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西夏留下了哪些歷史文化建筑,都有什么意義
夏王朝從歷史上消失之后,西夏時期的文物遭受了人為和自然的雙重破壞
,當時許多珍貴的文物或流散得無影無蹤
,或被徹底破壞
,但通過現(xiàn)存的西夏歷史遺跡與文物,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曾經興盛一時的西夏王朝
。
尤其是寧夏的西夏博物館內薈萃了西夏歷史文化遺存的精品,形象而真實地展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撩開了那個立國190年之久的神秘王國的面紗
。這些文物涉及西夏政治、經濟
、法律
、軍事、文化
、宗教的各個方面
,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

一、西夏碑
西夏受到漢族文化的熏陶
,也有立碑記事的習俗
。碑刻形式多樣,內涵豐富
,有墓碑
、墓志、功德碑
、崖刻
、界碑等。碑文所用文字有漢文
、西夏文
、漢夏合文、漢藏合文等
,內容涉及西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是研究西夏歷史的寶貴資料。
“西夏碑”
,全稱《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
,是唯一的漢夏合文的西夏碑,現(xiàn)陳列于甘肅武威市西夏博物館
,此碑是西夏的碑刻中最著名
、面世最早的碑刻,它的發(fā)現(xiàn)與清代干嘉學派學者張澍緊密相連
。19世紀初
,與西夏文字同時被張澍在自己的故鄉(xiāng)甘肅武威偶然發(fā)現(xiàn)。
此碑碑身高大
,氣勢宏偉
,高250厘米、寬90厘米
、厚30厘米
。兩面刻文,碑陽為西夏文
,碑額篆書的譯文為“敕感通塔之碑文”
;碑陰為漢文,碑額篆書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
。每面約1800多字
,內容大致相同,但各有特色
,中心意思是通過一些故事
,宣揚佛法無邊
,并給西夏皇帝、皇后歌功頌德
。
記述的內容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夏崇尚佛教的情況
、涼州地位的重要性和社會經濟的繁榮、西夏手工業(yè)發(fā)達的情況
。它是夏崇宗李乾順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
,皇太后和皇帝修飾寶塔和廟宇的紀功碑。
除“西夏碑”外
,西夏的碑刻還有銀川西夏陵碑文殘片
;在寧夏永寧縣閩寧村發(fā)現(xiàn)的西夏野利氏家族墓碑文殘片;唯一的漢藏合文的張掖“黑水橋碑”(是夏仁宗時期的
,原立于甘肅張掖城西5公里黑河東岸的龍王廟中)今存于甘肅張掖文化館
;發(fā)現(xiàn)于內蒙古烏海市的烏海參知政事墓碑,是唯一的一方漢文西夏碑
;另有2篇有文無碑的漢文碑銘
,即《嘉靖寧夏新志》中所記載的《大夏國臟舍利碑銘》和《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銘》,這兩碑原來存于寧夏銀川市承天寺內
,后遺失
;還有西夏陵石刻經(是一種顯示佛統(tǒng)率眾生制服群魔的法器)。
二
、西夏王陵
賀蘭山下的古冢便是昔日西夏王朝的帝王陵墓
。西夏陵位于距寧夏銀川市35公里處的賀蘭山東麓,東西寬約4.5公里
,南北長約10公里
,陵區(qū)內現(xiàn)存9座帝陵,207座陪葬墓
。西夏陵具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是研究西夏陵園制度、西夏建筑和西夏文化的寶地
,現(xiàn)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是寧夏主要旅游景點之一,也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
西夏陵和明以前的歷代帝王陵一樣,地面建筑早已被毀
,成為廢墟
,但其遺跡保存較好,布局清晰
,高大突兀的塔式陵臺仍然奇跡般地屹立在那里
,令人矚目
。依陵墓的自然分布,西夏陵可分為4區(qū)
,自南而北縱向排列
,每區(qū)各有帝陵2~3座,其分布又可分為前后兩組
。前一組1~6號陵
,排列形式1、2號陵居前(南)
,左右并列
,前后錯開。
另4座居其后
,左右成兩行
,前后成兩排。后一組7~9號陵
,大體成“品”字形排列
。陵墓的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區(qū)間洪溝分割
,皆有一段距離
。陪葬墓多集中于帝陵左右或前面,成群組式分布
。西夏陵的規(gu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膳c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省鞏縣的“宋陵”媲美
,造型獨特
,與早期的西夏貴族的“障水別流,鑿石為穴
,既葬
,引水其上”的葬俗完全不同,每座陵園是一組完整的建筑群
,占地10多萬平方米
。
陵園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
,莊嚴肅穆
。外圍四角筑有角臺,似為陵園四界標志
。神墻外部前是左右對稱的鵲臺
、碑亭。進入月城
,兩旁并立石像
。內城四角各有角樓
,四墻正中各置門闕。內城中心前方是獻殿
,作為祭奠場所
。其后偏西有高大突兀的五層或七層塔石陵臺。這種特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風格是西夏文化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
形式風格與埃及金字塔相似
,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這里曾經輝煌無比
,也曾是蒙古人發(fā)泄仇恨的對象
,蒙古滅西夏時,對西夏的皇家陵墓進行了破壞
。后人稱西夏王陵為“李王墓”“昊王墓”
。民間傳說李元昊生性殘暴,喜歡殺戮
,因此擔心死后陵墓被掘
,于是征調數(shù)萬民夫為自己建造陵墓,強迫民夫每天修成一座墓
,一年后修成360座
,李元昊把所有修墓的人全部殺死。
李元昊死后
,葬入其中的一座
,后來盜墓賊始終沒有找到李元昊的真墓。這當然是附會了中原王朝帝王“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钡墓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的史籍上記述“李王墓”:“賀蘭之東,數(shù)冢巍然
,即偽夏所謂嘉
、裕諸陵是也,其制度仿宋鞏縣宋陵而作
,人有掘之者無一物
。”
這里的陵墓已有千年的歷史
,今天西夏陵園已變成一片廢墟
,顯得有些荒涼凄慘,但是那些高大的陵臺
、鵲臺
、角樓、神墻等,經歷了風雨的洗刷
,烈日的曝曬,依然傲立在那里
。那高大的陵臺
、色彩斑斕的瓦礫、制作精巧的雕龍玉柱及碑碣殘片
,形似魚脊的墓道封土
、古樸簡陋的土洞墓室,記載著西夏帝王盛衰榮辱的歷史
,讓人們感受到昔日王陵的恢弘
。
西夏的陵墓除西夏王陵外,在銀川市附近地區(qū)
、甘肅武威
、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都有西夏時期的陵墓,有一些豪族大姓的墓
,如寧夏永寧縣的野利氏家族墓
,也有一些平民、官員的墓
,如銀川市區(qū)小型平民墓
,內蒙古烏海參知政事墓等。
三
、塔寺文化
西夏人民篤信佛教
,西夏統(tǒng)治階級為了利用宗教來麻醉人民,以鞏固其統(tǒng)治
,也大力弘揚佛教
,并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佛塔寺院
,使西夏境內的佛塔寺院遍及山野
。早在李元昊時,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
,為西夏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服務
,就在境內各地廣建寺廟。
興慶府本來就有戒壇寺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
,李元昊又在興慶府東面15里處建筑高臺寺和高達數(shù)十丈的佛塔,用以貯藏佛經
、譯經
。還規(guī)定每年的春、夏、秋
、冬四季的第一月的初一為“圣節(jié)”
,令全境官員百姓到各寺中禮佛。此后的西夏各帝王均對佛教加以尊崇和推廣
,使西夏境內形成了諸多以塔寺為載體的佛教文化中心
。
皇家寺院——銀川市承天寺在銀川古城西南部,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
,寺內中間一座聳立云端的西夏古塔
,就是承天寺塔,人稱“西塔”
,與“北塔”相對應而立
,就像鳳城——銀川市的兩個翅膀一樣。這是寧夏現(xiàn)存的100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磚塔
。
承天寺
,寺門朝東開啟,院內現(xiàn)存建筑有五佛殿
、佛塔
、韋馱殿、臥佛殿
。韋馱
、臥佛二殿兩側建有南北向配殿。殿宇之間
,以重檐磚雕垂花門和圍墻連接
,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與佛塔同建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
。外院院落寬闊
,古樹參天,松柏長青
,肅穆寧靜
。承天寺塔為一座八角11層樓閣式磚塔,高64.5米
,比西安的大雁塔還高0.5米
。
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臺基上
。塔門面東
,可通過4.8米的券道進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間
,室內各層為木板樓層結構
,有木梯盤旋而上
。塔身1~2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3
、5
、7、9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
,塔身各層收分較大
,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3層棱牙磚。各層檐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
,微風吹過,丁當作響
。塔身11層以上挑出5層棱角牙磚
,上建8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
。4
、6、8
、10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明窗
,11層設四明四暗圓窗。
整座塔造型挺拔
,呈角錐形風格
,古樸簡潔
。宋朝沈括在秦鳳路西安州任通判時
,曾來過承天寺
。此人飽讀詩書
,敏而好學
,他對于這座龐大雄渾的建筑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竣工
,感嘆不已
。承天寺塔也是寧夏唯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古塔
。
據(jù)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
,“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
,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
,有殘碑可考
。”關于西夏修建承天寺塔
,有不同的傳說
。一說是太后沒藏氏篤信佛教,1049年契丹人攻打西夏時
,她曾經在佛祖面前許下宏愿
,如果西夏擊退遼軍的進攻
,她將在興慶府內修建一座寺廟,廟里要建筑一座高聳的佛塔
。
結果
,西夏軍在嵬名浪宇的率領下打退了遼的進攻,沒藏氏為了還愿
,特頒懿旨
,于1050年起,在興慶府的西南角修寺建塔
。另一說是太后沒藏氏曾在夢中夢見觀音菩薩對她說:“興慶府城西南有一口甜水井
,若時常飲用可給人帶來榮華富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睕]藏氏醒后
,立即派人去尋找,果然在城西南找到了一口井
,水質清純
、味甜而美,沒藏氏便每天飲用
。
不久
,沒藏氏懷孕了,她認為是喝了這口井中的水的緣故
。后來沒藏氏生下了李諒祚
,被李元昊封為皇后,沒藏氏為了還愿
,在李諒祚繼位后
,命人修建承天寺塔。故事傳說雖有不同
,也不可信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皇后沒藏氏為了祈求佛祖神靈的護佑而修寺建塔
。
據(jù)《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載
,西夏建國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沒藏氏為了保佑小皇帝李諒祚“圣壽無疆”和西夏的江山延永堅固
,于西夏毅宗諒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數(shù)萬”修建承天寺和承天寺塔
。為了表示她的誠心,在剛開始建塔的時候
,沒藏氏親手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舍利以及金棺銀槨貯埋于塔基下
。
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寺塔建成
,皇太后親自賜名此寺為“承天寺”
,此塔為“承天寺塔”
,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置于寺內,作為鎮(zhèn)寺之寶
。塔寺建成后
,延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皇太后與皇帝經常即席聆聽
。寺內香火旺盛
,與當時涼州護國寺、甘州臥佛寺齊名
,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
承天寺塔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時僅“一塔獨存”
。后來
,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明慶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
,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
,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
。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
、寺全部震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看到的承天寺塔,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
,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如今,承天寺塔已得到人民政府的很好保護
,并被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內修建了博物館,增建了古建筑展室
,收藏了許多寧夏歷史
、民族、軍事等方面珍貴的文物
,成為人們觀賞和游樂的重要活動場所
。
張掖臥佛寺 甘州原有五座塔寺,分別為金
、木
、水、火
、土
,作為該地的鎮(zhèn)城之寶
。可惜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
,以及年久失修
,目前只剩下3座。規(guī)模最大
、文物最多的
,當數(shù)張掖的臥佛寺。臥佛寺是西夏王朝攻入中原后
,在那里修建的第一個佛教寺廟
,是甘州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大景觀
。
臥佛寺
,舊名“迦葉如來寺”,又稱“寶覺寺”“宏仁寺”
,俗名“睡佛寺”“大佛寺”“大寺”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如今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西夏在李乾順時期
,河西地區(qū)有兩次大的修建佛教塔寺的活動。一次是天祐民安四年(1093年)六月至天祐民安五年正月
,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
。涼州護國寺院及感通塔今天已蕩然無存,但幸運的是
,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時鑿刻的碑文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
另一次是夏永安元年(1098年)修建甘州臥佛寺,此寺距現(xiàn)在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
。據(jù)《敕賜寶覺寺碑記》記載:西夏時
,有一個叫嵬咩的國師,此人原本是西夏皇族的后裔
,出家后隨國師燕丹學習佛理
,后也被封為國師。嵬咩云游四方
,途經甘州住了幾天
,由于嵬咩國師心地虔誠,感動了上天
,有一日
,國師正斂神靜居,忽聞天地間隱隱有絲竹之聲
,他睜眼一看
,佛光燦爛
,還伴有頌佛之聲。聲光飄忽
,慢慢隱入地下
。國師萬分敬仰,“掘地數(shù)尺
,有翠瓦罩焉
,復下三尺,有金甓覆焉
,得石涅盤像”
。
國師認為這是佛祖顯靈,是祥瑞的顯示
,所以李乾順命人在甘州建臥佛寺
,并且欽賜匾額,供善男信女們燒香祈禱
。大佛寺從永安元年(1098年)開始興建
,至夏貞觀三年年(1103年)竣工,歷時5年
,是西夏三大佛教中心之一
。
寧夏旅游景點介紹書包推薦 寧夏旅游景點介紹了解及認識
寧夏有哪些旅游景點
沙坡頭、沙湖
、西夏影視城、西夏王陵
、高廟
、青銅峽108塔 ,小口子雙塔,賀蘭山巖畫,六盤山 x0dx0a主要有這些:x0dx0a西夏王陵x0dx0a 西夏王陵國家AAAA景區(qū)
,位于銀川市西夏區(qū)
,是我國現(xiàn)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qū),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
。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
。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
,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
,使?jié)h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陵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
,每座帝陵由闕臺
、神墻
、碑亭、角樓
、月城
、內城、獻殿
、靈臺等部分組成
。x0dx0a 中衛(wèi)沙坡頭x0dx0a 國家首批AAAAA景區(qū),位于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騰格里沙漠腹地
,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區(qū)
。高山、黃河
、沙漠
、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
。奔流的黃河
,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
,蒼涼的明代長城
,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游客
。在此可騎駱駝遨游沙海
,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
,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x0dx0a 平羅沙湖x0dx0a 沙湖位于石嘴山市平羅縣,國家首批AAAAA景區(qū)
,距銀川市區(qū)56公里
。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
、兩千畝蘆葦
。沙湖盛產魚、鳥
。有數(shù)萬只鳥在這里棲居
,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
,不僅有鯉
、鰱、鳙、鯇
、鯽魚
,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
。在沙湖的餐館里
,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
。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
、倒映湖中。x0dx0a 六盤山風景區(qū)x0dx0a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寧夏南部
,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
,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 繁茂的森林
、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
、森林探險
、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qū)內有老龍?zh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二龍河
、鬼門關、涼殿峽
、荷花苑
、白云山六大景區(qū)60余個景點。保護區(qū)中部有固原古城
、戰(zhàn)國秦長城
、安西王府遺址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的丹霞地貌風景
。x0dx0a 中衛(wèi)高廟x0dx0a 位于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
,經歷代增建重修
,至清代時已成為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群。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
。供奉的不僅有佛
、菩薩,還有玉皇
、圣母
、文昌、關公等塑像
,廟內佛
、道
、儒三教濟濟一堂。廟前有保安寺
,山門朝南
,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shù)拇笮蹖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殿后為高廟
,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
,經牌坊
、南天門、中樓
,最后是高達三層的五岳
、玉皇、圣母殿
。這些主要建筑
,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連
,呈逐步增高之勢
。在高廟主體建筑的兩側,還有鐘樓
、鼓樓
、文樓、武樓
、靈官殿
,地藏殿等配殿,結構緊密
,氣勢雄偉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
。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 聯(lián):“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
;“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 橫批是:“無上法橋”
。廟里供奉不僅有佛
、菩薩,還有玉皇
、圣母
、 文昌、關公。佛
、道
、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 高廟建筑的重要建筑都位于一條中軸線上
,主體建筑與輔助建筑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
,整個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
,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
,飽譽海內外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
、道
、佛三教于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
,逼真精美之極
,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
,進入陰曹地府
,既刺激又令人嘆為觀止。 x0dx0a 高廟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條中軸線上
。層層相因
,逐步增高;輔助建筑位于兩側
,均衡對稱
。在僅 2000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筑了近百間九脊歇山