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諸葛恪最后的結(jié)局是什么
以史為鑒
2023-07-05 21:37:14
你知道嗎,諸葛恪最后的結(jié)局是什么
諸葛恪字元遜
,是諸葛瑾的長子,少年成名,“辯論應(yīng)機,莫與為對”。孫權(quán)第一次見到諸葛恪時
,就稱贊道:“藍田生玉,真不虛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捎谥T葛恪反應(yīng)快、善言辭
,孫權(quán)對他很看重
,因此有意在政治、軍事方面培養(yǎng)他
。到了孫權(quán)晚年
,昔日東吳的元勛老臣早已相繼過世,而太子孫亮年紀尚幼
,“朝臣咸皆注意于恪”
。
局是什么.png)
孫權(quán)病重后,征召諸葛恪入朝
,“以大將軍領(lǐng)太子太傅”
。孫權(quán)臨死前,在病榻前托孤給諸葛恪
,“吾疾困矣
,恐不復(fù)相見,諸事一以相委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T葛恪雖然成為東吳的權(quán)臣,但地位很不穩(wěn)固
。托孤后的第二天孫權(quán)病死
,同是托孤大臣的中書令孫弘就想干掉諸葛恪,“弘素與恪不平
,懼為恪所治
,秘權(quán)死問
,欲矯詔除恪”,不過沒有成功
。
原來諸葛恪長期在地方任職
,朝中情況復(fù)雜,而他又沒有陸遜那樣的功績
,權(quán)力的基礎(chǔ)很不穩(wěn)固
。諸葛恪心里清楚,他在給弟弟諸葛融的信中寫道:“吾身受顧命
,輔相幼主
,竊自揆度;才非博陸而受姬公負圖之托,懼忝丞相輔漢之效;恐損先帝委付之明
,是以憂慚惶惶
,所慮萬端。且民惡其上
,動見瞻觀
,何時易哉?今以頑鈍之姿,處保傅之位
,艱多智寡
,任重謀淺,誰為唇齒?”
諸葛恪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
,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
? ? ? 第一,廢除孫權(quán)時期的苛政
。諸葛恪“罷視聽
,息校官,原逋責(zé)
,除關(guān)稅”
,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恪每出入
,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
? ? ? 第二,遷都武昌
。當時東吳的都城在建業(yè)
,是東吳皇室以及江東士族的大本營,諸葛恪想通過遷都擺脫這些集團的束縛
,但是卻沒有成功
,反而激化了與他們的矛盾。
第三
,興兵北伐
。當年陸遜就是通過夷陵之戰(zhàn)
,樹立自己在東吳的聲望,諸葛恪也想通過軍事手段
,來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
,鞏固權(quán)力基礎(chǔ)。252年
,諸葛恪派人侵入曹魏領(lǐng)土
,在東興筑城,挑起戰(zhàn)爭
。曹魏權(quán)臣司馬師大怒,派司馬昭領(lǐng)兵七萬攻打東興
。諸葛恪親率四萬軍隊迎戰(zhàn)
,結(jié)果在東興之戰(zhàn)中大獲全勝,殺死魏軍上萬人
。
諸葛恪被加封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荊揚二州牧、丞相
、陽都侯
,此時他的聲望已經(jīng)達到了頂點,按理說應(yīng)該見好就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侵T葛恪大概和二叔諸葛亮一樣,也有一顆北伐的心
,他在東興之戰(zhàn)后
,認為魏軍不堪一擊,于是“違眾出軍
,大發(fā)州郡二十萬眾”
。結(jié)果這一戰(zhàn)慘敗,“眾庶失望
,而怨黷興矣”
。
班師回朝后,諸葛恪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反而更加獨斷專行
,將那些在自己出征后被任命的官員一律罷免,“愈治威嚴
,多所罪責(zé)
,當進見者無不竦息”。諸葛恪居然還整頓軍隊
,打算繼續(xù)北伐
,攻打徐州
。在這個時候,東吳的宗室集團動手了
,在吳主的許可下
,孫峻發(fā)動政變,殺死了諸葛恪
,并誅殺了他的三族
。
諸葛恪,為何被江東士族捧到巔峰,又被士族所遺棄呢
?
三國末期東吳朝局中諸葛恪留下了很特殊的一筆,在孫權(quán)死后
,廢帝孫亮繼位
,諸葛恪作為輔政大臣,在執(zhí)政初期得到了國內(nèi)極大支持
,隊內(nèi)改革體制
,對位取得對曹魏的軍事勝利,也就是東興之戰(zhàn)
,諸葛恪在東吳的聲望打到了鼎盛
,但是在新城之敗后,諸葛恪一下子就成為了全國公敵
,最終被誅殺
,諸葛恪從聲望的頂點到被殺,前后也就是1年的光景
,雖然新城之戰(zhàn)
,是諸葛恪的一次大敗,但是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還不足以決定諸葛恪的命運
,其實諸葛恪的結(jié)局是被江東士族遺棄的結(jié)果
。
諸葛恪的父親是東吳元勛諸葛瑾,諸葛恪早期在東吳的仕途
,混的最出彩的一點就是
,平定山越,山越是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境內(nèi)山賊式武裝集團的統(tǒng)稱
,可以說東吳一直在和山越這個龐大松散的實力做較量
,諸葛恪為自己打下在東吳的基礎(chǔ)就是在平定丹陽山上的山越人,本來很多人都不看好諸葛恪能夠完成這項任務(wù),但諸葛恪還是有智謀的
,可以說他兵不血刃的就制服了對手
。
《三國志.諸葛恪傳》乃分內(nèi)諸將,羅兵幽阻
,但繕籓籬
,不與交鋒,候其谷稼將熟
,輒縱兵芟刈
,使無遺種。舊谷既盡
,新田不收
,平民屯居,略無所入
,於是山民饑窮
,漸出降首。
諸葛恪做法還是很直接的
,也就是斷對方的糧,再難纏的對手只要沒吃的
,也就兇不起來了
,果然,最終躲在山里的山越人只能出來歸附了
,諸葛恪也是安撫接納
,諸葛恪也是因此得到了孫權(quán)的看重。在東吳權(quán)勢最大的陸遜死后
,諸葛恪也成為了分化原陸遜職權(quán)的五人之一
。
《三國志.吳主傳》秋九月,以驃騎將軍步騭為丞相
,車騎將軍朱然為左大司馬
,衛(wèi)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鎮(zhèn)南將軍呂岱為上大將軍
,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
。
而到了孫權(quán)晚年病重時期,諸葛恪也成為了輔政大臣的人選之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諸葛恪不是孫權(quán)認為的最佳人選。
《吳書》權(quán)寢疾
,議所付讬
。時朝臣咸皆注意於恪,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
。權(quán)嫌恪剛很自用
,峻以當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
,乃徵恪
。
孫權(quán)是認為諸葛恪剛愎自用,不堪大任的
,只是朝臣都推舉諸葛恪
,孫權(quán)當時已經(jīng)是病重了,早已沒有精力去和朝臣們斗了
,這是朝臣商量的結(jié)果
,孫權(quán)只能接受,不能反駁
,即便孫權(quán)晚年曾經(jīng)打壓江東士族
,可是眼看就要掛了,一切維穩(wěn)最重要
,所以最終諸葛恪還是成為了輔政大臣
。
《建康實錄.太組卷》夏四月乙未,帝崩于內(nèi)殿
,遺詔太子太傅諸葛恪與太常滕胤
、衛(wèi)將軍孫峻等輔太子亮。
其實按照諸葛恪的出身來說
,他是不會得到大多數(shù)朝臣們支持的
,大家都知道東吳的統(tǒng)治其實是孫氏和江東士族共治,而不是孫家獨大的一言堂
,江東士族主要是指江東本地的顧陸朱張的四大家族
,孫氏沒有足夠的力量將江東士族連根拔起,加上統(tǒng)治江東還需要得到人家的支持
,所以孫氏對江東士族只能是既打壓也拉攏
,而在孫氏和江東士族之間的一股平衡力量就是淮泗集團以及孫權(quán)扶持的后?淮泗集團?了。
《三國志.三嗣主傳》用集我大皇帝......於是張昭為師傅
,周瑜
、陸公、魯肅
、呂蒙之疇入為腹心
,出作股肱;甘寧
、凌統(tǒng)
、程普、賀齊、朱桓
、朱然之徒奮其威
,韓當、潘璋
、黃蓋
、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
。
淮泗集團指跟隨孫策進入江東的江北勢力
,比如周瑜魯肅等,諸葛恪父子也是這一派系的
,淮泗集團的最大特點就是其成員來自天南地北
,這給孫氏集團早期打天下的時候注入了擴張的基因,也就是孫策那一代
,淮泗集團沒有江東士族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想法
,只要擴張才能給他們帶來最大的利益,可惜原本的淮泗集團功臣宿將很快凋零
,孫權(quán)接管基業(yè)后
,雖然前期在拉攏江東士族,當時也是啟用了一批年輕俊才的
,呂蒙就是代表之一
,這一批人雖不是淮泗集團,但是他們在東吳的作用其實是一樣
,所以個人將其視為后?淮泗集團?。
而且你也可以看到孫權(quán)晚年的重要人事任命
,也是盡量避開江東士族
,分化原陸遜職權(quán)的五人是步騭、朱然
、全琮
、呂岱、諸葛恪
,輔政的是諸葛恪
、滕胤、孫峻
,孫峻是宗室
,其他人也不是江東士族出身,孫權(quán)制造了壓制江東士族的局面
,也是想要讓自己的后人能夠相對平穩(wěn)的接管江山
。
如果從這個大環(huán)境看的話,諸葛恪是很難得到江東士族支持的,那么就應(yīng)該沒有什么?朝臣咸皆注意於恪?
,個人覺得當時諸葛恪能夠得到如此廣泛的支持
,除了他原本就有政治資本外,諸葛恪很有可能在孫權(quán)死前就私下和江東士族打成了默契
,形成了利益交換
。
諸葛恪想要成為第一輔政大臣,而江東士族必然是希望在新君繼位后
,在原有的利益基礎(chǔ)上再擴大權(quán)益
,這一點在孫亮繼位后也是體現(xiàn)出來了。
《三國志.諸葛恪傳》於是罷視聽
,息校官
,原逋責(zé),除關(guān)稅
,事崇恩澤
,眾莫不悅。恪每出入
,百姓延頸
,思見其狀。
《建康實錄.廢帝卷》恪始為政
,罷視聽
,息校官,原逋債
,除關(guān)稅
,崇恩澤,遠近歡悅
,每一出入
,百姓延頸,思見其面
。
記載中都提到了諸葛恪在執(zhí)政初期
,?罷視聽,息校官?
,就是廢除了孫權(quán)時期對江東士族的監(jiān)視控制
,而且還減免賦稅,這都是極大程度的擴大了江東士族的權(quán)益
,單純的看
,這是諸葛恪在討好士族集團啊,可是無利不起早
,諸葛恪能夠給予江東士族利益
,也是得到了江東士族背后的支持
,他也是平穩(wěn)的當上了東吳的輔政大臣,可以說當時諸葛恪和江東士族是利益共同體
,諸葛恪也多少成為了江東士族的一個代表
。
而且在諸葛恪上任前,險些被孫弘擺一道
。
《三國志.諸葛恪傳》弘素與恪不平
,懼為恪所治,秘權(quán)死問
,欲矯詔除恪
。峻以告恪,恪請弘咨事
,於坐中誅之
,乃發(fā)喪制服。
先說明孫弘不是宗室
,他想要矯詔除掉諸葛恪
,但是被孫峻告發(fā),結(jié)果被諸葛恪反殺
,這也是能夠看出
,在孫權(quán)死后的那段時間,諸葛恪的確是江東士族和宗室都支持的人
,歷史的機遇落到了諸葛恪的身上
。
所以說諸葛恪在前期執(zhí)政時能夠?qū)崿F(xiàn)東興之戰(zhàn)的壯舉,一次對曹魏的軍事勝利
,無限的提升了諸葛恪的威望
,尤其是,當時曹魏也是經(jīng)歷過政變
,司馬家掌握了曹魏政權(quán)
,在司馬懿掛了,司馬師接管司馬氏的時候
,在兩國都處于權(quán)利交替的過度時期,兩國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
。
《三國志.諸葛恪傳》恪以建興元年十月會眾於東興
,更作大堤,左右結(jié)山俠筑兩城
,各留千人
,使全端、留略守之
,引軍而還
。魏以吳軍入其疆土
,恥於受侮,命大將胡遵
、諸葛誕等率眾七萬
,欲攻圍兩塢,圖壞堤遏
。
《晉書.文帝紀》尋進號都督
,統(tǒng)征東將軍胡遵、鎮(zhèn)東將軍諸葛誕伐吳
,戰(zhàn)于東關(guān)
。二軍敗績,坐失侯
。
東興之戰(zhàn)其實是諸葛恪主動挑起來的
,看重的就是司馬師在剛剛掌管政權(quán)之初,未必會調(diào)集大軍和東吳發(fā)生戰(zhàn)爭
,畢竟諸葛恪的權(quán)利來源是合法的
,而且東吳軍隊最擅長打的就是防守反擊,打防守戰(zhàn)
,可以說東吳還是有實力的
,這也是東吳立國之本,再者江東士族也是支持的
,此戰(zhàn)可以為東吳獲取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
,減弱曹魏的軍事壓力,這有利于維護江東士族集團的利益
,所以說東興之戰(zhàn)吳軍才能上下一心
。
可是好景不長,在東興之戰(zhàn)后的次年
,也就是吳建興二年
,就迫不及待的準備再次北征了,而且還是耗竭國力
,集結(jié)了20余萬眾的大規(guī)模北伐
,很多人都覺得他瘋了,個人覺得
,這是諸葛恪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權(quán)勢的一次豪賭
。
雖然諸葛恪在東興之戰(zhàn)后聲望達到了巔峰,依然有江東士族的支持
,可問題是
,這種情況必然不會長久,因為諸葛恪在江東也沒有足夠深厚的根基
,只是他暫時能夠代表士族集團的利益
,所以大家才聽從于諸葛恪
,那么問題來了,諸葛恪的地位誰可以繼承
,顯然不會是他的后人
,同時他隨時也可以被士族集團所遺棄,而諸葛恪則奈何不了擁有龐大根基的江東士族
。
《三國志.鄧艾傳》艾言景王曰:孫權(quán)已沒
,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
,皆有部曲
,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
《抱樸子.外篇.吳失》勢利傾于邦君
,儲積富乎公室......僮仆成軍,閉門為市
,牛羊掩原隰
,田池布千里。
江東士族掌握著東吳的大量土地人口財富
,又擁有私兵
,這是孫權(quán)活著的時候都無法解決的勢力集團,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江東士族就是東吳的寄生蟲
,而且是東吳有些依賴的寄生蟲,兩者只能相互依存
,一方始終無法吞噬另一方
,那樣的話,兩者容易共同毀滅
。
所以說在這個事實面前
,諸葛恪想要鞏固自己的權(quán)勢,要么是向江東士族妥協(xié)
,給他們更多的權(quán)益
,要么是在對外戰(zhàn)爭中獲取足夠的資本,顯然諸葛恪選擇了后者
,他選擇的時機也不能說不對
,一來是趁東興之戰(zhàn)余威尚在,二來是趁司馬師忙于穩(wěn)定內(nèi)部
,無暇顧及東線戰(zhàn)事,所以諸葛恪決定豪賭一把
,去打東吳曾經(jīng)4次都未曾攻下的合肥
,當然諸葛恪要去攻打的是后來滿寵修建的合肥新城
。
《三國志.諸葛恪傳》於是違眾出軍,大發(fā)州郡二十萬眾
,百姓騷動
,始失人心。
《建康實錄.廢帝卷》既而北伐
,眾殆人勞
。
《三國志.滕胤傳》恪將悉眾伐魏,胤諫恪曰......今猥以勞役之后
,興師出征
,民疲力屈,遠主有備
。若攻城不克
,野略無獲,是喪前勞而招后責(zé)也
。
可見當時諸葛恪前行北伐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說白了就是江東士族極其反對,不支持這場戰(zhàn)爭
,因為即便打下合肥對他們來說也是弊大于利的
,拿下合肥新城,那么魏吳兩國勢必會在淮南一線展開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
,唯一的外部支援是蜀漢
,可是蜀漢北伐大多是徒勞無功,而諸葛恪想要利用江東士族的人力財力去給自己建立功勛
,那絕對是不可能
,從這個時候起,諸葛恪就已經(jīng)被江東士族所遺棄了
,他們在等待一個時機廢掉諸葛恪
。
其實就當時的淮南一線情況而言,諸葛恪此次北伐還是很有機會的
,因為當時曹魏的軍事部署似乎是已經(jīng)放棄了合肥這個曾經(jīng)的軍事重鎮(zhèn)
。
《三國志.諸葛恪傳》恪意欲曜威淮南,驅(qū)略民人
,而諸將或難之曰:「今引軍深入
,疆埸之民,必相率遠遁
,恐兵勞而功少
,不如止圍新城。新城困
,救必至
,至而圖之
,乃可大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广钠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回軍還圍新城。
《魏略》及諸葛恪圍城
,特與將軍樂方等三軍眾合有三千人
,吏兵疾病及戰(zhàn)死者過半,而恪起土山急攻
,城將陷
,不可護。
諸葛恪的計劃是圍困合肥新城
,伏擊曹魏援軍
,也就是典型的圍點打援,可是當時新城的曹魏守軍只有3000人
,3000對200000
,這是巨大的差距,可以說
,如果當時諸葛恪手下有曾經(jīng)東吳的一眾猛將
,新城旦夕可下,就是損失多少的問題
。
而且曹魏是知道諸葛恪北伐的
,但是并未提前增兵合肥新城,司馬師更是擺出了?賣到?新城的意思
。
《晉書.景帝紀》帝曰:「恪卷甲深入
,投兵死地,其鋒未易當
。且新城小而固
,攻之未可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顾烀T將高壘以弊之
。相持數(shù)月,恪攻城力屈
,死傷太半
。
司馬師在得知新城被圍后,并未讓各路援軍馳援
,而是讓新城成為掰掉吳軍虎牙的一個扳手
,可是他不可能不知道城內(nèi)守軍只有3000人,對陣20萬,守軍是要有多大的決心啊
,個人決定
,當時司馬師當時就是打算用新城3000守軍的性命,挫敗吳軍的銳氣
,之后在一錘定音。
所以說這是東吳最好的一次機會
,可以拿下合肥新城
,因為魏軍援軍短期內(nèi)不會馳援,可尷尬的是
,諸葛恪在新城城下圍攻了多月
,就是打不下來。
《三國志.諸葛恪傳》攻守連月
,城不拔
。士卒疲勞,因暑飲水
,泄下流腫
,病者大半,死傷涂地
。諸營吏日白病者多
,恪以為詐,欲斬之
,自是莫敢言
。
《魏略》自受敵以來,已九十馀日矣
。此城中本有四千馀人
,而戰(zhàn)死者已過半,城雖陷
,尚有半人不欲降
,我當還為相語之,條名別善惡
,明日早送名
,且持我印綬去以為信。?乃投其印綬以與之
。吳人聽其辭而不取印綬
。不攻。頃之
,特還
,乃夜徹諸屋材柵,補其缺為二重。明日
,謂吳人曰:?我但有斗死耳
!?吳人大怒,進攻之
,不能拔
,遂引去。
根據(jù)《魏略》的記載
,當時諸葛恪圍攻新城已經(jīng)90多天了
,魏國援軍坐視吳軍攻城,可是諸葛恪在合肥新城之下就是毫無進展
,即便新城城防堅固
,手握20萬大軍的諸葛恪卻拿不下一座孤立無援的城池,而且吳軍將士也是不會死心塌地為諸葛恪賣命的
,之前就說了
,吳軍將士大多是江東士族的?私人財產(chǎn)?,自然是不肯賣命攻城
,而且吳軍軍中發(fā)發(fā)生了疫情
,大量將士無法戰(zhàn)斗,諸葛恪以為是下面人撒謊
。
其實諸葛恪可能猜對了
,雖然古代大規(guī)模行軍,的確是有很大概率發(fā)生肆虐軍營的疫情
,但是你可以去翻看東吳主動進攻的歷史記載
,尤其是孫權(quán)征討合肥的時候,幾乎每次都有疫情發(fā)生
,之后吳軍就退軍了
,個人觀點不排除將士不賣命,故意謊報將士生病情況的事件發(fā)生
,不然新城魏軍只有3000人
,吳軍若是有戰(zhàn)意的話,是可以短期內(nèi)拿下的
。
《三國志.諸葛恪傳》士卒傷病
,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
,或見略獲
,存亡忿痛,大小呼嗟
。而恪晏然自若
。出住江渚一月
,圖起田於潯陽,詔召相銜
,徐乃旋師
。由此眾庶失望,而怨黷興矣
。
恪征行之后
,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
,愈治威嚴
,多所罪責(zé),當進見者
,無不竦息。又改易宿衛(wèi)
,用其親近
,復(fù)敕兵嚴,欲向青
、徐
。
《建康實錄.廢帝卷》侍中、武衛(wèi)將軍孫峻等因人不堪
,密與帝謀誅之
。其夜恪精爽不安。
新城之敗立刻就敗光了之前吳人對諸葛恪的好感
,諸葛恪在國內(nèi)的聲望也是急轉(zhuǎn)直下
,他班師后開始任用親信,樹立威嚴
,同時還有發(fā)兵北伐
,這給人的感覺就是東興之戰(zhàn)前后的諸葛恪完全是兩個人,其實說白了就是諸葛恪知道自己戰(zhàn)敗歸國后得不到宗室和江東士族的支持了
,自己地位不保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他想要保命必然要任用親信,他在東吳已經(jīng)是孤家寡人了
,連之前保護其上位的孫峻都跳出來密謀誅殺諸葛恪了
。
孫峻抓住了諸葛恪被江東士族遺棄的時機,自己趁機扳倒了諸葛恪
,而他的權(quán)勢就更高了
,畢竟他是三位輔政大臣之一,諸葛恪最終也是沒有懸念的被誅殺
,他成為輔政大臣的2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