,長200多米
      ,最寬的地方不過10米。

      據(jù)考古發(fā)掘

      ,城垣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下層屬商代時期;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
      ,屬于東西周時期;上層含大量秦漢時期的粗繩紋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材料,夯層十分明顯
      。朱麗華說
      ,正因?yàn)榇耍项D故城備受關(guān)注
      ,1986年就被省政府批準(zhǔn)為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南北朝時首次命名項城縣

      三國時期,項地一帶為項縣

      ,不過由于在曹魏統(tǒng)轄范圍內(nèi)
      ,項縣隸屬于陳國。

      西晉實(shí)行的也是郡國制

      ,項縣名稱沒有改變
      ,西晉時先屬陳國,后改屬梁國

      南北朝時

      ,戰(zhàn)爭頻繁,東討西伐
      ,南征北戰(zhàn)
      ,潁、淮流域歸屬經(jīng)常變化
      ,項縣隸屬州郡也隨著不斷更迭
      ,縣的名稱也是這樣

      在南朝劉宋時期,項縣被改稱為項城縣——這是項城一名首度出現(xiàn)

      ,當(dāng)時的項城縣隸屬于豫州陳郡。

      北朝時期

      ,項城縣又改回了項縣

      隋朝統(tǒng)一后,確定為項城縣

      。后來又復(fù)設(shè)南頓縣

      到了唐代,公元623年

      ,南頓縣被撤銷
      ,并入項城縣。公元627年
      ,將附近的潁東縣并入項城縣
      。公元695年,項城縣西部一帶劃入光武縣(后改名為南頓縣)

      五代時期

      ,項城縣隸屬陳州。北宋和金代時期
      ,項城縣隸屬河南府陳州

      到了元代,公元1336年

      ,項城縣被廢
      ,但不久重新復(fù)設(shè),隸屬于陳州

      明代時期

      ,公元1368年,南頓縣被撤銷
      ,并入項城縣
      ,項城縣隸屬開封府陳州。公元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
      ,建國號大順,下令將項城縣改為項州

      李自成遠(yuǎn)在北京

      ,對項城念念不忘,大概和當(dāng)年的項城之戰(zhàn)有關(guān)
      。眾所周知
      ,李自成大軍崛起的轉(zhuǎn)折點(diǎn)就在河南
      。公元1641年9月,李自成大軍與陜西總督傅宗龍在項城一帶展開決戰(zhàn)
      ,經(jīng)過苦戰(zhàn)
      ,李自成大獲全勝。隨后
      ,李自成大軍頻頻告捷
      ,項城、襄城
      、朱仙鎮(zhèn)
      、郟縣、汝寧五次戰(zhàn)役的勝利
      ,不僅擊敗了傅宗龍
      、汪喬年、楊文岳孫傳庭等明軍主力
      ,而且控制了河南全省
      ,部眾發(fā)展到近百萬人,一躍成為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主力
      。這大概就是李自成將項城由縣升格為州的原因所在吧

      不過到了清代,項城又改回了縣的本名

      ,依舊隸屬河南省陳州府

      說文解字

      “項”字,形聲字

      ,從頁工聲
      。該字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早期字形或左頁右工
      ,后世固定為左工右頁
      。古文字中的“頁”,本像一突出頭首之人形
      ,所以漢字中大凡從頁者都與頭首有關(guān)
      。只是由于古今音變,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出“工”是用來表音的偏旁了

      據(jù)《玉篇》

      ,項是指脖子的后部。文獻(xiàn)中有這樣的用法
      ,如《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yǎng)由基
      ,與之兩矢,使射呂锜
      ,中項
      ,伏弢
      。”也可泛指脖子
      ,如《荀子·修身》:“行而俯項
      ,非擊戾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惫诘暮蟛恳部煞Q“項”
      ,如清代張惠言《儀禮圖一》:“凡冠后曰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秲x禮·士冠禮》:“賓右手執(zhí)項,左手執(zhí)前進(jìn)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送猓椷€可表肥大
      、種類
      、古國名、古姓氏諸義
      。其中用為古國名者
      ,如《春秋·僖公十七年》:“夏,滅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里的古項國
      ,位于今河南省項城市東北。古項國被滅后,后世子孫以國為氏
      。春秋時有項橐,秦末有項籍與項伯等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都有哪些人

      3 姬姓國
      姬姓是黃帝部落的后代

      ,周天子便姓姬。史料記載周滅商后
      ,周天子分封天下
      ,是諸侯國林立之時,《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余
      ,服國八百余”
      ;《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dú)居五十三人”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吳國
      吳國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后

      虞國
      虞國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后


      魯國
      魯國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國。

      邢國
      邢國是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國


      管國
      管國系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封國


      蔡國
      蔡國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國。

      曹國
      曹國系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的封國

      郕國
      郕國系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國


      霍國
      霍國系周文王第八子霍叔處的封國。

      衛(wèi)國
      衛(wèi)國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國


      沈國
      沈國系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


      毛國
      毛國系周文王第十一子毛叔鄭的封國。毛國封地在今陜西省岐縣
      、扶風(fēng)一帶


      郜國
      郜國系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國。郜國封地在今山東成武縣境內(nèi)
      。春秋時
      ,郜國被宋國所滅。傳世器有郜史碩父鼎及郜仲尊


      雍國
      雍國系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國


      滕國
      滕國系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的封國。滕國封地在今滕州市西南14里處有古滕城遺址
      。該國與魯國關(guān)系密切,并依附于宋
      、晉國,參加大國的會盟和戰(zhàn)爭
      。前415年為越國所滅
      ,不久復(fù)國。后又被宋(一說齊)滅掉
      。共傳23世


      畢國
      畢國系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封國。畢國封地在今陜西省長安
      、咸陽兩縣之北
      ,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
      ,又稱為畢陌
      、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
      ,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
      ,因?yàn)榇竺Χυ趪颐褡宓闹芪耐酢⒅芪渫鹾椭芄攀酪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都是葬在此地
      。不知何時何故
      ,斷了封賜,子孫散居各地


      原國
      原國系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國
      。原國封地在今河南省濟(jì)源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蹲髠鳌べ夜迥辍份d
      ,晉文公于前635年圍攻原國。原文公因守信而主動投降
      。原亡國后
      ,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縣)。

      酆國
      酆國系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國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五》曰:酆本商崇侯虎之地
      ,文王滅崇,作豐邑
      ,武王封其弟為酆侯。依據(jù)《路史·國名紀(jì)己》中的解釋
      ,以楚國之豐邑
      ,即《續(xù)漢書·郡國志》南陽郡析縣豐鄉(xiāng)城為是,在今陜西山陽縣
      。今本《竹書紀(jì)年》記:成王十九年
      ,黜酆侯,自是絕封
      。酆侯是因好酒而醉亂迷逸
      ,被成王廢黜絕國的。

      郇國
      郇國系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國

      召國
      召國系召公奭在王畿內(nèi)的封國
      。召公奭為周室三公之一
      。周武王時,召公奭受封于燕地
      ,但他并未前往
      ,由長子克前往就任,自己則留在鎬京(今陜西省長安縣)與周公旦
      、畢公高一起輔佐天子
      。其子孫世代繼為三公。

      北燕國
      北燕國系召公奭的封國
      ,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區(qū)一帶
      。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
      ,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
      ,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
      ,并進(jìn)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燕國在戰(zhàn)國時期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前226年
      ,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lǐng)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
      ,殺太子丹以求和
      。前222年燕滅于秦。

      古魏國
      古魏國系西周時分封的姬姓諸侯國
      。封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北
      。前661年被晉獻(xiàn)公攻滅。

      古韓國
      古韓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
      。封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
      。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

      邘國
      邘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
      。封地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
      ,現(xiàn)為西萬鎮(zhèn)邘邰村。

      晉國
      晉國系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國
      ,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
      。叔虞子改稱晉,后曾遷都于曲沃(今山西聞喜)
      、絳(即翼
      ,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
      。西周末年
      ,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殺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周攜王
      ,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
      ,受到平王獎賞。
      春秋初
      ,晉國內(nèi)部出現(xiàn)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斗爭
      ,晉國發(fā)生短期內(nèi)亂,但到文公即開創(chuàng)霸業(yè)
      。城濮之戰(zhàn)
      ,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
      ,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
      ,制霸中原。
      晉平公時期,形成晉國六卿
      。昭公之后
      ,六卿強(qiáng)而公室卑。烈公十九年(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承認(rèn)韓
      、趙、魏三家為諸侯
      。靜公二年(前376年)
      ,韓、趙
      、魏三國廢靜公
      ,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徹底滅亡。

      應(yīng)國
      應(yīng)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
      ,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xiāng)原滍陽鎮(zhèn)
      。應(yīng)國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時亡于楚國。

      單國
      單國為周成王之子的封國
      。系東都王畿內(nèi)封國
      ,國域在今河南省濟(jì)源市東南。單國之君世為王室卿士
      ,魯莊公元年(前693年)
      ,周王嫁女于齊,魯侯主婚
      。單伯送周王之婦到魯國,以備出嫁
      。楊樹達(dá)注曰:"單音善
      ,天子畿內(nèi)地名。單伯
      ,天子之卿
      ,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稱單伯
      ,成公以下常稱單子
      。"

      虢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
      ,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
      ,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zhèn))。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
      。西虢國
      ,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于現(xiàn)陜西寶雞附近,后隨周平王東遷至今河南陜縣東南
      ,地跨黃河兩岸
      ,河北稱為北虢,河南稱為南虢
      ,實(shí)為一國
      ,于前655年被晉國所滅。原地留有一小虢
      ,前687年被秦國所滅
      。東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
      ,位于現(xiàn)河南滎陽
      ,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楊國
      楊國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的封國
      。封地在今山西省拱洞西南


      鄭國
      鄭國系周厲王幼子友的封國,別名奠國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于鄭(今陜西華縣的東方)
      ,史稱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
      。在春秋初年
      ,鄭國非常活躍
      。幽公時期
      ,韓武子攻占鄭國,殺害了幽公
      。后來幽公之弟儒公復(fù)國
      ,多次與三晉發(fā)生戰(zhàn)爭。繻之后的康公時
      ,韓國再次強(qiáng)盛
      。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占鄭國
      ,鄭國滅亡
      ,國土并入韓國。立國432年
      ,歷21君


      劉國
      劉康公為周頃王的小兒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
      ,食采于劉
      ,約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劉國
      。劉國故城位于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西南。劉國自康公
      、定公
      、獻(xiàn)公、文公
      、桓公五世
      ,相繼為王室卿士。劉國諸公
      ,在朝總攬百官
      ,出外號令諸侯,地位顯赫
      。劉國滅亡的時間當(dāng)在戰(zhàn)國初年的周貞定王時期


      魏國
      魏國祖先畢萬為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晉獻(xiàn)公滅古魏國
      ,把它封給畢萬
      ,立魏氏。前403年
      ,周威烈王冊封魏斯為諸侯
      ,魏國建立。當(dāng)時它西鄰秦國
      ,東有淮
      、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
      、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
      ,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xiàn)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后
      ,魏國亦稱梁國
      。前225年滅于秦。

      韓國
      韓國的先人為晉國公族
      。晉武公封曲沃桓叔庶子萬于韓原
      ,立韓氏
      。春秋末年
      ,韓貞子遷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前403年
      ,韓
      、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rèn)
      ,韓國建立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
      。韓國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于前230年滅亡。

      西周國
      西周桓公是周貞定王幼子
      ,哀王思王考王之弟
      。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
      ,以延續(xù)周公的官職
      ,是為西周桓公。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
      ,至此周朝土地分封完畢
      ,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國。至周赧王時
      ,天子徙都西周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
      ,秦兵攻打西周
      ,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
      、三萬戶降秦)
      ,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
      ,封于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
      ,西周國滅亡。

      東周國
      東周惠公為西周威公少子
      。周顯王二年(前367年)西周威公卒
      ,少子根與太子朝不和,趙成侯與韓共侯遂分周為二
      ,根自立于鞏
      ,號東周惠公。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盡入其國。東周公國滅亡


      姜姓國
      編輯
      姜姓是炎帝部落的后代
      。實(shí)際上,“姜”
      、“羌”本是一字
      ,因姓稱之“姜”
      ,為族名稱之“羌”。羌人與周人在早期長期聯(lián)姻
      ,后協(xié)助周人滅商


      齊國
      齊國系周開國功臣呂尚的封國。初封于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后遷至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
      。公元前689年
      ,齊襄公滅魯?shù)呐c國紀(jì),掃除東面障礙
      。公元前686年
      ,公孫無知?dú)⑾骞粤ⅲ蛹m奔魯
      ,公子小白奔莒
      。次年,無知被殺
      。魯伐齊
      ,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
      、國氏已召小白先入
      ,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腹斡霉苤龠M(jìn)行改革,國力富強(qiáng)
      ,成為霸主
      。公元前684年,齊國是最先邁入霸主地位

      春秋末年
      ,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
      。公元前481年
      ,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
      。齊康公在位時淫于酒色
      ,敬仲的后代田和為相
      。周安王十一年(前386年)
      ,齊康公被田和放逐于臨海的海島上
      ,“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后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
      ,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姜姓齊國滅亡


      呂國
      姜姓羌人發(fā)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
      ,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lǐng)在夏時被封為呂侯
      ,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國都在今河南南陽市鎮(zhèn)平縣侯集鎮(zhèn)馬圈王
      、宋小莊一帶)。春秋時
      ,呂國被楚國所滅
      。東呂國是南陽呂國分離出來的一個小國,也叫呂國
      ,史稱東呂
      ,在今河南新蔡一帶,后來在春秋時為宋國滅亡


      申國
      申人源于姜戎
      ,早年居于今陜西米脂縣及以北地區(qū),是較早與華夏融合的西戎
      。先周時期姬姓周人便與申人世為婚姻
      ,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
      、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稱“太姜”即是
      。西周后期,申國仍不斷與王室通婚
      ,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職

      周宣王時,為了加強(qiáng)對“南土”局勢的控制
      ,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陽市
      ,在原謝國的土地上建邑立國。此申國遂稱“南申”
      ,西土之申國可稱西申
      。周平王東遷以后,南申是東周王室的南大門
      ,為了防備荊楚侵犯
      ,周在此駐扎了軍隊。春秋早期
      ,楚國北上
      ,地處要沖的申國成了攻擊目標(biāo)之一
      。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師假道于鄧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時
      ,申國被滅
      ,設(shè)為縣。楚滅申后
      ,曾將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遷往東面的信陽一帶安置
      ,成為楚之附庸。這就是春秋時期信陽之申的由來
      。信陽之申稱東申
      。《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
      ,靈王遷許
      、胡、沈
      、道
      、房、申于荊焉"
      。東申被遷往楚地
      ,楚平王時申又在信陽恢復(fù)。南申亡國約在戰(zhàn)國中早期


      許國
      許國是許文叔的封國
      ,為太岳之嗣。春秋時期
      ,鄭國
      、楚國等非常強(qiáng)大,許國經(jīng)常遭到強(qiáng)國侵略
      。公元前654年
      ,楚國攻打許,許侯大敗
      ,于是肉袒謝罪
      ,楚國才心滿意足,退兵而去
      。楚成王時
      ,再次進(jìn)攻許國,許侯第二次肉袒謝罪
      ,請求和解
      。在這之后,許國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以想到許國面臨的險惡局勢
      。許國滅亡在戰(zhàn)國初期
      。許元公在位時,許國被楚國攻滅
      。還有一個說法,是為魏國所滅


      紀(jì)國
      紀(jì)國
      ,是位于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xù)到西周到春秋時代
      。國都紀(jì)
      ,位于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
      。西周夷王年間
      ,王烹殺齊哀公。傳說是紀(jì)侯進(jìn)讒言的緣故
      。兩國結(jié)仇
      。公元前693年,齊國軍隊驅(qū)走紀(jì)國的郱鄑郚三邑居民
      ,占有三邑土地
      。公元前691年,紀(jì)國分裂
      。紀(jì)侯之弟紀(jì)季以紀(jì)國的酅地投降齊國
      ,做齊國的附庸。前690年
      ,齊國軍隊攻破紀(jì)國都城
      。紀(jì)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jì)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
      ,紀(jì)國滅亡


      媯姓國
      編輯
      媯姓是虞舜的后代。

      息國
      侯爵
      ,媯姓
      ,今蔡州新息縣是也。莊十四年
      ,楚滅之
      ,子孫以國為氏。

      陳國
      周武王滅商之后
      ,封虞舜的后代胡公滿于陳
      ,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
      ,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
      。根據(jù)胙土命氏的規(guī)定
      ,稱陳氏。
      春秋早期
      ,陳桓公有寵于王
      ,鄭莊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
      ,陳國還參加宋
      、蔡、衛(wèi)等國的伐鄭
      ,有一定的實(shí)力和影響
      。陳桓公死后,陳國內(nèi)亂
      ,陳宣公時才趨于平穩(wěn)
      。前534年,陳國因爭立而內(nèi)亂
      ,楚靈王使公子棄疾滅陳為縣
      。前529年,楚平王奪得王位后
      ,為籠絡(luò)人心
      ,再次使陳復(fù)國。前478年
      ,依附于吳的陳國
      ,在楚國公孫朝率領(lǐng)的楚師攻伐下,前478年終于亡國


      遂國
      遂國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山東省寧陽
      、肥城一帶)所建之國,是魯國的附庸國
      。東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齊國所滅


      齊國(戰(zhàn)國)
      出于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
      ,故古書往往作田
      。周惠王五年(前672年),陳國發(fā)生內(nèi)亂
      ,陳國公子敬仲奔齊
      ,齊桓公任為工正。田氏家族歷經(jīng)300年苦心經(jīng)營
      ,逐步篡奪了齊國政權(quán)
      。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敬仲九世孫田和正式列為諸侯,田氏齊國建立
      。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
      ,疆域亦襲姜齊之舊。田齊立國時
      ,已經(jīng)進(jìn)入戰(zhàn)國中期


      姒姓國
      編輯
      姒姓是夏禹的后代。

      杞國
      杞國建國于商朝
      ,其間時斷時續(xù)
      ,具體事跡已不可考。周朝初年
      ,杞國重新建國
      ,自東樓公起
      ,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
      。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國亡于楚國

      杞國是小國
      ,史書罕有記載。這樣的小國
      ,在周圍強(qiáng)鄰的壓迫下
      ,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
      ,后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
      ,后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

      杞國雖小
      ,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
      ,存有夏禮
      ,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于杞國文獻(xiàn)也多散失
      ,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論語·八佾》)。

      越國
      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余
      ,禹封泰山
      ,禪會稽中封禪大典中的會稽本來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時越國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澤地區(qū),也就是如今地山東荷澤地區(qū)
      。再后來卻逐次南下
      ,在周朝諸侯的排擠下一路南遷,西周初遷至如今地蘇州吳中一帶。春秋末年
      ,越逐漸強(qiáng)大
      ,其王勾踐經(jīng)常與吳國對抗,公元前494年
      ,敗于夫差
      ,向吳臣服。但經(jīng)過二十年的韜光養(yǎng)晦
      ,重新崛起
      ,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
      。勾踐滅吳后北上爭雄
      ,橫行江淮,號稱霸王
      。戰(zhàn)國時
      ,勢力衰弱,公元前306年
      ,為楚所滅


      子姓國
      編輯
      子姓是商湯的后代。

      鄧國
      鄧國的先人早期就活動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商代的鄧為侯國
      。商代晚期,鄧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縣東南
      。西周以后
      ,鄧國又徙都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西周時
      ,鄧國與周王室及姬姓國關(guān)系密切
      ,先后與井、應(yīng)
      、等國聯(lián)姻
      ,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前688年
      ,楚文王伐申經(jīng)過鄧國
      ,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鄧國大夫提出借機(jī)殺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
      ,鄧侯不聽
      。第二年,楚文伐鄧
      。前678年
      ,楚再次伐鄧
      ,將其滅亡。

      邶國
      周武王滅商之后
      ,為了安置殷商遺民
      ,將商王畿之地分為邶、鄘
      、衛(wèi)三地
      ,封商紂王子武庚于殷地,稱邶國
      。西周設(shè)立的邶
      、鄘、衛(wèi)三國
      ,后來因武庚串通管叔
      、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領(lǐng)兵東征,結(jié)果武庚
      、管叔
      、蔡叔被殺,原來的邶
      、鄘
      、衛(wèi)三國之地劃歸衛(wèi)國所屬
      ,周王室封康叔于衛(wèi)
      ,領(lǐng)“以殷余民”。從此邶國之民和邶國之地轉(zhuǎn)屬衛(wèi)國所有
      。邶國僅歷武庚一代而終結(jié)
      ,是周初封國中壽命最短的方國。

      宋國
      宋國是微子啟的封國
      。武王滅商后
      ,封微子啟于宋。春秋時期
      ,宋襄公稱霸
      。戰(zhàn)國時期,宋戴公的后裔司城戴剔成(字子罕)殺桓侯篡位
      ,史稱戴氏代宋
      。剔成在位41年被弟弟偃殺死(一說逃到齊國),偃即位
      ,史稱宋康王
      。前286年,齊湣王發(fā)兵滅宋
      ,宋康王死在魏國
      。宋立國761年
      ,共26世,32君


      朝鮮國
      周武王滅商之后
      ,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dāng)?shù)赝林⒘恕盎虾顕薄9?世紀(jì)末
      ,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
      。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后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后
      ,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
      ,并得到周朝的承認(rèn)而成為諸侯。漢初
      ,衛(wèi)滿率千余人進(jìn)入朝鮮
      ,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wèi)氏政權(quán),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quán)


      贏姓國
      編輯
      嬴姓是少昊部落的后代


      葛國
      葛國,又稱葛伯國
      ,夏代封國之一
      ,位于今河南省寧陵葛伯屯。夏朝前期
      ,黃帝支庶的伯益長子大廉
      ,被封在葛(今商丘寧陵縣),建立葛國
      ,封為伯爵
      ,史稱“葛伯”,今寧陵縣有葛城遺址


      江國
      江人周初以前應(yīng)在東方
      ,周公東征伐淮夷,踐奄后才南遷
      。周穆王時及其以后
      ,溯淮河兩岸西侵,漸入中土
      。西周晚期
      ,召公平淮夷,江
      、黃等嬴姓諸族歸附于周
      ,各自所居即成為周王室承認(rèn)的封土。江為小國
      ,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
      ,楚成王曾嫁妹于江
      。待齊國稱霸時,江又改依于強(qiáng)齊
      。前624年
      ,楚師圍江。后因晉國出兵救江
      ,楚師暫時撤走
      。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
      ,一舉滅掉江國


      黃國
      《竹書紀(jì)年》載:“(夏)后相即位,二年
      ,征黃夷
      。”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
      ,與商王的關(guān)系不是十分和諧
      ,卜辭中有“伐于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后
      ,黃人歸服
      ,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guān)的青銅器看
      ,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guān)系
      。黃國史實(shí)見于《左傳》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
      。這時楚國方興
      ,在楚地約會諸侯
      ,黃
      、隨二國都沒參加,結(jié)果
      ,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
      ,淮水的黃國由于相距較遠(yuǎn),躲過一劫
      ,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zé)
      。前648年夏,黃國終于被楚成王所滅


      梁國
      周宣王封秦仲二兒子秦康為梁伯
      ,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陜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
      。梁伯好大喜功
      ,經(jīng)常在封邑內(nèi)大興土木
      ,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痛苦不堪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jìn)攻梁國
      ,梁國土崩瓦解


      徐國
      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
      ,建立徐國
      。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流域(今山東郯城一帶)
      。周初
      ,安徽泗州(其都先在山東郯城,后遷都至安徽泗縣江蘇省泗洪縣)一帶為中心
      ,建立徐國
      ,在東夷中最為強(qiáng)大。在周穆王時期
      ,才肯臣服于周朝
      。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前512年為吳國所消滅


      秦國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yǎng)馬之功
      ,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
      ,讓其繼續(xù)嬴姓的祭祀
      。前770年,秦襄公護(hù)送周平王東遷有功
      ,被封為諸侯
      。秦在戰(zhàn)國初期也比較落后。從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
      。前325年秦惠王稱王
      。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權(quán)
      ,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
      。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
      ,統(tǒng)一中國


      趙國
      趙國,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
      ,戰(zhàn)國時期七雄之一
      。相傳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
      ,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于趙城
      。后奄父救周宣王于千畝之戰(zhàn)
      ,其子叔帶為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
      ,離開周王
      ,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
      ,漸成望族
      。在前403年,叔帶之后趙烈侯與韓魏三家分晉
      ,建立趙國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將王翦攻陷邯鄲,擄趙幽繆王
      ,趙國滅亡


      谷國
      谷國,初被分封時爵位為伯爵
      ,嬴姓
      ,與趙、秦同一個源流
      ,都是少昊的后裔
      ,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
      。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
      ,被周王封于秦谷,后來成為秦國和谷國


      己姓國
      編輯
      蘇國
      蘇國前身為夏時建立的溫國
      ,商湯滅之,而后同宗有蘇氏居其地
      ,商末
      ,有蘇氏助周伐商,周武王賜蘇忿生家鄉(xiāng)十二邑建蘇國
      ,都城溫,396年后的春秋末期
      ,蘇國被狄族所滅
      ,末代君蘇明自盡,族人逃往衛(wèi)國


      莒國
      莒國
      ,子爵
      ,周武王封茲輿期于莒,今山東密州莒縣是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睋?jù)《世本》記載,莒自紀(jì)公以下為己姓
      ,故《左傳》莒女稱戴己
      、聲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酚洝こ兰摇分^:“簡王元年
      ,北伐滅莒”,時當(dāng)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地理志》謂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后歸齊
      。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
      ,莒城不下。漢置莒縣
      ,又為城陽國


      羋姓國
      編輯
      羋姓是顓頊部落的后代。
      楚國
      鬻熊
      ,是周文王的老師
      。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
      ,居丹陽
      ,建立楚國。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子熊通始僭號稱王
      ,史稱楚武王
      。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楚莊王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敗晉軍,稱霸中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將王翦擊破楚將項燕
      ,擄楚王負(fù)芻,楚國滅亡


      董姓國
      編輯
      胡國是周朝的封國,位于今河南省的郾城縣
      、舞陽縣一帶,公元前763年為楚國所滅


      姞姓國
      編輯
      南燕國
      伯儵在商朝時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
      ,建立燕國,歷史上為與薊地燕國相區(qū)別,稱作南燕
      。此燕國為姞姓
      ,一直延續(xù)到春秋,《左傳》記載隱公五年衛(wèi)人以燕師伐鄭
      ,桓公十二年公會宋公
      、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會紀(jì)侯
      、鄭伯及齊侯
      、宋公、衛(wèi)侯
      、燕人戰(zhàn)
      ,齊師、宋師
      、衛(wèi)師
      、燕師敗績,十八年王子克奔燕
      ,莊公十九年衛(wèi)師
      、燕師伐周,二十年鄭伯執(zhí)燕伯仲文
      ,以其伐周之故
      ,宣公三年鄭文公有賤妾名燕姞,所說的都是南燕


      風(fēng)姓國
      編輯
      風(fēng)姓是太昊部落的姓氏

      宿國
      周武王為了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
      ,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東梁山縣小安山鎮(zhèn))。春秋時期
      ,宋國滅亡宿國
      。據(jù)《春秋》莊公十年載,公元前684年
      ,宋國把宿人遷到別處而奪其地
      。又據(jù)《元和郡縣志》十“泗州宿遷”下說,今江蘇宿遷即《春秋》宋人遷宿之地”
      。當(dāng)是在“宋人遷宿”之前
      ,居于今山東境內(nèi)的宿國已被別國逼迫而遷至今江蘇宿遷,春秋時又被宋國所遷
      。宿在山東的故地后人于齊


      須句國
      須句,亦作須胊
      ,封地在今山東省梁山縣小安山鎮(zhèn)


      顓臾國
      東夷部落首領(lǐng)太昊,在遠(yuǎn)古時代就建立了顓臾方國
      。西周初期
      ,成王封之為“顓臾王”,周天子給顓臾國的主要任務(wù)就是祭祀蒙山
      。由于顓臾國小勢弱
      ,到了春秋初期就變成了魯國附庸。但顓臾終因勢單力薄
      ,后被秦素滅
      。故址在今山東省平邑縣東。

      任國
      任國定都在今山東濟(jì)寧市境
      。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任國先后隸屬于魯
      、宋、齊國
      。至戰(zhàn)國時期任國猶存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


      baike.baidu.com/link?url=ynLG1IzxqmiHLF7qGLau6k6UbVs7b-guBQQhn4NssejCzl5he_e73NT3zTjSz2yYpSZrlUKQFlmaZlzGb40gok0xYkkpsoZlKXcYViDUKXuTFoCT3S5s10jq_4tgPQsa_cjWOHJNb8GPI6RUcLufQq

      周武王有幾個弟弟
      ,分別是誰

      一共19子,周武王是老二

      。所以是17個弟弟
      。請參考。
      長子 伯邑考(姬考):早卒
      次子 周武王(姬發(fā)):即周武王
      三子 管叔鮮(姬鮮)
      四子 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
      五子 蔡叔度(姬度)
      六子 霍叔處(姬處)
      七子 郕叔武(姬武)
      八子 衛(wèi)康叔(姬封)
      九子 毛叔鄭(姬鄭):據(jù)《毛公鼎》銘文
      ,毛叔鄭實(shí)際上為周文王之孫
      、冉季載之子
      十子 冉季載(姬載):定陶三冉(冉耕、冉雍
      、冉求)的得姓始祖
      十一子 郜叔
      十二子 雍叔:一作雍伯
      十三子 曹叔振鐸(姬振鐸)
      十四子 滕叔繡(姬繡)
      十五子 畢公高(姬高)
      十六子 原叔:或稱原豐
      ,原氏始祖,其后有原氏
      、荀氏
      、智氏等
      十七子 豐叔
      十八子 郇叔
      十九子 姬潁:賴國首封君主、賴姓始祖
      ,又稱叔潁
      、潁叔。周武王令叔潁率兵與諸侯討伐無道之紂王
      ,功成退居河南省賴地
      。公元前841年,武王封弟叔穎于賴國。后世子孫為紀(jì)念先世創(chuàng)業(yè)
      ,乃以國名賴為姓
      ,國土潁川為號,尊叔潁為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52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kuò)大了元朝的地盤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x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jìn)之后,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yán)嵩
      ,清之和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秦朝的滅亡
      ,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⒛旮蚍噶擞赫男┙?/div>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進(jìn)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