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提起項城
,人們立刻想到的就是某個牌子的味精,或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fēng)云人物袁項城——袁世凱。比起豫東其他縣市
,似乎人們很難把這座城市和千年古縣聯(lián)系起來
,事實(shí)上
,歷史文化底蘊(yùn)深厚的豫東地區(qū)
,從來不乏歷史古城
。
項城
,就其歷史而言,堪稱悠久
。項城這個地名
,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的項子國。

項子國是西周時一個小諸侯國
,雖然國不大
,但輩分不低。項子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季轂
。據(jù)說季轂是周武王的弟弟
,武王伐紂時擔(dān)任虎賁中郎一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①S是周國的精銳部隊
,能在這樣一支部隊任職,說明季轂的軍事素養(yǎng)很高
。武王死后
,成王繼位,因?yàn)榧据炘谀烈爸畱?zhàn)立下大功
,所以將其分封到了今天的項城一帶
。
按照《禮記》記載的周代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
,公
、侯、伯
、子、男
,凡五等”
。項子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項子”,顯示為第四等的小國
,盡管季轂源于姬姓
。不過季轂的后世子孫以邑為姓,據(jù)說這也是后世項姓的起源
。項城
,其名源于此。
諸侯小國多被吞并
作為千年古縣
,項城的歷史演變比較復(fù)雜
。
春秋時期
,項城一帶除了項子國,還有一個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zhèn)一帶)
。和項子國一樣
,頓子國也屬于醬油諸侯——爵低國卑,疆狹民寡
,逐漸衰落
。
公元前643年,魯國滅掉了項子國
,此后這里一直被稱為項地
。后來楚國北侵,滅掉了魯國
,項地并入楚國
。
頓子國的滅亡稍微復(fù)雜一些。頓子國原本是中原地區(qū)陳國的依附國
,后來南方的楚國勢力日益北侵
,本來就國卑勢弱的頓子國,夾在逐鹿中原的諸侯之間
,或依或違
,時即時離,搖擺不定
,惶惶不可終日
。
看到原本的附庸頓子國懼怕楚國之強(qiáng),陳國于是大兵壓境
,三下五除二滅掉了頓子國
。頓子國國君逃奔到楚國避難,并向楚國求援
。
公元前637年秋
,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根據(jù)《左傳》的描述
,這場戰(zhàn)爭毫無懸念
,被楚軍占領(lǐng)了兩座城池后,陳國就屈服了
,楚軍在頓地一帶修筑新城后回國
。結(jié)合項城史志的記載來看,這次楚國伐陳
,光復(fù)了頓子國
,不過由于陳國的勢力比較大,為了保險起見,復(fù)國后的頓子國都城被迫往南遷徙
,新筑的頓城后來又稱南頓
。
頓子國復(fù)國后,不甘心完全淪為楚國的附庸
。公元前496年
,頓子國國君準(zhǔn)備投降晉國,于是便背叛了楚國
,同時和陳國斷絕了友好關(guān)系
。楚便在陳國的幫助下發(fā)兵滅掉頓子國。頓子國滅亡后
,頓子國的貴族為了紀(jì)念國家
,開始以國名為姓,頓姓由此而生
。
頓子國亡國后
,項地一帶全部并入楚國。到了楚襄王時期
,楚國都城由郢遷到了陳(今淮陽一帶)
,以陳為國都,項為別都
。
南頓百姓的劉秀情結(jié)
春秋戰(zhàn)國
,群雄并起,五霸爭強(qiáng)
,七雄一統(tǒng)
。
嬴政滅掉六國后,在全國設(shè)立郡縣制
,不過這時候沒有項地什么事兒——改陳地為潁川郡
,以陳為縣。項地歸屬于潁川郡
,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之名
。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這一帶一下子設(shè)立了兩個縣:項縣(治所在今沈丘縣槐店鎮(zhèn))和南頓縣(治所在今項城市南頓鎮(zhèn))
,都隸屬于潁川郡
。
漢高祖設(shè)立了南頓縣,但和南頓歷史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
,是東漢的光武帝劉秀。
雖然古籍史料確鑿地告訴我們
,南頓城建于春秋時期
,但南頓百姓更相信,南頓城是劉秀時修的。
據(jù)說“昆陽大戰(zhàn)”后
,王莽軍大敗
。劉秀率兵乘勝西征,在途中遇王莽增援大軍
,因寡不敵眾
,劉秀兵敗而逃,王莽命人馬追趕
,并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劉秀
。因劉秀是真龍?zhí)熳樱獯私匐y驚動了太白金星
。于是太白金星駕臨南頓上空
,命土地爺帶領(lǐng)手下三千小鬼繞劉秀宿營地修建城池,一夜之間修筑了一座城池
。等王莽趕到時
,見平地突起一座堅固的城池。王莽大驚失色
,連忙退兵
,劉秀得以逃脫。
這一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的傳說
,顯然不足為信
。在老鄉(xiāng)的帶領(lǐng)下,記者觀看了“飲馬池”
、“扳倒井”等當(dāng)年王莽追劉秀的故事遺存
。
“王莽追劉秀”是個異常經(jīng)典的故事,經(jīng)典得整個北中國地區(qū)都流傳著類似“王莽追啊追
,劉秀逃啊逃
,神仙鬼怪來幫忙”的故事。當(dāng)然這些故事基本都經(jīng)不起推敲
,不過劉秀和南頓的故事有些倒是有史可查的
。劉秀的父親劉欽當(dāng)年做過南頓縣令,并在此迎娶了劉秀的母親樊嫻都
。
或許因?yàn)橛啄暝谀项D生活過的緣故
,劉秀稱帝后,曾于公元43年來到南頓
,下令免除南頓縣兩年田賦
。南頓的老百姓非常高興,就修建了一座光武廟
,以示紀(jì)念
。雖然現(xiàn)在的光武廟是今人所建,但足以反映出南頓百姓對光武帝劉秀的偏愛。
出項城市區(qū)往西南不過十余里
,老遠(yuǎn)就能望見一道土夯城墻
,這就是南頓故城遺址。根據(jù)《太平寰宇記》的描述:“南頓
,古頓子國
,后逼于陳南徙,故號南頓
,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
。
故城管理所所長朱麗華女士告訴記者,黃土夯就的城垣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洪水沖刷
、風(fēng)雨侵蝕和人為破壞
,僅保留下北城垣一段,高7米左右
,長200多米
,最寬的地方不過10米。
據(jù)考古發(fā)掘
,城垣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下層屬商代時期;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
,屬于東西周時期;上層含大量秦漢時期的粗繩紋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材料,夯層十分明顯
。朱麗華說
,正因?yàn)榇耍项D故城備受關(guān)注
,1986年就被省政府批準(zhǔn)為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
南北朝時首次命名項城縣
三國時期,項地一帶為項縣
,不過由于在曹魏統(tǒng)轄范圍內(nèi)
,項縣隸屬于陳國。
西晉實(shí)行的也是郡國制
,項縣名稱沒有改變
,西晉時先屬陳國,后改屬梁國
。
南北朝時
,戰(zhàn)爭頻繁,東討西伐
,南征北戰(zhàn)
,潁、淮流域歸屬經(jīng)常變化
,項縣隸屬州郡也隨著不斷更迭
,縣的名稱也是這樣
。
在南朝劉宋時期,項縣被改稱為項城縣——這是項城一名首度出現(xiàn)
,當(dāng)時的項城縣隸屬于豫州陳郡。
北朝時期
,項城縣又改回了項縣
。
隋朝統(tǒng)一后,確定為項城縣
。后來又復(fù)設(shè)南頓縣
。
到了唐代,公元623年
,南頓縣被撤銷
,并入項城縣。公元627年
,將附近的潁東縣并入項城縣
。公元695年,項城縣西部一帶劃入光武縣(后改名為南頓縣)
。
五代時期
,項城縣隸屬陳州。北宋和金代時期
,項城縣隸屬河南府陳州
。
到了元代,公元1336年
,項城縣被廢
,但不久重新復(fù)設(shè),隸屬于陳州
。
明代時期
,公元1368年,南頓縣被撤銷
,并入項城縣
,項城縣隸屬開封府陳州。公元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
,建國號大順,下令將項城縣改為項州
。
李自成遠(yuǎn)在北京
,對項城念念不忘,大概和當(dāng)年的項城之戰(zhàn)有關(guān)
。眾所周知
,李自成大軍崛起的轉(zhuǎn)折點(diǎn)就在河南
。公元1641年9月,李自成大軍與陜西總督傅宗龍在項城一帶展開決戰(zhàn)
,經(jīng)過苦戰(zhàn)
,李自成大獲全勝。隨后
,李自成大軍頻頻告捷
,項城、襄城
、朱仙鎮(zhèn)
、郟縣、汝寧五次戰(zhàn)役的勝利
,不僅擊敗了傅宗龍
、汪喬年、楊文岳孫傳庭等明軍主力
,而且控制了河南全省
,部眾發(fā)展到近百萬人,一躍成為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主力
。這大概就是李自成將項城由縣升格為州的原因所在吧
。
不過到了清代,項城又改回了縣的本名
,依舊隸屬河南省陳州府
。
說文解字
“項”字,形聲字
,從頁工聲
。該字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早期字形或左頁右工
,后世固定為左工右頁
。古文字中的“頁”,本像一突出頭首之人形
,所以漢字中大凡從頁者都與頭首有關(guān)
。只是由于古今音變,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出“工”是用來表音的偏旁了
。
據(jù)《玉篇》
,項是指脖子的后部。文獻(xiàn)中有這樣的用法
,如《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yǎng)由基
,與之兩矢,使射呂锜
,中項
,伏弢
。”也可泛指脖子
,如《荀子·修身》:“行而俯項
,非擊戾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惫诘暮蟛恳部煞Q“項”
,如清代張惠言《儀禮圖一》:“凡冠后曰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秲x禮·士冠禮》:“賓右手執(zhí)項,左手執(zhí)前進(jìn)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送猓椷€可表肥大
、種類
、古國名、古姓氏諸義
。其中用為古國名者
,如《春秋·僖公十七年》:“夏,滅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里的古項國
,位于今河南省項城市東北。古項國被滅后,后世子孫以國為氏
。春秋時有項橐,秦末有項籍與項伯等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都有哪些人
3 姬姓國
姬姓是黃帝部落的后代
,周天子便姓姬。史料記載周滅商后
,周天子分封天下
,是諸侯國林立之時,《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余
,服國八百余”
;《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dú)居五十三人”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
吳國
吳國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后
。
虞國
虞國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后
。
魯國
魯國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國。
邢國
邢國是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國
。
管國
管國系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封國
。
蔡國
蔡國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國。
曹國
曹國系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的封國
。
郕國
郕國系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國
。
霍國
霍國系周文王第八子霍叔處的封國。
衛(wèi)國
衛(wèi)國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國
。
沈國
沈國系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
。
毛國
毛國系周文王第十一子毛叔鄭的封國。毛國封地在今陜西省岐縣
、扶風(fēng)一帶
。
郜國
郜國系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國。郜國封地在今山東成武縣境內(nèi)
。春秋時
,郜國被宋國所滅。傳世器有郜史碩父鼎及郜仲尊
。
雍國
雍國系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國
。
滕國
滕國系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的封國。滕國封地在今滕州市西南14里處有古滕城遺址
。該國與魯國關(guān)系密切,并依附于宋
、晉國,參加大國的會盟和戰(zhàn)爭
。前415年為越國所滅
,不久復(fù)國。后又被宋(一說齊)滅掉
。共傳23世
。
畢國
畢國系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封國。畢國封地在今陜西省長安
、咸陽兩縣之北
,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
,又稱為畢陌
、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
,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
,因?yàn)榇竺Χυ趪颐褡宓闹芪耐酢⒅芪渫鹾椭芄攀酪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都是葬在此地
。不知何時何故
,斷了封賜,子孫散居各地
。
原國
原國系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國
。原國封地在今河南省濟(jì)源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蹲髠鳌べ夜迥辍份d
,晉文公于前635年圍攻原國。原文公因守信而主動投降
。原亡國后
,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縣)。
酆國
酆國系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國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五》曰:酆本商崇侯虎之地
,文王滅崇,作豐邑
,武王封其弟為酆侯。依據(jù)《路史·國名紀(jì)己》中的解釋
,以楚國之豐邑
,即《續(xù)漢書·郡國志》南陽郡析縣豐鄉(xiāng)城為是,在今陜西山陽縣
。今本《竹書紀(jì)年》記:成王十九年
,黜酆侯,自是絕封
。酆侯是因好酒而醉亂迷逸
,被成王廢黜絕國的。
郇國
郇國系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國
召國
召國系召公奭在王畿內(nèi)的封國
。召公奭為周室三公之一
。周武王時,召公奭受封于燕地
,但他并未前往
,由長子克前往就任,自己則留在鎬京(今陜西省長安縣)與周公旦
、畢公高一起輔佐天子
。其子孫世代繼為三公。
北燕國
北燕國系召公奭的封國
,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區(qū)一帶
。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
,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
,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
,并進(jìn)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燕國在戰(zhàn)國時期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前226年
,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lǐng)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
,殺太子丹以求和
。前222年燕滅于秦。
古魏國
古魏國系西周時分封的姬姓諸侯國
。封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北
。前661年被晉獻(xiàn)公攻滅。
古韓國
古韓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
。封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
。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
邘國
邘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
。封地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
,現(xiàn)為西萬鎮(zhèn)邘邰村。
晉國
晉國系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國
,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
。叔虞子改稱晉,后曾遷都于曲沃(今山西聞喜)
、絳(即翼
,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
。西周末年
,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殺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周攜王
,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
,受到平王獎賞。
春秋初
,晉國內(nèi)部出現(xiàn)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斗爭
,晉國發(fā)生短期內(nèi)亂,但到文公即開創(chuàng)霸業(yè)
。城濮之戰(zhàn)
,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
,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
,制霸中原。
晉平公時期,形成晉國六卿
。昭公之后
,六卿強(qiáng)而公室卑。烈公十九年(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承認(rèn)韓
、趙、魏三家為諸侯
。靜公二年(前376年)
,韓、趙
、魏三國廢靜公
,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徹底滅亡。
應(yīng)國
應(yīng)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
,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xiāng)原滍陽鎮(zhèn)
。應(yīng)國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時亡于楚國。
單國
單國為周成王之子的封國
。系東都王畿內(nèi)封國
,國域在今河南省濟(jì)源市東南。單國之君世為王室卿士
,魯莊公元年(前693年)
,周王嫁女于齊,魯侯主婚
。單伯送周王之婦到魯國,以備出嫁
。楊樹達(dá)注曰:"單音善
,天子畿內(nèi)地名。單伯
,天子之卿
,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稱單伯
,成公以下常稱單子
。"
虢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
,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
,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zhèn))。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
。西虢國
,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于現(xiàn)陜西寶雞附近,后隨周平王東遷至今河南陜縣東南
,地跨黃河兩岸
,河北稱為北虢,河南稱為南虢
,實(shí)為一國
,于前655年被晉國所滅。原地留有一小虢
,前687年被秦國所滅
。東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
,位于現(xiàn)河南滎陽
,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楊國
楊國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的封國
。封地在今山西省拱洞西南
。
鄭國
鄭國系周厲王幼子友的封國,別名奠國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于鄭(今陜西華縣的東方)
,史稱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
。在春秋初年
,鄭國非常活躍
。幽公時期
,韓武子攻占鄭國,殺害了幽公
。后來幽公之弟儒公復(fù)國
,多次與三晉發(fā)生戰(zhàn)爭。繻之后的康公時
,韓國再次強(qiáng)盛
。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占鄭國
,鄭國滅亡
,國土并入韓國。立國432年
,歷21君
。
劉國
劉康公為周頃王的小兒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
,食采于劉
,約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劉國
。劉國故城位于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西南。劉國自康公
、定公
、獻(xiàn)公、文公
、桓公五世
,相繼為王室卿士。劉國諸公
,在朝總攬百官
,出外號令諸侯,地位顯赫
。劉國滅亡的時間當(dāng)在戰(zhàn)國初年的周貞定王時期
。
魏國
魏國祖先畢萬為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晉獻(xiàn)公滅古魏國
,把它封給畢萬
,立魏氏。前403年
,周威烈王冊封魏斯為諸侯
,魏國建立。當(dāng)時它西鄰秦國
,東有淮
、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
、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
,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xiàn)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后
,魏國亦稱梁國
。前225年滅于秦。
韓國
韓國的先人為晉國公族
。晉武公封曲沃桓叔庶子萬于韓原
,立韓氏
。春秋末年
,韓貞子遷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前403年
,韓
、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rèn)
,韓國建立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
。韓國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于前230年滅亡。
西周國
西周桓公是周貞定王幼子
,哀王思王考王之弟
。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
,以延續(xù)周公的官職
,是為西周桓公。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
,至此周朝土地分封完畢
,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國。至周赧王時
,天子徙都西周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
,秦兵攻打西周
,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
、三萬戶降秦)
,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
,封于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
,西周國滅亡。
東周國
東周惠公為西周威公少子
。周顯王二年(前367年)西周威公卒
,少子根與太子朝不和,趙成侯與韓共侯遂分周為二
,根自立于鞏
,號東周惠公。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盡入其國。東周公國滅亡
。
姜姓國
編輯
姜姓是炎帝部落的后代
。實(shí)際上,“姜”
、“羌”本是一字
,因姓稱之“姜”
,為族名稱之“羌”。羌人與周人在早期長期聯(lián)姻
,后協(xié)助周人滅商
。
齊國
齊國系周開國功臣呂尚的封國。初封于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后遷至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
。公元前689年
,齊襄公滅魯?shù)呐c國紀(jì),掃除東面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